:::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陽明四書學研究
作者:吳伯曜
作者(外文):WU Po-Yao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康義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王陽明四書學四書詮釋陽明心學晚明Wang Yang-Mingthe Four Books Studythe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Wang Yang-Ming “Xin-Xue”the Late Ming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王陽明四書學研究
論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對於影響晚明四書學深遠的王陽明四書學,作一全面性、深入性的探究,以期掌握與明瞭陽明四書學的思想內涵、詮釋方法、詮釋觀點以及特色所在。主要探討內容依次為:陽明的學思歷程及其《四書》詮釋觀點的發展(論文第二章)、陽明的聖學觀與經典觀(論文第三章)、陽明對《大學》思想的詮釋(論文第四章)、陽明對《論語》、《孟子》、《中庸》思想的詮釋(論文第五章),以及陽明通貫《四書》的「心學」詮釋及其所開展的《四書》義理新貌(論文第六章)。任何學者的學術最終仍須置於學術史當中察考評判,始能真正見其意義與價值,因此本論文最後針對陽明四書學對晚明四書學的影響進行探討(結論)。隨著陽明學說成為晚明學術思想的主流,其《四書》詮釋與主張亦對晚明四書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主要有三方面:
(一)朱注在晚明《四書》學中的權威性明顯削減;學者詮釋《四書》更具自信,並勇於對朱注提出質疑與批評
(二)改用與研究古本《大學》,成為晚明《大學》研究的學風
(三)陽明的《四書》詮釋成為許多晚明《四書》學者的新典範
近年出版的《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以及《四庫禁毀書叢刊》等叢書當中保存許多「陽明四書學」觀點的晚明四書學著作。這些頗具時代思想特色的四書學著作,有待我們從學術發展史的角度以及《四書》詮釋史的角度,在本論文「王陽明四書學研究」的成果與基礎上,進一步由本源處梳理其脈流,對晚明四書學作更廣泛深入的探究。
關鍵字:王陽明、四書學、四書詮釋、陽明心學、晚明
主要參考書目

壹、 專書類
一、 陽明學類
(一) 陽明著作
〔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以下標示*符號者為內容論及《四書》義理之陽明著作(按書名首字筆畫排列)
* 《傳習錄》(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一。
* 《傳習錄》(中),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
* 《傳習錄》(下),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
* 《傳習錄拾遺》五十一條,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十二。
* 《大學問》,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六。
* 《山東鄉試錄》、〈山東鄉試錄序〉、〈山東鄉試錄後序〉,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二。
* 〈別三子序〉(丁卯),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五經臆說》十三條,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六。
* 〈五經臆說序〉(戊辰),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二。
* 〈贈林以吉歸省序〉(辛未),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答徐成之〉(辛未),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答汪石潭內翰〉(辛未),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與黃宗賢〉(辛未),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別湛甘泉序〉(壬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別黃宗賢歸天台序〉(壬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與黃宗賢〉五(癸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與王純甫〉(壬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與王純甫〉二(癸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與黃宗賢〉五(癸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應天府重修儒學記〉(甲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三。
* 〈答王天宇〉一(甲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答王天宇〉二(甲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書王嘉秀請益卷〉(甲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與王純甫〉三(甲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示弟立志說〉(乙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贈周以善歸省序〉(乙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贈鄭德夫歸省序〉(乙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紫陽書院集序〉(乙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謹齋說〉(乙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與陸原靜〉(丙子),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古本大學旁釋》(戊寅),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十二。
* 《朱子晚年定論》,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
* 〈朱子晚年定論序〉(戊寅),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大學古本原序〉(戊寅),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十二。
* 〈修道說〉(戊寅),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象山文集序〉(庚辰),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寄鄒謙之〉一(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寄鄒謙之〉二(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寄鄒謙之〉三(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寄鄒謙之〉四(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寄鄒謙之〉五(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答方叔賢〉(己卯),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
* 〈書顧維賢卷〉(辛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五。
* 〈答甘泉〉(辛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壁帖〉(壬午),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答徐成之〉一(壬午),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一。
* 〈答徐成之〉二(壬午),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一。
* 〈與陸原靜〉二(壬午),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五。
* 〈大學古本序〉(新序),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禮記纂言序〉(庚辰),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寄薛尚謙〉(癸未),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五。
* 〈答舒國用〉(癸未),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五。
* 〈與陸清伯書〉(年不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七。
* 〈與黃勉之〉(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五。
* 〈與黃勉之〉二(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五。
* 〈自得齋說〉(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書朱子禮卷〉(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與道通周沖書〉四(年不詳),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十二。
* 〈書朱守諧卷〉(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書諸陽伯卷〉二(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乙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重修山陰縣學記〉(乙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書張思欽卷〉(乙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書魏師孟卷〉(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書朱守乾卷〉(甲申),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八。
* 〈萬松書院記〉(乙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親民堂記〉(乙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博約說〉(乙酉),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惜陰說〉(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七。
* 〈答友人問〉(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答南元善〉(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答季明德〉(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與陳惟濬〉(丁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寄安福諸同志〉(丁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與黃宗賢〉(丙戊),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 〈寄正憲男手墨二卷〉(丁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二十六。
* 〈答魏師說〉(丁亥),收入《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六。

(二) 陽明學說研究(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清〕胡泉:《王陽明先生經說弟子記》,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2. 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3. 中華學術院編:《陽明學論文集》,華岡出版公司,1977年6月。
4. 台灣師大編:《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89年3月。
5.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4月。
6. 汪傳發:《陸九淵王陽明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7. 李生龍:《新譯傳習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8. 吳光、錢明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9.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9月。new window
10.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月。
11.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12.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5月。new window
13.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14.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2月。new window
15.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8月。new window
16. 談遠平:《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9月。
17.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10月。new window
18.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19.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20.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21.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22.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二、 四書類(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2. 〔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3. 〔宋〕朱熹:《四書或問》,收入〔清〕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經一九一,第19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5. 〔明〕王守仁撰:《大學古本傍釋》、《大學古本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159,四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 〔明〕李贄:《四書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7. 〔明〕林兆恩:《林子四書正義》,民國7年悟本堂、省心堂重刻本,大陸福建省圖書館藏書。
8. 〔明〕周汝登撰:《四書宗旨》,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9. 〔明〕孫應鼇《四書近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160‧四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 〔明〕張岱:《四書遇》,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11. 〔明〕鹿善繼《四書說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64‧四書類,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12. 〔明〕焦竑:《焦氏四書講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162,四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 〔明〕葛寅亮:《四書湖南講》、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163,四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4. 〔明〕管志道:《孟義訂測》,收入《管東溟先生文集》,日本內閣文庫藏書。
15. 〔明〕管志道:《辨古本大學》,收入《管東溟先生文集》,日本內閣文庫藏書。
16. 〔明〕蕅益智旭《四書蕅益解》,中台山佛教基金會印,1997年5月。
17. 〔清〕李顒:《四書反身錄》,收入《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3月。
18. 江希張:《新註四書白話解說》,正一善書出版社,1995年8月再版。
19.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20. 陳兆榮:《中庸探微》,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7月。
21.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22.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23.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6月。new window
24. 〔日〕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研究》,日本東京:創文社,1988年2月。
25. 〔日〕松川健二編;林慶彰等合譯:《論語思想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2月。
26. 〔日〕松川健二編:《論語の思想史》,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94年2月。



三、 宋明學術思想(按朝代順序、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宋〕 朱熹:《太極圖說解》,收入《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十三冊,頁78。
2.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3.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4.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5.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6.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7. 李書增等著:《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8. 林繼平:《陸象山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
9.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
10.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5月。new window
11.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9月。
12.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13.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6年6月。new window
14.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15.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16. 趙士林:《心靈學問─陸王心學與生命抉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年8月。
17. 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18.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8月。new window
19.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20.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21.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冊),中研院文哲所,1993年5月。
22. 〔日〕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2年5月。



四、 經史類(按朝代順序、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東漢〕鄭玄:《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
2.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第五冊,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3.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4.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4月。
5. 〔明〕錢德洪:(陽明)《年譜》一(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贛),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十三。
6. 〔明〕錢德洪:(陽明)《年譜》二(自正德己卯在江西至正德辛巳歸越),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十四。
7. 〔明〕錢德洪:(陽明)《年譜》三(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己丑喪歸越),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三十五。
8. 〔清〕張廷玉:《明史》,收入《二十四史》第19-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9. 〔清〕張廷玉:《明史王守仁傳》,收入《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卷四十。
10.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七、第八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
11. 吳雁南:《中國經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2.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13.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6月。
14.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10月。
15.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16.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
17.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1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2月。
19. 葉國良等編:《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6年1月。
20. 〔日〕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研究》,日本東京:創文社,1988年2月。
21. 〔日〕松川健二編:《論語の思想史》,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94年2月。
22. 〔日〕荒木見悟著:《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2年5月。



五、 經典詮釋與詮釋學類(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年7月。
2.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new window
3.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6月。
4.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7月。
5.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8月。
6. 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10月。
7. 劉耘華:《詮釋學與先秦儒家之意義生成─《論語》、《孟子》、《荀子》對古代傳統的解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8. 〔德〕迦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4月。
9. 〔德〕迦達默爾著;夏鎮平、宋建平譯:《哲學詮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



六、 四庫全書類(按書名首字筆畫排列)
1. 〔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69年。
2.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10月。
4.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七、 其他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全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11月。new window
3.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4.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6月。new window
5. 李申:《中國儒教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6.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new window
7.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市:文海基金會,1996年4月。new window
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
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
1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3月。
11. 梁啟超:《儒家哲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
12. 陳來:《哲學與傳統─現代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3月。
13. 程潮:《儒家內聖外王之道通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4.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4月。
15.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16.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17. 嚴正:《儒學本體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18. 〔日〕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7月。
19. 〔日〕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貳、 論文類:
甲、 學位論文類(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申淑華:《王陽明《大學問》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2. 吳伯曜:林兆恩《四書正義》研究,彰化:彰化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3.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new window
4. 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5. 張曉生:《郝敬及其四書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2月。new window
6. 廖俊裕:《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new window
7. 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5月。new window
8. 簡瑞銓:《四書蕅益解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乙、 期刊論文類(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朱漢民:〈實踐—體驗:朱熹的《四書》詮釋方法〉,《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4期,頁91-94。
2. 朱漢民:〈朱熹《四書》學與儒家工夫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 1期,2005年1月,頁12-15。
3. 朱漢民:〈理學、《四書》學與儒家文明〉,《湖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 2期,2006年3月,頁21-25。
4. 朱漢民:〈由工夫以見本體——陽明心學的實踐性品格分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頁93-96。
5. 沈善洪、錢明:〈論王陽明大學觀的演變〉,《學術月刊》1989年第11期,頁31-43。
6. 吳冠宏:〈陽明對《孟子》「盡心」章之詮釋試探—兼論孟子原意與朱、王所解之比較〉,收入《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1994年5月。new window
7. 吳伯曜:〈論《尚書‧大禹謨》的思想價值〉,《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頁111-135。
8. 吳伯曜:〈陽明學說對《焦氏四書講錄》的影響〉,南華大學文學系:《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8月,頁433-472。
9. 吳伯曜:〈陽明心學對晚明四書學的影響〉,《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006年3月,第2期,頁30-37;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哲學》2006年07期,頁63 -71。
10. 林慶彰:〈王陽明的經學思想〉,收入《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89年3月。
11. 林啟屏:〈乾嘉義理學的一個思考側面—論「具體實踐」的重要性〉,收入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頁41-99。
12. 姜廣輝:〈聖賢氣象:理學家的精神境界〉,收入《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
13. 姜廣輝:〈新思想史:整合經學與子學〉,收入許江主編:《人文傳統》,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頁1-36。
14. 徐儒宗:〈王陽明的「中庸」思想〉,《浙江學刊》(雙月刊)1993年第5期,頁62-66。
15. 耿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重涵義〉,《鵝湖學誌》1995年12月第15期,頁71-92。new window
16. 凌超煌:〈王陽明提倡古本大學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台中:《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3,1998年7月,頁36-45。
17. 馮秀珍:〈試論儒學的人文倫理特徵〉,《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62-64。
18. 黃俊傑:〈張岱對古典儒學的解釋—以《四書遇》為中心〉,收錄於中央大學主編:《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2月,頁323-375。
19. 傅武光:《四書學考》,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期,1974年6月。
20. 溫克勤:〈儒學對道德本體的探尋及其評價〉,《倫理學研究》2004年5月第3期,頁15-24。
21. 楊國榮:〈晚明心學中的本體與工夫之辨〉,《江淮論壇》1997年第1期,頁59-68。
22.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收入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2月,頁113-157。new window
23. 詹海雲:〈王陽明與論語〉,收入《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6月。
24. 趙朝霞:〈《四書》的核心理論及其現實意義〉,《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人,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001年。
25. 寧新昌:〈本體與境界—論宋明新儒學的精神〉,《孔子研究》1998年第4期,頁63-73。new window
26. 羅華文、袁瑛:〈《大學》在王陽明思想中的架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第16卷,頁64-67。
27. 龔杰:〈張載的「四書學」〉,《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84期,頁90-95,1994年第3期。new window
28.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譯:〈《四書》註譯書的歷史〉,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九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月),頁229-2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