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
作者:洪英雪
作者(外文):HUNG,YING HSUEH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俊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二二八小說政治歷史小說性別文學史特殊性政治台灣文化主體謝雪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9
摘 要
本文以二二八小說為核心,觀察二二八小說於不同社會情勢下的發展與特性,從中勾勒出台灣文化主體建立的歷程,並反觀歷史、政治與文學的跨領域糾葛。據此,將正文分為三大範疇,以上、中、下編分別探討。
<上編>將二二八事件以及二二八小說放入台灣社會的發展脈絡來看,分別梳理介紹二二八事件與二二八小說的發展過程。隨著時間脈絡來對照二二八歷史與二二八文學的發展可以發現,二二八小說的發展與政治環境成正向影響關係。從數量上看,隨政治箝制的嚴厲與鬆綁,二二八小說的創作數量也隨著消音或增長。最明顯的即在戒嚴初期與解嚴後,戒嚴初期,社會上的二二八聲音與二二八小說一起消音;解嚴後,二二八言論與二二八小說一起登上高峰。內容呈顯與寫作手法上,也隨著政治情勢而有著暗示影射、親官方立場、到指名道姓嚴詞批判的變化。二二八小說的發展脈絡正呈現出,歷經威權體制,從臣服到抗拒,從集體失憶到恢復記憶,從質疑摸索到確立重建台灣文化主體的艱辛步伐。
在<上編>對於二二八歷史與二二八小說發展的基礎之上,<中編>提出國家文藝政策、投稿刊載的報刊屬性、作者個人經歷與政治立場、社會情勢等,對二二八小說內容的影響。二二八不只從一個單純的歷史事件,成為一個人人異說的空白符碼,有關事件的詮釋,也成為國家、政權以及個人用來表達政治立場的工具。不只是小說創作,林雙不與曾健民的二二八文學選集也呈現出以文學為名,行政治對話之實的現象。可以說,二二八文學乃是繼鄉土文學論爭、台灣文學史論爭之後,成為國家塑像、政治認同的論述場域。
<下編>探討兩性二二八小說的異同,以及由此異同所形成的對話效應。女作家的二二八小說,較為關注事件對於私領域、女性生活的影響;小說中不突顯事件的具體內容,將事件看成是一樁不具特殊性、普泛的社會動亂。整體而言,兩性的二二八小說,衝突大於融合,異聲大於合聲。因而,女性二二八小說具有解構男性二二八小說族群、國族論述以及改寫歷史書寫模式的效應。可以說,當男性以二二八小說作為台灣國族誕生的標的,以二二八小說恢復台灣歷史記憶,重建台灣文化主體的時候,女作家更加在意的是女性的處境,以及女性主體如何在國族主義與父權主義的壓抑之下喪失掉。
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是開啟台灣住民重新思考台灣定位以及未來走向的重要契機。作為文化一環的二二八小說,也免不了這樣的思考。當台灣住民漸漸對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展開抗拒之時,歷史記憶的恢復與文化主體的重建,便是首要工程。經歷二二八事件之後的文化主體重建工程,便從釐清日本文化及其影響、中國文化及其影響開始,從反省兩個政權的影響之中重思/重建台灣文化的主體。二二八小說的發展,清楚的呈現出這樣的歷程。同時具備反抗精神與反省精神、建構歷史與解構歷史的二二八小說,反映了台灣殖民與移民的社會特質,歷史與主體重建工程的進行,以及重建過程中的眾聲喧嘩、不同立場之間的往來對話。
當台灣文學的定義以「台灣意識」之有無作為必要元素,以抵抗精神之有無作為首要特質,二二八小說是見證這一史觀的最佳文類。二二八小說的發展總整與研究,期能為後殖民史觀的文學史書寫略盡力道。
參考書目
小說相關書目
四劃
王 藍:《藍與黑》(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
五劃
田雅各:<洗不掉的記憶>,《情人與妓女》(台北:晨星出版社,1992年)。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平路:《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2002年)。
石濤:《紅鞋子》(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89年5月)。
六劃
朱天心:<十日談>,《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朱西甯:《八二三注》(台北:印刻出版社,1998年)。
七劃
李昂:《迷園》(台北:麥田出版社,1991)。
李昂:《暗夜》(台北:時報文化,1985年)。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李昂:《自傳の小說》(台北:皇冠出版社,1999年)。
李昂:《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
李昂:<牛肉麵>,《鹽分地帶文學》(創刊號,2005年12月)。
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1995年10月)。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6月)。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7月)。
吳錦發:<叛國>,《吳錦發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八劃
東方白:《浪淘沙》(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林文義:《鮭魚的故鄉》(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1990年)。
林文義:《革命家的夜間生活》(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5月)。
邱永漢:《濁水溪》(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
邱永漢:《香港》(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
邱家洪:《台灣大風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7月)。
林雙不編選:《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89年)。
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
九劃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台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胡長松:《骷髏酒吧》(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胡長松:《槍聲》(台北:草根出版社,2000年)。
十劃
姚嘉文:《台灣七色記》(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十一劃
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年)。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命案女記者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9月)。
陳紀瀅:《華夏八年》(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0年5月)。
陳映真:《將軍族》(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年)。
陳映真:《山路》(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陳映真:《忠孝公園》(台北:洪範出版社,2001年)。
陳若曦:<老人>,《老人》(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陳若曦:<路口>,《陳若曦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陳若曦:《重返桃花源》(台北:草根出版社,2002年)。
陳燁:《泥河》(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89年3月)。
陳燁:《姑娘小夜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十二劃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縣:聯經出版社,1994年)。
十三劃
楊照:《大愛》(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楊照:《黯魂》(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11月)。
楊照:《往事追憶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楊照:<天堂書簡>,張芬齡編《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十四劃
廖清秀:《反骨》(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年7月)。
廖清秀:<狂成仔>,《狂成仔》(台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1年)。
十五劃
潘人木:《蓮漪表妹》(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蔡秀女:<稻穗落土>,《乾燥的七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9月)。
舞鶴:<細微的一線香>,《悲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舞鶴:<調查:敘述>,《悲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十七劃
鍾肇政:《馬黑坡風雲》(台北:商務出版社,1972年)。
鍾肇政:《怒濤》(台北:草根出版社,1997年4月)。
鍾肇政:《望春風》(台北:草根出版社,1997年)。
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十八劃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
藍博洲:《藤纏樹》(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6月)。
蕭颯:《返鄉劄記》(台北:洪範書店出版社,1987年5月)。


二二八史料與專著
二劃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編:《走出二二八的陰影: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87年)。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編:《走出二二八的陰影—二二八和平日促進運動實錄(一九八七~
一九九○)》(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年2月)。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
發行:自立晚報總經銷,1992年)。
《二二八:文學與歷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06年3月)。
四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冊)(台北:編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合著:《一九四七台灣二二八革命》(台北:前衛出版
社,1990年2月)。
王景弘編譯:《第三隻眼看台灣-美國外交檔案揭密》(台北:玉山社出版,2002
年)。
王曉波編:《二二八真相》(台北:海峽學術,2002年)。
王曉波編:《國民黨與二二八事件》(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王曉波編:《台盟與二二八事件》(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巴山、劉冰主編,胡志偉總編輯:《瀛海悼孤魂-二二八事變真相紀實》(美國長青文化
公司出版)(原書未列明出版地與出版時間)。
五劃
古瑞雲:《台中的風雷: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裡》(台北:人間出版社,1990年9月)。
七劃
李旺台總編輯:《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3年)。
李旺台、楊振隆總策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6
年2月)。
李敖:《二二八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
李敖:《二二八研究(續集)》(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
李敖:《二二八研究(三集)》(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精英》(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年)。
李筱峯:《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年)。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7年)。
阮美姝:《孤寂煎熬六十年》(原名為《孤寂煎熬四十五年》)(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年)。

八劃
林木順:《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2月)。
林柏年主編:《二二八紀念碑設計作品專輯 》(台北:二二八建碑委員會,1994年)。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年)。
九劃
侯坤宏編:《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上、中、下)》(台北:國史館,1997年)。
洪明燦:《「熱望」與「絕望」:光復.二二八》(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十劃
韋名編著:《臺灣的二二八事件》(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5年)。
夏榮和˙林偉盛˙陳俐甫譯:《台灣˙中國˙二二八》(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2年)。
十一劃
陳木杉:《二二八真相探討》(台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2月)。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
年)。
陳芳明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陳俐甫編:《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0年)。
陳興唐主編,戚如高、馬振犢編輯,萬仁元審校: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台灣「二二
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2月)。
張炎憲˙李筱峯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錄》(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89年)。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8年)。
張炎憲總編輯:《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一)~(十六)》(台北縣:國史館,2002年)。
莊嘉農:《憤怒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3月)。
十三劃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2004年12月)。
葉芸芸編˙寫:《證言2˙28》(台北:人間出版社,1990年2月)。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台灣與蔣介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楊渡總策劃:《還原二二八》(台北:巴札赫出版社,2005年5月)。
十四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十五劃
蔣梨雲編:《二二八事變始末記:蔣渭川遺稿》(台北:蔣梨雲,1991年)。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十六劃
賴澤涵、馬若孟(Ramon H. Myers)、魏萼原著,羅珞珈譯:《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
事變》(A Tragic beginning :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台北:時報文
化出版社,1993年)。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十七劃
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上)》(台北:自由時
代出版社,1993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下)》(台北:前衛出
版社,1993年)。
十八劃
藍博洲:《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曁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政府出版,1997年)。
二十劃
蘇僧、郭建成:《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台北:黎明出版社,1996年)。

Allan J. Shackleton原作,宋亞伯譯述:《一位紐西蘭人在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
(Formosa calling)(台北:望春風文化發行,1999年)。
George Kerr原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1年3月)。

其他專著
三劃
下村作次郎:《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翻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四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巴特萊特(Frederic C. Bartlett):《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巴赫金(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山東: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岳川:《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曉波:《走出台灣歷史的陰影》(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86年11月)。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9月)。
王德威編:《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9月)。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凱倫.蒂芬(Helen Tiffin),嘉雷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著,劉自荃翻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8年)。
五劃
司有侖編:《當代西方美學新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尼采(Nietzsche)著,陳濤,周輝榮譯:《歷史的用途與濫用》(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史為鑑編著:《禁》(台北:四季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2月)。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集精選》(台北:前衛
出版社,1989年8月)。

六劃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托多羅夫(Todorov)著,蔣子華、張萍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La Notion de
Litterature et Autres Essais Mikhail Bakhtine le principe dialogique)(天津:百花文藝出
版社,2001年)。
艾柯(Umberto Eco)等著:《詮釋與過度詮釋》(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香
港:牛津大學公司,1995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黃煜文譯:《論歷史》(On history)(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第一卷(台new window
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朱立元:《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朱剛:《詹明信》(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
朱國華:《權力的文化邏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4年3月)。
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9年9月)。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不朽》(Nesmrtelnost)(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
年)。
七劃
汪民安,陳永國编:《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興昌主編:《臺灣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材料與記憶》(Matiere et memoire)(北京:華夏出版
社,1999年)。
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
克拉克˙布列斯(Clark Blaise)著,范昱峰譯:《時間的秘密》(Time Lord)(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縣:桂冠出版社,2004年)。
李小江等著:《歷史、史學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昂:《漂流之旅》(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李喬、許素蘭、劉慧真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
年)。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
李筱峰:《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台北:玉山社,2004年)。
宋澤萊《福爾摩莎頌歌》(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
宋素鳳:《多重主體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The feminine
mystique.)(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沃爾什(Walsh˙W˙H)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Philosophy f History
-an Introducti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陳定家、汪正龍等譯:《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
疆界》(Das Fiktive und Das Imaginare)(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別爾加耶夫(Nikolay Berdyayev)著,張雅平譯:《歷史的意義》(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1年)。
八劃
《易經˙繫辭˙上》,《十三經注疏》第一冊,卷七,(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76年)。
東方白:《浪淘沙之誕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2月)。
林雙不編:《一九八七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7年)。
林˙亨特(Lynn Hunt)著,江政寬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年)。
林芳玫等:《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出版社,1996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9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
周嘉辰:《女人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岡崎郁子:《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劉森堯譯:《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Savage reprisals : Bleak
house, Madame Bovary, Buddenbrooks)(台北縣新店市:立緒出版社,2004年10月)。
尚˙勒狄克(Jean Leduc)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Les historiens et le temps :
conceptions, problematiques, ecritures)(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邱貴芬編:《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岳慶平:《中國的家與國》(長春:吉林出版社,1990年6月)。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0年12月)。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吳秀明:《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吉林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
九劃
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李安宅譯:《兩性社會學》
(Sex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保爾˙湯普遜(Paul Thompson)著,賈方明、渠東、張旅平譯:《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
會出版,1996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建會出
版,1996年)。
哈貝瑪斯(ju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公共領域的結
構轉型》(Strukturwandel der offentlichkeit)(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
a theory of poetry)(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
十劃
馬元曦编:《社會性別與發展譯集》(上海:三聯書局出版社,2000年)。
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
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4月)。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The
Content of the Form :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北京:文津
出版社,2005年)。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7月)。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格雷˙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
主義文學批評》(Making a difference :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板橋市:駱駝出版
社,1995年)。
格魯內爾(Gruner)著,槐仁蓮:《歷史哲學—批判的論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3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 :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唐文標編:《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2月)。

十一劃
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9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陳芳明編:《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陳燁:《小臉女兒》(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2000年)。
陳順馨、戴錦華编選:《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2006年10月)。new window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6月)。
張明雄:《臺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張金墻:《斷裂與再生—《臺灣文藝》研究》(台南:台南縣文化中心,1999年)。
張京媛编《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
張炎憲等採訪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
史料基金會,2000年)。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社,2001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張默君校訂:《蔣夫人與中國婦運》(台北:台北中華文物出版社,1958年)。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1997年)。new window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出版社,1997年)。
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台北:玉山社,2003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戚嘉林:《台灣史》五冊(台北:戚嘉林出版,1985年9月)。
十二劃
傅大為:《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藝術教育的基進反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年5月)。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黃娟:《政治與文學之間》(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曾健民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年9月)。
曾健民編:《新二二八史像—最新出土事件小說˙詩˙報導˙評論》(台北:台灣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3年)。
曾健民編:《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2005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new window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1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台北縣永和市:富春文化出版社,2000年)。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台
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On "What is history?" :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 (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証的危機—文學˙歷史
與心理分析》(Testimony : 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十三劃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南昌:百花洲文
藝出版社,2003年7月)。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台北: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設文化出版部,1990年3月)。
楊宗翰編:《黑鍵與白鑑—林燿德佚文選》(創作卷˙下)(台北縣中和市:華文網,2001
年)。
楊照:《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年11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迷路的詩》(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
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v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3年)。
費爾迪南˙德˙索緖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屠友祥譯:《索緖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
教程(1910-1911)》(Les Sources manuscrites du 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台
中縣龍井鄉:廣楊譯學出版社,2002年)。
十四劃
趙天儀:《臺灣文學的週邊》(台北:富春出版社,2000年)。
維金尼亞˙吳爾芙(Viginia Woolf)著,王蕆真譯:《三枚金幣》(Three gunies)(台北:
天培文化,2001年)。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廖清秀:《能幽默些就好》(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十五劃
鄭明娳總編輯:《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台北:正中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
文學研究中心出版,1996年11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
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十六劃
橫地剛、藍博洲、曾健民合編:《文學二二八》(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鮑曉蘭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5月)。
錢鴻鈞編,黃玉燕譯:《吳濁流致鐘肇政書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十七劃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十八劃
簡瑛瑛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
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1997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韓震、孟鳴歧:《歷史˙理解˙意義—歷史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
月)。
十九劃
《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曉華譯:《女性主義思潮》(Feminist thought :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二十劃
蘇珊˙蘭瑟(Susan S.Lanser)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
(Fictions of authority : 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鍾肇政˙東方白着,張良澤編:《台灣文學兩地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2月)。
鍾肇政編:《客家台灣文學選》(台北:新地出版社,1994年4月)。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惶與掙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
鍾肇政:《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二十三劃
龔鵬程:《我們都是稻草人》(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David D.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Misogyny : the male
malady)(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
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n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
觀點的社會學》(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巨流圖
書公司,1995年)。


期刊論文
四劃
王宏維:<「厭女症」的文化批判>,《南方日報》(2005年1月27日)。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第5期,2001年)。
王韜:<向著身體的還原-關於歐陽子與李昂小說中的身體哲學傾向>,《世界華文文學
論壇》(2000年4月)。
五劃
<四二年前二二八的訴求-打倒獨裁,打倒分裂民族>,《遠望》(第17期,1989年2月)。
《台灣文藝》編輯部:<《浪淘沙》文學座談會記要>,《台灣文藝》(創新號第3期,總
號第123期,1991年2月15日)。
六劃
羊子喬:<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談吳新榮及鹽分地帶同人與二二八>,《鹽分地帶
文學》(創刊號,2005年12月)。
西蘇:<從潛意識這一募到歷史的那一景>,《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4
月)。
朱雙一,<資訊文明的審視焦點和深度觀照—林燿德小說論>:《聯合文學》(第12卷
第5期,總號137期,1996年3月)。
七劃
李明:<談二二八的歷史背景-寫在「二、二八」事變四十四周年之前>,《遠望》(第
41期,1992年2月)。
李昂:<李昂先生,你好!>,《聯合文學》(第7卷第11期,1991年9月)。
李喬:<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台灣文藝》(總號第80期,1983年1月)。
李喬:<臺灣主體性的追尋>,《臺灣文藝》(創新第六號,1994年12月20日)。
李喬:<那時代的感受—介紹《怒濤》>,《新觀念》(第106期,1997年8月)。
李魁賢:<詩人童年中的二二八經驗>,《中外文學》(第25卷第7期,總號295期,1986new window
年12月)。
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new window
李瑞騰專訪李昂:<我的小說是寫給兩千萬同胞看的>,《文訊》(1996年10月)。
李瑞騰專訪平路:<在時代的脈動裡開創人文的空間>《文訊雜誌》,(1996年8月)。
李筱峰、林芳微:<回憶錄與自傳中的二二八史料>,《臺灣史料研究》(第11期,1998new window
年5月)。
李娜、施建軍:<《調查:敍述》:吊詭的紀念—對舞鶴小說創作的一個側面考察>,《華
文文學》(總號56期,2003年3月)。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第8期,1996new window
年8月)。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台灣史料研究》(第10期,1997年12月)。
宋澤萊:<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1980~1988)介紹-忍向屍山血海求教訓:試介鍾逸人、
李喬的二二八長篇小說>,《臺灣新文學》(第11期,1998年12月)。
宋澤萊:<從經濟壓迫到族群壓迫到國族壓迫—試介吳錦發高超的寫實文學>,《台灣新文學》(第14期,2000春季號)。
八劃
林書揚:<二二八還原論>,《遠望》(第31期,1991年4月)。
林文欽:<回來拓墾台灣文藝的土地>,《台灣文藝》(創新號第1期,總號第121期,
1990年9~10月)。
林巾力:<西川滿「糞現實主義」論述中的西方、日本與台灣>,《中外文學》(第34
卷第7期,2005年12月)。
邱妙津:<百合說謊夢大愛,海東青捲浪滔沙>,《新新聞週刊》,(1992年4月12日)。
邱妙津:<昨日年輕擊壤歌,今朝掛鎖美麗島>,《新新聞週刊》(1992年4月12日)。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臺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3卷new window
第11期,1995年4月)。
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中外文學》(第27卷第1期,1998年6new window
月)。
吳錦發:<八○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學術研究會誌》(第3期,1998年12月)。
吳密察:<臺灣人的夢與二二八事件-臺灣的脫殖民地化>,《當代》(第87期,1993年7月)。
松永正義著,柳書琴譯:<臺灣的文學活動>,《當代》(第87期,1993年7月)。
松永正義著,葉石濤譯:<臺灣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文學界》(第28期,1988年冬季號)。
吳達芸、李昂主講,王鈺婷文字整理:<李昂與謝雪紅-兩個女人誰是誰?>,《印刻
生活文學誌》(第9期,2004年5月)。
林健群:<以女性主義評蕭麗紅《白水湖春夢》>,《親民學報》(親民工商學專科學校,
2001年11月)。
岡琦郁子:<<董桑>與湯德章—二二八哀史>,《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主辦:2003年11月29、30日)。
岡崎郁子原著、涂翠花譯:<二二八事件與文學>,《臺灣文藝》(第15卷135期,1993
年2月)。

九劃
柯遠芬:<臺灣二•二八事變之真相>,《中國論壇》(第32卷第5期,總號377期,1992
年2月)。
十劃
徐高阮:<從「梅春娘」看自由中國文學的成就>,《文壇》(第46期,1964年4月)。
孫德忠:<重視開展社會記憶問題研究>,《哲學動態》(第3期,2003年)。
夏春祥:<新聞論述與台灣社會-二二八事件的議題生命史>,《新聞學研究》(第75new window
期,2003年4月)。
十一劃
黃溪南、周合源、莊春火、嚴秀峰、林書揚、陳映真、王津平、羅美文、王曉波等,康橋整理:<「二二八事件的真相與假相」座談記要>,《遠望》(第20期,1989年5月)。
許俊雅:<從困境、求索到新生-談台灣新詩中的二二八>,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
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1996年4月20-21
日)。
陳玉玲:<二二八的新詩世界>,《中外文學》(第27卷第1期,總號313期,1998年6new window
月)。
陳永國:<互文性>,《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1月)。
陳永興:<接辦台灣文藝記要>,《台灣文藝》(總號第80期,1983年1月)。
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new window
1995年2月)。
陳昭瑛:<追尋「台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中外文學》(第
23卷第11期,1995年4月)。
陳芳明:<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1995年2
月)。
<陳芳明、彭瑞金對談:釐清臺灣文學的一些烏雲暗日>,《文學界》(第24期,1987
年)。
陳芳明:<中共對二二八事件史觀的政策性轉變>《中國論壇》(第31卷第5期,1991
年2月1日)。
陳芳明:<家國半世紀-臺灣的政治與文學>,《文學臺灣》(第2期,1992年3月)。
陳芳明:<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
(第23卷第12期,1995年4月)。
陳芳明:<臺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年10月)。
陳芳明,<臺灣歷史記憶與文學研究重建的問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2000
年6月)。
陳芳明:<文學創作需要歷史的深度—臺灣文學創作現象探討>,《文化視窗》,(2001年)。
陳芳明:<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197期,2001年3月)。
陳燁:<關於「台灣文學家紀事」的二三事>,《台灣文藝》(總號127期,1991年10
月)。
陳燁:<永遠的赤子—鍾肇政紀事>,《台灣文藝》(總號127期,1991年10月)。
張克輝:<紀念二二八促進早日實現祖國統一>,《遠望》(第43期,1992年4月)。
張文義:<二二八-臺灣史詮釋的原點>,《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張茂桂:<「二二八」、省籍問題、與紀念碑>,《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28
期,1992年2月25)。
張國慶:<追尋「台灣意識」的定位-透視<<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迷思>,《中外
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觀點-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臺灣文藝
(新生版)》(第159期,1997年10月)。
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文化先鋒》(創刊號,1943年9月)。
張靜茹:<含芳吐蕊,一支獨秀—台灣野百合>,《台灣光華雜誌》(2005年5月)。
郭振純:<香火>,《台灣文藝》(第183期,2002年8月20日)。
紹庸:<臺北商專青年訪問朱西甯>《幼獅文藝》(第63卷第4期,總號388期,1986年4月)。
莊紫蓉採訪:<黃娟專訪>,《台灣文藝》(第170期,2000年6月)。
莊紫蓉採訪:<鍾肇政專訪-談第二代作家>,《臺灣文藝》(總號第181期,2002年4
月20日)。
莊紫蓉紀錄:<四七社<紀念二二八>演講會—走出悲情歷史‧邁向重建年代>,《臺
灣文藝》(第136期,1997年10月)。
十二劃
黃琪椿:<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台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new window
(第23卷第9期,1995年2月)。
黃秀政:<傳記與戰後臺灣史研究-以鍾著「辛酸六十年」和古著「臺中的風雷」為例new window
>,《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第3期,1997年11月)。
黃秋芳:<解讀鍾肇政的《怒濤》>,《台灣文藝》(第138期,1993年)。
黃念然:<當代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
馮季眉:<悲劇是尋求希望的啟始力量—專訪小說家朱西甯先生>,《文訊》(第117
期,1995年7月)。
曾麗玲:<《1947高砂百合》與《尤利西斯》的歷史想像與書寫>,《中外文學》(第new window
26卷第8期,1998年1月)。
十三劃
葉石濤:<由《無花果》談起>,《台灣文藝》(第8卷第30期,1971年1月)。
葉笛:<台灣文藝雜誌的意義和影響>,《台灣文藝》(第159期,1997年10月)。
葉明勳:<敬悼楊亮功先生-「百年遺恨負忠言」>,《傳記文學》(第16卷第2期)。
楊翠:<二二八的美學與文學思惟>,《臺灣文藝(新生版)》(第159期,1997年10月)。
楊翠:<「妖精」的自傳˙「女人」的小說-論李昂《自傳的小說》中的性記憶文本>,
《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
十四劃
<編後>,《文壇》(第36期,1963年6月)。
<編後>,《文壇》(第37期,1963年7月)。
<編後>,《文壇》(第44期,1964年2月)。
<編後>,《文壇》(第46期,1964年4月)。
蔡子民:<為了平反的紀念>,《遠望》(第43期,1992年4月)。
翟羽:<「二•二八」十二日記>,《傳記文學》(第60卷第2期,總號357期,1992年
2月)。
維吉尼雅˙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簡瑛瑛譯:<女性作家的困境>,《中外文學》
(第17卷第7期)。
廖朝陽:<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5月)。new window
廖朝陽:<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運動>,《中外文學》(第23new window
卷第10期,1995年3月)。
廖炳惠:<新歷史主義與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0卷第12期,1995年5月)。new window
十五劃
蔣永敬:<楊亮功先生與「二二八」事件>,《傳記文學》(第16卷第2期)。
閱孟佳:<紀念吳濁流先生-籲請當局解禁《無花果》>,《台灣文藝》「吳濁流紀念專
輯」(第53期,1976年10月)。
歐宗智:<本土小說裡的族群情節—以《怒濤》、《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浪淘沙》為例
>,《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1期,2002年1月)。
鄭炯明等:<把臺灣人的文學主權找回來-臺灣文學主體性座談會>,《文學臺灣》(第
11期,1994年)。
鄭恆雄:<二十世紀末的台灣歷史小說掃描>,《聯合文學》(第7卷第9期)。
鄭恆雄:<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敘述結構與史詩筆法>《聯合文學》(第15卷第
3期,總號171期,1991年1月)。
鄭恆雄:<林燿德的台灣歷史神話小說—《1947高砂百合》>,《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
研討會》,(1996年6月1—3日)。
鄭恆雄:<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歷史神話符號系統>,《中外文學》(第26卷第new window
8期,1998年1月)。
鄭梓:<請面對歷史•面對正義!-解讀柯遠芬<臺灣二•二八事變之真相>>,《中國論
壇》(第32卷第5期,總號377期,1992年2月)。
鄭梓:〈二二八悲劇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臺灣「光復記」〉,《臺灣史料研究》(第9new window
期,1997年5月)。
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第18卷第1new window
期)。
十六劃
穆中南:<戰鬥文藝筆談>,《文壇》(第3卷第5期,1944年2月)。
穆中南:<文壇戰鬥文藝叢書˙出版的話>,《文壇》(第3卷第12期,1955年11月)。
穆中南:<邁進第十一年>,《文壇》(第19期,1962年1月)。
穆中南:<每期的話>,《文壇》(第100期,1968年10月)。
穆中南:<每期的話>,《文壇》(第101期,1968年11月)。
穆中南:<再談本刊的態度>,《文壇》(第106期,1969年4月)。
賴澤涵:<陳儀和「二二八」事件>,《臺灣風物》(第40卷第2期,1990年6月)。new window
錢 虹:<歷史與神話—評林燿德的小說《高砂百合》及其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
(第5期,1992年7月)。
錢鴻鈞:<《怒濤》論-日本精神之死與純潔>,《台灣文藝》(176期,2001年6月)
錢鴻鈞:<濁流三部曲>,《臺灣文藝》(總號第180期,2002年12月20日)。
十七劃
蕭阿勤:<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暴力>,文建
會主辦「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
20、21日)。
蕭怡靖:<臺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1992至2004年>《台灣民主new window
季刊》(第3卷第4期,2006年12月)。
應鳳凰:<文壇社與穆中南>《文訊月刊》(第19期,1985年8月)。
應鳳凰:<葉石濤的臺灣意識與文學論述>,《文學臺灣》(第16期,1995年10月)。
十八劃
藍博洲:<二二八之後的台灣學生運動>,《遠望》(第33期,1991年6月)。
簡素琤:<二二八小說中的女性、省籍與歷史>,《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總號new window
322期,1999年3月)。
二十劃
蘇宏:<評台灣當局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等文,《遠望》(第43期,1992年4月)。
鍾肇政:<「春夢」無痕-三談《文友通訊》>,《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new window
月)。


報紙資料
王宏維:<「厭女症」的文化批判>,《南方日報》2005年1月27日。
李敏勇:<複製的歷史情境>,《臺灣日報》2002年3月6日。
李昂:<女作家>,《聯合報》1983年9月22日。
<綠委:北市228紀錄片扭曲史實>,《自由時報》2007年1月3日。
<阮美姝:林江邁後人說謊>,《自由時報》2007年1月3日。
<林家後人:事實就是事實>,《自由時報》,2007年1月3日。
<我們的迫切呼籲>,《中華日報》1947年3月5日。
<扁:研議追究228法律責任>,《自由時報》2006年2月20日,A5版。
<馬:嚴謹論斷 勿政治化>,《自由時報》2006年2月20日,A5版。
<原爆人物談228事實/林江邁之女-阿兵哥問菸價 地痞鼓譟濺血>,《聯合報》2006
年3月6日,A4版。
<張力:暫不宜列入教科書 黃富三:勿用情緒化字眼>,《中國時報》2006年2月20
日,A2版。
<國民黨:求客觀 蔣後續作為應列入>,《中國時報》2006年2月20日,A2版。
<游:真相釐清 和解開始>,《自由時報》2006年2月20日,A5版。
葉瑞榕:<評<三月的媽祖>>,《台灣新生報》1949年2月23日。
葉明勳:<大時代中的新聞觸角-憶早年的中央社台北分社>,《聯合報》1984年3月
11日,8版。
<蔣孝嚴斥報告扭曲 基金會拒道歉>,《中國時報》2006年2月21日,A2版。


網路資料
1.《文藝生活》資料引自網站「河南文獻」,網址: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Wl-GEvSa3hYJ:www2.zzu.edu.cn/habook/article/list.asp%3Fclassid%3D7%26id%3D184+%E5%8F%B8%E9%A6%AC%E6%96%87%E6%A3%AE%E6%96%87%E8%97%9D%E7%94%9F%E6%B4%BB&hl=zh-TW(引用日期:2005年11月15日)
2.葉石濤訪問:<自己和自己格鬥的寂寞作家--專訪葉石濤>引自網站「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址:
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13101_1.htm(引用日期:2005年1月17日)
3.杜謙遜整理:《台灣共和國大統領 ──廖文毅略傳》引自網站「海洋台灣」,網址:
http://www.oceantaiwan.com/land/20040301.htm(引用日期:2005年12月16日)
4.司馬文森資料引自網站「斷橋殘雪」之「現代文學」,網址:
http://www.dqcx.net/xd/sima-wensen/000.htm
「河南文獻」,網址: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Mkl0xNXHHnIJ:www.fj.xinhuanet.com/dszx/2003-09/26/content_1193368.htm+%E5%8F%B8%E9%A6%AC%E6%96%87%E6%A3%AE%E6%96%87%E8%97%9D%E7%94%9F%E6%B4%BB&hl=zh-TW(引用日期:2005年12月16日)
5.《解放軍文藝》資料引自「新華網」,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7/29/content_999320.htm
「萬芳數據資源系統」之「中國數字化期刊群」,網址:
http://72.14.203.104/search?q=cache:lYd_IY4-wYUJ:jfjwy.periodicals.net.cn/url2.asp+%E8%A7%A3%E6%94%BE%E8%BB%8D%E6%96%87%E8%97%9D&hl=zh-TW
「中華讀書網」,網址:
http://72.14.203.104/search?q=cache:PUM56gwbHNYJ:www.booktide.com/news/20000627/200006270263.html+%E8%A7%A3%E6%94%BE%E8%BB%8D%E6%96%87%E8%97%9D&hl=zh-TW(引用日期:2005年11月20日)
6.范泉與《文藝春秋》資料引自「文化湖北」之「開卷閱讀」,網址:
http://www.bjyouth.com/view.jsp?oid=5278594&pageno=1(引用日期:2005年11月20日)
7.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簡介,網頁「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2%E6%98%8E(引用日期:2005年12月12日)
8.莊紫蓉:<台灣文學家訪問錄-逍遙自在孤獨行-專訪李喬>,網頁「吳三連史料基金會」,網址:
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7203_1.htm(引用日期:2006年3月29日)
9.《新台灣叢刊》資料引自「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址:
http://www.twcenter.org.tw/a02/a02_09/a02_09_07_2.htm(引用日期:2005年11月20日)
10.陳映真:<代序:橫地剛先生「新興木刻藝術在台灣:一九四五~一九五○」讀後>引自網站「夏潮聯合會」,網址:
http://64.233.179.104/search?q=cache:zvkmAXEtCdUJ:www.xiachao.org.tw/%3Fact%3Dpage%26repno%3D176+%E3%80%8A%E6%96%87%E8%97%9D%E6%98%A5%E7%A7%8B%E3%80%8B%E8%8C%83%E6%B3%89&hl=zh-TW&gl=tw&ct=clnk&cd=1(引用日期:2006年2月16)
11.《台灣大風雲》介紹。網址:
http://1838.web66.com.tw/book66/_file/1838/upload/ct/ct63801we/news-6.9-2.htm(引用日期:2006
年7月9日)
12.陳玉慧談《海神家族》引自「公視」網站,網址:
h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51.htm(引用日期:2006年8月28日)
13.趙慶華<起航與回歸—閱讀陳玉慧的《海神家族》>引自「柿子文化網」,網址:
http://www.persimmonbooks.com.tw/html.php?id=82(引用日期:2006年8月28日)
14.陳炳輝:<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述評>引自「馬克思主義研究網」,網址:
http://myy.cass.cn/file/199404019541.html(引用日期:2006年9月27日)
15.張炎憲:<二二八平反運動>引自網站「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址:
http://www.twcenter.org.tw/d01/d01_01/05.htm。(引用日期:2005年10月21日)
16.陳順孝:<二二八與報紙編輯的改朝換代>,引自網站「阿孝札記」,網址:
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4/12/post_2.html(引用日期:2006年1月21日)
17.布萊希特「史詩劇場」,引自「民間大劇院」網站,網址:
http://blog.yam.com/mktheatre/archives/1331191.html(引用日期:2006年9月3日)
18.楊佳嫻:<女性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專訪黃娟>引自網站「自由電子報」之「生活藝文」,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21/life/article-1.htm(引用日期:2006年8月2日)
19.「杯水主義」:網址:http://bj.netsh.com/bbs/82878/messages/3501.html(引用日期:2006年9月10日)
20.「黃媽典」資料,引自「台灣歷史辭典」網站,網址:
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12/cca220003-li-wpkbhisdict003170-0933-u.xml(引用日期:2006年9月15日)


學位論文
四劃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臺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1993年)。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1998年)。
王峙萍:《暴動與抗爭的迷思-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與學生反抗運動》(台北:私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論,2001年)。new window
王若罄:《二二八論述與民進黨的崛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2003年)。
七劃
李麗玲:《五O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
學中文所碩論,1995年)。
何華欽:《二二八歷史敘事的爭奪及其社會效應-歷史的敘事分析》(台中:私立東海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1996年)。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new window
論,2001年)。
八劃
吳金鏞:《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1993年)。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新竹: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論,2002年)。
林秀玲:《高雄中學與「二二八事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
年)。
林碧芳:《高雄市二二八事件參與者之研究-從政治組織的互動看彭孟緝出兵前後》(高
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
紀俊龍:《李喬短篇小說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3年)
十劃
夏春祥:《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見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國立政治
大學新聞學系博論,2000年)。
十一劃
陳翠蓮:《二二八事件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論,1993年)。new window
陳宏昌:《二二八平反運動初探》(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論,2003年)。
張謙繼:《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1995年)。
十二劃
葉斯逸:《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論,1997年)。
十三劃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北:國立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3年)。
楊明慧:《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台北:私立東海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論,2003年)。
十五劃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5年)。
蔡佳真:《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1947~1970》(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
蔡永豐:《嘉義市新二二八紀念碑圖像》(台北:私立南華大學中文所碩論,2005年)。
鄭德明:《我國政府與民間社會對「二二八事件」的善後處理(1987~1990)-公共政策
分析途徑》(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論,1997年)。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1年)。
十六劃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1年)。
十七劃
謝英德:《美國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和對策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論,2002年)。
十八劃
羅詩敏:《二二八事件之法律史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論,199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