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視知覺上之比較研究
書刊名: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作者:田慧娟
作者(外文):Tien, Huei-chuan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5:1
頁次:頁33-66
主題關鍵詞:閱讀障礙視知覺能力閱讀理解認字組字原則Visual perceptual skillsReading abilitiesCharacter recognitionOrth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6
  • 點閱點閱:107
本研究目的,旨在比較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視知覺能力上之差異,並探討這些學生之視知覺能力與閱讀能力之相關,最後並分析視知覺能力對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閱讀能力之預測。本研究對象除以三十一名國小二年級到六年級的「閱讀障礙學生」為主要對象外,另採用一對一的配對法,選取與閱讀障礙組兒童同生理年齡,且就讀於同一班級之「同年齡學生」為對照組一外,再選與閱讀障礙組兒童之閱讀成就相當,且就讀於同一學校的「同閱讀能力學生」為對照組二,共計九十三名樣本。 本研究所有的學生均接受視知覺能力與閱讀能力的測驗,視知覺能力測驗包括「記憶廣度」、「序列記憶」、「部件辨識」、「組字規則」、「真字」、「假字」,說讀能力測驗包括「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語文理解能力測驗」。以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木顯示: 一、不同受試者在各視知覺能力的表現:在「記憶廣度」、序記憶」、「部件辨識」、「組字規則」等方面,均是同齡組顯著大於閱讀組,且同齡組與同閱組亦達顯著差異,但同閱組並未一顯著優於閱障組。而在「真字」、「假字」項目,都是同齡組顯著於閱障組,同組與同閱組達到顯著差異,且閱障組亦顯著優於同閱組。 二、在不同受試者的視知覺能力與閱讀能力之相關部分:在認字能力方面,閱障組的相關項目有五項,即「記憶廣度」、「序列記憶」、「部件辨識」、「組字規則」、「真字」,即這五項能力與認字能力有關;同齡組僅有「真字」與認字能力相關;同閱組的「記憶廣度」、「真字」與認字能有有關。而閱讀理解方面,僅有閱障組的「部件辨識」與閱讀理解有關;其餘兩組的視知覺能力均與閱讀理解無關。 三、在不同受試者的視知覺能力對閱讀能力之預測分析方面:「真字」、「序列記憶」有效預測閱障組的認字能力;同齡組及同閱組認字能力的有效預測變項僅為「真字」。「部件辨識」則是閱障組閱讀理解能有的最佳預測變項。所有的視知覺能力均不能有效預測同齡組與同閱組的閱讀理解能力。
Other
1.洪蘭、曾志朗、張稚美(1993)。閱讀障礙兒童的認知心理學基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秀霜、謝雯鈴(1997)。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視覺辨識、視覺記憶與國語文成就之比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楊憲明(19980600)。中文詞間、詞內空格調整對閱讀的影響。臺南師院學報,31,303-3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為藩(1978)。我國學童閱讀障礙缺陷問題的初步調查及其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57-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淑貞、宋維村、徐澄清(19840600)。中國閱讀障礙學童之類型及智力測驗。中華心理學刊,26(1),4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儷瑜(19970600)。國小國語文低成就學生之視知覺能力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75-2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淑麗、曾世杰(19990600)。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05-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Woo, E. Y. C.、Hoosain, R.(1984)。Visual and auditory functions of Chinese dyslexics。Psychologia,27,164-170。  new window
7.Baddeley, A.(1992)。Working Memory。Science,255,556-565。  new window
8.吳瑞屯(19900000)。中文字辨識歷程的個別差異分析。中華心理學刊,32,6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洪儷瑜(20020300)。國小學童漢字視知覺能力三年縱貫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昭明(19811200)。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2),137-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毅志(19980400)。臺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5,5-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秀霜、Hanley, J. R.(19950600)。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nd English。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63-187。new window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瑋玲(1988)。閱讀華文和英文涉及相同的認知歷程嗎?。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0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儷瑜(1999)。國小學童之漢字視知覺能力與語文相關研究。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3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毅志(1996)。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本土化:臺灣地區社經地位(SES)測量之重新考量。臺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189-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淑麗(1996)。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慧芳(1993)。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hall, J. S.(1983)。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McGraw-Hill。  new window
4.陳美芳(2000)。語文理解能力測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周台傑(1992)。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一年級),彰化市:精華印刷企業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華葳(1996)。閱讀能力的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儷瑜(1996)。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在閱讀歷程的視知覺和聽知覺理解能力之研究(I)第一年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儷瑜(1999)。「漢字視知覺測驗」施測說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俞筱鈞(1993)。瑞文氏彩色圖形推理測驗,彰化市:精華印刷企業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沛榮(1996)。漢字部件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秀霜(1999)。中文年級認字量表施測說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曾世杰(1995)。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世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世杰(1996)。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addeley, A. D(1998)。Human memory: 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yn & Bacon。  new window
12.Goodman, K. S.(1970)。Behind the eyes: What happens in reading。  new window
13.Huang, H. S. & Hanley, J. R.(1994)。Phonological awareness, visual skills and Chinese reading acquisition in first graders: longitudinal study in Taiwan。  new window
14.Johnson, N. F. & Pugh , K. R.(1994)。A cohort model of visual word regnition。  new window
15.McBride-Chang, C., Manis, F. R., Seidenberg, M. S., Custodio, R., & Dio, L. M(1993)。Print exposure as predictor of word read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readers。  new window
16.Shaywitz, S., & Shaywitz, B.(1999)。Cognitive and neurobiologic influences in reading and in dyslexia。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ough, P. B.(1972)。One second of reading。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  new window
2.Rumelhart, D. E.(1977)。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Hillsdale, NJ: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window
3.萬雲英(19910000)。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