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經比興辨說
書刊名:文學前瞻
作者:王靖丰
出版日期:2004
卷期:5
頁次:頁1+3-16
主題關鍵詞:詩經六義比興象徵意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40
  • 點閱點閱:61
比興說法歷來爭議許久,迄今仍是一個未解的迷團,一般學者以為「比」為「比喻法」、「興」為「象徵法」,然「比喻」和「象徵」如何區分卻未能明白說明,比和興常混淆。解釋比興有三類的說法。以景色來描寫情感,正好是意境說。這種情景交融的作法,在中國詩學史上是一大特色,另外以物像 來抒發情感,正是象徵說,而這種象徵手法,也就是「比」的運用,如此正好解釋了比興分,也填補了比興合的空缺,也可說明其重疊性,認同比興合的學者只說分兩類,但是沒有說明為何分兩類,在此以意境說與象徵說來填補空缺,最後筆者認為有第三類即是意境說及象徵說結合。本文著重在整理出各家說法的異同,以結合各家說法的優缺點,進而衍生更周延的論述。
期刊論文
1.李正治(19911200)。興義轉向的關鍵--鍾嶸對「興」的新解。中外文學,20(7)=235,67-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伊文(19820600)。詩經比興初探。臺中師專學報,11,195-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華輝(19840800)。詩經賦比興闡要。僑光學報,3,3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重訂詩經疑問•詩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葆光(196505)。詩經新評價。臺中: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錦(1973)。詩經的文學成就。臺北:智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中玉(1994)。意境•典型•比興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文婷(199308)。毛詩傳箋通釋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雲五。讀詩質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雲五。詩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詩緝目錄•詩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經部•詩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華書局(1965)。毛詩鄭箋。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錫馥(2000)。詩經選。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制陽(1974)。詩經陚比興综論。新竹:楓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英俊(199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滿江(1990)。詩經。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沛霖(1988)。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台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文幸福(1996)。孔子詩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毛亨、鄭玄、孔穎達(1989)。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袁濟喜(2001)。興:藝術生命的激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屈萬里(1980)。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葉連(1996)。論詩經之興義及其影響。詩經論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熹(1991)。詩經•卷一•國風。詩經集註。台北:群玉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慶彰(1994)。詩經通論卷前•詩經論旨。姚際恆著作集(一)詩經通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復觀(1990)。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勰(1981)。比興。文心雕龍。台南:台南東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顧颉剛(1967)。關於詩的起興。古史辨。上海:上海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