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世變下的書寫--吳德功散文之文化論述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作者:林淑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Shu-hui
出版日期:2007
卷期:4
頁次:頁9-40
主題關鍵詞:清治時期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在地文人臺灣古典散文Qing-ruling periodJapan-ruling periodTaiwanese literatureTaiwanese local literatiTaiwanese classic pro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3
  • 點閱點閱:117
對於跨越19到20世紀的台灣文人而言,面對社會動盪與政權更替的現象,常激起他們將歷史文化的思考與因應策略,寫成各具特色的散文。其中彰化文人吳德功(1850-1924)不僅參與彰化的社會救濟,在當地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其散文作品又涵括清治與日治時期,流露知識份子在特殊時代的境遇。故以吳德功的散文為主軸,論析作者於各時期文學書寫與文化對話的情形:(一)先分就褒貶清末民變人物的教化論述、從割台到日軍侵台的詮釋觀點,探析《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臺記》等史傳散文所反映的思想特徵。(二)再探討策議與遊記的文化視界,如《揚文會策議》儒者的言說,及《觀光日記》所錄殖民統治下參訪的現代性體驗與論述。(三)最後探究《瑞桃齋文稿》中的議論散文,分析儒教的社會實踐與殖民社會的應世之道。期盼藉由研究世紀之交在地文人的散文作品,能積累台灣古典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成果。
Across the time from 19th to 20th century, Taiwan literati confronted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the social upheaval and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replacement. The situation motivated them to think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and to find appropriate tactics. Then, they wrote the different kinds of prose with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m, the Changhua literati, Wu De-Gong (1850-1924), not only participated in the social succor in Changhua, he also had great influences in the area. His prose covered the time from Qing to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reveal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at special era. Through Wu De-Gong's prose, I examine the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ure writing and culture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1. reflecting on the though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embedded in the historical biographical prose, 2. investigating the cultural view revealed in the policy proposals and travel writing, and 3. analyzing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method of survival in the colonized society.
期刊論文
1.川路祥代(20011200)。1919年日本殖民地臺灣之〈孔教論〉。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文瀾(19600200)。從「揚文會」談到「新學研究會」。臺北文物,8(4),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錦媛(19990500)。遠離非洲,遠離女性:「黑暗之心」中的旅行敘事。中外文學,27(12)=324,97-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水源(20061000)。八堡圳開築工程大功業。臺灣學研究通訊,1,37-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清池(1936)。辛丑一歌詩。台灣新文學,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進興(1992)。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4),917-9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漢臣(19540100)。揚文會。臺北文物,2(4),7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戴寶村(19930800)。一九一五年武裝抗日事件的新視角。臺灣史料研究,2,20-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羅士傑(20010600)。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臺灣史蹟,38,135-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緒賢(19770900)。吳德功與磺溪吳氏家譜。臺灣文獻,28(3),113-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泰升(20050100)。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法律鎮壓與臺灣人的政治反抗文化。月旦法學,116,12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淑慧(20040600)。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2),76-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長房(19981000)。疆域越界:論後現代英文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7(5)=317,6-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玉茹(19991100)。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臺灣史研究,5(1),47-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美娥(20060300)。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81-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施懿琳(19970300)。由反抗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中國學術年刊,18,317-344+444-4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知灝(20050300)。吳德功的割臺經歷與心境轉變--以《瑞桃齋詩稿》乙未、丙申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6,6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翁佳音(19851200)。臺灣漢人武裝抗日(1895-1902) 的成員分析。東海大學歷史學報,7,209-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賴維菁(19970900)。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26(4)=304,70-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宋鼎宗(1997)。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美玉(1999)。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子安宣邦(1997)。從當今日本探問「儒教」。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健鴻(1998)。邊陲統制與倫理教化--台灣社會救濟體制形成之研究(1683-194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丞儀(2002)。臺灣近代行政法之生成—以「替現」與「揭露」的書寫策略為核心,1885-190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永彬(1996)。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淑慧(2004)。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晏齊(2005)。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連慧珠(1995)。「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知灝(2003)。吳德功《瑞桃齋詩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川路祥代(2002)。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okkema, D.、Ibsch, E.、袁鶴翔(1987)。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上內恆三郎(1916)。台灣刑事司法政策論。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德功(1992)。瑞桃齋文稿。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Young, Robert(1981)。Untying The Text: 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New York: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5.台灣總督府(1901)。揚文會策護。台北:台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台灣總督府(1916)。台灣列紳傅。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台灣總督(1899)。窮民舊助規則制定ノ件。台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台灣省文獻會(1998)。重修台灣省通志•人物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Alitto, Guy S.(1986)。文化守成主義論--反現代化思潮的剖祈。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金耀基(1996)。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世偉(1996)。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律。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姚瑩(1960)。東槎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翁仕杰(1984)。台灣民變的轉型。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昭堂(1972)。台灣民主國の研究--台灣獨立運動史のー斷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翟灝(1958)。台陽筆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川崎三郎(1897)。日清戦史。東京:博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896)。台灣史料稿本。台北:台灣總督府台灣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12)。台灣史料稿本。台北:台灣總督府台灣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897)。科舉俊秀の學士を會合し揚文會發會式を舉行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岡松參太郎、陳金田(1990)。臺灣私法。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Turner, Bryan S.(1991)。The Body: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e Theorv。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  new window
24.(1920)。台灣文藝叢誌。台中:台灣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臺灣教育會(1995)。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Clifford, James、Marcus, George E.(1986)。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7.吳德功(1961)。彰化節孝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德功(1960)。觀光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向山寬夫(1987)。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灣民族運動史。東京:中央經濟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矢內原忠雄、周憲文(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廖炳惠(2001)。另類現代情。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德功(1959)。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方孝謙(2001)。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子安宣邦、陳瑋芬(2004)。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禾、宋偉杰(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廖炳惠(19940000)。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伊夫.瓦岱、田慶生(2001)。文學與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尚.勒狄克、林錚(20040115)。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141127)。解纏足大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090721)。彰銀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060929)。全台紳士來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德功(1959)。讓臺記。割臺三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邁可•史坦柏格、陳家幸(1995)。現代性與歷史:談華特•班雅明。回顧現代文化想像。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大友昌子(1998)。清朝時代における台灣地方經濟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慣調查』前史として-。台灣總督府文書目録第五巻。東京:台灣總督府文書目錄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amley, Harry J.(1974)。A Shot-lived Republic and War, 1895: Taiwan's Resistance。Taiwan in Modem Times。Joh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Mann, Susan(1991)。Grooming a Daughter for Marriage: Brides and Wives in the Mid-Qing Period。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6.White, Hayden、張京媛(1993)。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慶彰(2002)。吳德功《瑞桃齋文稿》所反映的儒學思想。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台北:文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