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學》中的「大學」理念--兼及於臺灣教育問題的一些反省
書刊名:鵝湖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Au-wu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3:1=385
頁次:頁26-41
主題關鍵詞: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孔子朱子陽明理學心學六藝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7
  • 點閱點閱:14
期刊論文
1.林安梧(19990900)。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5,313-3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890500)。個性自由與社會權限:以穆勒(J. S. Mill)「自由論」為中心的考察及兼於嚴復譯「群己權界論」之對比省思。思與言,27(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2)。科技、人文與「存有三態」論綱。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20020800)。論「教育改革」及其相關的「文化土壤」與「心靈機制」問題。教育研究月刊,100,101-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武雄(1994)。通識教育中的科學教育:理性的叛逆與解放。第二屆民間科技研討會。台北:科學月刊社。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61104)。關於朱子「格物補傳」的哲學反思:從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說起。第一屆宋代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11/04)。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4)。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之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佛教的現代化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法住文化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熹。大學章句一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陽明。大學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老子。老子道德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毓生(1979)。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 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臺北:台灣全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安梧(20030000)。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鵝湖月刊社(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顏崑陽(20030328)。哀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俊傑(1993)。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戰後台灣的教育與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錦昌(1994)。欲力之理法與歷史之弔詭:對韋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詮釋。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釋義。台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宗羲。學校篇。明夷待訪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當代中國哲學思維向度之理論反思。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陸九淵(1979)。年譜。陸象山全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陸九淵(1981)。象山語錄。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安梧(1996)。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之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原道。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牟宗三(1983)。二諦與三性:如何安排科學知識。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涵蘊及其問題。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司馬遷(1970)。報任少卿書。古文觀止。臺北:正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安梧(1996)。個性自由與社會權限--以穆勒《自由》為中心的考察兼及於嚴復譯《群己權界論》之對比省思。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