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
作者:吳冠宏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里仁
ISBN:9867908848
主題關鍵詞:哲學 -- 中國 -- 魏晉南北朝(220-588)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0) 博士論文(16) 專書(7)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3
期刊論文
1.羅義俊(200304)。牟宗三與魏晉玄學研究--讀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史林,2003(2)=71,1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谷良(20040700)。試論山濤的政治思想與態度之起由。東華人文學報,6,93-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公持(1998)。理極滯其必宣--論兩晉人士的嵇康情結。文學遺產,1998(4),3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嵫冉(1985)。愈辨愈明真理在--《樂記》、《聲無哀樂論》學術討論會紀略。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振邦(20031200)。嵇康「聲無哀樂論」探究--兼解牟宗三疏。鵝湖學誌,31,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袁濟喜(1981)。關於「聲無哀樂論」評價問題--兼論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學術月刊,1981(12),44-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少康(19910600)。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及其在中國文藝思想史上的意義。中外文學,20(1)=229,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甿(19851000)。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7)--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鵝湖,11(4)=124,48-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岑溢成(19921200)。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9,27-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冠宏(20030200)。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探。東華漢學,1,261-2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冠宏(19970600)。何晏「聖人無情說」試解--兼論關於王弼「聖人有情說」之爭議。臺大中文學報,9,257-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08)。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1)。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4)。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魏晉六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六朝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麗真(1996)。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639-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洪岩(199912)。史學文本與歷史認識。中國史學史研討會,1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尤雅姿(2001)。論《世說新語》的敘事規模及其與「簡單形式」的關係。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45-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漢初(199311)。元氣與逸氣--論六朝人物的兩種特殊風韻。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805-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3)。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709)。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1)。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妙純(2002)。從《世說新語》看東漢至東晉士人之人生觀(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淑雅(2000)。嵇康之音樂思維及其藝術精神--魏晉玄學的一個側面:美感世界與道的追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雅雯(2001)。《世說新語》所呈現之魏晉神童群象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麗真(1995)。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雅淳(2002)。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紀志昌(1999)。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國明(1987)。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昌明(1987)。六朝「緣情」觀念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蓓蓓(1983)。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大寧(1989)。從災異到玄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麗真(197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朝成(1992)。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江建俊(1987)。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麗真(1997)。嵇康的音樂美學。臺北市:華泰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明輝(2002)。中國傳統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功正(1994)。六朝美學史。江蘇:江蘇美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周、郭慶藩(1979)。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司馬遷(1977)。史記。臺北:建宏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知幾(1996)。史通。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司馬光(1984)。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章學誠(1989)。文史通義。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先謙(1982)。荀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董仲舒(1966)。春秋繁露。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充(1992)。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葛洪(1992)。抱朴子。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嚴可均(1996)。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祁志祥(2002)。中國人學史。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盧瑞容(2004)。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臺北:商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丁冠之(1982)。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余英時(1985)。中國知識階段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仲德(1991)。中國音樂美學史。臺北:藍燈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徐復觀(2005)。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2005)。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田文軍(2004)。中國辯證法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昌元(1991)。西方美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大興(2004)。自然.名教.因果。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毓生(2001)。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唐長孺(2001)。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97)。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光慶(199908)。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建中(1993)。心哉美矣--漢魂六朝文心流變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戴璉璋(200203)。玄理、玄智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汝霖(1979)。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成中英(1986)。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孫中峰(2005)。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Hoy, David Couzens、陳玉蓉(1988)。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休斯頓.史密斯、梁永安(200002)。永恆的哲學。臺北: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詹明信、唐小兵(1990)。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94)。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200302)。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馬國翰(1974)。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殷鼎(199001)。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叔岷(1975)。世說新語補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義慶、劉孝、楊勇(1970)。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賀昌群、湯用彤(1984)。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孫述圻(199212)。六朝思想史。南京: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麗真(200511)。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蔡仁厚(198908)。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班固(1984)。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房玄齡(197501)。晉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劭(1988)。人物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壽(197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樂蘅軍(2003)。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説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范曄、班固(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Goffman, Erving、徐江敏、李姚軍(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久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余英時(2004)。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尤雅姿(199809)。魏晉士人的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楊義(1993)。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唐翼明(2002)。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錢穆(1991)。莊老通辨。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明輝(2003)。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馮友蘭(198609)。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周紹賢(1987)。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蕙慧(1997)。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謝明陽(2000)。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朱熹(199002)。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唐君毅(1991)。唐君毅全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莊耀郎(1999)。郭象玄學。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袁濟喜(2000)。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龔鵬程(2002)。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廖蔚卿(1997)。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寧稼雨(1991)。中國志人小說史。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梅家玲(2004)。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敍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趙翼(1986)。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總敘。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馬耀民、呂正惠(1991)。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徐復觀(1984)。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胡榮、王小章、Mead, George Herbert(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從社會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發。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澤厚、劉綱紀(19860810)。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宗白華(1986)。美從何處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劉義慶、劉孝標、朱鑄禹(2002)。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顏炳罡(1998)。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Ryle, Gilbert、劉建榮(1992)。心的概念。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Bleicher, Josef、賴曉黎(1990)。當代詮釋學。臺北:使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賀昌群(199508)。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Scheler, Max、陳仁華(1991)。情感現象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Kant, Immanuel、宗白華、韋卓民(1964)。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牟宗三(1984)。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劉義慶、余嘉錫、劉孝標(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夏鎮平(1995)。真理與方法(II):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魯迅、Lee, Oufan、Lin, Yusheng(1989)。魯迅全集。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Langer, Susanne K.、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2)。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王仲犖(2003)。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楊勇(2003)。世說新語校箋論文集。臺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戴聖、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余英時(1985)。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阮籍、陳伯君(2004)。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錢大昕(1968)。十駕齋養新錄。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廖蔚卿(1978)。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杜維運(2003)。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敏澤(1987)。中國美學思想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黃宗羲(1987)。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王能憲(1992)。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李清筠(20000000)。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鄔昆如(1971)。西洋哲學史。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王夫之(19850200)。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Cassirer, Ernst、甘陽(2005)。人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周一良(1997)。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楊儒賓(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顏崑陽(19850000)。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市:華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陳平原(2000)。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錢鍾書(1988)。談藝錄。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林啟屏(20040000)。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余敦康(2004)。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徐斌(2000)。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李建中、高華平(2003)。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趙輝(1996)。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林麗真(1988)。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莊萬壽(1990)。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謝大寧(19970000)。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許尤娜(20010000)。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市: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廖蔚卿(20050000)。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逯耀東(19980000)。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逯耀東(20000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吳冠宏(20000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Foucault, Michel、王德威(2001)。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劉千美(20010000)。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范子燁(2001)。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林聰舜(1981)。向郭莊學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錢志熙(1993)。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蒙培元(2002)。情感與理性。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顧忠華(19990000)。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許輝、邱敏、胡阿祥(2001)。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林安梧(20030000)。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列禦寇、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泰瑞.伊格頓、林志忠(2002)。文化的理念。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何啟民(19900000)。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李玲珠(20040000)。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陶建國(1990)。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曾春海(1994)。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張蓓蓓(20010000)。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劉汝霖(1979)。漢晉學術編年。長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錢穆(1977)。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唐長孺(1955)。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唐長孺(1959)。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劉義慶、劉孝標、徐震堮(1989)。世說新語校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張節末(1994)。嵇康美學。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湯用彤(2005)。魏晉玄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Burke, Peter、江政寬(2002)。歷史學與社會理論。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