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研究
作者:呂湘瑜
作者(外文):Hsiang-Yu, Lu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王令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古文選本評點文學批評Chinese LiteratureAnthologyPing-DianLiterary Critic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9
古文的意義,在傳統上來說有三,一為文字,一為典籍,一為文體。文體意義的「古文」,始於唐代,指的秦漢以來的散體文章,是一種與駢文相對的概念,主要由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而發,但是「古文」並不是與駢文完全相反的,就古人來說,「古文」之所以有別於駢文,不只是文辭,更多的是在於內容。今日我們所要談古文,意指散體文章,也有一些字句是整齊對偶或者押韻,但整體是以散句為主,而不拘於任何一種文體。
中國的選本,最早可以追溯到《文選》,但是若要談到帶有批評文字的古文評點選本,則要到宋代以後才有。評點是中國文學特有的批評方式,評,有評論之意;點,指的是圈點符號。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將自己的感想與分析等評論文字,寫在行間或空白處,並用符號標示文章好處者,就是評點。它與文話不同之處在於此處的評論文字,必須與被評論的文本緊密結合,不可脫離文本而獨立,一旦抽離,便不知所云。
因此,選本中的評點,包含了豐富的意義,不管是作者、編選者或者讀者,他們的思想都會在評點之中呈現;而宋代以下的古文評點選本,也在無形之中,建構了作品的接受史──也就是文學史。因此,針對主題,本文內容分成八個章節,試著對宋明清三代所編選的通代古文評點選本,作出不同面向的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總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並藉由回顧前人研究,充實基本知識,擬定論述方向,確立研究方法,並對使用版本做一簡單的介紹。
第二章為〈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綜述〉,是對所有選本做基本而通盤的了解。首先要注意的是古文選本發展,也就是有那些因素促成此類選本出現,然後稍微瞭解其演變,並再深入針對本文所選用的古文評點選本,討論編選者自己的成書原因與過程。
第三章為〈通代古文評點選本之成書目的與選文標準〉。同時代的編選者,受到時代的影響可能相似,但是各自的成書目的卻是不甚相同的。既然目的不同,選本選文標準因此各異,因此本章由選本本身出發,歸納其目的與標準,並觀察各家異同。
第四章為〈通代古文評點選本評點說明〉。此章先說明古文評點的源起與流變,並討論「評點」意義與符號,以求能完全了解此類古文選本的特別之處。然後,切入主題,針對本文所選用的古文評點選本的評點狀況做比較與分析。
第五章為〈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編選者思想〉。此章著重在編選者個人的生平、學術思想在選本中的展現與影響。編選者主宰著選本的面貌,而其生平與學術主張,左右了選本批語的深度。唐宋所言的「古文」不光具有文學意義,更具有思想意義,所謂的「道」,對原作者、編選者有何不同?是否影響到評論的正確與深度,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第六章為〈通代古文評點選本之文學理論〉。既然選錄的是古文佳作,編選者依照其標準選出文章,接著就是加上評點符號以及評語,而這些都是編選者文學批評思想的展現。各時代的選本與當時的流派或有關係,因此除了談及歸結編選者個人的文學主張之外,相關的文學思潮也必須一併討論,以明白其間的關係。
第七章為〈通代古文評點選本價值〉。選本產生之時,必定具有它的意義,但是放到整個評點選本史與文學史中,這些選本的價值漸漸展現出來,也就是典範之作的出現。典範的出現,必須靠選本不斷汰選,代代累積方能成就一篇作品千古不衰的評價。選本編輯體制各有差別,但是吾人可試著經由以上的討論,分析出可以做為比較的條件,進而對選本優劣做出評判。
第八章為〈結論〉,試著對選本形成的原因、選文標準、評選者與文學思潮的關係、評選者的生平思想與選本的關係、古文評點選本優劣評判、選本的共同成果與選本的意義、評點選本的目錄歸向、評點選本研究的未來期許等,總結本文。
以上八章,務求能由各面相瞭解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的特色、意義與價值,並期能逐漸鈎勒古文評點發展史的輪廓。
In ancient China, prose must contain “Tao” and literary grace. The earlier anthology of ancient China is Wen-Xuan, but the anthology with Ping-Dian showed up after Sung Dynasty. Ping-Dian is a special way to make the criticism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Ping” means “criticism”; “Dian” means “symbol”. Readers note down their thoughts、comments with words and symbol on the space of page while they’re reading, it is called Ping-Dian. Ping-Dian must make a compact connection with the text; they can’t be apart from each other.
Therefore, Ping-Dian in anthology has several meanings. No matter the authors、editors or readers, their thoughts and views would be shown in Ping-Dian. The texts which keep appearing in anthologies have became Canon. Therefore, we can say that the anthologies helped to build up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8 chapters of this research paper, each one will try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side of prose anthologies with Ping-Dian from Sung、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will talk about the research motive, range and methods.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must know the history of prose anthologies: why they show up, how they change, and try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prose anthologies we use in this research.
In the third chapter, we want to know the edit purpose and the standard to choose works. The purpose and standard would be different if the editors were in different dynasty. We need to induce from anthologie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r the same side of their purpose and standard.
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must know the history of Ping-Dian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as well. After that, we need to analyze the prose anthologies with Ping-Dian and make a comment.
In the fifth chapter, we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editors of prose anthologies, including his life、his view of learning and the incidence to the prose anthology. What does the “Tao” means? Is it different between authors and editors? Those are what we need to find out from Ping-Dian.
In Sixth chapter, we analyze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n prose anthologies with Ping-Dian. We need to know the literary idea of editors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editors’ period also. We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In the Seventh chapter, we must know the value of prose anthologies with Ping-Dian. When we put them into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we know the value and find the way they make “Canon”. Every prose anthologies with Ping-Dian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we compare them and make a comment.
In the Eighth chapter, we try to summarize in the reason of edit, the standard of selecti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ditor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the life and thoughts of the editor, the comment of prose anthologies with Ping-Dian, the way to be “Canon” and the meaning of prose anthologies with Ping-Dian in history of literary.
一、古籍
(一)主要使用文本
宋‧呂祖謙評、蔡文子註、清‧徐樹屏考異、俞樾跋,《古文關鍵》,臺北:鴻學出版社,民國78年9月初版
宋‧樓昉,《崇古文訣》,明嘉靖十二年(1533)廬州知府王鴻漸刊本,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宋‧謝枋得批選、明‧李九我評訓、明‧王守仁敘言、日本‧原田由己標箋,《正續文章軌範》,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9年12月初版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四部叢刊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唐順之,《文編》,明嘉靖間福州知府胡帛校刊本,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1年4月初版
明‧劉士鏻編選、清‧王宇增訂,《朱批增註古今文致》,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91年6月
明‧劉士鏻,蔡鎮楚點校,《文致》,湖南:嶽麓書社,1998年7月
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臺北:書香出版社,民國67年11月初版
清‧金聖歎批、王之績評註,《才子古文讀本》,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8月臺二版
清‧杭永年,《古文快筆貫通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年10月景印初版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合編》,金閶小酉山房藏板,自藏書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民國86年9月八版
清‧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王文濡評校,《古文觀止》,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7年8月
清‧余誠,《古文釋義》上海昌文書局印行(未知年份),自藏書
清‧余誠,今人葉桂郴、劉果點校,《古文釋義》,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清‧劉豫庵鑒定,過商侯評選,《詳訂古文評註全集》,上海錦章書局,民國14年),自藏書
清‧過商侯評選,《古文評註》,第一文化,民國52年
清‧蔡世遠,《古文雅正》,收入《四庫珍本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姚鼐編、王文濡評註,《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4年9月初版
清‧吳闓生,《古文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臺一版
清‧李扶九、黃仁黼選評,《古文筆法百篇》,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7年11月
清‧李扶九、黃仁黼選評,《古文筆法百篇》,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10月一版二刷

(二)經
唐‧孔穎達等,《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9年

(三)史
1‧正史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延壽等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延壽等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脫脫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張居正,《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國史館,《清史稿》,臺北:國史館,民國78年2月

2‧其他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2年6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8年5月再版

(四)子
晉‧劉義慶、余嘉錫疏,《世說新語》,《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9月
北齊‧顏之推、清‧趙曦明注、清‧盧文弨補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臺一版
唐‧天台沙門湛然:《法華文句記》(《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台南:湛然寺,民國82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鵝湖出版社,1984年9初版
宋‧朱熹 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宋‧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5年12月
宋‧葉適:《習學記言》,收入《四庫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真德秀:《大學衍義》,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收入《四庫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周敦頤:《周濂溪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新竹:文光圖書有限公司,民國63年8月再版
宋‧程頤:《二程遺書》,收入《二程全集》(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3月臺一版
清‧張伯行,《學規類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0年6月再版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五)集
1‧總集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7年10月初版三刷
宋‧黃堅選,《箋解古文真寶後集》,收入《漢文大系》(二),民國67年10月初版
宋‧王霆震,《古文集成》,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8年8月
明‧唐順之選、川西潛士龍編、片山勒子業纂評,《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4年
明‧茅坤選、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陜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明‧鄭元勳,《文娛》,明崇禎三年刊,現藏於國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明‧劉士鏻,《明文霱》,明崇禎年間刊本,現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清‧金聖嘆原著、張國光點校,《金聖嘆批才子古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一版五刷
淸‧‬康熙帝選,徐乾學等編注,《古文淵鑒》,收入《中華傳世文選》第15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清‧方苞、和碩,《古文約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8年
清‧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臺北:文友書局,民國44年
清‧姚鼐評選,蔣瑞藻輯,《新古文辭類纂》,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6年‬
清‧姚鼐評選,吳孟复、蔣立甫主編,《古文辭類纂評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清‧曾國藩選纂,《經史百家雜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3年12月臺四版
清‧吳闓生選評,《桐城吳氏古文法》,臺北:華正書局,民國63年‪‬
清‧沈粹芬、黃人輯,《國朝文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別集
唐‧陳子昂,《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3年2月
宋‧石介,《徂徠集》,收入《四庫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王禹偁,《小畜集》,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9月臺一版
宋‧柳開,《河東柳仲塗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1冊,北京:線裝書局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58冊,北京:線裝書局
宋‧呂祖謙,《東萊呂太史外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2冊,北京:線裝書局
宋‧真德秀,《真西山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76冊,北京:線裝書局
宋‧謝枋得,《疊山集》,收入《四部叢刊續編》集部第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李贄,《焚書》,臺北:漢京文化,民國73年5月10日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集部》,臺北:商務印書館
明‧茅坤,《茅鹿門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4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民國65年9月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0年
清‧蔡世遠,《二希堂集》,收入《四庫全書》集部第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林雲銘著,《挹奎樓選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30冊,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臺北:漢聲出版社,民國65年3月臺景印初版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9年11月初版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求闕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3‧詩文評
南朝梁‧劉勰 著、范文瀾 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民國82年5月臺十七版
宋‧陳騤,《文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一刷
宋‧李塗,《文章精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一刷
宋‧陳傅良撰、方逢辰批點,《蛟峰批點止齋論祖》,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元‧倪士毅,《作義要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7年
元‧王構,《修辭鑑衡》,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世貞,《文評》,收入《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3月臺一版
明‧李騰芳,《李宮保湘洲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清‧劉大魁,《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林紓,《春覺齋論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吳曾祺著、楊承祖點校,《涵芬樓文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6月二版一刷
清‧唐彪,《讀書作文譜》,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民國66年8再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7年9月

(六)其他
元‧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0年6月再版
明‧袁無涯本、李卓吾評點《水滸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
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清‧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臺北:里仁出版社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3月臺景印初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清‧金聖嘆批,《第六才子書西廂記》,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8年10月
清‧金聖歎批,《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清‧金聖歎,《唐才子詩》,臺北:正中書局,民國45年4月臺初版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一版六刷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收入《儀顧堂題跋》,《續修四庫全書》第9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民過62年元月初版
清‧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8年4月三版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朱維錚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三刷
清‧阮元、吳蘭修,《學海堂集》,清道光五年啓秀山房刊本
清‧真采,《西山真文忠公年譜》,收入《宋明理學家年譜》,于浩 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清‧王定安,《求闕齋弟子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今人著作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民國二十八年武進唐氏刻本
高步瀛撰,《唐宋文舉要》,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7年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48年
馮書耕、金千仞,《古文通論》,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55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58年8月初版
何貽焜,《曾國藩評傳》,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1年9月臺五版
朱玄,《姚惜抱學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3年元月
馮書耕,《古文辭類纂研讀法》,臺中:馮書耕,民國63年
謝无量著,《實用文章義法》,臺北:華正書局,1974
陳萬益,《金聖歎的文學批評考述》,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民國65年6月初版
王禮卿,《遺山論詩銓證》,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年
姚永樸,《國文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6年7月再版
齋藤謙,《拙堂文話》,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7年7月
翁文宏,《文體析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9年1月初版
達人編,《論說秘訣 論說啟蒙》,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0‬年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0年7月五版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1年10月
宋文蔚編,《評註文法津梁》,臺北:蘭臺書局,民國72年7月再版
《三國演義》研究會,《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2月
鄭奠、譚全基編,《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彙編》,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3年9月初版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臺北:中華書局,民國73年4月臺二版
朱任生,《古文法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9月初版
湖北省《水滸》研究會編,《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1985年6一版一刷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1986‬年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5年6月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年10月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今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4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7年5月初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7年7月new window
朱任生,《姚曾論文精要類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7月初版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8年1月再版
許恂儒,《作文百法》,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3月再版
魯迅,《集外集‧選本》,《魯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收入《魯迅全集》第9冊,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8年12月臺一版
劉聲木著、徐天祥點校,《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12月
王禮卿,《歷代文約選詳評》,臺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79年2月再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設,1990年3年一版二刷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臺六版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臺六版
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吳惠珍,《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初版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民國83年7月10日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4年4月五刷
潘富恩、徐余慶,《呂祖謙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二刷
馬美信,《唐宋派文學活動年表》,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1月
黃毅,《唐宋派新論》,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7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與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覃賢茂,《金聖歎評傳》,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一版一刷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一版一刷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7年1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熊琬,《文章結構學──文章運思結構之藝術》,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7年3月初版一刷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初版二刷
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4月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民國88年5月初版
姚榮松等,《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一:朱熹‧呂祖謙‧陸九淵‧陳亮‧邱處機‧葉適‧真德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更新版一刷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8年9月增訂版四刷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沈新林,《歸有光評傳》,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一版一刷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熙宗、劉明今、袁震宇、霍四通著,《中國修辭學通史‧明清卷》,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二刷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叢》,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0年10月15日初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一版二刷
段啟明、汪龍麟主編,《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2月
白嵐玲,《才子文心──金聖歎小說理論探微》,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劉明華,《叢生的文體──唐宋文學五大體的繁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二刷
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2月重印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一版一刷
馬積高著,《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二版一刷
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吳承學等編,《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管錫華,《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10月
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沈伯俊,《《三國演義》新探‧論毛本《三國演義》》,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化詮釋》,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5月
杜海軍,《呂祖謙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7月
王靖宇著、談蓓芳譯,《金聖嘆的生平及其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一版一刷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3年10月出版二刷new window
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2月一版二刷
李才棟,《中國書院研究》,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4月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二刷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new window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彭林、鄭吉雄主編,《清代學術講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一版二刷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二版一刷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3月一版一刷
易鑫鼎等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論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浙江省武義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呂祖謙與浙東明招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閔澤平,《南宋理學家散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錢鍾書,《管錐編》(友聯出版社)
馮書耕,《古文辭類纂研讀法》(未知出版項)

三、參考論文
(一)學位論文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民國66年new window
陳邦禎,《兩宋文話初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劉懋君,《兩宋文話述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李四珍,《明清文話敘錄》,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
黃晴文,《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刻書探研》,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1月
梅家玲,《明代唐宋派文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張秀惠,《南宋古文平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76年5月
吳慧貞,《姚鼐古文義法及文章寫作學》,彰化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陳如雄,《曾國藩古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new window
林明昌,《古文細部批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new window
錢奕華,《林雲銘《莊子因》「以文解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
鍾志偉,《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6月

(二)期刊論文
盧慶濱,〈八股文與金聖嘆之小說戲曲批評〉,《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民國77年6月new window
黃湘陽,〈八股文及其寫作意義試探〉,《輔仁國文學報》第5期,民國78年6月new window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民國80年8月第231期new window
張靜二,〈姚鼐的詩文理論──以「氣」為中心的創作觀〉,《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5期,民國80年10月new window
劉苑如,〈浪翻古今是非場--從作品接受過程看金聖嘆詩歌評點〉,《中華學苑》,民國83年4月第44期new window
韓林華,〈簡論《古文觀止》產生的歷史契機〉,《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陳望南,〈謝枋得和《文章軌範》〉,《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李弘毅,〈《文章正宗》的成書、流傳及文化價值〉,《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金淵珠〈《楚辭燈》作者林雲銘生卒考及行年疏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楊松岐,〈潔思一字無空設,高論千古橫青雲──試論司馬遷史論之貢獻〉,《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二期,2000年6月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國90年9月第19期new window
黃強、章曉歷,〈南宋時期集唐宋八大家為古文流派的趨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5卷第5期
林翠芬、賴奕倫,〈宋代文話及評點書之文學理論舉隅〉,《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民國91年3月第5期new window
高洪岩,〈試論唐宋八大家散文選本經典化與文論的演進〉,《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圈點〉,《殷都學刊》2003年第3期
鄭幸雅,〈說評點〉,《師生論壇》,民國92年5月第1期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修辭思想〉,《國文學報》,民國92年6月第33期new window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章法」觀〉,《國文天地》,民國92年6月第217期new window
黃強、章曉歷,〈推舉「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動力〉,《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8卷第1期
林慧君,〈金聖歎教你讀「水滸」──淺談金批「水滸」與讀者的關係〉,《國文天地》,民國93年4月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國93年9月第55期
周彥文,〈古文運動的反思與重構〉,收入輔仁大學中文系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合辦之《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陳漢文,〈書評──張智華著《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漢學研究》第23卷第8期,民國94年12月new window
張秋娥,〈樓昉評點中的圈點符號及其修辭指向〉(《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蒲彥光,〈傳統評點學試探〉,《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民國94年2月
王兵,〈建國以來《古文觀止》研究述略〉,《江淮論壇》2005年第3期
祝尚書,〈南宋古文評點緣起發覆──兼論古文評點的文章學意義〉,《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韓秀利,〈金聖嘆評點探討──以繪畫理論評點《水滸傳》為中心〉,《醒吾學報》,民國94年6月第29期new window
黃肇基,〈古文評點的意涵及其演進〉,《建中學報》,民國94年12月第11期
葉英,〈蔡世遠學譜〉,《中國國學》第14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