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天理與人欲之爭----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
作者:張曉芬
作者(外文):Chang ,Hsiao-F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莊雅州先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情理論揚州學派戴震通儒以禮代理相人偶仁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48
論文提要
清乾嘉以後,朝政漸趨衰敗,知識份子愈發自覺改革,除了西力東漸的刺激外,我們知道,最主要的轉折,則是清儒思想的轉變。這個變遷過程,據余英時先生論述,可謂「儒學內在理路」的「變化」。關鍵人物──戴震(1724-1777),則是中國在邁向現代化過程中,使儒學從長期以來偏重的「形上價值」,轉向了「經驗價值」的思想變革者。然其最重要的影響,還在於後繼者的闡揚,這股綿延不絕的汩流─ ─「揚州儒學」,將其思想傳衍散播,似乎已為封建的中國,將走向「民主」的新生,埋下「因果」的種子。揚州學者對後世影響,不可謂不多矣。是以本博士論文:「天理與人欲之爭──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旨在探究:「清代揚州儒學」的「義理思想」;這股「義理思想」抑或承襲「戴震」的「情理論述」,抑或加以改變掺以己見,抑或融會貫通而有所創新,或者,自創新義?然不可諱言,他們皆正視「情欲」,肯定人「情欲」的重要性,強調「養情節欲」、「以禮代理」,大異於「存天理,去人欲」之宋明「理學」,對於此,學者紛紛指出此是一由「天理」轉向「情理」之論述,也是「理學」變向「禮學」的義理思想;然究竟「清代揚州儒學」的「情理」論述如何?他們在學術上所佔有的「承先啟後」的地位又是如何?又對後世影響有哪些?其「情理論述」的評價為何?諸如此類問題,皆是本論文所欲探究的,是以針對「清代揚州儒學」的「情理論」作一探微。
首先,第壹章「緒論」部分,提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檢討」、「研究步驟」等四個主題探索。在「研究步驟」上,第貳章先界定「清代揚州儒學」的「代表人物」,並探究「情理論的形成」,進而第參章「橫向剖析」,分別就「人性論」──「性理探討」、「經驗界的落實」──「情欲探討」、「實踐工夫」──「化情為理實證工夫」等主題探究。欲將揚州學者共有觀點作一整理歸納以呈現出。接下來,「縱向論述」──就揚州清代儒學「情理論」的發展作一探究,然這方面,依時間先後順序將代表學者排序列出,發現頗多,是以分別就第肆章與第伍章探究。縱橫論述後,則是第陸章探究「揚州清代儒學情理論」的「影響」。這方面非常多,但至今鮮為人完整研究與論述。據個人研究,發現重要影響有:一、「相人偶」的「仁學」傳播。二、古文經學家傳衍與今古文之爭學術流變。三、禮教重整,婦女解放之聲浪高漲。四、書院風尚丕變,江浙嶺南漢學大盛。第柒章,則是對「揚州清儒情理論」作一評析。針對其價值、特色、優缺點作論析。第捌章,結論。
關鍵字
情理論、揚州學派、戴震、通儒、以禮代理、相人偶仁論
參考書目
本書目之臚列方式,依壹「古籍」、貳「近、現代專著」、參「工具書目」、肆「網路論文」四部分分類;凡壹「古籍」則劃分:一、清代揚州學者著述與二、古籍專書─ ─經、史、子、集四類,依作者的時代先後順序排列;凡貳「近、現代專著」,含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依序為:中文、日文、英文;中、日文依作者姓氏筆劃之多寡排列,英文則據作者姓氏字母之先後次序排列。其中,中文專書部分又分為:(一)、清代義理思想(二)、清代學者評傳與研究(三)、清代學術論(四)、其他。然後,則是參「工具書目」,以字、辭典為主;最後,是肆「網路論文」。
壹、古籍書目:
一、清代揚州學者著述
朱澤澐:《朱子聖學考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0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
《止泉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0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
段玉裁:《經韻樓集》,《段玉裁遺書》,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經韻樓集補編》,《段王學五種》,《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12),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讀書雜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念孫、王引之等著、羅振玉輯印:《高郵王氏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
劉台拱等著、張連生等點校:《寶應劉氏集》,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劉端臨先生遺書》,嚴一萍輯:《原刻景印叢書菁華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論語駢枝》,《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彬著:《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遊道堂集》,清‧沈赤然:《清代學術筆記叢刊》(33),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汪中著、王清信、葉純芳點校:《汪中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年。
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楊晉龍:《汪喜孫著作集》(上中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8月。
淩廷堪著、彭林點校:《禮經釋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焦循著:《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群經補疏》,《焦氏叢書二十一種‧六經補疏廿卷》,清嘉道年間叢書。
《雕菰樓易學》,《焦氏叢書》本,《續修四庫全書》(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孟子正義》上下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論語通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論語補疏》,《皇清經解本》(6),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李忻點校:《雕菰樓易學三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焦里堂先生軼文》,《鄦齋叢書本》,收入於嚴一萍輯:《原刻景印叢書集
成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里堂家訓》,收入周秀才等編:《中國歷代家訓大觀》(下),大連:大連
出版社,1997年。
《里堂家訓》,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焦廷琥:《讀書小記》,《原刻景印叢書集成》(三編)《鄦齋叢書》(18),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地圓說》,《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1035),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5年。
    《儀禮講習錄》,《清代學術筆記叢刊》(43),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禮記講習錄》,《清代學術筆記叢刊》(43),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定香亭筆談》,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疇人傳》4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淮海英靈集》戊集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1682),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詁經精舍文集》,收入趙所生先生、薛正興先生等編《中國歷代書院志》(15),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學海堂集》,收入趙所生先生、薛正興先生等編:《中國歷代書院志》
(13),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阮福:《孝經義疏補》,《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44)《文選樓叢書》(5),台北:
藝文印書館,1967年。
李惇:《群經識小錄》,《續修四庫全書》(17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黃承吉:《夢陔堂文集》,《國學集要初編》(1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字詁義府合按》,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江藩著、錢鍾書主編:《漢學師承記》(外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漆永祥纂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漆永祥整理:《江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寶楠:《念樓全集》,《清代稿本百種彙刊‧集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劉恭冕等著:《廣經室文鈔》,《叢書集成續編》(196),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凌曙:《四書典故覈》,《續修四庫全書》(1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春秋公羊禮疏》,《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71),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7年。
劉文淇:《青溪舊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15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59年。
劉毓崧:《通義堂文集》,《求恕齋叢書》,《叢書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劉壽曾著、林子雄典校、楊晉龍校訂:《劉壽曾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
成蓉鏡:《周易釋爻例》,《周易叢書續編》,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史漢駢枝》,《南菁書院叢書‧六集》,江陵:南菁書院,清光緒14年。任大椿:《弁服釋例》,《續修四庫全書》(10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劉師培著:《清儒得失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南桂馨等編:《劉申叔先生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二、古籍專書
(一)經部
漢‧毛亨傳、鄭玄箋:《毛詩鄭箋》,台北:新興書局,1981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2),台北:
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本》(5),台北:
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凌曙注、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年。
魏‧王弼撰、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1)台
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上下冊,台北:弘毅
出版社,1994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本》,《十三經注疏本》(8),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1年。
宋‧程頤:《伊川易傳》,《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黃坤點校:《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李塨:《論語傳注問》,收入《顏李叢書》(3),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
《論語傳注》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四書類》第173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清‧桂馥撰:《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孔廣森:《公羊春秋經傳通義》,《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收入氏著:《孫籀廎先生集》第6冊,台北:藝文印
書館,1963年。
《尚書駢枝》,收入氏著:《大戴禮記斠補》,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
《古籀拾遺》,台北:華文出版社,1971年。
清‧張爾歧:《儀禮鄭注句讀》,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莊存與:《春秋正辭》,《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141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莊述祖:《明堂陰陽夏小正經傳考釋》,《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
第1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4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社,1989年。
清‧黃以周著、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康有為:《中庸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論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桂文燦:《經學博采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二)史部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二十五史》(46-5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國史館編:《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謝延庚、劉壽曾等纂:《光緒江都縣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錢儀吉纂:《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代碑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缪荃孫編:《續碑傳集》,收入周駿富編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19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王箴傳編:《文林郎翰林院編修予中王公行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段玉裁編:《戴東原先生年譜》,台北:崇文書店,1971年。
清‧汪喜孫編:《容甫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111),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清‧張鑑等編:《雷塘庵主弟子記》,《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129),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黃愛平點校:《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劉盼遂編:《段玉裁先生年譜》,香港:崇文書局,1971年。
清‧閔爾昌編:《江子屏先生年譜》,漆永祥:《江藩集》附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張其錦編:《淩次仲先生年譜》,《安徽叢書》第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李斗撰、汪北平等點校:《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英傑修等纂:《續纂揚州府志》,《中國地方叢書》,北京:新華書局,1997年。
(三)子部
春秋‧管仲著、清‧戴望校:《管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戰國‧荀況著、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
年。
戰國‧呂不韋輯、漢高誘注、清畢沅點校:《呂氏春秋》,《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四部叢刊初編本‧子部》(25),台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65年。
魏晉‧王嘉:《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李翱:《復性書》,《李文唐李文公集》,(日)東京:古典研究會,1977年。
宋‧周敦頤著:《周子全書》,台北:廣學書社,1975年。
朱熹注:《通書注》,《朱子全書》(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張載著、清‧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二程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陳淳:《北溪字義》,《近思錄》,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四部叢刊正編》(5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書》,《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69),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年。
《陽明全集》(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紹鈞點注:《傳習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明‧王艮:《王心齋先生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明‧王畿:《王龍溪先生全集》,台北:華文出版社,1970年。
明‧羅近溪:《耿中丞楊太史批點近溪羅子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全書》,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古本小說集成》(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呂坤著:《呂子節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朱恆夫注評:《呻吟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贄:《焚書》、《藏書》、《初潭集》、《九正易因》,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
文集》,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明‧劉蕺山:《劉宗周全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收入氏著:《孫籀廎先生集》第5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3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澧:《漢儒通義》,《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952冊,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四)集部
漢‧揚雄:《揚子雲集》,《景印文淵閣叢書》(1063),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明‧張竹坡:《明代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袁中郎文鈔》,《袁中郎全集》,台北:清流出版
社,1974年。
明‧湯顯祖著:《湯顯祖集》第2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086),台北:商務印書館,196 5年。
《亭林文集》,收入於清‧黃金鑑編:《學古齋金石叢書》(一),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1970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傅山:《傅山手稿一束》,收入劉貫文等編:《傅山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清‧顏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唐甄:《潛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臧庸:《拜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清‧紀昀:《紀曉嵐文集》(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台北:大化書局,1978年。
《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湯志鈞點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鈔本》,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文史通義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文史通義》,收入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袁枚著、王中點校:《牘外餘言》,收入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第5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鄭燮:《鄭板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王鳴盛:《西莊始存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壽祺:《左海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9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星衍:《笥河文集》,《畿輔叢書》(99),《百部叢書集成》(1492),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孫淵如先生全集》,影印《國學基本叢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清‧孫詒讓:《籀廎述林》,《孫籀廎先生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3年。
《剳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龔自珍:《龔定庵全集類編》,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第713冊,台北:
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魏源:《古微堂內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華正書局,1978年。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收入諸偉奇點校:《俞正燮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清‧俞樾:《曲園自述詩》,收入氏著:《東瀛詩紀》卷2,清光緒23年石印本。
《春在堂全書錄要‧諸子平議》,收入氏著:《東瀛詩紀》,清光緒23
年石印本。
《群經平議》,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清‧莊述祖:《漢鐃歌句解》,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清‧劉逢祿:《劉禮部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鶚:《老殘遊記》,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清‧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清‧康有為:《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收入《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七),台北:宏業出版社,1976年。
《孔子改制考》,收入《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三),台北:宏業出版社,1976年。
《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大同書》,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謝遐齡編選:《康有為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清‧黃式三:《儆居集》第2冊,清道光戊申刊本,1848年。
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10),《原刻景印叢書集成三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
清‧譚嗣同:《仁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文集》,台北:華文出版社,1971年。
清‧林伯桐編、陳澧續補:《學海堂志》,香港:亞東學社,1964年。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文集》,《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曾文正公全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永和:文海出版社,1963年。
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宋恕:《宋恕集》卷1,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貳、近、現代相關著作:
一、近、現代書目:
甲類中文書籍
(一)、清代義理思想
王茂:《清代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林慶彰、張壽安等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下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2003年。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吳通福:《清代新義理觀之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陶清等著:《清代思想》,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等編:《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北京:方智出版社,2007年。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1),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new window
《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2),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
《清代的義理學轉型》(3),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熊秉真、張壽安等編:《情欲明清─ ─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9月。
《情欲明清─ ─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4
年9月。
熊秉真、呂妙芬等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
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
熊秉真、呂芳上等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
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
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蔣國保等著:《晚清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清代學者評傳與研究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王章濤:《阮元評傳》,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方利山、杜英賢著:《戴學縱橫》,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方光華:《劉師培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new window
朱冠華:《劉師培春秋左氏傳答問研究》,台北: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
江蘇藝文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蘇藝文志─ ─揚州卷》(上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何澤恆:《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兆茂:《戴震哲學新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可真:《明清之際新仁學──顧炎武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
周駿富主編:《清代傳記叢刊》(119),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林慶彰等編:《陳奐研究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年。new window
范耕研:《江都焦里堂先生年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姜義華:《章炳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梁啟超:《康南海先生傳》,舊金山:世界日報,1955年。
商瑈:《淩廷堪之禮學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
郭明道:《阮元評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郭院林:《清代儀徵劉氏《左傳》家學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許蘇民:《戴震—戴震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居淵:《焦循 阮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陳奇:《劉師培思想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燕:《劉師培及其文學理論》,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陳東輝:《阮元與小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張立文:《戴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張立:《從傳統走向近代:中國科學文化史上的阮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張慧劍主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 中研院近史所 1994年5月。new window
馮永敏:《劉師培及其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菁:《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台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蔡冠洛編:《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漆永祥:《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劉瑾輝:《焦循評傳》,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劉建臻:《焦循著述新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劉夢溪主編:《章太炎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鮑國順:《戴震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new window
《焦循年譜新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台北:里仁書局,1999 年。
戴學研究會:《戴震學術思想論稿》,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三)、清代學術論
中山大學中文系編:《第五屆清代學術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7
年11月。
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李開等編:《晚清學術簡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62年。new window
林慶彰、祁龍威等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清代學術概論》,朱維錚先生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2月。
《清代學術概論》(附中國近三百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黃愛平、王俊義等著:《清代學術與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年。
《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陳其泰等著:《中國學術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祖武等著:《乾嘉學派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舜徽:《揚州學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11月。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清人筆記條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楊晉龍主編:《清代揚州學術》上下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趙航:《揚州學派新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
《揚州學派概論》,揚州:廣陵出版社,2003年。
潘寶明:《維揚文化概觀》,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劍順:《晚清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鮑國順:《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復文出版社,2002年。

(四)、其他
丁守和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中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兩大宗派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中國實學研究會主編:《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2年。
中國婦聯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1991年。
王軍等編:《中國文化古典周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王穎:《荀子倫理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台北:大通出版社,1976年。
《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王記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清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上下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躍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new window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康:《人與思想──社會學的觀點》,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熙元編著:《論語通釋》,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王邦雄等編:《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尹炎武:《劉師培外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new window
田漢雲:《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孝臧輯:《宋詞三百首箋》,台北:廣文書局,1960年。
朱正海主編:《揚州歷史名人》,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五十自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1996年。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余英時等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余新華:《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杜維運:《憂患與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new window
沈順福:《儒家道德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宋惠昌:《人的發現與人的解放:近代中國價值觀的嬗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2008年。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中華 :《中國人學思想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李幼蒸:《仁學解釋學─ ─孔孟倫理學結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何金慧著、何顯斌編:《飛揚的哲學女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吳光 :《當代新儒學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4),台中:藍燈文化出版社,1982年。
周康燮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一編),香港:崇文書店,1971年。
胡適:《胡適詩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中國哲學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先秦名學史》,收入氏著:《胡適全集》(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侯外廬 :《中國思想史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年10月。
《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洪國樑等編:《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近代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姜亮夫:《姜亮夫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馬瑞芳:《從《聊齋誌異》到《紅樓夢》》,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郝延平、魏秀梅等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new window
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中國人性論》(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徐世昌:《清儒學案》,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唐鑑:《國朝學案小識》,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二》,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先生全集》,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容肇祖:《容肇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高翔:《近代的初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高瑞泉:《天命的沒落──中國近代唯意志論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年。
章太炎:《訄書》,《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太炎先生自定年譜》,收入《叢書年譜》,台北:廣文出版社,1971年。
《章太炎講演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梁濤評注:《訄書評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新華三聯書店,2003年。
麻天祥:《中國近代學術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台北:中華書局,1978年。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梁啟超文集》,台北:台北書局,1957年。
郭齊勇:《儒家倫理爭鳴集─ ─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盛邦和:《解體與重構---現代中國史學與儒學思想變遷》,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黃節等編:《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第3期,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黃克武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年。new window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曾昭旭:《情與理之間》,台北:漢光出版社,1992年3月。
程兆熊:《儒家思想──性情之教》,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書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國慶:《晚清社會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鼓應等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陳新雄:《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陳君聰:《現代化先鋒──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new window
馮天瑜、謝貴安:《解構專制─ ─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馮爾康等著:《揚州研究─ ─江都陳軼群先生百齡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
張凱之、陳國慶等著:《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變》,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光芒:《啟蒙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張舜徽:《張舜徽學術論著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舒大剛、彭華先生等著:《忠恕與禮讓─ ─儒家的和諧世界》,成都:四川大學
出版社,2008年。
舒新城:《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湯志鈞 :《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甲種三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魏晉思想》(乙種三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賀照田主編:《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學術思想評論 第十輯),長春:吉林出版社,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傅佩榮等著:《抉擇與負責》,台北:洪健全文教基金會,1998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
蒙恬元:《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聖嚴法師:《覺情書》,台北:法鼓文化,2008年。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趙爾巽編:《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趙萬里:《王靜安先生年譜》,收入《年譜叢書》第61冊,台北:廣文出版社,1971年。
劉昌元:《尼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胡適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小楓:《詩化哲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
劉玉才:《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述先等編:《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龍應台:《百年思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倫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歐陽禎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錢穆:《中國文化導論》,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
薛正興等編:《中國歷代書院志》(15),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蕭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與中西文化碰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鍾彩鈞:《劉蕺山學術思想討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8年。new window
簡朝亮補述:《論語集注補正述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年。
羅檢秋:《嘉慶以來漢學傳統的衍變與傳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9年。
嚴復:《嚴復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乙類日人著作
小澤文四郎:《儀徵劉孟瞻(文淇)先生年譜》,收入《中國近代史料叢刊》(804)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山井湧原、金谷治等著、張昭譯:《中國思想史》,台北:儒林圖書公司,1981年。
加藤長賢監修、蔡懋堂譯:《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村瀨裕也:《戴震的哲學—唯物主義和道德價值》,濟南:山東人民大學,1995
年。
溝口雄三、丸山松幸、池田知久等編:《中國思想文化事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陳耀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丙類西人著作
(美)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著、許金聲譯:《動機與人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劉千美譯:《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 ─存有心理學探微》,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年。
(美)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著、謝宗林譯:《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美)亞瑟‧喬拉米卡利(Arthur P. Ciaramicoki)、凱薩林‧柯茜(Katherine Ketecham)
等著、陳豐偉、張家銘先生等譯:《同理心的力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美)艾爾曼(Bebjamin A. Elman)著、趙剛譯:《 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 ─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達賴喇嘛(Dalai Lama)著、傑佛瑞‧霍普金斯(Jeffey Hopkins,Ph.D.)英文編譯、蔡媖婷譯:《真愛無限》,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德)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陳郁芳譯:《道德系譜學》,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
(德)康德(I. Kant),Preface to the Metaphysical Elements of Ethics ,Kant′s Critiqe of Practical Reason and Other Works on The theory of Ethics , translanted by Thomas Kingsmill Abbot ,London/New York/Bomobay:Longmans/Green and Co,1909 。
康德(Iammanuel Kant)著、楊祖陶先生、鄧曉芒先生譯:《實踐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牟宗三先生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本原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美)恆慕義(Heng Mui):《清代名人傳略》,青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金偉燦(W.Chan Kim)、莫伯尼(Renee Mauborgne)等著、李紹唐譯:《藍海策略─ ─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世場》(Blue Ocean Strategy),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

二、學位論文
甲類中文書籍
(一)學術思想方面
王文德:《阮元《揅經室外集》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
究所碩論,2001年。
田富美:《清代荀子學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2005年。new window
石櫻櫻:《「執兩用中」之恕道─ ─焦循《論語》義理思想之闡發》台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論,1997年。
李幸長:《凌曉樓學術研究》(上、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論,1998年。new window
李雅清:《焦循《易》學之數理思維》,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年。
宋惠如:《劉師培春秋左傳學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1996年。
邱培超:《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台北: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2001年。
林翠華:《阮元碑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2003年。
莊家敏:《阮元仁學思想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2004年。
黃慶雄:《阮元輯書刻書考》,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4年。
黃智信:《朱彬《禮記》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論,1998年。
黃寶珠:《江藩《漢學師承記》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碩論,2001年。
黃雅琦:《劉師培之倫理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論,2002年。
曾聖益:《儀徵劉氏春秋左傳學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論,2004年。new window
曾佳鈺:《《宛委別藏》研究》,台北:台北大學古典文獻所碩論,2006年。
張壽安:《清中葉徽州義理學之發展》,香港:香港大學哲學所博論,1987年。
張惠貞:《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體例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論,1991年。
陳熾彬:《汪容甫學述》,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82年。
陳進益:《清焦循《易圖略、易通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年。
陳志修:《儀徵劉氏《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碩論,
2000年。
陳韋:《焦循《尚書》學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2003年。
楊錦富:《阮元經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論,2000年。new window
劉佳雯:《焦循之「權」論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2003年。
劉德美:《阮元學術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論,1986年。new window
劉德明:《焦循《孟子正義》之義理學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1994
年。
劉建臻,《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南京: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論,2003年。
廖千慧:《焦循論語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論,1994年。
鄭卜五:《凌曙公羊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論,1997年。new window
蔡馥穗:《清儒人性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論,1995年。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1993new window
年。
缪敦閔:《劉師培《禮經舊說》研究》,埔里: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碩論,2004年。
蘇俊鴻:《焦循《加減乘除釋》內容分析》,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碩論,1996年。

(二)文學藝術方面
朴順德:《十八世紀中國文人畫思想之研究─ ─揚州八怪與朝鮮後期繪畫發展之
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論,1993年。
朱祖德:《唐代淮南道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論,1996年。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論,1989年。
全晉珠:《鄭板橋繪畫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所碩論,2001年。
李心怡:《唐詩中的揚州形象》,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99年。
巫素敏:《枝葉關情──論鄭板橋墨竹書畫之一致性》,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在職班碩論,2002年。
林晉滄:《揚州京華城施工進度問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台北:中華大學營建所碩論,2006年。
金聖容:《金農題畫文學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碩論,2003年。
孫紅郎:《金農繪畫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論,1980年。
高明一:《清代金石書法入畫─ ─研究趙之謙花卉畫的歷史意義》,台北:藝術學院美術所碩論,1999年。
徐圓貞:《李白詩作之旅遊心理析論─ ─以揚州系列的傳記論述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所碩論,2001年。
程君耦:《明末清初的揚州畫壇與遺民畫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論,1990年。
陳瑋琪:《鄭板橋文藝理論及詞作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論,1996年。
張致宓:《金農書法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年。
張啟文:《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中壢:中央大學藝術所碩論,2003年。
蔡麗芬:《金農書法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所碩論,2002年。
蔡忻亞:《鄭板橋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論,2004年。
劉家華:《金農書法風格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美術教育所碩論,2003年。

三、期刊論文
甲類中文論文
王家儉:<清代禮學的復興與經世禮學思想的流變>,《漢學研究》第24卷第1new window
期,2006年6月。
王偉康:<揚州學派學術淵源淺探>,《揚州職業大學學報》,第10 卷3期,2006年9月。
王俊義: <關於揚州學派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學報》,2003年第3期。
王保項:<《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簡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1月。
王飛龍:<儒學和朱、戴的理欲之辨>,《淮陰師專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第18卷總第71期,1996年第2期。
王玲娟:<從焦循《孟子正義》看清學研究及其現實意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3年7月。
王世光:<清代中期”以禮代理”說當議>,《孔子研究》,2004年2期。
王元琪:<江藩漢學思想的特點及評價>,《華夏文化》,2005年3月。
王永祥:<戴東原的繼承者焦里堂>,《東北叢刊》第1卷第12期,1930年12月。
王應憲:<論《漢學師承記》的尊戴思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6年10月。
<江藩論今文經學>,《華夏文化》2006年4月。
<《國朝漢學師承記》的黃顧問題略論>,《皖西學院學報》,2005年8月。
王裕明:<莊存與經學思想淵源簡論>,《學海》第1999年第4期。
王爾敏:<晚清實學所表現的學術轉型之過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52期,2006年6月。new window
尹長雲:<論儒家推己及人的人性論根據>,《學術論壇》,2006年第10期。
牛秋實:<劉師培學術思想研究綜述>,《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田漢雲:<略說揚州學派與歷代揚州文化之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年9月。new window
田漢雲、秦躍宇:<讀《汪容甫先生手札》>,《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第9卷3期,2005年5月。
朱維錚:<劉師培:一個“不變”與“善變”的人物>,《書林》,1989年第2期。
朱惠國:<論焦循陰陽平衡的詞學觀>,《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
朱華忠:<焦循對漢學的批評>,《史學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朱松美:<焦循《孟子正義》的詮釋風格>,《齊魯學刊》第187期,2005年第4期。
朱義祿:<明清四種注《孟》著作散論>,《孔子研究》,2003年6月。
朱淑君:<戴望經學述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
任瑞芳:<清代”談天三友”的數學思想研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2期,2006年3月。
任堅:<焦循《孟子正義》詞義訓釋初探>,《河西學院學報》,第22卷4期,2006年4月。
成守勇:<自除心奴始自由─ ─梁啟超自由思想析論>,《浙江學刊》,2006年第6期。
余新華:<阮元的學術淵源與宗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李貴生:<汪中、淩廷堪文學思想析論──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的兩個方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new window
<經典與文學之交匯:焦循文論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2年。
<論焦循性靈說及其與經學、文學之關係>,《漢學研究》,2001年12月。
<阮元文論的經學義蘊>,《漢學研究》,2006年6月。
李明輝:<焦循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期,1999年12月。new window
李宗焜:<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手稿>(上、下),《古今論衡》,1998年10月、1999年6月。
李孝悌:<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禎在揚州>,《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2004年10月。new window
李幸長:<凌曉樓先生年譜考訂>,《問學》,1998年7月。new window
李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對戴震理欲觀的評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88期,2005年2期。
<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與近代的戴學復興>,《安徽史學》2003年第4期。
<論清代嘉道之際的漢宋之爭與漢宋兼采>,《求是學刊》第33卷第5期,2006年9月。
李采芹:<汪中《哀鹽船文》評析>,《上海消防》,2001年第6期。
李紹戶:<劉寶楠《論語正義》評述>,《建設》第24卷第5期,1975年10月。
李冬鴿、王萬飛:<《孟子正義》注釋商榷一則>,《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6卷第3期,2006年8月。
李國鈞:<清代考據學派的最高學府>,《岳麓書院通訊》1983年第1期。
宋巧燕:<詁經精舍的文學教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2003年5月。
岑溢成:<焦循「易圖略」的系統研究>,《鵝湖學誌》第31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焦循性善論的探討>,《鵝湖學誌》第35期,2005年12月。
<阮元哲學思想中的「性」與「仁」>,《鵝湖學誌》第39期,2007年12月。
周積明、雷平:<清代學術研究若干領域的新進展及其述評>,《清史研究》,2005年8月。
周輝: <從《孟子正義》看焦循對”疏不破注”成法的突破>,《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5期。
林慶彰:<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述略>,《漢學研究通訊》,2000年11月。new window
林全:<創造均富的遊戲規則>,《遠見雜誌》第206期,2005年4月。
林存陽:<黃式三、以周父子”禮學即理學”思想析論>,《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祁龍威:<對「揚州學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年9月。new window
<清乾嘉後期揚州三儒學術發微>,《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0年3月。
尚小明:<門戶之爭,還是漢宋之爭─ ─析論方東樹《漢學商兌》之立意>,《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1年1月。
金一:<女界鐘>,《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9),北京:中國婦女出
版社,1991年。
吳德玲:<阮元教育經世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2004年12月。
吳國宏:<孫星衍「五家三科」說商榷>,《大仁學報》,2000年5月。
吳通福: <經世、考證與義理─ ─乾嘉新義理學宏觀特徵的再檢討>,《求索》,2006年第10期。
柳宏:<台灣學者研究劉寶楠《論語正義》成果述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第6卷6期,2002年11月。
衷爾鉅:<理學與心學考辨──兼論確認「氣學」>,《甘肅社會科學》總期第49期,1988年5月。
姚再儒:<朱彬《禮記訓纂》管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年10月。
封恆:<劉寶楠《論語正義》之特性>,《藝術學報》第40期,1986年10月。
胡健 :<論明清情欲美學思潮>,《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 期,2000年9月。
<情欲美學與明清小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2004年第1期。
<人情 詩情 悲情─ ─論《紅樓夢的情》>,《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2年7月。
徐興無:<釋《春秋》必以周禮明之─ ─讀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注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3期,2006年5月。
高明峰:<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述論>,《求索》2005年2月。
班吉慶:<劉寶楠《論語正義》徵引《說文解字》略論>,《揚州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1年。
孫廣海:<阮元研究回顧>,《漢學研究通訊》,2006年8月。new window
孫洵 :<揚州學派簡論>,《東南文化》,1988年2月。
孫顯軍:<任大樁生平學術考述>,《文教資料》,1998年6期。
郭明道:<揚州學派的實學思想及實踐>,《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4期。
<論揚州學派的學術特徵>,《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第7 卷3期,2003年5月。
<揚州學派哲學思想初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第6卷6期,2002年11月。
<清代揚州學派當議>,《求索》,2006年3月。
<揚州學派的文學思想及其影響>,《史林》,2006年第8期。
    <王氏父子的校勘學:思想、方法、和成就>,《社會學家》,2006年3
月。
<阮元與清代學風>,《江海學刊》,2006年5月。
<阮元的學術淵源和治學宗旨>,《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第9卷5期,2005年9月。
郭院林:<劉文淇學行考略>,《雲夢學刊》第27卷第2期,2006年3月。
<劉師培的戴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2月。
許衛平:<揚州學派代表人物方志編纂理論述論>,《江蘇方志》,2000年5期。
<龔自珍與揚州學者的學業交誼>,《江蘇方志》,2001年6期。
梅向東:<”遂欲達情”與”古今之情”──戴震與曹雪芹對生命存在及其意義之不同思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0年4月。
曹琳:<古揚州城的香火與戲劇>,《民俗曲藝》,2001年3月。new window
黃智信:<「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赴大陸考察報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年9月。new window
黃智明:<前修未密,後出轉精─ ─《漢學師承記箋釋》簡介>,《國文天地》,2006年10月。new window
黃士榮:<隋煬帝的運河與江都建設─ ─一個將文化與政治合一的企圖>,《新北大史學》,2004年10月。
黃復山:<孫星衍的讖緯思想>,《中文學報》,2004年6月。new window
黃愛平:<清代漢學的發展階段與流派演變>,《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1月。
<乾嘉漢學治學宗旨及其學術實踐探析─ ─戴震、阮元唯中心>,《清史研究》,第3期,2002年8月。
<試析乾嘉學者的文獻研究與義理探索─ ─以淩廷堪、阮元為中心>,《理論學刊》,2004年9月。
單文經:<兼論道德氣質的成份與道德教育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第1卷第25期,2000年。new window
陳祖武:<談乾嘉時期的思想界>,收入中山大學中文系編:《第五屆清代學術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7年11月。
<孔子仁學與阮元的《論語論仁論》>,《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12月。
陳鼓應:<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兩種詮釋方法>,《兩岸三地─ ─詮釋學與經典解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5月。
陳秀琳:<評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new window
陳鴻森:<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1)>,《大陸雜誌》,2001年7月。
<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2)>,《大陸雜誌》,2001年8月。
<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3)>,《大陸雜誌》,2001年9月。
<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4)>,《大陸雜誌》,2001年10月。
<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5)>,《大陸雜誌》,2001年11月。
<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6)>,《大陸雜誌》,2001年12月。
<劉氏論語正義成書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卷第3期,1994年3月。
陳居淵:<清代乾嘉新義理學探究>,《求索》,2003年第5期。
<焦循道德理想的易學詮釋>,《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2月。
<論焦循《孟子正義》的易學詮釋>,《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論焦循《易》學的通變與數理思想>,《周易研究》總第21期,1994年第2期。
<論阮元的經學思想>,《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陳其泰:<《漢學師承記》的著述風格和反響>,《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5期。
<《漢學師承記》的學術史價值>,《文史哲》,2006年2期。
陳克明:<試論劉師培的經學思想>,《中國文化》第15、16期,1997年12月。
陳曉華:<論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訓詁方法及特點>,《安徽教育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1年。
陳文聯:<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女權思想的形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6期,2003年12月。
<晚清婦女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