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產業導向建構高職機電整合技術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之研究
作者:陳鎮潦
作者(外文):Chen-Liao Che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指導教授:鍾瑞國
梁滄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產業導向機電整合能力指標industry - orientedmechatronicscompetence - indicat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0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層機電整合技術能力指標及發展機電整合相關課程教學單元內涵,規劃一套適合高職機電整合相關實習教學的課程,培育產業自動化基層技術人力,以符合產業界的需求。
  本研究以機械產業之主管及實務工程師作為訪談對象,透過紮根理論分析訪談內容,獲取從事機電整合技術能力需求與技術範圍,歸納分析後共有九十項的機電整合技術能力指標項目。此九十項技術能力指標透過能力指標轉化策略的過程,總共整理出九十三項知識項目及十四項知識單元,並透過大專校院專家學者及高職教師共八人確認知識項目及單元是否具有周延、可行與適用。依據專家審查及修正的結果,編製德懷術(Delphi)問卷,調查對象為產業自動化相關之主管或工程師4位,大專校院學者5位,高職教師4位,期能逐漸聚焦收斂專家看法,獲致一致性之意見。最後以層級分析法(AHP)進行相對權重問卷調查,並運用 Expert Choice 200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建立各項指標之權重。
  本研究共實施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最後調查結果計有十四項知識單元及一○二項知識項目,作為規劃機電整合相關實習課程的依據,十四項知識單元規劃為實習科目課程,一○二項知識項目規劃成為教學大綱。機電整合課程分成基礎、進階、應用整合三個階段,第一學年的學習著重在各種基礎技術能力的培養,教授課程包含機械製圖實習、電腦輔助繪圖實習、機械基礎實習、電機基礎實習、電子基礎實習、氣壓控制實習;第二學年的學習注重專業技術的養成,教授課程包含數值控制機械實習、感測器應用實習、電動機控制實習、可程式控制實習、數位邏輯實習;第三學年的學習注重應用與整合,教授課程包含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實習、單晶片控制實習、微電腦控制實習。
  經由層級分析法進行相對權重問卷調查顯示,第一層級指標以「機電整合技術」最為重要,其次為「電機、電子技術」、最後為「機械技術」。第二層級指標專家認為「可程式控制實習」最為重要,其次為「單晶片控制實習」。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規劃高職機電整合相關實習教學課程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basic Mechatronic technical-competence indicators and to develop Mechatronics curriculum so as to design a suitable set of vocational Mechatronics-related practice course, which foster fundamental technical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 to meet industrial demands.
This study shows a total of 90 indicators of Mechatronic technical-competence after interviewing of mechanical industry supervises and practicing engineers and analyzing the interviewing content by grounded theory to obtain Mechatronic technical-competence requirements and technical scop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dicators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the 90 indicators above came to 93 knowledge items and 14 knowledge units were identified whether or not they were well-rounded, feasible and applicable by eight experts of college scholar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Base on the results of experts' reviews and revisions, the researcher constructed a Delphi questionnaire targeted at industry-automation related supervisors and 4 engineers, 5 college scholars and 4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consequently to achieve a convergence of expert opinions. Lastly, the researcher adop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to conduct relative weight questionnaires and used Export Choice 2000 softwar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et up the weights for the individual indicators.
This study implemented Delphi survey three times to come to the findings of 14 knowledge units and 102 knowledge items which have become of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ng Mechatronics practice-related courses:the 14 knowledge units become practice courses and the102 knowledge items become teaching outlines syllabi. Mechatronics cours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basic, advanced and applied integration.
The first year of study is focused on cultivating a variety of basic technical competences including practice courses of Machining Drawing Practice, Computer Aided Drawing Practice, Basic Machinery Works, Electric Works Practice, Basic Electronic Works Practice and Pneumatic Control Practice. The second year of study is concentrated on fostering technical expertise including courses of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ry Practice, Sensor Transducer Practice, Motor Control Practice,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 Practice and Digital Logic Practice. The third year of study is centered on Mechatronics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cluding Courses of Computer Aided Drawing an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Single-chip Control Practice and Microcomputer Control Practice.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the relative weights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s that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s are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 "Electric Electronics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 The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are "Programmable Control Practice", "Single-chip Control Practice". Finally, the above specific proposal are based on the survey findings in order to providing reference of planning Mechatronics Practice related course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ㄧ、中文部份
工業局(2009)。台灣產業科技人才供需調查報告(2009 〜2011)。台北市:經濟部。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王振裕(2006)。職業學校本位課程規劃之研究─以機電整合實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田振榮、宋修德(2003)。我國技職教育體系建立能力標準建構之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田振榮等(2006)。建構高職各學群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1989)。「中華民國產業自動化計畫」。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1999)。「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01)。「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05)。「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市:
  行政院。
行政院(2006)。我國94-104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台北市:
  行政院。
行政院(2011)。「智慧型自動化產業發展方案」之發展策略
  與推動措施。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13)。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台北市:行政院。
伍于芬(2005)。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科技素養指標建構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沈慶陽(2006)。職業學校本位課程實習教材發展之研究─以機電整合實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士人(1992)。機電整合操作與維護人員訓練課程之知識結
  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李大偉、王昭明(1989)。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晁通(2004)。機電整合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之研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同大學,台北市。
林福安(1999)。高職冷凍空調科新課程標準專業實習科目課程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正亮(2001)。機電整合技術的教具設計和製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1-2516-
  S-415-001),未出版。
林俊彥(2002)。技職學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1- MOE-S-
027-006-X3),未出版。
林俊彥(2010)。產業導向專業技術人力培育模式學理基礎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6-2522-S-027-001-MY3),未出版。
林銘毅(2003)。高工建築科學生建築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林韶姿(2014)。企業講師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鑑回饋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官淑如(2011)。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瑞仁(2003)。機電整合【專論】。農業自動化,12。
周碩樑(2004)。專業能力標準轉化技職教育課程之機制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談輝(1985)。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台北市:三民。
邱建寧(2011)。高職學生對機電整合實習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侯世光(2001)。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的規劃與推動,90年度職業學校新課程輔導訪視分區座談會工作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柯俊瑋、陳聿芸、吳宏茂(2006)。高職課程的發展趨勢-從群集教育到群科課程。研習資訊,23(2),67-74。
徐明珠(2007)。高科技時代資訊人才的培育。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委託之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徐敏榮(200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new window
  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火燦(1991)。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評鑑的觀念及模式。人力
  資源學報,1,17-25。
張天津(2001)。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台灣教育月刊,601,6-9。
張世波、廖本全、邱昭益(2005)。可程式控制器實習實務。台北市:全華。
張美蘭(2002)。國民中學生命課程目標之發展。國立政治大
  學學報,84,119-154。
張國保(2008)。我國人才培育政策之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委託之研究報告。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教育部(1994)。大專院校機電整合學程規劃。台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05)。開創高職新願景-高職新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專業能力分析操作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育部群科課程資訊網。取自http: //
tpde.tchcvs.tc.edu.tw/course/download.asp。
教育部(2014)。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及配套措施研
  訂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
  Corrine Glsene)。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永昌(2010)。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模具科專業內涵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興家(2004)。機電整合概論。台北市:全華。
康自立(1982)。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師大書苑。
康自立(1992)。製造業「產業自動化」對高工職校機電整合技術能力需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1-0111-S-018-07),未出版。
曹民和(2000)。機電整合與實務。台北市:俊傑書局。
陳錫楨(199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機電整合科專業科目教師專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以撒(1995)。機電整合。台北市:全華。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敏傑(2010)。能源技術服務專業人才培育之課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新霖(2014)。高等教育學務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陳雙源、古碧源、黃榮堂、龍仁光(1996)。機電整合導論。
  台北市:東華。
梁賢達(1997)。高工控制科機電整合控制實習教材發展與設備製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世雄、林佳慧(1998)。資訊檢索指導員評鑑量表之探討。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53-69。
黃光雄(1994)。課程設計的模式。台北市:五南。
黃光雄(1998)。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光雄、蔡清田(2001)。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黃延合、湯誌龍、溫瑞烘(2000)。技專校院為配合高科技產業人力培育所需建構學程化課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1,1-15。
黃炳煌(1984)。課程理論的基礎。台北市:文景。
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台北市: 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0)。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淑蘭(2002)。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
  初探模式驗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曾騰光(2002)。我國技職學校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91-2511-S-324-002-X3),未出版。
程榮凱、卓振至(2002)。我國高職課程之發展及改革探討。台北市委託之行動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局
程蘊良(1990)。略論我國台灣工職教育課程的演變及其有關問題。中國職業教育學會年刊,15。
楊仁聖(2009)。高職機械科產業導向「專題製作」課程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其祥(2002)。因應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生專業實務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思偉(199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
  ,96,17-22。
楊朝祥(2007)。台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委託之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new window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
  刊,96,49-63。
劉金山(2011)。技職教育實務課程與人才培育。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3),9-14。
劉柏定、蘇筑瑄(2014)。中國產業自動化趨勢與其對臺灣之
  意涵。經濟前瞻,153,47-52。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歐陽丞修(2012)。跨領域機電整合技術探討與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樓玉梅、趙偉慈、范瑟珍(2006)。我國94-104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行政院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
賴婉媛(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盧俊宇(2009)。高職教師對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之學校本位課程認知與態度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鍾克修(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配套措施結案報告。教育部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鍾金明(1996)。因應產業自動化專科學校電機科學生專業技
  術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澄漢(1999)。高工控制科機電整合控制實習教材發展與設
  備製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8-2506-S-003-002),未出版。
蕭錫錡(1999)。技職教育體系類科發展之規劃。教育部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職訓局(2001)。機電整合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台北市:行政院。
職訓局(2005)。中華民國第35屆全國技能競賽計畫。台北市:行政院。
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市:復文。
羅華美(2007)。我國產業人才培育之現況與問題面面觀。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0,27-35。
蘇俞禎(2007)。我國國民小學校長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kker, J. (2003).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 An introduction. In J. Akker,
W. Kuiper &; U. Hameyer (Eds.), Curriculum landscapes and trends
(pp.1-10). Dordrecht, Netherlands : Kluwer Academic.
Blank, W. E. (1982). Handbook for developing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program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uur, J. (1990).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Mechatronics Design. Ph. D.
dissertation, Technical Univ. Denmark, Lyngby, Denmark.
Capon, N., &; Glazer, R. (1987). Marketing and Technology: A Strategic
Coalign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1, 1-14.
Craig, A., &; Hart, S. (1992). Where to Now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6(11), 3-49.
Eisner, E. W. (1994).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Finch, C. R., &; Crunkition, J. R. (199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4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Flexer, R. W., &; Baer, R. M. (2005).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university-based transition endorsement program.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28(2), 80-91.
Gross, P. A. (1997). Joint curriculum design: Facilitating learner ownership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secondary classroom.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Gupta, A. K., &; Wilemon, D. L. (1990).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Based New Produc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2, 24-45.
Habib, M. K. (2007). Mechatronics - A unify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science paradigm.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 1(2), 12-24.
Hunt, V. D. (1988). Mechatronics : Japan’s newest threat. Great Britain :
Chapman &; Hall, Ltd.
Kuiper, W., Neiveen, N., &; Visscher-Voerman, I. (200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m a technical-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In J. Akker.,
W. Kuiper , &; U. Hameyer (Eds.), Curriculum landscapes and
trends (pp.177-198).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McNeil , B., &; Berry, D. R. (1998). White, measurement of autolysis in
submerged batch cultures of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Biotechnol
Bioeng, 57, 297-305.
Mager, R. F., &; Beach, K. M. (1967). Developing vocational instruction.
Belmont, CA: David S. Lake Publishers.
Maley, D. (1975). Cluster Concep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cago:
American Technical Society.
Mitroff, I. I., & Turoff, M. (2002).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trieved August 29, 2009, from http://www.is.njit.edu/pubs/delphibook/ch2b.html
Murry, J. W., &; Hammons, Jr. J.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Oliva, P.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04).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 issues (4th ed.). Boston, MA:Pearson Education.
Phelps, A. L. (1972). A descriptive overview of cluster-based occuoat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Mount pleasant, Center Michigan
University.
Rolls, E. (1997). Compet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some issues and
concers.Education Research, 39(2), 195-209.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pencer, L.M., & Spencer, S. M . (1993).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Stenhouse, L. (1975). An Int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 Heinemann.
Tamir, P. (1985). The potential and actual roles of evaluator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P. Tamir(Ed), The role of evaluator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ashington: Croom Helm.
Tomizuka, M. (2002). Mechatronics: form the 20th to 21st century.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10 , 877-886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