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自我身份認定到專業主體建構:大學女性體育教師之生涯發展經驗研究
書刊名:運動教練科學
作者:呂碧琴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u, Pi-chi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0
頁次:頁1-30
主題關鍵詞:自我身份認定專業主體大學女性體育教師職業生涯Self identityProfessional subjectFemale PE teacherCare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17
  • 點閱點閱:188
期刊論文
1.李姿瑢(20040400)。勞動市場的性別議題--淺談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研習資訊,21(2),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素華(2005)。對認同理論的概念評述。蘭州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慧敏(2005)。安全本體--解讀安東尼紀登斯的自我認同理論[電子版]。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宗國(1990)。是為少數?工作内涵與工作生活素質,女性與工作研究上的ー些回顧與芻議。婦女與兩性學刊,創刊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文喜(2000)。馬克思的自我認同觀與現時代[電子版】。浙江社會科學,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綺儷、熊鴻鈞(20030900)。大專女性體育教師組織疏離之質性研究。體育學報,35,207-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uang, C. I.、Brittain, I.(2006)。Negotiating identities through disability sport。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23,352-375。  new window
8.Poulton, E.(2004)。Mediated patriot games: The construction and r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British television production of EuroJ96。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39(A),437-455。  new window
9.劉千美(20000800)。在重立差異的藝術語言裡尋覓女性的蹤跡。哲學雜誌,33,2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翁開誠(20021200)。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沈清松(19930400)。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柯禧慧(20060300)。從身份認定的追尋到研究的再建構:一位小學教師與研究生的發聲。應用心理研究,29,213-2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呂碧琴(20040600)。大專院校體育教師之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43-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姚良志、盧俊宏(20071200)。已婚女性體育教師角色衝突與調適之探索研究。身體文化學報,5,189-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慧萍(2005)。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月英(2005)。離婚婦女生命意義及生命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慧雯(2002)。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佳慧(2004)。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之敘說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ogdan, Robert C.、Biklen, Sari Knopp、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蔡清田、洪志成(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iddens, Anthony、趙旭日、方文(1991)。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lias, N.(1991)。The Society of Individuals。Oxford:Blackwell。  new window
4.Browne, Ken、王振輝、張家麟(2000)。社會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Yalom, Irvin D.、易之新(2004)。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台北縣:張老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Ritzer, George、馬康莊、陳信木(2000)。社會學理論。台北市: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Olds, S. W.、Papalia, D. R.、黃慧貞(1990)。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all, M. A.(1996)。Feminism and Spoiting Body: Essays on Theory and Practice。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9.Minichiello, V.、Aroni, R.、Timewell, E.、Alexander, L.(1995)。In-depthlnterviewing。South Melbourne:Longman。  new window
10.Guttmann, Allen、徐元民(2002)。婦女體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瑞琴(2004)。質的研究教育方法。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arker, Chris、羅世宏(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Jary, David、Jary, Julia、周業謙、周光涂(1998)。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Angeles, Peter A.、段智德、尹大貽、金常政(1999)。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Castells, Manuel、夏鑄九、黃麗玲(2002)。認同的力量。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Lewis, Jeff、邱誌勇、許夢芸(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Jenkins, R.(1996)。Social Identity。Routledge。  new window
20.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Erikson, Erik Homburger(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W. W. Norton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22.Lincoln, Yvonna S.、Guba, Egon 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Sage。  new window
23.謝國雄(20070000)。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rooker, Peter、王志弘、李根芳(2003)。文化理論詞彙。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向明(2002000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鄭欣宜(2003)。文化研究概論:主體、認同與共同體[電子版],http://www.srcs.nctu.edu. tw/srcs_oW/Detail,asp?db=24&TitleID ニ 38, 2007/0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德慧(2002)。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研究。台北市: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麗華(2005)。說故事的方法論基礎:敘事研究之認識及問題的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台北市: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盧增緒(1994)。大学教育目標之爭議。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盛芳(1992)。艾立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現代心理學說。臺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all, S.(1992)。The Question of Culture Identity。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London:Pengui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