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心理學研究之本土化的回顧與展望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朱瑞玲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3
卷期:1
頁次:頁89-119
主題關鍵詞:中國人心理學本土心理學華人心理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5) 博士論文(4) 專書(3) 專書論文(5)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89
  • 點閱點閱:164
     本文藉由剖析與檢討光復以來臺灣地區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勾勒出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策略的發展。此項工作的進行包括檢討一九八○年代之前台灣心理學界的西化情形,以及一九八○年本土化運動開始之後的研究特色,諸如中國人特有之心理與行為的探討,歷史心理學的研究進路,本土性研究方法之提出,及心理學研究典範的質疑。窺探心理學本土化的未來,本文指出可有三項工作目標:(1)中國心理學發展史的研究,(2)相同研究主題的系統性整合,(3)本士心理學方法論的建立。
期刊論文
1.余德慧、楊國樞(19771200)。違犯行為的自我判斷與他人判斷的差異。中華心理學刊,19,11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ei, T.(1987)。"To make up my mind morally…" in Mandarin: Do Sino-students’ societal schemes supersede self schem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64,89-137。  new window
3.Wan, K. C.、Bond, M. H.(1982)。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under public and anonymous conditions of rating。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24(1),23-31。  new window
4.蔡明璋(19871225)。社會科學經驗研究的中國化:問題與策略。中國論壇,25(6)=294,2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國樞、余德慧、吳英璋(19910700)。Normal and Delinquent Syndromes of Chinese Youth in Taiwan: Quantitative Differentiation and Psychological Profil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1(2),260-279。  new window
6.余德慧、楊國樞、Barnes, Barry K.(19900000)。An Inquiry into Confucian Socialization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中華心理學刊,32,75-94。new window  new window
7.Ho, D. Y. F.(1981)。Traditional patterns of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Acta Psycholgica Taiwanica,23,81-95。  new window
8.Bond, M. H.、Wang, S. H.(1981)。Aggressive behavior in Chinese society: The problem of maintaining order and harmony。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23(1),57-73。  new window
9.楊國樞、李本華(1971)。五百五十七個中文人格形容詞之好惡度、意義度及熟悉度。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3,3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光輝、楊國樞(1991)。孝道認知結構組型之分析。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1(1),3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Yang, K. S.(1981)。Soci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Modernit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Further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13,159-170。  new window
12.蘇薌雨、楊國樞(19640300)。Self-concept Congruence in Relation to Juvenile Delinquency。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研究報告,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國樞、林碧峰(19640300)。中文筆跡與人格:一項探索性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研究報告,6,3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中芳、許志超(19861200)。平均分酬與不公平感。中華心理學刊,28(2),6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瑞珠、楊國樞(19761200)。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及後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18,105-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美枝(19831200)。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中華心理學刊,25(2),121-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國樞(19821200)。成敗歸因與情緒反應。中華心理學刊,24(2),65-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光國(19791200)。Coping with Residential Crowding in a Chinese Urban Society: The Interplay of High-Density Dwelling and Interpersonal Values。中華心理學刊,21(2),117-133。new window  new window
19.吳正桓(19890600)。態度形成方式與論點數量對說服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31(1),7-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朱瑞玲(19871200)。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試論面子的運作。中國社會學刊,11,23-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丁興祥(1991)。社會動亂之政治與社會背景的因素研究:一種檔案的世代分析。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5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余伯泉(1990)。獨立後的遺忘:心理學之發展與陷阱之批判。當代,54,3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余伯泉、黃光國(1991)。形式主義與人情關係對台灣地區國營企業發展的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本華、楊國樞(1970)。台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的刻板印象。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2,7-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本華、楊國樞(1972)。台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之刻板印象的變遷。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4,137-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郭有通(1956)。中國哲學天才之盛衰。中華心理學刊,28(2),8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郭有通(1988)。影響中國第一流哲學天才的環境因素。中華心理學刊,30(1),3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皎眉、藍采風(1992)。每日生活需求、社會支持及健康: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比較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119-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傅大為(1991)。歷史建構、邊陲策略、與「中國化」:對台灣「行為及社會科學中國化」提法的思想史研究。島嶼邊緣,1(1),10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國樞(1972)。關乎自我之一致性與失調性材料的立即記憶。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4,92-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蔡敏華、譚裕基(1983)。中文模擬式情緒量表。中華心理學刊,25(2),6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鄭昭明(1987)。我國心理學術的現狀分析。中華心理學刊,29(1),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蘇薌雨(19581100)。中國心理學十年來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112-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蘇薌雨(1965)。台大心理學系一九四八年以來心理學的研究。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莊耀嘉(19890600)。Attitude Similarity and Attraction: The Moderator Role of Attitude Importance。中華心理學刊,31(1),41-56。new window  new window
36.Portes, A.(1973)。The factorial structure of modernity: Empirical replication and a critiqu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9,15-36。  new window
37.Yang, K. S.、Bond, M. H.(1980)。Ethic affirmation by Chinese bilingual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1,411-425。  new window
38.Yang, K. S.、Bond, M. H.(1990)。Exploring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ies with indigenous or imported constructs: The Chinese ca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1087-1095。  new window
39.楊國樞(1980120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2),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光國(19910100)。儒家思想中的正義觀。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6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黃光國(19801200)。生活事件之知覺:非計量多元尺度法之應用。中華心理學刊,22(2),25-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楊國樞(1981060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1),39-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Hu, Shien-chin(1944)。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46(1),45-64。  new window
44.翟本瑞(19871225)。社會科學中國化的再思考。中國論壇,25(6)=294,1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Gergen, Kenneth J.(1973)。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6(2),309-320。  new window
46.劉英茂(19780900)。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國內近年來的發展。中華心理學刊,2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楊國樞(19860600)。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楊牧貞、黃光國(1980060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22(1),5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國樞、歐真妮(19790600)。問題行為少年對成功與失敗的心理反應。中華心理學刊,21(1),49-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鄭伯壎(19890600)。工作取向領導行為、組織特性及部屬效能:權變研究途徑。中華心理學刊,31(1),19-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葉光輝、楊國樞(19890600)。孝道的認知結構與發展:概念與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5,131-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林邦傑(19781200)。最不喜歡工作伙伴量表的因素結構及其與刻板印象、自我概念之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0(2),4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蔡啟通、丁興祥、高泉豐(19891200)。認知需求、腦力激盪與個人的創造性。中華心理學刊,31(2),10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楊中芳、趙志裕(19871200)。中國受測者所面臨的矛盾困境:對過份依賴西方評定量表的反省。中華心理學刊,29(2),113-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黃光國(19771200)。The Patterns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a Chinese Society。中華心理學刊,19,61-73。new window  new window
56.李美枝、張思發、高淑敏(19790600)。臺灣、香港國小學童的競爭與合作行為。中華心理學刊,21(1),27-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廖克玲、黃光國(19781200)。教學績效的變通模式。中華心理學刊,20(2),53-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黃堅厚(19770600)。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孝並分析青年對孝行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報,10,1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林端(19920400)。儒家倫理與行動理論--與黃光國教授對話。當代,72,82-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朱瑞玲(19910100)。「面子」壓力與其因應行為。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1(1),1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鄭伯壎(19881200)。賞罰行為與部屬效能:操作性條件化學習論的驗證。中華心理學刊,30(2),95-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林邦傑(19791200)。國中學生的歸因特質與生活適應。中華心理學刊,21(2),6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丁興祥(1992)。中國哲學創造的政治及社會脈絡。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瑛(1992)。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伯壎(1992)。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關係初探。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瑞玲(1992)。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瑞玲(1992)。台灣民間善書的心理意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折。本土歷史心理學專題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德慧、徐臨嘉(1992)。有關「中國人的怨」:在這樣的知識產生之前的認識。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耀基(1981)。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初探)。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光國(1992)。經驗論與理念論:社會心理學的危機與轉機。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中芳(1992)。中國人是具有「權烕性格」的嗎--對有關中國人性格研究的反省。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國樞、余安邦(1992)。從歷史心理學的觀點探討清代狐精故事的人狐關係:(一)內容分析結果及其解釋。本土歷史心理學專題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兆明(1992)。「報」的概念及其在組織研究上的意義。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哲昌(1990)。台灣社會的送禮行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光國(1991)。王者之道。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opper, Karl R.(1963)。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3.李亦園、楊國樞(1972)。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討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覺敷(1985)。中國心理學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國樞、黃光國(1991)。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志朗(1992)。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嘉義: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菽、高覺敷(1983)。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燕國材(1990)。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Leahey, T. H.(1992)。A history of psychology: Main currents in psychological thought。New Jersey:Prentice-Hall。  new window
10.Wilson, Richard W.(1970)。Learning to be Chinese: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Taiwan。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  new window
11.Kuhn, Thomas Samuel(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2.黃光國(19880000)。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國樞、文崇一(19820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德慧、呂俐安(1992)。敘說資料的意義--生命視框的完成與進行。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瞿海源、楊國樞(1972)。中國大學生現代化程度與心理需要的關係。中國人的性格。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安邦、楊國樞(1991)。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國樞、余安邦、葉明華(1991)。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念與測量。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中芳、高尚仁、雷霆(19910000)。中國人的「自我」與「自己」:形上與形下,新理與心理。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中芳(19910000)。試論中國人的道德發展:一個自我發展的觀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光國(19910000)。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國樞(19820000)。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國樞(1988)。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國樞(1993)。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國樞、彭邁克(1985)。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實例。現代化與中國化論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復觀(1975)。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程小危(1991)。道德判斷發展階段的泛文化性探討。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保玉、雷霆(1991)。社會思慮發展研究在中國。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光國(1987)。義務性道德與功利性道德。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中芳(1988)。價值變遷與價值變遷與送禮行為送禮行為。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中芳(1991)。[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 緒論。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國樞、彭邁克(1988)。中國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實例。中國人的蜕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志裕(19910000)。義:中國社會的公平觀。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Lakatos, I.(1970)。Falsifica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黃光國(1985)。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中芳(1991)。中國人真是具有「集體主義」傾向嗎?--試論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國樞(19940000)。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中國人的價值觀 : 社會科學觀點。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國樞(1972)。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中國人的性格。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美枝、楊國樞(1972)。中國大學生的價值觀。中國人的性格。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19910000)。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余德慧(1990)。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中芳(19910000)。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伯壎(19910000)。家族主義與領導行為。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