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臺灣獨、烏兩溪中游「邊區」社會形成:兼論考古學研究與地方社會研究之連續性
作者:洪麗完
書刊名:地下與地上的對話:十七世紀的臺灣與周邊;陳玉美, 郭素秋 (主編)
頁次:151-200
出版日期:2017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邊區社會考古學地方社會清代臺灣史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Waley-Cohen, Joanna、董建中(2008)。新清史。清史研究,2008(1),109-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哲三(20020500)。林圮埔(竹山)在清代臺灣開發史上的地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151-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志宇(20020500)。竹山地區的公廟--以玄天上帝與慚愧祖師信仰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183-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美鈴(19940700)。埔里盆地的平埔族聚落分布形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229-2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永楨(20110600)。清代濁水溪中游漢「番」勢力的消長與漢人社會的建立。臺灣文獻,62(2),3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素真(20060500)。清代番屯政策與鹿谷鄉清水溝溪下游的區域性。地理研究,44,59-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重光(2011)。同質性、承傳、變遷與研究取向:閩粵臺民間信仰研究引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9-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卓權(20031100)。隘防線上的衝突--談桃、竹、苗地區的漢、番互動與糾葛。新竹文獻,14,65-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洪麗完(20070900)。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洪麗完(20110300)。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1),4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光直(19880800)。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當代,28,1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50)。台灣考古學研究史。台灣文化,6(1),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獻緯、洪麗完(20150600)。清乾隆年間霧里薛溪與秀朗溪上游土地關係暨「山稅銀」性質商榷。臺灣史研究,22(2),111-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洪麗完(20131200)。清代臺灣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以濁水溪、烏溪中游之「亢五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4),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素真(20050500)。邊陲區域與「慚愧祖師」信仰--以林屺埔大坪頂地區為例。地理研究,42,73-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伊能嘉矩(1899)。埔里社平原に於ける熟蕃。蕃情研究會誌,2(1),3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鳥居龍藏(1900)。新高山地方に於ける過去及び現在の住民。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5(170),303-3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計堯(20010400)。試論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歷史遷移(1815-1934)。臺灣史研究,7(1),81-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哲三(19980600)。「水沙連」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臺灣文獻,49(2),35-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文龍(19940300)。清代嘉義縣轄鯉魚頭保的開發。臺灣文獻,45(1),4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Pomeranz, Kenneth(2005)。Empire & 'Civilizing' Missions, Past & Present。Daedalus,134(2),34-45。  new window
22.施添福(19910600)。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玉茹、畏冬(20120900)。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3),4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世慶(19561200)。臺灣隘制考。臺灣文獻,7(3/4),7-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Treistman, Judith M.(1972)。Prehistory of the Formosan Uplands。Science,175(4017),74-76。  new window
26.宮本延人(1957)。臺灣の石器遺物と高砂族との關係の諸問題。史學雜誌,29(4),6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移川子之藏(1931)。承管埔地合同約字を通じて觀たる--埔里の熟蕃聚落。南方土俗,1(2),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Rekavandi, Hamid、Sauer, Omrani Eberhard、Wilkinson, Tony、Nokandeh, Jebrael(2008)。Secrets of the Red Snake: The Great Wall of Iran Revealed。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27(2/3),12-22。  new window
29.劉益昌(20061200)。臺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70-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益昌、郭素秋、簡史朗(2004)。九二一震災後Lalu遺址發掘及其意義。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405-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2005)。從玉器到玻璃、瑪瑙:臺灣史前裝飾器物的變遷。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會議日期: 10月22-23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曉純(2005)。臺灣及其鄰近島嶼的史前文化關係--兼論南島語族的起源問題。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討會。連江:連江縣政府。249-2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臧振華(20000000)。中國考古學的傳承與創新--從〈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151-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2006)。考古學所見人群互動關係與分布界線:以嘉南平原東側丘陵山地為例。建構西拉雅學術研討會。臺南:臺南縣政府。169-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簡史朗(2006)。水沙連族群與開發。第六屆新臺灣史研究研習營:相逢水沙連:族群關係與歷史,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主辦、臺灣歷史學會協辦 (會議日期: 2006年2月4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史朗(2012)。從文獻看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水沙連地區的族群關係。第二屆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系、歷史系協辦 (會議日期: 2012年6月19-20日),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厲以壯、顏廷伃(2012)。新建野生動植物復育及急救圜區基地內遺址調查評估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素真(2009)。土地,國家與邊陲社會--林屺埔大坪頂的地方性詮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永楨(2007)。清代濁水溪中游的開發(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勝傑(2010)。清乾隆25至53年(1760-1788)間番界外之開墾(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玉玲(2011)。國家與邊區社會的治理:以中北部臺灣金廣福、廣泰成墾號為考察中心(1834-1920)(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志豪(2012)。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為例(1790-1895)(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正略(1992)。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Naquin, Susan、Rawski, Evelyn S.、陳仲丹(2008)。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rossley, Pamela Kyle、Siu, Helen F.、Sutton, Donald S.(2006)。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曹士桂、雲南省文物普查辦公室(1988)。宦海日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雅軒(20070000)。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哲三(1972)。竹山鹿谷發達史。臺中市:啟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2001)。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連橫(1979)。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63)。台灣府輿圖纂要。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文龍(1998)。社寮三百年開發史。社寮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淵東一(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東京:社会思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澤民(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Naquin, Susan、Rawski, Evelyn S.(1987)。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周鍾瑄、陳夢林(1958)。諸羅縣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汝珩、馬大正(1994)。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Lowie, Robert Heinrich、呂叔湘(1984)。文明與野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hepherd, John Robert(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臺北:南天書局。  new window
21.倪贊元(1959)。雲林縣採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應貴(2012)。「文明」之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2002)。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余文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克竑、何傳坤、洪玲玉(2012)。嘉義縣阿里山鄉考古遺址調查與試掘。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莊英章(19770000)。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慶桂(1978)。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呂心純、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12)。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前篇。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周惠民、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高砂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許敏良(2004)。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文達(1957)。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鹿野忠雄、宋文薰(1955)。臺灣民族學考古學概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森丑之助(1993)。臺灣蕃族志。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智慧、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6)。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淑媛、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8)。蕃族調查報告書。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195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瞿海源(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Coetzee, J. M.(1999)。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New York:Penguin Books。  new window
40.Elliott, Mark C.(2009)。Emperor Qiang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Longman。  new window
41.Moffat, Alistair(2002)。The Borders。Selkirk:Deerpark Press。  new window
42.Breeze, David J.(2008)。The Antonine Wall。Edinburgh:West Newington House。  new window
43.Jarvie, Frances(2012)。The Romans in Scotland。Edinburgh:National Museums Scotland。  new window
44.Lowi, Robert Harry(1929)。Are we Civilized? 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New York:Quinn & Boden Company Inc.。  new window
45.Mackay, James(2009)。Scottish History。Broxburn:Lomond Books Ltd.。  new window
46.岸裡大社文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臺灣文獻館古文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文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Heyns, Pol、鄭維中(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台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施添福(20010000)。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國學文獻館(1993)。臺灣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94)。高砂族調查書。臺北市: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藍鼎元(1957)。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石璋如、劉益昌(19870000)。大馬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臧振華(19970000)。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鄧傳安(1958)。蠡測彙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本籍戶口調查簿(10008020.0001-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寄留戶口調查簿(10008020.0073-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除戶簿(10008020.0086-03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枝萬(1983)。開發篇。臺灣省南投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2009)。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895):以清代臺灣番屯組織為例。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枝萬(1956)。南投縣考古誌要。南投縣文獻叢輯。南役: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捷夫(1984)。關於雍正西南改土歸流的幾個問題。清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鄧相揚(2001)。水沙連地區的拓墾與邵族的處境。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光直(1977)。濁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濁大計畫」第一期考古工作總結。臺灣省濁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松田吉郎、黃秀敏(2001)。清末暨日治初期「阿里山蕃租」之研究。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定宜莊、Elliott, Mark C.(2013)。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新清史」研究的影響與回應。歷史學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厚宣(1997)。追懷史語所前輩師友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的先進經驗。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臧振華(20160000)。臺灣原住民的源流:考古學的證據與觀點。考古、歷史與原住民:臺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臺北:順益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私法物權篇。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枝萬(1956)。南投縣濁水溪南岸社寮台地史前遺址。南投文獻叢輯。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益昌(2013)。大瑪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20140000)。從考古學研究談水沙連區域的形成。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新北:華藝學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益昌(2016)。從史前文化發展過程談原住民分佈與構成。考古、歷史與原住民:臺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臺北:順益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衛惠林、丘其謙(1983)。南投縣土著族。臺灣省南投縣志稿。南投:南投縣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鍾幼蘭(1998)。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的開發。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