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學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績效評估之研究
作者:廖尹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in-Hua Liaw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鄭志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績效評估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sports facilitiescommunalizationrecreation servicesperformance evaluationFuzz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摘 要
在現今休閒時代的潮流下,民眾對於能夠提供休閒運動的場地設施需求日益殷切,省思學校社區化的理念推動,恰可促成大學運動設施提供社區化休閒運動之服務,本研究即以此觀點,探究大學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之績效評估。
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首先以專家德爾菲法建構出學校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績效評估之指標類目,並經FAHP分析指標權重值,同時將指標類目編製成「大學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績效評估研究問卷」,採分層隨機抽樣抽取32所公立大學校院,分別對「休閒服務提供構面」之大學體育室管理單位與「休閒服務使用構面」之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最後回收29所學校,提供構面有效問卷83份(86.5%),使用構面有效問卷560份(87.5%),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建構之指標類目在休閒服務提供構面共獲得1.實體設施服務2.專業服務人力3.專業資訊管理4.設施安全管理5.校內外資源整合6.開發社區休閒服務等六個主指標和二十三個次指標;另在休閒服務使用構面,共獲得1.社區居民設施滿意情形2.設施使用時段合宜性3.設施配置便利性4.社區休閒運動及課程服務5.服務人員服務滿意情形等五個主指標和十八個次指標。
(二)各層級指標權重分析結果顯示:提供構面重要性排序為「設施安全管理」、「專業服務人力」、「實體設施服務」、「校內外資源整合」、「專業資訊管理」、「開發社區休閒服務」。在休閒服務使用構面排序為「服務人員服務滿意情形」、「設施配置便利性」、「設施使用時段合宜性」、「社區休閒運動及課程服務」、「社區居民設施滿意情形」。
(三)經實際調查所得,提供構面在休閒服務重要性認同度之指標排序與FAHP所獲之權重值排序一致,顯示理論與實務有相同的看法。使用構面則在「服務人員服務滿意情形」和FAHP所獲一致認同是最為重要,顯示消費者在服務感受愉悅的重要性。
(四)比較不同區域大學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之差異,發現就整體而言,北區和中區無論在提供構面或使用構面都有較佳的服務表現與服務滿意度。依此結果,考量城鄉差異更應關注南區、東區及離島等較為偏遠環境的設施提供與服務表現。
(五)使用構面在休閒服務評估項目上之重要性認同度皆高於實際的滿意度,顯示對休閒服務的提供仍有很大的服務改進空間。
依此研究發現,建議各大學體育室管理單位在運動休閒推廣服務上,能夠重視設施之安全管理,提供專業服務人力以符合社區居民之所需,提高其服務滿意度,期能在體育專業服務上貢獻所長。
關鍵詞: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績效評估、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performance of communalized recreation services of sports facilities in public universities.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sports facility managers of athletic departments in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aiwan. First, the author reviewed literature and used the Delphi method to categorize a series of systemat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se indicators were further applied to develop an instrument where the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the respondents, sports facility manager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in public universities. The instrument used in this study was developed from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in college athletic departm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 Six major and twenty-three minor indicators were found regarding services offered while there are five major and eighteen minor indicators about the usag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2. The results of loading for each hierarchy showed that security of facilit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3. The order of indicators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is the same as the order from the FAHP. This finding shows that participants’ response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in actual situ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nes in theory.
4. When comparing with the differenc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recreation services in the north and middle part of Taiwan offer better services and obtain higher satisfaction from community residents than the south, the east and the islands. So it is important for athletic departm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mmunalized recreation services in the south, the east and the islands.
5. Participants’ response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ervice in usage is higher than users’ satisfaction; this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recreation services.
The results of this suggest that college athletic departments should promote recreation services. In addition, college athletic departments should focus on security of facility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ersonnel to improve recreation services.
Keywords: sports facilities, communalization, recreation servi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uzz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凱立(2001)。臺北市市立國民中學學校游泳池設施經營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82,35-45。

王銘杰、林永福(1997)。醫院經營績效評估模式。北市衛生,35,15-16。

白健二(2000)。運動場館的營運管理與服務品質。載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主編),大專校院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座談會手冊(頁20-23)。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田文政(2003)。夜間使用學校運動場地設施行為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35,179-192。new window

田文政(2006)。臺北健康城市運動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市體育處研究成果報告。Tms-Res-094-032。

江書良(2002)。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金山(2006)。臺灣地區參與性運動設施服務管理模式建構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55-168。new window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07)。國民所得摘要表。2007年5月25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div4all.htm。

行政院研考會(2004)。健康臺灣年規劃構想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2007a)。社區健康營造。2007年12月20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aspx?No=200712250053。

行政院衛生署(2007b)。健康體能。2007年12月20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址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aspx?No=200712250028。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學校運動場館開放辦法專案研究。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國民體育法。2007年8月15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sac.gov.tw/law/law-2.aspx?No=17&q=國民體育法。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9-16)。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長貴(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臺北市:華泰書局。

李宜蓁、許芳菊(2003)。哪個城市運動環境最友善?康健雜誌,61,136-194。

何蕙萍(2000)。組織協調成本與虛擬組織特性之研究-以電腦軟體業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何曉瑛(2001)。臺灣地區公立棒球場委託民間企業經營管理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立棒球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何恆東(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評估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宋維煌(1997)。學校運動設施開放的法令探討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26(1),40-47。

沈華海、林俊彥(2000)。學校社區化經營的理念與策略。高中教育,12,47-52。

杜榮瑞(2000)。運動場館經營與財務管理。載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主編),大專校院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座談會手冊(頁19)。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林國棟(1996)。學校體育之運動設施事業。大專體育雙月刊,28,29-45。new window

林振春(1999)。學校在終身學習中的角色和任務。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終身學習(頁47-75)。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世澤(2002)。世界各國體能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豔汝(2002)。臺灣地區大型運動公園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卓俊辰、劉田修、楊志顯、錢紀明、程紹同(1997)。教育部「社會變遷與體育革新」座談會-第五場:運動場館之整建與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6(3),107-114。

邱金松、葉公鼎、牟鍾福、朱文忠、李應麟(1993)。桃園縣北區體育園區企業化管理之規劃研究。桃園縣政府研究計畫期中報告。

吳政達(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萬益、林清河(2001)。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華泰書局。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洪振創(1996)。群體決策下模糊績效評估模式之建構與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元智工學院,桃園縣。

洪嘉文(2001)。新世紀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1),32。

洪嘉文、詹彩琴(2003)。落實學校運動場地設施開放之有效措施。大專體育,68,1-5。new window

洪俊龍(2002)。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智慧資本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施東明(2001)。臺灣大專院校育成中心服務績效評估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胡淑貞、蔡詩薏(2004)。WHO健康城市概念。健康城市學刊,1,1-7。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產業關連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1(4),13-16。

高俊雄(2007)。體育場館服務作業系統。載於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主編),2007運動設施經理人初級證照研習會研習手冊(頁131-139)。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

凌于右(2006)。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建構港濱觀光開發評估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陳靜芳、徐木蘭(1994)。臺灣地區民營遊樂園營運績效衡量構面之探討。中華林學季刊,27(2),55-68。

陳其南(1996)。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的改革。教師天地,86,2-6。new window

陳文長(1998)。休閒運動與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3),43-51。

陳秋玫(譯)(1999)。休閒與運動經濟學。臺北市:五南(Cooke, A., 1996)。

陳宗文(2000)。灰色分析階層程序法之建構與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縣。

陳明竺、許麗惠(2001)。體育設施再利用與都市發展。載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編),體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手冊(頁73-85)。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cpfs-All-091-002。

陳慧珊(2004)。建立民眾參與社區營造之監測與評價指標。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陳怡君(2005)。學校社區化應有的認知與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39,123-135。

許水德(1995)。學校社區化—教育改革的方向。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7)。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士軍(2000)。績效評估。臺北市:天下文化。

莊仲仁(2000)。運動場館經營與顧客滿意。載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主編),大專校院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座談會手冊(頁8-18)。臺 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康世平(2001)。人物專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康主任秘書世平。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簡訊,16,第一版。

教育部高教司(1993)。大學校院募款策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高教司(2002)。大學推廣教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5)。邁向21世紀的教育遠景。載於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社會教育篇(頁95-115)。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6)。實施校務基金相關法規節錄。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a)。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b)。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設施開放及管理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3)。研提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開放運動場地所收取之場地使用費建請採「代收代付」方式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a)。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b)。教育部公布「我國游泳池現況分析調查報告」。2008年1月20日,取自教育部即時新聞,網址:http://epaper.edu.tw/news/940223/940223f.htm。

教育部體育司(2007)。體適能網站。2007年12月20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司,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TW/index.html。

郭金芳(2003)。美國政府部門的休閒服務職責及其行政機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董鈺琪(2004)。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綜合醫院平衡計分卡績效指標間因果關係之研究—以某公立醫院體系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65-196)。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臺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2)。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張淑卿(2002)。學校運動場地—連接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發展之橋樑。學校體育,70,42-46。

張景弘、張孝銘(2004)。以顧客需求為基礎的服務創新在休閒服務上的應用。大專體育,71,116-121。new window

曾賢亮、王同茂、邱慶宏(2000)。大學體育館管理模式之建構及應用研究--臺大新建體育館管理體系規劃及初期營運個案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研究專案期中報告。

黃麗莉、李茂興(譯)(1991)。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圖書(Robbins, S. P., 1990)。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28-133)。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國隆(2000)。人力資源的規劃與管理。載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主編),大專校院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座談會手冊(頁2-7)。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三民。

黃建銘(1999)。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之探討。人力發展月刊,66,53-63。

黃俊傑(2003)。傳統儒家教育與現代大學生活。2008年1月20日,取自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大師講座,網址http://www.ntnu.edu.tw/aa/aa5/92.1.2article.doc。

黃昭龍、鄭俊傑(2006)。我國各級學校運動場地設備調查研究。真理運動知識學報,3,295-308。new window

葉公鼎(2001a)。掌握時勢發展學校體育運動設施經營的新契機。學校體育雙月刊,11(4),13-21。

葉公鼎(2001b)。學校體育運動設施之經營管理。載於國立台南師範學院(主編),二十一世紀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研習手冊(頁57-77)。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葉公鼎(2005)。提升臺灣公共運動設施營運人員專業知能的策略。國民體育季刊,145。2007年5月6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ncpfs.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45/index.asp

葉公鼎(2007)。臺灣運動場館營運管理之展望。載於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主編),2007運動設施經理人初級證照研習會研習手冊(頁69-81)。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

葉公鼎(2007)。實施運動設施經理人證照計畫的重要性。載於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主編),2007運動設施經理人初級證照研習會研習手冊(頁82-89)。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

葉日新(1994)。都市公共服務外部績效測量與指標建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憲清(1999)。臺灣公立體育場之體育館之經營研究。體育學報,27,1-10。new window

郭文仁(2004)。中小學體育館營運績效指標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立鶯歌高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馮正民、邱裕鈞(2004)。研究分析方法。新竹市:建都文化。

楊淑惠(2003)。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於電子化採購績效評估系統之研究-以紡織成衣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廖尹華(1997)。臺灣地區大專院校運動場地設施開放與經營管理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尹華(2004)。大學推廣教育運動性課程涉入開課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8(4),14-23。new window

廖尹華(2005)。從學校體育革新談大學運動設施之休閒化。大專體育雙月刊,77,7-14。new window

鄧振源(1992)。相關性運輸投資計畫選擇之研究-非模糊與模糊多目標規劃方法。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交,新竹市。

蔡培村(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蔡培村、孫國華(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學校經營的基本概念。高雄市:麗文。

蔡秀華(2001)。大學運動場地設施管理的新趨勢-健康產業化的規劃,國民體育季刊,30(1),34-43。

蔡秀華(2002)。大學體育館營運績效指標之個案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蔡佳倫、林麗娟(2004)。美國加州長堤市健康城市案例介紹。健康城市學刊,1,127-139。

鄭志富(1997)。學校運動場地設施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03022

鄭志富(1998)。全國各級學校運動場地設施調查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中心研究專案。

鄭志富、錢紀明、田文政、劉碧華、張川鈴、盧心雨(1999)。我國運動場地設施的現況及發展策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成果報告。

鄭志富(1999)。營造滿足民眾需要的城鄉運動環境-我國運動場館現況與發展策略。載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編),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引言人資料。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鄭志富(2001)。學校體育經營的新思維。學校體育雙月刊,11(4),
2-3。

鄭志富(2003)。臺灣地區公立大學體育館營運績效評估之實證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003-051。new window

鄭志富、蔡秀華(2005)。臺灣地區公立大學體育館營運績效評估之實證研究。師大學報,50(2),227-244。new window

錢紀明(2001)。大專體育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30(1),18-22。

劉碧華(1999)。國立臺灣大學新建體育館經營策略規劃研究-物料管理績效評估篇。臺大體育學報,3,163-178。new window

劉錦龍(1994)。科技研發績效評估之探討。研考雙月刊,18(5),22-31。

劉儒俊(2002)。行銷資源最適配置模式-Fuzzy AHP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文偉(2001)。臺北縣立新莊體育場營運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戴文隆(1998)。宜蘭縣立體育場營運績效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顏妙桂(譯)(2004)。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桂魯(Edginton, C. R., Hanson, C. J., Edginton, S. R. & Hudson, S. D., 1998 )。

二、英文部分

Buckley, J. J. (1984). The multiple judge, multiple criteria ranking problem: A fuzzy sets approach.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3, 25-37.

Buckley, J. J.(1985). Fuzzy hierarchy analysi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7, 233-247.

Carter, N. (1991, Spring). Learning to measure performance: The use of indicators in organiz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9, 85-101.

Drucker, P. F. (1974).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y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Eccles, R. G. (1991). Th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anifest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9(1), 131-137.

Eccles, R. G., & Pyburn, P. J. (1992).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measur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74(4), 41-44.

Evans, H., Ashworth, G., Chellew, M., Davidson, A., & Towers, D. (1996). Exploiting activity-based information: Easy as ABC? Management Accounting, 74(7), 24-29.

Fitzsimmons, J. A., & Fitzsimmons, M. J. (2001). Busines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Flynn, B. C., Rider, M. S., & Bailey, W. W. (1992). Developing common leadership in healthy cities: The Indiana Model. Nursing Outlook, 40(3), 121-126.

Flynn, B. C. (1996). Healthy cities: Toward world wide healthy promotion. Annual Reviews of Public Health, 17, 299-309.

Flynn, R. B. (1993). Facility plann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athletic. Reston , VA: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2-6.

Graan, J. G. (1980). Extensions to the multiple criteria analysis of T. L. Saaty. Report 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Supply, The Netherlands.

Hsu, T. H. (1997). Transportation project evaluations: A fuzzy measure AHP. Proceeding of NSC, part C, 7(1) , 26-34.

Hock, D. (2002). Basic rules for good gym management. Coach & Athletic Director, 72(2), 16-17.

Hopkinson, G. C., & Pujari, D. (1999).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the source of meaning in hedonic consump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3(3/4), 273-290.

Ittner, C. D., & Larcker, D. F. (1998). Innovations 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rend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0, 205-238.

Johnson, H. T., & Kaplan, R. S. (1987). Nineteenth century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2).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0, 71-79.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6).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 75-85.

Kast, P. E. (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Kelly, J. R. (1996). Leisure. Boston: Allyn & Bacon.

Kollie, E. (2004, Jun.). Sports flooring solutions for your athletic facility.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43(6), 55-61.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PMG (2001). Achieving measurabl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a changing word: The search for new insights. Swiss: KPMGLLP.

Laarhoven, P. J. M., & Perdrycz, W. (1983). A fuzzy extensi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1, 229-241.

Lei, W. G.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 Journal of ICHPER. SD, XL(4), 43-49.
Lovelock Christopher H. (1991). Service market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urphy, J. F. (197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 Dubuque, IA: Wm. C. Brown.

National Recreation Park Association (2004, Feb.). DC recreation receives facelift. Park & Recreation, 39(2). 91.

Richard D. F. & Burnette D. R. (2003). Build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chool Administrator, 60(5). 6-13.

Robbins, S. P. (1990).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inclair, D., & Zairi, M. (2001). An empirical study of key elements of total quality-bas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 case study approach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sect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2(4), 535-550.

Witterschein, G. (2004). What a ‘Kino” idea. Landscape Management, 43(11), 68-7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