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
作者:張娣明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沈秋雄
邱燮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魏晉南北朝詩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1
本論文整體研究觀察魏晉南北朝詩學,共六十五萬三千一百八十五字,首章緒論,說明研究主題、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範圍、過去主要研究成果與檢討、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討魏晉南北朝詩學背景,包括: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政治環境、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地理背景、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學術思潮、及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文學趨勢。第三章研究魏朝詩學,分別論述曹操詩學、曹丕詩學、曹植詩學、嵇康詩學、與其他:吳質、徐幹與應瑒詩學,最後歸納魏朝詩學審美意義。第四章闡釋兩晉詩學,分析陸機詩學、陶淵明詩學、及其他如摯虞、葛洪詩學,並總結兩晉詩學審美意義。第五章整理南朝宋詩學,析論沈約詩學、謝靈運與謝朓詩學,與其他涵括:顏延之、《世說新語》詩學,進而探析南朝宋詩學審美意義。第六章尋索南朝齊梁詩學(上),講疏蕭子顯詩學、蕭綱詩學、裴子野詩學、蕭統詩學、蕭繹詩學。第七章陳述南朝齊梁詩學(中):劉勰詩學,分為追溯詩歌源流,探賾詩歌發展;詩歌定義;評選詩歌標準與評論詩歌作品;創作詩歌方法與原則等方面分論。第八章談南朝齊梁詩學(下):鍾嶸詩學,分為詩歌起源與演變歷史;詩歌定義;詩人與詩作評比,與詩歌批評方法論;詩歌寫作原則與方法。第九章論北朝詩學,敘述顏之推詩學與其他詩學家,並歸結北朝詩學審美意義。第十章結論,總合探究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流變歷程、魏晉南北朝詩學的特色、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地位、南北詩學的對立與統一、及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影響。
一、書籍
[出版項不詳]: 陸機傳記資料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982.108 029.1 V.194
[出版項不詳]:《曹丕傳記資料》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982.108 029.1 V.165
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1996)
(一)古籍
丁仲祜:《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第四版)
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3)
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卷12
王弼:《老子帛書老子》(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王充:《論衡.書解》(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市:齊魯書社,1992年)
王肅撰,馬昭駁,孔晁答,張融評:《聖證論一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
王雲路:《漢魏六朝詩歌語言論稿》(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市:中硏院中國文哲硏究所,1992)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市:書林書局,1993)
王先謙:《漢鐃歌釋文箋正》(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4)
王運熙、王國安注:《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
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
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任昉:《文章緣起注》一卷(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6)
任昉:《任中丞集》一卷(臺北市:新興書局印行,1963)
任昉:《述異記》二卷(臺北市:世界出版社,1988)
竹添光鴻會箋,杜預集解:《左傳會箋.襄公二十四年》(臺北市:廣文,1961年)
汪紹楹校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二版),卷十二,帝王部二,漢昭帝
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478
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安平秋等編,許德楠等注:《漢魏六朝詩文卷》(北京市:京華出版社,1998)
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晏集解、邢昺疏、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子峰文教基金會,1994年)
余冠英注:《漢魏六朝詩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吳兢:《樂府解題》(清順治丁亥四年(1647)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線裝書藏於國家圖書館)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濟南市:齊魯出版社,2001年)
范曄、司馬彪撰,李賢、劉昭注:《後漢書[八十卷]》(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范曄著,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3)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范文瀾:《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60年港新一版)
房喬等撰:《晉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臺中市:暢談國際文化,2004)
胡應麟:《詩藪》(臺北市:廣文書局,1973年)
皇侃:《論語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洪順隆:《魏文帝曹丕年譜曁作品繫年》(臺北市:臺灣商務,1989)
姚思廉:《梁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年)
桓譚:《桓子新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徐陵:《徐孝穆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
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徐湘霖:《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班固:《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2002年,宋慶元元年(1195)建安劉之問刻本)
郝立權注:《謝宣城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
陸機:《陸機文集陸雲文集》(上海市:上海社科,2000)
陸機著,郝立權注:《陸士衡文集》(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
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陸機著,楊明譯注:《文賦詩品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陸雲:《陸士龍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陶淵明原著,林玫儀注:《南山佳氣》(臺北市:時報文化,1992)
陶淵明原著,楊勇編:《陶淵明集校箋》(臺北市:正文書局,1999)
陶淵明原著,楊家駱主編:《陶靖節全集注》(上海:世界書局,1996)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陳壽:《三國志》(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
許嘉璐、楊忠分史主編:《南齊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2004)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4年)
章學誠:《校讎通義》(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
黃叔琳注;李詳補注:《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頁407
黃節注:《阮步兵詠懷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0)
黃節注:《魏文武明帝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7)
黃節注:《謝康樂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7)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曹丕著,易健賢注:《魏文帝集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葛洪著,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2000-2002)
葛洪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
馮班:《鈍吟雜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揚雄撰,韓敬注:《法言》(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張融:《齊張長史集》(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刊及清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之一)故宮博物院藏
葉瑛:《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559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重慶:正中書局,1943)
蔣祖怡:《文心雕龍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趙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出版社,1971年)
劉勰:《文心雕龍》十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劉勰:《文心雕龍注》(臺南市:綜合出版社,1989)
劉勰著,黃素標點:《新論》(上海:泰東圖書局,1926)
劉孝綽撰,張燮編纂:《劉秘書集》二卷附錄一卷(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劉邵:《人物志》,《守山閣叢書》,收入《續百子全書》第四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卷上,頁1(總頁709)
劉孝標注引:《世說新語•品藻》「元禮居八俊之上」,參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劉寶楠、劉恭冕:《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蕭統:《昭明太子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蕭統撰,李善注:《文選六十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
蕭統編,張啓成、徐達等譯註:《昭明文選》(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胡克家刻本),卷四十二,頁九上至十上(總頁591-592),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胡克家刻本),卷五十二
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
鮑參軍原著,黃節注:《鮑參軍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7)
魏收:《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市:鼎文出版社,1998)
魏收:《魏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
魏收撰,洪北江主編:《(標點校勘)魏書》114卷(臺北市:洪氏出版社,1977)
魏收撰,張燮編纂:《魏特進集》三卷附錄一卷(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謝靈運:《謝康樂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印行,1979)
謝靈運原著,李運富注:《謝靈運集》(湖南:岳麓書社,1999)
檀道鶯:《續晉陽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顏之推著,張靄堂注:《顏之推全集譯注》(濟南:齊魯書社,2004)
顔之推著,羅國成校注:《《冤魂志》校注》(成都市:巴蜀書社,2001)
顔之推撰,趙曦明註:《顔氏家訓注》(臺北縣:頂淵出版社,2006)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鐘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

(二)今著
丁福林:《魏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王立群:《《文選》成書硏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國良:《顔之推冤魂志硏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
王鎮遠編:《兩晉南北朝詩選》(上海:上海書局,1994)
王慶元、楊端志譯注:《抱朴子譯注》(臺北市:建安出版社,1999)
王雲路:《六朝詩歌語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王更生:《文心雕龍管窺》(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7)
王更生總編:《臺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
王鵬廷:《建安七子硏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中文出版社,1978〉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守信,孔德志編著:《劉勰與《文心雕龍》》(濟南:齊魯書社,2001)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市:里仁書局,2000)new window
王巍:《建安文學概論》(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王景霓等編:《漢魏六朝詩解釋》(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
王利器:《葛洪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7)
王德華注:《新譯陸機詩文集》(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
尤雅姿:《顔之推及其家訓之硏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5)
文心工作室編著:《昭明文選》(臺北市:商周出版,200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主編:《中國文學講話(五)魏晉南北朝文學》(臺北市:巨流出版社,1988)
不著撰人:《分門古今類事》二十卷(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五南總經銷,2003)
毛谷風:《歷代律詩精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朱文民:《劉勰傳》(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竹岡勝也:《近世復古思想》(東京市:教學局,1939)
包绍明:《杜剛與南北史演義》(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宋红:《天地一答:謝靈運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李暉、于非:《歷代賦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李雁:《謝靈運硏究》(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李豐楙:《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
李振興等注:《新譯顏氏家訓》(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
李得財:《劉勰《文心雕龍》中之文質論及其美學意涵》([臺中市:李得財],1991)
李白剛:《中國文學流變史(三)─詩歌〈共二冊〉》〈臺北市:聯貫出版社,1983〉
李白剛:《中國文學史》〈臺北市:白雲書屋,1978〉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臺北市:樂學出版社,2006)new window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社,1998〉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
佐藤利行、佐伯雅宣編:《劉孝綽詩索引》(東京都:白帝社,2000)
汪超宏編:《六朝詩歌》(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周唯一:《南北朝文化與詩歌》(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周啟成等注:《新譯昭明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林芬芳:《陸雲及其作品硏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吳先寧:《北朝文學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吳汶汶:《陸機對六朝儷辭之影響》(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
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之審美觀》([臺北市:吳玉如],1996)
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美學:文學的心靈及其藝術的表現》(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new window
卓國浚:《文心雕龍精讀》(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社,2007)
邱世友:《文心雕龍探原》(臺北市:岳麓書社,2007)
邱英生、高爽編:《三曹詩解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硏組編:《三曹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胡德懷:《齊梁文壇與四蕭硏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胡鳳丹輯,許逸民校:《六朝四家全集》(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郁沅、張明高:《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姜亮夫:《晉陸平原先生機年譜》(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68)
姜濤:《中國文學欣賞全集》(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85)
姜濤:《中國文學欣賞精選集》(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83)
南懷瑾:《歷史上的智謀》(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共四冊〉》〈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8〉
施正康編:《漢魏詩選》(上海:上海書店,1994)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徐傳武:《左思左棻硏究》(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徐儀明、冷天吉:《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開封市:河南大學,1998)
堀一郎著:《近世復古思想》(東京市:育英社,1944)
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史》(臺北市:商鼎文化,1996)
倉陽卿注:《先秦漢魏六朝詩三百首新譯》(臺北市:建安出版社,1999)
秦永洲:《顔之推與《顔氏家訓》》(濟南:山東文藝,2004)
師大國文系專題研究小組製作:《聲新葉詩》〈臺北市:東大圖書,1994〉
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曹道衡、傅剛:《蕭統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曹道衡、劉躍進著:《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曹明綱:《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曹旭選評:《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莊嚴編輯部編著:《魏晉南北朝詩歌》(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92)
許文雨:《許文雨鍾嶸《詩品》講疏;《人間詞話》講疏》(四川:成都古籍出版社,1996)
梅運生:《鍾嶸和詩品》(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1)
郭鵬:《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和歷史淵源》(濟南:齊魯書社,2004)
陳飛龍:《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0)
陳桂珠:《才高八斗曹子建》(臺北市:華嚴出版社,1996)
陳文新編:《六朝小說》(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陳滿銘:《詩詞新論》〈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4〉
陳慶元:《三曹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陳友冰:《漢魏六朝樂府賞析》(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1999)
黃銀珠:《曹丕《典論.論文》之硏究》(南華大學文學系,2006)
黃慶萱:《修辭學》〈三民書局,1979〉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new window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傅剛:《魏晋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省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傅剛:《《昭明文選》硏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渡邊年應著:《復古思想と寬政異學の禁:封建秩序の崩壞過程に於ける葛藤》(東京市:國民精神文化硏究社,1937)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共二冊〉》〈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社,1987〉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9)
程章燦:《世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85)
楊家駱主編:《二十四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1781)
褚斌杰:《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2001)
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
詹秀惠:《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翁淑媛:《曹植散文硏究》([臺北市:翁淑媛],1995)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社,2001)new window
張虹:《兩晉系列小說》(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張春榮:《修辭萬花筒》〈駱駝出版社,1996〉
張少康:《詩品》(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3)new window
張少康:《文心與書畫樂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伯偉:《許文雨鍾嶸詩品硏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蔡宗陽:《莊子之文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3〉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01〉
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7)new window
廖宏昌:《六朝文筆說析論》([出版地不詳]:著者出版社,1985)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徐陵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張華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謝靈運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劉躍進:《玉臺新詠硏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曹植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梁昭明太子蕭統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梁簡文帝蕭綱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2)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7)
劉玉耀:《樂府詩與民歌》(瀋陽市:寧海出版社,1998)
劉良明等編:《六朝散文》(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市:華正出版社,1994)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市:新知三聯書店,1996)
劉文忠:《左思、劉琨》(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鄭在瀛:《楚辭探奇》〈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5〉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共二冊〉》〈莊嚴出版社,1991〉
潘兆賢:《魏文帝曹丕評傳》(香港:向日葵出版社,2000)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駱鴻凱:《文選學》(臺北市:華正出版社,2004)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鄧國光:《摯虞硏究》(香港:學衡出版社,1990)
盧央:《葛洪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薛應旂編:《六朝詩集》(臺北市:廣文出版社,1972)
鍾仕倫:《《金樓子》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鍾京鐸:《左思詩集釋》(臺北縣深坑鄉:學海出版社,2001)
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new window
繆天華:《離騒九歌九章淺釋》〈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社,1992〉
瞿林東,李珍:《范曄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羅心玲:《邢卲與杜弼形神爭論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硏究所,1999)
羅立乾:《鍾嶸詩歌美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社,1990)
黨聖元:《六朝悲音》(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
丁威仁:〈張以寧詩歌理論探賾〉,《語文學報》第13期(2004年12月), 頁71-80。new window
丁婉莉:〈葛洪的文學觀探析〉,《問學》第6期(2004年4月), 頁1-17。new window
尤光敏:〈徐陵年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 頁311-332。
尤信雄:〈葛洪的儒家思想〉,《鵝湖》第2卷11期(1977年5月), 頁18-20。new window
尤信雄:〈抱朴子的文學批評〉,《國文學報》第6期(1977年6月), 頁129-133。new window
尤信雄:〈抱朴子的道教思想〉,《國文學報》第7期(1978年6月), 頁23-30。new window
尤信雄:〈抱朴之士葛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卷11期(1979年11月), 頁62-74。
尤信雄:〈陶潛之歷史定位及齊梁諸家對其詩作評論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0期(2005年4月), 頁55-68。new window
尤純純、夏聖芳:〈《抱朴子.內篇》養生觀的民俗內涵〉,《樹人學報》第3期(2005年7月), 頁1-16。
尤雅姿:〈「顏氏家訓」版本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9卷2期(1990年12月), 頁49-85。
尤雅姿:〈從顏氏家訓探其與文心雕龍文學觀之異同〉,《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1月), 頁233-251。new window
尤雅姿:〈顏之推教育思想述要〉,《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1月), 頁187-203。new window
尤雅姿:〈顏氏家訓宗教思想述要〉,《孔孟月刊》第359期(1992年7月), 頁39-42。new window
尤雅姿:〈顏氏家訓倫理思想述要〉,《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年1月), 頁83-97。new window
尤雅姿:〈由歷代家訓檢視傳統士人家庭之經濟生活模式〉,《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36卷3期(1998年9月), 頁1-59。new window
文鈴蘭:〈「文情難鑒, 披文以入情」﹣﹣略論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44期(1988年7月), 頁65-70。
方介:〈文心、詩品論詩標準之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0期(1994年1月), 頁52-62。
方元珍:〈論「文心雕龍」之文章藝術〉,《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1期(1991年6月), 頁63-78。
方元珍:〈論劉勰與民間文學〉,《空大人文學報》第7期(1998年6月), 頁15-27。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王粲〉,《空大人文學報》第9期(2000年10月), 頁31-54。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徐幹〉,《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 頁15-34。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原道》儒道思想探驪〉,《空大人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 頁37-54。new window
方元珍:〈論文章瑕病--從「文心雕龍.指瑕」到「文史通義.古文十弊」篇〉,《國家圖書館館刊》第85卷1期(2006年6月), 頁119-130。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曹操〉,《國家圖書館館刊》89卷2期(2000年12月), 頁201-218。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曹丕〉,《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頁97-123。new window
方麗娜:〈抱朴子之文學論〉,《臺南師專學報》第19期(1986年6月), 頁101-112。
王力堅:〈抑陶揚謝的美學動因〉,《中國語文》第473期(1996年11月), 頁69-74。
王力堅:〈多情而婉麗--蕭繹「燕歌行」解析〉,《國文天地》第147期(1997年8月), 頁48-52。new window
王力堅:〈曹植「雜詩」(其一)母題解讀〉,《國文天地》第13:10=154期(1998年3月), 頁43-46。new window
王力堅:〈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情景理之間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57期(1998年6月), 頁46-49。new window
王力堅:〈嘆逝而傷春--析陸機「悲哉行」〉,《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5期(1999年6月), 頁170-173。
王力堅:〈西晉詩人--張協、陸機對藝術形式美的追求〉,《中國文化月刊》第197期(1996年3月), 頁81-90。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序〉,《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6期(1992年9月), 頁181-182。
王文泉:〈從「弘明集」「廣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道、佛間的訾應〉,《康寧學報》1卷2期(1999年3月), 頁29-45。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 頁103-113。new window
王文進:〈三分歸晉前後的文化宣言--從左思〈三都賦〉談南北文化之爭〉,《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5年12月), 頁27-48。new window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 頁69-109。new window
王方曙:〈後漢書與范曄〉,《中央月刊》4卷5期(1972年3月), 頁126-132。
王月華:〈不著一字,如何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論〉,《文藻學報》第14期(2000年3月), 頁39-50。
王可平:〈「文心雕龍」的思想基礎〉,《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年7月), 頁74-86。
王次澄:〈謝靈運及其詩〉,《東吳文史學報》第6期(1988年1月), 頁45-74。new window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訂補〉,《孔孟學報》第61期(1991年3月), 頁217-260。new window
王更生:〈文評中的子書,子書中的文評--讀<文心雕龍>(劉勰著)劄記之一〉,《書評書目》第33期(1976年1月), 頁34-36。
王更生:〈文心雕龍「文體論」析例〉,《東吳文史學報》第3期(1978年6月), 頁60-76。new window
王更生:〈摯虞的著述及其在文論上之成就〉,《出版與研究》第30期(1978年9月), 頁19-21。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序〉,《圖書與圖書館》1卷1期(1979年9月), 頁116-120。
王更生:〈文心雕龍述論語考〉,《孔孟學報》第39期(1980年4月), 頁155-172。new window
王更生:〈文心雕龍註駁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5期(1980年5月), 頁60-69。
王更生:〈文心雕龍述孟子考〉,《孔孟學報》第40期(1980年9月), 頁191-204。new window
王更生:〈簡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國文學報》第14期(1985年6月), 頁105-130。new window
王更生:〈文心雕龍的文學觀〉,《孔孟月刊》第276期(1985年8月), 頁50-56。new window
王更生:〈文心雕龍與國文教學〉,《中國國學》第13期(1985年10月), 頁129-143。
王更生:〈淺探劉勰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30期(1987年5月), 頁29-34。
王更生:〈閒話劉勰其人及其文批理論〉,《中國國學》第15期(1987年9月), 頁185-186。
王更生:〈最近 (一九七四至一九八七) 國內外「文心雕龍」研究概況〉,《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6月), 頁203-222。new window
王更生:〈論劉勰「文體分類學」的基據〉,《國立編譯館館刊》17卷1期(1988年6月), 頁1-14。
王更生:〈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孔孟學報》第57期(1989年3月), 頁257-280。new window
王更生:〈劉勰文心雕龍風格論新探〉,《師大學報》第36期(1991年6月), 頁139-157。new window
王更生:〈魏晉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性〉,《中縣文藝》第10期(1996年12月), 頁1-13。
王更生:〈震古鑠今的文苑樞機--文心雕龍〉,《國文天地》第168期(1999年5月), 頁7-10。new window
王更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鎮江召開紀盛〉,《國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 頁5-10。new window
王更生:〈劉勰的文學三原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 頁23-49。
王叔岷:〈鍾嶸《詩品》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3月), 頁11-24。new window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 小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期(1991年12月), 頁146-147。new window
王叔岷:〈八斗才﹝曹植﹞〉,《國文天地》第82期(1992年3月), 頁43-45。
王宗昱:〈評葛洪論儒道關係〉,《孔孟月刊》第365期(1993年1月), 頁35-41。new window
王岫林:〈「綺靡以傷情」--談劉勰在《文心.辨騷》中對〈九歌〉之批評〉,《國文天地》第236期(2005年1月), 頁52-57。new window
王明:〈魏晉南北朝史中文論文引得補編(1953-1976)〉,《史學會刊(東海大學)》第7期(1978年6月), 頁42-67。
王松木:〈由「原道」、「徵聖」、「宗經」談經學在「文心雕龍」中的實質意義〉,《中國語文》第477期(1997年3月), 頁51-56。
王金凌:〈論文心雕龍的「氣」〉,《中外文學》8卷7期(1979年12月), 頁122-147。new window
王金凌:〈文心雕龍的才性論辨析〉,《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9期(1980年6月), 頁287-410。
王金凌:〈論文心雕龍中的清〉,《古典文學》第2期(1980年12月), 頁83-95。
王金凌:〈文心雕龍體系:文心雕龍體系的思想與歷史基礎〉,《輔仁國文學報》第4期(1988年6月), 頁131-149。new window
王金凌:〈曹丕「論文」撰述緣起及其年代〉,《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7期(1988年6月), 頁235-248。
王保芸:〈由曹丕「典論論文」淺析其文學觀〉,《中國語文》第323期(1984年5月), 頁37-40+85。
王建生:〈魏晉南北朝詩歌〉,《中國文化月刊》第123期(1990年1月), 頁65-86。
王美秀:〈曹氏兄弟的文學理論〉,《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3期(2000年1月), 頁137-153。
王美秀:〈談《謝靈運》傳中的幾個問題〉,《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4期(2000年8月), 頁167-174。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敘錄〉,《中華學苑》第29期(1984年6月), 頁135-173。new window
王國良:〈鍾嶸「詩品」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1卷1期(1987年6月), 頁26-86。
王國良:〈劉勰「文心雕龍」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1卷3期(1987年12月), 頁46-92。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第9期(1987年6月), 頁161-181。new window
王基倫:〈試析文心雕龍心物交感之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2期(1984年3月), 頁17-20。
王淑禎:〈文心雕龍辨騷篇釋義〉,《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1月), 頁197-217。new window
王章陵:〈大陸「極左思潮」及左派活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2卷7期(1996年7月), 頁4-16。
王景鴻:〈「玉臺新詠」與其版本初探〉,《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7期(2001年12月), 頁167-183。new window
王萍:〈葛洪的儒道思想〉,《科學史通訊》第3期(1984年12月), 頁23-24。new window
王開府:〈顏氏家訓之文學觀〉,《國文學報》第9期(1980年6月), 頁157-165。new window
王新華:〈劉勰論詩〉,《反攻》第436期(1982年12月), 頁22。
王新華:〈陸機文賦所觸及的寫作問題〉,《中國語文》第309期(1983年3月), 頁27-30。
王煜:〈讀李銳清<滄浪詩話的詩歌理論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23期(1982年12月), 頁1145-1146。new window
王靖獻:〈陸機文賦校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2期(1983年12月), 頁159-256。new window
王夢鷗:〈劉勰宗經「六義」試詮〉,《中華學苑》第6期(1970年9月), 頁37-50。new window
王夢鷗:〈鍾嶸的詩品及其詩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4期(1977年4月), 頁2-5。
王夢鷗:〈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念〉,《中外文學》8卷2期(1979年7月), 頁4-14。new window
王夢鷗:〈試論曹丕怎樣發見文氣〉,《中外文學》8卷4期(1979年9月), 頁4-15。new window
王夢鷗:〈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中外文學》8卷8期(1980年1月), 頁6-19。new window
王夢鷗:〈從典論殘篇看曹丕嗣位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卷1期(1980年3月), 頁97-114。new window
王夢鷗:〈曹丕典論論文索隱〉,《中外文學》8卷10期(1980年3月), 頁8-20。new window
王夢鷗:〈漫談鍾嶸評詩的態度與方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5期(1980年5月), 頁70-76。
王夢鷗:〈關於左思三都賦的兩首序〉,《中外文學》9卷2期(1980年7月), 頁4-15。new window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 -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7期(1981年7月), 頁6-11。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 -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8期(1981年8月), 頁9-16。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 -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9期(1981年9月), 頁9-14。
王夢鷗:〈讀文心雕龍的定勢篇〉,《東方雜誌》20卷7期(1987年1月), 頁19-20。
王潤華:〈A Chinese View of Style: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Style in the Shih- p'in[詩品]〉,《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19卷1期(1978年3月), 頁33-44。
王潤華:〈論司空圖植根於個性、語言、文學、生活、文化上的風格論--從歷代詩話看「詩品」的風格論〉,《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1期(1989年12月), 頁66-74。new window
王璟:〈九州不足步,願得凌雲翔--曹植遊仙詩探析〉,《古今藝文》31卷3期(2005年5月), 頁42-53。
王靜鴻:〈評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史學會刊》第44期(2000年7月), 頁57-61。
王禮卿:〈文賦課徵〉,《文史學報》第2期(1972年5月), 頁27-66。new window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變夸飾通釋〉,《幼獅學誌》15卷4期(1979年12月), 頁149-168。
王禮卿:〈文心雕龍時序篇通釋〉,《文史學報》第10期(1980年6月), 頁1-12。new window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中國國學》第11期(1983年9月), 頁137-156。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 -續-〉,《中國國學》第12期(1984年10月), 頁123-144。
包根弟:〈陶、謝境遇之比較[陶淵明、謝靈運]〉,《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2期(1983年6月), 頁311-326。
古苔光:〈<西京雜記>(葛洪著)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中外文學》4卷11期(1976年4月), 頁102-118。new window
古添洪:〈劉勰的賦比興說〉,《今日中國》第36期(1974年4月), 頁146-153。
司仲敖:〈由續詩品探論袁枚對性靈論之發揮〉,《法商學報》第26期(1992年6月), 頁453-469。
左東嶺:〈「風骨」之骨內涵再釋〉,《新亞論叢》第5期(2003年5月), 頁150-153。new window
田鳳臺:〈劉勰知音篇之研究〉,《東方雜誌》7卷12期(1974年6月), 頁15-20。
石壘:〈劉勰論文學創作的心理活動過程〉,《香港浸會書院學報》4卷1期(1977年7月), 頁135-141。
伊藤正文, & 洪順隆譯:〈曹植和他的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0期(1984年1月), 頁39-45。
伍稚英:〈論南朝聲律說與鍾嶸對詩之音韻的主張〉,《文史季刊》1卷4期(1971年7月), 頁58-63。
成惕軒:〈詩品與鍾嶸〉,《中央月刊》3卷11期(1971年9月), 頁160-164。
朴泰德:〈劉勰、鍾嶸評論曹操的詩歌〉,《中國語文》第461期(1995年11月), 頁49-55。
朴泰德:〈劉勰的物色論〉,《中國語文》第486期(1997年12月), 頁43-48。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評論潘岳的詩〉,《中國語文》第534期(2001年12月), 頁38-43。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評論左思的詩歌〉,《中國語文》第570期(2004年12月), 頁54-59。
朴現圭:〈曹植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1卷4期(1988年3月), 頁81-100。
朱我芯:〈謝靈運山水詩有別於抒情傳統的情景關係〉,《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6期(2005年7月), 頁45-69。new window
朱孟庭:〈曹子建及其詩〉,《傳習》第5期(1987年6月), 頁78-89。
朱莉美:〈晉唐筆記小說所見張華辨妖狐故事考述〉,《四海學報》第15期(2001年6月), 頁315-328。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情景關係試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 頁91-106。new window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審美經驗〉,《華岡文科學報》第24期(2001年3月), 頁93-117。
朱榮智:〈文氣與聲律〉,《師大學報》第33期(1988年6月), 頁235-257。new window
朱曉海:〈清理「齊氣」說〉,《臺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 頁187-210。new window
朱曉海:〈「文賦」通釋〉,《清華學報》第33卷2期(2003年12月), 頁313-340。new window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 頁91-93+95-130。new window
朱錦雄:〈「文心雕龍」「文質」概念之探討〉,《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刊》第2期(2001年), 頁118-133。
江秀梅:〈魏晉南北朝詩賦合流現象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 頁199-222。new window
江舉謙:〈曹植及其作品〉,《中國文化月刊》第100期(1988年2月), 頁24-39。
江舉謙:〈曹丕「典論論文」〉,《明道文藝》第184期(1991年7月), 頁23-33。
江寶釵:〈「文心雕龍」中的民間文學觀〉,《國立中正大學學報》8卷1期(人文分冊)期(1997年12月), 頁115-137。
何于菁:〈試析裴子野與蕭子顯之「文學」論爭〉,《雲漢學刊》第3期(1996年5月), 頁165-182。new window
何沛雄:〈現存曹植賦考略〉,《華學月刊》第149期(1984年5月), 頁7-22。
何宗德:〈讀「文心雕龍.麗辭」篇〉,《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 頁239-251。new window
何寄澎:〈鍾嶸品詩的基本理論重氣觀的剖析〉,《幼獅月刊》38卷3期(1973年9月), 頁40-46。
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之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 頁1-3+5-36。new window
何啟民:〈「歷史研究」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間有關魏晉南北朝史論文之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1996年4月), 頁1-7。new window
何淑貞:〈抱朴子內篇概述〉,《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1期(2000年9月), 頁69-87。
何淑貞:〈從出處進退看葛洪的人生抉擇〉,《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2期(2001年10月), 頁1-10。
何祥榮:〈元嘉三大家與南朝文風的開拓〉,《樹仁學報》第3期(2005年1月), 頁38-51。
何祥榮:〈任昉及其駢文研究〉,《新亞論叢》第8期(2006年10月), 頁288-296。new window
何雅雯:〈以體論源:從「文體」觀點看《詩品》體源論〉,《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 頁109-125。new window
何廣棪:〈鍾嶸詩品研究論文目錄〉,《中國書目季刊》14卷3期(1980年12月), 頁47-53。
何廣棪:〈中日歷代書目有關鍾嶸詩品之著錄〉,《中國書目季刊》19卷2期(1985年9月), 頁16-26。
何廣棪:〈鍾嶸「詩品」諸家評論資料類輯﹣﹣「詩品序」之部〉,《中國書目季刊》21卷1期(1987年6月), 頁64-75。
何廣棪:〈鍾嶸「詩品」諸家評論資料類輯﹣﹣「詩品」上品之部〉,《中國書目季刊》21卷2期(1987年9月), 頁49-61。
余蕙靜:〈從時間意識看謝靈運的迷失與困境--以山水詩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8年3月), 頁115-128。new window
余蕙靜:〈從「辨宗論」及山水詩看謝靈運的儒佛觀〉,《復興學報》(1999年12月), 頁343-350。
吳元華:〈文心雕龍與文筆說〉,《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第6期(1973年4月), 頁17-19。
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之審美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1期(1997年6月), 頁1-190。
吳明益:〈從詩史觀到理想典律--王漁洋擇定選集所映現的詩歌觀點與意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 頁113-135。
吳明德:〈「遍照隅隙.通觀衢路」--「文心雕龍」全書組織體系之探析〉,《中國技術學院學報》第23期(2001年7月), 頁27-42。
吳東權:〈劉彥和的文學創作論:讀「文心雕龍」有感〉,《中華文藝》第148期(1983年6月), 頁47-54。
吳金治:〈西晉大詩人左思及其妹左芬〉,《反攻》第455期(1987年9月), 頁18-23。
吳宥潔:〈鍾嶸「詩品」「滋味」說的品鑑美學〉,《國文天地》第219期(2003年8月), 頁19-26。new window
吳時春:〈謝靈運文學地位之研究〉,《高苑學報》5卷2期(1996年8月), 頁431-435。
吳彩娥:〈追尋、回歸與超越--論魏晉南北朝詩夢意象的象徵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6期(1998年5月), 頁129-158。
吳琦幸:〈「文心雕龍」聲訓論〉,《漢學研究》第17期(1991年6月), 頁17-43。new window
吳漢松:〈曹植的七步詩〉,《歷史月刊》第192期(2004年1月), 頁132-134。
吳儀鳳:〈鍾嶸「詩品」作家溯源論探微〉,《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3卷1期(1994年6月), 頁91-108。
吳儀鳳:〈張華「鷦鷯賦」及其衍生賦作之思想探析〉,《中山人文學報》第10期(2000年4月), 頁51-67。new window
吳蕙君:〈陸機〈擬古詩〉與古詩十九首之比較〉,《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6月), 頁237-256。
吳頤平:〈蕭統與陶淵明〉,《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3期(1984年6月), 頁497-517。
呂武志:〈「徵聖」在劉勰文學思想上之地位〉,《國文學報》第19期(1990年6月), 頁145-160。new window
呂武志:〈從「文心雕龍」論說」看劉勰的思想〉,《國文學報》第20期(1991年6月), 頁101-108。new window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桓範「世要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10期(1997年9月), 頁51-67。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傅玄「七謨序」、「連珠序」〉,《中國文化月刊》第213期(1997年12月), 頁15-32。
呂武志:〈詩文的淵藪--昭明文選〉,《國文天地》第168期(1999年5月), 頁10-12。new window
呂武志:〈文「約」為美--論「文心雕龍」的一個重要觀念〉,《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月), 頁157-164。new window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陸機「文賦」〉,《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 頁249-275+682。new window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左思「三都賦序」〉,《孔孟月刊》第428期(1998年4月), 頁24-30。new window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曹氏兄弟文論〉,《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 頁107-136。new window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皇甫謐「三都賦序」〉,《中國書目季刊》31卷4期(1998年3月), 頁81-89。
呂武志:〈「文心雕龍」與「抱朴子」文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3卷1期(1998年4月), 頁1-14。new window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和陸雲〈與兄平原書〉〉,《東吳中文學報》第4期(1998年5月), 頁317-341。new window
呂武志:〈從文體論看摯虞《文章流別論》對劉勰《文心雕龍》的影響〉,《東吳中文學報》第5期(1999年5月), 頁235-258。new window
呂素端:〈文心雕龍美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2期(1995年6月), 頁69-77。
宋裕:〈中學國文作家趣聞掌故--盛享文名的帝王作家曹丕〉,《國文天地》第115期(1994年12月), 頁76-82。new window
李天祥:〈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新探〉,《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2000年3月), 頁279-292+543。new window
李日剛:〈文心雕龍「史傳」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7期(1981年7月), 頁64-70。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自序〉,《華學月刊》第108期(1980年12月), 頁17-27。
李曰剛:〈文心雕龍序志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期(1981年1月), 頁90-98。
李曰剛:〈文心雕龍「原道」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3期(1981年3月), 頁67-72。
李曰剛:〈文心雕龍宗經篇題述〉,《孔孟月刊》19卷8期(1981年4月), 頁3-11。new window
李曰剛:〈文心雕龍「夸飾」篇題述〉,《華學月刊》125期(1982年5月), 頁1-8。
李曰剛:〈文心雕龍「附會」篇題述〉,《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2年6月), 頁1-17。
李曰剛:〈文心雕龍之文體論檢討--文心雕龍斠詮「體性」篇題述〉,《師大學報》第27期(1982年6月), 頁185-218。new window
李曰剛:〈文心雕龍「養氣」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7期(1982年7月), 頁15-20。
李曰剛:〈梁劉勰世系年譜(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9期(1982年9月), 頁42-48。
李曰剛:〈梁劉勰世系年譜(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0期(1982年3月), 頁37-48。
李曰剛:〈文心雕龍「論說」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2期(1983年5月), 頁5-10。
李曰剛:〈文心雕龍「總術」篇題述:劉勰文術論二十篇結穴之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4期(1983年7月), 頁27-36。
李曰剛:〈文心雕龍創作論「總術」探微〉,《教學與研究》第6期(1984年5月), 頁11-25。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修訂本自序〉,《教學與研究》第7期(1985年6月), 頁9-25。
李世珍:〈謝靈運出守永嘉路線考〉,《僑光學報》第13期(1995年10月), 頁1-13。new window
李平:〈論「文心雕龍」的文化意蘊〉,《中國文化月刊》第227期(1999年2月), 頁55-80。
李正治:〈興義轉向的關鍵﹣﹣鍾嶸對「興」的新解〉,《中外文學》第235期(1991年12月), 頁67-79。new window
李甲孚:〈後漢書和它的作者(范曄)〉,《綜合月刊》第49期(1972年12月), 頁120-130。
李再添:〈文心雕龍之文類論〉,《新埔學報》第7期(1982年10月), 頁1-145。
李佳蓮:〈試從屈原、曹植、李白「遊仙詩作」談抒情自我的追尋與超越〉,《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5期(2004年7月), 頁121-147。new window
李幸玲:〈格義新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頁127-157+435-436。new window
李明濱:〈俄國學者所理解的「文心雕龍」〉,《中國文化月刊》第157期(1992年11月), 頁6-23。
李欣錫:〈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作賞析〉,《中國語文》第587期(2006年5月), 頁65-74。
李金坤:〈劉勰故鄉逢盛事 千禧龍年探「龍」珠--鎮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國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 頁14-20。new window
李威熊:〈五經含文與反經合道--談「文心雕龍」宗經的文學觀〉,《明道文藝》第348期(2005年3月), 頁136-143。new window
李建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國家論壇》3卷11期(1970年11月), 頁10-11。
李建崑:〈文原於六藝說--劉勰宗經思想闡要〉,《孔孟月刊》17卷4期(1978年12月), 頁36-38。new window
李建福:〈文心雕龍「道」義證析〉,《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1月), 頁337-362。new window
李昭毅:〈魏明帝時期人事結構、人事政策與政局變化〉,《中正歷史學刊》第4期(2001年9月), 頁247-286。new window
李美娟:〈曹植散文研究〉,《松商學報》第9期(2007年5月), 頁75-95。
李軍:〈顏之推學習理論評析〉,《孔孟月刊》第371期(1993年7月), 頁32-39。new window
李軍:〈魏晉南北朝儒學教育理論的復興與發展--劉晝「劉子」教育思想初探〉,《孔孟學報》第67期(1994年3月), 頁153-181。new window
李軍:〈五、六世紀之交世界文學教育史上的一支獨秀--劉勰「文心雕龍」教育理論初探〉,《孔孟月刊》第381期(1994年5月), 頁38-45。new window
李軍:〈論顏之推的儒家兒童教育思想〉,《孔孟月刊》第387期(1994年11月), 頁38-44。new window
李軍:〈中國宗教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葛洪「抱朴子」道教教育理論探析〉,《哲學與文化》第273期(1997年2月), 頁149-157。new window
李振興:〈顏之推的期待--從「顏氏家訓•勉學篇」探其義蘊〉,《中華學苑》第45期(1995年3月), 頁161-184。new window
李珮伶:〈《文心雕龍.定勢篇》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期(2002年10月), 頁331-346。new window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3卷12期(1970年12月), 頁12。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4卷4期(1971年4月), 頁15。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國家論壇》4卷5期(1971年5月), 頁14。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4卷6期(1971年6月), 頁7。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國家論壇》第46期(1971年12月), 頁12。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5卷1期(1972年1月), 頁13-14。
李梅芳:〈從「與楊德祖書」進探曹植作品之思想情感--於高中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中發表〉,《屏中學報》第3期(1993年12月), 頁26-49。
李渝福:〈山水詩人謝靈運〉,《國文天地》第51期(1989年8月), 頁28-31。new window
李渝福:〈從「文心雕龍」批評論的觀點看謝靈運詩二首〉,《國文天地》第52期(1989年9月), 頁78-80。new window
李煥明:〈文心雕龍與易經〉,《中華易學》第106期(1988年12月), 頁3-4。
李蜀蓉:〈開六朝駢賦之端的陸機〉,《臺南師專學刊:學生專題研究報告》第1期(1979年4月), 頁58-65。
李道顯:〈文心雕龍略論〉,《國民教育》24卷4期(1982年8月), 頁17-19。
李道顯:〈王充文學批評對魏晉南北朝批評家的影響〉,《臺北師院學報》第6期(1993年6月), 頁115-130。
李零:〈東漢魏晉南北朝房中經典統派考〉,《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15/16期(1997年12月), 頁141-158。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3)--三國:曹丕、曹植、李密〉,《今日中國》第109期(1980年5月), 頁145-148。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4)--晉朝:左思、潘岳、陶潛〉,《今日中國》第110期(1980年6月), 頁163-166。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5)--南北朝:范曄、劉義慶、劉勰、丘遲、蕭統〉,《今日中國》第111期(1980年7月), 頁157-166。
李慕如:〈試由「文體論」探析陳秀明「東坡文談錄」之學術價值〉,《永達學報》3卷2期(2002年12月), 頁48-60。new window
李曉雯:〈蕭綱詩歌顏色字淺析〉,《東方人文學誌》5卷1期(2006年3月), 頁25-40。new window
李錫鎮:〈知音其難哉!:文心雕龍知音篇鑑賞問題之討論〉,《銘傳學報》第22期(1985年3月), 頁337-347。
李鍌:〈仁恕孝友的梁昭民(蕭統)〉,《中央月刊》8卷12期(1976年10月), 頁117-120。
李鍌:〈元嘉之雄謝靈運〉,《中央月刊》10卷3期(1978年1月), 頁101-105。
李豐楙:〈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3期(1980年6月), 頁97-137。
杜松柏:〈劉勰的文學批評論 -上-〉,《青溪雜誌》第51期(1971年9月), 頁111-119。
杜松柏:〈文氣綜論〉,《文史季刊》2卷1期(1971年10月), 頁30-44。
杜松柏:〈劉勰的文學批評論〉,《青溪雜誌》第52期(1971年10月), 頁109-124。
杜松柏:〈文賦疏証〉,《女師專學報》第2期(1972年8月), 頁229-250。
杜若:〈鍾嶸詩品淺述〉,《臺肥月刊》23卷8期-10 頁39-46。
杜若:〈池塘生春草--六朝詩人謝靈運〉,《臺肥月刊》18卷12期(1977年12月), 頁24-30。
杜若:〈曹氏父子(曹操、曹植、曹丕)〉,《臺肥月刊》19卷12期(1978年12月), 頁45-52。
杜若:〈徐陵的玉臺新詠序〉,《臺肥月刊》20卷2期(1979年2月), 頁37-43。
杜維運:〈文心雕龍與史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4期(1997年5月), 頁1-6。new window
杜顯揚:〈釋曹丕論文體〉,《中國世紀》第164/165期(1971年7月), 頁8-9。
沈凡玉:〈由典故運用試論謝靈運詩與「楚辭」之淵源〉,《中國文學研究》第18期(2004年6月), 頁55-83。new window
沈謙:〈曹丕及其典論論文〉,《自由青年》49卷1期(1973年1月), 頁78-81。
沈謙:〈<文心雕龍>(劉勰著)評述〉,《幼獅月刊》40卷1期(1974年7月), 頁2-12。
沈謙:〈文心雕龍神思篇賞析〉,《明道文藝》第41期(1979年8月), 頁48-59。
沈謙:〈文心雕龍之通變論〉,《文史學報》第10期(1980年6月), 頁79-88。new window
沈謙:〈文心雕龍論文學風格〉,《古典文學》第2期(1980年12月), 頁53-81。
沈謙:〈比興、夸飾、用典、隱秀--文心雕龍論修辭方法〉,《幼獅學誌》16卷2期(1980年12月), 頁36-54。
沈謙:〈程器與才略--劉勰之作家論〉,《孔孟月刊》19卷4期(1980年12月), 頁26-37。new window
沈謙:〈文心雕龍論批評之素養與態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期(1981年1月), 頁25-30。
沈謙:〈傳統批評方法闡析(1)--文心雕龍論批評方法〉,《書評書目》第95期(1981年3月), 頁73-80。
沈謙:〈傳統批評方法闡析(2)--文心雕龍論批評方法〉,《書評書目》第96期(1981年5月), 頁133-137。
沈謙:〈傳統批評方法闡析(3)--文心雕龍論批評方法(完)〉,《書評書目》第97期(1981年6月), 頁129-136。
沈謙:〈神思與養氣--文心雕龍論文學創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1期(1981年11月), 頁23-30。
沈謙:〈通疑之功與致遠之績:讀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文訊》第22期(1986年2月), 頁182-188。
沈謙:〈文心雕龍研究之新展望〉,《漢學研究通訊》第35期(1990年9月), 頁145-150。new window
沈謙、黃永武:〈文心雕龍﹣﹣「六觀」之析論〉,《中外文學》第169期(1986年6月), 頁29-39。new window
沈寶春:〈從「顏氏家訓」談顏之推崇儒尚質的文學論〉,《孔孟月刊》19卷12期(1981年8月), 頁26-32。new window
汪中:〈陶淵明與謝靈運詩之異趣〉,《孔孟月刊》20卷12期(1982年8月), 頁36-38。new window
汪春泓:〈關於曹丕《典論.論文》的重新解讀〉,《人文中國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 頁169-185。new window
谷川道雄,李濟滄譯:〈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臺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12月), 頁1-16。new window
辛旗:〈簡論魏晉南北朝隋唐思想流脈〉,《中國文化月刊》第168期(1993年10月), 頁45-58。
佘汝豐:〈「世說」、「詩評」、「詩品」:中國傳統文藝鑒評修辭舉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8期(1987年), 頁215-231。
亞菁:〈校釋「文心雕龍」的幾個基本課題〉,《東方雜誌》17卷9期(1984年3月), 頁29-34。
卓國浚:〈「義直而文婉,體舊而趣新」--論潘岳哀體〉,《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 頁185-204。new window
卓國浚:〈小議《文心雕龍.明詩》四言詩說--兼釋王粲四言雅潤〉,《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36卷2期(2005年11月), 頁19-33。new window
卓國浚:〈進王褒而退馬融:兼釋「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興大人文學報》第38期(2007年3月), 頁99-119。new window
周弘然:〈「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大陸雜誌》53卷6期(1976年12月), 頁22-28。
周法高:〈讀顏氏家訓札記〉,《大陸雜誌》62卷5期(1981年5月), 頁43。
周建渝:〈徐陵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87年3月), 頁105-182。new window
周春塘:〈劉勰「鍾山定林上寺「因緣考〉,《佛光學刊》第2期(1999年11月), 頁131-150。
周慶華:〈「文心雕龍」的「體要」說--兼論「文心雕龍」的理論結構〉,《孔孟月刊》第366期(1993年2月), 頁33-43。new window
周慶華:〈論文體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3年2月), 頁375-392。new window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明道文藝》第117期(1985年12月), 頁122-139。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 -2-〉,《明道文藝》第118期(1986年1月), 頁141-157。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 -3-〉,《明道文藝》第119期(1986年2月), 頁105-125。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 -4-〉,《明道文藝》第120期(1986年3月), 頁136-159。
孟瑤:〈文心雕龍語釋 -5-〉,《明道文藝》第121期(1986年4月), 頁144-164。
孟廣厚:〈抱朴子養生哲學大意〉,《民主憲政》38卷1期(1970年5月), 頁16-17。
孟繁舉:〈顏之推與顏氏家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0期(1984年1月), 頁65-69。
孟繁舉:〈顏之推與北齊文林館〉,《東方雜誌》18卷4期(1984年10), 頁26-29。
孟繁舉:〈顏之推的倫理觀〉,《孔孟月刊》第268期(1984年12月), 頁46-49。new window
孟繁舉:〈近年學者對「顏氏家訓」的研究〉,《書和人》第512期(1985年2月), 頁1-2。
孟繁舉:〈顏之推的養生思想〉,《東方雜誌》19卷8期(1986年2月), 頁72-74。
孟繁舉:〈讀「顏氏家訓」札記〉,《蘭女學報》第4期(1994年4月), 頁63-98。
孟繁舉:〈顏之推「觀我生賦」註譯〉,《蘭女學報》第6期(1998年4月), 頁39-74。
宜珊:〈謝靈運其人其詩〉,《今日中國》第19期(1972年11月), 頁96-107。
岡村繁,余崇生譯:〈「文選」與「玉臺新詠」〉,《古典文學》第7(上)期(1985年8月), 頁209-225。
林文月:〈曹丕與曹植〉,《中國文選》第116期(1976年12月), 頁98-106。
林文月:〈陸機的擬古詩〉,《幼獅學誌》20卷3期(1989年5月), 頁60-86。
林文月:〈潘岳陸機詩中的「南方」意識〉,《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 頁81-118。new window
林文寶:〈顏之推著作考〉,《臺東師專學報》第4期(1976年4月), 頁153-177。
林文寶:〈顏之推的文學思想〉,《中外文學》4卷12期(1976年5月), 頁188-204。new window
林文寶:〈顏之推及其思想述要〉,《臺東師專學報》第5期(1977年4月), 頁1-146。
林伯謙:〈佛教文史五考〉,《新世紀宗教研究》3卷4期(2005年6月), 頁46-85。new window
林伯謙:〈由〈文選序〉辨析選學若干疑案〉,《東吳中文學報》第13期(2007年5月), 頁75-107。new window
林伯謙、沈淑芳:〈梁簡文帝立身、文論與「維摩詰經」關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5卷1期(1996年6月), 頁37-73。
林宛瑜:〈論鍾嶸《詩品》之理論體系〉,《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1期(2004年7月), 頁161-175。new window
林明德:〈劉勰「文心雕龍」的基本觀念〉,《古典文學》第7(上)期(1985年8月), 頁227-261。
林明賢:〈試論「文心雕龍.論說」中的論說模式〉,《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期(2002年10月), 頁79-93。new window
林欣怡:〈嚴羽「滄浪詩話」對南北朝詩人之評論〉,《問學》第4期(2002年3月), 頁161-175。new window
林芬芳:〈由「警策」看二陸文論對劉勰《文心雕龍》的影響〉,《清雲學報》22卷2期(2002年12月), 頁377-392。new window
林芬芳:〈劉勰論陸雲〉,《東方人文學誌》5卷3期(2006年9月), 頁109-127。new window
林金泉:〈風格之驗證:文心雕龍作品分析論蠡測〉,《成功大學學報》第19(科技人文篇)期(1984年3月), 頁37-63。
林秋碩:〈柳宗元山水詩意象析論--與陶、謝詩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5期(2005年10月), 頁95-113。new window
林郁迢:〈試論謝靈運詩「賞心」一詞的含意並兼論其出處失序之原因〉,《東方人文學誌》1卷3期(2002年9月), 頁61-79。new window
林晉士:〈「文心雕龍」風骨論析探〉,《中山中文學刊》第3期(1997年6月), 頁115-131。
林晉士:〈「魏書.尒朱榮傳」考論〉,《國文學報(高師大)》第2期(2005年6月), 頁27-58。
林晉士:〈論《魏書》十志〉,《大陸雜誌》100卷3期(2000年3月), 頁27-40。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儉葬說探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集刊》第1期(1996年6月), 頁161-180。new window
林淑貞:〈「詩品」論風格之審美策略--從形式結構觀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 頁137-162。
林淑媛:〈論謝靈運佛教文學的特色與成就〉,《清雲學報》22卷2期(2002年12月), 頁405-426。
林淑華:〈派別的濫觴與分品的抉擇--《詩品》中詩人的相對定位〉,《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8期(2002年6月), 頁181-195。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胡人漢化之探析〉,《嘉南學報》第20期(1994年11月), 頁262-267。new window
林登順:〈「文心雕龍」之經學思想與兒童讀經教育之關係初探〉,《語文教育通訊》第18期(1999年6月), 頁12-22。
林嵩山:〈詩品研究〉,《花蓮師專學報》第10期(1978年12月), 頁167-177。
林敬文:〈流光徘徊話子建(曹植詩)〉,《明道文藝》第54期(1980年9月), 頁141-143。
林敬文:〈秋風蕭瑟話曹丕〉,《明道文藝》第58期(1981年1月), 頁72-75。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叢考〉,《新時代》11卷3期(1971年3月), 頁27-34。
林萬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形式與中國古代成本思想的發展〉,《當代會計》2卷2期(2001年11月), 頁215-221。new window
林義男:〈顏之推論教育〉,《師友》第107期(1976年5月), 頁15-17。
林麗娟:〈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左思「詠史詩八首」探微〉,《黃埔學報》第42期(2002年3月), 頁237-250。
林麗雪:〈葛洪研究之一--葛洪事蹟與著述考〉,《國立編譯館館刊》6卷2期(197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