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史筆文心與庶人之議:明代小說四大奇書敘事研究
作者:丁豫龍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高評教授
林明德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四大奇書章回小說明代敘事庶民史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中國古典小說,無論是文言或者白話,皆根源於中國史傳,足見兩者關係的緊密,且研究中國小說必不能捨棄史傳的探討,其理甚明。然而,當代學者對於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大多完全倚重西方敘事學的分析,一味套用外來的理論而昧於自我的傳統,故難以有深入而精微的創見。從而有必要基於中國史傳的敘事理論與精神,探本溯源,然後再以西方敘事學為輔,以進行中國古典小說的詮釋。
《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與《金瓶梅》,所謂的明代小說四大奇書,雅俗共賞一向受到世人的推重,被視為一組文筆與寓意奇絕的白話長篇小說經典。其中個別單一作品的研究已多如牛毛,但欠缺整體性的系統分析,難以見出其間的共同特點、關聯性與美學性質。故而有必要擴大採樣,從文類的較大角度來審察,以建構其中的文類規法、敘事美學以及義涵。
中國史學自古便很發達,記言、記事分工周延,但掌控於官府,其功能與性質主要作為統治階層的「資治通鑑」之用,充溢了官方的意識、道德與價值觀,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評人論事的立場不免偏頗,庶民百姓的心聲與權益受到了極大的漠視。雖然直書實錄乃中國史學固有的理想與精神,但先秦以來即礙難實施,從而不同於官方的意識、「異端」思想,勢必無法從史傳之中傳達,而必須另謀出路,尋求、藉助其他的發聲管道。先秦的民間詩歌,尤其是變風、變雅之作,其中多記載有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與哀苦之情。孔子以庶人的身份寫作私史《春秋》,藉由特殊的一套《春秋》書法,傳達微言大義,寄寓個人的理想與情志。孔子所開創的此一私人寫作私史的傳統,也傳承於後世。司馬遷宮刑之餘,已非太史令,悲憤恥辱之中私下完成《史記》,竊比於《春秋》,發揮詩歌比興的手法,寄託個人的心志與褒貶美刺。後代一些懷才不遇或者仕途失意的文人,雖然並非全然都是庶民階層,但在世衰道微之際,也意欲效法聖賢,在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中,藉由適合的文類,以表達士庶民眾的想法、情感與評議。六朝的樂府敘事詩、志怪,唐人的新樂府詩、變文,宋元的話本小說,元末明初的平話與演義,其中都有不少這類性質的作品。從而蔚然成為大觀,流衍形成一個士庶敘事的傳統,隱隱然與附屬於官方,代表統治階層立場與意識的正史系統遙相對立。
元末明初以來的幾位高才文人,利用先前流傳下來的民間通俗說唱伎藝與文本,增刪潤飾,加之以史傳的體式與筆法、古文的文法、八股文的章法、戲曲的表演套式以及詩歌賦比興的詩法,鎔鑄成一套特殊的小說敘事技法,陸續出現了四大奇書。題材全面,涵蓋了歷史、政治、宗教、情欲、國家、社會與家庭,基於庶民大眾的情感、道德與價值觀,寄託個人的理想、情志與美刺。由於時代更為動亂、嚴峻,庶民的悲憤之情加深,從而敘事手法更為奇詭,寓意更加隱微。四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雖然遭遇不同,但都由於所身處的「位置及關係」,雖然「明知其害」卻又「不得不如是」,從而造成了人生極大的不幸。刻畫他們命運與困境的這些小說,也因而能夠達到一種悲劇意境。
一、四大奇書與相關古典小說、戲曲
(一)、《三國志演義》
[元]《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元代福建建安虞氏刊本影印),《歷史通俗演義》(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元]《三國志平話》,鍾兆華校編:《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明]《重刻京本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傳》(《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雙峰堂本批評三國志傳》(明萬曆建陽書林余象斗評梓),(《三國志演義古版叢刊五種》本)(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5年)。
[明]《新刊校正古大字本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明萬曆周曰校刊),(《明清善本小說叢刊》本)(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三國演義黃正甫刊本》(張志和整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明]《明弘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涵芬樓景印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明]《三國演義》(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李贄評)(《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新校新注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李贄評,沈伯俊、李燁校注)(濟南:巴蜀書社,1993年)。
[清]《三國演義》(毛宗崗批)(台北:老古文化公司,1991年)。
[清]《三國演義》(毛綸、毛宗崗點評)(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李笠翁批閱三國志》(蕭欣橋點校)(《李漁全集》本,第五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三國演義會評本》(陳曦鍾、宋祥瑞、魯玉川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清]《三國演義校注》(吳小林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清]《三國演義地圖珍藏本》(許盤清地圖繪製)(哈爾濱:北方文學出版社,2007年)。
[清]《三國演義名家匯評本》(鍾宇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清]《三國演義補證本》(盛巽昌補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水滸傳》
[元]《新編宣和遺事》(黃丕烈原藏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元]《新編宣和遺事》(《古本小說集成》本,據士禮居叢書本影印)(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4年)。
[元]《新編宣和遺事》(《四部備要》本,據士禮居刻本校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79年)。
[元]《新刊大宋宣和遺事》,楊家駱主編《宋元平話四種》(據金陵王氏洛川校正重刊
本排印並以士禮居叢書本參校)(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明]《袁無涯刊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全書》(李贄評)(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諸名家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容與堂本)(李永祜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明]《插圖水滸全傳》(王利器校訂)(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
[明]《水滸傳名家匯評本》(宋杰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明]《水滸志傳評林》(萬曆二十二年福建建陽雙峰堂余象斗刊行)(《古本小說集成》
本據日本日光慈眼堂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明萬曆王氏三槐堂刊行)(《古本小說集成》本,
據丹麥皇家圖書館藏原書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古本水滸傳》(蔣祖鋼校勘)(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明]《水滸全傳校注》(李泉、張永鑫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明]《水滸傳會評本》(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明]《水滸傳》(金聖嘆、李卓吾點評)(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金聖嘆批)(《古本小說集成》據金閶葉瑤池梓行
貫華堂古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金聖嘆批點)(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明]《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金聖嘆全集》本)(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三)、《西遊記》
[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古本小說集成》本)(日本三浦將軍舊藏小字本,根據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年影印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楊家駱主編《宋元平話四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
年)。
[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李時人、蔡鏡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歐陽健、蕭相愷編訂《宋元說經話本集》(鄭州:中州古
籍出版社,1991年)。
[明]《唐三藏出身全傳》(陽至和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鼎鐫全像唐三藏西遊釋厄傳》(朱鼎臣刊)(《明清善本小說叢刊》本)(台北:
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明萬曆壬辰金陵世
德堂刊本)。
[明]《西遊記》(世德堂本)(《古本小說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西遊記》(李卓吾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西遊記校注》(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李卓吾評本)(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清]《西遊證道書》(汪憺漪評)(《古本小說集成》本)(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原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黃周星定本西遊證道書》(黃永年、黃壽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西遊記》(黃周星點評)(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通易西遊正旨》(張含章評)(《明清善本小說叢刊》本)(據清道光己亥19年眉山何氏德馨堂刊本影印)(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清]《新說西遊記》(張書紳評)(《古本小說集成》本)(據清乾隆戊辰(十三)年張書紳自序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新說西遊記》(張書紳評)(《西遊記大系》本)(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清]《西遊真詮》(黃太鴻笑蒼子、汪象旭憺漪子同箋評)(《古本小說集成》本)(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原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西遊真詮》(陳士斌評,沈習康、黃強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西遊原旨》(劉一明評)(《古本小說集成》本)(據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湖南常德府護國菴重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西遊原旨》(悟元子評釋、悟一子詮解)(台北:老古文化公司,1991年)。
[清]《西遊記百家匯評本》(吳聖燮輯評)(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

(四)、《金瓶梅》
[明]《金瓶梅詞話》(萬曆版)(香港:太平書局,1993年)。
[明]《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金瓶梅詞話》(陶慕寧校注、寧宗一審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明]《夢梅館本金瓶梅詞話》(陳詔、黃霖注釋,梅節校勘)(香港:梅夢館,1993
年)。
[明]《夢梅館本金瓶梅詞話》(台灣:里仁書局,2007年)。
[明]《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黃霖審定)(《李漁全集》本,第七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齊煙、汝梅校點)(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清]《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張竹坡評)(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王汝梅、李昭恂、李鳳樹校點)(濟南:齊魯書社,1991
年)。
[清]《會評會校本金瓶梅》(秦修容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五)、其他相關之古典小說、戲曲
[唐]《敦煌變文》(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本書實為王重民、向達等人所編之《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唐]《敦煌變文集新書》(潘重規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宋]《綠窗新話》(皇都風月主人編)(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宋]《宋元小說家話本集》(程毅中輯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宋]《梁公九諫》,楊家駱主編《宋元平話四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宋]《清平山堂話本》(洪楩編)(據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嘉靖洪楩清平山堂刊本影印)(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
[宋]《宋元說經話本集》(歐陽健、蕭相愷編訂)(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京本通俗小說》,楊家駱主編《宋元平話四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元]《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元代福建建安虞氏刊本影印),《歷史通俗演義》(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元]《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元代福建建安虞氏刊本影印),《歷史通俗演義》(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元]《全相秦併六國平話》(元代福建建安虞氏刊本影印),《歷史通俗演義》(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元]《全相平話前漢書續集》(元代福建建安虞氏刊本影印),《歷史通俗演義》(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元]《七國春秋平話》(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元]《秦併六國平話》(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元]《武王伐紂平話》(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元]《薛仁貴征遼事略》,《宋元平話五種》(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7年)。
[元]《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王實甫原著、金聖嘆批點、張建一校注)(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年)。
[明]《古本平話小說集》(路工、譚天合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明]《南北兩宋志傳題評》(陳繼儒編次)(《古本小說叢刊》據日本內閣文庫藏唐氏世德堂刊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熊龍峰刊行小說四種》(熊龍峰刊行、石昌渝校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古今小說》(《喻世明言》)(馮夢龍編、許政揚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警世通言》(馮夢龍編撰,繆天華校閱、徐文助校訂)(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明]《醒世恆言》(馮夢龍編撰,繆天華校閱、廖吉郎校訂)(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明]《新列國志》(馮夢龍)(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明]《拍案驚奇》(凌濛初撰)(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明]《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撰)(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清] 《水滸後傳》(陳忱撰)(台北:建宏出版社,1982年)。
[清]《結水滸傳》(俞萬春著,華岳球、駱華校點)(長沙:上海岳麓書社,2003年)。

二、古代典籍
[周]《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周]屈萬里集釋:《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周]《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周]屈萬里注釋:《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6年)。
[周]左丘明著、杜預注、孔雅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周]莊子著、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莊子著、陳鼓應註:《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周]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周]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清乾隆武英殿
本)(台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87年)。
[漢]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84年)。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8年)。
[漢]揚雄著、汪榮寶疏:《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
[漢]董仲舒撰、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新編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晉]陳壽著,趙幼文等整理:《三國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1年)。
[晉]劉義慶集纂,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劉宋]范曄撰、李賢注、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南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南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
[南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正續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唐]惠能口述,李中華注譯:《新譯六祖壇經》(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唐]陸淳集傳:《春秋集傳纂例》(《百部叢書集成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劉知幾著、浦起龍注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據宋紹興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台北:宏業書局,1993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台北:鴻學出版公司,1989年)。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宋]朱熹著、陳榮捷詳註集評:《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四部叢刊廣編》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三種(都城紀勝、武林舊事)(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宋]周密著,李小龍、趙銳評注:《武林舊事》(插圖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王應麟著、翁元圻注:《困學紀聞》(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李道純:《中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元]鍾嗣成:《錄鬼簿》等五種(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元]鍾嗣成撰、賈仲明續、馬廉校注:《錄鬼簿新校注、續錄鬼簿新校注》(以天一閣
明藍格鈔本為底本,參照他本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趙汸:《春秋師說》(《通志堂經解》本,第26冊)(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陽明著、陳榮捷詳註集評:《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修訂版)(台北:台灣
學生書局,1992年)。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明]呂天成撰、吳書蔭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詡撰,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周弘祖:《古今書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周暉:《金陵瑣事》(《筆記小說大觀》十六編之三)(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周暉:《金陵瑣事》(據明萬曆三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周暉:《續金陵瑣事》(據明萬曆三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據明萬曆三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黃稷虞:《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解縉等纂,姚廣孝監修:《永樂大典》(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
[明]高儒:《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l985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
[明]謝肇淛:《小草齋文集》(東京都:內閣文庫,1980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明]顧啟元輯:《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l987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大鴻圖書,1997年)。
[明]李開先:《詞謔》(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凌稚隆編:《史記評林》(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清]金聖嘆:《金聖嘆全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清]方苞:《左傳義法舉要》(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俞樾:《俞樾剳記五種》(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清]袁枚:《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台北:廣文書局,1997年)。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
[清]郭崇燾:《史記札記》(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翟灝:《通俗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1987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一冊)(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台北:王記書坊,1984年)。
[清]馮李驊、陸浩評輯:《左繡》(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紀昀等:《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毀書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章學誠:《章實齋札記四種》(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顧亭林:《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吳曾祺評注:《左傳精華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清]吳曾祺著、楊承祖點校:《涵芬樓文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清]吳闓生:《尚書大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清]姜炳璋:《讀左補義》(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林紓:《左傳擷華》(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81年)。

三、當代論著
(一)、中國小說方面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于天池、李書:《宋金說唱技藝》(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平主編:《明清小說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增斌、田同旭:《中國古代小說通論綜解》(濟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年)。
王意如:《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透視》(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志武:《金瓶梅人物悲劇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利器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定璋:白話小說:《從群體流傳到作家創造的社會圖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基:《三國演義新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王書同:《水滸‧白駒‧施耐庵》(台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年)。
王齊洲:《古典小說新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方銘編:《金瓶梅資料匯錄》(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孔繁華《金瓶梅的女性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石麟:《章回小說通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一玄編、朱天吉校:《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院,1991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西遊記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余大平:《解讀水滸傳》(台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余大平:《施耐庵話水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
余大平:《草莽英雄的悲壯人生:水滸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沈伯俊:《三國演義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沈承慶:《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宋梧剛:《中國小說傳統技法》(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宋常立:《中國古代小說文體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0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吳小如等著:《小說論稿合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吳晗、鄭振鐸等著:《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
吳組緗:《中國小說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和藝術》(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吳聖昔:《西遊新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志豔:《中國古典小說敘事話語的詩性特徵》(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李洪政:《金瓶梅解隱:作者‧人物‧情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
李辰冬:《三國水滸與西遊》(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李燕捷:《三國演義與三國史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
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4年)。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0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叢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周振甫:《小說例話》(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屈小強:《西遊記之謎》(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
邱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邱振聲:《水滸傳縱橫談》(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范勝田:《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技法例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
馬幼垣:《水滸論衡》(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馬幼垣:《水滸二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馬蹄疾:《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侯忠義、王汝梅:《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年)。
胡適:《西遊記考證》(台北:遠流出版,1986年)。
胡適:《水滸傳與紅樓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懷琛:《中國小說論》(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胡菊人:《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香港:百藥書舍,1977年)。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主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一至六)(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通俗小說提要》(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祝敏青:《小說辭章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年)。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成書及其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朔方:《古代戲曲小說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秦山主編:《解讀羅貫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8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孫述宇:《小說內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孫遜、孫菊園:《明清小說叢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2年)。
孫遜、詹丹:《金瓶梅概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高越峰:《金瓶梅人物藝術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莎日娜:《明清之際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曹煒、寧宗一:《金瓶梅的藝術世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常金蓮:《六十家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許并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復文
圖書公司,2000年)。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台北:new window
秀威資訊公司,2007年)。
陳才訓:《源遠流長:論春秋、左傳對古典小說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8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發展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其欣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文新、魯小俊:《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修訂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美林:《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美林、李忠明:《中國古代小說的主題與敘事結構》(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陳翔華:《三國志演義縱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康來新:《發跡變態: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張同勝:《水滸傳詮釋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張兵:《話本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說博覽(上下)》(上海:上海辭書,2005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志和:《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錦池:《中國古典小說心解》(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錦池:《漫說西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業敏:《金瓶梅的藝術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梅節:《瓶梅閒筆硯:梅節金學文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梅漸濃:《細說水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7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傅光明編:《插圖本縱論三國演義》(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傅繼馥:《明清小說的思想與藝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傅惠生:《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傅隆基:《解讀三國演義》(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黃吉昌:《金瓶梅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俶成:《施耐庵與水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黃霖:《金瓶梅考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霖、李桂奎、韓曉、鄧百意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
黃毅、許建平:《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5年)。
楊星映:《中西小說文體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楊星映:《中西小說文體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趙景深:《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鄧鵬飛:《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導讀》(台北:崇文館,2003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寧宗一:《說不盡的金瓶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寧宗一、羅德榮主編:《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2年)。
寧宗一:《金瓶梅可以這樣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
寧稼雨:《水滸別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new window
鄭閏:《金瓶梅和屠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誕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前世今生》(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魯小俊:《汗青濁酒:三國演義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魯迅著、周錫山釋評:《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歐陽代發:《解讀宋元話本》(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演變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勇強:《奇特的精神漫遊:西遊記新說》(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劉輝:《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瀋陽:人民出版社,1886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年)。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台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年)。
劉蔭柏編:《西遊記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劉蔭柏:《西遊記發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盧世華:《元代平話研究:原生態的通俗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穆鴻逸:《妖眼看西遊》(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
霍雨佳:《三國演義美學價值》(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霍現俊:《金瓶梅新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謝晰、羊列容、周啟志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
魏安:《三國演義版本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魏子雲:《金瓶梅散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魏子雲:《金瓶梅審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魏子雲:《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魏子雲:《金瓶梅原貌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魏子雲:《小說金瓶梅》(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二十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魏崇新《說不盡的潘金蓮:潘金蓮形象的嬗變》(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修訂本)(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羅德榮:《金瓶梅三女性透視》(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羅書華:《中國小說學主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
羅書華:《中國敘事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羅書華、苗懷明等人:《中國小說戲曲的發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譚若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蘇涵:《民族心靈的幻象:中國小說的審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蘇興:《西遊記及明清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二)、史學、宗教、思想、文學理論與其他方面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王士儀:《論亞理斯多德創作學》(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南:《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王利器:《耐雪堂集》(台北:貫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王孝廉:《華夏民族的創世神話及其信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目提要》(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目提要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
王澄:《揚州刻書考》(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王靖宇:《左傳與傳統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著、馬美信疏證:《宋元戲曲史疏證》(上海:復旦大學版社,2004年)。
王國維著、周錫山編校:《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
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凱符、張會恩:《中國古代寫作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增修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new window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修訂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六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田建平:《元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new window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申丹、韓加明、王麗雅:《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史忠義:《20世紀法國小說詩學、比較文學和詩學文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8年)。
可永雪:《史記文學成就論說》(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牟鍾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安平秋、張大可、俞樟華主編:《史記教程》(天津:華文出版社,2002年)。
朱世英、方遒、劉國華:《中國散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9年)。new window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汪榮祖:《史傳通說》(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汪榮祖:《史學九章》(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汪湧豪、陳廣宏:《江湖任俠:市民社會的英雄主義》(台北:漢揚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長春:吉林出版公司,2008年)。
余嘉錫:《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杜維運:《中西古代史學比較》(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new window
杜維運:《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66年)。new window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new window
杜維運、陳錦宗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new window
何文煥輯:《中國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
何兆武、陳啟能:《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2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呂思勉:《呂著史學與史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0年)。new window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8年)。new window
李少雍:《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李珺平:《中國古代抒情理論的文化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健:《比興思維研究:對中國古代一種藝術思維方式的美學考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修訂本)(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
李振興:《尚書學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吳晗:《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吳康:《尚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增訂本)(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年)。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世紀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吳懷祺主編:《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宗廷虎、李金芩:《中國修辭學通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林明德:《中國傳統文學探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1年)。
林明德:《文學典範的反思》(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林明德策劃:《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5年)。
林明德策劃:《中國文學新詮釋:關涉與意涵》(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6年)。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金觀濤:《在歷史的表象背後:對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探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4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新增訂本)(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2年)。
周一平:《司馬遷史學批評及其理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年)。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周良霄、顧菊英:《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周心慧:《中國版畫史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周振甫:《中國文章學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年)。
周振甫:《中國修辭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周遠彬:《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孟悅:《歷史與敘述》(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柳詒徵:《國史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南炳文、湯綱:《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洪素貞:《元雜劇的悲劇觀》(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姜昆、倪鍾之主編:《中國曲藝通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徐岱:《小說形態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俞理明:《太平經正讀》(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孫楷第:《滄州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孫楷第:《滄州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梁啟超等著:《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浦江清:《浦江清文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浦江清:《中國文學史講義》(宋元部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浦江清:《中國文學史講義》(明清部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new window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高波:《敘事的建構:敘事寫作教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郭玉生:《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洪雷:《中國小說修辭模式的嬗變:從宋元話本到五四小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近代文論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國詩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new window
許凌雲:《儒家倫理與中國史學》(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其泰:《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
陳其泰:《史學與民族精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陳柱:《公羊家哲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桐生:《史記與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0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陳新雄、于大成編:《左傳論文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
陳衡:《說書小史》(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陳滿銘:《文章學新裁》(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2001年)。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2003年)。new window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運良:《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沅君:《古劇說彙》(曾永義主編《古典戲劇論著叢刊》之一)(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張三夕:《批判史學的批判:劉知幾及其史通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大鴻圖書公司,1998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張高評:《左傳之義法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張高評:《左傳之導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張新科:《史記與中國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維嶽:《司馬遷與史記新探》(台北:崧高書社,1985年)。
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帛書出版社,1985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new window
張鴻勳:《敦煌話本詞文俗賦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張鴻勳:《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單國強:《明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93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黃鎮偉:《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八版)(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程發軔:《春秋要領》(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台北:藍田出版社)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new window
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彭雅玲:《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葉慶炳、邵紅編:《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葉慶炳:《晚鳴軒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new window
靳德峻:《史記釋例》(上海:台灣商務印書館,1934年)。
靳義增:《中國文法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楊樹增:《史記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台北:博遠出版公司,1990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董小英:《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趙生群:《史記編纂學導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聞一多:《聞一多講國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new window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潘運告:《衝決名教的羈絡:陽明心學與明清文藝思潮》(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潘萬木:《左傳敘述模式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蔡宗陽:《陳騤文則新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出版公司,2005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錢鍾書:《管錐篇》(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錢穆:《歷史與文化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new window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
戴君仁等著:《春秋三傳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9年)。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聶石樵:《司馬遷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羅立剛:《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new window
龔鵬程:《六經皆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年)。

(三)、翻譯著作
王秋桂主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徐朔方編,沈亨壽等譯:《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黃仁宇著,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北京:三聯書店,2001
年)。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日]齋藤謙:《拙堂文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法]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法]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3年)。
[法]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法]戈德曼(Lucien Goldmann)著,段毅、牛宏寶譯:《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法]布洛赫(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法]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巴特(Roland Barthes):《符號學文學論文集》(趙毅衡編選)(天津:百花文藝出
版社,2004年)。
[法]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法]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 / 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法]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法]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王東亮、王晨陽翻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俄]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恒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俄]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德]黑格爾(G. W.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義]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
印書館,1997年)。
[荷]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荷]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加]弗萊(Northrop Frye)著,吳持哲編:《諾思洛普‧弗萊文論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加]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以]雷蒙-凱南(Shlomith Rimmon-Kenan)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英]福斯特﹙E. M. Forster﹚著,蘇希雅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英]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英]克默德(Frank Kermode)著,劉建華譯:《結尾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英]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英]盧伯克(Percy Lubbock)、福斯特(E. M. Forster)、[美]詹姆斯(Henry James)著,方土人、羅婉華譯:《小說美學經典三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美]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李福清(B. Riftin)著,李明濱編選:《古典小說與傳說(李福清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美]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著,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美]牟復禮(F. W. Mote)、[英]崔瑞德(D. Twichett)編,張書生等譯,謝亮生校:《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美]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懷特(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美]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美]荷妮(Karen Horney)著,陳珠璋譯:《自我的掙扎》(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
[美] Michele L. Crossley 著,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公司,2006年)。
[美]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編譯:《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尹慧民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美]休斯(Robert Scholes)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美]柯林烏(R. G. Collingwood)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美]韋勒克(Rene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美]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美]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美]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依照發表時間先後)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台北: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new window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的貢獻》(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3年)。
梁美意:《三國故事戲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徐真姬:《西遊記八十一難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0年)。new window
吳璧雍:《西遊記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0年。
梁屏仙:《西遊記:自我修養的教義》(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林逢源:《三國故事劇研究》(台北: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82年)。new window
洪淳孝:《三國演義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new window
周慶塘:《金瓶梅背景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
張添丁:《司馬遷春秋學》(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new window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台北:東吳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陳薏如:《三國演義評點研究:以毛評為中心》(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高雄: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許麗芳:《西遊記中韻文的運用》(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秀富:《論春秋的屬辭比事》(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文瑤:《水滸傳女性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怡君:《才子本色:金批水滸的性質與批評取向》(宜蘭:佛光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廖文麗:《古典小說虛實論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楊淑惠:《張竹坡評論金瓶梅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涂允文:《三國演義的歷史敘述與認知:大眾文化歷史思維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曾守仁:《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李妍承:《董仲舒春秋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洪正玲:《金瓶梅詞話之原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和性愛文化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楊濟襄:《董仲舒春秋學義法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雅玲:《清三家西遊評點寓意詮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藍桂芳:《從成長背景探索金瓶梅婦女心理與行為》(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全恩淑:《金瓶梅中婦女內心世界研究:慾望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蔣聖安:《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建構》(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孫萌:《論金瓶梅說散本對詞話本的修改》(重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胡豔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謝文華:《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成書考》(花蓮: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謝玉娟:《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鶯如:《金瓶梅的敘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曉軍:《明代章回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楊楊:《張竹坡金瓶梅批評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馬秋穗:《明清水滸傳評點之敘事學解讀》(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楊志平:《中國古代小說技法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論文(依照發表時間先後)
白壽彝:〈中國史學的童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頁14,1963年。
賴明德:〈司馬遷與班固史學之比較〉,《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頁49-69,1969年。new window
樂蘅軍:〈從水滸潘金蓮故事到金瓶梅的風格變易〉,《純文學》,第7卷第3期,1970年3月,頁11-24。
周質平:〈論晚明文人對小說的態度〉,《中外文學》2卷12期1972年5月。new window
潘光晟:〈史記釋例〉,《中華學苑》第十七期,頁109,1976年。new window
李少雍:〈史記紀傳體的創立問題〉,《四川師院學報》第2期,頁20-25,1980年。
魏子雲:〈金瓶梅的政治諷喻〉,《中華文藝》,第21卷第1期,1981年3月,頁78-86。
胡楚生:〈略論三國演義與裴松之三國志注的關係〉,《古典文學》第三集(1981年),頁259-288。
[美]伊根著(Egan, Ronald)、張端穗譯:〈左傳中的敘事文〉(東海中文學報,1982年6月),第3期。new window
吳達芸:〈西遊記人物的喜劇造型〉,《成功大學學報》第18卷,1983年3月。
袁伯誠:〈試論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對諷諭文學理論的影響〉,《固原師專學報》,第2期,頁43-53,1984年。
劉振東:〈論司馬遷之「愛奇」〉,《文學評論》第4期,頁102-114,1984年。
王邦雄:〈論金瓶梅對存在主義的追尋〉,《鵝湖》,第6卷第6期,1984年1月,頁30-33。
何滿子:〈「主題」問題獻疑〉,《光明日報》,1984年11月27日。
高同新:〈論司馬遷筆下的下層人物〉,《石家庄市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頁26-33,1985年。
敏澤:〈試論「春秋筆法」對于後世文學理論的影響〉,《社會科學戰戰線》,頁254-262,1985年。
陳耀東:〈太史公筆法論析〉,《歷史學》第10期,頁97-102,1989年。
袁定基:〈史記與春秋撰作異同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頁79-85,1989年。
[美]浦安迪:〈長篇小說比較研究的理論基礎〉,見於李達三、劉介民主編之《中外比較文學研究》第一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鄭明娳:〈慾海無涯,唯情是岸:金瓶梅的情與慾〉,《聯合文學》,第6卷第10期,1990年8月,頁138-144。
魏子雲:〈為金瓶梅作者屠隆畫句點〉,《中國書目季刊》,第25卷第3期,1991年12月,頁33-47。
王樹民:〈孔子對於古代史學的貢獻〉,《孔子研究》,頁25-29,1992年。
李紹祥:〈史記之「家言」與「史書」性質論〉,《華岡人文學報》第十九期,頁1-7,1993年。
徐朔方:〈評全真教和小說西遊記〉,收錄於《文學遺產》,1993年第6期。
胡錦媛:〈女子無容便是德:水滸傳中的兩性關係〉,《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頁82-92。new window
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漢學研究》,第十一期第二卷,1993年12月,頁217。new window
過常寶:〈司馬遷批判精神探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一期,107-112,1994年。
許凌雲:〈司馬遷思想的時代特色〉,《史學史研究》,頁42-46,1994年。
周汝昌:〈奇書文體與紅樓三要〉,《齊魯學刊》1994年第2期,頁12-15。
鄭克晟、傅同欽:〈王陽明與嘉靖朝政治〉,《明史研究專刊》第11期(台北:明史研究小組出版,1994年),頁19-39。
陳瑞秀:〈重重藏筆終探驪,疊疊春雲起臥龍:對三國演義諸葛亮出場描寫的解讀〉,《文學與美學》第五集,1994年,頁439-491。
王彪:〈社會、歷史與人性的大悲劇:論金瓶梅主題思想新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2月,頁60-65。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台大歷史學報》二十期,頁379-405,1995年。new window
姜義華:〈從「史官史學」走向「史家史學」:當代中國歷史學家角色的轉換〉,《復旦學報》社科版第3期,頁130-134,1995年。
楊敏:〈從李瓶兒之死看金瓶梅的悲劇意識〉,《淮北煤師院學報》,第3期,1995年3月,頁106-109。
田博元:〈史記的思想性及其藝術特色〉,《人文學報》第二卷第十九期,頁59-79,台北市1995年。new window
馬強:〈歷史的審美與詩化:司馬遷歷史美學觀初探〉,《史學理論研究》第5期,頁25-33,1996年。
劉鑑平:〈人間妖孽,多通天上神仙:讀西遊記雜記〉,《明道文藝》,第二百四十八期,1996年11月,頁172-175。
曹順慶:〈「春秋筆法」與「微言大義」〉:〈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二期,頁101-104,1997年。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頁1-60,1999年。new window
李舜華:〈明代書賈與通俗小說的繁興〉,收錄於《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4期,頁25-28。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古典文學》第15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頁277-303。
陳美玲:〈劉備與宋江悲劇性格的文化闡釋〉,《中國文化月刊》第243期,2000年,頁51-88。
江守義:〈熱學與冷建:敘事學在中國的境遇〉,《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第1期。
汪榮祖:〈西方史家對所謂「儒家史學」的認識與誤解〉,《台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new window
關四平、陳默:〈三國歷史的詩意化:唐代詠三國詩與世人心態〉,《天津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2002年,頁46-51。
樓含松:〈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文體特徵〉,《浙江學刊》第4期,2002年,頁134-139。
李忠明:〈三國演義中的歷史悲劇與理想悲劇再探〉,《東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6期,2002年,頁112-117。
徐中偉:〈劉備形象與傳統君主理想〉,《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2002年,頁71-74。
梅挺秀:〈新刻金瓶梅詞話後出考〉,北京大學:《燕京學報》新十五期,2003年。
李紀祥:〈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之理念及其歷史世界〉,《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367-390。
竺洪波:〈三國演義效法孔子作春秋:羅貫中「有志圖王者」新說〉,《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2003年,頁114-118。
梁建民:〈善惡愛憎:評司馬遷的褒貶筆法〉,《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頁19-22。
譚帆:〈奇書與才子書:對明末清初小說史上一種文化現象的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95-102。
鄭鐵生:〈中國敘事學創建述略〉,《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第334期,2004年1月,頁102-127。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的道德意識:兼論「君子曰」的春秋書法觀念〉,國文學誌第8期,頁377-396,2004年。
顏天佑:〈由「知難」而「闡幽」:司馬遷史記列傳寫作另一層用心的探討〉,《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中文系,2005年11月。
夏志清:〈中國小說、美國評論家〉(劉紹銘譯):《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4期。
邱思璇:〈西遊記中的謫凡結構:兼論一種常與非常的現象〉,《世新中文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6月,頁185-213。new window
許麗芳:〈命定與超越:西遊、紅樓中歷劫意識之異同〉,《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31-255。
張高評:〈管錐篇論左傳之敘事與記言〉,《國學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第15卷,頁351-384。
張高評:〈史記敘事藝術與詩歌語言〉,《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主編),台北:新文豐公司,2005年11月,頁181至216。
謝明勳:〈西遊記與明世宗:以「比丘國」故事為中心考察〉,宣讀於「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中文系主辦,2005年4月。
王北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悲憤:水滸傳的一個解讀〉,《歷史月刊》,第216卷,2006年1月,頁86-93。
黃霖:〈金瓶梅詞話本與崇禎本刊印的幾個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4-7。
彭剛:〈敘事、虛構與歷史〉,《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
譚帆、王慶華:〈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流變研究論略〉,《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頁55-63。
王基倫:〈「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國文學報》,台北:台灣師大國文學系,第39期,2006年6月,頁1-34。new window
李洲良:〈春秋筆法的內涵外延與本質特徵〉,《文學評論》2006年第1期,頁91-98。
李洲良:〈春秋筆法與中國小說敘事學〉,《文學評論》2008年第6期,頁38-42。
李洲良:〈春秋筆法: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技巧〉,《北方論壇》2008年第6期(總第212期),頁25-30。
倪濃水:〈明代四大奇書的敘事結構與文化寓意〉,《社會科學戰綫》2008年第8期,頁144-147。
王瀟琳、劉廣:〈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讀浦安迪《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第3期,頁151-154。
李洲良:〈論春秋筆法在六大古典小說敘事結構中的作用〉,《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1月,總第97期,頁169-207。
韓春平:〈論清初通俗小說四大奇書評點本刊刻的意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10年2月,頁92-97。

四、外文著作
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ess, 1993.
Genette, Gerard. Figures of Literary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translated by Jane E. Lewi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ess, 1994.
──────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translated by Jane E. Lewi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ess, 1995.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seventh edition)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Plaks, Andrew H., ed..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Rimmon-Kenan, Shlomith.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Scholes , Robert, and Robert Kellogg. The Nature of Narrativ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