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道體實存--以《道德經》為本試論之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顧耿維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5
頁次:頁313-334
主題關鍵詞:生命道德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5
  • 點閱點閱:26
現實生命已非本然存在的天真,而是雜染了心知執著與人為造作,在這些負累下,道家認為人要懂得作修養的工夫,以心虛靜觀照,消解人為的造作,方能回歸至天生本真的自然真實。 欲探討生命修養及對於工夫修養的開展,首要必須以了解生命本然的狀態為本,始能進一步了解。當生命本然狀態走向層層下落時,在遭遇種種的現實限制,才能益發地知道自己生命中因為何種執著產生心的負累,生命在現實中慢慢僵化,便會刺激人們作出反省,開始省思是否重新對現實生命處境進行修養,在層層落下的有限生命裡,透過修養工夫,超越有限自我,開通無限生命的可能。讓心境歸真返樸,王邦雄認為,中國哲學思想,乃是站在人的有限存在的體驗感受中,再反省生命何以成為有限,並從精神修養與道德實踐,開創超越之路。故在探討生命修養此一課題之前,必應了解生命本質,欲了解生命本質,則誠應回歸於《道德經》中的「道」。 生命乃是造成一切萬物現象的原因與承擔,道乃是不主的主宰,為一自然的造物存在,而老子的生命智慧,正是通過修養實踐而體悟的,並非超然於生命之外的偶發玄想,成為獨立的玄妙道理。此建立於體悟自然,希望能達到個人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契合。回歸到解決人自身的問題,實現人的精神與宇宙本體的合一,創造出將生命回歸於道的自然生命狀態,以王邦雄之認為為依據,儒家與道家,均是化為性命才情內在於人的生命。明瞭《道德經》中的「道」論,方能真正將生命精神明瞭透徹。 故本文以探究道之實存為主,以此作為修養之基石,開生命之超越。
會議論文
1.顏世安(200005)。道與自然知識--談《太一生水》在道家思想史上的地位。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裕祥(197604)。老子「道」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稻田孝、陳宏政(1988)。老子的智慧。台北:新潮社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松如、邵漢明(1997)。道家哲學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先謙(1999)。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起均(1964)。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邦雄(199104)。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邦雄(1991)。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的現代解讀。臺北市:漢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成海(1992)。老子學說研究。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邵增樺(1995)。韓非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蒙培元(1997)。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魏元珪、國立編譯館(1997)。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儒賓(19870600)。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邦雄(2005)。生死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蒙培元(1996)。中國心性論。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怡(1994)。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邦雄(1994)。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嚴靈峰(199204)。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榮智(1989)。老子探微。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謙之(200403)。老子校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200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岱年(1992)。中國哲學大綱。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邦雄(1999)。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王孝魚(2004)。莊子集釋。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老聃、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王弼、河上公(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袁保新(1991)。老子思想中「道」之形上性格底商榷。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思想--尙書部份。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