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教室裡的邊界交疊與跨界的可能性--臺灣某專科學院的現場觀察與實驗性作為
書刊名:教育與社會研究
作者:蘇羿如
作者(外文):Su, Yih-ju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2
頁次:頁93-126
主題關鍵詞:跨界環境處境轉化型知識分子Boundaries-crossingConditional situation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1
  • 點閱點閱:51
本文主要在於探究教室裡的邊界與跨界意味著什麼?而探究的基礎則是立基在我曾任教的某專科學院的教學現場觀察與嘗試性的實驗作為。在教育體系中,學校、行政組織人員、教師、學生,四個行動者共同構成學校教育的運作,而他們各自又有其置身的環境處境,這些環境處境彼此交疊在教室的教學現場,使得教學現場不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關係,而是四種環境處境相互交攀與彼此影響的所在地。所謂的邊界即是環境處境下互動而成的產物。就此而言,論及跨界的可能性,就有必要先認清這樣的環境處境,方能產生跨界的進一步行動。本研究發現學校自身的環境處境,主要是以市場供需的運作邏輯優先於其他任何教育理念,這與少子化和廣設大專院校下所造成的招生不足問題有直接的關連性,此情況尤以後段大專院校為最。學校行政人員的環境處境則是配合學校樽節成本的各種政策。新任教師的環境處境則為教職缺短少,只有兼任的不穩定工作可做,學生因為就業市場的不確定而以打工為他們的生活重心。跨界在本文的意義,就在於產生理解的作為。而理解的作為如何產生,必須先從理解各自的環境處境入手,亦即能看到主體所身處的環境處境為何,如此教室中的跨界的運動方能出現。由於教師和學生之間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位階關係,因此必須先從教師自身開始,教師要能自覺為轉化型的知識份子,也就是看到學生主體的環境處境,尤其是那些在常規教育下被視為是負面的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如此一來,便能啟動相互理解的作為,這也就是跨界得以可能的原因所在。
期刊論文
1.張盈堃(200012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姜添輝(200012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昱貞(20021200)。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iroux, H. A.(1990)。Rethinking the Boundaries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Feminism。The Politics of Teaching Literature,17(2/3),1-50。  new window
圖書
1.Giroux, Henry A.(1983)。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A Pedagogy for the Oppressed。Massachusetts:Bergin and Garvey。  new window
2.Freire, Paulo、Macedo, D.、Koike, D.、Oliverira, A.(1998)。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ers. Letters to Those Who Dare Teach。Cumnor Hill。  new window
3.Giroux, H. A.(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Westport, CT:Bergin & Garvery。  new window
4.Bourdieu, Pierre、Passeron, Jean-Claude、Nice, Richard、Bottomore, Tom(1977)。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Sage。  new window
5.Freire, Paulo(1970)。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Seabury Press。  new window
6.Freire, P.(1997)。Pedagogy of the Heart。New York:Continuum。  new window
7.Barth, F.(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London。  new window
8.Bernstein, B.(1977)。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 III: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 transmission。London。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arth, F.(2000)。Boundaries and Connections。Signifying Identitie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Boundaries and Contested Values。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