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建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及其應用之研究
作者:鄭毓霖
作者(外文):Yuh-lin C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楊思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教師專業標準教育專業課程師資培育德懷術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teacher cultivationDelphi Technique surve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符合當代社會現狀的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內涵,並將教師專業標準內涵對應出適合的教育專業科目,作為將教師專業標準內涵轉化給師資生的媒介,以培養出具有品質保證的師資。
為達成本研究目的,先探討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之教師專業標準,形成本研究初步之教師專業標準內涵,以及初步分析國內國民小學師資培育教育專業課程科目之現況。其次,在建構教師專業標準內涵部份,先透過焦點團體座談,由6位專家成員提供意見,形成本研究實施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的內容。又經由19位專家學者組成德懷術諮詢小組,進行兩回合之德懷術問卷調查,收集專家學者對教師專業標準內涵的意見,獲得本研究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內涵。最後,更進一步依據教師專業標準內涵對應出適合的科目,採用專家效度問卷調查法,由7位專家學者提供意見,獲得國民小學師資培育教育專業課程架構。
依據文獻探討、焦點團體座談、德懷術及專家效度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內涵包括專業知能、專業實踐、專業投入等3大向度,
各向度之下總計有12項專業標準及37項專業表現指標。
(一)專業知能向度涵蓋「具備教育基本專業知能」、「具備任教學科或學習領域專門
知識」、「具備學科或學習領域教學知能」等3項專業標準,並有9項專業表現
指標。
(二)專業實踐向度涵蓋「具備課程規劃的能力」、「擁有教學設計的能力」、「熟悉教
學法及實施策略」、「具備評量及診斷學生學習的能力」、「實施有效的班級經營」、「因應學生個別差異進行輔導」等6項專業標準,並有19項專業表現指標。
(三)專業投入向度涵蓋「展現教育專業角色與責任」、「從事教師專業成長及研究」、
「願意協作及發揮個人專業影響力」等3項專業標準,並有9項專業表現指標。
二、師資培育單位規劃的教育專業課程具有彈性及差異性。
三、教師專業標準內涵與國民小學師資培育教育專業課程未完全對應,需再加強
九大類領域課程的廣度及增加七個學科。
四、採取學科及領域雙軌並存方式,規劃國民小學師資培育教育專業課程。
最後,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當局及師資培育單位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相關議題及制訂培育優質國民小學師資政策的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correlates to current Taiwan society and later apply them to eac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appropriately.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hus would be assured through this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study,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in different major countries or regions and the cas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 Taiwan were being investigated and then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was forme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elementary school of this study was obtained by conducting focus-group interview and Delphi technique survey with six experts and also by collecting experts’ opinion through Delphi survey technique group formed by 19 experts. In the final stage, seven experts were ask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t validity survey and to propose 58 education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btained.
Several conclusions were deduced in regard to the findings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cus-group interview, Delphi survey and expert validity survey carried out: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include 3 dimensions those a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engagement. The dimensions have a total of 12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37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indexes.
2. Som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s arranged or required by each teacher education center are flexible or non-compulsory and optional.
3.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s somehow inadequate to reach the standard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Curriculum provided should be improved and enhanced.
4.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as to revis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reference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aiwan and all the teacher education’s units in their relevant studies or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making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一、中文部份
丁志權(2002)。教育專業與師資培育。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
論-科技整合導向(頁257-302)。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保進(2005)。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俊斌(1998)。教師專業角色分析與專業組織之發展。教育資料文摘,42(1),
79-96。
朱旭東、李琼主編(2011)。教師教育標準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旭東(2011)。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江惠貞(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革新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
教改會。
李宜玫(2005)。國小教師專業倫理決定之研究-構念發展與歷程模式驗證。國立臺new window
灣師範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奇榮(2007)。不同師資培育制度對國小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行
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武典(2005)。專業標準本位的師資培育制度之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
會(主編),教師的教育專業與專業標準(頁231-248)。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new window
教育資料與研究,19,33-43。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1。new window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李大偉、周淑卿、林育瑋、高新建、黃譯瑩(2007)。
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吳清基、邱于真(2014)。中國大陸教師專業標準及其應用分析。教育研究月刊,new window
243,35-51。
吳靖國(2000)。迎接技職通識教育的到來,技職簡訊,103,2-5。
作者不詳(2010)。法國的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標準。2011年6月7日,取自
http://epaper.jsenews.cn/shtml/jsjyb/20100315/1512.shtml
汪凌(2008)。法國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標準述評。2011年6月7日,取自
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80511/17235531.html
李奉儒(2008)。中央集權與教育市場:英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探究。教育研究new window
與發展期刊,4(1),55-82頁。
沈姍姍(1997)。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國科會專題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3-H-134-010)。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呂錘卿(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7,45-64。new window
林天佑(1997)。美國一九九○年代「標準本位」的教育政策。國教月刊,43(5),
15-20。
林翠屏(2000)。國小教師專業倫理信條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金明法(2004)。論教師的十大能力。湖北社會科學,5,131-133。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51-73。new window
封四維(2004)。教師發展標準取向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民中學課程為例。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姜添輝(1999)。結構功能主義專業特質論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
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17-42)。臺北市:師大書苑。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期刊,new window
1,1-24。
賈馥茗(1987)。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孫志麟(2011)。未完成的任務:標準本位師資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7(1),1-34。
師訊與師資諮詢委員會(2003)。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教師專業能力理
念架構」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2011年6月18日,
取自http://www.acteq.hk/media/ACTEQ%20-%20chi.pdf
徐斌艷(2007)。德國教師教育標準的理論依據及內涵分析。外國中小學教育,2,
13-17。
梁文明、肖高麗(2009)。我國師範生質量標準制定初探。哈爾濱學院學報,30(5),
131-134。
許郁卿(2008)。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奎憙(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鴻銘(1995)。國民小學教師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玉霞(1996)。美國教學專業化運動的發展現況。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美國教育運動﹙頁123-141﹚。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2)。亞太教育標準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
心。
黃淑玲(2008)。世界主要國家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載於楊深坑、王秋new window
絨與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頁273-307)。臺北
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黃源河、符碧真(2010)。芬蘭師資培育:研究為基礎的派典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new window
集刊,56(3),105-137。
張玉成等著 (1994)。迎向二十一世紀國小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和素養。臺北市: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張玉成 (2005)。優質教師應備能力新指標:迎接變遷的挑戰。國民教育,45(3),
2-8。
張清賓(2006)。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市:五南。
張紹勳、林秀娟。(2005)。SPSS高等統計分析。臺中市:滄海。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
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8,213-239。
教育部(2003)。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
學分。2012年6月12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
=FL008975&;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許智偉(1982)。論美國生計教育與我國教育革新。載於許智偉(主編),美國
生計教育(頁3-36)。臺北市:幼獅。
張玉成(2005)。優質教師應備能力新指標:迎接變遷的挑戰。國民教育,45(3),
2-8。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new window
彭森明(1999)。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規範與師資培育。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new window
討會手冊(頁21-38)。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楊欣燕(2006)。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楊思偉等人(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及專業表現指標草案(教育部委託專
案草案)。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國賜(1992)。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15-21。
甄曉蘭(2014)。教師專業標準應用於教師評鑑之實務議題初探。教育研究月刊,new window
243,20-34。
鄧鈞文(2003)。教師專業素養與師資培育制度變革。臺灣教育,623,13-19。
潘慧玲(2007)。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釐訂。2012年11月15日,取自
http://www.hceb.edu.tw/epaper/200708/people_3101.htm
潘慧玲(2014)。探思教師專業標準之發展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43,5-18。new window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勲與陳順和等人(2004)。發展
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中心。
賴孟俞(2007)。教師專業中教師角色之轉變。2011年7月23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4/64-40.htm。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臥龍(1997)。優良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new window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
張敏雪(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new window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份
Australian Institude for Teache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2011).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teacher. Retrieved Apr. 10, 2011, from http://teacherportfolio.net/nationalprofessionalstandardsforteachers.html
Birgitte Malm (2009). Towards a new professionalism:enhancing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35(1), 77-91.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2011). Interstate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InTASC) model core teaching standards: A resource for state dalogue . Washington, DC: Author.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1). Teachers’ Standards:Guidance for school leaders,
school staff and governing bodies. Retrieved Apr. 29, 2011,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01107/Teachers__Standards.pdf
Farber, B. A. (1991). Crisis in e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urlong, J., Barton, L., Miles, S., Whiting, C., &; Whitty, G. (2000). Teac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Re-forming professionalis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Ginette, D. & Sheila, A. A.(2001). Re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stands-based reform: are we closing the debate about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547-566.
Hargreave, A. &; Goodson, Ivor F.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Aspirations and Actualities. In Ivor F. Goodson &; A. Hargreave (E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pp.1-27) . London: Falmer Press.
Hargreaves, A. (2000). Four age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Teachers and Teaching: History and Practice, 6(2), 151-182.
Isabel, R., & Antonia, A. (2009). Teacher education graduates’ entrance into the teaching profession: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4(64), 453-471.
Kennedy, M., &; Barnes, H. (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C. Block (Eds), 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 (pp.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Li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tice-Hall.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8). The standard of excellence in teacher preparation. Retrieved Mar. 20, 2011, from http://ncate.org/Standards/NCATEUnitStandards/UnitStandardsinEffect2008/tabid/476/Default.aspx#overview
New Zealand Teacher Council (2007). Graduating teacher standards:Aotearoa New
Zealand. Retrived Mar. 30, 2011, from http://www.teacherscouncil.govt.nz/te/gts/gts-poster.rtf
Rich, A. J. (1992).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New York: Merrill.
Richadr, M. & Jodi, R. (2013). Reflective Practice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ondon: Learning Matters Ltd.
Riley, P. (1999).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1), 1-22.
Williams, J. M.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 development of part-time instructor at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69093).


三、日文部份
日本兵庫教育大学(2011)。兵庫教育大学教員養成スダンダ-ドハンドブック。
2011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hyogo-u.ac.jp/standard/files/standard.pdf
広岡義之(2007)。教師の歴史。大庭茂美、赤星普作(編著),学校教師の探究
(頁8-25)。東京:学文社。
臼井嘉一(2011)。シンポジウム報告。2011年教師教育發展趨勢國際學術研討
會。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臼井嘉一(2010)。開放制目的教員養成論的探究。東京:學文社。
吉岡真佐樹(2008)。日本の教師諭.教師像の特徴と教師教育の課題。シンポジウム「教師の専門性•専門職性を考える」(頁37-42)。東京:東京学芸大学教員養成カリキュラム開發研究センタ。
兵庫教育大学教員養成スタンダード研究開発チーム(2012)。教員養成スタンダ
ードに基づく教員の質保証。別惣淳二、渡邊隆信(編)。東京:ジアース教
育新社。
近藤弘(2007)。教師の資質能力とは何か。望月重信(編著),教師学と私-子
どもと学校に生きる(頁201-209)。東京:学文社.
和井田清司(2004)。教師を生きる-授業を変える•学校が変わる。東京:学文社。
長尾彰夫(2012)。日本における教員養成の動向と課題。2012培育新時代良師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15)。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