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與調查分析之研究
作者:林士堯
作者(外文):Shih-YaoLi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饒夢霞
劉信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視障教育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visual-impairment educationvisually impaired itinerant teachersprofessional compentencycontruct indicat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1
本研究旨在建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之專業能力指標,並以此了解國內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之情況。首先統整文獻資料與質性訪談內容,建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初步工作,再透過德懷術專家意見的修改和彙整,最後完成本研究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並以所建構之指標內容編擬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調查問卷,以了解國內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的情況。
本研究之正式參與人數,質性訪談受訪者13人、德懷術專家成員14人、問卷調查人數182人;研究工具分別為研究者自編之半結構性訪談大綱、三回合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研究之德懷術問卷」及「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調查研究問卷」。所得之質性資料利用轉譯成逐字稿、找出最小意義單元、編碼、分類和歸納等來進行資料的分析;利用平均數、標準差、眾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法、區別分析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量化資料的分析,並使用SPSS統計套裝軟體15.0版來統計量化資料,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視障巡迴輔導教師應具備之專業能力指標有5個層面指標、16個向度指標及75個細目指標。
二、不同視障教育專業背景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的專業能力有所區別。
三、不同視障巡迴輔導年資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的專業能力有所區別。
四、不同接受視訓班培訓時期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的專業能力有所區別。
五、不同背景變項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在專業倫理方面的專業能力沒有區別。
六、不同背景變項之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在專業成長方面的專業能力沒有區別。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the itinerant teachers who taught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and to understand their professional levels in the country. Firstly, Researcher integrated the literature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 data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and then used Delphi technique to modify the materials to complet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tinerant teachers. Next ,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survey helping us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iterant teachers' proficiency was compiled according to the indicators of this study.
Research findings, the visually impaired itinerant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five levels of indicators, 16 dimension indicators and 75 detail indicators.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teaching years and training period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itinera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were par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some of them can reach to the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teaching years and training period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itinera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professional enthusiasm.
2.There were no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teaching years and training period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itinera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 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new window
王亦榮(1997)。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巡迴輔導問題及其因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9-124。new window
王亦榮(2004)。盲生數學學習困擾因素之研究。載於2004年視覺障礙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10-1-10-13。台南:台南大學視障教育與重建中心。
王佳煌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new window
王振德(1996)。資優教育師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21,125-143。new window
王順美(2004)。台灣中等學校環境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2(1),25-46。new window
王儀嘉(2000)。視障教育專業團隊的成員及角色。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會刊,4,12-21。
毛連塭(1981)。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南:台南大學視障師訓中心。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2000)。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13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1_roc_intro/law_add_89.html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網頁(2013)。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八。2013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cbeta.org/result/ normal/T28/1552_008.ht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論語述而》。2013年2月15日,取自http://ctext.org/analects/shu-er/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論語季氏》。2013年2月15日,取自http://ctext.org/analects/ji-shi/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孟子滕文公上》。2013年2月15日,取自http://ctext.org/mengzi/teng-wen- gong-i/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大學》。2013年2月15日,取自http://ctext.org/liji/da-xue/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學記》。2013年2月15日,取自http://ctext.org/liji/xue-ji/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注疏》。2013年2月15日,取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48&by_title=%E7%A6% AE%E8%A8%98%E6%B3%A8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正義》。2013年2月15日,取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title=%E7%A6%AE%E8%A8%98%E6%AD%A3%E7%BE%A9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章句》。2013年2月15日,取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2500&by_title=%E7%A6%AE%E8%A8%98%E7%AB%A0%E5%8F%A5&page=2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章義》。2013年2月15日,取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 12591&by_title=% E7%A6%AE%E8%A8%98&page=99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學記箋證》。2013年2月15日,取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title=%E5%AD%B8%E8%A8%98%E7%AE%8B%E8%AD%89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識》。2013年2月15日,取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 1579&by_title=%E7%A6% AE%E8%A8%98%E8%AD%98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2013)。《禮記集解》。2013年2月15日,取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379&by_title=%E7%A6%AE%E8%A8%98%E9%9B%86%E8%A7%A3
田振榮等人(2002)。建立技專校院提昇教學品質指標之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3(2),33-56。
江淑子(2009)。幼兒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汪美儂(1967)。盲童的巡迴輔導教學輔導。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劃師資訓練班。
汪慧玲、沈佳生(2009)。幼保系應屆畢業生專業信念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7,63-77。
余鑑(1993)。國小美勞科教師教育專業與學科專門基本能力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吳正成(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吳明清(1990)。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載於黃正傑編《一週教育論壇教育廣播叢書之11》,388-395。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佳臻、張勝成(2008)。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0,151-165。new window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師素質。教育資料與研究,36,75。
李文斌(2001)。普通班級中視覺障礙兒童教育輔導之研究。視障教育叢書第三十四輯。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劃師資訓練班。
李永昌(1999)。視障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219-244。new window
李永昌(2001)。視覺障礙混合教育的探討。特教園丁,17,38-45。
李美枝(1983)。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俊胡(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究資訊,24(6),97-102。
李隆盛(1988)。德爾菲預測術在技職教育上的應用。工業職業教育,7(1),36-40。
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李菊(2005)。視覺障礙教育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2),
1-17。
杞昭安、何東墀、張勝成(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實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47-177。new window
杞昭安(1997)。視障教育初任教師應具備之基本知能。特教園丁,12(3),16-18。
杞昭安(2004)。視障教育教師對視障教育現況滿意度研究。載於2004年視覺障礙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9-1-9-19。台南:台南大學視障教育與重建中心。
何世芸(2006)。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專業知能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孟臻(2005)。公立幼稚園園長資訊素養之研究-一個德懷術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範學院學 報,10,63-85。new window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士堯(2010)。高雄縣特教教師對視障輔助性科技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天祐(2003)。教育行政計畫。載於林天祐主編,教育行政學(47-80
頁)。臺北:心理。
林安男(2003)。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職訓從業人員專業能力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清江(1989)。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翠屏(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倫理信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慶仁(2002)。視障混合教育計畫各縣市實施概況的內容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199-215。new window
邱大昕(2012)。台灣早期視障教育之歷史社會學研究(1891-1973年)。教育與社會研究,24,1-40。new window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周崇儒(2008)。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專業內涵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2009)。特殊教育法。2013年4月15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SearchRange=S&id=60279&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2012)。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年4月15日,
取自
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SearchRange=S&id=88737&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
洪小媚(2003)。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專業自主與校長權力之扞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之南華大學,嘉義縣。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
徐超聖(1999)。九年一貫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淺談「學力指標」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26,33-39。new window
徐緯平(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育績效責任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學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0,113-133。
高麗鳳(2008)。國民中小學教育評鑑人員專業化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張文奇(1998)。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業生離職傾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世杰(2003)。公立與公辦民營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比較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張弘昌(2002)。啟明巡迴班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解壓之道。特教園丁,17(3),11-12。
張弘昌(2005)。視障教育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春興(1983)。從師大學生的求學心態檢討教師法加強師範生專業精神構想的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1-28。new window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台北:台灣書店。
張鈿富(1996)。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3),18-40。new window
張鈿富(2001)。教育指標理念簡介。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
張瀞方(2005)。國民小學校長後英雄式領導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及助理人員遴用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法。2013年4月17日,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rer/7.doc
莊素貞、梁成一(2000)。現任視障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05-125。new window
莊道明(1996)。圖書館專業倫理。台北:文華。
許美美(1984)。國民中學家政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雅惠(2004)。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理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郭茂松(2001)。從專業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中在職進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陳三和(1995)。盲生教具的製作與使用。視障教育叢書第二十三輯。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劃師資訓練班。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陳怡君(2005)。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陳明德(2005)。視障巡迴輔導教師的養成教育及其服務現況之探討。啟明苑通訊,52,32-41。
陳忠勝(2009)。視障教育教師輔助科技服務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
陳維恪(2001)。工技系學生教育專業信念及任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瑩如(1999)。國民小學教師遴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燕嬌(200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慶鶴(1995)。國民小學優良教師的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繼新(1973)。學記篇教育理論之研析。學記,4,27-52。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Delphi Method)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new window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之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游淑玲(2001)。不同國小師資養成型態學生的教育專業認知與任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彭森明(1999)。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規範與師資培育。載於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研討報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曾恆靜(2008)。學前巡迴輔導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俊凱(2006)。台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黃子瑄(2006)。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文虹(2011)。視覺障礙教育教師定向行動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昆輝(197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教育研究集刊,22,89-330。
黃昆輝(1980)。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2,189-318。
黃信二(1999)。《禮記•學記篇》之教育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26(1),47-66。new window
黃政傑、翁福元、方志華、張美蓮(1997)。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之規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75-H-003-015R),未出版。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
黃政傑等人(1996)。中小學基本學歷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台北:教育部。
黃瑞榮(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專業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晴晴(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專業知識、技能與倫理認知和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湯宗岳(2002)。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師資培育生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葉蕙芬(2009)。國小優良教師素質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楊金星(1997)。國小弱視兒童視知覺訓練教材。視障教育教學輔導專輯,38-60。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劃師資訓練班。
楊素惠(2003)。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楊國賜(1992)。提昇教育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15-21。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萬明美(1996)。視覺障礙教育。台北:五南。
萬聖網網頁(2009)。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精華與當今素質教育。2013年4月15日,
取自http://www.wanshengwang.org/ show.aspx?id=204&cid =37
葛蕙容(200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劉正東(2004)。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素養、專業態度、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春榮(1997a)。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幼兒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春榮、吳清山、林天祐、陳明終、方慧琴(1997b)。一般大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院校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春榮(1998)。教師專業自主。教育資料集刊,23,25-38。
劉信雄(1986)。視障兒童混合教育巡迴輔導員的角色與職責。載於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視障教育文粹。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師資訓練班。
劉信雄、王亦榮、林慶仁(2000)。視覺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劉信雄(2000)。八十九年直轄市及縣市國民小學視障教育訪視報告。台北:教育部。
劉偉哲(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專業態度與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劉雲傑(2011)。國民小學永續學校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new window
劉慶餘(2009)。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蔡秀芬(2009)。國小教師對自我專業知識覺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蔡青妤(2005)。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論述分析-以政府與全國教師會四個溝通場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惠瑜(1999)。台灣體育館指標之建立及其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new window
鄭珮琳(2005)。我國教育評鑑人員專業倫理準則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鄭靜宜(2007)。普通班教師如何協助視覺障礙學生。啟明苑通訊,50,59-63。
鄭靜瑩(1998)。高中職以上視障學生未來適性職類及其工作輔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靜瑩、趙敏泓(2004)。從視障學生的安置談融合教育的施行-以視障巡迴輔導為例。特教園丁,19(4),23-28。
盧榮順(1996)。台北縣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國小教師工作困擾及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盧慧凌(199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與任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蕭偉池(2004)。國小英語教師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謝文全(1978)。德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今日教育,34,45-38。
謝文全(1989)。德懷術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教育行政論文集。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14-28。new window
謝潮儀(1983)。德爾婓(Delphi)專家學者問卷法之應用—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法商學報,18,109-132。
謝寶梅(2002)。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師院生有效教學知識之比較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109-121。new window
顏銘志(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鍾任琴(1994a)。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鍾任琴(1994b)。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及專業踐行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0,147-184。
鍾任琴(1994c)。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紅珠(2002)。教師知識的不同詮釋與研究方法。科學與教學季刊,5(3),1-16。new window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溫、林來發(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86年度專案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茂發(1999)。中小學教師專業態度量表初探。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研討報告—會議手皿暨論文實錄,39-69。
羅英豪(2000)。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譚婉盈(2009)。台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的角色期待、功能期待與支援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嚴澤鈞(1999)。台灣地區師院生工作價值觀與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bbott, A. (1988).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llee, J. G. (1975). Webster's dictionary: Galahad Books.
Anderson, V. (1991). Alternative economic indicator. London: Routledge. applications (2nd ed.).NY: Allyn & Bacon.
Barraga, N. C., & Erin, J. N.(1992). Visually handicaps and learning. (3rd ed.). Austin, TX: Pro-Ed Publishing Co.
Benveniste, G. (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Reducing bureaucracy to enhance effectiveness: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Burden, P. R. (1980).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 o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RIC ED 198087)
Carley, M. (1981). Social measurement and social indicators: issues of policy and theory: Allen & Unwin.
Chisholm, M. E., & Ely, D. P. (1976). Media Personnel in Education: a competency
approach. NJ: Prentice-Hall.
Corn, A., & Koenig, A. (1991). Least restrictive access to visu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85, 195-197.
Correa-Torres, S., & Howell, J. (2004).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itinerant teaching: Perspectiv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8(7), 420-433.
Cuttance, P. F.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Kennote address prepared for 3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cators in Education, Canberra.
Davis, K., & Moore, W. E. (1966).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In R. Bendix & S. M. Lipset (Eds.), Class, status, and power: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p. 47-53).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Deese, J. (1964). The associative structure of some common English adjective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3(5), 347-357.
Delbecq, A. L.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Division for the Visually Handicapped (1993).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Beginning Teachers of Infants,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Visual Disabilities. DVH-Quarterly, Fall, 12-15.
Erff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3(3), 275-300.
Finn, C. E. (1987).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brief.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Freidson, E. (2001). Professionalism, the third logic: on the practice of knowledg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gne',R.M.(1988).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Y: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Geruschat, D., & Smith, A. (1997). Low vision and mobility. of Foundations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2, 60-103.
Hall, G. E. (1976).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 proc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NJ: Prentice-Hall.
Harris, D. G. (1985).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perceptions of post-secondary occup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2), 506A.
Holden, M. C., & Wedman, J. F. (1993). 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4), 5-24.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Paris: UNESCO.
Kennedy, M., & Barnes, H. (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 C. Block, (Eds), 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 (pp.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Y: Holt, Rine Hart and Winston.
Li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NJ: Prentice-Hall.
Management Charter Initiative. (1995). Senior management standard. Sheffield: MCI.
Merton, R. K. (1982). Soci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ing professions. Cambridge, MA: Abt Books.
Nuttall, D. L. (1990). The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14, 327-333.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of policymakers. NJ: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lmstead, J.E.(1991). Itinerant teaching: Tricks of the trade for teachers of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NY: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Olmstead, J.E. (1995). Itinerant Personnel: A Survey of Caseload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89(6), 546-548.
Rich, J. M. (1984). Professional ethics in education. Springfield, IL: Thomas.
Saaty, T. L.(199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Pittsburgh, PA: RWS.
Scriven, M. (1991). Evaluation thesaurus: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pee, A. & Bormans, R.(1992).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4(2), 139-155.
Spungin, S. J. (1977). Competency based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of the visually handicapped: A national study. NY: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Tindill, A., & Coplin, L. (1989).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Utah State Office of Education. (1993).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Early Childhood, Elementary,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nd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Salt Lake City: Utah State Office of Educa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