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簡妙娟
作者(外文):Chien, Miao-Chua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林曜聖
蔡進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學校效能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TrustSchool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當前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及關係。探討不同教育人員與學校環境背景之中,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差異情形;探析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並檢定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情形。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編製「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以北部地區三個直轄市包括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之公立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共抽取國民小學1,600位教師為樣本,計回收861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54%;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微觀政治領導整體及各層面呈現中高表現,各層面中以「平衡利益」得分最高,「處理衝突」得分最低。
二、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組織信任整體及各層面呈現中高表現,各層面中以「領導者信任」得分最高,而「系統信任」得分最低。
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效能整體及各層面呈現中高表現,各層面中以「學校資源」得分最高,而「學生表現」得分最低。
四、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微觀政治領導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組織信任有顯著差異。
六、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效能有顯著差異。
七、「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三者,兩兩間兼具有顯著正相關。
八、「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具有相當之適配性檢定獲得驗證支持,能解釋主要變項間的關係。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俾供國民小學校長、教育主管行政機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realationships of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mong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mong different teachers and school environment backgrounds in elementary schools. Furthermore, it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Finally, it verifies the proper fit situation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s, this study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nvestigative questionnaire of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s the main tool we use. The samples are 1,600 teachers selected from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and 861 of the distributed copies are returned as valid. The return rate is 54%.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showed above moderate performances on their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in overall and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the highest score in "Balanced interests" but the lowest in "Handling conflicts ".
2.Elementary schools showed above moderate performances on their organizational trust in overall and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the highest score in " Leader trust" but the lowest in " System trust ".
3.Elementary schools showed above moderate performances on their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nd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the highest score in " School resources " but the lowest in " Student performance ".
4.Educato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Educators’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6.Educators’ percep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7.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8.The proper fit sit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s’ micro-polit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 was verified as positive, and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main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school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follow-up study.
壹、中文部分
文高上(2011)。高屏地區原住民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啟陽(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方翌(2011)。組織信任、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學習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佳琦(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素珍(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的組織信任知覺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朝茂(1992)。學校衝突問題探討。教育文粹,21,106-126。
王順平(2012)。學校效能研究的新進發展:以SESI(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期刊近十年論文為例。「2012 全球教育論壇:教育經營與學校效能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敬宜(2010)。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學校行銷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申章政(1999)。國小校長管理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江文吉(2011)。校長靈性領導、教師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牟鍾福(2002)。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正義與組織信任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佳儒(2007)。學校特色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一所國小之足球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2013)。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凃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冠伶(2008)。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信任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建鋒(2000)。學校本位管理與綜合高中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思瑤(2017)。國小女性初任校長之微觀政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5,6),1-7。
吳清山(1999)。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內涵。學校行政雙月刊,2,28-42。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臺北市:元照。
吳清山(2002)。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教育部(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下冊,99-118。臺北市:教育部。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2)。道德領導。教育研究月刊,98,144。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
吳毅然(2011)。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組織信任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壁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治中(2012)。國民中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組織信任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天霽(2014)。臺北市高級中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玉惠(2000)。重塑新的校園權力運作結構。台灣教育,6,12-23。
李安明(2004)。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134-009),未出版。
李美枝(199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貞儀(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貞儀(2011)。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信任、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阮東明(2014)。臺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周昌柏(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周春美、沈建華(1995)。如何建立學校組織衝突管理模式。技職雙月刊,25,49-53。
周效萱(2012)。臺中市國民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林天祐(2004)。教育政治學的基本概念。載於林天祐(主編),教育政治學,1-36。臺北市:心理。
林文瑜(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作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侑瑋(2010)。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組長道德領導、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明地(2005)。校長思考:教育領導新興的議題。台灣教育,635,13-19。
林彥志(2011)。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玲吟(2015)。國小校長領導的微觀政治分析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林美君(2009)。國民中學組織政治行為與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素君(2007)。幼稚園僕人領導、組織信任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梓鈴(2009)。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方式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進山(2011)。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經營策略、品牌形塑與辦學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群智(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微觀政治策略知覺與組織信任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聖欽(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信任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鉦棽、蕭淑月(2005)。社會支持、信任、關係品質與組織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研究。商管科技季刊,6(3), 373-400。
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2005),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知識分享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為分析切入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5(1),77-110。
林端(2000年9月22日)。雙重信任危機考驗新政府。中國時報。
林靜茹(2012)。運用分析層級程序法探究國民中學學校效能關鍵成功因素—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管理中的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25,64-76。
林顯正(200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研究—ISO 評鑑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柯文成(2011)。屏東縣國中校長永續領導、知識管理、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柯柏年(2002)。我國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學校本位管理、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洪琦(2010)。教師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合肥市公立中學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北師範大學,蘭州市。
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碧梅(2016)。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組織信任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胡士琳(2003)。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台強(2009)。以理性行為理論 探討組織信任及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范兆寅(2015)。國民小學校長政治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徐玉真(2008)。幼稚園教師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兼論隱涵領導理論對信任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淑敏(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閱讀教育推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徐楊順(2001)。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秦夢群(2005)。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馬康莊、陳信木(1995)。社會學理論。新北市:巨流。
張文華(2000)。基層行政人員組織信任之研究-以臺北市區公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文榮、鄭寶菁、廖述賢、陳巧青(2007)。市場導向、TQM與組織創新—以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為例。「第43屆年會暨第13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張佳琳(2004)。學校政治學。學校行政雙月刊,29,59-70。
張坤宏(2016)。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明輝(1998)。中小學學校教育改革的願景。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行政革新專輯,1-1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瑛儒(2009)。學校教師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裕昌(2005)。組織信任、行政領導與團隊機制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7)。校園衝突事件處理與對策。現代教育論壇,2,305-309。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慧玲(2003)。幼稚園學校效能指標與權重體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錫輝(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校效能指標與其權重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麗君(2012)。學校形象管理、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曹學仁(1997)。高級中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素紅(2011)。國小級任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毓娟(2015)。高屏地區國中校長願景領導、組織信任、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道然(2001)。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嘉政(2010)。國民小學校長權力資源運用、學校權力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美辰(2013)。高職行政主管對校長衝突管理、認同程度及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心怡(2015)。花蓮縣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授權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方裕(2010)。組織政治知覺對組織信任之影響:組織犬儒主義的中介效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巧芬(2010)。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陳至柔、吳如娟、吳有諒(2014)。授權賦能與組織信任對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公立社福機構為例。服務業管理評論,12,40-66。
陳佳婷(2006)。學校微觀政治學之文獻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249-260。
陳幸仁(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3,67-86。
陳幸仁(2008)。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1-25。
陳幸仁(2009)。微觀政治學觀點及其在學校領導之應用。「教育行政論壇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幸仁、余佳儒(2011)。一所國小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103,143-172。
陳俊生(2002)。促進學校教育革新的關鍵-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8,16-28。
陳奕翔(2012)。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策略、組織生命週期與組織架構類型對學校組織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昱宣(2013)。宜蘭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盈智(2005)。學校組織信任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純芳(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知覺任務型衝突、關係型衝突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國清(2011)。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國龍(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寅清(2007)。國民小學兼行政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學校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添財(2001)。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詠禎(201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與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以教師的組織信任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鈺(2017)。活學活用心理學。新北市:崧博。
陳增朋(2008)。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因素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儒(201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慶安(2000)。談學校衝突管理。學校行政雙月刊,10,50-53。
陳慶瑞(1988)。我國國民小學組織效能之研究。省立屏東師院學報,1,333-378。
陳震宇(2007)。中部五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傅禮聰(2008)。彰化縣國小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服務精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於士(2006)。桃園縣立國民中學教師組織信任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曾建銘、陳清溪(2009)。2007年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結果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5(4),1-38。
黃怡姿(1999)。員工之組織信任的形成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建翔(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彥超(2010)。校長與教師權力運用策略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行政論壇,2(1),119-145。
黃科鈞(2010)。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組織信任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國庭(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賀、蘇英芳(2005)。我國銀行業人際信任度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3),1-20。
黃銘廷(2002)。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毅叡(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關係研究:從微觀政治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念湘(2011)。國民小學校長混合教練、師傅教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川榮、謝佳蓁(2013)。淺談學校組織文化中校長與教師權責角色之關係—代理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0),80-87。
葉惠文(200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廖明正(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組織信任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廖裕月(1998)。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型式與領導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宗翰(201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組織信任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金玲(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協作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威踚(2017)。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關係行銷對學校效能之影響-以教師感恩、組織信任與組織承諾為中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春榮(1992)。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梅真(2008)。組織信任、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高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劉淑晶(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行為與教師學校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潘怡秋(2003)。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77-102。
蔡仁政(2017)。國中校長政治敏覺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秀涓(2004)。公務人員組織信任模型之建構:以臺北市政府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2),241-279。
蔡宛芸(2014)。國民中學校長肯定式探詢、學校組織信任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居隆(2001)。領導型態與主管效能之研究─以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蔡金柱(2014)。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作、學校組織變革、行政效能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姿娟(1999)。淺談人際衝突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4),17-22。
蔡進雄 (2000)。學校科層體制與教師專業自主的衝突解決之道—以學校教師會為例。教育實習輔導,5(4),82-87。
蔡進雄 (2006)。提升教育領導的新境界:論靈性與教育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46,78-86。
蔡進雄(1997)。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探討。中等教育,5(48),13-20。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4)。學校轉型領導的理論與實際。教育研究月刊,119,53-65。
蔡嘉閔(2014)。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學校組織信任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臺北市:五南。
鄭宏財(2008)。一位國民小學校長推動學校組織發展歷程的微政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彩鳳、吳勁甫(2003)。學校領導研究的新取向—競質架構的領導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11,67-83。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臺北市:高等。
鄭錫鍇(1999)。BOT統理模式的研究-兼論我國興建南北高速鐵路政策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盧柏安(2009)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對組織信任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蕭宏宇(201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怡婷(2016)。國小學校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蕭雪玲(2016)。國民中學學校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蕭凱欣(2014)。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怡璇(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賴清標(1999)。近十年來的台灣小學教育改革。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報,13,39-56。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市:揚智。
薛雅玲(2015)。高雄市國小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文全(2008)。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
謝文全、黃乃熒、吳清山、陳麗珠、王麗雲、王如哲、潘慧玲(2007)。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謝沛儒(2012)。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以領導者—成員交換關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濰萁(201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政治行為與組織信任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簡賢昌(2004)。微觀政治與教育。載於林天祐(主編),教育政治學,255-297。臺北市:心理。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顏駿翔(2011)。嘉義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魏妙凌(譯)(2014)。信任。(原作者:K. Blanchard, C. Olmstead & M. Lawrence)。臺中市:晨星。(原著出版年:2013)
羅嘉慧(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信任影響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蘇意媛(2013)。臺東縣國中小學教師知覺女性校長衝突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顧忠華(1993)。法制與信任,一個法律社會學的探討。中國比較法學報,14,203-233。

貳、英文部分
Armstrong, D., Tuters, S., & Carrier, N. (2013). Micropolitics and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Bridging beliefsand behaviou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nd Foundations, 23(2), 119-137.
Bagozzi, R.,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all, S. J. (1987).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London, England: Methuen.
Bass, B. M., & Riggio, R. E. (2006).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Benveniste, G. (1994).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rganization: Analyzing current trends-Imagining the futur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lackmore, J. (2004). Quality assurance rather than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5(3), 383-394.
Blase, J. (1991). 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s: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lase, J., & Anderson, G. (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control to empowership. London, England: Cassell.
Blase, J., & Blase, J. (2002). The micropolitics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A call for researc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8(1), 6-44.
Bolman, L. G., & Deal, T. E. (1997).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otha R. J. (2016). Improving South African school effectiveness through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 study of gender. Gender and Behaviour,14(2), 6804-6813.
Butler, J. K. Jr. & Cantrell , R. S. (1984). A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approach to modeling dyadic trust in superior and subordinat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 55, 19-28.
Caruso, L. F. (2013).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 change experienced by novice public middle school principa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1018973).
Cohen, S. & Brand, R.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 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real worl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ostigan, R.D., Ilter, S.S. & Berman J.J. (1998). A multi dimensional study of trust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3, 303-315.
Cummings, L. L., & Bromiley, P. (1996). The Organizational Trust Inventory (OTI):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In R. M. Kramer & T. R. Tyler (Eds.), Trust in organizations: 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302-330.
Denholm, P. J. (2002). 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trust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2(12), 4115. (UMI No. 3035560)
Dirks, K. T. (2000). Trust in leadership and tea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NCCA basketbal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5 (6), 1004-1012.
Dutka-Malen, S., Evers, S., & Courvalin, P. (1995). Detection of glycopeptide resistance genotypes and identification to the species level of clinically relevant enterococci by PCR.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33(1), 24-27.
Elmore, R. F. (1990). Introduction: On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schools. In R. F. Elmore & Associates (Eds.), Restructuring School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1-2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airholm, G. (1997). Capturing the heart of Leadership: Spiritual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new American workplace. Westport, CT: Praeger.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New York, NY: Panthen Books.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NY: Free Press.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alford, R. & Drapeau, A.S. (2003). The enemies of tru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1(2), 88.
Handy, C. (1993).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 London, UK: Penguin.
Hanson, E. M. (200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Harris, C. R. (2003).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jealousy over real and imagined infidelity: An examination of the social-cognitive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7 (4), 319–329.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oyle, E. (1986). The Politics of school management. London, England: Hodder and Stroughton.
Kelchtermans, G., & Ballet, K. (2002).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 induction: A narrative-biographical study on teacher socialis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 105-120.
Kellaghan, T. & Madaus, G. F. (2000). Outcome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D. L.S tufflebeam,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nd ed.), 97-112.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3), 607-610.
Kushman, J.W. (1992).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1), 5-42.
Lashway, L. (1999). Holding schools accountable for achiev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ricdigests.org/2000-2/holding.htm
Lewicki, R. J. & Bunker, B. B. (1996). Trust in relationship: A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In Bunker B.B. and Rubin J.Z. (Eds.), Conflict, cooperation and justice, 133-173.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indle, J. C. (1999). What can the study of micropolitics contribute to the practice of leadership in reforming school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2), 171-178.
Litterer, J. A. (1966).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 A re-exemin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8(3), 178-186.
Lovell, C. W. (2009). Principal efficacy: An investigation of school principals' sense of efficacy and indicator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1-109-64485-X, 978-1-109-64485-2).
Luhmann, N. (1979). Trust and power. Toronto, Canada: Wiley.
Lussier, R. N. (2000).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concepts: Applications, skill developement. Singapore: Thomson Learning.
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 (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3), 709-734.
McCauley, D. P., & Kuhnert, K. W. (1992). 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employee trust in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6, 265-278.
McKnight, D. H., Cummings, L. L., & Chervany, N. L. (1998). Initial trust formation in new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3), 473- 490.
Mishra, A. K. (1996).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crisis: The centrality of trust. In Kramer R. M. & Tyler T. R. (Eds.), Trust in organizations: 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261-287. Newbury Park, CA: Sage.
Moore, V. V. (1996). A micro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principal and teachers in a productive, innovative elementary school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s://ttu-ir.tdl.org/ttu-ir/handle/2346/12091
Moxley, R.S. (2000). Leadership and spiri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ussman, M. P. (2008). Consumerism in the classroom: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advertising on student trust and comprehens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Ohio.
Naseem, Z. (2013).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Pakistan: A gende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Reflections in Education, 7(2), 133 -142.
Nyhan, R. C. (1999). Increasing a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ve, 19, 58-70.
Nyhan, R.C., & Marlowe, H. A. (1997).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zation altrust inventory. Evaluation Review, 21, 614-635.
Panigrahi, M. R. (2014). School Effectiveness at Primary Level of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7(2), 51-64.
Petersen, K. (2010).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faculty trust: A study of social processes in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San Antonio.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296-320.
Purcell, M. (2006). Urban democracy and the local trap. Urban Studies, 43(11), 1921-1941.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pplications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enior, C., Fearon, C., McLaughlin, H., & Manalsuren, S. (2017). How might your staff react to news of an institutional merger?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31(3), 364-382
Seyfarth, J. T. (200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MA: Pearson/Allyn and Bacon.
Shaw, R. B. (1997). Trust in the balance: Building successful organizations on results, integrity, and concer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heehan, J. M. (1995). Trust as related to school reform, specifically site-based manag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rquette University, Wisconsin.
Simpson, J. T., & Mayo, D. T. (1997).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 call for fewer influence attemp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9, 209-218.
Smeed, J. L., Kimber, M., Millwater, J., & Ehrich, L. C. (2009) Power over, with and through: Another look at micropolitics. Leading & Managing, 15(1), 26-41.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ew York, NY: Academic .
Thomas, K. W. (1991).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 In N. Dunnette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89-901. Chicago, I L: Pand Mcnally.
Van Maele, D. & Van Houtte, M. (2012).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teaching: Trust andteachers’ efficacy beliefs. Educational Studies, 22, 301-319.
Young, D. 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51)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