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作者:林宏泰
作者(外文):Lin,Hung-Tai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指導教授:蔡金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正向領導教學效能學習成效positive leadershipteaching effectivenesslearning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以台灣地區公立國民中學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樣本抽取學校數86所,教師1,052人,共計回收有效問卷685份。資料採用SPSS與AMO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平均數和標準差來了解變項現況分布情形,以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各變項間的差異情形,以積差相關考驗各變項間的相關情形,最後則以結構方程模式(SEM)驗證各變項間之適配度情形。依據調查問卷之統計分析結果,歸納主要研究發現,並作成以下的結論:
一、教師教學效能屬於高程度,校長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成效屬於中上程度。
二、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教學年資、不同職務、不同學校規模以及不同學校區域之國民中學教師在整體校長正向領導上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歷與不同學校位置之國民中學教師在整體校長正向領導上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職務以及不同學校區域之國民中學教師在整體教師教學效能上達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不同教學年資、不同學校位置以及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教師在整體教師教學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教學年資、不同職務以及不同學校位置之國民中學教師在整體學生學習成效上達顯著差異。
七、不同性別、不同學校規模以及不同學校區域之國民中學教師在整體學生學習成效上沒有顯著差異。
八、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教師教學效能均有顯著正相關。
九、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學生學習成效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果。
十、教師教學效能對學生學習成效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果。
十一、校長正向領導透過教師教學效能對學生學習成效有直接及間接的影響效果。
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國民中學校長、教師以及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subjects were teachers in 86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Of the 1,052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to the teachers, 68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via the packaged software, SPSS, and AMOS. In this study, means and standard derivation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able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re appli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variable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s taken to measur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variables. At las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is used to examine the model fit of the variabl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s, the study findings are induced as follows:
1.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reached a high level, but Principal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were in th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2.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different age,different teaching years,different posts,different school regions and different size of school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principal positive leadership.
3.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educational degrees and different locations of school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principal positive leadership.
4.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 、educational degrees different posts and different regions of schoo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5.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different teaching years,different locations of schools and different size of school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6.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educational degrees,different teaching years different posts and different locations of school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7.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different size of schools and different school region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8. There was high correlation among principal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9. Principal positive leadership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10.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11. Principal positive leadership has a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through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study propose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principal、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家通(1995)。教育導論。高雄市:麗文。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敬堯(2009)。影響高職生學習成就之重要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27,10-15。
王保進(2010)。校務評鑑對學生學習成效機制自我評鑑之作業方向。評鑑雙月刊,27,7-10。
王秀鶯(2014)。概念構圖融入專題式學習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玉玲(2015) 。全民國防教育之學習動機、教學品質、學習環境與學習滿意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臺南市市某高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台南。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任俊、葉浩生(2006)。當代積極心理學運動存在的幾個問題。心理科學進展月刊,14(5),787-794。
朱彩馨 (2001)。以科技中介架構探討線上學習成效之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池俊吉(2012)。美國高等教育認可組織之認可制度:發展與挑戰。評鑑雙月刊,35,36-42。
何淑禎(2018)。學習共同體與講述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卲瑞珍、皮連生(1995)。教育心理學,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1989)。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圖書。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明清(2000)。談組織效能之提昇與校長角色。教師天地,46,48-51。
吳明清(2000)。談組織效能之提昇與校長角色。教師天地,46,48-51。
吳倏銘(2013) 。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明隆與涂金堂(201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3)。正向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0,136‒137。
吳清山(2014)。學校行政(七版)。臺北:心理。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呂秀卿(2016)。以正向領導建構補救教學支持系統之研究。學校行政,103,14-33。
李茂興譯(1989)。管理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曉園。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資源與學習成效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李勁霆(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賦權增能與教師心理契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建德(2012)。臺北市國小行政人員自我管理與正向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菁菁(2014)。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杜岐旺(201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影響學生 學習成效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俊毅(2017)。公立高中職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曉虹譯(1995)。A.Ba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臺北:桂冠。
林海清(1996)。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9,59-92。
林進材(2001)。教學效能的研究取向、典範及趨勢之探析。初等教育學報,14,105-135。
林惠煌(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勇輝(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和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58,1-20。
林詩雁(2008)。國民小學實踐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花蓮縣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林新發(2009)。正向氛圍促進學校邁向卓越。國民教育月刊,49(2),1-6。
林新發(2010)。校長正向領導的策略和技巧。國民教育,50(6),1-7。
林新發(2010a)。正向領導的意涵與實施策略。國民教育,50(3),1‒5。
林新發(2010b)。校長正向領導的策略與技巧。國民教育,50(6),1‒7。
林新發(2011)。再論學校校長正向領導模式之建構。國民教育,52(2),1-12。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林佳芬、梁玟燁(2010)。華人地區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習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上海市和香港地區為例(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8-2410-H-152-001),未出版。
林思伶(2012)。校長的正向領導模式-愛、服務、歡笑。師友月刊,538,14 -19。
林凱莉(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湙臻 (2015)。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數學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快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林葆青(2017)。資訊科技融入管理領域教學與翻轉教學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學習滿意度為雙重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林淑芳(2018)。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成效之校務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邱貴發(1992),從教學實作中學習教學概念:以超媒體為例。視聽教育,33(4),1-11。
邱錦昌(2008)。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高雄:復文書局。
邱麗滿(2008)。高雄縣國小學童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邱月萍(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發展評鑑之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顯坤(2014)。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邵瑞珍、皮連生(1995)。教育心理學,五南出版社。
姚麗英(2018)。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姜建年(2006)。國民小學資優班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施俊名(2011)。國小教師內隱知識、教學效能信念與教學表現關聯性之研究:模式建構與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麗卿(2009)。獨立研究指導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銘祥(2016)。高級中等學校校長正向領導、教師關係認同、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建言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洪蘭(2006)。大腦的主張,台北:天下雜誌。
洪閔琦(2011)。家庭背景、學校生活、學習態度對數學成就的影響以TASA2007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怡靜、陳紫玲(2015)。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幸福感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99-132。
胡央志(2007)。高職專業類科教師教學效能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胡倩瑜(2014)。專科學校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建置與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199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1995)。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165-192。
孫志麟(2005)。跨越科層:學校組織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29-62。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 五南。
秦夢群、吳勁甫(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學校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多層次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4(2),1-31。
秦夢群(2013)。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二版)。臺北:五南。
高曉婷(200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高又淑(2010)。教師於營造學校合作文化中的領導角色。教育科學期刊,9(1),143-161。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林清山(198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張和然、江俊龍(2011)。學校組織文化及教師工作價值觀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學校行政,73,83-102。
張文權、陳慧華、范熾文(2016)。當代績效責任領導:概念、理論及對校長領導之啟示。學校行政,101,34-54。
張明文、張忠興、游玉英、高曼婷、戴建耘(2016)。高職電機電子群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6(3),45-65。
張錦昌(2003)。舞蹈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德銳(2004)。認知教練在初任校長導入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47-51。
張賢坤(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雅妮(2008)。臺北縣市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意宗(2010)。2006年TASA數學科成就測驗國小六年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之試題差別功能(DIF)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鈿富、鄧進權、林孟潔(2010)。臺灣高中教育資源管理均等性之評估。教育科學研究,55(3),151-176。
張繼寧(2011)。教師效能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有多大?台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6,1-5。
張郁青(2012)。探討影響全民國防教育學習成效之因素–以國立苗栗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台北。
張素花(2012)。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情緒勞務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與張素偵(2012)。臺北市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41,59-97。
張媛甯、岳美秀(2012)。臺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覺知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82,70-89。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教育部(2018)。教育統計。擷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梁玟燁(2004)。臺北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梁鳳珠(2011)。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許文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8(1),67-86。
許怡婷(2006)。資優班教師教學效能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瑞芳(2018)。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跨文化溝通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3。
郭福豫(2015)。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台北市:揚智圖書公司。
陳奎憙(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三版)。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慕賢(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生民(2008)。領導式管理第27講:正向反應。取自http://www.bmas.org.cn/index.php?Itemid=55&id=44&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
陳年興、謝盛文、陳怡如(2006)。探討新一代混成學習模式之學習成效,TANET2006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縣。
陳玫良(2009)。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課程領導、組織承諾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慕能(2011)。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改革支持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麗君(2012)。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怡伶(2013)。從高EQ邁向正向領導。Cheers 雜誌,154,10-11。
陳明義(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組織衝突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偉國(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秀梅(2018)。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因素與探討-以專業課程英語授課為例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陳慧芬(2015)。電子教科書融入國小數學領域學習成效與學習保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
曾信榮(2010)。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學生知覺教學效能之探討。學校行政,79,58-72。
曾婉玲(2015)。以學生觀點探討影響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及學生參與翻轉教學的意圖(未發表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曾若玫(2016) 。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品柔、祁崇溥、趙宸紳與張志銘(2017)。教師教學態度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獨輪車運動為例。Journal of Sport and Recreation Research,12(2),110-123。
黃健麟(2004)。國小一般智能優異班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宗顯等人合著(2008)。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曉惠(2010)。應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探討國中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臺北市。
黃婉茹(2010)。影響中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因素之探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2011)。教學法與教學效能。載於黃政傑(著) :課程教學之變革(155-168)。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麗鴻(2012)。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佳慧(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建翔、吳清山(201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117-140。
黃鈴晏(2013)。從正向心理學看現代女性的幸福力。諮商與輔導,332,32-38。
黃偉婷(2016)。家庭資源、多元入學管道、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個案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淑芬(2017)。南部地區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心理資本、學校翻轉教學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紫璇(2007)。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楊豪森(2008)。綜合高中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瑩(2011)。以學生學習成效為評量重點的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評鑑雙月刊,30,27-34。
楊素綾(2011)。技職校院教師教學信念、課程與教學決定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秀停(2014)。探討科學解釋引導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万興(2017)。 國小組長知覺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人境適配與工作幸福感之關係: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佳文 (2007)。臺灣地區公立高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丙成(2012)。為老師贏回尊嚴。天下雜誌,540,145‒146。
詹明娟(2007)。好領導從覺察與正向解讀開始。取自http://ioistudygroup.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6309.html
詹孟傑(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希望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蔡麗華 (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美玲(2017)。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以資通訊科技運用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鄭景文(2006)。國中資優教育教師工作情緒智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政賜(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成就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以TASA2005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美姿(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宜萱(2012)。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激勵與服務導向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毓智(2008)。台灣地區國中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金田(2014)。國民小學校長效能與教師效能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1,69-107。
蔡琇韶(2016)。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雅婷(2017)。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素養、師生互動、園長領導行為對幼兒園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黎士鳴編譯(2008)。John W.Santrock著。心理學概要(Psychology essentials)。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父母創意教養與科技創造力關聯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103‒133。
蕭宏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文智(2015)。校長正向領導對學生創新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專論雙月刊,97,01-21。
賴志峰(2012)。邁向卓越─一位成功校長的領導作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01,01-30。
賴志峰、秦夢群(2014)。成功的校長領導層面之建構與檢證:國民中小學層級。教育研究學報,48(2),1-26。
賴志峰、廖偉君(2015)。臺中市幼托整合政策實施後公立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9,頁 202-225。
賴宛靖(2015)。數位遊戲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駱奕穎(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戴幼農(1994)。訓練評核的原則與方法。就業與訓練,12(4),16-22。
戴國雄(2012)。國民小學校長心理資本、正向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百亮(2006)。後現代脈絡下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點。
謝亞恆(2007)。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進昌(2008)。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傳崇譯(2009)。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Successful principal leadership in times of chang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原編者:C.Day,&K. Leithwood)。臺北市:心理。
謝傳崇、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對學校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團隊情感氛圍為中介變項。論文發表於國立中山大學與臺灣教育研究學會 合辦「2011臺灣教育研究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謝傳崇(2011b)。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59-82。
謝傳崇(2011a)。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灣教育發展論壇,3,49-66。59-82。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四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2012)。從正向領導觀點看國際的卓越校長。師友月刊,538,25−29。
謝傳崇(2013)。校長正向領導-提昇學校學術樂觀。中小學管理月刊,4,19-20。
謝傳崇(2013)。國 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學術樂觀影響之研究―以學校創新文化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雙月刊,91,33-56。
謝傳崇、許欉龍(2015)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研究之後設分析-以博士論文為例。教育研究學報,49(2),41-64。
鍾昀珊與戰寶華(2015)。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
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69-98。
鍾享龍(2016)。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組織學習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紅珠(2006)。以學習成就爲主的教師效 能研究與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73,75-90。
顏貝珊(2004)。國小體操專長與非專長教師學科教學知識與學生學習成就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其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羅珮華(2003)。從TIMSS1999探討國二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時間及國家經濟能力之關係。科學教育月刊,256,3-11。
蘇銘勳(201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氣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黎素君(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Loo,Robert(1999).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of Kolb’s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LSI-1985).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69,213-219.
Linn,R.J.,& Miller,M.D.(2005).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9th.Ed).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
Ashton,P.T.,&Webb, R. B.(1986).Making a difference: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N.Y:Longman.
Alavi,M.(1994).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n Empirical Evaluation.MIS Quarterly,18(2),159-174.
Andronico,K.B.(2013).Building a positive cultur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achers’perceptions assistant principals’departmental leadership.(Doctoral Dissertation,Fordham University,2013).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UMI NO,3564138).
Abdullah,M.C.(2009).Leadership and PsyCap: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followers’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Doctoral Dissertation, Capella University,2009).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UMI NO,3378872).Abrahamsen et al.,(2015).
Abrahamsen,H.,Aas,M.,& Hellekjaer,G.O.(2015).How do principals make sense of school leadership in Norwegian reorganised leadership teams?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35(1),62-78.
Baldwin,T.T.,& Ford,J.K.(1988).Transfer of train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Personnel Psychology,1,63-1.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Barber,A.W.(1972).An opportunity for positive and creative leadership i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 Professional File, 3(1), 1-7.Borich(1994)
Borich,G.D.(1994).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N.Y:Macmillan.
Brewer,(1993); Brewer, j. & Dominic, D. (1993). Principal and student outcomes: Evidence from U.S. HIGH SCHOOL. Economic and Education Review, 12(4), 281-292.
Mortimore,D.& Peter,J.(1993).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4(4), 290-310.
Sammons,D.Pam,S.,Josh,H. & Mortimor,P.(1995).Key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Center,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OFSTED.
Taylor,J.,Barbara,M.P.,David.,P.,Kathlrrn,C.&Sharon,W.T.(2000).Effective school and accomplished teachers: Lesson about primary-grade reading instruction in low-income schoo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1(2), 121-165.
Camburn,E.,Rowan,B.,&Taylor,J.E.(2003).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schools:The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s adopting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models.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5(4),347-373.Yukl,(1999)
Cameron,K.& Spreitzer,G.(2011).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or ganizational scholarship.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Cameron,K.S.(2008).Positive leadership: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Francisco,CA: Berrett-Koehler.
Cameron,K.S.(2012).Positive Leadership: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2th ed.).
Cartwright,R.,Weiner,K.,&Streamer-Veneruso,S.(2010).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Handbook.
Chan,C.A.(2004).Effects of leadership practices on promoting positive school culture and enhanced student performance.(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Rossier School of Education, 2004).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UMI NO,3140447).Clapp-Smith,Vogelgesang & Avey,(2009)
Cohn,M.A.,&Fredrickson,B.L.(2009).Positive emotions.In S. J. Lopez&C. R. Snyder (Eds.),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nd ed., pp. 13-24).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yubomirsky,S.,King,L.,&Diener,E.(2005).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6), 803-855.
Covey,S.R.(2004).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Salt Lake,Utah: Franklin
Deal,S.R.(2005).Graduat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 Marys University of San Antonio, Texas.
Devlin JW, Roberts RJ, Fong JJ, Skrobik Y, Riker RR, Hill NS, Robbins T, Garpestad E.Crit Care Med. 2010,Efficacy and safety of quetiapin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delirium: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38(2):419-27.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Norton.
Fiedler, F.(1964).A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 149-190.
Fennell,H.A.(1996).Leadership: Creating a positive environment for change. Education Canada,36 (1),17-19.
Feuerborn,L.L.,Tyre,A. D.,& King,J.P.(2015).The staff perceptions of behavior and discipline survey:A tool to help achieve systemic change through 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Journal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17(2),116.-126
Ladd, K. (2014) . Positive leadership principles for women .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Fisler,J.L.,& Firestone,W. A.(2006).Teacher learning in a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 Exploring the role of social trust and teaching efficacy beliefs.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6),1155-1185.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gne, R., Briggs, L., and Wager, W.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sign(4th ed.).Orlando: Harcourt Brace.
Gibson, S., & Dembo, M. H.(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oddard,R.D.,Hoy,W.K.,& Hoy,A.W.(2000).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measure,and impac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2), 486.
Gordon,J.(2008).The case for positive energy.Retrieved February 8,2008, Web site:http://www.leader-values.com/Content/detail.asp?ContentDetailID=1207
Graham, C., Cagiltay, K., Lim, B. R., Craner, J., & Duffy, T. M. (2001). S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A practical lens for evaluating online courses. Technology Source, Mar-Apr. http://technologysource.org/article/seven_principles_of_effective_teaching/
Tobias (2009).Arbeitsmarkt Pflege: Bestimmung der künftigen Altenpflegekräfte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Berufsverweildauer, Discussion Papers, Forschungszentrum Generationenverträge der 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 No. 40
Harding, J. J.(2007).A study of leadership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positive school culture in new high schools.(Doctoral Dissertation,LA VERNE University,2007).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UMI NO,3290076).
Leithwood,K.,Harris,A.,&Hopkins, D.(2008).Seven strong claims about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8(1), 27-42
Hopkins,D.,Highham,R.,&Antaridou, E. (2009). School leadership in Engl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novative responses and future trends. Nottingham, England: NCSL.
Hopson, L., & Lawson, H. (2011). Social workers’ leadership for positive school climates via data-informed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Children & Schools, 33(2), 106-118.
Hoy,W.K.,& Miskel,C.G.(2005).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eter H. Huang and Jeremy A. Blumenthal(2009)Positive Institutions, Law, and Policy,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 ed.) DOI:10.1093/oxfordhb / 9780195187243.013.0056
Karimvand,P.N.(2011).The nexus between Iranian EFL teachers self-efficacy,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gende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3),171-183.
Kelloway, E. K., Weigand,H.,McKee,M.C.,&;Das,H.(2013).Positive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well-being.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 (1), 107-117.
Kirkpatrick,D.L.(1994).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Kratzke, C., & Bertolo, A. (2013). Enhancing students’ cultural competence using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learning. Journal of Cultural Diversity, 20(3), 107-111.
Kyriacou,C.(1989).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Oxford,26.
Ladd, K. (2014) . Positive leadership principles for women .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Leidner & Jarvenpaa(1995)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management school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view;MIS Quarterly Journal: 265-291.
Lieser, M. A., & Willoughby, B. (2013). Communication, compromise key to cross- cultural relationships. Teaching Tolerance, 44, 38-37.
Youssef-Morgan, C. M., & Luthans, F. (2013). Positive leadership: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across cultures.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2 (3), 198-208.
Fred Luthans(2001),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PAL) Implications for Todays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Volume: 8 issue: 2, page(s): 3-20
Motiwalla, L., and Tello, S. (2000). Distance Learning on the Internet: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4), 253-264.
Mason, R. C. (1991). Positive, visionary leadership: An organization’s most successful component.Adult Learning, 3(3), 7-13.
McBer, H. (2000). Research into teacher effectiveness: A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Research Report #216).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McKenzie, S. G. (2011). Trus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referents of trus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rder No. 3454095,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269.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868328353?accountid=11510.(868328353).
Medley, D. M. (1987).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In M. 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5-113 .Oxford: Pergamon.
Medley, D. M. (1987).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In M. 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5
Medley, D.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P. Perterson and H. Walberg (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 (pp.11-27). Berkeley, CA: McCutchan.
Miller, P. H. (1983). Theorie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CA: Freeman.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Humber Coll.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Etobicoke (Ontario). North Campus. Candina Ontario: Geographic srce./country of publ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 056)
Morris, J. H. and Sherman, J. D. (1970), “Generaliz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3), pp. 512-526.
Barnard,C.I.(1968).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Bost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tiwalla, L., and Tello, S. (2000). Distance Learning on the Internet: An Exploratory Study.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4), 253-264.Peterson(2003)
Piccoli, G., Ahmad, R., and I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4), 401-426.
Rockoff, M. & Jonah, C. (2004).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teachers: Evidences from panel dat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2), 247-252. Schutte,J.G.(1997).Virt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New Intellectual Superhighway or Just Another Traffic Jam. CA: California State Univerity.
Seligman, M. E. P. (1998).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NY: Pocket Book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rgiovanni, T. J. (1995). The principal leader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3rd ed.).MA: Allyn and Bacon.
Shuell, T. J. (1986).Cognitive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 411-436. http://dx.doi.org/10.3102/00346543056004411.
Sternberg, R J. (2005). WICS: A model of positiv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omprising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7(3), 191-262.
Smith, M. B., Bryan, L. K., & Vodanovich, S. J. (2012). The counter-intuitive effects of flow on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attitudes: Incorpora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The Psychologist Manager Journal, 15(3), 174-198.Sternberg(2005)
TEQSA(The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2014). (http://www.teqsa.gov.au/)
Tombaugh,J.R.(2005).Positive leadership yields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19(3), 15-17.
Vaughn,S.,Gersten,R.,& Chard,D.J.(2000).The underlying message in LD intervention research: Findings from research synthe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7(1), 99-114.
Hoy,W.K. & Miskel,C.G.,(2005).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7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Wexley,K.N.,Latham,G.P.,Kettering,M.,Rivaldo,O.F.,Christensen,J.,& FAO,R.I.(1991).Developing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s(No. C10 25).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Washington,DC(EUA).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AID,Washington,DC (EUA).Bureau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nchester(2012) Learning outcomes,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and accountability [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 4th online forum:Learning outcomes and accountability – the role of EQA and IQA, the first session]. Retrieved May 10,2012,from (http://www.apqn.org/files/forum/paper_254.docx)
Wongse-ek, W., Wills, G. and Gilbert, L. (2014). Calculating Trustworthiness based on Learning Outcome. In T. Bastiaens (Ed.), Proceedings of E-Learn: World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in Corporate, Government, Healthcare,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4 (pp. 2085-2090). Chesapeake, VA: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AACE).
Woolfolk,A.(2014).Educational psychology. Boston, MA: Pearson.
Wray et al.(2000)The Teaching Practices of Effective Teachers of Literacy,Educational Review 52(1):75-84
Ka Wah Yeung & David Watkins(2000)Hong Kong Student Teachers Person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Efficacy,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213-235 •
Youssef-Morgan,C.M.,& Luthans,F.(2013).Positive leadership: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across cultur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2 (3), 198-208.
Zhao,H.Q.,& Coombs,S.(2012).Intercultur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global citizens: A Chinese EFL perspective.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7(3),245-25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學校支持對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影響之研究:角色認定與專業學習社群的多層次中介分析
2. 正向領導對於私立幼兒園園長領導與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探討
3. 教師協作在校長教學領導對教師自我效能影響的多層次中介效果研究:兼論教育階段的調節效果
4. 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學習環境資源的差異分析
5. 國小學校教育再製社會階層化?家長社會資本對學童學業成就及學校適應之作用
6. 協作式學校文化:意涵、價值與發展策略
7. 國中小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學習領導及學生核心素養關係之研究:素養導向教育觀點
8. 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導者的信念和行動之個案研究
9. 國民小學實施課程標準時期教育領導研究趨勢之探究--應用文字探勘技術分析
10. 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教師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果
11. 「中文版俄亥俄州教師效能感量表」於國小教師之驗證性研究
12. 成長心態、成就目標與閱讀素養表現相關因素之探討:以PISA 2018臺灣資料為例
13. 國中生所知覺到的教師自主支持、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之影響
14. 相信夢想.相信愛:評 [Linda Cliatt-Wayman著]《無畏的領導,堅定的愛:一位美國高中校長翻轉教育的成功故事》一書
15. 離島地區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以父親與自我教育期望為中介變項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