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成功老化退休人員的自我照護素養、健康促進策略與學習經驗之研究
作者:楊麗燕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n, Lee-y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政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成功老化自我照護素養健康促進策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3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影響成功老化的退休人員自我照護素養的各項因素與其健康狀態之關係。探討成功老化的退休人員其學習自我照護素養能力。分析成功老化的退休人員自我照護素養及其健康促進策略之關係,探討成功老化的退休人員健康促進策略與其學習之關係。本研究主要採質性研究法,先由文獻分析瞭解成功老化應具有的特質,自編「成功老化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生活滿意問卷檢核表」,採量的統計篩選項目分析、平均數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找出典範的個案,之後採質性訪談後得知退休人員成功老化的擁有特質。
研究結果發現:一、成功老化退休者具有學習自我照護的認知及行為,以促進健康方面是1.學習面對社會環境變遷及身體老化,以增強生活適應力。2.成功老化退休者體認到為了促進健康,應事先學習管理自我退休後的生活型態。3.培養志願服務的態度,有助於自我照護素養。4.學習新技能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遷,加強自我照護素養,增進健康促進策略。二、成功老化退休人員生活需求,以經濟安全需求層面為必要性。另外,成功老化退休人員生活適應或滿意者,社會參與活動及學習的活動也是佔很重要的一環。家庭關係也是影響成功老化的重要因素,故自我照護及健康促進策略調適較佳的退休人員有益於心理及社會適應的滿意,則其生活更滿意、更適應。結論茲述如下:一、成功老化者學習自我照護素養的認知,增進其行為,有助於促進健康。二、退休後學習正向的態度,以促進健康。三、成功老化的退休者要事先做好退休後的生活安排。四、藉由志願服務發展人際關係。五、退休者要快樂退休,需要多方面的規劃。
依據上述結論提出對成功老化退休者典範及高齡者、對成人教育單位機構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對高齡者的建議是1.在學習參與活動,將餘力投入社會方面應注意以下三項(1)參與學習活動,增進生命意義。(2)規劃教育培訓活動時,需顧及高齡者的身體與心理狀態以運用自我照護能力及健康促進策略。(3)學習時間的安排作彈性的調整,以發揮所長。2.結合志同道合的高齡者成立學習團體。
二、對各社區高齡教育機構或學校推廣業務部門的建議是1.社區及機構資源的運用。2.在學習機構方面,協助建立成功老化退休者及高齡者的學習團體:(1)有關機構應調整健康服務方向,尋求個人成就的意義,協助走向成功老化。(2)規劃高齡者學習活動及籌畫培訓工作,以建立學習團體。3.成立第三年齡俱樂部或開設老人大學,以擴增高齡者學習機會之建議是(1)開設老人大學,以擴增高齡者學習機會。(2)安排代間團體學習活動或家庭學習活動。
三、建議政府教育機構推廣自我照護及健康促進的學習活動是1.為高齡者安排健康促進及自我照護的課程,輔導高齡者理財、儲蓄相關的經濟認知,及避免隨意聽取不實的廣告而購買一推成品及年貨傷害導致囤積或過期之傷害。2.建議政府教育機構應增加經費補助高齡學習活動,重視政策面及實務面的規劃。3.對高齡學習機構的建議,應結合政府機關或民間機構辦理高齡學習或健康促進活動,為高齡者提供學習及健康促進活動的機會。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是1.研究取向之建議:(1)將一般退休人員的退休危機轉變為成功老化的契機。(2)協助面臨「生涯危機個案」或成立「處理危機情境團體」。2.研究方法之建議,本研究以訪談大綱作深入訪談法,後續的研究仍可以用量化研究、實驗研究法、調查研究等其他不同的方法進行探討,相信可以獲得更多的研究發現,使退休或高齡族群的研究更豐碩。3.研究對象的建議:納入不同特殊、弱勢的族群或不同特性之目標人口,蒐集更多元的資料使研究結果更接近多元化。且可再擴大研究背景:依不同性別、年齡、退休金領取方式等,比較多元自我照護情形,免得導致「平時不養生,老來養醫生」及「人在天堂,錢在銀行」的後果。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aging retirees successful self-care with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various fac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status. Explore successful aging retirees their ability to learn self-care quality. Analysis of successful aging retirees and their self-car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successful aging retirees and their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alysis by the successful aging literature should be the nature of self "successful aging needs of retirees and the life satisfaction checklist questionnaire", mining the amount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creening projects, such as average deal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to identify exemplary cases, followed by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retirees learned that the owner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aging.
The research has drawn the folling conclusions:
First, successful aging retirees have to learn self-care knowledge and behavior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 is 1. To learn the face of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g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life. 2.Successful aging retirees to realize that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 self-learning management in advance of post-retirement lifestyle. 3. Cultivate the attitude of voluntary services to help self-care quality. 4. To learn new skills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self-care,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Second, successful aging needs of retirees to the economic level, the need for security needs. In addition, successful aging retirees or to adapt to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is also very important aspect. The impact of family relations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uccessful aging, it is self-care and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to adapt better benefit retirees to adapt to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th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but also to adapt to.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First, successful aging were to learn the cognitive self-care quality, enhance their behavior,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health. Second, post-retirement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 Third, successful aging pre-retirees need to do a good job in post-retirement living arrangements. Four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volunteer service. Fifth, retirees should be happy to retire, the need for a wide range of planning.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a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 and elderly retirees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unit of the follow-up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One,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senior citizens is 1.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able to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three (1)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meaning of life. (2)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for senior citizens to take care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to the use of self-care ability and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3) study for the flexible timing of adjustments to play to its strengths. 2. Combination of like-minded study groups set up for senior citizens.
Second, senior citizens of the community or 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business sector is 1. Community and the use of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2. In the learning institutions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cessful aging retirees and senior citizens learning groups: (1) the agency should adjust the direction of health services, to seek the meaning of personal achievements, to help toward successful aging. (2) planning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senior citizens and planning training in order to build learning organizations. 3.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ird age club or set up university for the elderly in order to amplify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senior citizens, the proposal is (1) set up university for the elderly in order to amplify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senior citizens. (2) arrangements for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ctivities in groups or family learning activities.
Third,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self-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health care to promote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is 1. Arrangements for the elderly health promotion and self-care curriculum, counsel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for senior citizens, the economic savings related to awareness, and to avoid casual listen to false advertising and the purchase of a New Year push the product and lead to accumulation of damage or injury expired. 2.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increase funding for senior citizens learning activities focus on policy and practical side of planning surface. 3. Learning institutions for the elderly of the proposal, should a government agency 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or senior citizens learning or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for the elderly to provide learning and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Fourth,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tudy follow-up is 1.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1)general retirees into retirement crisis an opportunity for successful aging. (2) to assist countries facing a "career crisis cases" or to set up a "situ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groups." 2. The proposed research methods, the outlin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duct a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interviews, follow-up research will still be able to use quantitative research, experimental study, research, and other different ways to explore, I believe that more research can be found, so that retirement or old age groups more fruitful research. 3. The study's recommendations: into a different special, disadvantaged ethnic groups 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to gather more information so that the element is closer to the diversification results. Further expansion of research and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gender, age, pensioners, etc., a more pluralistic self-care situation, to avoid the "do not usually keep in good health, to maintain the old doctor" and "in heaven, the money in the bank" consequences.
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new window
內政部(2008)。內政國際指標之主要國家歷年平均餘命。2008年1月20日,取自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sowf.moi.gov. tw/stat/national/j026.Ls。
內政部(2008)。內政國際指標之主要國家歷年平均餘命。2008年1月20日,取自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26.Ls。
內政部(2008)。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台北:內政部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內政部(2007)。九十六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2007年9月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8)。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2008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kma.gov.tw/內政部人口政策白 皮書.doc。
內政部(2005)。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2008年1月20日,取自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
王政彥(2004)。高齡社會中老人教育的倫理問題與對策。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及高齡教育,31-55。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2000),回流教育的理論,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回流教育,33-63。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1996)。終身學習的理論。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1998a)。學習社會與成人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1998b)。終身學習的應然與實然。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6-150。台北:師大書苑。
王秀紅(2003)‧發展社區老年婦女自我照護之健康促進模式‧生命科學簡訊,17(3),http://biometrics.sinica.edu.tw/nsc/v17_03.htm。
王如哲(2001)。教育行政研究的展望。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99-123。高雄:麗文文化。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素蘭(2004)。家中一寶退休生活擔任志工必要性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錦玲(1997)。高雄市二度就業婦女參與成人職業進修教育障礙之研究。國立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瑋(2005)。當代人類發展學。台北:偉華。
申明河(2000)。最好的年华是退休之后——记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退休生活 2007年9月5日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 。
行政院主計處(2007)。民國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2007年9月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臺灣地區人口變動率及0歲平均餘命。2007年9月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06a):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2008):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 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2008年9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b)。人口政策白皮書(核定本)──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人口老化相關問題及因應對策研討會總結報告。台北經建會。
行政院衛生署 (2007)。國民健康局「健康指標-互動式網路線上查詢系統」介紹。2009年1月4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 StatisticsShow.aspx?No=2007年12月25日
行政院衛生署(2005)。健康促進學校國際面面觀。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編譯。
江文雄(2000)。生涯規劃一活出快樂人生。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江亮演(1998)。銀髮族的社會權。第四屆高齡學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朱芬郁(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模式研究。中正大學成人暨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芬郁(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上)。香光莊嚴,54。2009年4月20 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54/education1.htm
朱芬郁(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下)。香光莊嚴,55。
朱坤連(1995)。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公教退
休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志翔(2005)。聯合國預警亞太國家重視人口老化問題。2007年4月2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50425/43/1qp16.html。
呂寶靜(1999)。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畫。2009年3月25日取自
http://minho.show.org.tw/vote/new/book1/p199.htm
杜唯聖(2006)。退休老人再就業生涯歷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友蘭(2008)。護理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華杏。
李麗真(2007)。國小退休女教師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嬰兒潮世代之女性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開敏等譯(民85);Abraham Monk編。老人福利服務。 Handbook of gerontological servies '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瑞金(1996a)。「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台北市為例」,社會建設季刊,95,7-19。74,149-161。
李瑞金(1996b)。「老年婦女的退休與生活方式」,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季刊,71,42-51。new window
李瑞金(1997)。「退休老人人力—社會潛存資源再運用」,社會建設季刊,97,27-40。
李雅慧(2004)。法國高齡者學之研究及其對高齡學習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及高齡教育,241-266。台北:師大書苑。
李雅慧(2007)。新型態的退休後活動──法國第三年齡俱樂部。2007高齡教育整合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
李桂蓮(2001)。成功老化與營養。譯自:Anne-Sophie Nicolas et al: Successful Aging and Nutrition Nutrition Review,(Ⅱ)S88~S92。
李怡志(2001)。明年失業族群轉向白領階級。中時晚報,3版2001,12月24日。
李世代、陳玟秀、朱嘉麗(2006)。預防保健。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林宜昭(2000)。大家來 WALKING !全球掀起健走新風潮。康健,22。
林宗輝(2008)。銀髮族的健康及藥膳保健探討,明道通識論叢,4,143-167new window
林勝義(1993)。退休後休閒和社會參與的規劃。成人教育,16,24-27。
林勝義(1995)。做一個快樂的義工。社教資料雜誌,206,1-2。
林振春(1999)。銀髮族的社會權與學習權。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銀髮族的社會權與學習權,1-24。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林瑞雄(1993),台灣地區成年人及在校學生嚼食檳榔之流行病學調查。台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林延慧,張振華譯(1999);Kenneth Strike著。教學倫理。(The Ethics of Teaching),台北:桂冠。
林麗惠(2004)。高齡者對成功老化條件及策略初探。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151-184。台北:師大書苑。
林麗惠(2006a)。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new window
林麗惠(2006b)。高齡學習活動參與。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197-216。台北:師大書苑。
林麗惠(2007)。成功老化條件及策略之探討。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8期。
林坤生(2005)。高雄市志願服務工作者之工作投入與終身學習素養之間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志瑞(2004)。高齡化社會居住空間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
企管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公孚(2007)。改進教學品質之道。品質月刊,43(10),42-46。
林勤敏(2000)。推展學習型社區的理念與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63,1-6。
林宗輝(2008)。銀髮族的健康及藥膳保健探討。明道通識論叢,4,143-167。new window
周海娟(2009)。身心障礙福利發展與績效檢視。2009年5月30日取自於
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0/19.htm。
周海娟(2002)。紐西蘭身心障礙策略。社區發展,97,283-295頁。new window
周海娟2004,<從「巾幗英雄」到「職業婦女」:我國女性在軍隊中角色的歷史
變遷>,東吳社會學報,16,149-185。
邱天助(1995)。顛覆年齡。張老師文化。
邱啟潤、王秀紅(1987)‧老人自我照護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科學雜誌,3(2),69-78。
邱啟潤、王秀紅(2004)‧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本質之思辯‧護理雜誌,51(3),53-58。new window
洪惠鈴(2004)。高齡休閒教育教育課程內容規劃之檢討。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289-305。台北:師大書苑。
邵道生(2003,10月10日)。人生另一個起點的退休。取自 http: //www.people.com.cn/GB/wenhua/27296/28129.html。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昭怡(2004)。迎接四十預存五力迎接豐美人生。天下雜誌,308。
吳佳晉(2006,3月14日)。老資歷不再吃香,五十早退成趨勢。工商時報,B 1 版。
吳坤良(2004)。台東社教館老人社會大學的實施、特色與發展趨向。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及高齡教育,267-287。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方瑜、黃翠媛(2006)。老人心理、社會層面的改變。載於老年護理學,王世俊總校閱。台北:偉華。
吳德淳(2003)。訂定成功目標 掌握人生。經濟日報,2003年10月05日。亞健康研究網(2004,3月20日)。健康的定義。取自www.subhealth.net/dir-a/text-a3-jian.htm - 12k。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范惠苓(2005)。退休教師生涯規劃需求之探討。彰化縣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學校體育雙月刊,16,3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胡小玫(2006)。美國退休學會的運作即對我國高齡教育的啟示。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15。
胡幼慧(200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施秋娟(2003)。非營利組織在社區健康營造之角色--高雄市經驗剖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立忠(2000)。老人問題與對策。臺北:桂冠。
徐立忠(1996)。中老年生涯計畫。臺北:中華高齡學學會。
徐立忠(1995)。中老年生涯規劃。臺北:三民。
徐立忠(1995)。中老年人力資源之規劃、再就業與志務計劃。社區發展季刊,74,191–205。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new window
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
徐宗國(2004)。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陸裕方(2007)。大學國小教師理財認知、理財行為及退休理財規劃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馬懿慈(2002)。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晃等著(1994)。心理學概論。台北:揚智。
莊瑞菱(2001)。組織台北市某社區健康促進委會之形成過程及結果。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毓秀(2008)。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取自health-nursing.lygsh.ilc.edu.tw/各期電子報/第15期。
連俊名(2002)。高齡者休閒產品之重要性探討。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紀麗君(2006)。大退休潮來臨,退休危機重重。錢雜誌(2月號),232。
郭麗安(1982)。老人心理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蓉華(2001)。5000位老師申請退休難如願。聯合報,3月11日,第五版。
新竹中醫師公會(2005)。洗腎病人自我照護能力改善專案。2008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hccm.org.tw/news3/viewtopic.asp?id=43於2005年6月9日發佈。
高毓秀(2008年10月24日)。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2009年1月4日取自於
http://swsj.hefei.gov.cn/n1105/n32798/n277183/n277805/4677431.html
黃宗正(2008)。我會成功老化或得到失智症?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學術及編輯委員會委員,台灣失智症協會會訊。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07/PDF/12PDF/8-9.pdf。
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台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黃松元 (2003),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增訂版,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松林、許秀月(2007)。社區照顧哲學觀點與健康促進實務。社會福利專題研習教材,內政部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編印,12。
黃富順(2009a)。高等教育待開發的新領域──高齡學習者。成人及終身教育,22,22-31。new window
黃富順(2009b)。高齡學習與健康促進。成人及終身教育,23,44-51。new window
黃富順、林麗惠、梁芷瑄(2008)。2008教育部委託大學院校辦理老人短期寄宿學習成果報告(桃園縣;新竹地區)。新竹市: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2006)。成人發展與適應。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黃富順(2006)。高齡學習。台北:五南。new window
黃富順(2004a),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1-30,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5)。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成人及終身教有,5,2-13。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0a),成人的經驗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1-30。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b)。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富順(1997)。高齡學習者的心理特性。載於老人的社區經營與教育參與。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富順(1996)。終生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1-32。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富順(1995a)。老人心理與行為模式。成人教有,28,11-l7。
黃富順(1995b )。銀髮生涯的規畫。成人教育,26,7-15。
黃富順(1995c)。老化與健康。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5d)。成功的老化。截於成人教育辭典(p118)。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教育專題研究,49。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黃雅慧(2003)。教師資訊素養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探討。南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2009年5月30日取自於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3/33-19.htm。
黃錦山(2003),從成人教育學到高齡教育學的發展,成人教育, 78 ,10-16。
黃定妹(1994)。臺北退休教師身心社會發展功能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教育專題研究,49。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黃秀蘭(2004)。社區獨居老人自我照護能力.自覺健康狀況. 憂鬱情形與生命意義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春明(2005)。銀鬚上的春天。台北:遠流。
詹火生(2002)。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研究報告。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嘉倩譯(1999a)J. W. Rowe and R. L. Kahn 著,活力久久,台北:天下文化。
張嘉倩譯(1999b)。Brooks, Lynn M.著,成功女人七快論 : 穿上七款永不退流行的職場新主張。臺北 : 經典傳訊文化。
張鐸嚴(2007)。談高齡者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及機制建構原則。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8。
張鐸嚴(2000)。高齡化社會中高齡者的終身學習策略與規劃。空中大學社會科new window
學系社會科學學報,8,1-22。
陳宗鵠、徐南麗、林士堅、何中華(2006)。台北市高齡者學習需求特性之探討-以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學區社區為例。取自:http://www.nlhsu.tcu.edu.tw 。
陳俊忠等(2004)。健康體能計畫對糖尿病預防成效實驗推廣研究成果報告書。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陳明蕾(2006)。心理老化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159-175。台北:師大書苑。
陳錫琦(1997)。坐禪與健康促進。華梵學報,4(1),45-53
陳拱北(1994)。預防醫學基金會:公共衛生學。台北:巨流。
陳欣蘭(2008)。技專校院辦理高齡者回流教育之可行性研究。明新學報,34 (1),323-334。new window
陳文喜(1999)。政府推展老人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體育, 44,127-133。new window
陳清美(2003)。高齡者學習組織的合齡與分齡初探。成人教育雙月刊,72,22-30
陳肇男(2001)。快意銀髮族-台灣老人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銘泉(2009)。健康管理。98年5月10日取自於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cliff/。
陳淑文(1994)。我國公務人員提早退休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陳佩萍(2007)。國小退休教師生涯規劃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耀鵬(1999)。日光之下,哀樂晚年。98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truth-monthly.com/issue74/9911en03.htm
陶文杰(1998)。教師搶辦退休的另省思。師友月刊,371,40。
許玉君(2007)。生育率狂跌 去年僅20.4萬新生兒。2008年12月2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lily90162/blog/12036419?ref=re
許禎芸(2006)。提前退休教師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模式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坊妃(1997)。高雄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世雨(2006)。健康社區與健康城市之建構。98年5月10日取自於 http://www2.thu.edu.tw/~sosc/urc.files/download/110403.pdf。
許靖蘭(2003)。生理功能相關改變、結果與照護。載於老人護理理論與實務,馬鳳歧總校閱,207-269。台北:五南。
許素鳳(1998)。從高齡化看「老」問題。厚生雜誌,4,20-22。
葉宏明、吳重慶、顏裕庭(2001)。成功的老化。台灣醫界,44(5): 10-11。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曾俊銘(2004)。學校退休人員終身學習與參與情形與再工作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退休教師聯誼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彌七重(2004),日本高齡者教育實施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 205-239。台北:師大書苑。
曾莉婷(2004)。銀髮族對旅遊活動之動機及需求調查。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98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tm.kuas.edu.tw/miao。
游伯村(2001)。從參與衛生所活動之西湖鄉鄉民探討該鄉之社區健康促進方案。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新竹市中醫師公會。洗腎病人自我照護能力改善專案。2009年3月20日取自於http://www.hccm.org.tw/news4/viewtopic.asp?id=49
楊朝祥(1990)。生計輔導一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楊國德(2006)。高齡社會的教育願景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編,2006 年東亞地區高齡社會教育對策研討會論文集,pp30-48。
楊國德(1999)。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的新契機。成人教育,48,51-52。
楊明仁(2006)。高雄市健康訪問調查。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社團法人高雄市寬德健康協會。
楊孝爃(1991)。內容分析。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new window
詹火生(1993)。老人居住的需求。(老人養護論叢,1993:736~742) 彰化市,彰化老人養護中心。
隋復華(2004)。生物老化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95-110,台北:師大。
野末陳平文(2003)。寸土之言--愉快生活的訣竅。時報週刊。
銓敘部(1999)。歷年全國公務人員退休退職及資遣率分析。取自http://www.mocs.gov.tw/s0088/x1s/
潘建修(2007)。宜蘭縣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學應用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
蔡培村(1996)。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蔡秀鸞(2001)。充能訓練對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照護及憂鬱之成效探 討。國立台北護理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悅琪(2008)。什麼是健康促進。2008年6月29日取自於http://www.mmh.org.tw/taitam/famme/health_promotion.htm。
劉明菁(2007)。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劉佩修(2005)。未來你要工作50年活出兩輩子。商業周刊,941。
劉財坤(2004)。台灣南部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調控學習與終身學習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劉真如譯(2002)彼得杜拉克等著。下一個社會。台北:商周出版。
蕭安穗(無日期)。老年性聽力障礙與保健。2009年3月18日取自於http://homepage.vghtpe.gov.tw/~ent/ear/presbycusis.html。
賴聖芬(2007)。淺談教育人員提早退休計畫。網路社會學通訊,67。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鍾國文(1998)。老人退休調適之研究。中原學報,26(4),109~115。
謝秀芳(2007)。成年晚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載於人類發展學,穆佩芬總校閱,545-593。台北:華杏。
謝永定(2006)。高齡化與老人生涯規劃生活適應之研究。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未出版)。
謝春滿(2003)。四、五年級的你憑什麼退休。今周刊,358。2009年3月18日取自於http://blog.nownews.com/huisu/textview.php?file=149605
謝春滿(2003)。及早規劃未來的生活。今周刊,358。2009年3月18日取自於http://www2.lssh.tp.edu.tw/~lib/share/coming.htm
謝春滿(2005)。快樂退休五大新主張。今周刊,431。2009年3月18日取自於http://n.yam.com/view/mkmnews.php/256719
謝清俊(2006)。資訊與素養。國家數位典藏通訊。5(3)。
簡春安、鄒平儀合著(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new window
顏裕庭、葉宏明、吳重慶(2001)。成功的老化。台灣醫界, 44(5), 10-11。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蘇文璽(1992)。退休社區之老人休閒環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清泉(2005)。世代風暴--人口老化即將引暴新經濟危機,網路社會學期刊,47。
蘇志汾(2008)。全方位健康促進推展計劃-第二年計劃。國立臺南護專九十七年度教育部補助『技專院校發展學校重點特色』實習就業輔導處健康促進志工研習。


西文部分:
Atchley,R.C.(1988).Social force and aging. California:Wadsworth.
Brocket,R.G.(1985).Reationship between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35(4,210-219).
Charbonneau-Lyons,D.L.(2002).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8,823—833.
Cropley,A.J.(1979).Lifelong Education:a Stocktaking,(Hamburg: UN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Cavanaugh,J.C.(1990).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eing.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U.S.A .
Caradec,.V.(2004).Vieillir après la retraite:approche sociologique du Vieillissement.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Demery,M.(1987).Some solutions for successful ag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3-995.
Dever,G.E.Alan,(1976).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453-466.
Downie,R.S.& Fyfe,C.& Tannahill,A.(1990). Health Promotion-Models and Values, O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Ewles,L.,&Simnett,I.(1985).Promoting health: A practical guide to health education. New York.
Elliott,E.C.(1997).Lessons from a life:An analysis of successful ag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
Fallon P.E.(1997).An ethnographic study: personal meaning and successful aging of individuals 85 years and old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s woman’s university.
Forcet,J.-Y.&Bazelle,M.-.L.(1999).sortir la persone age de Sonisolement: Le role de l’instituti on (re) socialisante. Paris:Editions Frison-Roche.
Glass,J.C.Jr.(1996).Factors affecting learning in older adult,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2, 359-372.
Green, L.W.,Kreuter,M.W.(1991).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nmental Approach (2nd ed.).
Harris,D.,&Cole,W.(1980).The sociology of aging.Dallas:Houghton
-Mifflin.
Hammersley.(1989). The dilemma of qualitative method: Herbert Blumer and the Chicago tra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Holsti,O.R.(1969).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MA:Addison-Wesley.
Hurlbut,N.(1988).The influence of vicarious experience on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of senior adult.Canadian Home Economics Journal,38(3),37-141.
Hurley,A.C.&Shea,C.A.(1992).Self-efficacy:Strategy for enhancing diabetes self-care.The Diabetes Educator,18(2),36-37.
Kelly,P.(1989).Research into older students:A progress report from The older research group.Research In Distance. Education,1(3),2-3.
Kolb,D.A.(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Lamdin,L.,&Fugate,M.(1997).Elderlearning:New frontier in an aging society.Phoenix,Arizona:Oryx Press.
Laslett,P.(1991).A fresh map of life: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age. London: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evet-Gautrat,M.&Fontaine,A.(1987).Gerontologie socia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Lipson,J.G.,&Steiger,N.J.(1996).Histor and philosophy of self-care. self-care nursing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 . 3-20 .London:SAGE.
Jarvis, P.(1995).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Manheimer,R.J.(2002).Older adult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predictions.RetrievedMay,25,2006,from http://www.unca.edu/ncccr/Reports/older_adult_education_in_the_US.htm.
Manheimer,R.(1998).The Promise and Politics of Older Adult Education.Research on Aging,20,391-414.
Marriner-Tomey(2006).Nursing Theory.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Marriner-Tomey, A. & Alligood, M. R. (2002). Nursing Theorists and their Work(5th ed.). S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
Maslow-Abraham ,H.(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st),Harper (New York), p411.
Mc Quiston & Webb.(1995).Foundations of Nursing Theory: Contributions of 12 Key Theorists (Notes on Nursing Theories) Sage PublicationsInc.
Moody,H.R.(1985).Philosophy of education for older adult,In D. B. Lumsden (Ed.).,The Old Adult asLearner: Aspect of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New York: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utt,T.E.(2001).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s A&M university.
Orem,D.E.(1995). Nursing: concepts of practice(5th ed.). St. Louis: Mosby-Year Book.
Paillat,P.(1986).Vieillissement et vieilless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ender,N.J.(1996).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3rd ed.).Norwalk:Appleton&Lange.
Peterson,D.A.,&Masunga,H.(1998).Polocy for older adult education.New direc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77,55-60.
Pitaud,P&Vercauteren,R.(1993).Acteurset enjeu Dela gerontologie Sociale. Toulouse: Eres.
Robert,S.M.(2001).EErcis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owe,J.W.&Kahn,R.L.(1997).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lologist. Public Health Nursing,37(4),433-440.
Ruffing-Rahal, M. A.(1991).Rationale and design for health promotion with older adults. Public Health Nursing, 8, 258-263.
Selehon,G.,Cox,H.,&Rathee,R.(1983).Education and the elderly in America.India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Proceedings,18,158-166.
Squyres,W.D.(1985). Patient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Medical Care.Palo Alto, CA: Mayfield Publishing.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 Doubleday /Currency.
Sugiswawa,S.,Liang,L.and Liu,X. (1994) Social Networks, Social Support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People in Japan,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49: 3-13.
Staudinger,U.M.and Batles,P.B.(1996).Interactive minds: A facilitative setting for wisdom-related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746-762.
Talento,B.N.(1984).The impact of lifelong learning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older adul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
Titmus,C.T.(1989).Lifelong education for adults: An lnternational Handbook.
Vickery,D.(1986).Medical self-care:A review of the concept and program models.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23-28.
Wacks,V.Q.( 1990).Successful aging coping and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wo ldiverse groups of older ad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Withnall,A.and Percy,K.(1994).Good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Older Adults, (England:Arena).
Usher,R.,Bryant,I.And Johnston,R.(1997).Adult education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Learning beyond the limits.New York:Routled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