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書刊名:教育資料與研究
作者:陳麗華彭增龍王鳳敏
出版日期:2003
卷期:54
頁次:頁1-17
主題關鍵詞:社會行動取向課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4
  • 點閱點閱:30
     本文首先提出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教學重點: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是進一步將Barr, Barth, and Shermis(1977)提出的社會科三大傳統,往前推展到帶動社會轉型的社會行動層次,可稱為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第四個傳統。其教學歷程函括前三個傳統,並可分為社區學習階段、社區探究階段,與社區行動階段等三個階段,尤其強調反省實踐(Reflective Raxis)的社會行動力的培養,以增進學生的公民效能感(civic efficacy)。其次,說明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規準,包括:意義性、統整性、價值性、挑戰性、主動性、真實性等六個規準。
最後,以一個師範學院透過「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課程和小學建教合作的社會行動取向課程方案-「風華再現洲子灣」為例,說明依據社區學習、社區探究、與社區行動三個層次所發展的課程方案之內涵、特色、實施成效與相關參與人員的回饋等。
期刊論文
1.陳麗華(1995)。談有效的社會科教學--重視真實性的活動。康橋雙月刊,18,55-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麗華(19970400)。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43(7/8),44-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麗華(1996)。適應VS參與--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公民。康軒教育雜誌,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賴冠蓉、陳秋惠、張哲宜、尤悅利、蔡姈君(2002)。風華再現洲子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arr, R. D.、Barth, J. L.、Shermis, S. S.(1977)。Defining the social studies。Washington, DC:Arlington, VA: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ew window
3.余安邦(2001)。台北縣社區有教室學習方案成果輯。臺北市:台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浙雲(2001)。台北縣社區有教室學習方案成果輯。臺北市:台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麗華(2002)。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特性與策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loome, D.、Egan-Robertson, A.(1998)。[Students as researcher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their own communities]Introduction。Students as researcher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their own communities。NJ:Cresskill, Hampton Press, INC.。  new window
3.Curry, T.、Bloome, D.(1998)。Learning to write by writing ethnography。Students as researcher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their own communities。NJ:Cresskill, Hampton Press, INC.。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