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屏東地區大專校院網球運動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
書刊名:休閒保健期刊
作者:李立良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1
卷期:5
頁次:頁181-193
主題關鍵詞:運動涉入競技運動休閒運動南部地區運動代表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27
  • 點閱點閱:27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地區大專校院網球運動選手心理技能之現況。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工具包含:基本變項量表與心理技能量表兩部份。本研究以屏東地區大專校院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美和技術學院、永達技術學院之網球運動選手為研究範圍與對象。共發出問卷 240份,回收問卷 185份,回收率 77.0%;經刪除無效問卷後,獲得有效問卷 173份,有效回收率為 93.5%。本研究問卷資料處理完成後,以 SPSS 12.0 for Windows進行資料的登錄、計分與統計分析,所運用的統計方法為百分比與次數分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性別上,受試者中以男性居多;在比賽資歷上,以學校代表隊最多;在練習時間上,以練習 16小時以上為最多;在職稱上,以隊員最多。在不同性別之網球選手心理技能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在不同比賽資歷之網球選手心理技能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在不同練習時間之網球選手心理技能有顯著差異存在;在不同職稱之網球選手心理技能有顯著差異存在。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期刊論文
1.鄭溫暖、廖主民(20010900)。以質的研究取向--初探本土優秀運動員的心理特性。體育學報,31,159-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耀豐(20020900)。心理動作能力儀器在選材上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16(3)=62,67-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Orlick, T.、Partington, J. T.(1988)。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The Sports Psychologist,2(2),105-130。  new window
4.廖主民(19930600)。誰能超越巔峰?--談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中華體育季刊,7(1)=25,100-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仲仁(19940600)。運動心理學在運動訓練上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8(1)=29,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mith, Ronald E.、Schutz, Robert W.、Smoll, Frank L.、Ptacek, J. T.(1995)。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sport-specific psychological skills: The 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28。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7(4),379-398。  new window
7.Kaiser, Henry F.(1974)。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Psychometrika,39(1),31-36。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建璋(2008)。運動員心理技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漢琛(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及重點項目發展考量因素分析(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玉惠(2001)。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之編製(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明輝(2008)。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排球運動員的運動心理技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堂立(2004)。台灣網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0)(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虹蘭(2002)。國内優秀網球選手競技比賽之心理管理的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文祥(1998)。超越自我、邁向巔蜂:運動員心理訓練的概念與應用。台南市:復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idder, L. H.(1981)。Research mathodology in socialrelatione。N. Y.:Holt, Rinehart & Winston。  new window
3.Orlick, Terry、Partington, John T.、Salmela, John H.(1982)。Mental training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Ontario:Sport in Perspective Inc.。  new window
4.Weinberg, R. S.(1988)。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s in Tennis。Champaign, Illinois:Leisure Press。  new window
5.馬啟偉(1996)。體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設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清和(2001)。教練心理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德永幹雄(1991)。平成二年日本文部省科學研究成果報告書(運動選手心理競技能力診斷及訓練相關研究)。日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芳文(2005)。超級籃球聯賽運動員心理技能與成績表現、攻防技術關係之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Williams, J. M.、Krane, V.(2001)。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k performance。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Mountain View, CA。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