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書刊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作者:朱湘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Zhu, Xiang-yu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6
頁次:頁93-143
主題關鍵詞:大學毛奇齡誠意陽明學劉宗周DaxueMao Qi-lingThe sincerity of the willThe school of Wang Yang-mingLiu Zhong-zho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97
  • 點閱點閱:146
身處明末清初學術轉型的毛西河(1623-1716),雖以研經考據著稱,然其思想歷來被視為「伸王抑朱」者,甚至有學者將之視為「陽明正統」者。只是這樣的評斷似乎並沒有撼動以劉蕺山為宋明理學殿軍之學術史架構,準此,西河是如何「伸王」,也就值得進一步探究。本文以西河《大學》經解為範圍,從兩個途徑探究此議題──西河站在「知行合一」的立場,理解古本《大學》,並依此伸王抑朱;接著進一步探究他如何理解《大學》宗旨──以誠意為本。依此得出,西河所理解的陽明、蕺山,乃至朱子,皆不夠道地。儘管如此,西河「伸王抑朱」此命題仍得以提供時代意義與學術史中新的養料。
期刊論文
1.水野實(1998)。季本の「大学私存」の本文構造と意味。斯文,107,1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鼎(20070800)。試論毛奇齡的經學思想和學術地位。儒教文化研究,8,165-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逢源(20000500)。毛奇齡經學論著及其學思歷程。東吳中文學報,6,105-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勇(20090900)。中晚明時期的講學宗旨、《大學》文本與理學學說建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3),403-4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儒賓(20091000)。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2),201-2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藝曦(20060600)。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24(1)=48,235-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祝平次(20070900)。王陽明的經典觀與理學的文本傳統。清華中文學報,1,69-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吉雄(19950400)。全祖望論毛奇齡。臺大中文學報,7,281-3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逢源(2001)。毛奇齡《四書》學中的義理內涵。中華學苑,55,9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湘鈺(2008)。陳明水格物說探析。當代儒學研究,4,95-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水野實(1995)。季本の『大學』改訂本再考。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2,19-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逢源(1996)。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湘鈺(2006)。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慶龍(1999)。羅汝芳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康全誠(2003)。清代易學八家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永瑢(2008)。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鮑國順(2002)。清代學術思想論集。復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廣(1983)。禮記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2004)。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牟宗三(1990)。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1966)。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汝芳(1995)。近溪羅先生一貫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熹、黎靖德、王星賢(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宗周、戴璉璋、吳光、鍾彩鈞(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7)。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勞思光(1998)。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鄒守益(1997)。東廓鄒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守仁、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麗珠(19990000)。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月惠(20050000)。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震(2009)。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紀祥(1988)。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陸九淵、鍾哲(1980)。陸九淵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錢穆(199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錢穆(1976)。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黎立武、真德秀(1983)。大學發微 ; 大學本旨 ; 四書集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00。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炳文(2006)。四書通。文津閣四庫全書. 經部. 四書類. 196。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姜廣輝(1993)。國故新知--湯用彤先生誕生百週年紀食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歐陽德(1997)。歐陽南野先生全集。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斯原(1978)。大學古今本通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 15。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毛奇齡(2223)。西河合集。國家圖書館微卷第22234-0047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江藩(2008)。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阮元(1993)。揅經室二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全祖望(2002)。鮚埼亭集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周中孚(1960)。鄭堂讀書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孫星衍(1968)。尙書今古文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章學誠(1967)。文史通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陸寶千(2009)。清代思想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逢源、鍾彩鈞(2009)。毛奇齡《大學知本圖說》對誠意之教與情、性的思考。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錢基博。序。國學槪論。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祖漢、鍾彩鈞(1998)。從劉蕺山對王陽明的批評看蕺山學的特色。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施閏章(1983)。學餘堂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芳暉。毛奇齡的《大學》思想體系及相關問題析探,http://tieba.baidu.com/f?kz=l16591381, 20060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