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婦女「忍苦成家」故事之研究---以明清短篇小說為主的論述
作者:李世珍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胡萬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忍苦成家節婦撐家強者/弱者父權體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9
近年來西方女性主義的盛行,婦女相關議題的研究在學術界引發一系列的熱列討論;婦女地位的提升,也使得研究的視角不斷的擴大,學者們嘗試發掘婦女不同的生活面貌 。。中國傳統小說的研究,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以及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已跨越小說文本的探討,進而轉向文化、社會、經濟、法律及史料各方面的分析比較。比起前代的小說,明清小說應當是更為落實到以人及其相關生命經驗的探討,不但擴增人物類型的體認,對於女性形象的關照也更加全面,因此明清婦女的相關議題成了研究界的顯學。
在史傳及文人的作品之中,婦女的形象幾乎是千篇一律的貞烈、勇智,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婦女群像卻不僅於此,本文擷取明清短篇小說中「忍苦成家」的婦女作為研究的對象,希望能夠在小說婦女的分析類型中挖掘一直被忽視的一類,她們不是貞節烈女,也不是才女賢婦,但是沒有她們,中國的家族與宗法就無法建構起來,她們是值得重視的一群,應該予以重新定位與評價。
本文自上千篇的明清短篇小說中搜尋,將合乎「忍苦成家」條件的婦女故事加以歸類;並將她們支撐家計的方式分類說明;透過「忍苦成家」婦女內在特質的敘述,進一步了解她們的內心世界;結論部份,則是希望在傳統小說的婦女類型中能夠增加「忍苦成家」這一類,讓在史傳中缺席的傳統婦女,能有一個揮灑的空間,並給予這群默默為中國傳統社會奉獻心力的婦女,一個較客觀公正的評價。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校勘記本.周禮注疏》台北:大化書局據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堂重刊宋本影印,197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校勘記本.儀禮注疏》台北:大化書局據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堂重刊宋本影印,197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校勘記本.禮記注疏》台北:大化書局據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堂重刊宋本影印,1977年。
漢 .劉向,《列女傳》,《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
明.夏原吉撰《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
明.夏原吉撰《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
明.夏原吉撰《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
明.夏原吉撰,黃彰建等校《明實錄校勘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明.鍾崇文纂修,《隆慶岳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67年。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內則》,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不著撰人,《高皇后傳》,台北:正中書局據明永樂四年內府刊本重印,1982年。
明.解縉等撰,《古今列女傳》,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朱翊鈞,《女誡.內訓序》,收於清陳夢雷等輯,《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明.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東南書報社據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影印,1963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李鴻章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清.托律等撰,《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台文海出版社,1991年。
唐.宋尚宮《女論語》,收入陳宏謀《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
宋.袁采,《袁采世範》,《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司馬光,《溫公家範》,《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宋.朱熹,《近思錄》,《文淵閣四庫全庫.子部》第699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宋.程頤、程灝,《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明.楊應震,《貞懿錄》,明天啟間潼津楊氏家刊本,中央圖書館善本室微卷。
明.汪氏增輯,仇英繪圖《繪圖列女傳》台北:正中書局,據清知不足齋藏版重印,1997年。
明.楊繼盛《楊忠愍公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溫以介《溫氏母訓》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歸有光,《震川文集》,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
明.呂坤《閨範》收於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明.王節婦,《女範捷錄》,收於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閨媛典》,中華書局影印,1993年。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閨媛典》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筆記小說文庫續編,中華書局影印1993年。
清.毛奇齡,《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俞正燮,《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二. 小說原典: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馮夢龍,《情史》,台北:廣文書局,1982年。
明.馮夢龍,《智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警奇》,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警奇》,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年。
明.天然痴叟,《石點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明.梅鼎祚,《青泥蓮花記》,安徽:黃山書社,1998年。
明.陸人龍,《型世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西湖伏雌教主,《醋葫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第2次印刷。
清.潘綸恩,《道聽途說》,安徽:黃山書社,1998年。
清.吳肅公,《明語林》,黃山書社,1999年。
清.東魯古狂生,《醉醒石》,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清.許奉恩,《蘭苕館外史》,安徽:黃山書社,1998年。
清.赤心子,《繡谷春容》,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周楫纂,《西湖二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筆鍊閣主人,《五色石》,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宣鼎,《夜雨秋燈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曾七如,《小豆棚》,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沈起鳳,《諧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三. 近人研究論理專書: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初版。new window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次印刷。
王蹊生《十八世紀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第1次印刷。
王枝忠《古典小說考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次印刷。
王政、杜芳琴 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站,1998年8月北京第1次印刷。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漫話明清小說》,中華書局,1991年7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社會》,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編輯委員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9期,1993年6月~ 2001年8月。
白曉紅 譯,克莉絲.維登 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3月初版二刷。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第1次出版。
向楷《中國小說史叢書--世情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次印刷。
宋念慈 譯,清水盛光 著《中國族產制度考》,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9月初版。
宋代官箴研讀會《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一刷。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第1次印刷。
沈雲龍 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沈之奇 編、洪皋山增訂《大清律輯註》,北京:北大出版社,1993年。
李零、郭曉惠 等譯,高羅佩 著《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4次印刷。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次印刷。
李春林《大團圓--一種複雜的民族文化意識的映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李紹先、田遠《陰霾下的芳草--中國古代性文化管窺》,巴蜀書社,2000年4月。
李淑媛《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第一輯》,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第二輯》,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5月初版。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編《性別與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站,1994年6月第1次印刷。
李秀領、張樹棟《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一刷。
何天傑《古典小說軒--聊齋的幻幻真真》,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16日臺灣初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臺灣初版第1次印刷。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3月第1次印刷。
汪世榮 《中國古代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次印刷。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初版第1次印刷。
吳村《中國通俗小說述要》,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9月初版。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吳開先《明清史論著集刊》,世界書局印行,1965年3月再版。
吳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中國方志叢書》,據民國二十二年排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吳相湘《明代方志選.杭州府志》,明萬歷7年刊刻,台灣學生書局影印。
吳燕娜 編,魏綸助 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 第一集》,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
吳燕娜 編,魏綸助 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 第二集》,稻鄉出版社,2001年7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齊魯書社,1994年9月第1次印刷。
吳岳添 譯,高羅佩 著《中國艷情─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定宜庄《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次印刷。
林辰《中國小說史叢書--神怪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薇《清代後期的世情小說》,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第1次印刷。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台北:貫雅出版社,1994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麥田出版,1995年。new window
俞較夢《夢廣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段啟明、陳周昌、沈伯俊《中國古典小說新論》,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次印刷。
侯忠義 《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 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里仁書局,1997年9月30日初版。
易佳樂、羅敦偉《中國家庭問題》,上海太東書局,1928年。
胡世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
胡萬川 《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大安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胡憶蕭、畢敏《《聊齋志昇》婦女形象作品評注》,中州書畫社,1983年8月第1次印刷。
施正康、陳達凱《衍續與嬗代--中國傳統價值觀漫論》,文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次印刷。
高其邁《明史--刑法志注釋》,法律出版社,1987年8月第1次印刷。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初版二刷。
夏傳位 譯,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著《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10月一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第2次印刷。
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第1次印刷。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聯合文學,1998年。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齊魯書社,1999年12月第1次印刷。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麥田出版,2000年。
梅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2日第二次印刷。
苗壯《中國小說史叢書--筆記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次印刷。
閔家胤《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兩性關係和社會模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9月第1次印刷。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元月初版。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臺一版。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第1次印刷。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黃仕忠《落絮望天--負心婚變與古典文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第1次印刷。
黃仕忠《婚變、道德與文學--負心婚變母題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章義和、陳春雷《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次印刷。
黃彰建 編《明代律例彙編》,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
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社會和家庭結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次印刷。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 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稻鄉出版社,1997年7月。
張稔穰《聊齋志異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次印刷。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張榮錚《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張心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1次印刷。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
《小說戲曲研究 第一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初版。
《小說戲曲研究 第二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初版。
《小說戲曲研究 第三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小說戲曲研究 第四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2月初版。
《小說戲曲研究 第五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2月初版。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
賈文昌、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里仁書局,1984年8月30日。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第2次印刷。
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齊魯書社,1983年。
董家遵 著,卞恩才 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次印刷。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7年12月。new window
劉寧元《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2月初版。
劉詠聰《論中國古代女性--德.才.色.權》,麥田出版,1998年。
劉小萌《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次印刷。
葉滑渠 譯,水田宗子 著《女性的自我與表現》,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稻鄉出版社,1992年9月再版二刷。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三集》,稻鄉出版社,1993年3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稻鄉出版社,1995年10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續集》,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五集》,稻鄉出版社,2001年7月。
陳伯瀛《中國田制叢考》,明文書局,196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臺九版。new window
陳顧遠、王書奴《中國婚姻史、中國娼妓史》,岳麓書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中國小說史叢書--章回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次印刷。
陳益源《從《嬌紅記》到《紅樓夢》》,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台明文化,2001年5月一版一刷。
陳永正《古典小說軒--三言二拍的世界》,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1日臺灣初版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陳引馳 譯,格聚.格林、考比里亞.庫恩 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駱駝出版社,1995年7月12日一版一刷。
陳潔詩 譯,托里莫以 著《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12日一版一刷。
陳燕谷 譯,伊麗莎白.弗洛恩德 著《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一刷。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員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
錢競.劉雁濱 譯,帕特里莎.渥厄 著《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駱駝出版社,1995年元月12日一版一刷。
錢杭 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陶鐵柱 譯,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第二性 Ⅰ》,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陶鐵柱 譯,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第二性 Ⅱ》,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2版。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
鄭曉村 譯,凱.尼爾生 著《自由與決定論》,台北:楓城出版社,1978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仲信出版社,1980年。
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里仁書局,1997年4月30日初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new window
顏之推 著,劉彥捷、劉石 注評《顏氏家訓注評》,學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次印刷。
羅莎琳.邁爾斯 著,刁筱華 譯《女人的世界史》,麥田出版,1998年。
譚正壁《中國女性文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第1次印刷。
蕭欣橋《西湖白話小說》,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第2次印刷。
薛洪勣《中國小說史叢書--傳奇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次印刷。
顧鑒塘、顧嗚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20日初版五刷。new window
顧燕翎、鄭至慧 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10日。new window
四. 單篇論文
毛松年〈談倫理文化價值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P6~P20。
毛漢光〈唐代婦女家庭角色的幾個重要時段-以墓誌銘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1:2,1991年7月,P186~P195。
王丹 〈和孝公主─乾隆皇帝的掌上明珠〉,《歷史月刊》,1997年10月,P55~P59。
王定璋〈《三言》中的科場眾生相〉,《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8:2,1997年。
王民信〈遼金元的契丹女真蒙古公主〉,《歷史月刊》,1997年10月,P48~P54。
王章偉〈宋代士族婚姻研究-以河南呂氏家族為例〉,《新史學》,4:3,1993年9月,P19~P57。new window
田同旭〈反筆寫人情 顛倒論男女〉,《山西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P10~P15。
江寶月〈從女鬼的出現談漢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宜蘭文獻雜誌》,26,1997年3月,P38~P47。new window
任繼愈〈從佛教到儒教-唐宋思潮的變遷〉,《中國文化》,3,P1~P4。
衣若蘭 〈最近台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new window
杜正勝〈中國傳統家族特質之現代反省─特從服紀與法律的考察〉,《大陸雜誌》,95:4,1997年,P1~P17。
李才盛 譯〈家庭的遞嬗與婚姻觀〉,《社會建設》,14,1972年9月,P31~P33。
李剛〈宋元明清道教生命哲學對精神不死的追求〉,《宗教哲學》,5:2,1999 年4月,P109~P114。new window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年8月,P143~P161。new window
李侃諭〈宋代的婦女地位及其生活〉,《文史》,27,1999年6月,P75~P86。
李侃諭〈宋代的婦女地位及其生活 二〉,《文史》,P75~P86。
李玉馨〈反傳統與擁傳統:論《鏡花緣》中的女權思想〉,《中外文學》,22:6,1993年11月,P108~P120。new window
李志生〈唐代工商業者婚姻狀況初探〉,《人文雜誌》,1997年第3期,P76~P81。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年6月,P139~P179。
李承貴〈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及其現代啟迪〉,《孔孟學報》,75期,P194-198。new window
肖群忠〈孝道觀念在國人生活及民俗中的影響滲透〉,《中國文化月刊》,211期,1997年10月,P57~P70。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new window
1998年8月,P5~P29。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年8月,P3~P61。new window
林時民〈對明代婦女貞節觀念的若干思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P68~P72。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88:3,1994年3月,P28~P43。
吳季蒨〈明清以來鄉言俚語所流布之庶民庸俗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年6月,P1~P165。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大陸雜誌》,87:4,P13~P38。
胡曉真〈晚清前期女性彈詞小說試探─非政治文本的政治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1,1997年9月,P89~P136。new window
胡曉真〈閱讀反應與彈詞小說的創作─清代女性敘事文學傳統建立之一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1996年3月,P305~P364。new window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婦女彈詞小說中的自我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年8月,P51~P76。new window
姜翠芬〈假戲真做,真戲假做:關漢卿筆下深通「權變」之女性〉,《中外文學》, 22:6,1993年11月,P93~P107。new window
柳立言〈宋代同居制度下的所謂「共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4年6月,P253~P305。new window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4,1991年12月,P37~P76。new window
高彥頤〈「空間」一「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年8月,P21~P76。new window
許慧琦〈台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介(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1998年8月,P198-204.new window
唐瑞裕〈清代乾隆朝封贈制度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26:1,P95~P114。
徐志平〈清初話本小說《照世杯》研究〉,《中國文學研究》,6,P1~P26。new window
徐志平〈清初短篇「時事小說」析論〉,《大陸雜誌》,99:6,P1~P7。
徐忠明〈從明清小說看中國人的訴訟觀念〉,《中山大學學報》,4,1996年,P54~P62。
陶晉生〈北宋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新史學》,6:3,1995年9月,P1~P28。new window
陶晉生〈北宋士族婦女的教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new window
3月,P43~P59。
章文滑,紀德君〈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山大學學報》,5,1996年,P110~P123。
程毅中〈關於宋元小說研究的若干問題〉,《文學遺產》,5,1995,P100~P102。
黃慧英〈儒家關於婦女地位的觀點〉,《鵝湖月刊》,18:3,P28~P30。new window
黃俊傑〈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11期,1999年6月,P129~P152。new window
黃玻瑄〈淺談宋代旌表〉,《歷史教育》,5,1999年12月,P25~P33。
黃盛雄〈《聊齋》女性的主宰力〉,《臺中師院學報》,11,P195~P205。new window
梁其姿 譯,羅溥洛 著〈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之英文著作〉,《新史學》,2:4,1991年12月,P77~P116。new window
游惠遠 〈宋代婦女的職業類別所反映的婦女社會地位〉,《勤益學報》,12,1994年6月,P1~P17。
游惠遠〈宋代婦女的財產權〉,《勤益學報》,11,1993年12月,P259~P267。
游惠遠〈宋代的妾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勤益學報》,13,1994年12月,P473~P479。
游惠遠〈從宋代婦女的婚姻觀察其家族角色與地位〉,《勤益學報》,14,1995年6月,P347~P362。
游鑑明〈近廿年來大學研究所有關中近代婦女研究史概況(台灣地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1989年9月,P73-82。
游鑑明〈近廿年來台灣地區出版之期刑與論文集中有關中近代婦女史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年3月,P208-221。
張邦煒 〈婚姻與社會‧宋代〉,《新史學》,2:1,1991年3月,P147~P155。
張淑麗 〈明未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性別政治與階級意識-從《玉嬌梨》談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學報》,1995年12月,P1~P13。
張淑卿〈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台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1999年8月,P193-209。new window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十卷二期,1999年6月,P29-76。new window
傅尚林〈中國家庭現存複雜性的研究〉,《清華月報》,1931年10月,P71-83。
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中國婦女史論集》,1992年,P111-117。
楊瑞 〈《聊齋誌異》中的母親原型〉,《文史哲》,1,1997年,P87~P92。
鄒平〈閱讀女人三章─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上海大學報》,1996年第3期,P69~P74。
趙興勤〈“情”與“理”─明未清初言情小說探討之三〉,《上海財經大學漢語教研室》,1986年9月,P221~P275。
趙志堅〈魏晉南北朝婦女再婚考述〉,《山東大學學報》,1,1995年,P19~P25。
廖建民〈中國婚姻問題與家關係〉,《整風》,第18期,1935年。
劉靜貞〈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大陸雜誌》,88:6,P19~P41。
劉靜貞〈報償-宋人對親子關係緣起的一種解釋〉,《東吳歷史學報》,2,1996年3月,P21~P54。new window
劉靜貞〈歷史的重讀與再現─古代經典《列女傳》的通識意涵〉,《通識教育季刊》,4:3,1997年9月,P111~P126。
劉靜貞〈殺子與溺女〉,《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6,P99~P106。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4,1993年3月,P21~P46。new window
劉靜貞〈正位於內?-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間〉,《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P57~P71。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5,1999年3月,P1~P30。new window
劉靜貞〈歷史的重讀與再現─古代經典《列女傳》的通識意涵〉,《通識教育季刊》,4:3,1997年9月,P111~P126。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7年12月,P817~P896。new window
魯迅〈我之節烈觀〉,《魯迅雜文集》,2000年11月,P1~P7。
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上海大學學報》,4:2,1997年4月,P99~P103。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2,1994年7月,P27~P43。
鄭培凱〈中國史上的婦女意識〉,《婦女與兩性季利》,1983年9月,P15~P16
鄭培凱〈明清婦女的生活想像空間─評高彥頤《閨塾師:十七世紀中國的婦女與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1996年8月,P329~P191。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當代》,16期,1987年8月,P 45-58。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下),《當代》,17期,1987年9月,P 58-64。
臧建〈中國大陸近年中國婦女史研究之概況〉,《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年8月,P237-248。
陳俊杰〈明清士人階層女子守節現象〉,《九州學刊》,27期,1995年2月,P98~P117。new window
陳麗珊〈二十五史列女傳類釋〉,《大仁學報》,14,1996年,P135~P154。
陳瑛珣〈從經濟觀點看唐至北宋的婦女權益〉,《社會科學學報》,6,1998年,P161~P182。new window
盧建榮〈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997年6月,P15~P42。new window
澤田瑞穗〈小說娛目鈔〉,《宋明清小說叢考》,1982年,P404~P415。
魏綸〈吳組緗筆下的三個女強人〉,《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2001年6月,P 193-222。
謝偉民〈因果報應:中國傳統小說的一種內結構模式〉,《神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5期,P108~P111。
謝碧霞 譯,大塚秀高 著〈明代後期文言小說刊行概況(上)〉,《書目季刊》,19:2,P60~P75。
謝碧霞 譯,大塚秀高 著〈明代後期文言小說刊行概況(下)〉,《書目季刊》,19:3,P34~P51。
鍾年 〈中國文史裡的寡婦〉,《國文天地》,13:12,1998年5月,P9~P13。new window
羅麗馨〈明代官辦造業(上)〉,《大陸雜誌》,88:1,P25~P45。
羅麗馨〈明代官辦造業(下)〉,《大陸雜誌》,88:2,P28~P45。
羅聯添〈唐宋三十四種雜史筆記解題〉,《書目季刊》,P57~P66。
嚴琬宜,曹大為〈傳統文化與中國婦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1994
龔鵬程〈唐宋文化變遷之研究〉,《國文學誌》,3,1999年6月,P1~P21。new window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台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1996年8月,P 241-268。
五. 學位論文:
王靖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反禮教」的思潮》,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李媛珍《明代的命婦生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李圭嬉《五四小說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識》,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保淳《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國立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new window
林雅玲《宣鼎.〈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續錄〉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2月。
林宜青《《鼓掌絕塵》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林淑蕙《清初前期話本小之命運觀研究--以命運與角色之互動及其教化功能為考察點》,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吳季蒨《明清以來鄉言俚語所流布之庶民庸俗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孫秀君《《人中畫》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5月。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戚心怡《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梁弘孟《論清末民初以迄當代我國刑法上姦淫罪的立法與司法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張淑芬《周清原《西湖二集》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私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new window
陳秀容《晚清中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私立逢甲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雪真《傳統小說中狐妻故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貞節觀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麗屏《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女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國立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陳國香《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鄭宜芬《五四時期的女性小說的研究(1917-1927)》,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鄭桂瑩《元朝婦女的守節與再嫁---以律令為主的討論》,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羅欽賢《傳統中國佯狂故事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元月。
六. 外文論述:
小川陽一〈明代小說の善書〉,《漢書研究》,6卷1期,1988年6月。
川勝 守〈江南市鎮の生產‧流通‧消費の歷史的位置─手工業生產と無賴‧棍徒‧腳夫〉,《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998年1月,P1~P29。
澤田瑞穗 〈話本小說の「發跡變泰」について〉,《天理大學學報》,第27輯。
Charlottte Furth , -The Patriarch’s Legacy :Household Instruc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Orthodox Values-, in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K. C. Liu and Don Pr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 386.
Dorothy Ko “The Complicity of Woman in the Qing Good Women Culture: in 《近代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頁 451-487。
Dorothy Ko,-Toward a Social History of Wome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1989.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th _Century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Ellen Felicia Soulliere,-Place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明代的宮廷婦女:1368-1644) (ph. D. disser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7)
Jennifer Holmbren,“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Virtue: Widow-Remarriage in Early and Modern China”,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13 (Jan. 1985), pp3-12.
Ju-K’ ang T’ien,-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 E. J. Brill, 1988.
Kathryn Bernhardt-Women and Property in China,960-194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1999.
Katherine, Carlitz “Desire, Danger, and the Body: Stories of Women’s Virtu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ed. By Christina K. Gilmartin, Gail Hershatter, Lisa Rofel, Tyrene White, Engendering China ---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1994) pp 157-185.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Women in Chinese society-,敦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Olga Lang-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中國之家庭與社會)-,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6。
Patricia Ebrey,“Wome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Chinese History”(1986),-In Heritage of Chin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pp199-200.
Susan, Mann ,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 in the Mid-Ching Period” in Benjamin 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 (eds.),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