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
作者:李麗華
作者(外文):Li Hua li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彭錦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女性自傳女性意識身分論述自傳契約勒熱納主體性個性歷史解嚴與文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2
本論文以宏觀角度研究解嚴(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後至二OO六年底出版於臺灣的女性自傳,其傳主個性歷史在臺灣形成,或與臺灣有密切關係者。解嚴對台灣文化與社會之衝擊人所共知,其對女性的影響與意義尤大,證之於女性本身所寫的自傳則最為具體可知。從女性自傳的形式與內容著眼,即標題所云「自我的再現與再現的自我」,既可見自傳文類的特性,亦能與此一時期他類的女性書寫相映照。
在收羅所得的一百零一本自傳中,本論文採用菲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對自傳的定義,著重傳主個人個性的形成與自傳書寫的優美與獨特性,將約佔三分之二的名人型與勵志型自傳排除在外,如此計篩選出三十一本自傳。復依傳主生命經驗的重心,區分為傳統的依違、歷史的見證、美學人生的探索及宗教的實踐四種主要類型。在每一類型中,先介紹在中西文化中此類自傳的歷史發展與特性,再以二或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傳主為例深入解析,涵蓋的人物有范麗卿、邱瑞穗、羅蘭、聶華苓、楊千鶴、曹又方、陳燁、劉俠、胡茵夢。
形式分析主要探討各自傳的自傳契約與書寫特質;內容分析則詳究其女性主體與身分論述。從上述兩個路徑的剖析中,本論文發現女性對自傳契約的簽訂,從放棄或喪失自主權,至擁有並主動強調其自傳契約的重要,各有其特色。女性自傳在形式上開拓出四種主要再現策略:傳統依違與素人筆法、時代見證與歷史敘述、美感追尋與自剖書寫、宗教實踐與經典詮釋。整體觀之,本論文並發現女性自傳共有如下特色:空間、自然與親密性的強調,及家族書寫、身體書寫的深入運用。在討論女性的自我開展時亦有四個方向:自我與傳統、自我與歷史、自我與美感、自我與宗教。我們從這些傳主的自我意識的建立,與性別意識的興發,可以看到女性如何在解嚴後的台灣逐步以各種可敬的方式尋找自己的主體性。如果五四運動帶來中國現代自傳的第一波熱潮,台灣的解嚴則帶來女性自傳的第一波熱潮。我們期待日後女性自傳書寫,不是如大部分作品般,為了反抗控訴或自我辯明,而是因為書寫的經驗可以重構自己的回憶,全面實現自我的追求。
參考文獻
一、參考書籍(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部分
三劃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劃
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女性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出版,
1989年6月初版。
中國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編:《傳記文學研究》,長沙市: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
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名)元:《傳記學》,台北市:牧童出版社,1977年2月28日再版。(作者題為
王元,初版約在1948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7new window
年。
王曉朝:《神秘與理性的交融──基督教神秘主義探源》,中國:杭州出版社,1998
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初版一刷。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new window
月1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編選、導讀:《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9月1
日初版一刷。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1999年10月初new window
版一刷。
王鼎鈞《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5月10日初版。
(俄)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6月第1次印刷。
方漢文:《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五劃
(美)W.C.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Fiction),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1月2刷。
(美)史卡弗,R(Rudolph Schaffer).張康樂譯:《母親角色》(Mothering),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白先勇:《第六根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白少帆:《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三刷。
(美)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7年8月。
(美)卡羅爾.吉利根著,肖巍譯:《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
(英)史蒂文.盧克斯著,閻克文譯:《個人主義》,南京: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年。
平鑫濤:《逆流而上》,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初版一刷。
(美)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
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一刷。
六劃
(法)安德烈‧莫洛亞(Andre Maurois)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Aspects of
Biography),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圖
書公司,1990年1月。
(法)米歇爾.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法)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第二版)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米歇爾.寇斯利(Michele L. Crossley)原著;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
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
一刷。
西西:《哀悼乳房》,台北:洪範文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安.賴葳莉(Anne Llewellyn Barstow)著,嚴韻譯:《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
現的歐洲女巫史》,台北:女書出版社,1999年1月。
朱雙一:《近20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9年9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文史哲出
版社,2000年9月初版。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
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美)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宋碧雲譯:《鄧肯自傳》(My Life),台北: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一刷。
(美)伊麗莎白.萊特著,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城邦文化,2002
年7月初版。
(美)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合著,易之新譯:
《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Narrative Therapy》),台北:張老
師文化,2000年初版,2003年初版三刷。
江寶釵、范銘如主編:《島嶼妏聲:臺灣女性小說讀本》,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
司,2004年5月一版二刷。
(美)吉兒.法瑞-霍爾斯(Gill Farrer-Halls)著,周和君譯:《女性寧靜的變革》,台
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初版一刷。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Remembrances: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台
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七劃
杜聯喆:《明人自傳文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8月。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年5月。
何文敬、單德興主編:《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
所,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杜維明:《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英)托里.莫依,T(Tori Moi).林建法、趙拓、李黎譯;《性與文本的政治─女
權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
李又寧:《近代婦女自敘詩文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李祥年:《傳記文學概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年。
李玉珍、林美玫合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書局,1993new window
年11月廿日初版。
李敖:《李敖回憶錄》,台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1日初版。
李敖:《李敖快意恩仇錄》,台北:李敖出版社,2000年1月1日初版。
李瑞騰主編:《臺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88:評論二十家》,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8年。
李獻文:《世界著名華文女作家傳.歐美卷》,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0年11月30日初版一刷。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OO三評論卷》,臺
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2月。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出new window
版自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年。)
李有成:《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10
日初版。
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5年。
江文瑜編:《消失中的臺灣阿媽》,台北:玉山社,1995年。
江文瑜編:《阿母的故事》,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5月1日初版。
吳濁流:《無花果》,中和市: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7月初版第一刷。
吳燈山:《成功者的故事(3)證嚴法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6月22日。
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003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5月
初版一刷。
肖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6月第1版。
沈君山:《浮生三記》,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3月10日初版。
沈君山:《浮生再記》,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0月10日初版。
辛廣偉:《臺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八劃
沃爾夫岡.凱澤爾(Wolfgang Kayser)著,曾忠祿、鍾翔譯:《美人和野獸:文學藝
術中的怪誕》(The Grotesque in Art and Literature),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
1991年。
孟樊、林燿德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股份有
限公司,1992年1月5日初版一刷。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3年。
周聯華:《周聯華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1日。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周芬伶:《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
限公司,1998年6月1日初版一刷。
周芬伶:《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慾、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出版,2006
年12月1日初版一刷。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8月30日初版一刷。new window
林非主編:《中國散文大辭典》,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次印
刷。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17日初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漢鷹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初new window
版一刷。
東方白:《真與美一:詩的回憶幼年篇.童年篇.少年篇》、《真與美二:詩的回
憶.青年篇(上)》、《真與美三:詩的回憶.青年篇(下)》、《真與美四:
詩的回憶.成年篇》、《真與美五:詩的回憶.壯年篇(上)》、《真與美六:
詩的回憶.壯年篇(下)》,由前衛出版社於2001年出版。
(德)彼得.華爾格著,陳良梅、夏清譯:《主體的退隱》,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九劃
(俄)契訶夫著,鄭清文譯:《可愛的女人》,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4月。
(美)施洛米絲.雷蒙-凱南(Shlomith Rimon-Kenan)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
當代詩學》(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廈門:廈門大學出版
社,1991年8月第1版。
(美)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美)波茲曼, N(Postman, Neil)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
施寄青、陳燁:《上帝也算命》四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8年。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1日初版一刷。
(英)保羅.湯普遜(Paul Thompson)著,覃方明、渠東、張旅平譯:《過去的聲音:口述史》(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法)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年1月第1版。
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2002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美)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
(AHistory of Childhood),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月1 日初版一刷。
(美)威廉.金澤(William Zinsser)著,栗筱雯譯:《如何寫出好人生》(Writing About
Your Life:A Journey into the Past),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6月初版。
十劃
(美)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師大國文學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徐少錦、陳延斌合著:《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即宋素鳳:《多重主體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new window
十一劃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2月。
張玉法、張瑞德合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收
錄有張瑞德:〈自傳與歷史〉一文)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初版,1996年10月20日初版三刷。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張岩冰:《女性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5月第1版。(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8年11月15日初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2月5日初版一刷。
張雪媃:《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新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
限公司,2005年2月臺初版。
張雪媃編選:《眾花深處: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小說選》,台北:正中書局,2005
年7月25日。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1994年6月1版1刷。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0月1日初版一刷。new window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1日初版
一刷。
盛英:《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new window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10月初版一
刷。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北京:三聯書局,2000
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一刷。
許慧綺:《「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出版,2003年1月初版年。
許兆麟、劉健芝編選:《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一刷。
(美)浦安迪:《中國敘述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
1999年9月1日。
劉紀蕙主編:《收於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主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初版。
梅家玲編:《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九O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9月29日初版一刷。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1日初版一刷。
(美)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認同的力量》,
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11月。
(美)梅里‧E‧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歷史中的性別》(Gender in History),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1月。
十二劃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出版,1989年。
傅瑞丹(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黃順興:《走過來時路──黃順興自述》,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年
2月第一版一刷。
黃順興:《黃順興北京見聞錄:從胡耀邦到江澤民族1985-1993》》,台中:黃順興,
1993初版。
黃重添、劉登翰、莊明萱、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下卷),福建:
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new window
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6月初版。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一刷。new window
(印)普普.賈亞卡著,胡因夢譯:《克里希那穆提傳》,台北:方智出版社,1994
年1月初版。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傑肯斯.肯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
年。
(美)喬伊絲.艾坡比(Joyce Appleby)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出版
社,1996年11月。
(美)費修珊.勞德瑞(Shoshana Felman)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
與心理分析》(Testimony 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8月1日初版一刷。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1
日初版一刷。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1998年3月1日初版一刷。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馮翰士、廖炳惠主編:《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
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東海大學外文系出版,1998年5
月出版。
馮光廉主編,劉增人、徐鵬緒副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北京:人
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
1999年。
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初版。new window
十三劃
郁達夫:《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
(美)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陳新綠譯:《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The Illness Narrative: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5月。
楊澤主編:《從四O到九O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
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1994
年11月第1次印刷。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new window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O──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99年11月。
楊千鶴:《花開時節》,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元月初版1刷。
裘依.瑪姬西絲(Joy Mag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00年3月8日,第180頁。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2年10
月。
雷震:《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年9月1日。
十四劃
郭登峰編:《歷代自敘傳文鈔》,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民國25年初版)
趙元任:《趙元任早年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年。
趙世光:《蒙召二十年》,台北:龍文出版社,1994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初
版一刷。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次印刷。
(德)歌德:《歌德談話錄》,愛克曼輯錄,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齊邦媛:《評論十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11月1日初版。
(德)華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
(Illuminations:Essays and Reflectio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德)華特.本雅明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北攝影出版社,1998
年。
(德)華特.本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北攝影出版
社,1998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1998年4月1日初版二刷。
廖卓成:《敘事論集-傳記、故事與兒童文學》,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8
月第一版第一刷。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8月再版。
(法)菲力浦.勒熱訥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10
月北京第1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new window
十五劃
劉紹唐編:《什麼是傳記文學》,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1月1日初版。
劉俠:《杏林小記》,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3月。
劉俠:《另一種愛情》,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0月。
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理》,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
劉俠:《相思深不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1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臺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1
月一刷。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2004年9月初版。
劉慧英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城邦文化股份有限new window
公司,2006年6月15日。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葉石濤:《追憶文學歲月》,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8月10日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1日重
排初版。
(英)瑪格麗.坎普(Margery Kempe)著,溫德特(B. A. Windeatt)英譯與導讀,王岫晴
中譯:《瑪格麗之書》,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3月10日初版。
萬麗鵑編註、潘光哲校閱:《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1年12月。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樊
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十六劃
陳蘭村、張新科著:《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出版。
陳菊:《黑牢嫁妝:一個台灣女子的愛與戰鬪》,台北:月旦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2月20日初版。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陳芳明:《孤夜獨書》,台北:城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1日初版一刷。
陳炳良:《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研》,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1日版。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收錄〈第九章現代中國學者的自我陳述〉,頁
404-456。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new window
1998年5月出版。(出版自陳玉玲:《現代中國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
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1996年。)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2000
年7月。
陳蘭村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1
次印刷。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5月1日一
版。
陳燁:《藍色多瑙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版。
陳燁:《烈愛真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陳燁:《姑娘小夜夜》,台北:城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1日初版一刷。
陳佳宏撰,收於由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文:《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
建會出版,2004年。
達賴喇嘛(Dalai Lama)著,康鼎譯:《達賴喇嘛自傳──流亡中的自在》(Freedom in
exile),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12月15日出版。
賴玉枝:《三八阿枝》,新店:作者自費出版,1994年2月初版第3刷。
(法)盧梭(Rousseau J.J.)著,焦文逸譯:《懺悔錄》,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年9月第1版。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年1月第1版。
黎活仁主編:《女性的主體性:宋代的詩歌與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年10月。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壇」論文集,2004年5月21日。
(德)鮑吾剛(Wolfgang Bauer)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中國人的幸福觀》
(China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1版。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9月30-10月2日。
十七劃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30日初版。
韓兆琦主編:《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十八劃
聶華苓:《千山外,水長流》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第1版。
聶華苓:《三十年後──夢遊故園》,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88年。
聶華苓:《鹿園情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聶華苓:《最美麗的顏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
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2003年。
十九劃
顧一樵主編、孫毓棠編著:《傳記與文學》,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
廬隱:《廬隱文集》,台南市:大孚書局,1979年5月初版。
鄭明琍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5月。
鄭尊仁:《台灣當代傳記文學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new window
年11月一版。(出版自鄭尊仁:《近代中國傳記文學研究──以一九四五
年至一九九九年在台出版之個人傳記為對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鄭慧如:《身體詩學(1970~1999.台灣),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7月初版一刷。
鄧光東、陳公仲主編:《世界著名華文女作家傳:台灣卷一》,南昌市:百花洲文
藝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鄧光東、陳公仲主編:《世界著名華文女作家傳:台灣卷二》,南昌市:百花洲文
藝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譚恩美:《繆思文集──關於宿命與寫作》,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
公司,2006年4月17日。
二十劃
瓊瑤:《不曾失落的日子》,台北:皇冠雜誌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瓊瑤:《剪不斷的鄉愁──我的大陸行》,台北:皇冠雜誌社,1989年1月初版。
羅.埃斯卡皮:《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2月。
羅宗濤、張雙英:《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羅蘭:《飄雪的春天》,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25日第一版,2002年6月30日第一版第3次印行,頁Ⅱ-Ⅲ。
(法)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出版社,1997年。
(美)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
出版,2006年5月二版一刷。
嚴明、樊琪合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一刷。
藍博洲:《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2001
年7月20日初版二刷。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第25次印行。
二十一劃
(日)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
2004年8月1日。
二十二劃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10月
2版首次印刷。
二十四劃
(美)讓.史坦傑爾(Jean Stengers)、安娜.凡.奈克(Anne Van Neek)著,陳姿穎譯:
《自慰:恐懼的歷史》,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4日初版一刷。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排列)
Blanchard, Marc Eli. “The Critique of Autobiography.”Comparative
Literature (1982). Vol. 34 Issue 2: pp. 97-115.
Chow, Rey.  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1.
Calinescu, Matei.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De Beauvoir, Simone.  The Second Sex. Trans. and Ed. H. M. Parshley. 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
Garret, Catherine. Beyond Anorexia: Narrative, Spirituality and Recove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Gilmore, Leigh.  Autobiographics:A Feminist Theory of Women's
Self-representation.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 The Limits of Autobiography: Trauma and Testimon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Hunt, Celia & Fiona Sampson, eds.  The Self on the Pag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eative Writing in Personal Development.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8.
Henke, Suzette A. Shattered Subjects: Trauma and Testimony in Women's
Life-Writ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Jelinek, Estelle C. ed.  Women’s Autobiography: Essays in Critic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  The Tradition of Women’s Autobiograph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6.
Marcus, Laura.  Auto/biographical Discourses: Criticism, Theory, Practic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
McHugh, Kathleen. “ The Aesthetics of Wounding: Trauma and
Self-represent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Theory, Culture &
Politics (1999) Vol. 12, Issue 2: pp. 117-126.
Olney, James, ed.  Autobiography: Essays Theoretical and Critica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Smith, Sidonie.  A Poetics of Women’s Autobiography: Marginality and the Fictions of Self-representa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Smith, Sidonie and Julia Watson, eds. Women, Autobiography, Theory: A
Read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8.
Stanley, Liz.  The Autobiographical I: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eminist Auto/biography. Manchester &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2.
Sturrock, J.  The Language of Autobiography: Studies in the First Person
Singul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Steedman, Carolyn. “Writing the Self: The End of the Scholarship
Girl.”in Cultural Methodologies, ed. Jim McGuigan, London: Sage Publictions, 1997: pp.106-125.
Wagner-Martin, Linda. Telling Women’s Lives: The New Biography. New Brunswich: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4. 
Winter, Angela Roorda. Faith in the Process: The Hermeneutics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hree Women’s Autobiographies of Trauma and
Heal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1997.
Wu, Pei-yi. The Confucian’s Progres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in Traditional Chin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二、期刊論文
(一)台灣
二劃
丁文玲:〈聽見暗夜哭聲〉,《中國時報》,2002年6月23日,第21版。
丁敏:〈當代臺灣旅行文學中的僧侶記遊:以聖嚴法師「寰遊自傳系列」為探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7期,2002年7月,頁341-378。new window
四劃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當代》,91期,1993年11月,頁6-9。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台北:《新史學》,第5卷3期,1994年9月,頁119-140。new window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第34卷第3期,《思與言》,1996年9月,頁147-184。new window
王志弘:〈自傳:個人歷史的集體建構〉,《誠品閱讀》,第23期,1995年8月,頁80-82。
王基倫:〈「鹿園情事」的文學深情〉,《文訊月刊》,第131期,1996年9月,頁18-19。
王浩威:〈心理與文學──個人與家的拔河〉,《聯合文學》,第183期(第16卷第3期),2000年1月,頁120-127。
王曉波:〈原鄉人的血終於停止了沸騰──敬悼永不退卻的黃順興先生〉,《海峽評論》,第136期,2002年4月,頁49-52。
王津平:〈他愛國家、愛人民「永不退卻」──憶黃順興先生〉,《海峽評論》,第 136期,2002年4月,頁53。
王蘭芬:〈曹又方寫出與楊牧一段情〉,《民生報》,2005年1月7日。
王凌莉:〈劉俠遺作,呈現奮戰不懈生命歷程〉,《自由時報》,2005年2月5日訊。王扉:〈李敖前妻胡因夢下旬登陸〉,香港「大公報」,2006年8月3日。
王開平:〈苦情女傭 變身暢銷作家〉,《聯合報》,2006年8月7日。
(日)中川久定著.李樾譯:〈盧梭.斯湯達爾與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1日,頁35-41。
五劃
史書美:〈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第95期,1994年3月1日,頁108-127。
田芳華:〈自傳記憶與事件──生命史調查之應用與前瞻〉,《調查研究》,第6期,1998年10月,頁5-38。new window
石朝穎採訪:〈胡因夢:我的本質是很「巫」的;很原始很舞蹈很直覺的〉,《自立晚報》,1998年年12月14日。
石曉楓:〈楊牧自傳體散文中的虛實鑑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439-462。
立緒文化編輯部:〈家族書寫,大時代的小歷史——百年來一個大民族的多元生命面貌〉,收錄於立緒文化編《我的父親母親》。台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頁3-6。
六劃
朱東潤:〈論自傳及其法顯行傳〉,《東方雜誌》,第39卷第17期,1943年11月。
朱崇儀:〈伊希迦赫的內視鏡〉,《當代》,112期,1995年8月,頁26-33。
朱崇儀:〈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另一種(理論)書寫/實踐〉,《中外文學》,  
287期,1996年4月,頁40-45。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304期,1997年9月,頁133-150。new window
朱崇儀:〈女性自傳批評: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罅隙:以吉爾摩為例〉。Intergrams 2.2 (2000),2000年6月,NSC 84-2411-H-005-003-Q2 (II))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22/022-chu.htm)new window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建會策劃,1999年。
朱嘉雯:〈女性散文與流亡書寫──以渡海作家徐鍾珮、羅蘭為例〉,文化大學主   
辦:「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
朱介凡:〈聶華苓的文學生涯──「三生三世」家國鄉土天下情〉,《中外雜誌》,第454期,2004年12月,頁44-50。
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第4卷第1期,2000年3月, 頁17-41。
衣若蘭:〈歷代正史列女傳之編纂〉,2004年2月14日星期六上午10:00- 12: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討論室。
羊文漪:〈台灣解嚴後當代藝術的眾聲喧嘩〉,《傾向:文學人文季刊》,12期,1999年,頁169-183。
七劃
李元貞:〈臺灣的新女性運動〉,《人與社會》第5卷第6期,1978年2月,頁17-18。
李元貞:〈兩性社會的新理想〉,《婦女新知》,第22期,1983年12月,頁48-52。
李元貞:〈我為甚麼投入婦女運動〉,《文星》,第105期,1987年12月,頁48-52版。
李元貞:〈女人相攜共創歷史〉,《中國時間.人間副刊》,1999年3月8日。
李永熾:〈自傳與近代日本──內村鑑三《我如何成為基督徒》與福澤諭吉《福翁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1日,頁42-52。
李奭學:〈文學上的「傳記」〉,《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頁54-62。
李有成:〈論自傳(上)〉,《當代》,1990年11月1日,第55期,頁20-29。
李有成:〈論自傳(下) 〉,《當代》,1990年12月1月,第56期,頁56-63。
李長莉:〈《浮生六記》與五四文人〉,《中華讀書報》2005年8月17日。
李靜玫:〈『她史』(herstory)的傳記敘事模式-以九O年代台灣女性口述史文本為例〉,《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6月第一版,頁135-166。
江寶釵:〈充滿行動張力的沙河之流:陳燁印象〉,《文訊》,第40期,1989年2月1月出版,頁120-122。
江勇振:〈男性與自我的扮相:胡適的愛情、軀體與隱私觀〉,收於漢學研究中心主辦:《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20-22日,頁1-23。
江世芳:〈半臉女兒陳燁剖白〉,《中國時報》第13版,2001年10月25日。
杜瑞樂:〈自傳體文學與人類經驗-試論盧梭之懺悔錄與沈復的《沈生六記》〉,《當代》,第67期,1991年11月1日,頁88-105。
何金蘭:〈羅蘭.巴爾特自傳觀與文學觀析論〉,《思與言》,第30卷第3期,1992年9月,頁1-19。new window
何文敬:〈我是誰?──湯婷婷的《女勇士》中的屬性建構〉,《中外文學》,21卷7期,1992年12月,頁131-151。new window
何飛鵬:〈二OOO年非文學類出版市場分析〉,《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2002年,頁252-249。
吳泉源:〈告別一個蠻荒的時代:評邱瑞穗的『異情歲月』〉,《自立早報》,1995年4月25日,閱讀當代女性生活史專題書評。
吳雅蕙:〈活出真情自我──專訪曹又方〉,《出版流通》,52期,1996年6月,頁15-16。
沈乃慧:〈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上)(下),《文學台灣》,第15、16期,1995年7月、10月。
沈怡:〈政治人物傳記熱鬧繽紛〉,《聯合報》文化廣場,1996年1月16日,版35。
呂明純:〈日據時期女性作家之自我呈現──以辜顏碧霞、楊千鶴為主要討論〉, 《台灣新文學》,第15期,2000年6月, 頁。
佐藤妮娜:〈憶家父──黃順興〉,《海峽評論》,第136期,2002年4月,頁39。
宋雅姿:〈複雜後的單純-專訪曹又方女士〉,《文訊月刊》,232期,2005年2月,  
頁118-127。
八劃
林貞羊:〈在談煙疏雨中──評羅蘭散文〉,《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83年5月3日。
林芝:〈生活在音樂與文學中──訪羅蘭〉,《望向高峰:速寫現代散文作家》,台北:幼獅,1992年,頁。
林鎮國:〈當代儒家的自傳世界──馮友蘭、唐君毅與牟宗三為例的研究〉,《清華學報》,新23卷第1期,1993年3月,頁101-124。new window
林芳玫:〈女體的凝固與蒸發-市場、家庭與國家對待女體的方式〉,《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年2月,頁194-198。
林淑儀:〈名人出書熱.出版風雲起〉,《出版流通商品情報》,第3卷,1998年9月,頁10-13。
周昌龍:〈五四時期知識份子對個人主義的詮釋〉,《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12月號,頁63-80。new window
周芬伶、陳芳明對談記錄:〈向誰叛逆──解嚴後的女性書寫〉,2004年4月3日,國家台灣文學館演講廳,葉昊謹謄錄,陳芳明、周芬伶修訂。
九劃
姚同發:〈中華文化的傳人:羅蘭〉,《人物》雜誌,2006年7月10日。
十劃
馬耀民:〈傳記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與流變〉,《文訊》,1993年12月,第98期,頁18-20。
梁一萍:〈女性/地圖/帝國──聶華苓、綢仔絲、玳咪圖文跨界〉,《中外文學》,第27卷5期,1998年10月,頁63-98。new window
徐淑卿、董成瑜:〈風雲流過:回顧一九九八出版界年度大事〉,《中國時報》開卷版,1998年12月31日。
徐淑卿:〈逝去家族的召喚〉,《中國時報》,2001年3月18日。
徐開塵:〈曹又方:要好好地活著,也要好好地走。生前告別式一新生死觀〉,《民生報》,2000年12月6日星期4,第4版「文化新聞」。
十一劃
曹又方:〈人人的婦女運動〉,《婦女雜誌》,第124期,1979年1月,頁53-56。
張瑞德:〈心理學理論應用於中國傳記研究的一些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合編,1981年5月,頁375-381。new window
張老師月刊策劃:〈瓊瑤帝國興亡史〉,《張老師月刊》,第23第5期,1989年,頁42-61。
張漢良:〈傳記的幾個詮釋問題〉,《當代》,1990年11月,55期,頁31。
張殿:〈出版聚焦作家傳記,以小搏大〉,《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2年1月28日,版29。
張雪媃:〈現代女作家自傳文學中的自我呈現〉,收於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003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一刷,頁8-21。
張雪媃:〈流:聶華苓筆下的中國歷史長河──解讀《桑青與桃紅》及《千山外,水長流》〉,《世界文學》9,2003年12月,頁179-201。
張瑞芬:〈靈思.慧眼.凡塵──讀曹又方《靈慾刺青》〉,《文訊》,第234期,2005年4月,頁。
許唯民等:〈地方政治人物風雲鑑(5)-黃順興〉,《聯合月刊》,第19期,1983年,頁88-89。
許俊雅:〈《花間時節》導讀〉,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頁94-99。
章清:〈自由主義的兩代人:胡適與殷海光〉,《二十一世紀》,第8期,1991年12月,頁58-65。new window
胡衍南:〈歷史?新聞?內幕?隱藏在傳記熱背後的幾個問題〉,《文訊》,第98期,1993年12月,頁25-28。
胡因夢文,王永泰圖:〈穿越靈魂暗夜──內在靈修的探尋〉,《張老師月刊》,第240期,1997年12月,頁82-90。
胡因夢口述,楊金燕文、王永泰圖:〈走過親密關係──胡因夢的心靈修習紀錄〉,《張老師月刊》,第250期,1998年10月,頁123-128。
胡紹嘉:〈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收錄於《應用心理研究季刊25期: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台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出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發行,2005年3月出版,頁29-54。new window
胡梓:〈解讀傳記圖書的熱潮〉,《書香月刊》,第52期,1995年10月,頁2-4。
耿榮水:〈抱憾以終的農民革命家──黃順興長留民主鬥士典範〉,第136期,2002年4月,頁47-48。
十二劃
焦桐:〈活過三輩子:回台前夕越洋訪聶華苓〉,《中國時報》,第18版,1988年5月1日。
單德興:〈說故事與弱勢自我之建構──論湯婷婷與席爾柯的故事〉,《第三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文學篇》,單德興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105-36。(亦刊登於《歐美研究》,22卷2期,1992年6月,頁45-75。)new window
單德興:〈身障者,不是宗教的弱勢者〉,《人生雜誌》法鼓山電子報,251期。
朱崇儀:〈分劣的忠誠?:書寫/再現?:記號學/女性主義?〉,《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頁126-137。new window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61期,1994年2月1日出版,頁20-22。
彭瑞金:〈從變臉到靈修──讀陳燁《半臉的女兒》〉,《台灣日報》,2002年4月17日至18日,第25版。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台北:《中外文學》,1996年10月,25卷5期,頁6-17。new window
邱貴芬:〈導論〉,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日據~1976》,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頁4-51。new window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的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9期,1999年2月,頁5-25。new window
邱麗文:〈求真、求善、求心靈改革──身心靈整合的倡導者胡因夢〉,《新觀念》,第195期,2004年6月,頁46-53。
黃碧端:〈見證時代的自傳──簡介《歲月沉沙》〉,《聯合文學》,11卷10期,1995年8月,頁150。
黃翠娥:〈日本自傳文學中的「我」〉,收於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003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一刷,頁70。
黃錦珠:〈愛/恨是無限對話──讀陳燁《烈愛真華》〉,《文訊》,第203期,2002  
年9月,頁30-31。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510期,1996年6月,頁85-93。new window
曾珍珍:〈《桑青與桃紅》:七O年代前衛女性身體書寫〉,《文學台灣》,37期,2001年1月,頁63-68。
十三劃
楊懋春:〈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中國人的性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台北:桂冠出版社,1988年,頁133-179。
楊青矗:〈不是故鄉的故鄉:訪保羅.安格爾和聶華苓〉,《自立時報》,第2版,1988年5月1日。
楊周翰:〈歷史敘述中的虛構:作為文學的歷史敘述〉,《當代》,第29期,1988年9月,頁35-36。
楊錦郁:〈心靈不曾間歇的感動──專訪羅蘭女士〉,《文訊》,第57期,1990年7月,頁88-93。
楊錦郁:〈在自傳中他們活過了〉,《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1月28日,版42。
楊銘郎:〈胡因夢──心靈革命的潛行者〉,《遠見雜誌》,第92期,1994年2月,頁58-60。
楊照:〈掀起他的蓋頭來──窺看傳記裡的私生活〉,《中國時報》,1995年3月2日。
楊翠:〈臺灣女性生命史的記憶圖騰與書寫策略──以「家庭關係」之呈現為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4月初版。
楊翠:〈三個五年級女生的自傳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烏〉,收入會議論文集《後殖民的東亞在地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頁287-332。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26期,1998年4月,頁236-269。
應鳳凰、黃恩慈:〈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年代女作家系列(3)聶華苓〉,《明道文藝》,第347期,2005年2月,頁42-47。
十四劃
齊隆壬:〈瓊瑤小說(1963-1967)中的性別與歷史〉,「當代台灣通俗文學研討會」論文(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主辦。又收於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年。)
廖卓成:〈論傳記文的雙重文本:故事中的言談舉隅〉,《中外文學》,1994年7月,第23卷第2期,頁95-109。new window
廖卓成:〈談兩本傳記文學史〉,《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1期,1996年6月,頁131-152。new window
廖卓成:〈《沫若自傳》析論〉,《臺北師院學報》,第9期,1996年6月,頁197-222。new window
廖玉蕙:〈逃與困:聶華苓女士訪談錄〉,《自由時報.副刊》,2003年1月13日-14日,第35版。
趙曼君:〈政治人物傳記出版掀熱潮〉,《經濟日報》商業.消費,1995年6月19日,版14。
十五劃
葉石濤:〈六○年代作家的流浪與放逐〉,《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頁163-165。
葉石濤:〈從《泥河》到《燃燒的天》:談陳燁的小說〉,《聯合文學》,第79期,    
1991年5月,頁168-169。
葉洋:〈假自傳撈大錢〉,《中國時報》,1991年11月13日,版27。
葉益青整理記錄:〈接合歷史與文學的真與美——陳芳明VS.東方白〉,《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版,2001年4月30日。
葉瓊霞:〈身世的多重書寫──陳燁《半臉女兒》及其他〉,《台灣日報》,2002年1月3日至4日,第25版。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台北:《中外文學》,第31卷6期,1991年11月,頁133-157。new window
劉婉俐:〈智慧的女性:藏傳佛教女性上師傳記與佛教女性身份認同議題〉,《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1999年9月,頁188-211。new window
郭士榛:〈曹又方自傳《靈慾刺青》出版〉,《中央日報》,2005年1月7日。
十六劃
陳銘磻:〈時有入簾新燕子──讀羅蘭「春及花」與「歌」〉〉,《文壇》,第
   247期,1981年元月,頁48-51。
陳銘磻:〈不再飄雪的春天──我知道的羅蘭〉,《新書月刊》,第21期,1985年。
尉天驄:〈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收於《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遷》,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論壇雜誌出版,台北,1985年。
陳念萱:〈胡因夢寫自傳尋找自己〉,《中時晚報》,1999年3月10日,第13版。
陳念萱:〈靈多於慾的刺青〉,《鳳凰週刊》(香港),2005年1月25日。
陳美華:〈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7期,2002年7月,頁295-340。new window
陳希林:〈劉俠親撰自傳 去世周年 九歌將推出「俠風長流」〉,《中國時報》,2004年1月3日。
陳芳明:〈以擦亮每一顆文字刷新歷史〉,《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3月10日,頁9-19。
陳國元、嚴孝昌報導:〈冒名假援交「麻辣教師」陳燁判賠〉,「東森新聞」,2006年4月22日。
黎活仁:〈東西方的傳記文學與自傳文學──日本學者的觀點〉,《文訊雜誌》(本 期專題:傳記風潮中的省思),1993年12月,革新第59期,頁21-22。
賴信真:〈書寫女性生命簡介已出版之臺灣漢人女性之自傳或回憶錄〉,《臺灣史料研究》,第11期,1998年5月,頁14-22。new window
蔣勳:〈家.國.歷史.父親〉,《當代中國電影:一九九五~一九九七》,黃寤蘭主編,時報出版社,1998年,頁48-52。
蔡美娟:〈生命鬥士傳記儼然成為書市主流〉,《聯合報》,1999年9月15日。
十八劃
聶華苓:〈苓子是我嗎?〉,《聯合報》,1961年12月20日,6版。
聶華苓:〈我家的彩虹〉,《聯合報》副刊,2006年2月2日,C7。
聶華苓:〈廢址──戰爭歲月〉,《聯合報》副刊,2007年2月5日,E7。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87期,1996年4月,頁56-68。new window
顏擇雅:〈台灣女性的家族史觀〉,《民生報》,A10版,2005年1月23日。
十九劃
鐘麗慧:〈教育家的作家──羅蘭〉,《織錦的手:女作家的素描》,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2月10日再版,頁193-205。
鄭志明:〈臺灣禪修型「新興佛教」初探〉,《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出版,頁247-264。new window
鄭美里策劃記錄整理:〈情字這條路──愛情小說的謎與惑〉,《開卷全民閱讀》,台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47版,1997年4月17日。
鄭尊仁:〈郁達夫的傳記文學理論與實踐〉,《淡江大學中文學報》,台北,淡江大 學中文系,第7期,2001年6月,頁197-214。new window
薛化元:〈戰後台灣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互動的一個考察──以雷震及《自由中國》的國家定位為中心〉,《當代》,141期,1999年5月,頁32-45。
二十劃
羅元輔:〈假如黃順興沒有外遇,她一定看不起他﹖〉,《新新聞》,第374期,1994年5月8日至14日,頁80-81。
羅元輔:〈中華全國臺聯永不退卻──黃順興先生生平〉,《海峽評論》,第136期,2002年4月,頁40-41。
羅蘭:〈塑造人物的重要性與樂趣〉,《文訊》,第247期,2006年5月,頁34-37。
藍如瑛:〈九O年代台灣人物傳記出版生態初探(上)(下)〉,《新聞鏡週刊》,363-365期,1995年10月23日至10月29日,頁40-44、40-44。
(二)大陸期刊
四劃
王沛:〈自傳體記憶研究述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 1998年9月,頁1-6。
王沛:〈自傳體記憶芻議,《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0年,頁105-109。
王又平:〈自傳體和90年代女性寫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2000年9月,頁88-94。
王榮國:〈為自由而歌──評謝冰瑩的《女兵自傳》〉,《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2年9月,頁98-101。
六劃
(法)安妮 居里安著,施康強譯:〈自傳的誘惑〉,《海南師院學報》,第4期,1994年,頁47-53。(本文曾在巴黎第七大學二十世紀遠東文學中的自傳學寫討論會上宣讀。)
七劃
宋嗣廉.鐘嵐:〈我國傳記文學史上的第一篇自傳及其影響〉,《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8年,頁39-59。
呂厚超、黃希庭、李敏:〈自傳體記憶中時間標記研究述評〉,《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0年2月,頁98-102。
八劃
汪亞明、陳順宜:〈郁達夫對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獨特貢獻〉,金華:《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年5月。
九劃
(美)保羅.約翰.埃金著,姚君偉譯:〈自傳的起源:敘述身份與拓展自我的出現〉,《國外文學》(季刊),第3期,2000年,頁3-6。
十一劃
張志杰、黃希庭:〈自傳體記憶中的時間組織〉,《心理科學》,第21卷,1998年,頁460-461。
張志杰、黃希庭:〈自傳記憶的出現及早期發展〉,《心理學動態》,第7卷第2期,1999年,頁64-69。
十二劃
馮亞琳:〈德國十八世紀自傳文學中的個體意識〉,《外國文學評論》,第2期,1999年,頁33。
十三劃
楊子江:〈從自序的緣起到自傳之濫觴〉,《學術研究》,第4期,2001年,頁134-137。
楊國政:〈盧梭的自傳觀〉,《國外文學》(季刊),第3期,2001年,頁28-36。
楊國政:〈懷疑時代的自傳〉,《外國文學評論》,第2期,2002年,頁81-90。
楊正潤:〈論懺悔錄與自傳〉,《外國文學評論》,第4期,2002年,頁23-29。
十四劃
(法)菲利普.勒熱訥著,孫亭亭譯:〈為自傳定義〉,《國外文學》(季刊),第1期,2000年,頁3-6。
十五劃
葉志良:〈論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創作〉,哈爾濱:《黑龍江社會科學》,1997年6月。
葉志良:〈論郭沫若自傳文學創作的特徵〉,《河北學刊》,第22卷第4期,2002年7月,頁76-79。
十六劃
陳蘭村:〈胡適:現代傳記文學的開風氣者〉,《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7-24。
十九劃
顧聖皓、肖林平:〈中國現代史記散文的成功創造──試論郭沫若自傳散文的思想與藝術〉,《河南教育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頁1-7。
三、學位論文
六劃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師
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朱嘉雯:《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桃園:中央大new window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台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七劃
李有成:《自傳主體的呈現:描述、敘述、論述》,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李靜宜:《台灣傳記圖書類型及其發展》,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李興寧:《魏晉時期別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年7月。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台
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八劃
林欣儀:《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台中: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翠真:《台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台中:私
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怡君:《重繪移民女性:聶華苓與嚴歌苓作品中的華裔美國移動論述》,新竹:
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九劃
帥文慧:《母女關係的移動──以情節的書寫朝向改變》,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new window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1月。
十劃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
場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南
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十一劃
胡欣怡:《胡適的傳記文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胡紹嘉:《書寫、行動與自我──以九O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作品為例》,台
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7月。
張翠芬:《一個青年女性自我之建構與轉化──自傳式民族誌取向》,台北:輔仁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張永年:《杏林子的散文世界:兼論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十二劃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new window
年6月。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年5月。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
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5月。
曾尚慧:《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台灣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