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使用者參與建構學校學習環境
書刊名:中等教育
作者:鄭海蓮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eng, Hi-lian
出版日期:2004
卷期:55:1
頁次:頁98-109
主題關鍵詞:使用者參與學校建築User participationSchool archite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7
  • 點閱點閱:21
會議論文
1.鄭海蓮、簡聖芬、施宣光(2002)。開放教育與學校空間的成長及塑造:新竹市陽光國小案例研究。九十學年度技職體系建立教育夥伴關係計畫執行成果研討會,教育部 (主辦) 。高雄縣大寮鄉:輔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9)。新竹市光鎮國小校園整體規劃期末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海蓮(2002)。融合九年一貫課程與開放教育精神規劃新設學校之校園設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umford, Lewis(1938)。The Culture of Cities。London:Seeker and Warburg。  new window
3.蔡保田(1971)。學校建築研究。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ilson, K. G.、Daviss, B.、蕭昭君(2000)。全是贏家的學校。臺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all, Peter(1998)。Cities in civilization : culture, innovation, and urban order。New York: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6.Alexander, Christopher、Silverstein, Murray、Angel, Shlomo、Ishikawa, Sara、Abrams, Denny(1975)。The Oregon experi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林清江(1986)。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臺灣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萬義(1986)。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enge, Peter M.、Cambron-McCabe, Nelda、Lucas, Timothy、Smith, Bryan、Dutton, Janis、Kleiner, A.(2000)。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Doubleday/Currency。  new window
其他
1.校園規畫,臺北縣:桃子腳國民中小學。,http://www.tykjh.ntpc.edu.tw, 2003/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仁和。澎湖縣竹灣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實作省思,http://w1.loxaxom.tw/dsodso/bl.htm, 200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新竹市陽光國小造校計畫,新竹市:陽光國小。,http://www.hceb.edu.tw/zb26/造校計畫.htm, 200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與您談談陽光國小的陽光、空氣、水,新竹市:陽光國小。,http://www.hceb.edu.tw/zb26/陽光、%20空氣、%20水.htm, 200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碩英(2002)。導讀--我們竟然把有生命的組織當作沒生命的機器來控制。學習型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