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學學習領導、學習環境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作者:吳堂鐘
作者(外文):WU,TANG-J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陳木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學習領導學習環境學習成效learning leadershiplearning environmentlearning outcom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3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中學學習領導、學習環境與學習成效之關係,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調查對象,採問卷調查法,共回收有效問卷數923份,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壹、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 學生知覺實施學習領導、學習環境與學習成效的感受均達到中高以上程度。
2. 實施學習領導現況,以「形塑學習文化」得分最高,而「重視學習成效」的得分則相對較低。
3. 學習環境中,以「師生互動方式」得分最高,而「教室環境布置」的得分則相對較低。
4. 學習成效中,以「學習滿意度」得分最高,而「學習的策略」的得分則相對較低。
5. 不同性別在知覺「學習領導」、「學習成效」二變項的得分,有顯著差異,但在「學習環境」變項則無顯著差異;在各向度得分,部分有顯著差異。
6. 八、九年級學生在「學習領導」的得分,有顯著差異,但在「學習環境」、「學習成效」二變項則無顯著差異;在各向度得分,部分有顯著差異。
7. 是否為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在「學習領導」、「學習環境」二變項的得分,有顯著差異,但在「學習成效」及其向度則無顯著差異;在「學習領導」、「學習環境」之向度得分,部分有顯著差異。
8. 有無接受活化教學在「學習領導」、「學習環境」、「學習成效」三變項及各向度得分,有顯著差異。
9. 不同接受活化教學科目,在「學習領導」、「學習環境」、「學習成效」三變項得分,有顯著差異;在各向度得分,部分有顯著差異。
10.不同教學方式在「學習領導」、「學習環境」、「學習成效」三變項得分,有顯著差異;在各向度得分,部分有顯著差異。
11.不同學校規模在「學習領導」、「學習環境」二變項的得分,有顯著差異,但在「學習成效」變項則無顯著差異;在各向度得分,部分有顯著差異。
12.「學習領導、學習環境與學習成效」之徑路關係模式獲得支持。
13.學習領導對學習環境、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影響力。
14.學習領導透過學習環境,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具有間接效果。
貳、本研究建議如下:
1. 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個別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學習的重要性,以有效提升學習領導的成效。
2. 學校領導者應鼓勵教師提升「師生互動方式」的能力,以有效構建課堂「良好學習氛圍」之優質學習環境。
3. 學校領導者可運用學習領導的策略,並透過優化學習環境的手段,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4. 教育主管機關應正視學校教師兼任行政人員異動頻仍的現象。
5. 可趁少子女化的機會降低班級人數,以增大教室可活動之空間。
6. 政策的推動宜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並應建立確實可行的政策實驗機制。
7. 國中各科目適合採行何種教學法是可進一步深究之議題。
The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s the methods to collect the data from 923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ai City for the study, and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 The primary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1. Students’ sense towards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all reached to high intermediate level of satisfaction.
2. As for learning leadership, Students sensed “Shaping a culture of learning” higher; however, have lower feeling towards “Emphasis on learning outcomes”.
3. As for strategies used on learn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have stronger feeling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have lower feeling on “classroom environment layout”.
4. On learning outcomes, students sensed “learning satisfaction” higher; however, have lower feeling towards “learning strategies”.
5. Comparing on gender, there has no difference in facet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outcomes”, but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having difference; parts of their dimensions have differences.
6. Comparing on grade eight and nine, there has difference in facet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but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outcomes”, having no difference; parts of their dimensions have differences.
7. Comparing on whether remote areas, there has difference in facet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but in “learning outcomes”, having no difference; parts of their dimensions have differences.
8. Comparing on whether accepting activation teaching, there has difference in facet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 “learning outcomes”; and having difference on there every dimension.
9. Comparing on accepting activation teaching subject, there has difference in facet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 “learning outcomes”; parts of their dimensions have differences.
10. Comparing on teaching methods, there has difference in facet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 “learning outcomes”; parts of their dimensions have differences.
11. Comparing on the number of school classes, there has difference in facet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but in “learning outcomes”, having no difference; parts of their dimensions have differences.
12. The path relation among learning leadership,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are all supported.
13. The learning leadership has a positive and crucial impact on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14. Through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leadership has indirect effects on learning outcomes.
II. Suggestion of the study:
1. The schoo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learning outcome, to promote the efficacy of learning leadership.
2. The leaders of the school should encourage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efficacy of “teacher-student inactive”, then creating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3. The leaders of school can use the strategies of learning leadership, and with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promote learning outcomes.
4. Due to the Part-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 turnover frequent,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put this issue into careful consideration.
5.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declining birthrate to reduce the class size, then enlarging event space.
6. It should be more suitable for promoting policy from point to line, and creating a feasible experimental mechanism.
7. Which teaching method fit for the subject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y be further study.
中文部分
方德隆(2001)。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方慶林(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分散式領導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毛新勇(1999)。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教材教法,9期。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原作者:Hergenhahn)。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1)
王世璋(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new window
王如哲(2010)。 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第27期,2010.9 。
王克難(譯)(2003)。夏山學校:實踐自由發展,見證愛的教育(原作者: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王昭人(2011)。臺北市國小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效能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為國(2004)。適性教學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 8(1),97-110。new window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環鈴(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第36期。
仰瓊宜(2010)。離島國中校長教學領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朱玉齡(2011)。普化學習環境之教育承擔特質:以學習自然科學課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池俊吉(2011)。大學校院推動成效為本教育應有之認知與作為。評鑑雙月刊,33, 28-32。
何希慧(2007)。國外一流大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五妙方。評鑑,6,96.3,9-11。
何佳瑞(譯)(2011)。學習導向之領導:40年來經驗研究的教導(上) (原作者:P. Hallinger)。教育研究月刊,212,97。(原著出版年:2011)new window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new window
余政達(2013)。分布式領導、溝通行為、 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文傑(2008)。員工數位學習成效影響因素:社會技術系統觀點之跨層次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new window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俊憲(2012)。推動高中職學校優質化-「學習領導」之觀點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0),39-42。
吳俊憲、林怡君(2014)。從學習領導觀點談學校行政人員未來的培力方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4),01-03。
吳春菊(2012)。高雄市國小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挺溦(2006)。「一校一藝團」計畫下國中音樂藝團學生音樂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吳國淳(譯)(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原作者:T.Kellaghan, K. Sloane, B. Alvarez,& B. S. Bloom)。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吳康寧、胡宗仁、劉雲杉、吳永軍、程曉樵、丁瑜(2005)。課堂教學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吳淑芬(2007)。民主學習環境對國中學生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淑靜(2003)。國小體育教師師生互動行為及教學決定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盧美貴與莊貞銀(1998)。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12)。學習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17,139-140。
吳進利(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主任分布式領導與處室組長工作投入及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銘達、鄭宇珊(2010)。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中等教育,61 卷 3 期。new window
吳譿麟(2010)。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呂悅寧(2013)。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芊慧(2011)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個人及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李建興 (2009)。芬蘭教育驚艷對台灣的挑戰。2015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5367。
李珀(2015)。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取自http://www2.csic.khc.edu.tw/07/0705/資源專區/親職/分享文章/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pdf。
李美枝編著(1987)。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瑜(1994)。情境學習環境與去情境學習環境對國二學生物理壓力概念學習成效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工作社會心理學(原作者:M. Argyle)。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9)
李貞儀(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重毅(2012)。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李重毅(2012)。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李偉文(2000)。念書是增加選擇的工具。國語日報,家庭版。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沈志杰(2014)。宜蘭縣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沈揚庭(2011)。識域:科技中介、社群融入、空間擴增的學習環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周佳瑜(2004)。國內大學國際化學習環境之研究:研究生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周虹君(2002)。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周婉萍(2014)。國中生時間管理、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人龍(1999)。概念構圖--科技認知學習的另一種方法。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2:11,10-19。
林文律(2013)。從教學領導邁向學生學習。2013年第五屆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君屏(2015)。一所推動理念學校校長學習領導敘說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new window
林育珊(2011)。教師人格特質、轉型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林佳鈴(2011)。教務主任以轉型領導促進學校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個案研究─以推動閱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明地(2014)。學習領導:理念到具體行動。教師天地,192,26-31。
林明地(1999)。重建學校領導的倫理學觀念。88年10月30日教育行政論壇第五次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new window
林明地(2012)。學習領導:理念與實際初探。教育研究月刊,229,18-34。new window
林信廷(2012)。不同學習輔助策略導入wiki網頁編輯對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姿吟(2013)。高雄市高中職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 Mayer)。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7)
林逸琦(2013)。國小社會領域教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新發(2010)。校長教學領導的意涵與行動實踐步驟。國民教育月刊,51(2),1-6。
林銘照(2011)。探究在虛擬學習環境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因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慧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邱明珠(2013)。國民中小學校長人格特質、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台北市。
凃景閔(2011)。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宣崇慧(2007)。直接教學模式對不同認知問題識字困難學童學習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紀家雄(2013)。中小學校長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領導核心技術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 85,156-172 。
紀麗春(2011)。國中學生「學習型家庭」狀況與其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以新港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涂文雪(2003)。國中校長與教務主任教學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涂志豪(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疏離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秦夢群 (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初版)。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機、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new window
馬曉蓁(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高淑珍(2012)。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數探討學習動機、學習互動以及學習平台對協同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商管科技季刊,十三(一),75-98。new window
高源令(2003)。訊息處理學習論。教育心理學,黃國彥主編(頁191-249)。台北市:心理。
高翠霞(2011)。環境與學習行為。T&D飛訊,117,1~18。
張至維(2009)。機器人舞台:整合位置感知機器人與混合實境環境以建立真實學習環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張怡君(2009)。適性化數位學習環境之學習行為特徵辨識與塑模(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金淑(2005)。合作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1,45-60。new window
張春興 (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新仁(1982)。我國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張新仁(2012)。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2016年3月1日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file/20140216174113.pdf。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 師友月刊,(559),36-43。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張慧君(2014)。國中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對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16)。何謂分組合作學習?2016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qa.php。
梁朝雲、許育齡(2011)。設計教育中促進想像的學習環境因素及其作用。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315-346。new window
梁嘉晏(201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級任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妍玲(2014)。高雄市國中校長課程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美芬(2013)。高雄市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知覺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文蕙(2012)。國小高年級理財教育能力指標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陳木金(2000)。學習地圖理論對有效學習策略的啟示。刊載於台北縣小班教學刊物,89 年 11 月。取自http://www3.nccu.edu.tw/~mujinc/newsletter/891115.pdf。
陳木金(2006)。活化校園建築.連結生活與學習─以政大校園十景賞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50-57。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木金、邱馨儀、張維倩、林惠煌 (2013)。以學定教的校長教學領導模式 。刊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2013年12月14日2013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34)。
陳木金、溫子欣(2008)。 打造擁抱自然與健康的校園空間:以政大楓香步道的規劃建設為例。刊載於 2008.12.06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論文集(頁89-102)。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陳正昌(2011)。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巧珣(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轉型領導風格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李綢(2000)。教育大辭書。2016年2月27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383/。
陳育琳(2006)。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new window
陳怡潔(2007)。國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領導與家庭教養文化對學生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俊雄(2010)。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氣候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品華(2014)。國小校長學習領導之個案研究:以學習共同體之推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奕諠(2014)。兩所高中校長學習導向領導之研究:專業學習社群為變革發動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建懿,2014。中部地區私立高職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盈蓉(2010)。國中生英語字彙學習策略使用之研究--以善化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秋蓉(2014)。國中生父母期望知覺、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陳庭儀(2009)。國中生知覺班級環境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國清(2012)。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琇琴(2010)。國民小學學生知覺級任教師轉型領導、班級氣氛與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舒婷(2014)。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偏遠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陳寬裕、王正華(2013)。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附光碟)。台北市:五南。
陳融俞(2016)。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教室環境使用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捐(2011)。校長分布式領導對組織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單文經(2004)。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富文化。
單文經、李詠吟(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
彭子露(2014)。國中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成熟斷層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縣。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曾俊凱(2006)。臺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曾桂琪(2007)。國中學生數學學習環境及其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湯志民(1993)。現代教學革新與教室設計的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科,2,33-91。new window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空間的革新。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63-100。臺北市: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廖文靜、吳珮君、林韋秀(2006)。學科型教室在教學應用上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4-2413-H-004-011-)。
湯億松(2000)。我國國中處室行政人員教學領導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文喜(2009)。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知覺相關之研究-以竹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黃秀玲(2012)。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 教育類,47(2), 203-230。new window
黃政傑(1996)。道德與社會科教學法。台北市:師大。
黃素青(2014)。轉型領導、互易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國政(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敏榮(2012)。高級中等學校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黃淑玲(1999)。網際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中學習互動型態與認知風格對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二次函數之教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黃淑玲(2011)。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軸的評鑑實務。 台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黃港友(2004)。綜合中學選修專門學程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煜程(2001)。國中理化教師所營造的學習環境對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鼎強(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德祥、林重岑、薛秀宜(譯)(2007)。教育社會學(原作者:Jeanne H. Ballantine)。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
楊千慧(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閱讀教育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思偉(譯)(1988)。學科教育論(原作者:柴田義松)。台北市:九二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1)
楊晰勛(2008)。以多重表徵輔助幾何證明的數位學習環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楊瑩(2011)。以學生學習成效為評量重點的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政策評鑑雙月刊,30,27-34。
楊麗秀(2004)。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葉連祺(2015)。學習領導和科技領導之影響關係:基於臺灣學位論文資料庫和社會網絡分析。發表於2015年11月14日北市大研討會,台北市。new window
廖雅蘭(2011)。國民中學分布式領導與學校組織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翟家甫(2013)。公立高中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劉維琪(2006)。認可≠績效責任。評鑑雙月刊,2。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07/15/38.aspx。
潘慧玲、陳佩英、張素貞、鄭淑惠、鄭淑惠、陳文彥(2014)。從學習領導析論學習共同體概念與實踐,50-70。發表於淡江大學主辦,2013/03/08~09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新北市。new window
蔡幸芳(2006)。國中學生知覺教師即時行為之運用、自尊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玲玲(2013)。私立高中職學校校長分布式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蔡執仲(2006)。『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環境知覺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蔡舒文(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蔡雅惠(2009)。高中職校輔導管教措施與學生學習態度及效果之關係-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蔣安慧(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礁溪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研究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縣。
鄭志蘭(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轉型領導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壓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鄭英耀(1994)。國小教師思考與學生行為關係之研究。測驗年刊,41,221-240。new window
鄭崇趁(2015)。從知識遞移的績效價值探討教師領導及課程教學領導的本質。2015年6月16日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課程發展與校本特色課程研討會,彰化縣。
鄭麗玉(2009)。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賴志峰(2010)。學校領導新議題: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宛靖(2014)。數位遊戲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龍應台、安德烈(2007)。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台北市:天下。
戴心瑀(2012)。國小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謝文全(2004)。 比較教育行政(第4版)。台北市:五南。
謝旻儕(2012)。擴增實境融入國中英語教學與學習環境之建置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new window
鍾佳容(2013)。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創新經營、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簡紅珠(1992)。學習型態與教學型態-研究發現與應用。國教世紀27:4民81.02 ,28-32。
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93-104。new window
魏晨芳(2011)。音樂學習角應用於教室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羅文興(2015)。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之研究-以新北市五位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珍蓉(2014)。候用校長情境學習、權力觀點與角色責任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蘇郁嵐(2004)。國中生社會地位與合作學習對其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國章(2012)。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教學研究趨勢與學習成效後設分析-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學位論文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new window
蘇錦麗、黃曙東(2007)。世界重要國家評鑑專業標準與原則發展對我國之啟示。高教評鑑,1(1),53-84。new window
鐘啟哲(2013)。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Ajzen, I. (1988).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Dorsey press.
Anastasi, A. (1983). Psychological testing. New York: Macmillan.
Argyris (1964)Intergrati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agozzi & Yi.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6, 76-94.
Baldwin, T. T. & Ford, J. K.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 41, 63-103.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Macmillan.
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 ,Vol. 18, No. 1. (Jan. - Feb., 1989), 32-42.
Brown, H. O.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4th ed.).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Bull, Solity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Principles to practice. London: Croom Helm.
Cohen,S.,& Wills, T.A.(1985).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98(2),310-357.
Dempster, N., Robson, G., & Gaffney, M.(2011).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Research finding and frontiers from down under. In T. Townsend &; J. MacBeath(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eadership for learning(pp.143-163). London, England: Springer.
Donald, J.(1997).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Academic leaders talk about what work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uBrin, A. J. (2007). Leadership: Research fin fings, practice, and skills(5th ed.). Boston,MA: Houghton Mifflin.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40-1048.
Edmondson, A. C. 2003. Speaking Up in the Operating Room: How Team Leaders Promote Learn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Action Tea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0(6), 1419-1452.
Fraser, B. J. (1998). Sci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Assessment,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In B. J. Fraser and K. G. Tobin (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Inc.
Glickman, C.D. (2002).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How to help teachers succe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oldring, E., Huff, J., Spillane, J., & Barnes, C. (2009). Measuring th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expertise of school principals. 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Schools. 8,(2), 197-228.
Greenfield, W. (1987). Morale Imagin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tecedents to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n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Concepts,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Edited by William Greenfield(1987). Allyn & Bacon, M.A..
Hallinger, P. & Heck, R. H. (2011). Leadership and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In J. Robertson and H.Timperley (Eds.),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pp. 56-70).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llinger, P. (2011).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lessons from 40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9(2),125-142.
Joyce, B., & Weil, M. (1992). Models of teaching. Boston, MA: Allyn & Bacon.
Katims, D. S., & Harris, S. (1997). Improving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Journal of Adolescents & Adult Literacy,41(2), 116-123.
King, J. A., & Evans, K. M. (1991). Can we achiev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73-75.
Kirkpatrick, D. L. (1994).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CA:Berrett-Koehler.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New York, NY: Cambridge Press.
Leithwood, K. & Duke, D. (1999). A century's quest to understand school leadership. In J. Murphy & K. Seashore-Loui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nd ed.) (pp. 45-73).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eithwood, K., Louis, K. S., Anderson, S. & Wahlstrom, K. (2004). Review of research how leadership influences student learning. New York, NY: The Wallance Foundation.
Locke, E., & Latham, G.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year odysse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9), 705-717.
MacBeath, J., & Dempster, N. (Eds.) (2009). Connecting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Education.
Mark H. Blitz(2012). A case study comparison of school leadership practice against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CALL) pilot results。WCER Working Paper No. 2012-5. May 2012. Retrieved March 12, 2016, from http://www.wcer.wisc.edu/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papers.php.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oos, R. H.(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urphy, J., Elliott, S. N., Goldring, E., & Porter, A.C. (2007).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A research-based model and taxonomy of behaviors.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7(2), 179-201.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 in personalit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ak J. D., & Gowin. J. B.(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Halverson, Carolyn Kelley, and James Shaw(2014). A CALL for improved school leadership. Retrieved March 11, 2016, from http://www.sagepublications.com.
Ritchie & Woods ( 2007). Degrees of distribution: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variation in the nature of 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school.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7(4), 36-381. Retrieved March 1, 2016,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gtmrAgAAQBAJ&pg=PT238&lpg=PT238&dq=Ritchie+%26+Woods,+2007&source=bl&ots=4lYxFeyc9G&sig=hRvpWDjnMCZjqwSCi6uNhzK8nxo&hl=zh-TW&sa=X&ved=0ahUKEwjd4MuB_cLLAhVEFZQKHQBBDacQ6AEIIDAB#v=onepage&q=Ritchie%20%26%20Woods%2C%202007&f=false.
Sergiovanni, T. J. (1990). Leadership for principals and their staff. Eduucational Forum, 60, 267-270.
Sergiovanni, T. J. (2006).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Ally and Bacon: Pearson.
Smith, R., Neisworth, J., & Greer, J. (1978).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Columbus, OH: Merrill/Macmillan.
Sommer, R. &; Olsen, H. (1980).The soft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3).
Southworth, G. (2004). Learning centred leadership: How leaders influence what happens in classroom. Nottingham, England: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Swaffield, S. & MacBeath, J. (2009). Researching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across international and methodological bounda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San Diego, 13th -17th April.
Talton, E.L., & Simpson, R. D. (1987). Relationships of attitudes toward classroomenvironment with attitudes toward and achievement in science among tenth grade biology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6), 507-525.
Towndrow, P.A. (2007). Task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ng Kong: McGraw-Hill Education.
Turiel, E. (I983).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knowledge: Morality and conventio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Wahlstrom, K., Louis, K. S., Leithwood, K., & Anderson, S. (2010). Investigating the links to improved student learning (executive summary of research findings). Minneapolis, MI: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Ontario,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Walker, D., & Downey, P.(2012).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The Educational Forum, 76, 13-24.
Wilson, S. E., Bell, R. W., & Arredondo, R. (1995). Temperament, family environment and family history of alcohol abuse.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12(3), 55–68.
Yukl, G. (1997).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4r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