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徑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
作者:蔡惠淑
作者(外文):TSAI,HUIE-SHU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黃文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道德領導學校創新組織溝通學校效能結構方程模式moral leadershipschool innovation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school effectivenes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
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徑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建構國小教師對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之徑路關係,並驗證其合理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先抽取300位國小教師為預試樣本,進行量表信、效度分析,再以910位現職國小教師做為正式樣本,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各研究變項之差異、並建構徑路模式並驗證其穩定性。研究者使用國小教師校長道德領導行為量表、國小教師學校創新量表、國小教師組織溝通量表及國小教師學校效能量表蒐集資料。調查所得資料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考驗。據此驗證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等變項之因素結構及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知覺的差異,最後建構四個變項之徑路模式。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之模式適切可用。
二、國小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學校創新、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屬中上程度。
三、國小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行為會因性別、職務性質、學校規模及學校區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會因任教年資、職務性質及學校區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教師知覺組織溝通會因性別、職務性質及學校規模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國小教師知覺學校效能會因性別、任教年資及職務性質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校長道德領導行為在「反思求進」層面,經訪談教師與校長,顯示有差異,宜加強溝通。
八、國小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行為會透過學校創新與組織溝通之部分中介間接影響學校效能,校長道德領導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學校效能。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及行政人員、國小教師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道德領導、學校創新、組織溝通、學校效能、結構方程模式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Verification the Path Model among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Schoo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ath model among the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schoo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 Furthermore, the study verifies the stability of the model.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The first data obtained from 300 teachers are employ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four scales. The second data from 910 teachers are meant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schoo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addition, they are used to construct and verify the path model.
The sample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instruments, including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Scale”,“School Innovation Scale”,“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Sca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Scale”. Data are analyzed by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one-way M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cales of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schoo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ere well.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iewed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schoo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ere above the medium level.
3. The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s differs in gender,job nature, school size and school area.
4. The school innovation differs in Year to teach, job nature and school area.
5. The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differs in gender, job nature and school size.
6.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differs in gender , Year to teach and job nature.
7.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in the aspect of reflect on progress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mediated by schoo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e study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y, principals and administrator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moral leadership, schoo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 school effectivenes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參考文獻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高雄市。
丁雍哲(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
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高雄市。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InnoSchool 2008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
取自http://www.ccda.org.tw/
天下編輯部( 2012 )。2012年特色台式服務。天下雜誌,501,200-205。
方明芯(2009)。臺南縣國民中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方啟陽(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
著),創造力研究(頁56-125)。臺北市:心理。
王文峰(2003)。私立中等學校主管領導型態、組織溝通滿足、激勵制度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炎燐(1993)。臺灣區高工職校組織溝通方式與組織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春展(1994)。國民小學組織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順平(2012,10 月)。學校效能研究的新進發展:以SESI(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期刊近十年論文為例。論文發表於國家
教育研究院主辦之「2012 全球教育論壇:教育經營與學校效能」國際研討
會, 新北市。
王政智(2011)。高雄市立完全中學組織溝通、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高雄市。
王博弘、林清達(2006)。臺灣近二十年來校長領導實徵研究與學校效能關係之new window
探討。花蓮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22, 283-306。
古芝潔(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感受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中
市。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臺北市。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臺北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
究所,屏東市。
江羽燕、林珊如(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以
臺北縣、桃園縣資訊種子國小為例。2003 年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
(2003年3月21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江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織效
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何宜康(2008)。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認同及工作滿意度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明助(2006)。組織變革不確定感與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溝通和new window
員工信任為中介變數。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89-110。
吳宗立(2005)。學校行政決策(二版)。高雄市:高雄復文。
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育綺(2006)。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吳春助 (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new window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經營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勁甫(2003)。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new window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玲瑤(2010)。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組織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臺中市。
吳晏禎 (2014)。桃園市國中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臺北市。
吳培源(1994)。臺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new window
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new window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 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祐(2008)。教師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83,136-137。
吳清山、黃美芳和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景泉(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創新經營知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慶隆(2002)。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溝通滿足之評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吳麗敏 (2008)。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組織溝通行為與行政效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呂佳霖(201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新竹市。
呂俊宏(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花蓮市。
李元墩(1999)。組織溝通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華管理評論,2(5),121-131。
李元墩、蔡文淵(1998)。臺灣「企業員工溝通滿足量表」建構之成功。成功大
學學報,33,257-283。
李世偉(2002)。臺灣宗教閱覽。臺北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茂能(2011)。圖解Amos在學術研究之應用(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李貞儀(2011)。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信任、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嘉
義縣。
李健慧(2010)。學校組織創新管理、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
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
,南投縣。
李瑞娥 (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嘉奇(2001)。國民小學教職員工採用的溝通媒介類型與組織溝通滿足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杜秋香(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氣候、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之間關係研究
以越南北部紅河平原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
系,臺北市。
周中琪(2007)。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周昌柏(2007)。國小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8,
66-86。
周婉玲(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臺北市。
周淑婷(2013)。班級經營的藝術。臺灣教育期刊,684,32-37。
周淑婷(2014)。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及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文科(200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佳慧(2000)。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林侑瑋(2010)。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組長道德領導、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
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泊佑(199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竺諼(2009)。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品德教育推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俊傑(2010)。國民中學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衍伸(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班,高雄
市。
林純雯(2001)。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new window
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new window
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淑美(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策略、分享文化與學校創新經
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貴芬(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本位管理、組織氣氛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新發(2009)。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與實務運作。國民教育,49(3),1-8。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鄧珮秀(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
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
為例(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
NSC96-2413-H-152-002)。
林義良(2013)。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邱怡和(1999)。情境領導理論適用性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教
學報,11,50-99。
邱國城(2015)。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管理與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邱碧緣(2011)。從組織溝通探討公立幼稚園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中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SPSS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金玫珍(2016)。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
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姚欣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new window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施木炎(2008)。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組織溝通、組織效能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施翔云 (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柯志平(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
雄市。
柳敦仁、李茂能、吳培源(2006)。雲嘉南五縣市國小初任校長行政表現與行政
效能關係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4,78-139。
洪啟昌(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小型國民小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
北市。
紀秀娥(2010)。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組織文
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胡蘭沁、黃建皓(2007)。校長領導、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
討:研究文獻的回顧。學校行政雙月刊,50,145-166。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之研究(未出版new window
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范慶鐘(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專業承諾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嘉義縣。
徐瑞霞(2006)。臺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徐麗玲(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工作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涂富焜(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new window
刊,2(3),123-150。
袁建銘(2016)。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郝靜宜(2008)。國立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高淑真(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康惠雅(2015)。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康靜慧(2013)。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在職進修碩士班,新竹
市。
張奕華、張敏章(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
學校行政雙月刊,66, 30-50。
張菁媛(2009)。屏東縣國小校長授能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張瑞宜 (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性與組織效能之研new window
究。高雄市:復文。
張樵益(2004)。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施政主軸。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9)。98年度施政計畫。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0)。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4)。104學年度各級學校縣市別校數統計。取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city/104/104citye.xls
梁淑娟(2007)。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縣。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梁憲初(1996)。溝通萬歲。臺北市:遠流。
莊柏年(1993)。科技研究發展人員組織溝通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工業技
術研究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彰化縣。
許川濠 (1998)。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許南雄(2006)。組織行為。臺北市:華立。
許素紅(2011)。國小級任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屏東市。
許陣興(2011)。高級職業學校校長知識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皓婷( 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連俊智(2011)。國民小學學校領導社群及其相關因素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new window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郭振生(2003)。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台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
,嘉義縣。
陳木金(2005)。混沌系統動力學對中小學校長培育課程的啟示。「海峽兩岸中小
學校長培育與校務評鑑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37-58。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12)。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第六
版)。臺北市:五南。
陳明璋 (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1),
117-148.
陳威良(2008)。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建銘(2009)。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
北市。
陳昱騰(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投入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柏敦(2007)。國民小學組織溝通對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縣。
陳海鵬(2016)。台灣天主教中等學校校長道德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之
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
市。
陳啟榮(2011)。校長領導的四面向,中等教育,62(1),132-141。new window
陳彰儀(1995)。組織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陳隆進(2006)。高屏地區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現況調查及其發展策略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毅宏(2006)。國民中學教師組織溝通、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
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
系,彰化縣。
傅如瑛(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傅禮聰(2008)彰化縣國小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服務精神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彭添星(2010)。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偉誠(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臺北市。
朝倫愛登(2007)。蒙古綜合中學校長多元領導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new window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游琬婷 (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溝通媒介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黃大瑋(2006)。組織溝通對組織承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黃文三(2003)。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及其在二十一世紀道德領導上的啟示。第
一屆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50。高雄市:海軍軍
官學校。
黃文瑞(2008)。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玉貞 (2012)。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new window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臺北市。
黃怡雯(2007)。客家莊國中小學校教育環境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 48,
87-112。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臺北市: 東華書局。
黃昆謨(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智能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
北市。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奕仁(201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黃建翔(2012)。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
市。
黃建翔、吳清山(2012)。臺灣近十年學校創新經營研究之分析與展望:以期刊
與學位論文為主。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3),1-29。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
究所,臺北市。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new window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啟峯(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課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
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嘉明 (2003)。完全中學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台北縣立清水高中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瓊香 (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識勳(2013)。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楊立惠(2009)。基隆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楊秀俐(2009)。領導風格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行政機關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楊念湘(2011)。國民小學校長混合教練、師傅教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new window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new window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楊智先 (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萬新知(2008)。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內涵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6,36-53。
萬新知(1998)。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組織溝通氣氛與校長領導效能之
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
市。
葉宸汝(2015)。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劉冠華(2010)。高屏地區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劉春芳(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new window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歐源榮(1995)。國民中學校長組織溝通與行政決定合理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臺中市。
潘文章(1984)。組織發展理論。方法,實務。臺北市:三民圖書。
蔡文淵(1996)。企業員工溝通滿足量表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蔡金田(199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關係: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蔡青珍(2011)。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茂森(2014)。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未出版之博new window
士論文)。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市。
蔡培村(1984)。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new window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進雄(2000)。論校長如何展開道德領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1),
25-36。
蔡進雄(2012,10月)。學校效能研究典範的轉移:從效能到正向超越。論文發new window
表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辦之「2012 全球教育論壇:教育經營與學校效能」
國際研討會,新北市。
蔡群億(2012)。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蔡慧雅(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鄭至傑(1999)。溝通媒介選擇與組織溝通效果:溝通情境與關係的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
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東市。
鄭彩鳳(1990)。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領導行為取向、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組織氣
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市。
鄭彩鳳(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 麗文。
鄭彩鳳(2007)。校長競值領導效能研究:理論、指標與衡量。臺北市:高等教
育。
鄭莉伶(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家長式領導、學校組織溝通與組
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
雄市。
鄭進丁(1990)。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權力策略、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new window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燕祥(2004)。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盧彥賓(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蕭育(2003)。國小教師所知覺組織溝通滿意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new window
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賴怡卉(2003)。資訊等於知識嗎?:談資訊融入教學的省思。師說,174,8-9。
賴冠儒(2013)。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對教師集體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濮世緯(199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致握信念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薛淑芬 (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翊識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謝文全(1998)。道德領導-學校行政領導的另一扇窗。跨世紀的教育演變,
237-253。臺北:文景。
謝文全(1998)。道德領導─學校行政領導的另一扇窗。載於林玉体(主編):跨
世紀的教育演變(頁237-253)。臺北市:文景書局。
謝文豪(1987)。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溝通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new window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為任(2009)。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謝朝宗(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謝傳崇(2007)。以帄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未new window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傳崇、劉佳賢(2011)。國民中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new window
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1,63-88。
謝傳崇、蕭輝勳(2011)。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new window
研究。中等教育,62(1),50-70。
鍾政淦(2016)。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
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
縣。
鍾佳容(2013)。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創新經營、組織學習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屏東市。
簡正一(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簡華明(2001)。社區警政組織溝通之研究-以新竹市警察局發行定期刊物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桃園縣。
顏士程( 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new window
顏童文(2002)。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魏惠娟 (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臺北市:五南 。new window
羅啟峰(2009)。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溝通媒介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嚴竹華(1998)。溝通能力與溝通態度對溝通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蘇美珍(2005)。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班,臺北市。
蘇嫈娟(2007)。國小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鐘秀雪(2008)。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專業倫理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國小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Anderson, R. E., Johnson, D. G., Gotterbarn, D. & Perrole, J. (1993). Using the new
ACM Code of ethics in decision making.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36.
(2),98-107.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pp.123-167).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Ayman, R., Rinchiuso, M., & Korabik, K. (2004, August). LMX,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Canadian organization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dyad
gender compositio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arnard, C. I. (196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MA: Harvard.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1), 76-94.
Bentler, P.M. & Bonnet, D.C.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 (3), 588-606.
Beck, L. G. (1994). Reclaim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s a caring profess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nnett,S.J.(1997). Empowering teacher, empowering leadership:A
muti-site case study of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accountability for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San Diego, CA.
Begley, P. T. & Leonard, P. E. (1999) .The valu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Beck, L. G. & Murphy, J. (1994). Ethic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s: An
expanding role.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Bellum, J . M. (2003). Rogers innova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ystemsim
plementation in education organiz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Nebrasra-Lincoln, unpublished.
Boss, S.(2012). Bringing innovation to school: Empowering students to thrive in a changing world.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Press.
Bottery M (1993). 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London: Cassell.
Bruggink, P. B. (2001). Principal success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principal turnover in Floridapublic schools from 1990-1991
to 1998-1999 and schoo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1998-1999.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Florid. (AAT 3028466,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Bowers, T. H. (2009). Connections between ethical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levels as perceived by teachers. University of Ashland, Ohio.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Burgess, R. G.(1994). Accountability to whom?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ed in education.
In D. Scott (Ed.), Accountability and control in sectional settings (pp.137-146).
London, England: Cassell.
Cameron, K. S.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4), 604-632.
Creemers, B. P., & Kyriakides, L. (2006).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pproaches to
model ing educat ional effectivenes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dynamic
model .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7(3), 347-366.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Colia,C. B.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limat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Unpubl 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AAT 3053606,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Coppola, D. L. (1998). Moral leadership: A proposed theory illustrated by select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University of Fordham, NY.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Coppola, D. L. (1998) . Moral leadership:A proposed theory illustrated by select
Catholic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Retrieved from the Word Wide Web:
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9839504
Conrad, C., & Poole, M. S. (1985).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rlando, FL: Earl Mcpeek.
Curry, B. K.(1992). Instituting Enduring Innovations: Achieving Continuity of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8811).
Cunningham, W. G., & Cordeiro, P. A. (2000).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arling-Hammond, L., & Ascher, C. (1991). Creating accountability in big city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334339)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
Allyn & Bacon.
Downs, C. W., & Hazen, M. D. (1977).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4(3), 63-74.
Dianda, M., & Corwin, R. (1993). What a voucher could buy. Los Alamedas, CA:
Sou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Davis, K. (1967).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
DeFlure, M. E., Kearney, P., & Plax, T. G. (1993). Mastering communicat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Education Week. (2001). Quality counts 2001: A better bala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sreports/qc01
Fritz, M. B. W., Narasimhan, S., & Rhee, H. S. (1998).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Virtual Offi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14(4), 7-28.
Greenbaum, H. H. (1982). The audit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Allyn & Bacon.
Grift , W. J. C., & Houtveen, A. A. M. (2006). Underperformance in primary school .
School Effect 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 17 (3), 255-273.
Gulley, F. S. (1999) .Academic president as moral leader:James T. Laney at Emory
University, 1977-1993. from: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9926043
Goldhaber, G. H. (1993).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6th ed.).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Goh, T.K. & Hyde, K.D. (1999). Fungi on submerged wood and bamboo in the Plover
Cove Reservoir, Hong Kong. Fungal Diversity 3: 57-85.
Hallinger, P., and R.H. Heck. (1996). Reassessing the principal’s rol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A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1980199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 32,(1) , 544.
Hallinger, P., & Heck (1998). Exploring the principal’s contribution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1980–1995. School Effectiveness & School Improvement, 9,
157–191.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 th ed. ).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Hallinger, P., Bickman, L., & Davis, K. (1996). School context,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6(5), 498-518.
Harris, T. E. (2002). Applie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 Principles and pragmatics for
future practice(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arrison, Jo-Ann. & Glaubman, Rivka.(1990). Innvoation and school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19295).
Heinz-Dieter ,Meyer.(2002).The new managerialism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Corporatization 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0(6), 515-520.
Herrera, R. (2010).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Perspectives from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dissertation, Universi ty of Western
Michigan, Michigan. (AAT 3410406,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Hodgkinson, C. (1991)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he moral ar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o, L. A. , Lin, C. Y., Kuo, T. H., Kuo, Y. K., & Kuo, Y. L. (2008). Applying
deeper learning and confucian values in enhancing school effect iveness:
Empirical results and findings. Urban Education, 43(5), 561-586.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udson, J. (1997). Ethical leadership: The soul of policy making.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7, 506-520.
Huff, C. & Martin, C. D. (1995). Computing consequences: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thical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8, (.12), pp.75-84.
Hoyle, R.H., & Smith, G.T. (1994). Formulating clinical research hypotheses a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 conceptual over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2, 429-440.
Holmbeck, G. N. (1997). Toward terminological, conceptual, and statistical clarity in the
study of mediators and moderators: Examples from the child-clinical and pediatric
psychology literatur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5, 599-610.
Krejcie, R.V. &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napp, M. L. (197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 New York:
Holbrook, Rinehart & Winston.
Kellaghan, T. & Madaus, G. F. (2000). Outcome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D. L.S
tufflebeam,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pp. 97-112).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Kgaile, A., & Morrison, K. (2006). Measuring and targeting internal condition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free state of South Africa.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34 (1), 47-68.
Kogan, M. (1988).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An analytical overview. London, England:
Hutchinson.
Kanold, R.L.(2002).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69-211.
Katz D, & Kahn R,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and Wiley.
King, M.H.(2003).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principal role: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urricular innov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unpublished.
Laudon, K. C. & Laudon, J. P.,(1998),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New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entice Hall.
Leithwood, K., Louis, K., Anderson, S., & Wahistrom, K. (2004). Review of
research:How leadership influences student learning. Minneapolis, MN;
Toronto, Ontario; New York, NY: CAREI, OISE/UT, The Wallace Foundation.
Levine, D.U., & Lezotte, L.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vell , C. W. (2009). Principal efficacy: An investigation of school principals’sense of
efficacy and indicator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Mississippi. (AAT3396135,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ct).
Lucas, (1999) .Lives of integrity:Factors that influence moral transforming leaders.
Retrieved from the Word Wide Web:
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9835904
Mayer,D. P., Mullens, J. E., & Moore,M. T. (2001). Monitoring school quality:
An indicatiors report. Education Statisitics Quarterly, 3(1), 38-44.
Mortimore, P., & MacBeath, J. (2003).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In M. Preedy, R. Glatter & C. Wise (Eds.). 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pp.233-251). London, England: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Morley, L., & Rassool, N. (1999). School effectiveness:Fracturing the discourse. London:
Falmer.
Mortimore, P., & MacBeath, J. (2003).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In M.
Preedy, R. Glatter & C. Wise (Eds.), 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pp.233-251). London, England: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Mason, R. O. (1986).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IS Quarterly, vol.10,
(.1).5-12.
McCann, J., & Holt, R. (2009). Ethic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An Analysis of
Leadership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Perceived Leadership
Integrity Scal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7(2), 211-220.
http://dx.doi.org/10.1007/s10551-008-9880-3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ghan, T. (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Omolade, R. A.(2007). A systems test of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new window
in Niger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John’s (NewYork),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Services, N. J.(AAT 3247173,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Pitner, N. (1988).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or effects and effectiveness. In N. Boya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p. 99–122). New York, NY:
Longman.
Purkey, S. C., Smith, M. S.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3), 427-452.
Robert , T. Y. (2005).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Conference, (March, 21). Barcelona, Spain.
Robbins, S. P., & Judge, T. A. (200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oberts, K., and O’Reilly, C. (1974).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Appllied Psychology, 59 (3), 321-326.
Samad, R. S. Ab., &; Nor, M. M. (2007). Do school leaders need moral leadership to
create effective schools? Masalah Pendidikan, 30(2), 137-148.
Scott, W. G., & Mitchell, T. R. (1976). Organizational theory: A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approach. 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in.
Scholz, W. (1965). Communication in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 NJ : Prentice Hall.
Sanchez, P. (1999). How to craft successful employee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mmunication World, 16(7), 9-15.
Sergiovanni, T. J. (1992). Moral leadership: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Doubleday.
Senge, P. (2000). 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everyone who care about education. NewYork, NY: Doubleday.
Simon, H. A. (1957).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Free Press.
Smith, M.L. (2000). Valid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stakes test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51(5), 334-345.
Sharma, R.(2001).Innovation in Schools: Identifying a Framework for Initiating,
Sustaining and Managing Th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53598).
Sharon, P.C.(1997). Innovation-resistion and Innovation-producing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4,470-477.
Sharma, N., & Patterson, P. G. (1999).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ervice quality on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in consumer, professional
services. The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3(2), 151-170.
Starratt, R. J. (1994) .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 London:The Falmer Press .
Strike, K. A., Haller, E. J., & Soltics, J. F. (1998) .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 2nd. ) . 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
Stohl, C. (1995).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Shapiro, J. P., & Gross, S. J. (2008). Ethica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in turbulent times:
(Re)Solving moral dilemmas. NewYork .N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Shapiro, J. P., & Stefkovich, J. A. (2011). Ethical 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 Apply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dilemmas. NewYork .NY:
Routledge .
Sergiovanni, T. (1990) Value-Added Leadership: How to get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in
Schools. London: HBJ.
Sudman, S. (1976). Applyied sampling.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Taylor, J. R. (1993). Rethinking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New
Jersey: Ablex press.
Taylor, M. J., & West, R. P. (2004). Indicators of school quality: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at predict success in rais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Presented at the Utah Special Education Consortium., Salt Lake City, UT,
December, 2004.
Thayer, L. O. (1967).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Homewood,
IL: Irwin.
Tourish, D., & Hargie, O. (2004). Key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Taylor & Francis.
Weick, K. E. (1979). The socio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MA: Addison- Wesley.
Wu, T. Y. (2005, January). Relation ship betweent eachers’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Conference, Barcelona, Spain.
Watkins, K., E., & Marsick, V., 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Lesson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ic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Wilson, E. M. (2008).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how ethics influence urban
principal’s practice in school improvement.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Ohi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u, T. F., & Tseng, H. J. (2005, December).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aiwa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Nor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Technology Education, Changhau,
Taiwan.
Woodman, R. W., Sawyer, J. E., & Griffin, R. 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8(2), 293-322.
Yukl, G. A. (1998).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rtice-Hall.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