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位男性國小教師/博士研究生的教師身分認同歷程與反思
作者:黃志順
作者(外文):Chih-shun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成虹飛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身分認同博士研究生男性國小教師實踐自傳敘說doctoral graduate student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identityprax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本研究旨在呈現一位在職攻讀博士班的國小教師,如何在基層教師與學院專家之間尋求身分認同的歷程與反思。作者描述自身長期以國小教師的工作身分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博士班,此一混雜「國小教師」與「博士研究生」的兩種身分,讓其各自涵化於「基層教師」與「學院專家」實踐脈絡的文化差異力度,作用於作者置身「基層教師」工作身分時,來自「國小教師」同儕非我族類的另眼以待;另一方面,作者經由「博士研究生」身分習得迥異於「國小教師」工作身分的思考理路與表述語彙,得以將「基層教師」的處境及各種課程教學實務現象,透過「博士研究生」身分慣用的思考及語彙,獲得教育行政機關或學術單位研究經費,生產出融會實務特色的教育知識。
此類教育知識一方面讓學校實務經由學術語彙的妝點,藉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加以宣揚且獲得自信,作者也藉學術論文發表滿足「博士研究生」身分生產論文的需求,進而受「學院專家」青睞認肯而向其身分靠攏。作者充分掌握這個混雜身分的有利戲局:越是站在「國小教師」身分的位置,卻用「博士研究生」身分的語彙論述「基層教師」的處境問題,就越能向「學院專家」身分接近而逐漸遠離「國小教師」工作身分。這個轉變歷程一則符應階層向上流動的理解,吻合國小教師進修高等學位的專業發展期待,同時契合男性重視工作成就滿足的社會主流價值,反而突顯現況以既存「教師專業發展」概念看待現職教師在職進修的侷限性,以及男性國小教師面對社會價值壓力的徬徨恐懼時不易被理解的窘況。基於此,作者進一步從同為國小教師的妻子工作經驗對比下,牽引出在基層教師與學院專家之間尋求身分認同歷程,男性國小教師面對原生家庭和婚後自組家庭時,如何面對進修學業、工作升遷及兼顧家庭的處境及壓力。
作者以自傳敘說的回溯方式,隨著時間軸線追憶國小教職的十年工作裡,察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對擔任教職的影響和個人成長背景的意義,再描述讀博士班以來「國小教師」與「博士研究生」混雜身分所經歷引發身分認同混亂的事件,探索基層教師與學院專家兩者對於「教師做研究」生產教育知識的現存差異,作用於作者國小教師身分的變異過程,並且開展國小男老師「性別意識」的覺察和反思,直到通過本研究論文的寫作自我參看後對教師身分的自我覺察。最後通過自身教師認同歷程與反思,照見自己處在因「知識生產」帶來的「身分矛盾」狀態,自己如何在安佈的「知識戲局」裡以求生存,通過論文寫作參看,教師面貌才得以清晰浮現。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an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 by a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who incumbency specializes in the doctoral class. Author described himself long-term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experience, and two kinds of statuses of this mix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nd “doctoral graduate student”, let the author place oneself between “grass-roots teacher” and “college expert”, and suff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pow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power from “grass-roots teacher” and “college expert” let the author produce the education knowledge that melts the meeting actual situation special features.
The author controlled beneficial “game” of this mixed status well. The more the author used “doctoral graduate student” glossary to discuss elementary school circumstances problem, the more ability near to toward “college expert” status, then kept off the “grass-roots teacher” work status gradually. Through this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 the 10-years job experience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long with storyline, inspect to specialize in Master and Ph.D. degree was to present. Through the reflexive praxis and the thesis writing, the author’s identity could be place, then being a teacher just could be clear to present.
中文部份
宋文里(民87)。行動與實踐--關於一門道德科學的幾點想法。87.4.24.發表於國立台東師院主辦:行動研究與偏遠地區教育問題診斷學術研討會。
余安邦、林民程等(民91)。社區有教室。台北:遠流。
阮新邦(民88)。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伯馬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阮新邦(民89)。社會研究的本質。輯於阮新邦、羅沛霖主編,當代中國農村研究(上):理論探索。新澤西:八方文化。
阮新邦(民90)。“價值相關性”、“強烈價值介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的規範基礎。輯於阮新邦、朱偉志主編,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新澤西:八方文化。
李有成(民79)。論自傳。當代,55期。20—29頁。
李園會(民86)。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new window
李園會(民90)。台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
沈翠蓮(民88)。光復後台灣師範學校小學師資培育制度之研究(1945-196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沈翠蓮(民93)。台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昱貞(民90)。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逸青(民86)。女性教育主管生涯發展障礙及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慎慎(民9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周祝瑛(民92)。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倪梁康(民91)。自識與反思---近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侯務葵、王慧婉(民88)。我們是一群女老師:集體認同與教育實踐的故事。應用心理研究,1期,99-128頁。台北:五南。new window
洪孟華(民89)。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關係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塘忻(民93)。喧嘩劇場--國小女性教師聲音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汝倫(民84)。歷史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嘉卉(民92)。全國教改大調查。遠見雜誌200期,120-127頁。
楊深坑(民77)。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書苑。
陳怡錚(民89)。國中女教師生生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佑任(民92)。父權意識形態下的男性經驗研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期,121-156頁。台北:五南。new window
陳伯璋(民81)。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范姜美月(民92)。性/別養成經驗和性/別意識覺醒的歷程--以三位國小女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揚焄(民91)。一位男性國小資深教師的生命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師瓊璐(民89)。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秀祝(民87)。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政大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美貞(民90)。移民:一個國小女教師主體探索的故事。國立新竹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林清(民88)。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期,33-68頁。台北:五南。new window
郭丁熒(民93)。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new window
敏兒(民93)。我的恐懼:別人眼中的問題人物。應用心理研究,21期,152-153頁。台北:五南。new window
曾慶台(民91)。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國(民92)。教改錯在哪裡?。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黃燕萍(民89)。我是誰?──一個女準教師性別主體意識的啟蒙過程。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藿(民85)。理性、德性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蔡美儀(民81)。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民91)。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台北:揚智。new window
齊宗豫(民90)。男性身份、自我探索與教育實踐--一位國小準校長的成長之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鳳英(民89)。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承泰(民92)。十年教改為誰築夢。台北:心理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民92)。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台北:心理出版社。

外文中譯部分
江麗美(譯);Ayers, W.(原著)(民88)。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台北:桂冠圖書。
林文琪(譯);Woodward, K.(主編)(民93)。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
林秀麗、林庭瑤、洪恵芬(譯);Cuff, E. C., Sharrock, W.W. and Francis, D.W.(原著)(民92)。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第四版。台北:韋伯文化。
洪漢鼎(譯);Gadamer, H. G..(原著)(民84)。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出版社。
徐文瑞(譯);Rorty, R.(原著)(民88):偶然、反諷與團結:一個實用主義者的政治想像。台北:麥田。
桂冠編輯部(譯);Heck及Williams(原著)(民88)。複雜的教師角色。台北:桂冠。
張君玫、劉鈴佑(譯);Mills, C. W.(原著)(民85)。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單德興(譯);Said, E.(原著)(民86)。知識份子論。台北:立緒。
簡惠美(譯);Giddens,A.(原著)(民83)。資本主義和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凃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趙旭東、方文(譯);Giddens, A.(原著)(民91)。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
顧忠華(譯);Weber, M.(原著)(民82)。社會學的基本觀念。台北:遠流。
翁開誠(民89)。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序文。台北:張老師文化。



英文部分
Arendt, H.(1958).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nstein, R. J.(1999). Praxis and Action. (preface to new editio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Bourdieu, P.(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houn, C.(1994).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n C. Calhoun (ed.).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Oxford:Blackwell.
Carr, W.(1955). For Education:Towards Critical Educational Inquir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1997). The Information Age:society and culture vol. II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Blackwell.
Denzin, N. K. (1997)Biographical research methods. In Keeves, J. P. (ed.) Educational Resarch,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2th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 Gay, P. , Hall, S. , Janes, L. , Mackay, H. and Negus, K. (1997)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SAGE.
Elliott, F.(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Gadamer, H. G. (1990). Truth and Method. (2th, ed.). Trans, J.Weinsheimer & D.G. Marshall. 台北:書林。
Gallagher, S.(1992). Hermeneutics and Education.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ddens, A.(1991). Modernity of Self-Identity. London:Polity Press.
Grundy, S.(1987). Curriculum:Products or Praxis. London:The Falmer Press
Heck & Williams(1984). The Complex Roles of the Teacher: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Lather, P.(1991). Getting Smart: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 with /in the Postmodern. New York:Routledge.
Mills, C. W.(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id. E. W.(1994).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New York:Vintage Books.
Smith, L. M. (1994)Biographical methods.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Newbury Park.
Traver, R.(1987)Autobiography, feminism, and the study of teaching. Teacher College Record, . 88(3), pp.443--452.
Turner, J. H.(1998).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 (sixth edition)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oodward, K.(ed.)(1997)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SA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