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全球化觀點評析我國亞太營運中心政策:政策執行轉折點之研究
作者:李開
作者(外文):Lee Ka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曹俊漢
林忠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全球化亞太營運中心政策執行轉折點政策評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8
全球化已是當代最重要的現象,全球化促成全球經濟整合並朝向資訊化與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有利加速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進程。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為促進國家現代化,必須運用政策導引加速台灣經濟的自由化,以與國際經濟體系全面接軌,並建立全球分工定位,促使台灣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的政策推動,就是因應加入世界經濟組織的條件要求,藉由亞太營運中心擴大各類產業的區域性經濟活動,提升產業技術並與其他國家建立產業分工之定位。亞太營運中心的政策執行可以徹底改變台灣的經濟體質,加快經濟自由化腳步,有效調適全球化所帶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衝擊,加速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發展型國家理論主張國家要有能力決策,和執行既定之政策。因此,國家的自主性與自由化的市場原則結合,就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政策有效執行的先決條件。全球治理改變了政府的權力結構,有效的政策執行需要透過公部門、私部門與第三部門合作來達成。亞太營運中心因仍採傳統「由上而下」以「統治」而非「治理」的模式執行此一政策,是與去管制的自由化市場原則,及全球治理發展趨勢未能緊密接軌的原因,肇致其第三階段政策執行之轉折。
有鑒於「治理互賴」的政策執行機制可以達到公私合作和制度化的聯結,有利在經濟自由化與全球治理發展趨勢下,兼顧國家自主性與政策目標之達成。故本研究從全球化的觀點,由政治、經濟、行政與社會四個面向,探討計劃執行的轉折與關鍵之影響因素,再依據研究所得之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執行經驗發展模式,與轉折模型,建構「治理互賴」的政策執行機制,用以取代「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模式。期使今後國家重大政策的執行能與全球化、全球治理發展緊密接軌,而利既定政策目標之貫徹達成。
The policy of “Asia-Pacific Regional Operations Cen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guiding the Taiwanese economy to link with global development. It is an unsuccessful policy initiative for Taiwan’s involvement with joint globalization orienta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four aspects have been examined for not achieving its original policy goal. They are political involvement, economic obstacles, administrative disintegration, and socialless faithfulness. As confronted with policy predicaments, the project failed to link with global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policy process, delaying to accelera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propel Taiwan in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tudy elaborates related factors and then goes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cently held “top-down” model that slowed the integrated process with the global governance.
Using norm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data, this research is also trying to construct the policy executiv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 interdependence” which tightly integrates the policy enforcement with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o achieve the policy objectives.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model for a national policy process link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卜長莉,2005,《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丁煌譯,2004,《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年。new window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社。
丘昌泰,2002,《公共政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田麗虹,2003,《兩岸關係的決策分析》,台北:新京文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田忠俊郎,1999,《國際關係中的區域主義-政治理論、經濟理論》,慶應大學義塾出版社。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1999年,《從大有為政府到小而美政府》,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伍忠賢,2004,《知識經濟》,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朱志宏,2000,《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編,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任克敏,2002,《中國大陸經改理論與兩岸關係》,台北縣:高立圖書公司。
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余永定與李向陽,2002,《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2002,《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高希均與李誠,2001,《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允傑與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李明軒與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李惠斌,2003,《全球化與公民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惠斌與薛曉源,2003,《全球化與公民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宋新寧與陳岳,2003,《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肖元愷,2003,《全球新座標:國際載體與權力轉移》,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杜震華,1999,《亞太營運中心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濟,1998,《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第一階段執行成果與臺灣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建會。
吳定等編著,1996,《行政學》,台北縣:空中大學。
吳定,2002,《公共政策》,台北:中華電視有限公司。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若予,1996,《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頁363-376。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論衡》,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水波與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祐聖、業欣怡譯,《社會資本》,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頁61-65。
施哲雄,1999,《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讀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俞可平與黃衛平,1998,《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俞可平,2002,《全球化與政治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2004,《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豔、楊小勇與龔曉鶯,2003,《知識經濟》,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夏鑄九與王志弘譯,2003,《網絡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曹俊漢,200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曹俊漢,2003,《行政現代化的迷思:全球化下台灣行政發展面臨的挑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陳信宏,1997,《亞太媒體中心計畫執行成果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振明,2003,《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勝利譯,2005,《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北京:中華書局。
張世賢與陳恆鈞,2001,《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觀點》,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張幼文,1999,《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程》,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張美惠譯,2000,《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台北:時報出版社。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亞中與李英明,2001,《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磊譯,2005,《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
張慧東、姚莉、劉倫、吳京芳與申小玲譯,2005,《社會資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賀善侃,2004,《網絡時代:社會發展的新紀元》,上海:辭書出版社。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經建會,1995,《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台北:經建會。
經建會,1999年,《再造競爭優勢-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台北:經建會。
經建會,2000,《從亞太營運中心到全球運籌管理》,台北:經建會。
經建會,2000,《全球運籌發展計畫》,台北:經建會。
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中心,2000,《全球運籌發展計畫-立足台灣、運籌全球》,台北: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中心。
經建會,2001,《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第二階段成果總檢討報告》,台北:經建會。
經建會,2001,《全球運籌與案例探討》,台北:經建會。
經建會,2004,《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台北:經建會。
楊宏山,2003,《經濟全球化與政治發展》,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楊雪冬等譯,2001,《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賈英建,2003,《全球化與民族國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詹中原編,2002,《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詹中原,2003,《新公共政策:史學、哲學、全球化》,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嘉楠與李長晏,2004,《新世紀第二期國家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Ⅲ》,台北:經建會。
潘錫堂,200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小林與梁雲祥譯,2004,《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文富,2002,《全球化背景下的網絡社會》,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劉曉琳與梁雲祥譯,2004,《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書舫。
蔡學儀,2003,《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葉嘉楠與李長晏,2004,《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Ⅲ》,台北:經建會。
趙捷謙,1994,《經濟學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鮑宗豪,2002,《全球化與當代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薛曉源與周戰超,2005,《全球化與風險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全政、李文志、陳治萍、楊鈞池與吳若予,1996,《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縣: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顧麗梅,2002,《信息社會的政府治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龐建國,2005,《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羅清俊與陳志瑋譯,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蘇永欽編,2002,《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台北:財團法人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二、期刊

于卓民,2005,<區域製造中心的成立與台灣中小企業的因應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1卷1期(5月),頁40-47。
王如鈺,1996,<亞太營運中心之建立-國家競爭力暨國際企業組織運作觀點分析>,《萬能學報》,18期(7月),頁439-452。
王佳煌,2001,<評「知識經濟」兼論台灣的國家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4期(年7月),頁201-241。new window
王金平,2004,<兩岸緊張關係加速台灣經貿邊緣化>,《立法院院聞》,22卷1期(1月)頁17-26。
王思粵,2001,<從兩岸有關統計看「戒急用忍」政策之有效性>,《經濟前瞻》,76期(7月),頁72-77。
王振寰,2003,<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資本>,《科學發展》,362期(2月),頁52-56。
王淑卿,1998,<我國產業發展趨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1卷7期,(7月),頁24-30。new window
王智盛,2005,<全球化視角下的兩岸關係-中共對臺政策VS.臺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3卷7期(7月),頁31-42。
王筱蘋,1997,<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提升國家競爭力>,《社經法制論叢》,19期(1月),頁253-265。
尤敏君 ,1995,<東南亞國家推動亞太營運中心之現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8卷5期(年5月),頁61-65。new window
天下雜誌主題,2002,<背叛>,《天下雜誌》,235期(12月),封面。
丘昌泰,1996,<當代公共政策研究中的量化與質化分析:方法論的檢討與重建>,《法商學報》,32期(8月),頁93-123。
石齊平,2005,<亞太營運中心與台灣的未來發展>,《空間雜誌》,61期(8月),頁44-46。
左珩,2002,<社會資本與台灣知識經濟發展>,《自由中國之工業》,92卷9期(9月),頁33-71。
左峻德與侯山林,1995,<全國一心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專訪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劉紹樑主任>,《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18卷5期(5月),頁13-15。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0,<兩岸經濟統計月報>,96期(8月),頁25。
行政院陸委會,1996,<兩岸經貿交流統計>,《兩岸經濟統計月報》,48期(8月),頁57。
行政院,1998,《政府再造綱領》,台北:行政院。
江明修與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 17卷3期(1月),頁37-58。
江明修與陳欽春,2005,<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案研究系列Ⅲ》,社會法政篇(3月),頁117-251。
江敏欽,1999,<政府再造的省思>,《游於藝雙月刊》,15期第(5月),版四。
江敏欽,2004,<全球化視野之公共管理:以西敏寺模式與公共管理革新模式為例>,《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8期(9月),頁355-378。
朱雲鵬與譚僅瑜,2002,<從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談政府角色>,《國家政策論壇》2卷4期(4月),頁170-180。
朱雲鵬與譚瑾瑜,2002,<兩岸三通之必要性及急迫性>,《國家政策論壇》,2卷6期(6月)132-133頁。
社論,2001,<調和中央與地方關係以提升國家競爭力>,《中國地方自治》,54卷3期(3月),頁1-2。
何俊輝與謝惠娟,2000,<從亞太營運中心到全球運籌管理中心>,《主計月報》,534期(6月),頁43-50。
何俐禎,1995,<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所面臨之法規障礙>,《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8卷5期(5月),頁53-60。
承立平,1999,<政府效能與國家競爭力>,《競爭力評論》,1期(5月),頁5-14頁。
呂榮海,1995,<亞太世紀與台灣中國的角色-亞太營運中心的政略思考>,《律師通訊》,186期(3月號),頁11-13。
汪明生,1997,<亞太營運中心為政治蹉跎>,《卓越雜誌》,150期(2月),頁4。
李文忠,2006,<亞太營運中心建設的政經意義>,《華商經貿月刊》,362期(10月),頁18-21。
李志文,1994,<台灣發展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戰略意義>,《國家政策雙周刊》,91期(7月),頁4-5。
李宗勳與鄭錫凱,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治理模式-歐陸新治理(MODERN GOVERNANCE)觀點>,《研習論壇》,16期(4月),頁1-20。
李宗勳,2003,<「全球化」、「社會資本」下的政府再造-兼論海峽兩岸政府職能之轉換>,《競爭力評論》,5期(3月),頁6-37。
李依玲,2000,<全球運籌發展計畫的願景-專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何副主任委員美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12期(12月),頁13-14。new window
李佳玲,1995,<自亞太地區經濟分工看我國推動亞太營運中心之構想>,《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8卷5期(5月),頁21-26。new window
李翌鵬,2002,<兩岸建立信任措施的可能及對台海安全的影響>,《海峽評論月刊》,134期(2月),頁38-41。
宋學文,2001,<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對兩岸關係研究之意涵>,《中國大陸研究》, 44卷4期(4月),頁1-31。new window
宋學文與陳鴻基,2002,<從全球化探討網際網路時代的政策管理> ,《資訊管理學報》,8卷2期(1月),頁153-173 。
宋興洲,2004,<兩岸關係的突破:從風險、信任到和解>,《全球政治評論》,6期(4月),頁35-74。
宋鎮照,1997,<亞太經合會政經發展與我國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36卷8期(8月),頁1-18。new window
周志偉,1992,<從「華府、北京、臺北三角關係檢視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創刊號(10月),頁1-11。
周育仁,1997,<我國政府經濟管制角色之分析-兼論建立廉能政府應有的方向>,《經濟情勢暨評論》,2卷4期(2月),頁1-15。
周育仁,2004,<論兩岸經濟整合與共治>,《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9期(3月),頁33-36。
金玉梅,1995,<邁向營運中心還差幾步>,《天下雜誌》,(4月),頁238-240。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與陳銘凱,<個案研究>,2004,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的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卷3期(6月),頁29-44。new window
吳若予,1995,<亞太營運中心政策對台灣所具有的意義>,《國家政策動態雙周刊》,(6月),頁10-12。new window
吳重禮與顏淑芬,2001,<我國大陸經貿政策的分析:論兩岸經貿互動對於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之影響>,《中國行政評論》,10卷2期(3月),頁135-166。
吳惠林,2005,<選後台灣經濟政策走向-兼論經建會的職能與亞太營運中心>,《經濟前瞻》,10卷2期(3月)頁28-32。
吳福成,2001,<21世紀亞太經濟合作新趨勢-FTA>,《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4卷12期(12月),頁38-44。new window
吳鳳英,2000,<如何落實政府再造工程>,《泰山職訓學報》,3期(4月),頁91-105。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7期(12月),頁173-220。new window
吳瓊恩,2003,<公共行政的全球化向度及其對公共部門的影響>,《中國行政評論》,12卷2期(3月),頁1-13。new window
林水波,2006,<政策變遷的三面向分析>,《政策研究學報》,6期(6月),頁1-18。new window
林水波與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期(1月),頁175-202。
林正義,2003,<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國策專刊》,42卷6期(11、12月),頁18-20。new window
林向凱,1995,<「亞太營運中心」成功希望渺茫>,《經濟前瞻》,41期(9月),頁16-23。
林欣吾與許訓城,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5期(5月),頁14-21。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精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 4期(12月),頁3-55。new window
林信雄,1997,<揭開亞太營運中心的底牌>,《統領雜誌》,(5月),頁52-53。
林祖嘉,2002,<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與我國因應之道>,《國家政策論壇》,2卷1期(1月),頁143-146。
林家如,1999,<全球化中的對外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10期(12月),頁37-42。new window
林家如,2000,<從區域主義看APEC在經貿體系中的角色>,《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2卷12期(10月),頁24-28。new window
林德昌,1997,<海峽兩岸的經貿投資與政經互動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0卷2期(2月),頁6-20。new window
施振榮,1997,<家競爭力的自主機制>,《國家政策雙周刊》,16卷7期(6月),頁1-5。
施能傑,1999,<政策執行的要素分析>,《研考雙月刊》,23卷4期(8月),頁6-15。
姜貞吟,2003,<因應經濟全球化之兩岸經貿關係>,《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6卷1期(1月),頁50-57。new window
韋傑夫,1997,<我們商人看的角度自然與官員不同>,《新新聞》,552期(10月),頁18-19。
韋端、鄧弼文與謝邦昌,2002,<台灣地區地方競爭力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國政研究報告》,(5月),財金(研)091-021號。
翁興利,1998,<政府法制與政府再造之研究>,《人事管理》35卷10期(10月),頁4-15。
翁興利,1998,<談政府再造的必要性>,《游於藝雙月刊》, 12期(11月)版七。
翁興利,1998,<政府法制與政府再造之研究>,《人事管理》,35卷10期(10月),頁4-15。
翁興利,2002,<政府改造及政府效能提升>,《律師雜誌》,279期(12月),頁88-113。
徐振國,2000,<從威權論統合論到新國家論的轉折和檢討>,《理論與政策》,14卷2期(7月),頁1-27。new window
徐淑敏,2004,<互賴理論中「敏感性與脆弱性」概念應用於兩岸互動關係的操作化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5卷4期(10月)1,頁89-217。new window
秦宗春,1998,<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之對策>,《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1卷8期(月8),頁13-18。new window
孫同文,2002,<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的發展:一個全球化的觀點>,《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6輯(7月)頁29-54。
孫本初,2002,<政府績效管理的新思維>,《考全季刊》,29期(1月),頁38-46。new window
孫本初與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 16期(9月),頁107-135。
孫凌,1996,<談我國亞太營運中心之籌建>,《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10期(5月),頁5-6。
孫國祥,2003,<新區域主義及其對台灣發展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3期(7月),頁83-113。new window
桂宏誠,2002,<經濟全球化與公共管理新環境>,《國家政策論壇》,2卷6期(6月),頁212-222。
財政部統計處,1996,<近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值>,《進出口貿易統計月報》,326期(10月),頁10。
高孔廉,2003,<從兩岸經貿情勢論政策走向>,《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7月),頁142-156。
高孔廉與鄧岱賢,2003,<現階段台灣面對的國內外經濟情勢與應有的戰略思維>,《國家政策論壇》,冬季號(10月),頁139-146。
高孔廉、鄧岱賢,2004,<區域經濟整合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1月),頁116-122。
唐欣偉,2001,<兩岸關係的展望-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國家政策論壇》,1卷7期(9月),頁110-118。
國際貿易局,2002,<東協與中國大陸十年內成立自由貿易區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對策>,《自由貿易專案小組報告》,(7月),頁63-145。
陶在樸,1996,<歐亞經濟互動的時代已經來臨>,《經濟情勢暨評論》,2卷1期(5月),頁199-212。
許志嘉,2003,<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2期(4月),頁83-112。new window
許毓圃,2002,<荒腔走板的政府改造>,《國家政策論壇》,2卷7期(7月),頁82-88。
傅岳邦,2001,<全球化趨勢下兩岸關係的新思維>,《競爭力評論》,3期(1月),頁50-65。
莫永榮,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臺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39期(12月),頁75-104。new window
曹俊漢,2002,<WTO體制下的全球治理與司法救濟-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行政機制的挑戰>,《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6輯(7月),頁125-152。
曹俊漢,200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行政機制的挑戰>,《國家政策論壇》,2卷2期(6月),頁89-100。
曹俊漢,2002,<政府改革應以公共行政全球化為思維基礎>,《國政評論》,(3月),內政(評)092-055號。
曹俊漢,2003,<公共行政全球化的意涵及其發展>,《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7輯(7月),頁99-124。
陳子瑋,2000,<流通業的前景與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12期(12月),頁84-87。new window
陳文龍,1995,<籌建亞太營運中心問題>,《中國經濟》,534期(3月),頁9-10。
陳正隆,2002,<紐西蘭政府之經濟改革-理論、系絡與學習>,詹中原編,《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頁183-209,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世圯,2001,<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面臨的挑戰與積極作為>,《國政評論》,永續(評)090-103號。
陳欣之,2004,<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政經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 7期(7月),頁19-46。new window
陳信宏與劉孟俊,2002,<知識經濟與台灣的經濟結構及政策變革>,《經社法制論叢》,30期(7月),頁1-28。
陳信宏與劉孟駿,2004,<全球創新網路下台灣邁向競爭優勢的定位與發展策略>,《經濟情勢與評論》,10卷1期(6月),頁36-59。
陳恆鈞,2005,<國家機關能力與社會資本之相互影響性>,《T&D飛訊》,29期(1月),頁1-22。
陳恆鈞,2003,<社會資本對政策執行的影響>,《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7輯(7月),頁147-175。
陳陸輝,2003,<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台灣民主的展望>,《台灣政治學刊》,7卷2期(12月),頁149-188。new window
陳添枝,1994,<亞太區域營運中心與兩岸經貿關係>,《經濟前瞻》,35號(7月),頁53-58。
陳添枝,2003,<全球化與兩岸經濟關係>,《經濟論文叢刊》,31卷3期(9月),頁331-345。new window
陳榮福,1995,<「亞太營運中心」之國家戰略研究>,《國防雜誌》11卷1期(1月),頁26-36。new window
郭正亮,1999,<兩岸三通的政治邏輯>,《東吳政治學報》,10期(2月),頁65-95。new window
郭道暉,2006,<政府治理與公民社會參與>,《河北法學》,24卷1期(1月),頁12-16。
郭麗雯,1999,<亞太營運中心-二十一世紀台灣生存之道?>,《史學會刊》,43期(5月),頁10-15。
辜弘毅,1994,<對我國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所需配合措施之看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7卷6期(6月),頁26-28。new window
華昌宜,1994,<台灣之亞太營運中心計劃-兼評「建設亞太營運中心」、「亞太新秩序與經濟整合-臺灣的經驗」>,《空間雜誌》,61期(8月),頁41-44。
張五岳,2004,<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2卷2期(2月),頁1-4。
張民忠、沈明鑑與周黃文泰,2002,<我國最適合的區域營運中心與成效評估>,《親民學報》,6期(月6),頁117-132。new window
張亞中,2001,<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 40卷4期(7-8月),頁1-24。new window
張亞中,2002,<全球化下的臺灣發展:建立台灣為「放的服務性國家」>,《遠景基金會季刊》,3卷3期(7月),頁1-46。new window
張亞中,2003,<論兩岸治理>,《問題與研究》,42卷6期(11-12月),頁29-66。new window
張笠雲,2000,<制度信任及行為的信任意涵>,《台灣社會學刊》,23期(6月),頁179-222。
張福榮,1995,<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之關鍵-投資環境之改善(上)>,《加工出口區簡訊》(9月),頁11-13。
張福榮,1995,<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之關鍵-投資環境之改善(下)>,《加工出口區簡訊》(10月),頁27-29。
張瓊婷,2001,<兩岸經貿關係分析—台灣的優勢何在?>,《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4卷1期(1月),頁55-59。new window
彭慧鑾,1993,<國家自主性的理論分析>,《問題與研究》,32卷12期(11月),頁87-97。
黃世傑,1997,<亞太營運中心的軟硬體問題>,《外交部通訊》21卷7期(1月),頁24-28。
黃羽淳,2000,<前瞻物流業的發展—專訪中華民國物流協會鍾秘書長榮欽>,《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12期(12月),頁23-29。new window
黃俊英,2000,<企業精神與政府再造-提升政府效能和效率的途徑>,《立法院院聞》,28卷3期(3月),頁20-29。
黃俊英,2003,<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與對策>,《經濟情勢與評論》,9卷1期(6月),頁204-217。
黃俊榮,2002,<政府再造及提升政府效能>,《律師雜誌》,279期(12月),頁88-113。
黃國鍾,2002,<政府改造及政府效能提升>,《律師雜誌》,279期(12月),頁88-113。
黃創夏,2000,<434個的官印壓垮臺灣競爭力>,《新新聞雜誌》,10期(6月),頁97-128。
黃鎮台,2001,<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政策與台灣競爭力>,《國家政策論壇》,1卷6期(8月),頁107-127。
黃鎮台,2001,<兩岸經濟全球分工與互賴>,《國家政策論壇》,1卷6期(8月),頁116-141。
曾怡仁,1998,<從國家論觀點看「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卷2期(3月),頁29-44。new window
曾冠球,2004,<從「代理」到「合夥」:組織建立社會資本的理論分析>,《中國行政》,74期(4月),頁107-113。
萬安,1997,<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太平洋經濟》,37卷10期,頁25-30。
鄒勳元,2001,<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治理型態轉變之省思:一個批判的觀點>,《競爭力評論》,3期(1月),頁89-110。
經建會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1996,<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之回顧與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85卷4期(4月),頁9-60。
董立文,2002,<全球化的衝擊下的兩岸關係>,《國際事務季刊》,3期(夏),頁38-40。
楊永明,2004,<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台灣民主季刊》,1卷3期(9月),頁1-23。
陽國亮,2004,<試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相互關係>。《廣西師範大學學報》,40卷4期(10月),頁1-6。
詹中原,1998,<全球化與國家競爭力>,《競爭力評論》,3期(1月),頁4-6。
詹中原,2001,<全球化之國家主權與經濟-兩岸加入WTO之分析>,《國家政策論壇》,1卷9期(11月),頁157-167。
詹中原,2002,<全球化與公共行政改革:知識經濟觀點之檢視>,《國家發展研究》,1卷2期(6月),頁1-35。new window
詹中原,2003,<全球治理下的新行政視野>,《國政評論》,(7月),憲政(評)094-073。
詹中原,2007,<政府再造與國家發展>,《研習論壇月刊》,7期(1月),頁1-7。
葉俊榮,2004,<政府再造與區域治理>,《研考雙月刊》,28卷5期(10月),頁13-24。
葉嘉楠與李長晏,2005,<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之落實>,《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社會法政篇(3月),頁299-344。
葉嘉楠,2005,<政府再造之落實:新治理與新公共服務觀點>,《台灣經濟論衡》,3卷4期(4月),頁27-51。new window
葉鳴朗,1995,<對台灣不失望,對政府多期待-外商怎麼看亞太營運中心>,《全球工商》,(2月),頁74-75。
潘美玲,2003,<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台灣智庫》,(1月),社會發展論壇。
潘錫堂,1997,<心靈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厚植民主素養、推動經濟軟體建設>,《國家政策雙周刊》,167期(6月),頁10-12。
裴志軍,2006,<論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政府信用重建>,《理論月刊》,2006卷1期,頁130-132。
廖坤榮與陳雅芬,2003,<後物質主義之地方開發政策-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案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2卷4期(9月),頁43-76。
劉兆玄,1995<亞太營運中心為何非作不可?>,《天下雜誌》,169期(6月),頁112-119。
劉坤億,2003,<全球治理的理想與現實>,《中國行政評論》,13卷1期(12月),頁29-56。new window
劉其昌,1994,<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之可行性(上)>,《產業金融》, 84期(6月),頁26-30。
劉紹梁,1995,<如何落實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國家政策雙周刊》,124期(10月),頁4-5。
劉紹良,2002,<如何厚植社會資本>,《天下雜誌》,252期(6月),頁120-121。
趙文衡,2001,<全球化與經濟危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4卷6期(6月),頁35-38。new window
趙文衡,2003,<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8期(8月),頁24-30。new window
鄭月遂,1996,<兩岸經貿政策與亞太營運中心>,《中國大陸月刊》,29卷10期(10月),頁26-28。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理論>,《國家政策論壇》,1卷5期(7月),頁114-115。
鄭錫鍇,2002,<社會互信與角色意識>,《國政評論》(9月),憲政(評)091-339號。
鄭錫鍇,2002,<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國政研究報告》(5月),憲政(研) 091-024 號。
鄭錫鍇,2002,<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蘇永欽編,《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頁41-62,台北:財團法人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蔡宏明,1994,<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 13期(1月),頁385-404。
蔡明宏,1995,<亞太製造中心的挑戰與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創刊號(5月),頁48-57。
蔡宏明,1997,<增進行政立法良性互動與立法效能的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2卷4期(2月),頁74-90。
蔡玫芬,1997,<公共選擇途徑對官僚行為模式分析介紹>,《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1期(1月),頁239-255。new window
蔡英文,2000,<兩岸交流秩序之檢討與展望>,《律師雜誌》,253期(10月),頁96-100。
蔡達棠與余元傑,1996,<現階段立法院議事制度研究方向之探討>,《立法院院聞》,24卷9期(9月),頁17-27。
蔡學儀,2003,<亞洲經貿區域化與台灣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42卷2期(3、4月),頁23-53。new window
蔡學儀,2005,<全球化與兩岸經濟發展>,《展望與探索》,3卷1期(1月),頁41-54。
薛琦,1995,<從國外看亞太營運中心>,《華商經貿月刊》,353期(1月),頁12-16。
謝俊義,2002,<社會資本、政策資源與政府績效>,《公共行政學報》,6期(3月),頁87-122。new window
蕭立愷,2005,<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競爭力評論》, 7期(7月),頁11-19。
蕭全政,2001,<全球化下亞太政治經濟發展之前景>,《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4卷6期(6月),頁22-28。new window
蕭全政,2003,<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7輯(7月),頁405-411。
蕭芳華,1998,<發展理論與台灣發展經驗-評「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中國行政評論》,7卷4期(7月),頁95-122。new window
蕭朝琴,2003,<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1期(1月),頁65-91。new window
蕭萬長,2004,<兩岸應積極協商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10期(6月),頁1-3。
鍾京佑,2004,<全球化與公民社會的治理>,《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2卷1期(6月),頁99-123。
鍾起岱,2000,<從政府再造來看政策執行管理之變革>,《空大行政學報》, 10期(6月),頁97-128。new window
顏建發,1995,<從兩岸關係看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國家政策雙周刊》,145期(8月),頁13-15。
顏建發,2000,<當前兩岸關係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臺研兩岸前瞻探索》,21期(5月)頁199-222。
顧忠華,1998,<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26期(4月),頁8-23。new window
魏艾,2002,<調整經貿政治營造復談契機-經濟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關係:形式、問題與對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113期(5月),頁13-14。
魏啟林,1997,<行政革新的新方向-政府再造>,《游於藝雙月刊》,6期(11月),頁版二。
羅致政,1996,<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35卷9期(9月),頁1-16。
蘇起,2001,<李陳總統時期大陸政策的比較>,《國家政策論壇,1卷1期(3月),頁125-128。
蘇起,2001,<評扁政府的大陸政策>,《國家政策論壇,》,1卷2期(4月),頁1-5。
蘇起,2002<兩岸關係的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論壇》, 2卷4期(4月),頁126-133。

三、博、碩士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江明修,1998,<再造公共性政府>,跨世紀政府再造研討會,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民生校區資訊大樓會議廳,5月22日。new window
朱忠樑,1997,<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第一階段執行成果評估研討會會議紀錄(一)>,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322會議室,12月12日。
朱顯明,2003,《陳水扁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2000-2004)》,台北縣: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施翠倚,1996,《國內民生工業配合亞太營運中心因應策略與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木蘭,1995,《台灣亞太媒體園區採用策略聯盟之可行性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以州,1994,《建立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之金融法規探討:以企業角度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源,1998,<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第一階段執行成果評估研討會議紀錄(三)>,中華經濟研究院B003會議室,1月23日。
陳和憲,1997,<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第一階段執行成果評估研討會會議紀錄(二)>,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322會議室,12月13日。
陳彥廷,2004,《制度改革之中挫-論拜耳撤資案對亞太營運中心之影響》,新竹:清華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陳啟榮,1997,《海運產業因應亞太海運中心國際化策略問題研究》,基隆: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欽春,2003,《民主治理與社會資本:台灣地區公民信任實證研究》,台北: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毓琪,1995,《規模經濟、範疇經濟與技術變遷之估計─中華電信之案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郭建中,2003,<應用WTO與FTA擴展經濟發展空間>,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2月22日。
黃志賢,1995,《配合亞太營運中心與NII發展我國電信產業發展方向之研究》,新竹: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祥官,1995,《亞太海運中心成立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高雄港貨櫃運輸業的觀點》,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溪樑,1995,《建立亞太營運中心之探討》,台北: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玲,1995,《我國空運中心政策執行功能之評估研究》,台北: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松欽,1998,<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第一階段執行成果評估研討會會議紀錄(三)>,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B003會議室。1月23日
羅正方,2003,<開放兩岸三通直航之衝擊評估、戰略設定與因應對策>,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龔明鑫,2003,<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之挑戰與對策>,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2月22日。

貳、英 文 文 獻

一、書籍

Ackoff, Russell L. 1974. Reading the Future: A System Approach to Societal Problems.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Anderson, James E. 1979. Policy-Making.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eters, B. Guy. 1996.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 Four Emerging Models. K.S.: University of Kansas.
Baumgartner, Frank R., and Bryan D. Jones. 1993.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gsten, Fred C., and Marcus Noland. 1993. Pacific Dynam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Washington, D. C.: Peterson Institute.
Marin, Bernd, and Renate Mayntz. 1991. Policy Network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CO: Westview Press, Inc.
Burt, Ronald. 1995.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bb, Roger W. 1975.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 of Agenda-Building. Maryland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ame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vey, Stephen R. 1992. 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 N.Y.: Simon & Schuster Inc.
Deutsch, Karl Wolfgang, Sidney A. Burrell, and Robert A. Kann. 1957.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Atlantic Are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iiulio, John J. 1994. Deregulating Public Service: Can Government Be Improved?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unn,William N. 1994.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 N.J.: Prentice Hall Inc.
Dunleavy, Patrick, and Brendan O'Leary, and Patrick G. Dunleavy. 1987. Theories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N.Y.: Meredith Press.
Easton, David. 1965.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Y.: John Wiley & Sons.
Evans, Peter B. 1992. “The State as Problem and Solution : Predation , Embededness , Autonomy ,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R. Kaufman, ed.,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 Adjustment .pp.138-181.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 B.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 B. 1997. State-Society Synergy: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 Area Studies.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2002.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y, Bruno. S. 1983. Democratic Economic Policy: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 N.Y. : St. Martin's Press.
Fukuyama, Francis.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Y.: Free Press.
Giddens, Anthony . 2002.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Y.: Routledge.
Goodnow, Frank. 1900.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N.Y.: Macmillan.
Haggard, Stephan. 1990.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 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lachmi, Arie., and Geert Bouckaert. 1995.The Enduring Challenges in Public Management :Surviving and Excelling in a Changing Worl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Inc Pub.
Hanekom, S. X. 1987. Public Policy :Framework and instrument for action. Johannesburg: Macmillan South Africa.
Held, Davi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 Cultur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d, David, and Anthony McGrew. 2002. Governing Globalizaton: Power, Authori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Hughes, Owen E. 1994.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N.Y.: St. Martin's Press.
Jacobs, Jane. 1992.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Y.: Vintage Books.
Jones, Charles O.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M.A.: Duxbury Press.
Joskow, Paul L., and Noll Roger G.. 1981. “Regul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in Gary Formm,ed., pp.1-65. Studies in Public Regulation. M.A.: The MIT Press.
Jun, S. Jong. 1986.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atzenstein, Peter J. 1978. “Conclusion: Domestic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of Foreign Policy.”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pp.295-336. Wisc.: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Keynes, John Maynard. 1997.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N.Y. Prometheus Books.
Koenig, John W.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U.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ooiman, Jan.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rasner, Stephen D. 1978.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Raw Materials Investment and US Foreign Polic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sswell, Harold D. 1951. “The Policy Orientation,” in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 Lasswell ,eds., chap.1, Policy Scienc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ster, James P., and Joseph Stewart Jr. 2000. Public Polic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Lester, W. Milbratch, and M. Lal Goel . 1976.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Lin, Nan. 2002.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lls, Wright C. 1956. The Power Eli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Moulton, Lynne., and Helmut K. Anheier, 2000 .“Public-private and partner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ical Patterns and Current Trends,”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85-99.N.Y.: Routledge.
Nordlinger, Eric. A. 1987. “Taking the State Seriously,”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 Huntington,ed.,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pp.353-390. N. 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ye, Joseph S., and John D. Donahue. 2000.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 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OECD, 1995.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Paris: OECD.
Osborne, David, and Ted Gaebler. 1993. Reinventing Government :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N.Y.:Plume.
Peters, B. Guy. 1986. American Public Policy: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N.J.: Chatham House.
Pierre, Jon, and B. Guy Peters.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oulantzas, Ar Nicos. 1968.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 London: Verso.
Pressman, Jeffrey L. and Aaron Wildavsky. 1973. Implementation.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utnam, Robert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cey, Ralph D. 1992. Managing the Unknowable : Strategic Bounaries Between Order and Chaos in Organization. C.A.: Jossey Bass Inc.
Rittberger, Volker. 2001.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N.Y.:Unite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Nancy C., and Paula J. King. 1996. Transforming Public Policy: Dynamics of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A.: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Robles Jr., Alfredo C. 200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regional Relations: Asean and the Eu.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Rosenbloom, Divid H., David H., and Goldman. 1993.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Y.: McGraw-Hill Companies.
Rosenau, James N., and Ernst-Otto Czempiel.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James N. 1997. Along the Domestic-Foreign Frontier: Exploring Governa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bine, George Holland. 1961.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abatier, Paul A. and Hank C. Jenkins-Smith. 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Savas, E. S. 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N.Y. :Chatham House.
Self, Peter. 1985. Political Theories of Modern Government: Its Role and Reform .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Shaw , Robert Bruce, 1997. Trust in the Balance: Building Successful Organizations on Results, Integrity, and Concern.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Taggart, James H., Maureen Berry, and Michael McDermott. 2001. Multinationals in a New Er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Manaement. N.Y.: Palgrave Macmillan.
Tapscott, Don. 1997.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N.Y.: McGraw-Hill .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London: Oxford Press.
UNDP, 1997.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N.Y.: UNDP.
Wallerstein, Immanuel. 1979.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mer, David L., and Aidan R. Vining. 1999.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N.J.: Prentice Hall Inc.
World Bank. 1994. Governance: The World Bank's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Sakamoto, Yoshikazu. 1994. Global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to the State System.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Arrow, Kenneth J. 1972. “Gifts and Exchang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4)(Summer): 343-362.
Barney, Jay B., and Mark H. Hansen, 1994. “Trust 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Special)(Winter): 175-190.
Bekkers, Victor J.J. M., and Stavros Zouridis. 1999 .“Electronic Service Deliver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me Trends and Issu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65(2)(April/June): 186-195.
Burt, Ronald S. 1997.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2)(June): 339-365.
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S95-S120.
DeLeon, Linda. 1996. “Et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4(3)(September): 495-510.
Denhardt, Robert B., and Janet Vinzant Denhardt. 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6)(November /December): 549-559.
Dror, Yehezhel. 1973 .“The Planning Process: A Facet Design.”in Andreas Faludi ed., p.323-343. A Reader in planning Theory. N.Y.: Pergamon Press.
Farazmand, Ali. 1999.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9(6)(November/December): 509
-522.
Gardner, John W. 1990.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leaders help people to believe in themselves and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future.” The Futurist Journal 24(May/June): 107-109.
Granovetter, Mark. 198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Sociological Theory l(1): 201-233.
Graham, John, Bruce Amos, and Tim Plumptre. 2003. “governance principles for protected areas in the 21ST century.”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stitute of Governance, Canada Ottawa, (September 11):1-29.
Hood, Christoper.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of all Reason?”Public Administration 69(Spring): 1-10.
I., Serageldin. 1996. “Sustainability as Opportunity an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apital.” The Brou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111(2)(Summer/Fall): 187-203.
Jimmy, Carter. 1978. “Carter Criticizes Federal Bureaucracy .”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June3): 1421.
Kickert, Walter J. M. 1997 .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Netherlands : an Alternative to Anglo-American Managerial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75(4)(Winter): 731-752.
Larry, Diamond, 1994. “Rethinking Civil Society: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Journal of Democracy, l5,(3)(July):4-17.
Leana, Carrie R., and Harry J. Van Buren Ⅲ. 1999.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3)(July): 538-555.
Lipsky, Michael., and Steven Rathgeb Smith. 1989-90.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and the Welfare Stat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4(4)(Winter): 625-648.
Loury, Glenn C. 1981. “Intergeneration Transfer and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Econometrical 49(4)(July): 843-867.
Lowndes, Vivien. and David. Wilson. 2001 . “Social Capital and Local
Governance: Exploring the Institutional Desing Variable?” Political Studies 49(4)(September): 629-647.
Mitchell, Terence R. 1973. “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n Integra-
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6(4)(December): 670-679.
Ostrom, Elinor. 1994 . “Constituting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ctive Action.”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6(4)(October): 527-562
Porter, Michael E. 1998. “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Competiti-
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November/December):77-90.
Putnam, Robert D. 1993. (B).“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13(Spring): 35-42.
Reinicke, H. Wolfgang. 1999-2000.“The other world web : Global public policy networks,”Foreing Policy(Winter): 44-57.
R., Johnston, V. 1996. “Optimizing Productivity Through Privatizati-
on and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4(3)(Autumn): 444-463.
Rosenau, James N.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1(1)(winter): 14-43.
Schneider, Mark, Paul Teske, Melissa Marschall, Michael Mintrom, and Christine Roch. 1997.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the Creation of Social Capital: The Effects of Public Schoo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1)(March): 82-93.
Shaw, Martin. 1997. “The State of Globaliz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State Transform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4 (3)(September): 497-513.
Shi, Tianjian. 2001. “Cultural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 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 Comparative Politics 33(4)(July): 401-420.
Smouts, Marie Claude.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155 (March): 81-89.
Stocker Gerry, 1998. “Gover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15(1)(March): 17-28.
Whitely, Paul F. 2000.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Capital.” Political Studies 48(3)(June): 443-466.

叁、報紙文章

<深化民主與發展新文化>,《中國時報》,1997年12月26日,版四。
<面對中共「兩手」策略慣技,怎麼台灣只有戒急用忍「一手」策略>,《中國時報》,2001年3月15日。
<重建社會資本>,《中國時報》,2002年2月25日,版2。
<刻意失去的平衡?>,《中時晚報》,2002年8月6日,版2。
辜振甫、王永慶,<促兩岸關係正常化>,《中國時報》,2002年8月26日,版2。
<外商撤資西進台灣投資環境亮紅燈>,《工商時報》,2002年12月13日。
經濟部工業局,<亞太經濟整合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影響評估>,《新聞稿》,2005年1月14日。
辛旗,<如何看待連宋來訪後的兩岸關係>,《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6月23日,版三。
<前七月海空貨運首見同步衰退>,《聯合報》,2005年8月29日,版A1。
<毛治國:海空運活到今天是奇蹟>,《聯合報》,2005年8月29日,版A3。
<海空運雙衰退747貨機每月少飛30架次>,《聯合報》,2005年8月29日,版A3。
<80億蓋的空運園區養蚊子>,《聯合報》,2005年8月29日,版A3。
<空喊10年中心變邊緣>,《聯合報》,2005年11月8日,版A2。
<美國商會:不直航亞太轉運中心渺茫>,《聯合晚報》,2005年11月29日,版1。
<遠見雜誌調查逾半外商認為政府不清廉>,《聯合報》,2005年11月30日,版A10。
<以開放、融合及現代化提升台灣的社會資本>,《中國時報》,2006年2月9日,版A15。
<連:勿將中國妖魔化>,《聯合晚報》,2006年4月14日,版2。
<連戰籲建構新中華經濟>,《中國時報,2006年4月15日,版A2。
何旭如與何榮幸,<美國副貿易代表建議開放兩岸經貿台灣才具競爭力>,《中國時報》,2006年5月27日,版A5。
<政治干擾轉運優勢成泡影>,《中國時報》,2007年10月8日,版T3。
盧金足,<馬:4兆打造台灣成世界「地王」>,《中國時報》,2008年1月18日,版A5。
陳洛薇,<馬英九推十二愛台建設連結全球>,《中國時報》,2008年1月21日,版A4。
黃肇松,<重建社會互信活絡台灣經爭力> ,《中國時報》,2008年3月19日,版A11。
<競爭力變差台灣人變窮>,《中國時報》,2008年4月28日,版T2
<區域經濟整合崛起台灣成新亞細亞孤兒>,《中國時報》,2008年4月28日,版T1。
<蔡明忠:放手就對別把企業當笨蛋>,《中國時報》,2008年4月28日,版T2。
<人民奮起,台灣新生-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中國時報》,2008年5月21日,版A7。

肆、網站資料

王振寰,「全球化下後進國家的抉擇:以東亞的發展路徑為例」,http://tsa.sinica.edu.tw/ Imform/file1/2003meeting/speech.pdf,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5月1日。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V
W- &q,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0月18日。
巴曙松,「直面反全球化思潮中的迷思與難題」,http://www.ch-
inaiew.com/execute.asp?path=/content_files/bss-sbysp-005.ht-
m20010501/bss-sbysp-005.htn,上網檢視日期:2001年1月28日。
台灣智庫政府改造論壇,「政府改造的目標與策略」,ttp://61.62.137.
114/print_prview.php?id=293,上網監視日期:2006年1月23日。
江明修,「行政革新方案的宏觀檢視與改進之」,http://www.inpr.or
g.tw:9998/inprc/pub/jounals,/130-9/m130-2.htm.,上網檢視日 期:2006年5月31日。
江明修與鄭勝分,「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理論辯證與策略析探」,http://npo.nccu.edu.tw/content/ /section02/item04_doc/2001
09.pdf,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6月11日。
朱雲鵬,「以開放、融合及現代化提升台灣的社會資本」,http://www.issp.edu.tw/chinese/researcher/economic/ypchu/9102 25.pdf.,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9月18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A.P.R.O.C」,http://www.cedi.cepd.gov.Tw/
aproc/html/links4/index.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3月5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51期(表6與表7)」,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51/6.pdf,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8月3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23期(表8與表9)」,http://www.chinabiz.org.tw /chang/Eco/123-2002-11/menu.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8月3日。
行政院新聞局即時新聞,「游院長:相信台灣,投資未來(新十大建設)」,http://www.ey. gov.tw/web92/wap/ Wcefcebd-
375324.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3月12日。
交通部電信總局,「電信相關統計」,http://www.gov.tw/chinese/ Data-stat-
istics/11.3/annual-report-92/DAI.shtml,網檢視日期:2006年3月9日。
交通部電信總局,「新聞發布」,http://www.dgt.gov.tw/chinese/Newspre
-ss/92/press-dgtnews-921128.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3月9日。
全球台商服務網,「IMD台灣競爭力評比報告分析」,http://twbus-
iness.nat.gov.tw/analy/a04-3.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0月30日。
宋鎮照,「台灣對於東亞經濟圈構想之期待及自我定位」,http://-
www.npf.org. tw/PUBLICATION/TE/090/TE-R-09-0-029.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4月3日。
李宗勳,「從『新公共服務』」檢視執政黨近半年來之施政績效表現」,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R-092
-038.htm,上網檢視日期:2004年8月22日。
李長久、江小涓與魯桐,「跨國公司三人談」,http://www.qsjournal
.com.cn/qs20020516/BIG/qs^335^0^10.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10月13日。
李英明,「政府改造 多點治理 少點統治」,http://www.npf.org.tw/
monthly/00110/theme-122.htm,上網檢視日期:2003年3月18日。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如何走出困境」,http://www.npf.
org.tw/PUBLICATION/ IA/091/IA-R-091.htm.,上網檢視日期:
2006年1月22日。
邱玉,「建立台灣『登陸』跳板之經濟戰略地位」,http://wwwnpf.-
org.tw/PUBLICATION/FM/090/FM-C-090-116.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6月27日。
空中大學,「政治精英重點整理」,bbs.nou.edu.tw/cgi-bin/bbs-anc?
=/ digest/nou_course/b/b3/200306/200306-05/M.915637571,上
網檢視日期:2006年3月1日。
周志偉,「從『華府、北京、臺北』三角關係檢視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http://www.npf.org. tw/monthly/0201/theme-0 0-1.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2月21日。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http://zh.wikipedia.org/wiki/APEC,
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0月18日。
孫同文,「新經濟時代的國家機關角色芻議」,http://www.npf.org.-
tw/PUBLICATION/CL/ 090/CL-R-090-021.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月25日。
高孔廉與鄧岱賢,「區域經濟整合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http
://www.npf.org. tw/monthly/ 0401/theme-116.htm,上網檢視日
期:2006年1月25日。
高孔廉,「面對區域經濟整合台灣應有之作為」,http://www.npf.-
org.tw/Symposium/s92/921025-TE-3.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4月4日。
康寧祥,「善意與敵意的競賽海峽兩岸政策的鮮明對比」,http:// www.president.gov.tw/_structure/famous/column/94/1_2.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11月2日。
郭正亮,「兩岸經貿正常化,創兩岸和平共榮」,http://Taiwan.yam.
org.tw/china-policy/c-kuo.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5月13日。
陳朝建,「公共行政:政府再造的新公共管理觀點」,http://blog.
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 =423&md=entry&id=7493,上 網檢視日期:2006年4月22日。
陳敬文,「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http://cppcc.people.com.cn/B-IG5/34-
961/51372/51376/51494/3600220.html,網檢視日期:2005年10月12日。
國際貿易局,「東南亞國家協會暨東協自由貿易區發展現況」,http
://cweb..trade.gov. tw/ kmDoitasp?CAT517&CtNode=615,上網
檢視日期,2006年4月4日。
曹俊漢,「全球化下政府治理的新貌」,http://www.npf.org.tw/PUBL-I-
CATION/IA/091/IA-C-091-115.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6 月22日。
曹俊漢,「政府改革應以公共行政全球化為思維基礎」,http://ww- w.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C-092-055.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7月28日。
傅岳邦,「全球化對政府的影響」,http://www.npf.org.tw/PUBLI-CA-
TION/CL-C091-051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7月18日。
黃朝盟與謝麗秋,「政府效能不彰國家競爭力下滑」,http://ww-
w.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C-095-154.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1月3日。
黃鎮台,「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http://www.npf.org.tw/ PUBLICATION/090/TE-C090-049.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0月31日。
張永泰,「高雄港面臨激烈競争」,http://www.voanews.com/chinese/
archive/2004-05/ a-2004-05-09-7-1.cf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0月24日。
經建會,「A.P.R.O.C」,http://www.cedi.gov.tw/aproc/html/links4/
index..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3月5日。
經建會,「亞太營運服務協調中心大事紀要」,http://www.cedi.cepd
.gov.tw/aproc/html/news.doc,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11月2日。
經建會,「亞太營運中心計畫」,http://www.cedi.cepd.gov.tw/aproc/-
html/index.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月29日。
經建會,「亞太營運中心推動與政府再造」,http:// www.cedi. Cepd.
-gov.tw/aproc/html/index.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9月18日。
經濟部,「政府再造綱領」,http://www.moea.gov.tw/~meco/ research/rebuild.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9月22日。
經濟部,「政府再造綱領」,http://www.moea.gov.tw/ meco/research/
rebuild.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9月22日。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WEF台灣競爭力評比報告」,http://twbusiness.
nat.gov.tw/analy/a04-4.htm, 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10月29日。
維基媒體基金會,「陳水扁」,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
B3%E6%B0%B4%E6-%89%81,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8月21日。
詹中原,「經濟全球化下海峽兩岸的經貿關係:以雙方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http://www.npf.org.tw/ PUBLICATION/CL/090/
-L-R-090-062.htm,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7月28日。
詹中原,「政府再造的績效管理策略之研究」,http://www.npf.org
.tw/PUBLICATIOPN/CL/094/CL-R-094-004.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6月28日。
詹中原,2001,「全球化與公共行政改革:知識經濟觀點之檢視」,http://www.npf.org.tw/PU -BLICATION/CL/094/CL-R-094-004.new window
htm,取用日期:2006年11月22日。
童振源,「兩岸經濟全球分工與互賴」,www.moea.gov.tw/~ecobook
/season/9012/7_3_6.htm - 235k,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8月13日。
楊繼明,「私利與公益的調和-企業精神政府的關鍵與實踐」,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091-156.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2月2日。
劉瑞華,「莫讓台灣成為全球佈局的瓶頸」,http://suesu.mgt.ncu,Edu.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