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校併校與用地處理之研究-以總爺國小為例
作者:陳溪清
作者(外文):Hsi-chi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趙淑德
連經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法律經濟賽局爭點整理用地併校school mergerland useissue coordinationgameeconomics of law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2
緣於學校併校與用地處理之風潮,總爺國小創下國內第一件經行政訴訟、教育部訴願決定、監察院調查糾正等處理途徑,受大眾矚目的案例,掀起台灣社會及教育層面的波瀾,如果學校併校與用地處理不當,將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失。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三:(一)依賽局參與人的爭點,尋求解決途徑(二)由賽局參與人的行動,找尋最佳選擇(三)從賽局參與人的選擇,研擬處理策略。本研究應用賽局理論,對總爺國小進行個案研究。首先研究者訪談個案賽局之參與人和利害關係人,到個案「場所」直接觀察,並蒐集相關文獻,將所得資料依內容分析法進行爭點整理與分析,再將賽局兩造參與人採取之行動進行法律經濟分析比較。本研究獲致下列主要結論:
一、一般性學校併校從「學生人數」考量,應有精確可信的資料與理由說明,思索未來及可能的變化,並衡量被併學校應有的整體效能是否良好,接收學校對被併學校的替代性。
二、學生受教權保護須兼顧外觀物理條件與內容本質條件。
三、總爺國小併校理由不具備有力的說服力,不宜拘泥於最小校地面積之規定,資源整合必須學生可以享受到資源,並引導學校之間走向良性競爭,既不能確定未來一定超越現在,就不應廢棄一個現在可以掌握的資源。
四、併校程序正當性有瑕疵,違反「法的確信」與「法律保留原則」,未能具體明確說明「倂校急迫性」理由,決策前未做好溝通、協調,導致後續的反彈副作用。
五、雙方理性溝通協商,是最佳的行為選擇。
六、結果的輸贏非真正輸贏,關鍵在於參與人理性行動貢獻的價值,以及因此彰顯的意義與教訓。
七、改變需要可以變得更好,才具有正當性,改變若無法促進社會財富極大,就應尊重保留現狀。
八、應符合分配正義,促進平衡性的平等分配,貫徹真正效率之追求。
九、學校併校與用地處理策略:
(一)一個中心:充分保障學生受教權與用地價值極大化
(二)一種關係:菜刀和砧板的搭配藝術
(三)一招策略:大海策略
(四)一項行動:傾聽與溝通
(五)一致目標:雙贏結局
(六)一道流程:學校併校與用地處理15步驟
十、學校併校與用地處理程序:
1.學校併校與用地處理法制化
2.提出有併校需要的學校
3.成立評估小組
4.依據指標評估
5.與併校可能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與討論
6.完成併校決策影響評估與可行性分析
7.評估小組建議是否併校
8.召開公聽會確立共識
9.八成以上學生同意確定併校走向
10.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是否併校
11.研擬併校與用地處理細部計畫及配套措施
12.直轄市或縣市議會決議是否併校
13.報請教育部核可併校
14.開始執行併校與用地處理細部計畫及配套措施
15.後續追蹤與輔導
Due to trends in school mergers and land use settlements, Tsung Yeh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e first in Taiwan to undergo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eceive 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ppeal decision, and investigative correction by the Control Yuan, among other processes. The case received massiv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and created massive waves in Taiwanese society and aspects of education. Inappropriate school mergers and land use settlements could produce irreconcilable outcomes. Therefore,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1) To seek the means for resolving controversies among participants; (2) to seek the optimal option according to participant behavior; and (3) to plan a settle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participants’ options. This study applied a game theory and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f Tsung Yeh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case participants and stakeholders, and then the case stakeholders investigated, along with the coll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fter obtaining the data, a content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 to coordinate and analyze issues, then 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law between participants from both parties in the game was conduct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further elaborated as follows:
1. Generally, school mergers a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ccurate and accountable data should be collected, and reasons should be elaborated. Not only should future and possible changes be considered, but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of the merged schools should also be weighed. In addition,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the accepted school with the merged school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2. The student rights to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erms of both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in substantial content.
3. The reasons behind the Tsung Yeh Elementary School merger are not strong or persuasive. The minimum land use area regulations should not be applied;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for students to fully benefit from said resources, and to induce benign competition among the schools. If there is uncertainty as to whether future outcomes can surpas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then the current resources already at hand should not be discarded.
4. The legitimacy of the merger procedure is flawed, and contradicts with law cogniza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law reservation; in addition, the actual reasons behind the urgency of the school merger were not clearly elaborated.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prior to the merger contributed to the subsequent negative repercussions.
5. Participants from both parties should have rational negotiations, which is the optimal choice for behavior.
6. The outcome does not have concrete winners and losers; the key factor lies within the value of the rational behavioral contributions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learning.
7. Change should be for the better to obtain legitimacy. If change is unable to promote societal and financial welfare, then the present situation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permitted to remain the same.
8. The merger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distributional justice to promote balance and fair distribution, and further pursue true efficiency.
9. School merger and land use settling strategies:
One center: to fully ensure student rights to education, and maximize the value of land use utilization
One relationship: the art of coordinating the knife with the cutting board
One strategy: the marine strategy
One action: listening and communicating
One objective: a win-win situation
One perspective: a 15-step school merging and land use settlement procedure
10. The 15-step school merging and land use settlement procedure:
(1) Legitimizing school mergers and land use settlements
(2) Proposal for schools in need of merging
(3) Establish an assessment team
(4) Assess according to an index
(5)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school merger stakeholders
(6) Completion of school merger impact evaluation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7) Provision of pro- or anti- merger suggestions from evaluation team
(8) Conduct public hearings to ensure consensus
(9) Obtain of the approval of 80 % or more students towards the school merger motion
(10) Deliberation of school merger implementation by education committee on
(11) Research detailed school merger and land use settlement plans an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12) Deliberation merger implementation by direct jurisdiction city or county council
(13) Apply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merger approval
(14) Conduct detailed merger and land use settlement plans an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15) Follow-up and counseling
丁小艾(譯)(2004)。逢沢 明著。小豬勝大豬。台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
丁玉洁(2006)。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述評。遼寧行政學院學報,8(12),93。
王文宇(2000)。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台北市:元照。new window
王文宇(2001)。從經濟觀點論我國公司重整制度。載於金融法(初版) (頁96)。台北市:元照。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二版)。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2007)。民事訴訟法新論。台北市:三民。
田培炎、蔣兆康(1992)。論權利與效率-一種法律經濟學觀點。法學研究,6,14-22。
方凱弘(2006)。海上貨物運送人責任之法律經濟分析-以航海過失免責條款為中心。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方永泉(譯)(2002)。P.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頁107-125)。台北市:巨流。
石之瑜(2003a)。政治科學中形式理論的運用與瓶頸:從賽局理論談起。東吳政治學報, 17, 1-19。new window
石之瑜(2003b)。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市:五南。
白波(2006)。博奕智慧(初版)。台北市:德威國際文化。
白波、郭興文(2005)。博奕策略(初版)。台北市:德威國際文化。
古秀英(2007)。台中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整併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司法院統計處(2009)。司法統計。2009年7月9日,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databu/data01.htm
朱宗亮(2005)。不動產爭議解決機制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政賢(譯)(2009)。I. Seidman著。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市:五南。
李欽漢(2001)。土地使用法規新論。台北市:文笙。
李承嘉(2000)。租隙理論之發展及其限制。台灣土地科學學報,1,67-89。new window
李承嘉(2008)。土地、人民與國家—民眾對土地政策選擇的歷史觀察。土地問題研究季刊,7(1),2-33。new window
邱玉玲(2008)。屏東縣小型學校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榮榮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琪仁(2005)。不動產糾紛調處委員會設置及調處問題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
邱聯恭(2001)。爭點整理方法論。台北市:三民。
邱聯恭(2005)。程序利益保護論。台北市:三民。
邱澤奇(譯)(2001)。J. H. Turner著。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北京:華夏。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卯靜儒、吳宗雄、吳淑娟、李奉儒、李昭華、林麗菊、洪志成、侯幸雨、徐清美、許誌庭、陳沛嵐、曾玉村、黃柏叡、蔡邦居、蔡清田、鄭文芳、謝卓君(譯)(2004)。Jack R. Fraenkel﹠Norma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高雄市:麗文。
朱蘇力(譯)(2002)。Richard A. Posner 著。正義/司法的經濟學(初版)。台北市:元照。
朱南玉(2007)。不動產交易糾紛產生原因及其處理機制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PG9511-0163)。台中市: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
呂尚敏(2009)。行政許可利害關係人權益保護模式之重建。雲南行政學院學報,11(3),124-125。
巫和懋、夏珍(2002)。賽局高手。台北市:時報文化。
宋蕙吟(2004)。理性選擇理論與國際安全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沈冠伶(2006)。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併校與用地處理。台北市:元照。
沈靜悅(2005)。民間建築合建行為之研究-以賽局理論分析。朝陽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百祿(1998)。衝突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再版)。高雄市:麗文。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初版)(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ichanel Quinn Patton著。質性研究與評鑑(初版)(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th ed.)。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宜蓁、林瑜芬(1994)。從博奕理論(Game Theory)觀點解析環保自力救濟事件-以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圍廠事件為例。廣告學研究,3, 69-91。new window
吳宗立(2003)。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市:復文。
吳宗立(2005)。學校行政決策。高雄市:麗文。
吳老德(2001)。正義與福利國家概論。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依真(2004)。最高法院預售屋交易糾紛判決之類型化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吳金香(2002)。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幸樺(2007,8月7日)。台南武德殿宏偉重現─歷經三年 修復完工。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11年8月31日,取自http:// 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台北市:三民總經銷。new window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修訂版)。台北市:三民總經銷。
吳淑美(2009)。在歷史的風華中成長-都市發展與文資保存的衝突與妥協策略。載於顏新珠等撰文,文資特攻隊:15個文化資產守護行動案例(初版)(頁58-71)。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菅理處籌備處。
吳淑美、蔡玉仙、林秀珠及徐麗琦(2008)。「危」牆「新」妝,守護校園文化資產。臺灣教育, 653,13-16。
吳鶴齡(譯)(2008)。W. Poundstone著。囚徒的困境:馮‧諾伊曼、博弈論和原子彈之謎(Prisoner’s Dilemma: John Von Neumann, Game Theory, and the puzzle of the Bomb)。北京:北京理工大學。
何邦超(1992)。民事官司致勝要訣。台北市:永然文化。
何燦成(2006)。從法規影響分析之角度談我國專利法因應 WTO 公共衛生議題之修正。智慧財產權,85,34-56。new window
周志宏(1999)。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台北。new window
東森(2007)。漁光國小"畢業"了。檢索日期:2011年8月31日。取自tw.myblog.yahoo.com/jw!fNtrDoGQGRks7sui7tYb1dg-/article?mid=5
曾育裕(2000)。公有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兩權分離理論之法律經濟分析-以中國大陸1988年土地使用權法制改革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台北。new window
林子銘(1999)。研究生論文指引。台北市:華泰文化。
林立(2004)。波斯納與法律經濟分析一一個批判性的探究。台北市:學林文化。new window
林妙玲(2007)。雲林五小校走出「留校察看」命運 縣府改觀念,小校轉型進行中。遠見雜誌,247,1-5。
林佳銘(2008)。小校裁併政策下的出路-以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明鏘(2006)。國土計畫法學研究。台北市:元照。
林英彥(1991)。土地經濟學通論(第四版)。台北市:文笙。
林英彥(1995)。土地使用概要。台北市:文笙。
林佩璇 (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高雄市:麗文。
林彩梅(1994)。多國籍企業論(四版)。台北市:五南。
林桓(2002)。我國建立「法規衝擊分析」機制之初論。研考雙月刊,20(5),40-49。
林洲富(2007)。專利侵害之民事救濟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new window
林雪娟(2010,3月9日)。原台南神社事務所重現風華。中華日報,B1版。
永然法律事務所(1999)。房地產契約及糾紛處理。台北市:花田文化。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Yin著。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台北市:弘智文化。
洪瑞琴(2008,8月19日)。危牆變藝術 忠義國小美化有一套。自由時報電子報。
洪遜欣(1994)。法理學,頁286-289。自版,三民總經銷。
范光群(2007)。民事程序法之問題及發展。台北市:新學林。
范見星(譯)(1998)。Gini Graham Scott著。如何解決衝突(Resolving conflict)。台北市:桂冠。
夏林清(2008)。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頁81-99)。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台北市:巨流。
胡海豐(2001)。土地使用變更與政府行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論文,台北市。new window
耿詩婷(2008,6月3日)。各位同學好 我的教室在孔廟。紅樹林科學教室。2010年3月18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new_index.php?query=%E6%88%91%E7%9A%84%E6%95%99%E5%AE%A4%E5%9C%A8%E5%AD%94%E5%BB%9F&database=haarticle&type=search
孫立平等(譯)(1991)。Lewis A.Coser著。社會衝突的功能(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台北市:桂冠。
連經宇、黃志文(2009)。台灣地區人口結構變遷對土地使用需求之影響初探。明新學報,35(2),276-296。new window
徐慶麟(1993)。房屋預售糾紛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高義展(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縣:啟英文化。
許恩得(譯)(2007)。A. M. Brandenburger & B. J. Nalebuff 著。競合策略(Co-opetition)。台北市:培生教育。
許文昌(1990)。土地經濟分析。台北市:文笙。
許育典(2007)。教育法。台北市:五南。
許育典(2010)。從法治國家到人權保障的希望工程-以人權教育為中心。台北市:元照。
許征帆(主編) ( 1987)。馬克思主義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陳恭雄(2004)。不動產糾紛調處機制應用之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陳明燦(2001)。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台北市:翰蘆。
陳正料(2006)。多元社會下政策績效之公平衡量:登革熱防治的資訊整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陳新民(2001)。法治國家論。台北市:學林文化。new window
陳銘福(1999)。房地產爭訟案例解析(三版)。台北市:五南。
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台北市:華泰文化。
陳欽賢、劉彩卿、林建仁、朱子斌、邱文達(2003)。總額支付制度下醫院同儕行為之競合:賽局理論分析。醫務管理期刊,4(3),68-79。new window
陳雅貞(2007)。公立國民中小學裁併校相關政策之法律問題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錫鎮(1998)。都市計畫地區公共設施保留地有關構成特別犧牲問題之可能解決途徑-賽局理論之試擬應用。人與地,170,39-48。
施茂林、劉清景(編著)(2010)。法律精解大辭典(初版)。台南市:世一。
姜世明(2006)。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台北市:元照。
姜博超(2007a)。偏遠地區小學裁併政策之研究─民主行政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博超(2007b)。台灣「偏遠地區小校裁併行動」之探討-以民主行政的觀點出發。T&D飛訊,64,1-18。
殷章甫(1995)。土地經濟學。台北市:五南。
秦嘉(2007)。臺北縣一所偏遠小型國民小學整併過程及其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豫民(譯)(1987)。Richard A. Posner著。法律之經濟分析。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陸民仁(1983)。經濟學。台北市:三民。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4)。Louis Cohen, Lawrence Manion and Keith Morrison著。教育研究法。台北縣:韋柏文化。
徐源豐(譯)(2002)。David D. Friedman著。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初版)。台北市:先覺。
紀秋郎主編(1995)。新知識英漢辭典。台北市:黃帝圖書。
曹興誠(2009,1月13日)。人生如牌局。聯合報,B2版。
梁文貴(1998)。訊息不足對決策行為之影響–賽局、訊息與交易成本三理論之觀點。大同學報,28, 45-54。
梁暉昌、葉子嘉(2006)。賽局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33(3),165-181。
梁瀞心(2004)。線上解決爭議機制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彥皇(2007)。公司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菊珍(2007)。臺北縣偏遠小型學校整併評估指標及配套措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鑫楨(2005)。論裁量處分與不確定法律概念。台北市:五南。
黃宗顯、姜麗娟、蕭佳純(2010)。國民中小學整併或存廢問題之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RG9903-0213-98-C68120)。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
黃茂榮(2006)。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增訂第五版)。台北市:植根。new window
黃锫(2007)。法律經濟學邏輯起點研究-理性選擇理論的內涵、反証及其補充。浙江社會科學,5,74-81。
黃瑋傑(2010)。總爺國小裁併校之程序正義與教育問題探討:以「誰偷走了我的畢業證書?」影片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葉俊榮(1993)。環境政策與法律。台北市:元照。new window
溫麗琪(譯)(2003)。Robert Cooter與Thomas Ulen著。法律經濟學(初版)。台北市:華泰。
詹誌彬(2001)。評估不動產仲裁對不動產爭議問題之解決-以不動產仲裁特性觀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令(2010)。沉思錄:一念之間改變人生。台北縣:人類智庫。
鄭彩鳳(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鄭武鵬(1997)。從購屋契約探討購屋糾紛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松齡(2009)。實用土地法精義(第八版)。台北市:五南。
楊松齡(2005)。由Calabresi法則論土地徵收之協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3),2-8。new window
楊松齡(1996)。基本權、財產權與土地徵收。人與地,165,36-40。
楊建華(1999)。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台北市:三民。new window
楊淑文(2006)。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爭議問題。台北市:元照。
楊家彥、張建一、吳麗真(合譯)(2003)。E. Rasmusen著。賽局理論與訊息經濟(Game and inform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台北市:五南。
張芬芬(譯)(2005)。Miles, M.B., & Huberman, A.M. 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初版)(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2nd ed.)。台北市:雙葉。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04)。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市:翰盧。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04)。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冊。台北市:翰盧。
張添洲(2003)。學校經營與行政。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蔓概編修(1961)。最新英華大辭典。台北市:大中國。
張心悌(2004)。從法律經濟分析觀點探討強制公開收購制度。輔仁法學,28, 47-95。
張維迎(2003)。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市:茂昌。
薛讚(1999).不動產爭議處理之檢討與建議。臺灣地政,159,13-15。
趙坤麟(2004)。不動產疑難雜症解析。台北縣:世潮。
趙淑德(2006)。土地法規(第四版)。台北市:三民。
趙敦華(1988)。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市:遠流。new window
廖志德(2004,10月2日)。創新經營。經濟日報,D3版。
熊秉元(2007)。法律經濟學開講。台北市:時報文化。
鄧方(譯)(1996)。David M. Kreps著。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ing)。台北市:五南。
鄧志松、唐代彪(2006)。兩岸賽局:一個新情勢的開始。國家發展研究,5(2),21-50。new window
盧麗淑(2007)。內容分析法。載於管倖生等編著,設計研究方法(第二版)(頁53-73)。台北縣土城市:全華圖書。
蔡志方(1995)。行政救濟法新論。台北市:元照。
蔡培村(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蔡佳桓(2002)。政府介入不動產市場有效性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蔡政和(1996)。訴訟外途徑處理預售房屋糾紛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清田(2006)。行動研究的理念與分析。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第二版)(頁129-144)。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new window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賴恆盈(2003)。行政法律關係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台北市:元照。new window
諶亦聰(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整併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育容(譯)(2010)。清水武治著。賽局理論圖解(ゲーム理論のポィントがゎかる本)。台北市:商周。
謝哲勝(2005,4月)。以經濟分析突破概念法學的困境-兼回應熊秉元教授的數個觀點。載於「第三屆法與經濟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1),台北市。
謝哲勝(2007)。法律經濟學。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謝榮堂(2008)。社會法治國基礎問題與權利救濟。台北市:元照。new window
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市: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韓乾(2007)。土地資源經濟學(第二版)。台中市:滄海。
簡三郎(2006)。國民小學小校裁併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資修(2006)。經濟推理與法律。台北市:元照。
譚志堅(2006)。世界最偉大的博弈論。台北市:德威國際文化。
魏靜芬、陳子儀、周怡(1999)。遺產分割與併校與用地處理。台北市:書泉。
藍兆杰、徐偉傑、陳怡君(合譯)(2002)。A. Dixit、S.Skeath合著。策略的賽局(Game of Strategy)。台北市:弘智。
藍毓仁(譯)(2008)。J. Ritchie & J. Lewis 主編。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台北市:巨流。
嚴旭陽(譯)(1999)。D. G. Baird、R. H. Gertner & R. C. Picker 著。法律的博弈分析(Game theory and the Law)。西湖:法律出版社。
Babbie, E.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i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 Free Press.
Buchanan, J. M. (1987). Th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 , 243-25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