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分析
作者:趙素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o su-chen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枝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批判論述分析教育政策分析族語教育政策台灣原住民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aiwan indigenous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5)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9
本研究因覺察目前族語教育政策的缺失或問題,根源在族語教育的
論述,進而分析族語教育的論述體系,旨在針對族語教育政策的意識型態及權力關係進行批判,希能達成下列之目的:
一、描述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及執行的問題。
二、說明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論述的意識型態及權力關係。
三、解釋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的論述實踐及社會脈絡關係。
四、反省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的發展現況及未來方向。
本研究是以Fairclough的批判論述分析模式為架構,探討台灣原住
民族語教育的論述內容、實踐過程、社會脈絡,分別進行文本分析、過程分析、社會分析。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現行族語教育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欠缺評估與監督
二、族語教育隱含我族中心主義的意識型態與權力鬥爭
三、原住民主體性論述是主宰當今族語教育政策的霸權
四、族語論述實踐與台灣族群意識和政治存在辯證關係
五、族語政策論述體系重構原住民族社會的知識信仰
六、族語教育政策和原住民的族群認同應解構
七、從後殖民論述的觀點反省當今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
本研究的建議有:
一、對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的建議
(一)建立族語教育政策評估和監督的機制
(二)尊重學習主體的語言權和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三)開放學生族語認證應考資格擴大族語使用環境
(四)重啟部會協商將族語條款和升學優待辦法脫勾
(五)追蹤輔導原住民學生的升學進路和生活適應情形
二、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後續研究可深化研究內容的選擇,研究方法可採用其他分析模式、
個案研究法、歷史研究法,並增加訪談對象以擴展研究議題的範疇。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key to the flaws or problems of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t present lies in the discourses of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It, therefore, analyzed the system of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discourses and conducted criticizing on the ideology and power relations of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The goals are as follows:
1. Describe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nd execution problems for Taiwan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2.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power of Taiwan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discourses.
3.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ourse practice of Taiwan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nd social contexts.
4. Review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s in the future for Taiwan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followed Fairclough’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odel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text, discours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of Taiwan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It conducted text analysis,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social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existing decision making and execution process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re lack of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2.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has concealed ethnocentrism and power conflicts.
3. The indigenous subjectivism discourse has become the hegemony that manipulates present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4. The existence of dialectic relationship among indigenous discourse practice, Taiwan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5.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discourse system rebuilds the knowledge and belief of indigenous society.
6.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nd indigenous ethnic identity should be detached from each other.
7. Review present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y discourses.
Our suggestions are:
1.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 Establish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b. Honor the rights for language learning subjects and parents’ education options.
c. Extend indigenous language speaking environment with flexible qualifications for students to attend indigenous language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s.
d. Reinstate negoti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unhook indigenous language articles with advantageous school entering measures.
e. Trace and guide indigenous students to receive higher schooling and see how they adapt.
2.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can deepen the selected study content, adopt other analysis patterns in the research like case study or history study,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interviewing objects to enlarge the extent of the study.
Keywords: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台邦.撒沙勒(1993)。廢虛故鄉的重生。台灣史料研究,12,28-40。
瓦歷斯.尤幹(1994)。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4,6- 21。
瓦歷斯.諾幹(2004)。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育人權及未來。發表於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論文集(頁80-82),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4.08.4-5。台北:世新大學。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4)。「原」氣淋漓的文化辯論-鄒族兄弟的沉思。台北:黎明文化。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5)。從部落出發思考原住民的未來。台北:前衛。
孔文吉(2010)。平埔族的正名之路。中國時報,時報廣場A18,2010.06.11。
方永泉譯(2004)。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2003)原著。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台北:巨流。
王振寰(2002)。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慧蘭(1999)。教育政策社會學初探。教育研究資訊,7(3),87-108。
王慧蘭(2006)。批判教育學:反壓迫的民主教育論述和多元實踐。收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頁59-91)。台北:心理。
王雅蘭(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意見調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new window
王雅玄(2008)。CDA 方法論的教科書應用:兼論其解構與重建角色。教育學刊,30,61-100。new window
王音萍(2009)。學校生活世界言談之批判論述分析。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嵩山(1998)。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政策芻議。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1(3),3-7。new window
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1999)。愛德華.薩依德(Edwarn W. said)(1978)原著。東方主義(Orentalism)。台北:立緒文化。
毛榮富(1994)。勾勒權力/知識之系譜的雕手傅科。收於葉啟政著。當代社會思想的巨擘(頁158-181)。台北:正中書局。
內政部統計處(2002)。九十一年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台北:作者。
布興.大立(2002)。承認原住民的族語 跨出一大步。檢索日期:2010.02.12。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an/4/today-o1.htm#o7
丘昌泰(2005)。公共政策。台北:巨流。
史穎君(1984)。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卯靜儒、張建成(2005)。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台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39-76。new window
行政院主計處(2000)。1999 年統計資料。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大會實錄。台北:作者。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b)。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作者。
朱元鴻等譯(1994)。Best, S. 與 Kellner, D. 著。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
朱志宏(2004)。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全文正(2006)。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收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275-29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夷將‧拔路兒等編著(2008)。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縣:國史館。
守寍寍(1996)。在地的人,在地的話— 台灣的母語教學。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志村雅久(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天泰(1999)。原住民族學院規劃研究期末報告書。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吳京(1999)。吳京教改心。台北:天下遠見。
吳淑慧(2006)。原住民學童族語教育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銅門國小實施族語教學現況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慧(2004)。解嚴後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發展。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叡人譯(2010)。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2006)原著。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文化。
沈台訓譯(2003)。Schech, S. 與 Haggis, J. 原著。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明寰譯(2002)。Dunn, W. N. 原著。公共政策分析。台北:時英。
李易蓉(1995)。台灣弱勢語族語言反抗運動之解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良熙(1982)。台灣光復後推行國語教育問題。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惠敏(2000)。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台元(2003)。台灣原住民學生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允傑、邱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文忠(2004)。族群與國家認同 。中國時報,2004.08.02 。檢索日期:2009.03.30。取自 World Wide Web:
http://intermargins.net/Forum/2004/citizenship/ethnic01.htm
李壬癸(2004)。台灣南島語言論文選集(第二卷)。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李壬癸(2007)。台灣南島語言的回顧和展望。收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1-11)。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嘉齡(2005)。語言運動在近年臺灣認同政治上的角色。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季順(2005)。原住民教育體系一條鞭體制之建構-走出一條生路。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2006)。費德希克.格霍(Frederic Gros)(1996)原著。傅柯考(MICHEL FOUCAULT)。台北:麥田。
汪秋一(2007)。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的變革與檢討。原教界,14,4-5。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new window
邱才廉(1994)。加拿大語言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惠民(2008a)。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的發展與現況。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2008 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頁1-8-1)。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周惠民(2008b)。台灣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教育。發表於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8.05.30-31。台北:中央研究院。
周惠民(2009)。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與人才培育。發表於2009 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教育文化與人才培育研討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部主辦。2009.11.26-27。台北:台灣大學民族研究中心。
周德禎(2001)。邁向批判研究方案— Carlos A. Torres 。教育社會學通訊,28,10-14。
周蔚譯(2001)。大衛.克里斯托原著。語言的死亡。台北:城邦文化。
周愚文(2000)。儒家文化與升學競爭。發表於亞洲儒家文化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04~21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顧問室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承辦。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
林英津(2008)。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的觀察:從國語政策到原民會的族語認證。發表於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8.5.30-31。台北:中央研究院。
林再生(2005)。都會區原住民母語推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水波(2006)。政策變遷的三面向分析。政策研究學報,6,1-18。
林雅雯(2000)。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
教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純雯(2003)。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等教育整併政策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9(2),117-139。
林修澈(2006)。原住民語言教材編寫的回顧與展望。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一輯民族教育(頁114-125)。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修澈(2007)。多語言=競爭力?原教界,14,10-13。
林文蘭(2007)。族語認證作為升學優待的隱憂。北縣教育,5,6-7。
林安生(2003)。讀黃美金教授——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回顧與展望一文的觀感。原住民教育季刊,30,142-144。
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09)。工作項目。檢索日期:2009.10.01。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units.nccu.edu.tw/server/publichtmut/html/wZ10/cwZ10.html
洪惟仁(2002)。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收於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new window
洪湘婷(2005)。淺論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趨勢報導,12。檢索日期:2009.10.01。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public.com.tw
韋積慶(1994)。結構馬克斯主義者的舵手阿圖塞。收於葉啟政著。當代社會思想的巨擘(頁149-153)。台北:正中書局。
胡薇麗(1995)。社會科學研究與政策制定-知識應用面的探討。收於張家洋主編。公共行政的知識議題與新趨勢(下冊),453- 471。
施正鋒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北市:前衛。
施正鋒(2003)。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發表於2003 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new window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3.11.12-16。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施正峰(2004)。語言與認同政治-族群認同以及國家認同的考量。發表於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論文集(頁9-15),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4.08.4-5。台北:世新大學。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new window
施正鋒、李安妮、朱方盈(2005)。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南方朔(2003)。語言是我們的居所(初版四刷)。台北:大田。
馬向青(2008)。台灣一九九O 年代以後國民中學升學制度改革之批判論述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夏金英(1995)。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炎元(1999)。批判論述分析與媒介研究之初探—兼論其在華文媒介上的應用。傳播管理學刊,1(1),205-233。new window
倪炎元(2005)。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一版二刷 )。台北:韋伯文化。
孫大川(2000b)。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浦忠成(2004)。弱勢族群媒體與其語言文化發展。發表於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論文集(頁42-46),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4.08.4-5。台北:世新大學。
浦忠勇(2007)。族語學習和競爭力。原教界,14,8-9。
翁興利(1996)。公共政策-知識應用與政策制定。台北:商鼎。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new window
翁福元、吳毓真(2002)。後殖民主義與教育研究。教育研究,103,88-100。new window
高德義(2000)。原住民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議題與別人的經驗(頁125-148)。台北:師大。
高德義(2004)。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排灣族、魯凱族及雅美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德義(2009)。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教育部(1997)。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報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0)。1999 年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原住民學生入學機會倍增升學管道多元寬廣 。高教簡訊,150。
教育部統計處(2006)。九十四學年度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梁永安譯(2008)。比得.蓋伊(Peter Gay)(1966)原著。啟蒙運動(下):自由之科學(The Enlightenment: The Science of Freedom)。台北縣:立緒文化。
梁永安譯(2010)。愛德華.薩依德(Edwarn W. said)(1986)原著。薩依德的流亡之書(After the Last Sky: Palestinian Lives)。台北縣:立緒文化。
郭東雄(2007)。繪我族語:屏東縣原住民語言地圖之研究。載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63-79)。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郭評儀(2006)。認證與優待脫鉤 原民會未允。中國時報(2006.04.20),第C4 版。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雪雲(1990)。論媒介現實之論述分析。社會教育學刊,19,135-167。
陳美如(1996)。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如(2000)。從多元文化教育論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5,173- 201。new window
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劉正輝(2005)。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4(3),77-88。
陳楚治(2007)。原住民族傳播權益之探討:以原住民傳播政策為例。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2007 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頁1-5-1-22)。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誼誠(2007)。96 年族語加分考試的考生表現分析。收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101-121)。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金萬(2007)。原民母語考試聯招也加分。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7.03.08。檢索日期:2010.04.26。取自 World Wide Web: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7474
陳依玲(2008)。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223-249。
陳威任(2009)。傳承族語靠自己。台灣立報,98.10.09,第19 版。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2008)。台灣原住民的遷移與社會經濟地位之變遷。發表於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8.05.30-31。台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莊啟文(2006)。鳳山地區攤商家庭升學主義意識形態與成就價值觀之歷史社會學分析。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黃宣範(2009)。台灣南島語的研究。收於台灣大學民族研究中心編。2009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教育文化與人才培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0-40)。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俊傑等(1996)。分流教育的改革:理論、實務與對策。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叢書。
黃純敏(2000)。從多元文化主義論台灣的語言教育。收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43-61)。台北:師大書苑。
黃嘉政(2001)。戰後以來台灣台語教育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新民(2003)。再製與抗拒-我國高中職入學制度(1971-2002)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新民(2004)。不變的再製─以我國高中職入學制度之轉變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77-111。new window
黃月美(2004)。Goodson 課程史研究之批判論述分析。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美金(2004)。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育現況及展望-族語總體學習環境之營造。發表於「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台北: 行政院客委會。http://www.ihakka.net/htm/0729web/p01.htm
黃美金(2006)。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回顧與展望。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一輯民族教育(頁59-77)。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美金(2007a)。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材之回顧與展望。收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213-22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美金(2007b)。台灣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考試之回顧與展望。收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82-100)。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志偉(2007)。原住民母語教育的論述-多元文化思潮的反思。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一輯民族教育(頁59-77)。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乃熒(2006)。教育政策科學與實務。台北:心理。
黃書祥(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K 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東秋(2008)。多語言互通論:社區多語言教室的學與教。發表於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8.05.30-31。台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黃樹民(2008)。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之變遷與現況。發表於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8.05.30-31。台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3)。教育政策分析的典範與研究取向。教育研究月刊,105,44-59。new window
張芳全(2004)。教育政策分析。台北:心理。
張鈿富(2004)。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復聚(2004)。關於台灣母語教育的幾點建議。發表於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論文集(頁32-36),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4.08.4-5。台北:世新大學。
張錦華(2004)。傳播媒體報導弱勢族群的語言建議-從多元文化論觀點檢視。發表於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論文集(頁37-4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4.08.4-5。
張學謙(2007)。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收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201-212)。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世賢(2005)。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茂桂(2002)。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文化研究月報,13。
張長義、蔡博文等(2003)。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耀宗(2004)。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建成(2001)。傳統與現代之間:論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收於新竹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主編。九十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論文集(頁558-575)。新竹:新竹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冊(三版)。台北:心理。
張錦弘(2009)。升學弱勢原住民學生僅41%念大學。聯合報,教育AA4,2009.10.16。
雅柏甦詠(2003)。原住民升學優惠公平嗎?原住民教育季刊,30,117-132。
彭淮棟譯(2000)。愛德華.薩依德(Edwarn W. said)(1999)原著。鄉關何處(Out of Place)。台北縣:立緒文化。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new window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收於譚光鼎等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33-56)。台北:空大。
童信智(2008)。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研究。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2008 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頁 1-5-1)。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葉啟政(1994)。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第二次印行)。台北:正中書局。
殷曉容譯(2004)。諾曼.費爾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1992)原著。
話語與社會變遷(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1993,1th ed.)。北京:華夏。
廖維達(2004)。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兼論我國原住民升學優惠制度。台北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傑隆(2008)。都市原住民族語政策研究—以臺北市語言巢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廖炳惠編著(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嘉媛(1997)。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評估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台北:高等教育。
鄭良偉(2007)。民族語言教育的世界化意義和人性化意義。原教界,14,6-7。
鄭惠美(1999)。台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唯玉(2002)。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收於陳枝烈編。九十一年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13)。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
劉秋雲(2002)。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煥雲(2007)。全球化、民主化與本土化-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方向之研究。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論文(頁2-19)。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劉璧榛(2008)。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發表於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8.05.30-31。台北:中央研究院。
劉森堯、梁永安譯(2008)。比得.蓋伊(Peter Gay)(1966)原著。啟蒙運動(上):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The Enlightenment: The Rise of Modern Paganism)。台北縣:立緒文化。
蔡源林譯(2001)。愛德華.薩依德(Edwarn W. said)(1993)原著。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台北:立緒文化。
蔡淑玲(2001)。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
台灣社會學,1,65-111。new window
蔡真宜(2002)。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佩如(2003)。中華民國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采秀譯(1998)。傅科MICHEL FOUCAULT(Smart, B. 著)台北:巨流。
蔡其達(1994)。實踐的馬克斯主義者葛蘭西。收於葉啟政著。當代社會思想的巨擘(頁119-135)。台北:正中書局。
蔡淑菁、謝儀霏譯(2010)。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2006)原著。語言的秘密(How language works)。台北:貓頭鷹。
歐用生(198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台北:教育部。
歐用生(2006)。台灣教科書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2),1-26。
歐秀梅(2009)。原住民中學生對升學優待與族語認證之知覺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賴佳欣(2005)。國內學者研究教師分級制度之論述分析。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新煌(1996)。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載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運動(頁21- 46)。台北:巨流。new window
薛絢譯(2009)。愛德華.薩依德(Edwarn W. said)(1983)原著。世界.文本.批評者(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台北縣:立緒文化。
謝堂樹(1994)。當今台灣地區推行與實施本土語言教育的須要。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麗君(1997)。戰後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卓君(2005)。對師資培育政策中市場化論述的批判反省。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119-157。new window
謝斐敦(2003)。德國與台灣教育分流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嘉璘(2006)。台灣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教育體系為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宗明(2007)。建構式數學課程改革論述分析。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簡宏江(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簡成熙、洪仁進(2000)。台灣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發表於亞洲儒家文化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13~14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顧問室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承辦。
簡成熙(2005)。教育哲學專論 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台北:高等教育。
闕河嘉(2006)。臺灣族群意識的想像:論述形成的迷思。收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頁347-373)。台北:心理。
顏國樑(1998)。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立法經過、內容分析及評論。原住民教育季刊,11,69- 85。
顏國樑(2001)。台灣原住民族籍學生升學優待辦法修正的重要內涵、特色與建議。原住民教育季刊,23,136-148。
顏國樑(2002)。我國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過程、影響因素及其啟示—以師資培育法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1-36 。new window
顏國樑(200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及實踐。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一輯民族教育(頁59-77)。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顏昌國(2001)。原住民的族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24,4- 9。
譚光鼎(1999)。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前瞻規劃。收於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學與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合編。原住民族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7-36)。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譚光鼎、劉美蕙、游美惠(2002)。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譚光鼎(2007)。原住民教育政策檢討與規劃。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一輯民族教育(頁42-58)。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蘇蘅(1992)。我國電視節目文化意涵的研究:以方言節目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蘇峰山(2003)。教育市場化論述分析:教育鬆綁的雙重詮釋。收於齊力、蘇峰山編。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頁1- 26)。高雄:復文。
二、西文部份
Althusser, L.(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New Left Books.
Alvarez, R.(2002). Confessions of an information worker: 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discourse.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12, 85-107.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 ed.). Verso.
Ball, S. T.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Ball, S. J. (1994). Education reform: 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 approach.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nton, M. (2001). Progress i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4(2) ,173-194.
Bertens, H. (1995). The idea of postmodern: A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Blake, R. T.(1999). Do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London: Sage .
Bruno, J. E. (1976).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New York Crane, russak & Company, Inc.
Boehmer, E. (2005).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Migrant Metaphor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abine, J . (2001). Unmarried motherhood 1830-1990: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In M. Wetherell & S. Taylor & S. J.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 A Guide for Analysis (pp. 267- 310). London : Sage.
Cameron, L.(2003). Metaphor in education discourse. New York: Continuum. De Cillia, R., Reisigl M., Wodak, R. (1999).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ies. Discourse & Society, 10 (2), 149- 173.
Dewey, J. (1993). How we think?.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Edelman, M., Haugerud, A. (2005). The 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From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to Contemporary Neoliberalism.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 (1983). The subject of power. In H. L. Dreyfus, H. L. and Rabino, P..Michel Foucault :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2nd ed.) (pp.208-226).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Fairclough, N.(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Oxford :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 New York : Edward Arnold.
Fairclough, N. &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 A. 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258 - 284). London: Sage.
Faircloug, 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 :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 London : Routledge.
Fischer, F. & Forester, J. (1993).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Fowler, R., Hodge, R., Kress G., & Trew T. (1979). Language and Control.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ans, H. J. (1997).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ssimilation and Pluralism: The Interplay of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Reten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1(4):875-892.
Gramsci, A. (1985). Selections from the cultural writings (D. Forgacs & G. Nowell-Smith, Eds. ; W. Boelhower, Trans.) .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in, F. (1999). Economics. In Fishman, J. A. (ed.) .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S. (1997). The spectacle of the Other . In S. Hall (Eds.), Representation :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Hammersley, M. (1997). On the Foundation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17 (3), 237- 248.
Haddad, W. D. (1994). The dynamics of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Case studies of Burkina Faso, Jordan, Peru, and Thailand.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Hill, M. (1993). The policy process : A reader.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Hodge, R. & Kress, G. (1993). Language as Ide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Kaufman, R. (1996). Educational planning strategic tactical operational. Technomic publish co. inc.
Kogan, M. (1985). Education policy and values. In I. McNay & J. Ozga(Eds.), Policy-making in education(pp.11- 24). Oxford: Pergamon Press.
Krone, R. M. (1980). Systems analysis and policy science-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Toronto.
Kincheloe, J. & Steinberg, Shirley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London: Verso.
Laclau, E. & Mouffe, C. (1990). Post-Marxism without apologies. New reflections on therevolution of our time. London: Verso.
Locke, T. (2004).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MacRae, D. J. & James, A. W. (1993). Policy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North Suituate, MA: Duxbury Press.
Mills, S. (1997). Discourse. New York: Routledge.
Mitchell, B. (1992). Notes taken in Class ED P & L 845. Columbus, O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umby, D. K. & Clair, R. P. (1997).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 In Van Dijk (Ed.) ,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181- 205).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Novoa, A. (2001). Text, images, and memories : writing ”new” histories of education. In Popkewitz, T. S., Franklin, B. M. & Pereyra, M. A. (Eds.), Cultural history and education : Critical essays on Knowledge and
Schooling (pp.45- 66). New York and London : Routledge Falmer.
Okamura, J. Y.(1984). Situational Ethnicity.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5(4):452-465.
Portney, K. E. (1986). Approach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cy
and program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gers, R.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education. In R. Rogers (Ed.),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education.(pp.1~18). New Jersy:LEA.
Rosaldo, R. ed. (2003).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kutnabb-Kangas T., Phillipson, and M. Rannut, eds.(1994).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Teo, P. (2000). Racism in the new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 Discourse & Society,11 (1), 7 -49.new window
Thompson, J. B. (1984).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aylor, C. (1994).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Charles Taylor (ed.). Multicuturalism.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 A. (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snalysis. Discourse & Society, 4 (2), 249 - 283.
Waters, M. C. (1990). Ethnic Options: Choosing Identities 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bber, D. J. (1992). The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policy knowledge in the policy proces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Wodak, R. (199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32 (1-2), 185- 193.
Wood, L. A. & Kroger, R. 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London: Sage.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