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
作者:林彥志
作者(外文):Lin, Yen-chih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楊思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學校公共關係微觀政治權力策略school public relationsmicropoliticspower strate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五:一、分析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基本內涵;二、瞭解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的微觀政治互動;三、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所導致的微觀政治效應;四、探究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所面臨/採取的權力運用策略;五、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相關建議。
為達成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德懷術與訪談研究等兩種研究方法。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以確立學校公共關係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學校微觀政治現象的基本概念、內涵以及權力運用策略之類型。其次,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發展出本研究之德懷術問卷以及訪談大綱,以進行訪談與調查研究。期能藉由實證過程了解國民小學現職及退休校長等針對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微觀政治現象內涵的意見與相關看法,藉以印證文獻探討發現或補強不足處。
最後,綜合文獻探討、德懷術研究結果與訪談分析資料,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民小學校長認同學校公共關係經營的重要,並以家長、政治人物與上級教育行政機關為經營之核心對象。
二、國民小學校長與外在公眾的實然互動主要植基於社會交換理論、溝通理論及政治理論。
三、教育品質為國民小學校長學校公關經營的基礎,並採取多元方式與外在公眾互動。
四、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的微觀政治互動層面包括「衝突分歧點」、「互動型態」、「互動場域」與「互動行為」等四向度。
五、整體而言,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為學校及個人帶來的正面微觀政治效應大於負面微觀政治效應。
六、外在公眾較常採取酬賞交易、人際結盟與法定權威等策略來影響校務決策。
七、校長較常採取酬賞交易、法定權威、專業形象、溝通妥協、人際結盟、情感攏絡、理性競爭與迴避退縮等策略以解決各項公關議題上之衝突。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five purposes:1. to analyze into contents of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2. to inquire into micropolitics interactions of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3. to discuss micropolitics effects of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4. to inquire into power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principals and mass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5. based on the result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principals in managing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stated purposes, the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s of Delphi and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First, the researcher inquires into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nd school micropolitics and the types of power strategy. Second, the researcher used Delphi and interview outlines to inquire the various opinions from present and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for the topic. Finally, the researcher offered substantial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From the data of literature analysis, Delphi and interview investigation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is important and student parents, political figure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 the main masses.
2. The actu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incipals and masses are ground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3. The education quality is the basis of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nd principals adopt different ways for interactions.
4. The dimensions of micropolitic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incipals and masses include conflict divergences, interactive styles, interactive fields and interactive behaviors.
5. For the school and principal, positive micropolitics effects are stronger than negative micropolitics effects in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6. In order to influence school affairs and decisions, the power strategies usually adopted by the masses include reward exchange, interpersonal alliance and legal authority.
7. In order to resolve conflicts in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the power strategies usually adopted by principals include reward exchange, legal authority, professional image, communicate to a compromise, interpersonal alliance, emotion influence, rational competition and escape.
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師苑。new window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文科、王智弘(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市:五南。
王月汝(2002)。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材源(2004)。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洪鈞(1989)。公共關係。台北市:華視。
王國樑(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行政決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善美(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公共關係傳播媒介與學校形象認知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德馨、俞成業(1990)。公共關係。台北市:三民。
王慧勤(2005)。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與教育改革的關係:以二戰後的英國為例。研習資訊,22(1),78-87。
何姿瑩(2007)。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領導卓越國小校長為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余佳儒(2007)。學校特色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一所國小之足球運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育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慈濟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定哲(2003)。國民小學在職人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之政策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 (l),23-41。new window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市:三民。
呂明潔(2009,9月16日)。教育政治化?地方教育首長引爭議。台灣醒報。2010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8361
宋莉萱(2005)。築起心靈的饗宴~淺談學校與家長公關。師說,185,26-29。
李克難(1999)。國民中學校長政治模式領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貞儀(2010a)。偏遠小校裁併過程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4(1),1-25。new window
李貞儀(2010b)。學校推動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微觀政治分析。東海教育評論,4,52-93。
李家明(200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銷管理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淑芬(1996)。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敦義(2001)。市場化理論分析及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8(6),62-88。new window
李義男(1995)。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與實務-以美國為例。台北市:五南。
沈珊珊(2003)。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發展與爭議。北縣教育,45,41-44。
汪忠獻(2005)。臺南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佩儀(2000)。教育政策的兩難-以英美當前的教育改革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57-83。
周承淑(2004)。台中市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市:心理。
周淑玲(1992)。教育行政機關推展公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78,124-149。
林天祐(主編)(2004)。教育政治學。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玉体(2002)。教育哲學。台北市:文景。
林君齡(2001)。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地(2004)。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new window
林明地(2005)。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明泉(2005)。國小校長角色的轉化與實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泊佑(199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彥志(2010,11月)。從學校微觀政治觀點分析校長的學校公共關係經營。論文發表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舉辦之「2010年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議,台中市。
林振中(2001)。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振春(1991)。社會調查。台北市:五南。
林彩岫(1991)。影響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性的因素。台中師院學報,5,80-91。new window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林進丁(2003)。都會型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萬億(2004)。校園危機管理與公共關係。北縣教育,47,23-34。
林群智(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微觀政治策略知覺與組織信任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之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的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5,64-76。
武佳瀅(2010)。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所私立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段立國(2007)。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現況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麗雯(2008)。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士琳(2003)。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石明(2004)。國民中學教職員運用微觀政治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揚文(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孫嘉鴻(2000)。會計資訊應用於共同基金經理人擇股決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宗林(2002)。西洋教育史。台北市:五南。
徐易男(2009)。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徐發斌(2002)。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時間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市:五南。
翁禎霞(2008)。從獨白到眾聲喧嘩-國小校長權力解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永宗(2008)。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之微觀政治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張在山(1994)。公共關係學。台北市:五南。
張依依(2007)。公共關係理論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市:五南。
張愷庭(200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微觀政治策略運用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市:心理。
張慶勳(主編)(2007)。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市:五南。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曹翠英(2004)。從政治理論模式詮釋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初等教育學刊,18,77-98。new window
梁維貞(2007)。國小校長領導風格、學校公共關係與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文光(2004)。國民中學校長對議員參與及關心學校事務觀點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文正、余瑞仁(2008,11月27日)。配合款沒設限選區,常傳有回扣。自由時報。2010年7月1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7/today-north7-2.htm
陳文彥(2002)。教師與家長之微觀政治學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183-198。new window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佳婷(2006)。學校微觀政治學之文獻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249-260。new window
陳幸仁(1996)。重視學校公共關係之推展:從系統理論談起。國教月刊,43,34-39。
陳幸仁(2006,12月)。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學分析取向。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舉辦之「第五屆臺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行政」學術研討會議,台南市。new window
陳幸仁(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新興的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3,67-86。new window
陳幸仁(2008a)。家長參與校務決策之微觀政治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91-114。new window
陳幸仁(2008b)。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分析:一所小學的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0,23-54。new window
陳俊吉(2007)。國民小學校長轉型、互易領導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冠蓉(2006)。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雅玲(2006)。80對800的戰爭。商業周刊,954。2010年7月1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2163&p=1
陳意榕(2010)。家長選擇教師的作為之微觀政治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4,89-112。new window
陳慧玲(1990)。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彭孟堯(2003)。教育哲學。台北市:學富。
游進年、馮清皇(2004)。淺談教師在學校推展公共關係的角色。北縣教育,47,43-47。
湯堯(1997)。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市場模型建立與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3),74-85。new window
湯堯(200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黃乃熒、陳麗霞(2002)。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瘋狂行為的城因與影響之路徑分析。師大學報,47(2),175-202。new window
黃佳玲(200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坤政(2000)。教評會之實施對國小校長權力運用策略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宗顯(1999)。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黃毅叡(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關係研究:從微觀政治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瓊慧(2002)。國民小學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個案學校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楊育絲(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孟姍(2007)。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昌興(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淑芬(2009)。國小初任主任之微觀政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瑩(1999)。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佳鄉(2005)。國小校長學校公共關係經營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熊源偉(2002)。公共關係學。台北市:揚智。
維基媒體基金會(編)(2010)。維基百科。2010年10月26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F%BE%E8%B1%A1
臧國仁、孔誠志(1988)。公關手冊。台北市:商周。
劉仲成(2004)。英美及台灣近年來國民教育改革的趨勢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6),68-90。
劉秀曦(2001)。我國大學公共關係之探討。學校行政,11,14-24。
劉維奪(2001)。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行政決定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潘慶輝(1999)。校長你是首席教師嗎-談相關國民教育法規運作中的校長角色。國民教育,39(6),57-62。
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性國(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東利(2004)。國民小學落實學校公共關係可行策略。研習資訊,21(2),73-81。
蔡金田(2005)。國民中小學校長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new window
蔡姿娟(2003)。學校選擇權在教育市場化下對義務教育的衝擊。教育資料研究,52,55-61。new window
蔡雅琳(2010)。學校公共關係的經營與運用成效之研究。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台北市:五南。
鄭宏財(2001)。從非營利組織的行銷觀點談學校公共關係的建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1),127-142。
鄭佳宜(2005)。國民小學學校形象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貞銘(1999)。公共關係總論。台北市:五南。
鄭勝耀(2005)。教育改革的另一種思考:EPAM。教育研究,129,145-154。new window
鄭進丁(1990)。教評會之實施對國小校長權力運用策略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協志(2006)。教科書開放政策中政治行為面向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25,63-80。new window
賴延彰(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主任政治策略使用之研究-以微觀政治分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益進(2004)。台灣省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戴安台(200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文全(1978)。德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今日教育,34,35-38。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慶(2005)。學校與社區關係之公關策略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成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德馨(2005)。我國教育改革政策之價值觀分析與省思。國立編譯館館刊,33(3),37-47。
簡成熙(譯)(2005)。George R. Knight著。教育哲學導論(Issues &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 Philosophy)。台北市:五南。
顏如玉(1998)。國民小學公共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譚以敬(2003)。從學校公共關係建立談後SARS時代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7,89-98。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Achinstein, B. (2002). Conflict amid community: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3), 421-455.
Bagin, D., & Gallagher, D. R. (2001).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7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ll, S. J. (1987).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oward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London: Methuen.
Blase, J. (1991).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Some concluding. In J. Blase (Eds.), 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s: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lase, J., & Anderson, G. (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ase, J., & Blase, J. (2002). The micropolitics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A call for researc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8(1), 6-44.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Y: John Wiley and Sons.
Boyd, W. L. (1992). The power of paradigms: reconceptualizing educational policy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 504-528.
Burns, T. (1961). Micropolitics: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6, 257-281. CA: McCutchan.
Dye, Thomas R. (2002).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NJ: Pearson.
Eran, V. (2000). Internal politic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ystem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job congruenc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in-role performance.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9(2), 185-210.
Etzioni, A. (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 On power, involvement and their correlates. NY: Free Press.
Fairholm, G. W. (1993). Organizational power politics: Tactics i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Westport, CT: Praeger.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NY: Panthen Books.
Gintis, H.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chool choic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6(3) , 492-511.
Grunig, J. 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rlow, R. F. (1976). Precision public relations. NY: Longman.
Homans, G. C.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Y: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Hoy, W. K., & Miskel, C.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McGraw-Hill.
Hoyle, E. (1981).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yle, E. (1986). The Politics of school management. London: Hodder and Stroughton.
Hoyle, E. (1999). The two faces of micropolitic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2), 213-222.
Hoyle, E., & Wallace, M. (2005).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mbiguity, professionals and management. Thousand Oaks, CA: Sage.
Iannaccone, L. (1991).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 what and why.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3 (4), 465-471.
Kindred, L.W., Bagin, D., & Gallaghar, D. R. (1984).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NJ: Prentice Hall.
Kowalski, T. J. (1996).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NY: Prentice-Hall.
Kowalski, T. J. (2000). Public relations in schoo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esly, P. (1991). Lesly's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Chicago, Ill: Probus.
Lindle, J. C. (1999). What can the study of micropolitics contribute to the practice of leadership in reforming school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 (2), 171-178.
Malen, B. (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 mapping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ower relations in school politics. In J. Scribner & D. Layton(Eds.),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yearbook 1994 (pp. 147-167).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angham, I. (1983). The politic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CT: Greenwood Press.
Marshall, C., & Scribner, J. (1991). It’s all political: Inquiry into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3 (4), 347-355.
Mintzberg, H. (1973).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NY: Harper & Row.
Morgan, G. (200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J: Prentice Hall.
West, M. (1999). Micropolitics, leadership and all that… The need to increase the micropolitical awareness and skills of school leader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2), 189-195.
Wilcox, D. L., & Cameron, G. T. (2006).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irt, F. M., & Kirst, M. W. (2001).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