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
作者:鄭雯馨
作者(外文):Wen-shin Je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國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儀禮禮例鄭玄賈公彥淩廷堪YILIRitual RulesZheng XuanJia GongyanLing Tingk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4
經學詮釋的方法豐富而多元,條例正是其中一種。本文以研讀《儀禮》為對象,探討鄭玄《儀禮注》、賈公彥《儀禮疏》、淩廷堪《禮經釋例》等對禮例的界定及應用禮例的情形。透過凡言例句的整理與分析,將提出的問題與研究所得總結如下:
第一,禮例的界定與演變。禮例,是具有必然性的禮儀規則,包含禮意、禮文層面。禮例可規範行為與價值觀,放在時間的脈絡下則成為處理新事物的參考,如同慣例一般。比較三《禮》、《儀禮注》、《儀禮疏》、《禮經釋例》後,發現漢朝成立經學後,在「周公制禮」的觀點下,禮例產生如下變化:來源從生活中的禮儀實踐到以《儀禮》一經為據,性質從慣例到比較經文所得之例,內容從兼具禮意與禮文到專主於禮文。此外,根據慣例的觀點,及單一的禮儀行為、整套禮儀進程皆可為例的現象,可知注解者認為《儀禮》是周公致太平之迹,是舊經驗(慣例)的匯聚,因此《儀禮》記載的禮儀也具有規則性質。
第二,禮例的作用。在規則具有必然性的觀點下,禮儀皆有其固定的步驟、行禮者、時間、地點等規定,注解者以此為基準,應用互見、比類、推次等方法,解讀經籍文本,表現如下:其一,校勘經文,如字之誤、聲之誤、當為、衍文、脫文等。其二,辨正舊有的經說。其三,界定禮儀種類、辭語、階級禮數等。其四,推論經文所未載的儀節,補足禮文。其五,規則的必然性反映社會與政治制度的存在,因此運用禮例可解釋其他經籍中的禮儀實踐與因革損益,並成為褒貶的根據。
運用「禮之大節」為禮儀關鍵與流程的概念,闡明禮例亦有助於研治禮文與禮意。就單一儀節而言,禮例有助於綜合禮文、辨別禮意。就一整套禮儀而言,禮儀進程蘊涵核心與邊緣的概念,有助於解讀各類禮儀變化。如飲酒禮的「禮盛禮殺」係指同一套禮儀中逐漸遞移且相對的繁、簡禮數,而非以一固定的尺度作為標準增減。又如士喪禮由小斂奠到大遣奠的「漸凶」、虞祭與卒哭祭的「反吉」、卒哭祭畢的「漸吉」、喪畢復常的「吉」,吉凶層層遞進變化,呈現喪禮的過渡性質。
第三,禮例的不足。本文從方法與目的(解經、解禮)之間能否對應,及禮例方法本身的應用過程,討論禮例的不足。禮例須與禮意、禮文具備固定、一致的關係,方有助於解經或解禮。就此而言,有三種情形將降低禮例解經的效用:其一,禮例詮釋紛紜。其二,禮文捨取紛歧。其三,禮例無法得到禮意、禮文的佐證。
應用禮例,最關鍵的步驟在於分類。以此觀之,《禮經釋例》具有三項較為明顯的缺失:首先,界定標準多重不一、敘述無法呈現分類的包含關係,以致類與類的界限不明。其次,過度同化禮文,禮意詮釋產生序列化。其三,專主於《儀禮》一書,忽略其他典籍,導致以偏概全。
第四,禮例的分類。從規則的「必然性」著眼,禮例可分為常例與特例二類:特定禮儀中特定身分的固定作法為常例,因部分因素改變既有作法卻仍被視為規則者,稱為特例。形成特例的因素,可分為倫理關係、事件性質二類。因倫理關係而異的禮例,旨在強化特定價值觀的重要性;因事件性質而異的禮例,則藉此將變異或特殊事件納入規則體制內,以穩定社會秩序。除了秩序訴求外,常例與特例的區別也反映出農業社會的生活背景。分類過程中,亦發現禮例具有多重層次的結構,顯示禮是一種相對值,而非絕對值。
There is a huge variety and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of Confucian Classics, rules is one of them. This thesis takes Yili (儀禮) as the main object of research, examining how ritual ruless are defined and applied in Zheng Xuan''s (鄭玄) “Yili Annotation” (儀禮注), in Jia Gongyan''s (賈公彥) Yili Shu (儀禮疏), and in Ling Tingkan''s (淩廷堪) Lijing shili (禮經釋例). After synthesising and analysing various examples and notes, here is the summary of the results of my research and the questions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First: definitions and evolutions of ritual ruless. Ritual rules are rules of rituals with inevitability, including ritual meanings and ritual forms. Ritual ruless can also regulate behaviours and rectify values, with time they become a point of reference, as conventions for dealing new situations. After comparing three Li classic texts—Yili Annotation (儀禮注), Yili Shu (儀禮疏), and Lijing shili (禮經釋例), I found tha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Han dynasty, the ritual ruless have had the following changes under the notion that "Zhou Gong established the rites of Zhou": the source of ritual ruless have changed from usual daily practices to referencing the classic of Yili; the nature of ritual ruless have changed from conventions to references found by comparing different classic texts; the content of ritual ruless have changed from including both ritual meanings and ritual forms to focusing mainly on ritual forms; the scope of ritual ruless ranges from small single ritual behaviour to large, complete set procedure of ritual ceremonies. Thus we can conclude tha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notators considered Yili the trace of Zhou Gong with which he lead the world to peace, and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experiences (conventions). Therefore, the ritual ceremonies recorded in Yili can also be seen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cond: functions of ritual rul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at rules must have inevitability, all ritual ceremonies have specific rules of procedure, performers, time and place, etc. Taking this as the reference point, annotators used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comparison, classification and inferring to interpret classic texts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to compare and correct classic texts such as errors of written word and pronunciation, superfluous words, missing words, etc. 2. to discriminate and authenticate former scholarly opinions. 3. to classify the type, the language, and the class of ritual ceremonies. 4. to infer the ritual details not recorded in the text to complete the ritual forms. 5. the inevitability of rules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Therefore we can use ritual ruless to interpret as well as evaluate the practices of rituals and their developments and/or reductions in other classic texts.
With the concept that ritual limit lies in transitions and procedures of ritual ceremonies, interpreting ritual ruless helps the further study of ritual forms and ritual meanings. For single ritual behaviour, interpreting ritual ruless helps integrate ritual forms and define ritual meanings. For set ritual ceremonies, ritual procedure contains the concepts of edge and core, and helps interpret all kinds of changes in ritual ceremonies. Taking drinking ritual as an example, "lishenglisha" (禮盛禮殺) implies that within the same set of ritual ceremony, the ritual details were gradually transformed and became comparatively more elaborate or simplified, instead of being added or omitted according to a fixed standard. Taking scholarly funeral as another example, the ritual started from the initial death, to gradual inauspiciousness (漸凶) of Daqiandian (大遣奠), the inauspiciousness of Yu ceremony (虞禮), the gradual auspiciousness (漸吉) of Zuku (卒哭), to the auspiciousness of the end of the funeral and the return to ordinary life. This gradual progress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inauspiciousness to auspiciousness shows the transitional nature of a funeral.
Third, insufficiencies of ritual ruless. In this thesis, I will discuss insufficiencies of ritual ruless from two aspects: the correspondence or not between methods and objectives (to interpret classic texts and to interpret rituals); and the particularities of ritual ruless themselves. Ritual ruless must have a steady and consistent connections with ritual meanings and ritual forms in order to help interpret classics texts or interpret ritual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three situations which would render ritual ruless inefficient in interpreting classic texts: 1. discrepancy between interpretations of ritual meanings. 2. discrepancy between choices (adding or omitting) of ritual forms. 3. ritual ruless not supported and proved by ritual meanings and ritual forms.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dure of applying ritual ruless i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as well as their classificatio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Lijing shili (禮經釋例) has three obvious deficiencies: 1. the standards used to classify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are not consistent, resulting in the ambiguity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lasses of ritual ruless. 2. too much assimilation of ritual forms,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interpretation of ritual meanings. 3. focusing merely on Yili (儀禮) and neglecting other classic texts, resulting in over-generalisation.
Four: classifying ritual ruless. Focusing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rules, in this thesis I have identified two elements which have transformed ritual ruless: firstly, by changing ritual details or introducing another set ritual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oral relationships, these ritual ruless thus reinforced the importance of certain values. Secondly, the ritual ruless which were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events would integrate this variation or exception into the system of rul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lassifying ritual ruless, I also found that they have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levels, reflecting that Li (禮) is relative, not definitive.
本目錄中,古籍的部分,依《四庫全書》部、類、屬的分類法。除了禮類因著作較多標明屬別外,各類依其「屬」排序,不另說明其「屬」。近人研究專著、專書論文及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數目遞增排列。

一、古籍
(一)經部
◎易類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書類
舊題漢代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詩類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禮類
1.周禮之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清.方苞:《周官析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79冊
清.惠士奇:《禮說》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1冊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初版二刷
2.儀禮之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宋.李如圭:《儀禮集釋》 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 清同治七年刻本《經苑(五)》
宋.李如圭:《儀禮釋宮》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出版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守山閣叢書6
宋.魏了翁:《儀禮要義》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初版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冊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 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出版 《通志堂經解》第33冊
明.郝敬:《儀禮節解》 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出版 《續修四庫全書》第85冊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 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乾隆八年夏鐫濟陽張稷若手定和衷堂藏板
清.萬斯大撰,黃梨洲點定:《儀禮商》 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1月初版
清.吳廷華:《儀禮疑義》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詒經堂烏絲欄鈔本
清.姚際恒著,陳祖武點校:《儀禮通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清.方苞:《儀禮析疑》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初版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冊
清.江永:《儀禮釋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出版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守山閣叢書3
清.王士讓:《儀禮紃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88冊
清.沈彤:《儀禮小疏》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冊
清.褚寅亮:《儀禮管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盛世佐:《儀禮集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11冊
清.淩廷堪著,彭林點校:《禮經釋例》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初版
清.淩廷堪:《禮經釋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續修四庫全書》第90冊
清.張惠言:《讀儀禮記》 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皇清經解》第5冊
清.胡承珙:《儀禮古今文疏義》 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11月初版 《皇清經解續編》第8冊
清.胡承珙:《儀禮古今文疏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初版 《續經解三禮類彙編(三)》
清.胡匡衷《儀禮釋官》 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皇清經解》第12冊
清.胡培翬著,段仲熙仲點校:《儀禮正義》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一刷
清.鄭珍:《儀禮私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93冊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 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11月初版 《皇清經解續編》第18冊
清.廖平:《禮經凡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93冊
清.曹元弼:《禮經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94冊
清.曹元弼:《禮經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94冊,據清宣統元年刻本影印
清.曹元弼著,周洪校點:《禮經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初版
3.禮記之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宋.衛湜:《禮記集說》 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出版 《通志堂經解》第30冊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一版
清.郭嵩燾:《禮記質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106冊
清.任大椿:《弁服釋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續修四庫全書》第109冊
清.任大椿:《深衣釋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續修四庫全書》第107冊
清.孫詒讓:《大戴禮記斠補(外四種)》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初版一刷 《孫詒讓全集》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初版五刷
4.三禮總義
清.金榜:《禮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109冊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110冊
清.夏炘:《學禮管釋》 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11月初版 《皇清經解續編》第14冊
清.黃以周著,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初版初刷
清.黃以周:《禮說略》 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11月初版 《皇清經解續編》第20冊
5.通禮之屬
宋.陳祥道:《禮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宋慶元年間(1195-1200)刊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學修補至明遞修本影印)
宋.陳祥道:《禮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冊
宋.朱熹撰,黃幹續:《儀禮經傳通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四庫全書珍本》十集,第26冊
宋.朱熹撰,黃幹續:《儀禮經傳通解》 收入《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版一刷
宋.楊復撰,林慶彰師校訂,葉純芳、橋本秀美編輯:《楊復再脩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9月初版
清.江永:《禮書綱目》 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4年清嘉慶十五年婺源俞氏鏤恩堂刊本影印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 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一刷
6.雜禮書
清.李光地:《朱子禮纂》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庫全書珍本》九集第134-136冊
◎春秋類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晉.杜預:《春秋釋例》 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3月臺一版 中華國學叢書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6冊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舊題漢代董仲舒撰,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初版三刷
◎五經總義類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一刷,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影印縮印
唐.陸德明著,清.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初版一刷 吳檢齋遺書
清.程瑤田:《通藝錄》 合肥:黃山書局,2008年12月初版一刷 《程瑤田全集》第1冊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 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3年出版
清.朱大韶:《實事求是齋經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序 《續修四庫全書》第176冊
清.皮錫瑞疏證:《鄭志疏證》 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初版,《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
清.皮錫瑞疏證:《鄭志疏證》 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年初版 《經學輯佚文獻彙編》第22冊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初版八刷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初版四刷
◎四書類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
◎小學類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經韵樓臧版

(二)史部
◎正史類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新校史記三家注》 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12月6版二刷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初版九刷
宋.范曄:《後漢書》 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五版
唐.房玄齡等:《晉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二月二版
唐.魏徵:《隋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初版三刷
◎雜史類
舊題左丘明:《國語》 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9月出版
◎職官類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初版
◎政書類
宋.王應麟:《漢制考》 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初版
◎傳記類
舊題周.晏嬰:《晏子春秋》 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中國子學名著集成 珍本初編》 據明覆宋本印,缺從汲古閣本補入
◎目錄類
清.朱彝尊著,侯美珍、黃智信、汪嘉玲、張惠淑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6月初版

(三)子部
◎儒家類
周.荀卿著,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四刷
◎雜家類
1.雜說之屬
漢.班固編,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初版二刷
2.雜考之屬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初版三刷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 臺北:台灣明倫書局,1979年版
清.閻若璩:《潛邱劄記》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出版 《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 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2月初版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初版 《陳澧集》第2冊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收入《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再版六刷
清.俞樾著,劉師培補,楊樹達續補,姚維銳補附:《古書疑義舉例(七卷)》 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初版樸學叢書
3.雜編之屬
漢.叔孫通撰,清.孫星衍校集:《漢禮器制度》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道家類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 臺北:莊嚴出版社,1984年

(四)集部
宋.朱熹:《朱熹集》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清.段玉裁著,鍾敬華點校:《經韵樓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一刷 清代學者文集叢刊
清.淩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初版二刷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清.淩廷堪著,紀健生校點:《淩廷堪全集》 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初版
清.黃承吉:《夢陔堂文集》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5月初版
清.胡培翬撰,黃智明點校:《胡培翬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1月初版
清.黃以周:《儆季文鈔》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江蘇南菁講舍刊本

二、專著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一刷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 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8月初版一刷
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王旭東:《史學理論與方法》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初版一刷
王振民主編:《鄭玄研究文集》 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0月初版一刷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初版九刷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王章濤:《淩廷堪傳》 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8月初版一刷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增訂版)》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二刷
王夢鷗:《鄭注引述別本《禮記》考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7月初版人人文庫1114
王霄冰主編:《儀式與信仰─當代文化人類學新視野》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一刷
王鍔:《《禮記》成書考》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王關仕:《儀禮漢簡本考證》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9月初版
史應勇:《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8月初版一刷
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武威漢簡》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初版初刷,考古學專刊乙種第十二號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東亞文明研究叢書7new window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 古書通例》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二版二刷
余鶴清:《史學方法》 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2月再版
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吳宏一:《鄉飲酒禮儀節簡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二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五月初版new window
吳萬鍾:《從詩到經:毛詩解釋的淵源及其特色》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初版一刷
吳達芸:《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二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一刷
宋鼎宗:《《春秋左氏傳》賓禮嘉禮考》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李曰剛等:《三《禮》研究論集》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0月再版 孔孟學說叢書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初版,允晨叢刊38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月二版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一)(二)》 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3年4月再版 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二輯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初版new window
李隆獻師:《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11月初版
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 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初版一刷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初版三刷
沈文倬:《菿闇文存—宗周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考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初版初刷 浙江大學精品文叢
沈其麗:《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二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汪寧生:《古俗新研》 臺北:蘭臺網路出版商務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初版 蘭臺文史叢書8
車行健:《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 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9月初版new window
周何:《古禮今談》 臺北:萬卷樓圖書館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五刷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 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0年10月初版
周何:《禮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初版
周聰俊師:《三禮禮器論叢》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
周聰俊師:《饗禮考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
季旭昇:《群經總義著述考》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初版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台三版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3月二版,《屈萬里先生全集》第4冊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年初版 《屈萬里先生全集》第8冊
屈萬里:《尚書釋義》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年7月二版二刷new window
林平和:《《禮記》鄭注音讀與釋義之商榷》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new window
林素英師:《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林素英師:《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再版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四編第十五冊
林素英師:《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林素英師:《禮學思想與應用》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
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5月初版 中國文學研究叢刊new window
林素娟:《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8月初版
林素娟:《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6月初版new window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再版三刷
林慶彰師、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初版
林慶彰師:《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初版
林慶彰師:《清代經學研究論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初版
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中冊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出版,1972年出版
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初版,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37new window
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初版一刷
施隆民:《鄉射禮儀節簡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二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洪鎌德:《思想及方法》 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3月15日再版 牧童文史叢書16
孫振青:《知識論》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三版二刷
徐富昌:《武威《儀禮》漢簡文字編》 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十二刷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 臺北:作者自印本,2003年9月new window
納日碧力戈:《姓名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馬承源主編,陳佩芬、吳華烽、熊傳新編撰:《中國青銅器》 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一刷
商瑈:《一代禮宗—淩廷堪之禮學研究》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康韻梅師:《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初版 《文史叢刊》之九十五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初版二刷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張光裕、袁國華合編:《望山楚簡校錄》 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張光裕:《儀禮士昏禮、士相見禮之禮儀節研究》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9月二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張自慧:《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一刷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三版
張舜徽:《鄭學叢著》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一刷 《張舜徽集》第二輯第四冊
張煥君:《制禮作樂—先秦儒家禮學的形成與特徵》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一刷new window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之轉變》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5月出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2)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 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張寶三師:《五經正義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一刷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 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new window
曹建墩:《先秦禮制探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一刷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三刷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一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歷史考古研究系列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7年9月new window
許倬雲:《西周史》(增補本) 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月初版一刷
許倬雲:《求古編》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0月初版四刷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二版二刷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初版new window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陳垣:《校勘學釋例》 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7月初版一刷
陳瑞庚師:《士昏禮服飾考》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9月二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 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
陳槃:《《左氏春秋》義例辨(重訂本)》,收入《陳槃著作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初版,據中硏院史語所專刊1993年5月2版影印出版
陳槃:《春秋時代的教育》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 1974年6月初版new window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二版三刷
章太炎著,王小紅選編:《章太炎儒學論集》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初版一刷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初版初刷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9月二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彭林:《三禮研究入門》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初版一刷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一版一刷
彭林:《儀禮全譯》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初刷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
彭林:《儒家禮樂文明講演錄》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初版
彭美玲師:《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4月初版 文史叢刋之103
曾永義:《儀禮車馬考》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初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曾永義:《儀禮樂器考》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初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初版一刷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四刷
黃啟方:《儀禮士喪禮中的喪俗》 臺北:中國東亞學術硏究計劃委員會,1970年出版 中國東亞學術硏究計劃委員會年報第九期抽印本
黃啟方:《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研究》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9月二版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79 1982年出版new window
楊天宇:《經學探研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一刷
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一刷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一刷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 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初版一刷
楊志剛著:《中國禮儀制度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一刷
楊寬:《西周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初刷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4月修訂一版 孟子學研究叢刋4new window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一刷
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2009年重排本
葉國良師、李隆獻師、彭美玲師:《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一刷
葉國良師、夏長樸師、李隆獻師:《經學通論》 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1月初版
葉國良師:《古代禮制與風俗》 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3月初版
葉國良師:《禮制與風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葉國良師:《禮學研究的諸面向》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
董洪利:《古籍的闡釋》 瀋陽:遼陽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二刷,國學叢書
虞萬里:《榆枋齋學術論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初版
管東貴:《從宗法封建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以血緣解紐為脈絡》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 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9月
劉兆祐:《儀禮著述考(一)》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初版
劉雨:《金文論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 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
劉師培:《國學發微》 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0月初版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 臺北:大新書局,1965年8月出版 影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
劉詠溱:《《周禮》賈疏引唐制集證》,收入《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年初版,據民國22年蔭餘堂校印本影印,第三輯,第30冊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一刷中華學術叢書
鄭良樹:《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9月初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鄭良樹:《儀禮宮室考》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初版 儀禮復原研究叢刋
鄧聲國:《清代《儀禮》文獻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初版初刷
盧瑞容:《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勢」「和」「權」「屈曲」概念溯源分析》 臺北:商鼎出版社,2004年初版
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二刷
錢玄:《三禮通論》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一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叢書第二輯
錢基博:《經學通志》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一刷 錢基博作品系列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二刷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初版 《錢賓四先生全集》 第29冊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初版 《錢賓四先生全集》 第16-17冊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初版 《錢賓四先生全集》 第8冊
錢穆:《國學概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臺二版三刷
龍宇純:《絲竹軒小學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初版一刷
戴君仁:《春秋辨例》 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12月再版
謝德瑩:《儀禮聘禮儀節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文史哲學集成87
韓碧琴:《儀禮鄭註句讀校記》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初版 人文社會科學叢書new window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師、方介:《國學導讀》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11月增訂版

三、專書論文
刁小龍:〈論清代學者關於《儀禮》篇末記問題研究〉,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初刷
王明珂:〈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藍吉富、劉增貴師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月初版六刷
史嘉柏(David Schaberg):〈唐經學家對〈鄉飲酒禮〉之詮釋〉,蔡長林主編:《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6月初版
甘懷真:〈先秦禮觀念再探〉,《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7new window
江林:〈〈小雅.楚茨〉與宗周歲時祭〉,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初版初刷
牟潤孫:〈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注史齋叢稿(增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new window
何澤恆師:〈《論語》《孟子》中所說的權〉,《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8月
李宗侗:〈史官制度—附論對傳統之尊重〉,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1冊 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9月初版new window
李源澄:〈禮之衍變〉,林慶彰師、蔣秋華主編:《李源澄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11月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12月new window
杜正勝:〈古代聚落的傳統與變遷〉,許倬雲主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文集》 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印行,1983年7月出版
邢義田:〈從「如故事」和「便宜從事」看漢代行政中的經常與權變〉,《秦漢史論稿》 臺北:東大圖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6月new window
周啟榮:〈清代禮教思潮與考證學—從三禮館看乾隆前期的經學考證學兼論漢學興起的問題〉,勞悅強、梁秉賦主編:《經學的多元脈絡:文獻、動機、義理、社群》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初版
林素英師:〈從郭店儒簡檢視文王之人君典型〉,林慶彰師、李學勤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 臺北:臺灣書房出版,2007年
林慶彰師:〈《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明代經學研究論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
林慶彰師:〈朱子《詩集傳.二南》的教化觀〉,鍾彩鈞師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初版
林慶彰師:〈兩漢章句之學重探〉,林慶師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林慶彰師:〈傳記之學的形成〉,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編:《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邱德修:〈說「盥」及其相關問題〉,常宗豪等編:《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
柳存仁:〈《毛詩傳箋》、《正義》和朱熹《詩集傳》〉,鍾彩鈞師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初版
洪國樑師:〈王引之《經義述聞》「增字解經」說述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臺大中國文學系,2009年12月初版一刷
祝平次:〈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觀念的差異〉,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一刷
高明:〈王制及其注疏摘謬〉,《高明文輯》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3月1日初版 上冊
高明:〈禮記概說〉,《高明文輯》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3月1日初版 上冊
張以仁:〈《說文》「訓」、「詁」解〉,《中國語文學論集》 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初版
張以仁:〈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中國語文學論集》 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初版
張光裕:〈士相見禮成篇質疑〉,《儀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new window
張素卿師:〈古義與新疏—從新疏薈萃清代經學之成果談起〉,林慶彰師、蔣秋華主編:《經學的多元脈絡:文獻、動機、義理、社群》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初版
張寶三師:〈賈公彥「周禮疏序」論考〉,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冊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張寶三師:〈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注與疏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1年初版
梁釗韜:〈古代的饋牲祭器及祖先崇拜〉,《梁釗韜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初刷
陳戍國:〈論六經總以禮為本〉,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初版初刷
陳秀琳:〈《儀禮疏》探原試例〉,林慶彰師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七輯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9月
陳韻:〈從黃奭所輯《三禮目錄》論"禮是鄭學"〉,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初版初刷
彭林:〈清人學術視野中的敖繼公與鄭玄〉,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初刷
彭林:〈評楊大堉、胡肇昕補《儀禮正義》〉,勞悅強、梁秉賦主編:《經學的多元脈絡:文獻、動機、義理、社群》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初版
曾聖益:〈清儒論《左傳》之禮義與禮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等編:《經學論叢》第2輯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3月初版
程克雅:〈乾嘉禮學學者解經方法中「文例」之建立與運用—以淩廷堪《禮經釋例.飲食之例》三篇為主的探究〉,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上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初版
黃侃:〈禮學略說〉,《黃侃論學雜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 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4年版更正後重版
逯耀東:〈漢晉間對經書解釋的轉變〉,《魏晉史學及其他》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初版new window
楊天宇:〈論鄭玄《三禮注》〉,林慶彰師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楊向奎:〈讀胡培翬《儀禮正義》〉,林慶彰師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段昌國等著:《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11月初版五刷
葉國良師:〈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經學側論》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葉國良師:〈從名物制度之學論經典詮釋〉,《居愚居文獻論叢》 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9月
葉國良師:〈駁《儀禮》為孔子手定完書說及其延伸論述〉,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12月初版初刷
葉國良師:〈論《儀禮》經文與記文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臺大中國文學系,2009年12月初版一刷
漆永祥:〈論中國傳統經學研究方法─古書通例歸納法〉,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治經方法》,上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印行,2000年10月
裴普賢:〈鄭玄《詩譜》圖表的綜合整理〉,糜文開、裴普賢著:《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劉文清:〈《三禮注》「之言」訓詁術語析論—兼論其術語意義之演變〉,《語文與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12月7、8日
劉述先:〈論所謂中國文化的超穩定結構〉,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7月初版
劉寧:〈從”比事”到”屬辭”─杜預與《春秋》義例學的轉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11月
劉增貴師:〈瑟琴和鳴—歷代的婚禮〉,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 敬天與親人》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月初版六刷
鄭吉雄師:〈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與體系舉例試釋〉,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治經方法》,上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印行,2000年10月
錢穆:〈中國文化的變與常〉,《中國文化精神》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初版 《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8冊
龍宇純:〈正名主義之語言與訓詁〉,《絲竹軒小學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龍宇純:〈論聲訓〉,《絲竹軒小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戴君仁:〈朱子《儀禮經傳通解》與修門人及修書年歲考〉,《梅園論學集》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9月初版new window
戴君仁:〈書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後〉,《梅園論學集》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70年9月初版
戴君仁:〈書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後〉,《梅園論學集》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9月初版
戴君仁:〈經疏的衍成〉,《梅園論學續集》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顧史考:〈從楚國竹簡論戰國「民道」思想〉,《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6月初版

四、期刊論文
于成龍:〈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戰國楚卜筮祈禱簡中的「饋食禮」〉,《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6期
孔德成師:〈《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傳授〉,《東海學報》第8卷第1期(1967年1月)
孔德成師:〈《禮記》成書時代及其在經典中之性質〉,《孔孟月刊》第18卷第11期(1980年7月)
孔德成師:〈論儒家之「禮」〉,《中國文化月刊》第11期(1980年9月)
孔德成師:〈宗法略論〉,《孔孟月刊》第19卷第11期(1981年7月)
王家儉:〈清代禮學的復興與經世禮學思想的流變〉,《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new window
王恩田:〈岐山鳳村西周建築群基址的有關問題〉,《文物》總296期(1981年第1期)
王夢鷗:〈《禮記》與鄭玄〉,《中央月刊》第4卷第8期(1972年6月)
伍振勳:〈《荀子.正名》釋義—語意學的詮釋取徑〉,《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9輯(2010年6月)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9月)new window
何澤恆師:〈略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定勝天」思想〉,《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
余光弘:〈A.vanGennep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0期(1985年秋季)
吳鷗:〈淺談鄭玄的以禮注詩〉,《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集刊》第4輯(2004年10月)
宋惠如:〈以「例」釋經初探:以漢代《左傳》學為中心〉,林慶彰師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8輯(2010年9月)
李亦園:〈中國家族與其儀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5年春季)
李富俠:〈淩廷堪《禮經釋例》對戴震學術的繼承與發展〉,《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31卷9期
李隆獻師:〈清代學者「禮書」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new window
杜正勝:〈"編戶齊民論"的剖析〉,《清華學報》新24卷第2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二分(1995年6月)new window
沈文倬:〈坐跪通釋—從甲骨文、金文的一些象形文字說古人的坐〉,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4輯(2009年1月)
周鳳五師:〈包山楚簡《集箸》、《集箸言》析論〉,《中國文字》新21期(1996年12月)
周鳳五師:〈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中國文字》新24期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周鳳五師:〈郭店楚簡編序復原研究〉,《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1999年10月)
周鳳五師:〈楚柬王泊旱〉,《簡帛》第1輯(2006年10月)
周鳳五師:〈讀郭店竹簡《成之聞之》札記〉,《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1999年10月)
林存陽:〈張爾岐與《儀禮鄭注句讀》〉,《齊魯學刊》第160期(2001年第1期)
林素英師:〈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2001年12月)
林素英師:〈論鄉飲酒禮中詩樂與禮相融之意義〉,《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1年3月)
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研究〉,《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林素娟:〈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論述核心〉,《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new window
林素清:〈上博四〈內禮〉篇重探〉,《簡帛》第1輯(2006年10月)
林啟屏:〈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秦儒學為討論中心〉,《清華學報》新35卷第1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思想中的經權問題〉,《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new window
林慶彰師:〈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中國文化》第三十期(2009年秋季號)
邱德修:〈以禮解經初探—以《論語》為例〉,《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段熙仲:〈禮經十論〉,《文史》第一輯(1998年7月初版三刷)
洪麗娣:〈鄭玄「因文為訓」釋詞方法淺談〉,《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胡新生:〈《儀禮.士昏禮》用雁問題新證〉,《文史哲》總第298期(2007年第1期)
胡新生:〈西周時期三類不同性質的射禮及其演變〉,《文史哲》總第274期(2003年1期)
胡新生:〈周代祭祀中的立尸禮及其宗教意義〉,《世界宗教研究》總第42 期(1990年第4期)
唐文:〈鄭注群經體例發微〉,《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1期)
陝西周原考古隊:〈扶風召陳西周建築群基址發掘簡報〉,《文物》總298期(1981年第三期)
馬壯寰:〈對類比的辯證分析〉,滑明達主編:《語言.文學.文化論稿》第2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4月初版一刷
張光裕:〈《儀禮》與周代禮制研究的關係舉隅〉,《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8年5月)new window
張娣明:〈鄭注〈士昏禮〉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張國安:〈另類"行為藝術"—《儀禮》"儀注"呈現的中國古代儀式禮樂〉,《藝術百家》總第108期(2009年第三期)
張蓓蓓師:〈唐修《晉書》論衡〉,陳飛、徐正英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 第4輯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一刷
張麗珠:〈清代之三禮學復興暨清初禮學名家〉,《經學研究集刋》第6期(2009年5月)new window
張麗珠:〈淩廷堪「以禮代理」的禮治理想暨乾嘉復禮思潮〉,《國文學誌》第2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張寶三師:〈漢代章句之學論考〉,《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年5月)
張寶三師:〈論訓詁學研究與儒家注疏之關係〉,《經學研究論叢》第10輯(2002年3月)
曹建墩:〈周代牲體禮考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2008年第3期)
陳一弘:〈荀子與周禮之關係—以威儀執持為考察中心〉,《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new window
陳侃理:〈天行有常與休咎之變—中國古代關於日食災異的學術、禮儀與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3分(101年9月)new window
陳金木:〈經學家傳記的文化意涵:《後漢書.鄭玄傳》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new window
陳韋銓:〈試論鄭玄《儀禮注》引《春秋》經傳之事類〉,《齊魯文化研究》第10輯new window
陳祖武:〈姚際恆與《禮經通論》〉,《亞洲研究》第23期(1997年7月)new window
陳鴻森:〈考據學的虛與實〉,《經學研究集刋》第2期(2006年10月)new window
傅熹年:〈陝西岐山鳳雛西周建築遺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築遺址研究之一〉,《文物》總296期(1981年第一期)
傅熹年:〈陝西扶風召陳西周建築遺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築遺址研究之二〉,《文物》總298期(1981年第三期)
程克雅:〈胡培翬《儀禮正義》釋例方法探究—兼述段熙仲之「以例治禮」說〉,《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2期(1995年6月)
程艷梅:〈淺析賈公彥《周禮義疏》、《儀禮義疏》中對修辭手法的闡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7年1月)
程艷梅:〈試論賈公彥義疏中的同義詞辨析方法〉,《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第1期(2010年3月)
馮浩菲:〈鄭玄三《禮》注解句要例舉證〉,《漢學研究》第15卷第1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黃啟方:〈《儀禮.士喪禮》中的喪俗〉,《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第9期(1970年)
黃應貴:〈儀式、習俗與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新史學》第3卷4期(1992年12月)new window
楊天宇:〈從漢簡本《儀禮》看《儀禮》在漢代的傳本〉,《史林》(2009年第四期)
楊天宇:〈談《儀禮》中的宰〉,《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
楊希枚:〈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new window
楊華:〈「五祀」祭禱與楚漢文化的繼承〉,《江漢論壇》(2004年9月)
楊華:〈先秦血祭禮儀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世界宗教》(2003年第3期)
楊華:〈楚簡中的「上下」與「內外」〉,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第4輯(2009年10月)
楊學軍:〈與先秦兩漢冠服文化相關的詞語考釋〉,《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楊鴻勛:〈西周岐邑建築遺址初步考察〉,《文物》總298期(1981年第三期)
葉純芳:〈鄭玄《周禮注》從違馬融《周官傳》考—兼論漢人師法、家法之議與曹元弼〈子鄭子非馬融弟子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2009年3月)new window
葉國良師:〈《儀禮》與《詩經》互證的學術意義〉,《中國經學》第10輯(2012年)
葉國良師:〈劉師培《禮經舊說》的寫作宗旨與詮釋上的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09年12月)
葉國良師:〈論淩廷堪的《禮經釋例》〉,《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
葉舒憲:〈儀式敘事與歷史書寫—代序《儀禮》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百色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9年4月)
葛志毅:〈《春秋》例論〉,《管子學刊》(2006年第3期)
葛志毅:〈鄭玄三《禮》學體系考論〉,《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3月)
賈宜瑮: 〈胡培翬「儀禮正義」論鄭玄「儀禮注」、敖繼公「儀禮集說」正誤舉隅—以古禮賓介問題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廖平:〈五十凡駁例〉,《圖書集刊》第4期(1943年3月)
趙伯雄:〈《春秋》學中的「日月時例」〉,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1輯(2005年11月)
劉文強、簡文山:〈《禮記》〈月令〉、〈王制〉鄭注「周制」、「殷制」觀念探析─兼論鄭玄經學立場問題〉,《中山人文學報》第7期(1998年8月)new window
劉增貴師:〈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1999年4月)
劉增貴師:〈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四分(1997年12月)
劉增貴師:〈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三分(2001年9月)
劉樂賢:〈秦漢睡虎地日書〈人字篇〉研究〉,《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
鄭雯馨:〈《禮記.禮器》「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注釋異說及其影響探究〉,《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new window
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鄧聲國:〈鄭玄所見《儀禮》古今異文考—兼談《儀禮》異文的價值〉,《中國語文通訊》第61期(2002年3月)new window
賴炎元:〈毛《詩》鄭《箋》釋例〉,《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期(1959年6月)
錢穆:〈中國古代北方農作物考〉,《新亞學報》第1卷第2期(1956年)new window
閻鴻中:〈義例、名教與實錄—劉知幾史學思想溯義〉,《臺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韓章訓:〈凡例綜論〉,《中國地方志》(2006年第三期)
韓碧琴:〈《儀禮》〈少牢饋食禮〉、〈特牲饋食禮〉儀節之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第3期(1997年11月)
韓碧琴:〈答紙禮俗研究〉,《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new window

五、學位論文
成 玲:《春秋公羊傳稱謂例釋》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5月 周何教授指導
吳安安:《《儀禮》飲食品物研究》 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6年6月 邱德修教授指導
吳安安:《五禮名義考辨》 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邱德修教授指導
宋金華:《《儀禮疏》體例及其特點研究》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2011年4月 王鍔教授指導
狄君宏:《饗禮、食禮、燕禮比較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11月 葉國良教授指導
車行健:《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 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1996年 王靜芝教授指導new window
周聰俊:《饗禮考辨》 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88年 周何教授指導new window
林素娟:《春秋至兩漢婚姻禮俗與制度研究》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3年2月 劉增貴教授、朱曉海教授指導
邱敏文:《戰國楚地遣策禮器研究》 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9年 賴明德教授指導new window
邱德修:《商周禮制中鼎之研究》 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1980年 孔德成教授、周何教授指導new window
徐宏鑫:《禮制空間之規範研究—以《儀禮》為例》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0年6月 王明蘅教授指導
徐福全:《《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年6月 周何教授指導
馬楠:《比經推例—漢唐經學導論》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2008年4月 力之教授指導
康金村:《鄭玄《儀禮注》凡言例句之研究》 新竹: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3年 柯金虎教授指導
張中惠:《《儀禮.大射儀》職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5月修訂 周何教授指導
張明嫏:《先秦齋戒禮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0年2月 葉國良教授指導new window
陳銘煌:《《春秋》三《傳》性質之研究及其義例方法之商榷》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年6月 張以仁教授指導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份禮俗探賾》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0年1月 朱曉海教授指導new window
章景明:《周代祖先祭祀制度》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1973年 屈萬里教授、孔德成教授指導new window
彭美玲師:《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6月 張以仁教授指導
程克雅:《乾嘉學者「以例釋禮」解經方法比較研究—江永、淩廷堪與胡培翬為主軸之析論》 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98年 岑溢成教授指導new window
鄭雯馨:《王莽的經學與政治》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葉國良教授指導

六、外國著作
(英)霍華德(Michael C. Ho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一刷 譯自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英)維克多.特納(Turner, Victor)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二刷 譯自The ritual process :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英)維克多.特納(Turner, Victor)著,王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初版一刷 譯自The forest of symbols :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 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初版一刷 譯自The golden bough :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日)間嶋潤一:《鄭玄と『周禮』—周の太平國家の構想》 東京:明治書院,2010年11月(平成22年11月)
(日)間嶋潤一著,曹峰譯:〈鄭玄《魯禮禘祫義》的結構和意義〉,方旭東主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一刷
(日)喬秀岩:《義疏學衰亡史論》 東京:白峰社株式會社,2001年2月初版
(日)栗原圭介:《《禮記》宗教思想の研究》 東京:明德印刷出版社,1969年1月初版
(日)栗原圭介:《古代中國婚姻制の禮理念と形態》 東京:東方出版社,昭和57年(1982)
(日)古勝隆一:〈釋奠禮と義疏學〉,收入小南一郎編:《中國の禮制と禮學》京都:朋友書店,2001年10月
(日)高橋忠彥:〈『儀禮疏』、『周禮疏』に於ける「省文」について〉,《中哲文學會報》第8號(昭和58年,西元1983年)
(日)小島毅:《東アジアの儒教と礼》 東京:山川出版社,2004年初版
(日)小南一郎:《中國の禮制と禮學》 京都:朋友書店,2001年出版
(日)小南一郎:《中國古代禮制硏究》 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1995年出版
(日)西川利文:〈『周禮』鄭注所引の「漢制」の意味〉,小南一郎編:《中國古代禮制研究》 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5年3月初刷
(日)中國古代史論叢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史論叢》二、三、四集 京都:立命館東史學會,平成十八年(2006年)出版
(日)渡辺信一郎著,徐冲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初版
(日)齋木哲郎:《禮學關係文獻目錄》 東京:株式會式東方書店,1985年10月初版一刷
(美)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四刷 譯自Hermenutics
(美)伊利亞德(Eliade, Mircea)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一刷 譯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
(美)何偉亞(James L. Hevia)著,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譯自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美)赫施(E.D. Hirsch)著,王才勇譯:《解釋的有效性》 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1991年初版 譯自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美)喬治.H.米德(Mead, George Herbert)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二刷 譯自Mind, self, and society :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美)喬治・彼得・穆道克(George Peter Murdock)著,許木柱等譯:《社會結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9月初版一刷 譯自Social structure
(美)杭廷頓著,王冠華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1989年初版 譯自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美)本杰明.史華茲(Schwartz, Benjamin Isad)著,程鋼繹:《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一刷 譯自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美)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一版三刷 譯自The gift-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美)約翰.歐尼爾(John O''nell)著,張旭春譯,王乾任校閱:《五種身體》 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一刷 譯自Five bodies : 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著,張智仁譯:《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方法(修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一刷 譯自Jurisprudence : 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law
(美)杰夫瑞C.亞歷山大(Jeffery C.Alexander)、史蒂芬.謝德門(Steven Seidman)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 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7月初版八刷 譯自Culture and society : contemporary debates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Gennep, Arnold van)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初版一刷 譯自Les rites de passage
(法)杜蒙(Dumont, Louis)著,王志明譯:《階序人Ⅰ: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初版一刷
(法)皮耶.布赫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 臺北: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二版一刷 譯自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從作品到本文〉,朱耀偉編譯:《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 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譯自From work to text
(法)里克爾(Ricoeur, Paul)著,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一刷 譯自Le conflit des interpretations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初版一刷 譯自The Savage mind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何為作者?〉朱耀偉編譯:《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 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劉述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一刷 譯自An essay on man :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五刷 譯自Zur logik der kulturwissenschaften: Funf Studien
(德)蓋奧爾格.西美爾(Georg Simmel)著,林榮遠譯:《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二刷 譯自Soziologie
(德)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著,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一):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1998年初版 譯自U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
(德)亞圖.考夫曼(Kaufmann, Arthur)著,吳從周譯,顏厥安校:《類推與事物本質—兼論類型理論》 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一版再刷 譯自Analogie und "Natur der Sache"

七、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