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育品質之研究
作者:王揚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Chih Wang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如哲
吳金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育品質評鑑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education qualityevalu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本研究旨在探討和分析教育品質意涵與有關理論、教育品質評鑑機制、相關研究、教育品質測量以及瞭解我國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育品質達成情況與差異。研究法兼採文件分析、問卷調查,針對我國11個教育行政研究所進行研究,以瞭解其教育品質達成情形及各變項差異情形,經研究分析與討論,獲得下列結論:
一、我國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育品質現況,達成程度尚稱優良。
二、教育行政研究所之教育品質參採系所評鑑與國科會專案計畫資料結果分析尚屬
客觀,亦頗妥適。
三、不同設立年數、公私立別的教育行政研究所教育品質無顯著差異。
四、學生數較多之教育行政研究所,其「行政品質、教學品質、服務品質、整體層面」之知覺比學生數少者高。
五、男性對教育行政研究所教育品質之「行政品質層面」的知覺比女性高。
六、不同年齡所知覺的教育行政研究所之教育品質無顯著差異。
七、教師在研究品質層面之知覺比畢業所友高;在整體層面之知覺也比在學學生及
畢業所友高。
八、各教育行政研究所設立年數以6-10年最多,招生規模小學生數少,就讀學生年齡年輕化,並以女性佔多數。
九、填答者對所屬研究所有高度向心力與評價,但有少數研究所在社會與自我高度期許下,有相對較高的評價標準。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adopts document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measur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his research surveyed 11 graduate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is excellent.
2. It is appropriate for the graduate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to use the results of department/graduate program evaluation and the projects’ material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n Taiwan to measure their education quality.
3. The identities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including ages, public or private,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ir education quality.
4. The more students the graduates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have, the higher percep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quality”,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the students performed.
5. The male’s percep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quality” for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is higher than the female’s.
6. The perception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is not affected by ages.
7.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research quality” is higher than alums’. Also,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overall quality” is higher than students’ and alums’.
8.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this study estabilsh about 6-10 years, fewer students, students getting younger and female majority.
9. Subjects in this study response with high degree of cohes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hich they belong, but there are a few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have high evaluation standards, base on the social and self expectations.
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5)。中小學家長參與及其與教育品質的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5,89-91。new window
方吉正(1999)。學校規模在教育品質的效應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27,51~57。new window
王如哲(2005)。國際間大學學術排名的現況、反思及展望。「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國際改革趨勢與台灣經濟的反省」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辦。
王如哲(2006a)。大學教育評鑑制度:以澳洲為例。發表於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辦。國立大學政治大學主辦。
王如哲(2006b)。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142,1-8。new window
王如哲(2007a)。大學排名制度的跨國分析。「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臺灣高等教育學會與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合辦。
王如哲(2007b)。大學系所評鑑與品質保證制度:以英美為例。2006「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主辦。
王如哲(2008b)。台灣地區的大學評鑑:回顧與展望。大學研究評鑑之國際比較與展望。第五屆高等教育論壇「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轉型」,台灣高等教育學會主辦,2008年10月23-24日於淡江大學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行。
王如哲、黃月純(2008)大學生及研究生質與量適當性之研究整合型研究計畫-子計畫二:從受教育者觀點分析我國大學生及研究生質與量適當性,第一年結案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補助報告,NSC 96-2811-C-003-001-。
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臺北。
王保進(2005)。波隆那(Bologna)宣言後歐洲國家高等教育品質機制之發展。載於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tmue.edu.tw/~adeva/home/index1.htm。
白滌清、李增興(1999)。企業管理教育中服務品質之研究-利用品質機能展開法。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191~213。new window
伍振鷟、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顏國樑(2000)。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何宣甫(2002)。提昇教育品質:以澳洲大學教育品質的提升為例。臺灣教育,613,34~39。
吳明清(2005)。教改辛苦為誰忙:評介Michael Fullan 教育變革的意義。當代教育研究。new window
吳宗立(2007)。教育品質:學校經營的挑戰。教育時論,160,17~19。new window
吳清基(198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退場機制。教育資料與研究,55,129-130。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4)。品質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18,147。
吳清山(2006)。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簡報資料。臺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呂木琳(2004)。我國高等教育的願景與競爭力。大學卓越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林新發(1998)。從學校經營的觀點談如何促進教育品質的提昇」。中等教育,49(4),3~6。new window
林天祐(2004)。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的分析。教育研究,123,49-65。new window
林敏芳 (2006)。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學生對教育品質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姚怡然、鄭漢中、林倉威、鍾孟容(2006)。研究所選校決策分析與決策支援系統。發表於2006決策分析研討會,臺灣。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6)。九十五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http://www.heesct.org.tw/。
馬遜(2001)。談高等教育品質的提昇。臺灣教育,601,2~5。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em.ntue.edu.tw。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web.nutn.edu.tw/index.ht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http://epa.ntnu.edu.tw/news.htm。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faculty.ndhu.edu.tw/~education/main.php。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http://b014.npue.edu.tw/front/bin/home/phtml。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units.nccu.edu.tw/server/publichtmut/html/w171/cw171.htm。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www.ncyu.edu.tw/gradation.aspx?site_content_sn=5910。
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www.ncnu.edu.tw/web。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8)
國科會歷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查詢。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nscnt12.nsc.gov.tw/prquery。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與教學品質。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三)(頁258-261)。臺北。
張淑敏,張善斌(1996)。運用品質系統與技術來進行教育品管之推動。南開學報,1,239~250。
張鈿富(1995)。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ew window
教育部(1992)。公立大學院校四年中長程校區發展計畫各項參考指標分析。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教育部對私立大學校院中程校區發展之政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公私立大學校務資訊評鑑系統。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twaea.cycu.edu.tw。
梁淑芬(2005)。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淡江大學教育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www.tku.edu.tw/2008new/index.asp
郭品泓(1999)。以ISO 9000為基礎之大學教育品質管理系統之架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桃園。
陳伯璋、侯永祺 (2004)。我國大學學術聲望與學門排名研究實施之比較:資料蒐集之檢討與反省。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學術研討會。臺北。
陳善德(2006)。教育品質推廣列車正式啟動:教育品質委員會成立及運作紀實。品質月刊,42(6),58-59。
陳榮方、陽敏里(1999)。我國大學教育品質之比較研究。高雄工商專校學報,29,183-194。

陳麗秋(2006)。法國高等教育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
游佳雯(2006)。提升我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
湯家偉(2005)。台灣地區大學排名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曾元顯(2010)。臺灣教育領域國際論文排名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中心,臺北。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
黃廷合(1998)。迎接二十一世紀談技職教育品質。技術及職業教育,47,10-14。
黃政傑(1999)。提昇技職教育品質。技術及職業教育,49,6-13。
黃政傑、李隆盛 (199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研究編號:137。
楊國賜(2003)。提升大學教育品質,增進國際競爭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4,75~86。
楊國賜(2004)。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的策略與展望。淡江大學提升國際競爭力計畫成果發表會專題演講。臺北。
楊瑩(2004)。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建構與改革,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高等教育品質管理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嘉義。new window
楊瑩(2008)。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建構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68,5-20。new window
葉連祺(2006)。教育行政類系所品牌評估模式之初步建構。教育政策論壇,9,151-180。new window
葉連祺 (2007)。教育行政類系所品牌評估模式之初步建構。教育政策論壇,9(4),115-179。new window

葉連祺、簡世隆(2005)。國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之影響關係。台灣統計方法學會舉辦之第二屆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臺北。
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日,網址: http://www.lead.fju.edu.tw/#settop。
劉明盛(2005)。餐飲管理教育品質之探討-以南部地區技職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工業管理研究所,台南。
劉春榮(2003)。教師績效的教育品質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19。new window
賴昀締 (2005)。歐洲聯盟高等教育制度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臺北。
蕭詩婷(2004)。選擇商管研究所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應屆畢業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桃園。
戴曉霞(2005)。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級大學之特質。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new window
薛雅寧 (2007)。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
簡世隆(2005)。國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
蘇國樑(1998)。全面教育品質管理。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三十四屆年會暨第四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臺北。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new window
蘇錦麗、詹惠雪(2006)。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新發展:QAA機構審議的作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73-206。new window
饒達欽、鄭增財(1997)。談教師教學品質。技術及職業教育,42,7-11。



外文部分
Australian.University.com (2006). Rankings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http://www.australian- universities.com/rankings/
Barnett, Ronald (1996). The Evalu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Cowen, Robert(Ed.).Th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144-158. London: Kogan Page.
Besterfield , D H (1995).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Brown,R.(2004).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UK experience since 1992.London:Routledge Falmer.
Carroll, V. Susan; Thomas, Georgianna; DeWolff, Darla. Quality Management in Healthcare. 15(4):291-295.
Deming, C.J.(1986). Out of the crisis. Melbourne Sydn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1998).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IA 98, Common wealth of Australia, Canberra.
Eaton, J. S. (2004). Accredit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n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Ed.). Quality and Recogn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aris:OECD.
EUA (2004). Quality culture project round III (2005). Brussels: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 (1998).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 Legislative.
Finnie, R. & A. Usher (2005).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ncept, current practices and a strategic plan. Ontario: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Frazier, A. &Frazier, M.A. (1997). A Roadmap for Quality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A Guide for Local Educational Reform Leaders. Boca Ration: STLC(St Lucie Pr).
Frazier, A. &Frazier, M.A. (1997). A Roadmap for Quality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A Guide for Local Educational Reform Leaders. Boca Ration: STLC(St Lucie Pr).
Garvin, D. A. (1987). Competing on the eight dimensions on qua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Fall, 25¬-43.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Green, D.(1994). 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01-111.
HEFCE(2004).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vised edition, Bristol: HEFCE.
Hoy, C., Bayne-Jardine, C., & Wood, M.(2000). Improving quality in education. New York: Garland Inc.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Kells, H. R. (1992). Self 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
Stephen P. Klein,George Kuh,Marc Chun,Laura Hamilton & Richard Shavelson. An Approach To Measurng Gognitive Out Comes Acro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6(3): 251-276.
Lim, David (2001).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ldershot, Hants: Ashgate.
Murgatroyd, S. & Morgan, C. (1994).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chool.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Morse, R. & Flanigan, S. (2009). How we calculate the college ranking?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0, from http://www.usnews.com/articles/education/best-colleges/2009/08/19/how-we-calculate-the-college-rankings.htm
RA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2003): RAE 2008: Initial Decisions by the UK funding bodies.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0, from http://www.rae.ac.uk.
Ross, W. & Dyke, N. V. (2004), The International Standing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Melbourne Institute.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6, from http://www.melbourneinstitute.com/publications/reports/aus_uni/
Sallis, E.(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Schmoker & Wilson (1993). Total Quality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 Intl Inc.
Stiber, G.(2001). Characterizing the decision process leading to enrollment in master’s programs: Further application of the enrollment process model.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11(2), 91-107.
U.S.News & World Report(2004). America’s best college-2005 Edition. Washington,D.C.: U.S.News & World Report.
U.S. News & World Report.(2005). Undergraduate ranking criteria and weights. Retrieved June 30, 2005, from http://www.melbourneinstitute.com/
UNESCO Centre European pour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2006). 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trieved December 10, 2007, from http://www.cepes.ro/hed/meetings/berlin06/Berlin%20Priciples.pdf
Webb, M. S., Coccari, R. L., & Allen, L. C. (1996). Doctoral programs:What factors attract students.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7(4), 73-85.
Yavas, U. & D. Shemwell (1996). Analyzing a Bank’s Competitive Position and Appropriate Strategy. Journal of Retail Banking Services 4, 43-5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