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學童辭格創意教學方案設計及其成效之研究
作者:林美淑
作者(外文):LIN, MEI-SHU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魏聰祺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國小學童辭格創意教學elementary school learnersfigures of speech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本研究旨在挑戰教育之可能性,企圖以「國小學童辭格創意教學方案設計及其成效之研究」為題,透過實際教學歷程,探究國小二年級學童在辭格創意教學歷程中的學習狀況與認知是否提升?在「辭格創意教學」實驗後,國小學童對辭格學習之接受度為何?了解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在「辭格創意教學」實施之成效如何?在實施 「辭格創意教學」歷程後,教師所扮演之角色與轉變如何?教學反思層面如何?在實施 「辭格創意教學」歷程所遇到的限制有哪些?又該如何因應?進而提升教學者辭格教學的專業能力,做為辭格教材編撰者的參考以及辭格學習未來的研究。
研究方法採取質的研究,以禪心國小二年級寶貝班學童29位為研究對象,實施18週的「辭格創意教學」活動,經由辭格創意教學武功十八式自陳量表前測和後測、辭格創意教學省思手札、觀察記錄表、訪談記錄表、軼事記錄、辭格創意教學武功十八式活動學習單等資料的蒐集和分析彙整;及選取二到六年級隨機一班共5班為對照組,參與「辭格知多少?」創意教學評定表之分析對照結果,做為「辭格創意教學對國小學童」實施成效之論證。
研究發現如下:
壹、國小二年級學童在辭格創意教學歷程後有助認知程度之提升。
貳、國小二年級學童在辭格創意教學歷程後具有可接受性。
参、辭格創意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實施後之對照成效顯著。
肆、「辭格融入國小二年級創意教學」歷程對教師的角色與轉變具有協助效果。
伍、「辭格融入國小二年級創意教學」在未來研究上具有潛力效應。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就「教學者」、「辭格教材編寫者」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及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ploring an alternative teaching approach applying the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figures of speech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By mean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a primary school context, we are able to examine such issues as what learning process the second-graders have experienced as well as to what extent they have improved. Moreover, after the act of implementing creative teaching for figures of speech, to what level have learners accredited in term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addition, what sorts of roles have teachers played or switched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there any reflections that we should take into further consideration? Are there any limitations have we encountered and how can we overcome each of them? We hope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benefit teachers in instructing figures of speech to the next level but also can be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come.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figures of speech in a experimental group consisting of 29 learners from Chan-Xin Elementary School for 18 weeks. All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the forms of the pretest & post-test of self-evaluation titled Eighteen Ku-Fu Moves Checklist, learners' journals, class observation notes, post-interviews, learners' anecdotes, and activity sheets. Further,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data gathered from 5 respective control groups which were 5 classes picked up randomly from the classes of grade 2 to grade 5.
The results underpinne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figures of speech imply that:
1.After the act of implementing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figures of speech,
second-graders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in figures of speech.
2.Second-graders accredit the act of implementing creative teaching of figures of
speech.
3.The act of implementing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figures of speech has
enormously improved second-graders' cogni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4.The act of implementing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figures of speech has assisted
teachers with the teaching roles they play.
5.The act of implementing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figures of speech has a great
potential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 propose more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 "to teachers", "to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ers for figures of speech" and "to further researchers."
壹、中文部份
毛連塭(198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王千倖(2000)。提升教師教學創造力。中等教育,51,頁60-71。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王占福(2001)。古代漢語修辭學。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希杰(2004)。漢語修辭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飛(2004)。金玉涼言。聯合報,8月6日E6繽紛版。
王家珍(1999)。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王淑俐(1990)。我可以教得更精采。臺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王尚文(2006)。語感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58)。漢語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司徒達賢(2012)。學術研究不等於統計。天下雜誌 252期。2013年9月5日 21:35
取自t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jsessionid=CC0E5D0B2D2C6C25BFC97E15AF57CC6E?id=28032&login=true&page=1
史塵封(1995)。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石向前(2008)。MBA不教的11堂課。臺北:知青頻道出版社。
白雅惠(2010)。國小高年級國語文修辭評量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百度(2013)。贈孟浩然。2013年10月15日10:35取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333.htm
何權峰(2011)。定義自己 我就是這樣的人。臺北:高寶國際出版。
余世存(2012)。老子這樣說,這樣活。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雪麗(2011)。篇章邏輯寫作之創思教學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雅慧(2001)。國小英語教學活動與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以仁仁國小四年 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new window
吳新華、劉世雄、吳沂木(2004)。資訊科技融入創意教學策略。國教之友,55(2),3-9。
李忠政(2007)。國小語文領域國語文第二階段修辭教學教材研究以康軒、南一、 翰林、仁林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市。
李家同(2009)。天啊!小四考這個?可憐可憐孩子吧。2013年10月15日3:35取自聯合報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3448&f_ART_ID=181836
李雅靖(2008)。修辭格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慶榮(2003)。現代實用漢語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 之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杜淑貞(2000)。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沈葳(2006)/傑克‧漢森。感動一輩子的禮物 。臺北市:思高文化出版社。
沈謙(2002)。修辭方法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沈謙(2010)。修辭學。臺北:五南書局。
周延雲(2001)。漢語辭格研究綜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8(1),頁 17。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頁53。new window
周慶華(2004)。語文研究法。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宗守雲(2005)。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宜蘭縣羅東鎮竹林國民小學(2013)。九年一貫教育深耕網站。2013年9月15日8:35取自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564/post/3859/12559
林合懋(2004)/Chip Wood著。兒童發展指標:4歲到14歲學童的成長型態與合適課程。臺北:遠流圖書出版公司。
林君鴻(2005)九年一貫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修辭教學之探究──以南一、康軒、翰林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秀兒(2002)。動態閱讀Go!Go!Go!。臺北:臺灣外文書訊房。
林芳如(2003)。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俊卿(2012)。威廉斯認知情意互動模式運用於修辭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林美淑(2013)。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修辭教材編選內容分析之探究--以「南一版」 備課教學指引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學報,6(1),頁 121-151。new window
林鬱(2003)。紀曉嵐的故事。臺北:新潮社。
邱玉枝(2008)。國小國語教科書修辭教學內容之研究-以康軒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珍琬(2002)。國小教師創意教學實際。初等教育學刊,12,247-272。new window
南一書局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撰委員會(2011)。國語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撰委員會(2011)。國語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撰委員會(2011)。國語備課指引第三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撰委員會(2011)。國語備課指引第四冊。臺南:南 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撰委員會(2011)。國語備課指引第五冊。臺南:南 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撰委員會(2011)。國語備課指引第六冊。臺南:南 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春牧(2007)。週休二日讀老子。臺北:好名堂文化館。
洪新春(2002)。教育改革vs.創意教學。臺灣教育,614,頁44-58。
洪榮昭(2002)。創意教學成效指標,2013年10月5日3:35取自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630&tid=11876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4)。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四位創意教學特優教師的個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5(4),375-392。new window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質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唐鉞(1923)。修辭格。北京:商務出版社。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2002)/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r Somekh。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高敬文(1999)。質性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徐千婷(2006)。國小高年級國語課文常見修辭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3)。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3年7月12日22:22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張弓(1993)。現代漢語修辭學。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張春興(1983)。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印行。
張雙英(2004)。文學概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張志瑋(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國民小學低年級語文領域本國語文審定本修辭方式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13年10月5日15:35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5
莊淇銘(2004)。就是要你好口才 。臺北:天下遠見。
莊靜君(2005)/史賓塞‧強森(Spencer Johnson)。禮物。臺北:平安文化。
許良英(1979)。《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寶蓮(2012)/派蒂‧戴(Patti Digh)。37堂改變人生的生命書寫。新北市:世潮。
陳正治(2003)。修辭學。臺北:五南書局。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秀娟(2007)。曼陀羅思考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依雯(2008)。作文得分王─應考作文法寶。臺北:教育之友文化。
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2009)/Wayne C. Booth,Gregory G. Collmb,Joseph M.Williams著。研究的藝術。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淑婷(2011)/丹尼爾‧楊克洛維奇(Daniel Yankelovich)。對話力:化衝 突為合
作的神奇力量。臺北:朝邦文教基金會。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六版)。臺北: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陳麗雲(2006)。國小高年級修辭格創思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雲(2006)。國小高年級語文創意教學研究——以「雙關」修辭格為例。崑山
科技大學:「創造力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陳麗雲(2007)。作文教學的修辭藝術。國民教育,47 ( 3 ),頁 23-26。
陳怡伶(2010)。多媒體融入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幼冲(2007)。修辭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寫作能力之研究與分析---以宜蘭縣龍潭國小五年愛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彭南儀(2009)/大串亞由美。說動力:一句話讓人動起來。臺北:天下。
彭華生(1994)。語言藝術妙趣百題。臺北市:智慧大學。
曾昭旭(2002)。老子的生命智慧。臺北:健行文化出版社。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 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道(2003)。紀曉嵐立於不敗十二套應對變法。臺北:正展書局。
黃沛榮(2001)。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書局。new window
黃彥昭(2010)。實施創意教學促進有效學習。研習資訊,27(1),頁27-33。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慶萱(2002)。修辭學(增訂三版)。臺北:三民書局。
黃湘媛(2005)。談創意教學與創意教師。國教天地,160,36-42。
黑幼龍(2004)。聰明擁有說服力:卡內基公眾表達關鍵技巧。臺北:天下文化出
版社。
馮心怡(2012)。國小國語教科書修辭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楊淑雅(2003)。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之修辭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開明書局。
賈馥茗(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廖文武(1990)。皮亞傑教育的基礎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3)。臺灣博碩士論文。2013年7月1日23:35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劉怡甫(2010)〈從促進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科技知識」〉能力之觀點:看PCK→TPCK→ICT-TPCK的思維脈絡〉,輔仁大學:深耕教與學電子報,23,9月22日。
劉貞君(2005)。國小高年級辭格仿寫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煥輝(1997)。修辭學綱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歐秀慧(2004)。語法與修辭。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潘裕豐(2005)。創意思考的過程論與創造思考得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潘葉棻(2006)。運用兒歌融入一年級國語科實施修辭教學之研究-以台北縣永定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謀芳(1990)。表達的藝術─修辭二十五講。臺北:三民出版社。
蔡謀芳(2003)。修辭格教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鄭英耀(2001)。科學創意教學實驗與教材發展—以國小自然科為例。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0-2511-S-110-005。
黎運漢、張維耿(2001)。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賴慶雄(2006)。修辭練習大排檔。臺北:螢火蟲出版社。
駱小所(2002)。現代修辭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薛仁明(2012)。教養,不惑。臺北:時報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晨志(2008)。戴晨志教你贏在作文。臺北:時報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聶永真(2011)。成功者的秘密。臺北:商業周刊。
顏和正(2011)。行銷3.0與消費者心靈共鳴。臺北:天下雜誌。
魏聰祺(2011)。辭格分類及其辨析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
蕭東瑞(2010)。九年一貫國小四年級國語文領域修辭教學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市。
鄺綺暖(2013)。國小國語教科書修辭格分析—以南一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譚全基(1993)。修辭新天地。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貳、西文部份
Alexander, P.A.,& Murphy, P.K. (1998) .The research base for APA’s Learner-Centered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In N. Lambert & B. McCombs (Eds.), How students learn: Reforming schools through 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 (pp.33-6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orgdan, R. C., & Biklen, S. K.(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Cowley, C., & Underwood, A. (1998, June 15). Memory. Newsweek, 131(24),48-54.
Cuba, E. G.(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 Journal, 29: 75-91.
Jick, T. D.(1983).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In J. Van Maanen(E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pp.135-148). Beverly Hills, CA: Sage.
Lecompte, M. D., & Goetz, J. P.(1982). Problem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sh, 52(1),31-60.
Reisberg, D., & Heuer, F. (1992). Remembering the details of emotional events. In E. Winograd & U. Neisser (Eds.), Affect and accuracy in recall: Studies of “flashbulb” memorie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ipek, D.J.(2002). Motivation to lear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4th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Taylor, S. J., & Borgdan, R.(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