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全人教育觀點探討台南市國小低年級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
作者:田玲瑚
作者(外文):Ling-hu Tien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邱兆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全人教育教學評量多元評量臺南市國小教師holistic education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multiple assessments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nan C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本研究之目的探討台南市國小低年級教師多元評量之實施情形,並以全人教育觀點析論之。
我國有關全人教育之探討已多年,楊朝祥以及吳清基兩位教育部前部長皆強調全人教育理念,以全人教育為我國教育目標。足見以全人教育為我國最重要的教育政策哲學基礎之一。然而如何將全人教育理論應用在實務上,卻較少探討。
國內有關全人教育的研究多以高等教育為對象,如何落實國小教育上的相關研究卻付之闕如,值得探討與研析。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進行研究。根據文獻分析之資料以及先導性的訪談,建立本研究架構並編製問卷。以台南市87所公立學校、609位國小低年級教師為對象,瞭解其多元評量實施情形。研究問卷包含教師多元評量認知理念、實踐能力、實施困境以及實施需求。所得資料以敘述性統計、t考驗、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
此外,2011年臺南縣市合併為直轄市之前。前臺南縣政府曾經實施「快樂學習.多元評量」政策,此政策用意在於鼓勵教師多使用多元評量,並為促使教師使用多元評量而取消國小低年級段考筆試、改採非筆試評量方式辦理之。因此。本研究將國小低年級教師對此政策之看法納入問卷調查之範圍。
根據量化統計分析以及訪談結果,研究者以全人教育觀點分析獲致下列結論:
一、全人教育為理想教育目標,應實踐並堅持之。
二、實施多元評量為落實全人教育之可行途徑之一
三、國小低年級教師多元評量認知理念及實踐能力良好
四、國小低年級教師認為實施多元評量之最大困境在於時間、配套措施不足以及家長對評量客觀性之疑慮
五、國小低年級教師對多元評量專業發展需求相當高
六、小型城市及原臺南縣教師多元評量實施情形顯著較佳
七、是否有全校性統一筆試顯著影響多元評量之實施
八、國小低年級教師對取消段考筆試制度認同度偏低,但取消段考筆試制度仍發揮鼓勵使用多元評量之作用
九、國小低年級教師認同多元評量有助於全人教育之落實,且自評之認知理念、實踐能力皆高,多元評量卻仍存在應然與實然之差距
十、落實全人教育之成功關鍵在於建立多元價值體系
並依此結論提出建議,提供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elementary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in Tainan city, and then the researcher concludes the result of study.
The issue of Holistic Educ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for several years in Taiwan. Both former Minister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Yang Chou shung and Wu Ching-ji, took the same viewpoint and demonstrated "holistic education" as our educational goal. We can say that holistic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l policy. Although its importance has been stressed continually, its accomplishment seemed to far from scop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Most of researches on holistic education has been referred to higher education;however, few of the studies focused on its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refore, It’s worthy to explore the issue.
The research measures adopt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process study. According to these reviewed documents and results of pioneer interviews, the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is developed and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he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were 609 teachers from 87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City. The questionnaire is consisted of several sections, including elementary teachers’ concep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demand of professional growth when they adopt multiple assessments. The data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y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Besides, In order to reducing pressure of tests, the former Tainan County government (Tainan City and Tainan County merged in 2011) executed “To Learn Happily, Multiple Assessments”, which was a project of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adopt multiple assessments”, and canceled terminal test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Therefore, elementary teachers’ opinions for the polic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quantification data and results of in-depth interview from a viewpoint of holistic educa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Holistic education is a idea education goal, it is worthwhile to practice and persist from all respects.
2.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is one of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achieve holistic education.
3. Lower grades teachers have good concepts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re in a high level.
4. Lower grades teachers’ main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are time limit, the shortage of supplementary measures and parents’ hesitation and doubts about objectivity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5. Lower grades teachers’ demand for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in applying multiple assessments.
6. For practice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implementation, lower grades teachers in small district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mean score than teachers in large districts, and teachers in former Tainan County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mean score than teachers in former Tainan City.
7. The terminal test strategie, whether schools adopt the same written test or not, significantly effect implementation.
8. Most of lower grades teachers don’t agree with the policy of “To Learn Happily, Multiple Assessments”, however, it benefi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urging teachers to adopt different methods of assessment.
9.Although teachers’ concept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is good, which doesn’t mean they have willing to adopt multiple assessments.
10.The key point of holistic education is to transform mythos of credentialism,establishing multi-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valu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conclusions, this thesis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s, teachers, and parents.
一、中文部份

Gardner, H. (1996)。心智的架構(李平譯)。台北:經典傳訊。(原著出版於1983)。
Hull, J. M.(2001)。談二十一世紀的全人教育。林治平(主編),中原大學宗教學術論文集(一),40-45。台北:宇宙光。
Lazear, D.(1999)。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郭俊賢、陳淑惠譯)。台北:遠流。
Spencer (2007)。史賓賽的快樂教育(顏真譯)。台北:新手父母出版(原著出版於1983)。
中國日報(2008)。全台首創 南縣小一小二取消考試。2008.08.07中國時報A10版。
中華日報(2008)。南縣國小低年級 不用再考試。2008.08.07中華日報A3版。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亞歷山大•尼爾(2003)。夏山學校-實踐自由發展,見證愛的教育(王克難譯)。著。台北:遠流。
王明源(1998):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詩敏(1999)。多元評量在國一認識台灣(社會篇)的實施歷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古明峰(2001)。從國小數學科課程精神看多元評量實施現況與困境。國教世紀,198,7-14。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1999)。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江文慈(2007)。超越測量-評量典範轉移的探索與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73-200。new window
江雅琪(2004)。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自由時報(2008)。國小低年級 將取消定期考試。2008.08.07自由時報B6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四期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何秀煌(1998)。從通識教育的觀點-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台北:東大。new window
何英奇(1992)。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教學評量研究,3,30。台北,五南。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俊升(1985)。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商務。
吳庶深(2001)。回應John M. Hull<Holistic Education in Britian: The Role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載於林治平(主編),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154-156。台北:宇宙光。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全人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清基(2009)。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2009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_(網頁版).pdf
吳毓瑩(1995)。開放教室中開放的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宗評量。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開放社會中的教學。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吳毓瑩(2000)。卷宗評量。載於王文中等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 239-262。台北:五南。
呂文賢(2004)。國中教師教學之多元評量實施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金燮(2008)。評量與教學目標的連結。載於陳念祖主編,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第二版),29-56。台北:五。
呂鴻德(1998)。全人教育成功關鍵因素與推動績效之研究--國內大學典範模式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壢市:中原大學。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24-36。new window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坤叡(2006)。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盈盈(2005)。我國國民小學基本學力評量制度規劃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園會(2000)。小原國芳與全人教育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沈慶揚(1991):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評量之現況與困難問題調查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初等教育組), 985-1020。屏東: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周文欽(1996)。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林玉体(1999)。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林玉體(1996)。民主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體(2003)。美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林秀娟(1993)。動態評量結合試題反應理論在空間視覺學習潛能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ew window
林怡呈(2002)。教學歷程中多元評量之迷思、神話與活化-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治平(1996)。中原大學實施全人教育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載於林治平(主編),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圖書館new window
林治平(1998)。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台北:宇宙光。
林思宇(2012,3月26日)。免試紛擾 吳清基:家長太擔心。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3260021.aspx
林倖妃、周原(2011)。12年國教拼裝上路,打造升學迷宮。天下雜誌,478,109-119。
林耀堂(2001)。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基礎-兼論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觀。哲學雜誌,35,32-53。
林美賢(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一軒(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作評量實施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兆偉(2003)。建構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163-200。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邱麗綺(2002)。多元評量。教育趨勢報導,2,50-54。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約翰‧米勒(Miller J.)(2009)。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張淑美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年)。
胡夢鯨(1991)。從教育合理性的詮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ew window
孫佩芬(2006)。高雄市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實施體育多元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博銓(2001)。多元智慧理論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1),21-36。new window
涂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三民。
張光正(1996)。全人教育四平衡理念。論文發表於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展。中原大學,24(2),1-10。
張明軒(2008)。花蓮縣國小家長選校行為之研究-全人教育與適性教育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清濱 (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1-10。new window
張淇瑞(2006)。康德啟蒙思想及其全人教育意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瑞珍(2002)。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稚美(2000)。落實多元智慧評量是心智習性的一大挑戰。載於郭俊賢、陳淑惠(譯),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9-12。台北:遠流。
張麗麗(2002)。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76-86。new window
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12年5月6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01/1_5/.html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12年1月29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06)。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12年6月2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70019&;LNNDATE=20060510&;LSER=001
教育部(2012)。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參考項目一覽表。2012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5310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12年6月2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70019
教育部(2012)。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2012年4月5日,http://12basic.edu.tw/draft/index.html
莊明貞(1995)。一個新評量取向-變通性評量在國小開放教室的實施。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開放社會中的教學,77-91。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莊明貞(1998)。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議題-一個多元文化的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20,19-23。new window
莊麗娟(2001)。多媒體動態評量模式之效益分析-以自然科學浮力概念為例。測驗年刊,48(1),43-69。new window
許宇安(2008)杜威學校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良榮(1993):談建構主義之理論觀點與教學的爭論。國教輔導,33(2),7-12。
許家驊(1998)。從社會互動認知建構觀點探討動態評量在評估及促發認知監控潛能上的應用性。初等教育學報,11,335-364。new window
郭生玉(2002)。如何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11-17。
郭為藩、高強華(1988):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
陳秀美(2003)。國小英語教師多元評量信念與實施概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伸(2006)。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史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明印(2004)。英國國定課程學生成就評量制度。研習資訊,21(6),90-109。
陳明和(2009)。台南縣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快樂學習-多元評量」實施成效之調查研究。臺南縣政府教育處,未出版。臺南。
陳明終(2000)。多元評量面面觀。載於國際學術研討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75-92。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金粧、吳建華(2005)。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施人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經驗。論文發表於葉聖陶研究會教育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委員會舉辦之「海峽兩岸中學校長教育論壇」研討會,北京市。2012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td-school.org.cn/3ws0608/holistic%20education.htm
陳姿蘭(2001)。一位幼稚園老師實施卷宗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昭曄(2005)。日本新學力觀及其評量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ew window
陳映竹(2012,3月26日)。十二年國教 前教長:家長教師沒多元價值。取自http://www.bcc.com.tw/news/newsview.asp?cde=1727410
陳美珍(2003)。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以自然科為主軸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英豪、吳裕益(1992)。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陳苡宣(2006)。國小教師實施多元化教學評量現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崇弘(2005)。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評量認知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文經(1998)。評介二種多元評量: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北縣教育,25,46-52。
彭富源(2001)。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3,40-48。
彭森明(2005)。美國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資料之分析及運用。研習資訊,22(2),8-13。
曾德鴻(2006)。新竹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多元評量實施現況的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慶豹(2005)。全人教育的價值堅持─論多元社會視野中的信、望、愛。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31-53。台北:心理。
黃孝光(2005)。從《聖經》看天、人、物、我的全人面向。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3-30。台北:心理。
黃秀文(1996)。從傳統到變通。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 1-26。
黃俊傑(2002)。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問題與對策。通識教育,9,167-180。
黃政傑(1996)。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黃碧智(2004)。英國中等教育。載於鍾宜興編,各國中等教育,271-310。高雄:復文。
新新聞報(2008)。南縣擬取消國小低年級考試。2008.08.07新新聞報6版。
楊朝祥(1999)。二十一世紀教育願景─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台北:教育部。2012年7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8edu_meeting/use/83-99-7imp%28990707.pdf
楊銀興(1999)。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ew window
溫明麗(2008)。教育哲學-本土教育哲學的建構。台北:三民
葉學志(2004)。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詹志禹( 1993)。教學評量的趨勢,教育研究,30,15-23。new window
詹棟樑(2003)。結構主義與後結構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129-162。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詹寶菁(1998)。國小教師在社會科實施案卷評量之詮釋性研究:評量革新與教師改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榮恩‧米勒(Miller R.)(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張淑美、蔡淑敏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年)
劉桂秀(2003)。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
潘正德、魏主榮(2006)。全人教育理念的意涵與研究變項分析。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1(9),163-195。new window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new window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鄧運林(1995)。主題探索的理念。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新策略。高雄:復文。
盧雪梅(2004)。從技術面談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建構:美國學習標準建構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2(2),3-34。new window
賴志峰(2002)。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新趨勢之評析及啟示-2001年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273-297。new window
聯合報(2008)。南縣國小一、二年級取消考試。2008.08.07 聯合報C3版。
薛梨真(1987)。國民小學自編測驗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金定(2002)。多元評量在國小學習領域之應用。國教天地,150,91-97。
謝莉文(2008)。國小教師實施多元評量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志榮(2009)。國小英語教師多元評量信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簡成熙(2003)。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從分析到後現代。教育研究集刊,49(3),頁143-171。new window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 11-17。new window
羅弘旭、林筱庭(2011,5月4日) 。嚴長壽談台灣技職教育問題,拯救專業人才從換掉所有人腦袋開始。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content.aspx?a=W20110500708
蘇秀媚(2003)。國二數學科試行多元化教學評量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敏龍(2004)。台東縣國小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二、西文部份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Berlak, H. (1992).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cience of education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H. Berlak, F. M. Newman, E. Adams, D. A. Archbald, T. Burgess, J.Raven, &; T. A. Romberg (Eds.), Toward a new science of educational testing andassessment ,181-206.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roadfoot, P. (1996).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Power or partnership? In H. Goldstein &; T.Lewis (Eds.), Assessment: Problems, developments and statistical issues, 21-40.New York: Wiley.
Collister, R. (2001). Revitalising maginalised communities by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holostic education and the lifelong learning strategies of indigenous people. Paper presentedat the National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Curriculum Studies Association,Canberra, Australia.
Cunningham, G. K. (1998).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 Constructing and interpreting texts. London: Falmer Press.
Earl, L. M. (2002).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 California,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Inc.
Fredericksen, N. (1984). The real test bias: Influences of testing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mercian Psychologist, 39(3), 193-202.
Gipps, C. V. (1994). Beyond testing: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laser, R. (1990). Toward new models for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5) , 475-483.
Goldstein, H. (1994). Recontextualising mental measure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13(1) , 23-25.
Lazear, D.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Solving the assessment conundrum. Tucson, Arizona: Zephyr Press.
Linn, R. L. &; Gronlund, N. E. (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bry, L. (1999). Portfolios plus: A critical guide to alternative assessment. California:Corwin Press, Inc.
McGhee, T. J. (1998). Utilization of Authentic Assessment in Georgia’s Elementary School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
Meyer, C. A. (199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uthentic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8), 39-40.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Nitko, A. J. (1996). 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haklee, B. D., Barbour, N. E., Ambrose, R., &; Hansford, S. J. (1997). Designing and Using Portfolio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hepard, L. A. (1991). Psychometricians’ beliefs about learning influence test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7), 2-16.
Shepard, L. A. (2000). 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a learning cultur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9(7), 4-14.
Stiggins, R. J. (2002). Assessment crisis: The absence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hi Delta Lappan, 83(10), 758-765.
Valencia, S. W. (1990). A portfolio approach to classroom reading assessment: The whys, whats, and hows. Reading Teacher, 43, 338-340.
Wiggins, G. (1989). A true test: 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 Phi Delta Lappan, 70(9), 703-713.
Worthen, B. R., White, K. R., &; Sudweeks, R. R. (1999).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Schools. New York:Longm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