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校行政執行力之研究 —以新北市國民中學執行「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為例
作者:徐美鈴
作者(外文):Mei-Ling Hsu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鄭同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正向管教學校行政執行力positive discipline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execu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
本研究以「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為例,旨在瞭解國民中學執行政策的現況及問題,並從教師的認知信念、學校的權力關係和學校的組織文化等三向度探討其與行政執行力的關係。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新北市四所國民中學校長、主任、組長和級導師共33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所獲資料予以分析比較及詮釋意義,得到以下結論:
一、「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的執行現況和問題有:(一)因為宣導者的培訓認證和教師參與研習的態度問題,政策宣導成效不彰;(二)國中校園依然存在體罰的事實,且教師無力管教常要求行政代為承擔管教職責;(三)學校處理教師違法失職事件的模式大多極力袒護教師並以「功過相抵」的方式彌補教師的「懲處」。
二、教師的認知信念對行政執行的有利因素有:(一)教師能意識到社會大眾的高度期望和要求;(二)教師強調自主權,多數認同應自行負起管教責任;(三)認同以「法」為依歸,支持教師應遵守政策法規;(四)學校行政認同並盡量配合「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的推動。其不利的因素有:(一)多數教師仍然相信體罰是最有效的管教方法;(二)教師普遍僅著重「禁止體罰」的規範,並未增進「正向管教」的專業認知;(三)教師偏重學科領域教學的成就,比較忽略管教政策;(四)學校行政和教師大多誤認為親師生關係良好,即可放心使用體罰。
三、學校的權力關係對於校長領導執行的影響有:(一)學校行政的人員結構不穩定,不利於校長行政職權之運作;(二)校長能有效掌舵行政執行,但難以要求教師執行;(三)校長有明確的目標和策略,也要有成員的共識才有可能提升行政執行力。
四、學校的權力關係對行政執行的有利因素有:(一)行政掌握著資源、政策資訊和主導權;(二)若能選用優秀行政人才,則可強化中階領導功能;(三)級導師能發揮職責,且能協助行政執行;(四)部分學校教師會組織有正向特質。其不利因素有:(一)教師自主性強,很難改變固執思維和做法;(二)各處室行政各自忙碌,缺少合作與流通;(三)部分學校教師會組織以個人利益為取向,負面影響教師的認知及行為;(四)學校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成員,教師比例偏高,影響決議的客觀性;(五)學校行政與教師管教學生的權責模糊。
五、學校組織文化對行政執行的有利因素有:(一)教師能認同學校、向心力強,認真維護學校良好形象;(二)教師大多守法,害怕觸法;(三)教師能建立自主性支持系統並調和不同概念。其不利因素有:(一)教師不易改變原有經驗的概念,僅消極配合政策執行;(二)學校成員偏重「安撫」與「息事寧人」的事件處理模式;(三)教師缺乏專業的自覺與反省,缺少明晰的自主意見之表達。
根據結論,提出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有:(一)政策制訂宜廣納基層教育人員之意見,並追蹤執行成效;(二)建立政策宣導人員之培訓與認證制度,提高政策宣導的有效性;(三)儘速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教師分級制」法制化,以確保教師有品質的專業能力和教育產出;(四)建立具體的教師問責制度並督導執行;(五)修訂學校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組織成員之結構,使能客觀執行教師考核;(六)體察學校行政的工作負擔,務實檢討其待遇之合理性及調整之必要性。除此,並提出六項對學校的建議、四項對教師個人的建議以及二項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policy of "positive discipline on campus," which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issu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in middle schools, and explor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ecutive capacity of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in schoo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school.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rincipals, directors, section chiefs and leading teachers from four middle schools of New Taipei City, 33 interviewees in all, this qualitative study comes to a conclusion as follows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son the data and interpreting what it means:
I. The status and issu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positive discipline on campus" are: (i) since the disagreement of the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advocates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teachers toward the seminars, the publicizing of the policy achieved little, (ii) corporal punishment still exists in the campus, and when the teachers couldn’t handle the situation, they often ask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to discipline the students, and (iii) school authority usually excuses the misconduct teachers and offers them a second chance to make up for what they have done.
II.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 on administrative execution are: (i) teachers are aware of the high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from the society; (ii) teachers stress the autonomy, and most of them agre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iscipline their students; (iii) consenting to "law," the administration support the teachers who should have complied with the policy regulations; (iv) school administration agree with and promotes the policy of "positive discipline on campus" accordingly. Its disadvantages are: (i) most teachers still believe that corporal punishmen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discipline students; (ii) teachers commonly just focus on the regulations of "prohibi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but never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n “positive discipline;" (iii) teachers emphasized heavil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ignored the discipline policy; (iv)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ers misunderstood that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assured them using corporal punishment at ease.
III. The influences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in school on the principals’ leaders execution are: (i) instable school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s detrimental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principals’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ii) principals are able to execute the policy effectively, but difficult to ask the teachers to perform as well, and (iii) principals have clear goals and strategies, but still need members of consensus to improve executive capacity.
IV.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in school on the administrative execution are: (i) the executive keeps abreast of new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policy and leadership; (ii) if the outstanding executive were selected, middle-level leadership can be strengthened; (iii) the leading teachers can give full scope to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iv) part of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s have positive traits. However, its disadvantages are: (i) teachers act on their own so it’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ir thinking and ways to do things; (ii) the departments of the executive are too busy to cooperate and communicate; (iii) part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s are personal interest-oriented, which mislead the concept and behavior of the teachers; (iv) the proportion of school teachers as the members of School Teacher Achievement Assessment Committee are high, which affects the objectivity of the resolution, and (v)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sciplining the students betwee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eachers are ill-defined.
V.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administrative execution are: (i) teachers agree with schools, unite with schools, and maintain schools’ good image conscientiously, (ii) most teachers comply with the law and are afraid of breaking the law, and (iii) teachers are able to set up an independent support system and reconcile different ideas. Its disadvantages are: (i) teachers are not easy to change their concept from their experiences, and they just cooperate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negatively; (ii) members of the school te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appeasement" and "reconciliation," and (iii) teachers lack for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reflection, and specific and individual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y: (i) the viewpoints of grass-root education personnel should be involv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 and keep the track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cution; (ii) establish the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policy advocate personnel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ocating the policy; (iii) institutionalize "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which ensure that teachers equip with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educational output; (iv) establish a specific accountability for teachers and supervise its implementation; (v) revise the member structure of School Teacher Achievement Assessment Committe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teachers objectively, and (vi) understand the workload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examine if the terms of employment is reasonable and adjust it accordingly. In addition, there are six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chool, four for the teachers and two for the future study.
中文部分
丁雪茵(2008)。組織文化與幼兒教育—未來研究方向之思考。當代教育研究季刊,new window
16(1),1-39。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
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7-115)。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金國(2009)。正向的態度,正向教育~正向管教的理念與作法。靜宜大學實習
輔導通訊,8。2010年12月20日,取自王金國老師的網頁。
王妍壹(2007)。南投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執行力關係之研究。國new window
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王彩鸝(2010,8月26日)。人本調查:4成3國中生還在被體罰。聯合晚報,A8版。2010年10月28日,取自http://edushare.slub.com.tw
王紹先(2007)。零體罰的關鍵—正向管教。竹縣文教,36,40- 44。
王鍾和(2004)。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46-55。教育
部。
王叢桂、羅國英(2011)。教育體制與價值:影響都會區校園人權政策推廣之因素。應用心理研究,50,147-189。new window
方淑宜(2006)。在企業內部創造出富有執行力的文化。載於袁佳琪、溫瑞芯、何
信慧(譯),策略執行力(Making strategy work)。臺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白欲承(譯)(2009)。A. Campbell, J. Whitehead & S. Finkelstein合著(2009)。
優秀領導人為何下錯決定。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二月號。
石維倫(2006)。南投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組織執行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江志正(2003)。變革時代國民教育階段校長領導的取向。教育研究月刊,111,new window
84-97。
江芳盛(2003)。學校的個人。載於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
臺北:麥格羅希爾。
江芳盛(譯)(2004)。B. Rowan, & C. G.Miskel著(1999)。機構理論和教育組
織研究。載於王如哲等(譯),教育行政研究手冊(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臺北:心理。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臺北:五南。
朱賡忠(2005)。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學校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目標管理理論(2011)。百度百科。2011年9 月8日,取自
http://baike.baidu.com/history/id=3862018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再版)。臺北市:智勝文
化。
谷慕斯(2010)。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2011年9月24日,取自
http://pa641001.blogspot.com/2010/01/smart.html
呂美女(譯)(2006)。大前研一著。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
(The Professionalism)。臺北:天下遠見。
李安明(2003)。學校領導。載於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
臺北:麥格羅希爾。
李再長(譯)(2006)。R. L.Daft著(2004)。組織理論與設計。臺北:華泰。
李佳玲(2004)。國中學生家長對教師施行體罰態度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new window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譯)(2007)。L.Bossidy,& R.Charan著。執行力(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臺北:天下文化。
李培安(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經驗分享。載於全國高級中學96學年度校長會
議手冊(頁191-198)。臺北:教育部。
李威儀(2010,8月27日)。7成國中仍有體罰。聯合報,AA4版。
林水波、施能傑、葉匡時、何鴻榮、劉旭清(1993)。強化政策執行能力之理論建
構。研考∥,12-42。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32495771.doc
林政逸(2005)。從政策執行的觀點思考如何提高教育執行力。學校行政雙月刊,
37,36-49。
林信榕(2007)。校長領導與學校文化探究。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林明地(2003)。學校即社會系統之概覽。載於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
研究與實際。臺北:麥格羅希爾。
林清河(2006)。策略管理。科學發展,299,12-19。2010年12月3日取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網站。
林新發(2006)。教育行政領導。載於載於謝文全等合著,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
例。臺北:五南。
林圓怡(2003)。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執行力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蕙涓(2001)。教訓輔三合一的內涵分析。載於臺北縣雙和區輔導團(編製),教
師輔導工作手冊。
林蕙婷(2007)。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珮(2007)。台灣中小企業僕人式領導、工作投入與員工執行力關係模式之研
究-以組織信任為干擾變相。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冠(譯)(2008)。G. L.Neilson,K. L.Martin, & E. Powers著。讓策略動起
來(The secrets to successful strategy execution)。哈佛商業評論,22,
62-75。
何健豪(2010)。零體罰立法後臺北縣國中教師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周怡君(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吉鶴(2008)。行政首長領導策略與組織績效管理。政大公共行政學報,26,37-69。new window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臉譜。new window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
吳清基(1986)。賽蒙行政決定理論與教育行政。臺北: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1)。目標管理。教育研究月刊,85,111-112。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執行力。教育研究月刊,107,110-160。
吳清山、林天祐(2008)。教育績效。教育研究月刊,169,132-133。new window
吳煥烘(2004)。學校行政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洪湘婷(2005)。淺論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趨勢導報,12,34-42。
周國雄(2007)。論公共政策執行力。探索與爭鳴,6。qkzz.net
姜麗娟(2008)。從策略本質及執行力反思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現況。教育資料new window
研究月刊,83,47-70。
袁佳琪、溫瑞芯、何信慧(譯)(2006)。策略執行力。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高小平(2007)。深入研究行政問責制,切實提高政府執行力。中國行政管理。
2009年5月24日,取自http://cpc.people.com.cn
高希均(2007)。台灣,從執行力再出發。載於李明(譯),執行力(頁16-18)。臺
北:天下遠見。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0)。
臺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2000)。學校教師之權利與義務探究。載於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教育
基本法與教育革新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
高嘉蔚、戴薇珍(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品質管理策略。教育行政與評鑑學new window
刊,四期,頁75-96。
畢恆達(1999)。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
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馬信行(1998)。教育社會學。臺北:桂冠。
徐艾倫(2008)。國中教師對有效管教策略知覺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國立
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弘岳(2006,11月8日)。目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世界-新浪部落。2011年9
月26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collinsuen/trackl
麥考來(2007)。從主動到卓越。臺北:愛迪生國際。
郭玉霞(主編)(2010)。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 活用寶典(初版二刷)。臺
北:高等教育。
郭昱瑩(2005)。行政組織執行文化之建構:由績效管理談起。研考雙月刊,29(2),
17-28。行政院研考會。
教育部(2007)。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教育部愛的教育網。
教育部(2009)。何謂正向管教。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學務工作網。
教育部(2010)。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修訂)。教育部愛的教育網。
教育部(2011)。禁止體罰、輔導管教配套措施對照表及架構。2011年2月15日,
取自http://140.111.34.180/
陳千玉(譯)(1996)。E. H. Schein著(1989)。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五南。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臺北:高
等教育。
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質性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
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7-128)。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正和(2001)。影響青年學習行為的組織承諾、信念與一些社會特徵。應用心理new window
研究,11,117-140。
陳世宗(2010,10月13日)。這種老師?逼跪地寫字 垃圾到書包。中國時報,
A9版。
陳成宏(2008)。學校行政領導中「滿意」與「不滿意」議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117-138。new window
陳怡璇(2010)。零體罰政策對國民中學學務人員管教方式之影響—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芳(2007)。國中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珍妮(2009)。正向心理學 協助你走過逆境。大紀元新聞網。2009年5月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5/2/n2513764.htn
陳思翰(2008)。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組織執行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祥麟(2009)。體罰率下降 教師:管教工具少。2009年3月28日,取自國語日報社工網站—資訊導航。
陳惠倫(2007)。國民中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峰(2010)。國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組織執行力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明(2005)。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臺北:心理。new window
陳毓文(2001)。青少年自傷行為分析及其因應對策。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new window
黃乃熒、陳麗霞(2008)。國民中學組織變革意識型態影響變革品質路徑之研究。new window
教育研究集刊,54輯(2),93-136。
黃采鳳(2006)。嘉義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行政執行力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顯、湯堯、林明地(2003)。學校的權力和政治學。載於林明地等譯,教育行
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臺北:麥格羅希爾。
黃宗顯(2003)。學校即社會系統。載於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
與實際。臺北:麥格羅希爾。
黃宗顯(2009)。國小政策執行人員對「精進課堂教學能力」政策目標的認知及推動建議。教育研究月刊,182,84-101。new window
黃秀媛(譯)(2005)。W.C. Kim, & R. Mauborgne 合著。藍海策略:開創無人
競爭的全新市場(Blue ocean strategy:How to creat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臺北:天下遠見。
黃振豐(2004)。康德『論教育』中的管教觀。學生輔導,93,56-64。
黃國輝(2006)。策略執行力的錦囊。載於袁佳琪、溫瑞芯、何信慧譯,策略執行
力(Making strategy work)。臺北:台灣培生教育。
郭婷瑋(譯)(2008)。M. A.Huselid,B. E.Becker,& R. W. Beatty著(2005)。
工作力計分卡-讓工作力的策略潛能達到最大。臺北:臉譜。
湯堯(2003)。學校文化與學校氣氛。載於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
究與實際。臺北:麥格羅希爾。
湯明哲(2007)。填補管理最大的黑洞。載於李明(譯),執行力(頁19-28)。臺北:
天下遠見。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8-45。
曾佳俊、呂品逸(2010,9月16日)。罰生站蹲300次 師險害命受懲。蘋果日報,
12版。
彭文賢(1986)。系統研究法的組織理論之分析(第三次印行)。臺北:聯經。new window
詹宜蓁(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組織執行力關係之研究。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溫糧銓(2008)。零體罰政策法制化後師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某縣立國民中學為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四明(1985)。執行人員意向與政策執行之研究—我國國小教師執行體罰禁令的
個案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定貴(2005)。國民小學行政執行力之研究---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臺北市立教new window
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明正(2007)。執行力萬歲。載於李明(譯),執行力(頁29-36)。臺北:天下遠
見。
張明輝(2003)。三項管理新議題對學校領導人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11,29-35。new window
張碧文(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中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與組織執行力關係之研
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張德銳(2006)。教育行政組織。載於謝文全等合著,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
臺北:五南。
馮清皇(2008)。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new window
育學系博士論文。
楊佩茹(2008)。國中教師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教師效能、教師專業認同與教師
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四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振昇(2008)。塑造利於變革的學校環境。教育研究月刊,171,5-15。new window
葉淑婷(2006)。嘉義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行政執行力關係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
分析(頁1-19)。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齊思賢(譯)(2005)。P. F.Drucker著(2003)。工作的哲學。臺北:商周。
廖能惠(2006)。私立高中職學校經營策略、執行力與經營績效之關聯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鄧嘉玲(譯)(2007)。J. P. Hackett 著(2007)。執行力欲速則不達。哈佛商業評
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四月號,114-121。
劉秀美(2009)。花蓮縣公立國中師生對校園零體罰實施後的意見調查。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士凱(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執行力相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同僚(2001)。質性研究方法在台灣---以教育類科博碩士論文為例。「質性研究法
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臺北:高等教育。
潘文章(1990)。企業管理:導論、能力、革新。臺北市:三民。
蔡玉菁(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執行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明學(2009)。績效管理與教育績效之連結。研習資訊,26(1),85-96。
蔡孟儒(2004)。高職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行政執行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登(2004)。學校組織執行力衡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
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歐陽教(1996)。體罰與學生管教。載於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
系列研討會手冊(頁87-109)。
薛雅齡(2004)。組織執行力、知識分享機制與組織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祈安(2010)。小學校園零體罰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
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臺北:文景。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高點文化。
謝明昌(2007)。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淑娟(2008)。校園零體罰規範適當性之研究—以學生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
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顏國樑(2004)。目標管理及其在學校經營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33,21-39。
簡玉敏(2003)。學校結構。載於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
臺北:麥格羅希爾。
蕭新永(2008)。孫子兵法的管理智慧。臺北:商周。
嚴如秀、張明輝(2008)。學校競爭優勢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7,81-92。new window



西文部分
Alvesson, M.(2002).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Thousand
Oaks, CA: Sage.
Bossidy, L., & Charan, R.(2002). 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Larry Bossidy and Ram Charan.
Farrell, C. (2010). Corporal punishment in US schools. Retrieved October 20,2010,from http://www.corpun.com
Fishbein, M., & Ajzen,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Fullan, M.(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 ed.).
New York, NY: Cassell.y.
Hackett , J. P.(2007). Preparing for the perfect product launch. 哈佛商業
評論,新版6期。
Harold, J. W., & Cowell, B. (1983).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Martin
Robertson & Company Ltd.Oxford.
Hrebiniak , L. G.(2005). Making strategy work: Leading effective execution
And cha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King , B.W. (2006). Relationship of Principal's Leadership Behavior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chool Improvement Efforts.
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and Leadership.
Loukes (1983). The Teacher's Commitments . In H. D. Loukes, J. N.
Wilson, & B. A. Cowell (Eds.),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pp.3-15).
Martin Robertson: Oxford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C.(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CA: Wadsworth.
Mintzberg, H.(1979).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Egn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odica, M. (1990). A positive approach to discipline in a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 Day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ummer, 32-34.
Odiorne, G. S.(1976). MBO in state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6 (Jan/Feb).28-33.
Ouchi , W. G. (2003). Making schools work: A revolutionary plan to get your
children the education they need.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Parsons , T.(1956). Suggestions for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Sull, D. N., & Spinosa ,C. (2007). Promise-Based Management: The
Essence of Execution. 哈佛商業評論,新版6期。
Schein, E. H. (1989).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chein, E. H. (200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3r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ilver, P. (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Weber, M.(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T. Parsons(Ed.), A. M. Henderson, & T. Parsons(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
Yulk, G. A.(1998).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