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護理之家照顧服務品質之多層級分析_以中部地區四縣市為例
作者:楊惠真
作者(外文):Yang, Hui-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讚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護理之家住民多層級分析階層線性模式照顧服務品質個體層次組織層次長期照顧評鑑CIPP評鑑模式Nursing HomeresidentMLMquality of careindividual level and organizations level effctslong-term care (LTC)evaluationCIPP Mode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1
隨著老人人口快速成長,長期照護問題已是世界各國非常重視的議題,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已將提升長期照顧服務品質列為最優先政策目標,而國內機構式照護場所快速增加,其照顧服務品質的提升是相當重要的,而品質是多面向、多層級且動態的,無法以單一指標衡量機構品質。本研究以Donabedian提出結構、過程及結果三面向的照護品質模式為基礎,結合Scott組織理論模型中開放系統的觀點,並加入Stufflebeam發展之CIPP評鑑模式概念(包含環境脈絡、輸入、過程、成果變項)來建構本研究架構。
研究目的為瞭解護理之家住民特性、組織特性、組織脈絡特性、環境特性與服務品質的現況,並釐清品質的多層面特性,以及分別以單一層次及多層次分析的角度,檢視住民特性、組織特性、組織脈絡特性、環境特性對服務品質的影響。
本研究採橫斷性多層級研究設計,使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院所申報資料及全國第一次護理之家評鑑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以中部地區(台中縣市、彰化縣及南投縣)的一般型護理之家為研究對象(共78家機構、6210位住民)。服務品質研究是具有多層面多層次現象,所以本研究針對多層面(multi-dimensions)品質採因素分析,多層次(multi-level)品質採HLM(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階層線性模式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當服務品質係為單一層次時,因素分析可抽離為九大層面,當吾人以其中第二層面(住院醫療品質因素)為依變項時,床數、評鑑結果為合格、醫療可近性、占床率、城鄉因素、機構平均住民疾病嚴重度、機構平均住民身心障礙比率等為其重要影響變項,解釋力達50.94%。其次,當服務品質為多層次概念時,用因素分析可抽離為五大層面,本研究分別以住民、組織、環境、組織脈絡特性分別加以分析,經由不同模式組合後最後發現的模型中,在個體層次的解釋變項方面,其中失能程度對五大層面住民服務品質皆具有影響,另住民總住日數、年齡、身心障礙程度、疾病嚴重度、女性、有重大傷病者,則對各層面的住民服務品質有不同的影響力;在組織層次方面:部分之組織特性(機構與醫療院所同棟樓層或位於隔壁)及組織脈絡特性(住民入住天數、疾病嚴重度、失能、身心障礙)對住民服務品質具有脈絡效果;簡而言之,個體層次與組織層次對住民服務品質皆會有影響。而個體層次變項解釋住民服務品質13.45%~36.47%的組內變異,組織層次則解釋 9.59%~52.22%的組間變異,透過實證研究護理之家住民巢套於組織環境下,部分的組織特性(組織屬性為附設型、經營型態為私立)、組織脈絡特性(平均住民總入住天數、平均失能率、機構住民失能變異、機構住民身心障礙變異)、環境特性(每萬人口西醫家數)對個體層次解釋變項與服務品質的關係具有跨層級交互作用(調節效果)。
另在複迴歸分析中有顯著差異的解釋變項,在多層級分析中卻呈現無顯著差異,顯示採用多層級分析是較佳的選擇,當資料有巢套關係(nested)時,透過多層次分析將可彌補傳統單一層次模型分析所可能違反誤差獨立性假設的問題,並可以做為正確推論。實證分析得到個體層次與組織層次變項對個體層次服務品質的影響力。
藉此實證研究在學術理論的貢獻為驗證社會科學領域階層結構資料鑲崁、巢套(nested)的性質,分析個體(微觀)層次與組織(鉅觀)層次變項對微觀層次品質的影響力。從研究中可對品質更加釐清,因其可以展現於個體、組織、環境不同層次中,而且變項結構間亦有動態關係存在。同時也驗證了CIPP模型脈絡的優勢,運用脈絡、輸入、過程和成果評鑑,提供主管機關及機構去檢視照顧服務品質,若僅運用Donabedian的結構過程結果模式,未考量脈絡重要因素,則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略屬不足。另結合照顧相關理論、組織理論及評鑑模型等建立品質多層面、多層次、動態等概念的研究,實證回應理論之多層次的重要性。
在方法學上的貢獻為運用多層級分析提供我們在個體層次與組織層次的關注。以往因方法學上無法突破,故較少同時處理個體層次、組織脈絡層次的資料,而本研究真正從方法學上(多層級分析) 釐清服務品質受到個體層次、組織層次的影響,研究中亦考量組織脈絡特性、環境特性等變項,將可強化品質研究涵蓋面不足。
在政策管理的貢獻為透過個體層次、組織層次、組織脈絡等釐清,瞭解哪些組織、環境、脈絡特性直接影響品質,進而協助機構經營者或管理者加強內部管控,協助組織維護及提升照護品質,同時透過評鑑的外控機制來確保品質提升。另相關主管機關對長照機構之各層面的品質應加強管理與監控。未來在不同層次之品質管理政策亦應有所不同,以提升長照住民服務品質。
Recent trends have seen the rapid growth in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 resulting emphasis in long-term care arrangements and policy-making, especial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mong research issues 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al care and its quality have always been the major concern and also most investigated.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various aspects in institutional care quality. However, few research has treated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al care as both a multi-dimensional as well as a multi-level phenomena. Thus, tak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this study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on the quality of nursing homes: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textual effects,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quality of care in the nursing homes was approached from a conceptual model deriv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arguments from various sources: Donabedian's structure-process-outcome model,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CIPP model in evaluation. Then factor analyses, tradition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HLM are used to test the empirical data.
This study used secondary data. The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reimbursement claim data of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2009 was retrieved. The effects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at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on nursing home quality were analysed using multilevel models(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A total of 6210 residents from 78 nursing homes were selected from middle Taiwan in a cross sectional design.
Initial analysis shows that resident characteristics are predictors of the outcome variabl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When accessed at a single level, factor analysis resulted in nine dimensions for the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 Among them, when the second dimension (quality of inpatient medical care) was used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 qualified value on the number of beds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as revealed while the medical accessibility of, occupancy rate,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organizational residents’ average illness severity, organizations residents’ average disability rate served as important variables with an explanatory power of 50.94%. Besides, predictor slopes are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textual variabl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 are then factor-analyzed into five dimensions when accessed as a multi-level phenomena.HLM analysis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one of the individual-level explanatory variable,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is influential in all five dimensions of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care.Also, total duration of residential occupancy, age, degree of disability, disease severity, gender (women), and catastrophic illness each holds influences to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car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en institute is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medical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total duration of residential occupancy, disease severity, disability, and mental or physical disorders) also holds contextual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care. Besides, HLM results also show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all, the present study’s original proposition that quality of care should be treated as both a multi-dimensional and a multi-level phenomena is basically empirically validated.
From a theoretically point of view, this research will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s in the fields of organization theory, quality of care, evaluation, and even sociology by assuming and then validat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social construct. And the findings are also important in other two fronts: policy/management, and methodology.
Policy makers and managers of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 could learn from this study that individual variables from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can have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thus they can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relevant policies or managerial regulations. The use of HLM also distinguishes statistical effects from different levels correctly, an advantage over traditional regression analysis.
一、中文部份
王文良、 張宏哲、 劉安琪、陳毓文(2007),<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準則之研究>。《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5(4),255-264。
王文良、盧一帆、張宏哲、劉安琪(2006)。<利用PZB 與FAHP 於養護機構服務品質評估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4(1),103-120。new window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書局,增訂11版。new window
王全興(2006)。<Stufflebeam之CIPP評鑑模式的發展歷程與比較>。《國民教育》,46(6),68-74。
王全興(2009)。<CIPP評鑑模式的概念與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5,1-27。
王佳惠、郭乃文(2006)。<長期照護機構規劃設計之思潮與發展趨勢>。《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4(2),123-132。
王炳龍(1988)。<七十七年度台灣地區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項目之修訂>。台北: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卿蘭(2004)。《老人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台北: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嫻、楊雅如、王瑞瑤(2007)。<影響腦中風患者功能進步量之因子-系統性回顧>。《物理治療》,32(6),316-323。
王雲東、鄧志松(2009)。《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需求評估》。經建會委託研究。
王維民、張富盛(2005)。<模糊多準則決策應用於高齡者住宅服務品質之評估-以安養中心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6(2),129-145。new window
王增勇、周月清、林麗蟬、張宏哲、郭登聰、陳武宗、李光廷、藍忠孚、湯麗玉、劉蓉台(2005)。《我國長期照顧服務輸送規劃研究》。內政部委託規劃報告。
王靜枝(2005)。<台灣地區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照護者之精神虐待行為狀況及相關成因探討>。《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3(4),271-280。
司徒達賢(2003)。《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巨志恆(2003)。《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護理之家經營策略與營運績效之關係》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琪(2005)。《從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面向探討影響國小學童危害健康行為發展的因素》。台北: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以倫(2005)。《內政部中區老人之家評鑑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吳肖琪(2008)。<急性醫療與慢性照護的橋樑-亞急性與急性後期照護>。《護理雜誌》,55(4),5-10。new window
吳肖琪、林玉嬋、蔡誾誾( 2009)。《長期照護保險法制服務輸送及照顧管理之評估》。經建會委託研究。
吳佩霖(2005)。《影響長期照護機構經營與管理之政策分析》。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嬪、 陳亮恭 、 黃信彰、高木榮(2008)。<養護機構個案整合醫療服務模式之成效>。《北市醫學雜誌》,5(5),524-534。
吳金雀(2004)。《組織與環境-以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瓊(2005)。<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政策>。《國家政策季刊》,4(4),5-24。
吳淑瓊、朱昭美(1995)。<民眾對老人長期照護安排之態度:1994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之發現>。《台灣衛誌》,14(4),369-382。new window
吳淑瓊、江東亮(1995)。<台灣地區長期照護的問題與對策>。《中華衛誌》,14(3),247-255。new window
吳淑瓊、徐慧娟、莊瑛智、張明正(1996)。<功能評估在估計台灣社區老人長期照護需要之應用>。《台灣衛誌》,15(6),533-545。new window
吳淑瓊、呂寶靜、盧瑞芬(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吳淑瓊(1999)。《機構式長期照護品質評估指標之建立》。行政院衛生署88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29,19-31。new window
吳淑瓊、陳亮汝(2006)。《台灣老人長期照護服務使用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吳凱勳(1997)。《第五種社會保險-兼論高齡化社會與長期照護保險》。台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吳麗鴻、吳美娟(2008)。<運用品管手法改善疥瘡院內感染>。《秀傳醫學雜誌》,8(3),101-113。
宋冀寧(2000)。《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品質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冀寧、 宋麗玉(2001)。<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品質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以老人自費安養護機構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175-222。new window
李宗派(2010)。《美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之探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6(1),1-19。new window
李世代(1997)。《長期照護的品質要求與規範----美國(OBRA)法案簡介》。<長期照護雜誌>,1(1),15-17。
李世代(2002)。<2001年度老人福利機構評鑑摘述>。《長期照護雜誌》,5(2),1-6。
李世代(2009)。《長期照護概論介紹》,台北:中央健康保險局。
李玉春(2004)。《全民健康保險住院病例組合採行 DRG之可行性研究》。行政院衛生署93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李玉春、林志鴻、葉玲玲、蔡誾誾、黃昱瞳(2009)。《長期照顧保險法制給付方式及給付項目之評估》。經建會委託研究。
李玉萍(2006)。《探討小型養護機構之經營管理-以中部某小型養護機構之服務品質為例》。台中:中台醫護技術學院醫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光玉、曾明朗(2008)。<嘉義地區老人安養機構服務品質評鑑準則之因果決策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6,159-180。
李光廷(2004)。《介護保險的最新發展-由給付面看日本介護保險的財務危機》。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李孟羲、江蕙娟、胡月娟(2008)。《長期照顧機構照護品質監測指標之變革》。<長期照護雜誌>,12(1),32-41。
李怡娟(2003)。<社區型態安養護機構之評鑑指標初探—從住民家屬、機構負責人及長期照護專家的角度來看>。台北榮民總醫院院內研究計畫報告(編號:VGH-92-374-1)。
李怡娟、王潔媛、唐久雯、郭懷婷、尹祚芊(2006)。<從機構負責人及專家的觀點來探討社區型態安養護機構評鑑項目>。《實證護理》,2卷3期,201-209。new window
李莉(2009)。<長期照護機構中的身體約束議題>。《長期照護雜誌》,13卷2期,157-168。
李雅琳(2006)。《建置護理之家照護品質管理系統-以中區某護理之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聰明、陳雅玲、楊嘉玲(2008)。<長期照護機構的院內感染-以某護理之家為例>。《內科學誌》,19(4),331-336。
李麗娟(1995)。《急性醫院長期住院因素之研究》。高雄: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敏世(2001)。《居家護理服務與健保支付方式相關性之探討》。中央健康保險局九十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阮玉梅等編著(1999)。《長期照護》。空大,台北市。
周月清(2005)。<長期照顧制度服務對象、提供方式、服務項目與照顧管理初步探討>。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
周志鴻(2008)。《應用KANO模式與品質機能展開法於護理之家服務品質研究》。臺北: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有垣、王仕圖(2008)。《以結果為基礎的評估模式之探討-概念釐清與結果之測量》。收載於官有垣、陸宛蘋等主編之<非營利組織的評估理論與實務>。第三章。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原宏(1997)。<階層線性模式之理論>。《測驗統計簡訊》,15,17-26。
林原宏(1997)。<教育研究資料的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台中師院學報》,11,489-510。new window
林四海(2006)。《台灣地區長期照護機構老人醫療利用之研究-長期照護與全民健康保險臨界服務之界定》。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立宜(2002)。《運用模糊層級分析法(FAHP)建立護理之家服務品質指標》。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光華等(2004)。<台灣長期照護機構院民功能狀況與影響功能之因素分析>。《物理治療》,29(4),217-224。
林志鴻(2004)。<德國長期照護保險照護需求性概念及其制度意涵>。《社區發展季刊》,92,258-269。new window
林佳瑤(2003)。《利用品質機能展開改善護理之家服務品質要素》。台中: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余豎文、張宏哲(2004)。<新店地區機構和非機構老人憂鬱情形及相關因素之調查>。《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4(2),81-93。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new window
林偉峰(2000)。<養護機構負責人對評鑑制度看法之先驅性研究>。台北: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江蕙娟、王碧蘭(2003)。<護理之家住民轉住院情形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3,79-89。new window
林富美、盧美秀、楊銘欽、邱文達(2005)。<運用平衡計分卡改善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營運績效之個案研究>。《醫務管理期刊》,6(3),327-346。new window
林富美(2006)。《運用平衡計分卡改善某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營運績效之初探》。台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林萬億(2006)。<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型研究計畫簡介>。 Paper presented at the《2005~2006年高齡社會研究規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林裕勳(2004)。《護理之家服務品質之探討--以財團法人聖馬爾定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鉦棽(2005)。<組織公民行為之跨層次分析:層級線性模式的應用>。《管理學報》,22(4),503-524。new window
林鉦棽,彭台光(2006)。<多層次管理研究:分析層次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管理學報》,23(6),649-675。new window
林慈恩、李鴻文(2007)。<從資源基礎理論探討長期照護機構之競爭優勢>。《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1),120-147。new window
林藍萍、劉美芳(2005)。<德、日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之簡介>。《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2),75-94。new window
林麗嬋、吳婉翎、翟文英(2010)。<住民照顧衝擊:長期照護機構評鑑決策模式發展基礎>。《長期照護雜誌》,14(2),125-135。
邱文達(2011)。<衛生福利的融合綜效-長期照護的前瞻>。《研考雙月刊》,35(2),123-130。
邱亨嘉(1996)。《全民健康保險對長期照護體系影響之研究》。中央健康保險局八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邱皓政(譯)(2006)。Kreft, I. & De Leeuw, J.著。《多層次模型分析導論Introducing Multilevel Modeling》。臺北:五南書局。
邱皓政(2007)。<脈絡變數的多層次潛在變數模式分析:口試評分者效應的多層次結構方程模式應用>。《中華心理學刊》,49(4),383-405。new window
邱皓政、溫福星(2005)。<脈絡效果的階層線性模型分析:以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創意表現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new window
柯麗媺(2005)。《養護機構住民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金山、林義盛(2007)。<臺北市老人養護機構組織形式與組織績效表現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19,328-346。new window
紀金山、吳綵玲(2009)。<老人養護機構評鑑的制度化分析:以台北市歷年老人養護機構評鑑變遷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3(2),71-104。new window
胡月娟、林豐裕、周易瑩(2003)。<護理之家照護品質之先驅性研究>。《長期照護雜誌》,7(1),19-38。
胡月娟(2005)。<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倫理議題>。《長期照護雜誌》,9(4),325-330。
胡月娟、郭淑珍、林豐裕(2007)。<護理之家機構特性與訪查結果關聯性之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3),19-28。
胡幼慧、郭淑珍、王孝仙(1996)。<老人長期病患照顧者對取代方案之考量:潛在需求與困境之分析>。《台灣衛誌》,15(4),275-288。new window
胡東和(2007)。《護理之家期待因素與行銷策略對入住意願之研究…以價格因素為干擾變項》。台南: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論文。
胡涵棻(2000)。《市場導向、品質導向與學習導向對軟體公司組織績效之影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木蘭、黃美華(2005)。<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的整體性分析>。發表於《非營利組織之評估--績效與責信國際學術研討會》,海棠文教基金會等主辦,2005年8月26及27日,國立台灣大學。
徐偉初、朱澤民(2000)。<長期照護保險的提供以及財源籌措>。《長期照護財務問題:各國經驗及台灣前景研討會論文集》,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徐偉初、陳聽安、鄭文輝、高森永等(2002)。《我國實施長期照護可行性研究—財務面探討》。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一年度研究計畫。
徐慧娟(1999)。<長期照護結果品質評值—以護理之家院民評估量表(MDS)為例>。《護理雜誌》,46(1),57-64。new window
孫煒(2008)。《評量非營利組織績效的問題與對策》。收載於官有垣、陸宛蘋等主編之<非營利組織的評估理論與實務>。第十二章。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3)。《台灣醫療品質指標計畫-急性照護指標2002年統計年報》。台北市: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高森永(2003)。<長期照護機構住民全民健康保險資源耗用分析>。《中央健康保險局九十一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高新建、吳幼吾(1997)。<階層線性模式在內屬結構教育資料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5(2),31-50。new window
高銘南(2006)。《護理之家照護品質探討以高雄地區某連鎖型護理之家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勝傑(2007)。《接受長期照護服務老人之健保資源利用分析》。台北: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和然等(2007)。<非營利長期照護機構經營績效之探討以宜蘭地區小型養護機構為例>。《績效與策略研究》,4(1),17~48。new window
張宜菁、陳鳳音、李建璋、吳淑瓊(2006)。<台灣老人皮膚病門診服務的使用:全國剖析>。《中華皮膚科醫學雜誌》,24卷3期,171-180。
張金釵(2006)。《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台中市安養護機構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俊郎(2006)。《提昇護理之家照護服務品質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張英陣(2004)。<社區照護與非營利組織>。《社區發展季刊》,106,60~66。new window
張英陣、許雅惠(2008)。《邏輯模式的省思-以弱勢家庭服務為例》。收載於官有垣、陸宛蘋等主編之<非營利組織的評估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錫惠(1997)。《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台北: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許世凱(2006)。《台北市私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競爭優勢及策略聯盟之運用-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台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佩蓉、張俊喜、林靜宜、林壽惠、李世代(2006)。<機構式長期照護綜論>。《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4),198-215。
許碧珊(2008)。《護理之家照護品質的認知與期待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美幸、蘇秀梅、黃啟聰(2003)。<長期照護指標在護理之家之應用-以某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為例>。《長期照護雜誌》,7(2),162-162。
郭淑珍(2004)。《護理之家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琦(2006)。《非營利長期照護機構經營績效之探討-?以宜蘭地區小型養護機構為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陳正芬(2002)。〈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在未立案養護機構法治化過程中的倡導角色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223-67。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與劉子鍵(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423-452。
陳志宏(2005)。《台中地區長期照護機構策略聯盟之探討》。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南松、潘忠煜(2010)。<一般護理之家督導考核結果研究-以中部某縣市為例>。《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5(4),277-286。
陳建璋(2003)。《台北市都會區長期照護機構評鑑得分相關因素之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衍蒨(2006)。《地區醫療資源供給與糖尿病人醫療服務利用型態之相關研究─多層次分析》。台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容(2001)。《護理之家機構特性與照護品質相關性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陳家容、蘇慧芳、謝碧晴、王玫(2003)。<護理之家機構特性與照護品質相關性研究>。《護理雜誌》,50(3),62-70。new window
陳淑芬、鄧素文(2010)。<台灣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之發展>。《護理雜誌》,57(4),5-10。new window
陳雪姝(2008)。《長期照顧機構住民與非機構住民醫療利用差異分析-以中台灣65歲以上老人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姝、蔡淑鈴、黃欽印。(2009)。<長期照護機構住民醫療利用分析-以中部四縣市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8(3),175-183。new window
陳惠姿、黃源協等(2005),《我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研究委辦案第二標我國長期照顧資源開發規劃研究》,內政部委託規劃報告。
陳惠姿、莊秀美、許銘能、鄧世雄、蔡芳文、鄭若瑟、翟文英(2009)。《長期照護保險法制服務提供及服務人力之評估》。經建會委託研究。
陳瑞平(2005)。《以 Kano二維模式探討彰化縣養護機構服務品質與一般民眾對品質重視度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鳳音(2002)。《機構式長期照護的品質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津(2003)。《應用MDS探討護理之家的照護品質-以臺灣慣用指標為例》。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津、張秀真、鍾斐如(2003)。<運用品管手法降低護理之家住民跌倒率>,《長期照護雜誌》,7(2),167-167。
陳麗娟(2008)。。《以『護理之家照護品質觀測性指標』量表測量護理之家照護品質-以台中市為例》。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鳳屏(2006)。<長期照護中之藥物不良事件>。《長期照護雜誌》,10(3),216-223。
傅振瑞(2004)。《組織內資訊人員知識分享態度之研究-多層次分析模型方法》。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勞寬(2002)。<醫院品質報告卡可行性研究>。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富柏英、呂惠霞、廖素貞(2003)。<降低護理之家住民肺炎住院率之專案>。《長期照護雜誌》,7( 2),161-161。
曾明月、徐亞瑛(2007)。<衰弱老人整合性照護模式介紹>。《長期照護雜誌》,11(3),227-235。
曾淑汝(2000)。《護理之家老年住民的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芬(2004)。《機構式長期照護服務使用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環境與個人背景因素的分析》。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麗裡(2000)。《台灣地區小型養護機構服務品質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意茳(2004)。《高雄地區老人養護機構效率評估—資料包絡法之應用》。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黃達夫、葉玲玲(2003)。《國家醫療品質政策發展方向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92年度補助研究計畫。
黃郁喬(2007)。《多層次分析探討台灣地區傳統及互補另類醫療使用現況>。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晁嶸(2006)。《安養機構服務品質與行銷策略之探討-以某私立安養機構為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凱琳(2003)。《住入護理之家前後住民醫療資源枆用之比較》。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璣、李中一(2009)。<某市養護機構住民身體被約束之狀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8(2),132-143。new window
黃慈心(2003)。《運用平衡計分卡提升護理之家營運成效之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2005)。<民主觀點社會服務品質的內涵與管理措施之探討>。《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45-88。new window
黃源協(2007)。<破除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失落感-從服務品質談起>。《長期照護雜誌》,11(2),25-131。
黃德舜、蔡麗華(2001)。<老人長期照顧、養護機構經營管理問題及對策>。《醫院》,34(6),22-33。
楊志良(2009)。《長期照護保險法制組織體制及保險對象之評估》。經建會委託研究。
楊志良(2010)。<我國長期照護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4(3),86-91。
楊惠真、鄭讚源、林四海、方志琳、丁增輝(2011)。<不同照顧場所之中風失能老人復健照護利用及其長期照護政策意涵>。《健康管理學刊》,9(1),1-16。new window
楊嘉玲(2000)。《護理之家機構照護品質指標:以老年住民、家屬、護理 人員的觀點探討》。桃園: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楊嘉玲(2001)。<護理之家照護品質指標:以老年住民、家屬以及護理人員的觀點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238-247。new window
楊嘉玲(2002)。<護理人員對於護理之家照護品質的看法>。《護理雜誌》,49(1),39-46。new window
楊嘉玲、徐亞瑛(2001)。<護理之家照護品質指標-以老年住民的觀點探討>。《護理研究》,9(1),53-64。new window
楊靜芸(2002)。《老人安養護機構服務品質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福星(2006),《階層線性模式:原理、方法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溫福星(2006),<潛在變項多階層模式的隨機截距與斜率問題>,《第三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與體育學系承辦。
溫福星、邱皓政(2009),<組織研究中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以組織創新氣氛、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的實證研究為例>,《管理學報》,26(2),189-211new window
溫福星、邱皓政(2009),<多層次模型方法論:階層線性模式的關鍵議題與試解>,《臺大管理論叢》,19(2),263-294。new window
葉志嶸(2003)。《以多層次分析模式探討家庭層次及個人層次因素對肥胖指標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葉德豐(2008)。《醫療群與非醫療群病人對基層醫療照護品質與家醫計畫之評價—階層線性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
葉淑娟(2003)。<病患服務員在長期照護機構之滿意度研究>。《秀傳醫學雜誌》,4(1),11-21。
葉淑娟(2006)。<組織特質、管理風格、與長期照護品質之關係>,《中山管理評論》,14(3),751-787。new window
葉淑惠、林麗味、王興耀、吳淑如、林昭宏、蔡富棉(2001)。<護理之家施行約束縮減方案之成效>。《護理研究》,9(2),183-193。new window
詹婷婷(2007)。《探討地區因素對基隆市民眾篩檢行為之影響—應用多層次分析結果》。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廖宏彬(2000)。《個人及群體層次因素對國中生學業成就影響的多層級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廖卉、莊璦嘉(2008)。《多層次理論模型的建立與研究方法》。載於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鄭伯壎(主編),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台北:華泰。
臧麗琳、楊俊郎、黃璉華、郭英調(2004)。<護理之家感染盛行率調查及感染管制現況>。《長期照護雜誌》,8(4),425-439。
趙玫珍(1993)。<超長期住院患者長期照護需求之探討>。《公共衛生》,20,255-64。
趙淑員、藍育慧、左綉靜、莊照明、聶玉美(2008)。<影響長期照護機構老年住民心理社會適應之預測因子>。《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6(2),149-159。
劉子鍵、林原宏(1997)。<階層線性模式之理論與應用:以「影響自然科成績之因素的研究」為分析實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0,1-22。new window
劉文湧(1995)。《台灣區公民營銀財務績效評估模式及實證之研究》。大葉工學院專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伊晟(2004)。《運用顧客關係管理提昇護理之家照護服務品質》。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佳鑫(2008)。《以多層次分析探討個人和醫師層次特質對新診斷無併發症糖尿病病患發生相關併發症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流行病學組碩士論文。
劉淑瓊(2002)。《政府福利服務契約委託執行績效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0-2412-H-130-001。
劉嘉年(2003)。《以多層級模式分析門診醫師治療非特定上呼吸道感染與急性支氣管炎的抗生素處方行為》。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麗雯(2002)。《老人長期照護機構網絡建立評估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蔡淑鳳、吳濟華(2006)。<台灣第一個立案護理之家經營管理口述史研究>,《護理雜誌》,53卷3期,34-43。new window
蔡淑鳳(2008)。《長期照管理中心的政策制定與發展》。<長期照護雜誌>,12(1),1-7。
蔡淑鳳、王秀紅(2008)。<台灣長期照護政策發展>,《護理雜誌》,55卷4期,24-29。new window
蔡麗華(2004)。《老人福利機構治理機制及其績效之研究-以老人養護機構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文輝、吳淑瓊、林志鴻、鄭清霞、陳正芬(2003)。《長期照護費用估算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鄭文輝、林志鴻(2004)。<推動長期照護保險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鄭文輝、鄭清霞、林志鴻、陳正芬、吳淑瓊(2004)。<我國未來長期照顧費用之推估其相關因素之影響分析—2001-2046>。《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長期照顧財務規劃》,111-54。
鄭文輝(2005)。《我國長期照顧財務制度規劃研究》。內政部委託計畫研究報告。
鄭文輝(2005)。<我國實施長期照護保險之可行性評估>。《國家政策季刊》,4(4),69-92。
鄭文輝、藍忠孚、朱澤民等(2005),《我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研究委辦案第3標我國長期照顧財務規劃研究》,內政部委託規劃報告。
鄭文輝(2009)。<我國長期照護保險的財務設計>發表於「健康保險政策研討會」,台北:中華財政學會、台灣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及台灣健康經濟學會。(2009年11月6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鄭讚源(2000)。<提升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從美國醫療護理機構服務品質與英國照顧標準談起>.《社區發展季刊》,92,160-194。new window
鄭讚源(2000)。〈社會需求、市場理念與非營利組織:小型養護機構經營管理的迷思與困惑〉。北京大學北行人文學院主辦,《兩岸非營利組織與公共事務學術研討會》(2000 年6 月18 日)。舉辦地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中心。
鄭讚源(2003)。<從績效觀點談方案設計>。載於行政院青輔會第三處編,非營利組織培力指南 2002。臺北市:青輔會。
鄭讚源(2005)。<理性分析、政治過程、歷史脈絡與組織文化-非營利組織評估的模型與對話>。發表於《非營利組織之評估--績效與責信國際學術研討會》,海棠文教基金會等主辦,2005年8月26及27日,國立台灣大學。
鄭讚源(2000)。《老人長期照護、安養與養護機構服務品質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鄭讚源(1996)。<多層次多面向的老人安養照顧服務體系--我國老人安養照顧系統的四個整合方向>。《社會福利》,126,17-23。
鄭讚源(2007)。《嘉義縣私立老人安養護及長期照護機構評鑑(九十五年度)》。報告。嘉義縣政府委託研究。
鄭讚源(2008)。《嘉義市96年度老人福利機構評鑑結果分析及服務品質提昇建議計畫》。嘉義市政府委託研究。
鄭讚源(2008)。《台南市政府委託辦理老人福利機構評鑑計畫》。台南市政府委託研究。
鄭讚源(1994)。<「連結『結構』與『個人』-美國天主教會中『組織人口』與『組織地位取得』之多層級分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 --美國與臺灣狀況的分析與比較」學術研討會論文》。127-162。
鄧素文(2010)。《淺談我國長期照護機構之評鑑制度》。<長期照護雜誌>,14(2),117-124。
盧一帆(2006)。《利用QFD與FAHP於養護機構服務品質改善之研究》。新竹: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盧敏慧(2003)。《影響臺灣地區機構式長期照護體系經營效率之相關因素探討》。台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賴紅汝(2008)。《台灣老年人非正式支持網絡與支持變動分析:1989-2003》。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淑(1997)。<長期照護之政策>。《老人社區健康照護研習會》。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賴惠玲(1994)。<美國護理之家現況及相關議題>。《護理雜誌》,41(3),73-78。new window
戴玉慈、吳淑瓊、翁瑞亨、戴桂英(2000)。<急性後期照護需求研究>。《行政院衛生署89年度委託科技研究發展計畫報告》。
戴桂英(2007)。《中風出院病人後續醫療照護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桂英、吳淑瓊、江東亮(2006)。<美國老人醫療保險急性後期照護的發展>。《台灣衛誌》,25,323-9。new window
鍾國彪(2004)。<全民健保與醫療品質>。《二代健保規劃叢書系列4》,41(3),73-78。
藍忠孚(2006)。<養護機構住民使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資源情形研究>。中央健康保險局九十五年委託研究計畫。
顏淑韻(2005)。《長期照護機構品質之不完全契約模型分析》。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玉容、鍾國彪、鄭守夏(2005)<醫療品質評估的發展-從專業評鑑到報告卡系統>。《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4),275-282。new window
羅春月(2008)。《服務品質與顧客反應關係之研究:以護理之家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鈞令(2008),<護理之家老年住民的日常活動:住民的主觀感受>。《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6(1),53-63。
關華山(1996)。《台灣老人的居住環境》。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蘇淑貞(2001)。《台灣護理之家服務現況之探討》。台北: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逸玲(2004)。《長期照護立法政策與管理定位之探討》。台北: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逸玲、陳小妮、王威蘋(2005)。<從立法與管理看台灣長期照護之現況>。《護理雜誌》,52(6),5-10。new window
謝俊義(2010)。《HLM多層次線性分析-理論、方法與實務》。台北:鼎茂。

二、英文部分
Aday, Lu Ann, Charles E. Begley, David R. Lairson and Carl H. Slater (1998). Evaluating the Healthcare System: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and Equity. Chicago: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
Alexander, J. A., Lichtenstein, R., Oh, H. J. and Ullman, E. (1998). A Causal Model of Voluntary Turnover among Nursing Personnel in Long-term Psychiatric Settings.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1, 415-27.
Alexander, J., Fennell, M. and Halpern, M. (1993). Leadership in Stability in Hospitals: The Influence of Board-CEO Rel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Growth and Declin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8, 74-99.
Andersen, R. M. (1995). Revisiting Behavior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es It Matter ? Journal or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march), 1-10.
Anderson, R. A., Hsieh, P. C., Su, H. F.(1998).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esident Outcomes in Nursing Home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Best and Worst.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21(4), 297-313.
Angelelli, J., Gifford, D., Intrator, O., Gozalo, P., Laliberte, L., Mor, V. (2002). Access to Postacute Nursing Home Care Before and After the Balanced Budget Act. Health Affairs, 21, 254-64.
Arah, O. A., Klazinga, N. S., Delnoij, D.M.J., Asbroek AHAT, Custers, T. (2003).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Health Systems Performance: A Quest for Effectiveness, Quality, and Improvement. Int J Qual Health Care, 15, 377-398.
Arling, G., T. Lewis, R. L. Kane, C. Mueller, and S. Flood. (2007). Improving Quality
Assessment through Multilevel Modeling: The Case of Nursing Home
Compare.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42, 1177–99.
Baars, I. J., et al. (2009). Review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Mental Health Car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Barker, W. H., et al. (1994). Rates, Patterns, Causes, and Costs of Hospitalization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10), 1615-1620.
Barbara Manard (2002). Nursing Home Quality Indicators:Their Uses and Limitations. Washington, D.C., AARP.
Beverly Sibthorpe and Karen Gardner (2007).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Primary Health Care. Austrat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13(2), 96-103.
Brown, R. D., Ransom, J., Hass, S., Petty, G. W., O’Fallon, W. M., Whisnant, J. P. and Leibson, C. L., “Use of Nursing Home after Stroke and Dependence on Stroke Severity-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Stroke ,Vol. 30, 1999, pp. 924-929.
Burns, R., Nichols, L. O. (1991). Factors Predicting Readmission of Older General Medicine Patients. J Gen Intern Med, 6, 389-393.
Cairnes, B., Hutchison, R. (2005). A Study on Performance Diagnosis for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Hub: Final report. Birmingham: Centre for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Aston Business School.
Cameron, K., Kim, M., & Whetten, D. (1987).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f Decline and Turbule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2, 222-240.
Campbell, S.M., Roland, M.O., & Buctow, S.A. (2000). Defining quality of car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7(11), 1611-25.
Campbell, Gordon J. and Elizabeth McCarthy (2000). Conveying Mission Through Outcome Measurement: Service to the Homeless in New York City,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8(2).
Carter, M. W. and Porell, F. W. (2003). Variations in Hospitalization Rates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The Role of Facility and Market Attributes. The Gerontologist, 3, 175-191.
Castle, N., Engberg, J., Mendeloff, J. and Burns, R. (2009). A National View of Workplace Injuries in Nursing Homes.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34 (1), 92.
Charlson, M., Pompei, P., Ales, K., Mackenzie, C. (1987). A New Method of Classifying Prognostic Comorbidity in Longitudinal Studie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 Chron Dis, 40, 373-83.
Collier, E. J. (2008). Quality of Care & California Nursing Homes: The Effects of Staffing, Organizational, Resident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Cronin, J. J. Jr. & Taylor, S.A. (1992).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Jul. 55-68.
Cutt, James and Vic Murray (2001). Accoun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ondon: Routledge.
Daft, R. (2001).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Desig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USA.
Dellefield, Mary Ellen (1999). Predictors of Quality of Care in California Nursing Homes.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Dellefield, Mary Ellen (2000).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Staffing in Nursing Homes and Quality Indicators: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6(6), 14-28.
Desormeaux, L. V. (2002). Organizational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Quality in Federally Approved Nursing Hom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Diez-Roux, A. (1998). Bringing Context Back into Epidemiology: Variables and
Fallacies in Multileve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8, 216-222.
Diez-Roux, A. (2002). A Glossary for Multilevel Analysi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56(8), 588-594.
Dobriansky et al. (2007). Why Population Aging Mat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Donabedian, A.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y Assurance in Health Ca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nabedian, A. (1966).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44, 166-203.
Donabedian, A. (1988). The Quality of Care: How Can It Be Assess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0, 1743-1748.
Duncan, C., Jones, K., Moon, G. (1996). Health-Related Behaviour in Context: A Multilevel Modeling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2, 817-830.
Duncan, C., Jones, K., Moon, G. (1998). Context, Composition and Heterogeneity: Using Multilevel Models in Health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6(1), 97-117.
Dunnachie, H. (1992). Approaches to Quality Systems, In. B.Warr & D.Kelly (eds). Quality Counts: Achieving Quality in Social Care Services, 14-35, London: Whiting & Birch Ltd.
Elliot (2007). An Analysis of Participation, Quality of Care and Efficiency Outcomes of A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of Nursing Hom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Evashwick, C. J. (1996). The Continuum of Long-Term Care: An Integrated Systems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Evashwick, C. J. (2005). The Continuum of Long-Term Care: An Integrated Syetems Approach. 3rd Ed.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Frederic, H., DECKER, F. H. (2008). Nursing Home Performance in Resident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It Only a Matter of For-Profit versus Not-For-Profit? Health Economics, Policy and Law, 3, 115–140.
Freeman, T. (2002). Us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o Improve Health Care Qua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Research, 15, 126-137.
Gibson, M. J., Steven S.R., Gregory, S. R., Pandys, S.M. (2003). Long-Term Care in Developed Nations: A Brief Overview. Washington, D.C., AARP, 1-31.
Greene, W. H. (2008). Econometric Analysi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357-358.
Greenland S. (2002). A Review of Multilevel Theory for Ecologic Analyses. Statistics in Medicine, 21(3), 389-395.
Harrington, C. (2004). Saving Lives Through Quality of Care: A Blueprint for Elder Justice. Alzheimer’s Care Quarterly, 5(1), 24-38.
Harrington, C., Mullan, J. & Carrillo, H. (2004). State Nursing Home Enforcement Systems.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29(1), 43-73.
Harrington, C. (2005a). Nurse Staffing in Nursing H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t I,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31(2), 18-23
Harrington, C. (2005b). Nurse Staffing in Nursing H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t II,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31(3), 9-15.
Harrington, C. (2005c).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 Organizations. Nursing Outlook, 53, 300-304.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Chicago, 42(3), 1200.
Heather, R.R. (2009). Nursing Home Quality and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Variables. The Faculty of Miami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Gerontologic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Gerontology.
Heumann, J. E. (2003). Consumer-Directed Personal Care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in the U.S., AARP, 1-16.
Hox, J.J. (2010). Multilevel analysis: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2nd ed.).New York:Routledge.
Hostved, K.K. (2008). Nursing Homes as Organizations: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n Resident and Nurse Outcomes, 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Pennsylvania from Dissertations & Theses.
Huges, C. M., Lapane, K. L.& Mor, V. (2000). Influence of Facility Chareacteristics on Use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in Nursing Homes. Medical Care, 38(12), 1164-1173.
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 (2001). 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 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rvin, R. (2005). State Regul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ccountability Regardless of Outcom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34, 2, 161-178.
James, S. L. & Andreas, M. (2002). Manag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JHHSA WINTER, 261-280.
Juran, J. M. (1989).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3rd ed., Mcgraw-Hill, New York.
Kane, R.A., Kane, R.L., and Ladd, R.C. (1998). The Heart of Long-term Ca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60.
Kingdon, J. W.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New York: Longman.
Kull, Thomas James (2007).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ooperative Cultural Values and Work Performance .Ph.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67.
Lee, H.Y. (2009). Quality of Care: Impact of Nursing Home Characteristics.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Luke, D. A. (2004). Multilevel Modeling, Newbury Park,CA: Sage.
Martin, L. L., and Kettner, P. M. (1996).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Service Programs. C.A.: Sage Publications.
Malmstrom M, Sundquist J, Johansson SE. (1999).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 Multilevel Analysis. Am J Public Health, 89, 1181-6.
Martin, L. L., and Kettner, P. M. (1996).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Service Programs. C.A.: Sage Publications.
McKinsey & Company (2001). Effective Capacity Building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ston, VA: Venture Philanthropy Partners.
Mechanic, D. (1978). Medical Sociology, 2n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Tutorial on Multilevel Analysis in Social Epidemiology: Linking The Statistical Cconcept of Clustering to the Idea of Contextual Phenomeno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9(6), 443-449.
Moon, L., Moïse, P. and Jacobzone, S., “Stroke Care in OECD Countries: A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sts and Outcomes in 17 Countries,” OECD Health Working Papers, No. 5, OECD Publishing, 2003, pp. 44-88.
Nicholas, G. ,Castle & John Engberg. (1999). The Influence of Staffing Characteristics on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42(5), 1822-1847. Retrieved July 10, 2009, from ABI/INFORM Global.
Desormeaux (2002). Organizational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Quality in Federally Approved Nursing Homes.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faculty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Analysis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Oesterle A. (2001). Equity Choices and Long-Term Care Policies in Europe. Aldershot, UK, Ashgat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1996). Caring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 Policies in evolution , Paris, OECD publishing.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5). The OECD Health Project Long-term Care for Older People, Paris, OECD publishing.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8). The OECD Health Data, Paris, OECD publishing.
Pfeffer,N. & Coote,A. (1991). Is Quality Good for You? A Critical Review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Welfare Services, Social Policy Paper No.5, London: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feffer, Jeffrey (1997). New Direction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 Problems and Prospects.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ntz,M.J,. Petroski ,G.F., Madsen,R.W., .Methr,D. R., Popejoy, L., Hick, L.L., Porter,R., Zwygart-Stauffacher, M.,&Grandon,V. (2000). Setting Thresholds for MDS Quality Indicators for Nurswing Home Quality Improvement Reports:An Update. Journal on Quality Improvement, 26(2), 101-110.
Rakovski, C.C (2004).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on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 Ph.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2004, P.132.
Reeves, C.A. & Bednar, D.A. (1994). Defining Quality: Alternatives and Implica- 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3), 419-445.
Schalock, R.L. (2001). Outcome-Based Evaluation.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Scott, W. R. (1998).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4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cott, W. R. (2003).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cott, W. Richard (2004). Reflections on a Half-Century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0, 1-21.
Stewart S, Marley JE, Horowitz JD. (1999). Effect of a Multidisciplinary,Home-based Intervention on Unplanned Readmissions and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Lancet, 354, 1077-1083.
Stufflebeam, Daniel L. (2001). Evaluation Mode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ufflebeam, Daniel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Oregon Program Evaluators Network.
Sussan, A. P. & Johnson, W. C. (1997),The Impact of Market/Quality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33(1),161-165.
Szilagyi, A.D. (1984).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Tumlinson, A., S. Woods, and A. Health (2007). Long-Term Care in America: An Introduction, report prepared for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Quality Long-Term Care.
Venskus, D.G. (2003). Nursing Home Staffing Adequacy, Rehabilitation Orientation and Quality.Doctoral dissertation,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WHO (2000). Long-Term Care Laws in Five Developed Countries: A Review. Geneva: WHO.
WHO (2002). Lessons for Long-Term Care Policy. Geneva: WHO.
WHO (2003). Key Policy Issues in Long-Term Care. Geneva: WHO.
William,D.,Spector,Dana,B.Mukamel. (1998). Using Outcomes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Nursing Home Quality. AHCPR.Evaluation& The Health Profession, 21(3), 291-315.
Wilson, D. & Truman, C. (2005). Comparing the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of Long-Term-Care Residents,Home-Care Recipients, and the Well Elderly. CJNR, 37(4), 139-154.
W.F. Kellogg Foundation. (1998). Evaluation Handbook.
Worthen, Blaine R., James, R. Sanders, and Jody, L.,Fitzpartick (1997) .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2nd Ed., New York:Longman.
Li,Y.,Cai,X.,Glance,L.G.,Spector,W.D.,and Mukamel,D.B. (2009). National Release of the Nursing Home Quality Report Cards: Implications of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for Risk Adjustment.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44 (1),79-102.
Zimmerman, D. R., Karon, S. L., Arling, G., Clark, B. R., Collins, T., Ross, R.,Sainfort, F. (1995).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Nursing Home Quality Indicators . Health Care Financing Review, 16 (4), 107-128.
Zimmerman, S., Gruber-Baldini, A. L., Hebel, J. R., Sloane, P. D., & Magaziner, J. (2002). Nursing home facility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importance of registered nurse turnover,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factors. 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0: 1987-1995.
Zimmerman (2003). Improving Nursing Home Quality of Care through Outcomes Data: The MDS Quality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8, 250-257.

三、網頁資料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2002)。《台灣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系列》。上網日期:2002 年2月20 日。網址:http://www.tche.org.tw/this_data/this.htm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2009)。《機構品質監測指標》。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5日。網址:http://www.ltcpa.org.tw/upload/file/20090402042553 監測指標_980303-2_最新.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護理人員法。2012年1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66。
行政院(2005)。《社會福利基本法草案》(2005.2.21)。網址:http://www.ey.gov.tw/ct.asphttp://www.ey.gov.tw/ct.asp?xItem=18723&ctNode=242&mp=1。
行政院(2006)。《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之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網址:http://www.ey.gov.tw/ct.asp
行政院(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核定本)》。網址:http://www.ey.gov.tw/。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05)。《臺閩地區簡易生命表函數定義及編算方法》。資料檢索日期:2005年8月18日。
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Life/methord1.doc。
行政院內政部(2007)。《社會司老人福利之老人福利法規彙編》。資料檢索日期:2009年4月30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04/02/02.htm。
行政院內政部(2007)。《96年度臺閩老福機構評鑑指標》。資料檢索日期:2009年4月30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04/96年度臺閩老福機構評鑑指標.htm行政院內政部(2008)。《96年老人福利機構評鑑報告》。資料檢索日期:2008年4月2日。網址:http://www.moi.gov.tw/。
行政院內政部(2009)。《97年底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概況》。資料檢索日期:2009年3月13日。網址:http://www.moi.gov.tw/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首頁>最新消息>九十八年第十一週內政統計通報(97年底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概況)。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11)。《98年度老人狀況調查結果》。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3月12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060&page=3。
行政院內政部(2010)。《臺灣地區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布表 -98年12月》。資料檢索日期:2010年5月5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行政院內政部(2012)。《臺灣地區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布表 -100年11月》。資料檢索日期:2012年1月5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2日網址:http://www.cepd.gov.tw/,主要業務 >人力資源發展 >人力規劃 > 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之現況及未來》。資料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2日網址: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891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長期照護保險規劃報告》。資料檢索日期:2010年1月30日網址: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835。
行政院衛生署(2002)。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 31 卷,18 期, 73 頁。
行政院衛生署(2005)。《衛生統計資料》。資料檢索日期:2008年4月16日。網址:http://www.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2007)。<衛生署與內政部於2007年7月30日會銜發布老人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修正條文>。資料檢索日期:2007年8月13日。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11&now_fod_list_no=6582&level_no=2&doc_no=50663
行政院衛生署(2008)。<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摘要本(核定本)>。資料檢索日期:2008年5月12日。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aspx?now_fod_list_no=10578&class_no=211&level_no=1
行政院衛生署(2008)。<資訊走廊>。《衛生資料統計》。資料檢索日期:2008.12.12。網址:http://www.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2009)。<台閩地區護理機構家數及病床數一覽表>資料檢索日期:2009.12.12。網址:http://www.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2010)。98年度一般護理之家評鑑合格名單。資料檢索日期:2010年5月1日。網址:http://www.doh.gov.tw/護理及健康照護處>ㄧ般護理之家評鑑專區>。
行政院衛生署(2010)。(增列)98年度一般護理之家評鑑合格名單。資料檢索日期:2010年5月1日。網址:http://www.doh.gov.tw/護理及健康照護處>ㄧ般護理之家評鑑專區>。
行政院衛生署(2011)。<100年3月31日經行政院會通過後報請立法院審議之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資料檢索日期:2011.4.7。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aspx?now_fod_list_no=11855&class_no=211&level_no=2。
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2008)。<中央健康保險局協助各級政府辦理保險對象健保費補助項目一覽表>網址:http://nhi.gov.tw/民眾服務>投保服務>保險費的繳納與計算。
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2009)。<全民健康保險居家照護審查注意事項>。資料檢索日期:2009年6月30日。網址:http://www.nhi.gov.tw/webdata/AttachFiles/Attach_13322_1_980618醫院完整版.doc。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第五次)調查成果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老人研究叢刊系列十》。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doh.gov.tw.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9)。資料檢索日期:2009.12.12。網址:http://www.tjcha.org.tw.
詹火生、林青璇(2002年5月30日)。《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資料檢索日期:2006.03.18。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 SS-R-091-018.htm
劉見祥(2002)。《2002年全球健康照護研討會心得分享》。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網址:http://nhi.gov.tw。
Center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USCMS)(2004). National nursing home quality measures. Users manual, prepared by Abt Associates Inc. Available: www.cms.hhs.gov/NursingHomeQualityInits/downloads/NHQIQMUsersManual.pdf.
USCMS(2006). MDS 2.0 Quality indicator report. http://www.cms.hhs.gov/ MDSPubQIandResRep /03_qireports.asp
USCMS(2009). Introduction to the CMS Nursing Home Data Compendium.
http://www.cms.hhs.gov/CertificationandComplianc/Downloads/2008NursingHomeDataCompendium_508.pdf
USCMS(2009). http://www.cms.hhs.gov/NursingHomeQualityInits /10_NHQIQuality Measures.asp#TopOfPage
USCMS(2010). Introduction to the CMS Nursing Home Data Compendium.
http://www.cms.hhs.gov/CertificationandComplianc/Downloads/2009NursingHomeDataCompendium_508.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