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困境之分析與展望
書刊名:教育研究資訊
作者:吳瓊洳 引用關係楊鈴絨
作者(外文):Wu, Chiung JuYang, Ling Ju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2:4
頁次:頁33-56
主題關鍵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困境The area of integrative activitiesInstructional dilemma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9
  • 點閱點閱:17
     本研究以嘉義縣市地區擔任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教師為對象,了解他們在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與設計、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評量方式等方面所遇到的困境。 本研究首先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相關內涵,其次介紹世界上主要先進國家實施活動課程的情形,以作為我國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借鏡,最後則依據研究結果,分析國民小學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一些困境。 研究結果發現,多數教師多能依據學生的經驗擬定教學目標、設計相關的課程與教材、進行多元的教學與評量。然而,教師卻也反映出不少教學上的共同困境。研究者歸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困境有: 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目標太過理想化。 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其他領域的內容重覆性太高。 三、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群之統整教學配合度不夠。 四、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效果不易彰顯。 五、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評量過程耗時費力,家長亦質疑教師評量的客觀性。 六、學校過於重視活動書面資料成果的累積。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思考綜合活動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重新定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二、妥善運用協同教學法,共創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新契機。 三、結合社區人士共同致力於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的設計與發展。 四、建立多元評量的客觀性,確實評鑑學生的學習成效。 五、重視教師省思,落實統整性活動課程的課程評鑑。 六、積極參與進修研習與研究,提升教師課程與教學之專業知能。
期刊論文
1.Crow, G. M.、Pounder, D. G.(2000)。Interdisciplinary teacher teams: Context, designs, process。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6(2),216-254。  new window
2.Wadlington, E.、Partridge, M. E.(2000)。Alternative assessment: Practicing what we reach。Childhood Education,76(3),160。  new window
3.黃譯瑩(20010300)。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原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伯璋(19951200)。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伯璋(19990100)。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Achilles, C. M.、Hoover, S. P.(1996)。Transforming administrative praxis: The potenti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s a school improvement vehicles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s。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會議日期: 1996/04/08-04/12)。New York, NY。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司琦(1997)。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兒島邦宏(1998)。「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說。時事通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峽、康健、叢立新、高洪源(1997)。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上海:科技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lark, S. N.、Clark, D. C.(1994)。Reconstructing the middle level school。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6.Tanner, D.、Tanner, L. N.(1993)。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New York:Macmillan。  new window
7.高浦勝義(1998)。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實踐與評量。東京都:黎明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 : 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Good, C. V.(1959)。Dictionary of Education。New York, NY:McGraw Hill。  new window
10.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laser, Robert(1962)。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Pittsburgh, P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new window
2.高新建(2000)。發展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的統整課程。課程統整與教學。臺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oodlad, J. I.、Su, Z.(1992)。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New York:Macmilla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