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
作者:何美瑤
作者(外文):HO MEI YAO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林生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學業成就家庭文化資本外籍配偶子女academic achievementcultural capital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6)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3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北縣市國民小學中年級外籍與本籍配偶之子女學業成就的差異。研究的樣本,臺北縣以城鄉區分為17所學校,臺北市36所學校,做為學校樣本,為了進一步了解本籍配偶子女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差異,以立意抽取方式,選取受試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數共有1151人。本研究的學業成就係期末考國語、英語以及數學測驗成績,並將成績轉換成Z分數。家庭文化資本資料之取得則以自編「家庭文化資本」問卷進行資料蒐集,除求其基本統計外並運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廻歸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加以分析並推論。並依據量化分析之結果,選擇28位學生,12位老師進行質性訪談,整合量化分析及訪談,以期了解不同國籍配偶子女在學業成就與家庭文化資本的差異關係,結論顯示:
一、家庭文化資本影響學業成就。
二、家庭文化資本以東南亞配偶家庭提供資源最少,本籍配偶家庭提供最優渥。
三、東南亞配偶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居第三,大陸配偶子女次之,本籍配偶子女最好。
四、東南亞配偶子女數越多與家庭文化資本的取得越少,寄親家庭比生親家庭得到更多的文化財資本;相較其他國籍,東南亞配偶家庭提供較少客觀化型態文化資本。對本籍配偶子女而言,寄親家庭比生親家庭得到更多的文化資本,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有較多的內化型態文化資本以及制度化型態文化資本。
五、高社會經濟地位的東南亞配偶子女和中社會經濟地位的本籍配偶子女,英語成就好。數學成就而言,大陸配偶子女、東南亞配偶子女及本籍配偶子女都是女生高於男生。本籍配偶子女而言,寄親家庭比其他家庭結構子女的國語成就高,單親家庭或家中子女數為三人時,國語成就較低。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大陸配偶子女和中社會經濟地位的本籍配偶子女,國語成就高。
六、對不同國籍子女而言,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業成就都有顯著的影響力。
本研究提出數點具體建議,以供學校行政、教師教學、家長和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機關、進一步之研究參考。
關鍵字:學業成就、家庭文化資本、外籍配偶子女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foreign spouses’ third to fourth grade children.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basic statistic one-way ANOVA, two-way ANOVA, two-way MANOVA,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data.
This study was accomplished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survey is conducted with 1,511 effective copies returned. A total of 40 people a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arized as following:
1.Family cultural capital affect academic achievement .
2.E.-S. Asia spouses’ family supply children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third ; China spouses’ family supply children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second ; Taiwan spouses’ family supply children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first.
3.About academic achievement,E.-S. Asia spouses’ children is the third,China spouses’ children is the second ; Taiwan spouses’ children is the first.
4.The more children in a E.-S. Asia spouses’ family has , the less of cultural capital children get. Foster family structure get more cultural capital than intact family structure. Taiwan spouses’ family supply more embodied cultural capital at middle society econmal status(SES).
5. E.-S. Asia spouses’ children from high SES and Taiwan spouses’ children from middle SES get higher English score. For mathematical score, female children get high score than male children at the three nationality spouses’ children. China spouses’ children at high SES and Taiwan spouses’ children at middle SES get high Chinese score.
6.For different nationality spouses’ children, academic achievement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family culture capital.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parent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s.
Key Words: academic achievement ,cultural capital,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統計通報(2007)。95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2007/06/22。
王妙如(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new window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朱建宗(2005)。台中縣市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學校社會資本與英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元鴻(1993)。臺中市生活風格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呂宗麟(2001)。淺釋布爾迪厄的資本觀。臺中︰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宋佩陵(2006)。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班。
巫有鎰(1999)。影響國國小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做比 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new window
巫有鎰(2004)。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班。new window
李文益(2004)。文化資本、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生學習表現—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32。new window
李宛真(2003)。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李錦旭譯(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4。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生傳(1978)。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學報,4,167-222。
林生傳(198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生傳(1993)。中等教育階層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1-0301-HOl7-Ol-Jl 。
林生傳(1995)。高中生大學聯考分數的預測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11,51-72。new window
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生傳(1999)。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教育學刊,15。new window
林生傳(1999a)。臺灣教育改革的新趨勢︰探索與評析。教育研究,7期,1-17。
林生傳(1999b)。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教育學刊,15,1-34。new window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生傳(2004)。臺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教育學刊,23,1-36。new window
林生傳(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林松齡(1999a)。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 色的比較。臺大社會學刊,27,71-105。new window
林松齡(1999b)。臺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林俊瑩(2006)。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論文。new window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6,157-211。new window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玉(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邱筠媛(200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對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嘉義縣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班。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乃文(2005)。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全威(2004)。「新」臺灣人︰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議題初探。國政分析。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B-093-004.htm),2005/5/10。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new window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第19期,1996年3月,95-139頁。new window
孫智綺譯(2002)。 P. Bourdieu 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
徐淑雲(2004)。地區差異、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臺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生智。new window
張文隆(1997)。臺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榮(2005)。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張建成(2000) 。課程規劃與社會正義。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 (主編) 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363-388)。高雄︰麗文。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收錄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之─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頁。臺北︰師大書苑。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6)。就讀國中小之外籍配偶子女人數統計。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2006/03/12。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臺北︰巨流。
許修龍(2006)。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班。
許殷誠(2004)。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郭丁熒、許竣維(2004)。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資本、經濟暨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關係之差異。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誌,17,77-119。new window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小紅(1997)。大陸配偶來臺生活狀況案例訪視---兩岸通婚調查。陸委會委托臺灣大學研究報告。
陳怡靖(1999)。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new window
陳泱澤(2004)。跨國婚姻父母教育態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陳奎熹(2004)。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師大。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陳湘琪(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臺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4期,67-98頁。new window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巧琪(2005)。品格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品格表現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黃國倫(2003)。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學習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嘉雄(1996)。轉化社會架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架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期,213-248頁。new window
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級認同、階級界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42。
黃懷萱(2005)。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臺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班。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5-99。
楊祖珺(1996)。臺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變遷。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
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大書苑。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new window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new window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2004年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養訓練研討會,清華大學。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炳輝(2005)。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班。new window
劉英國(2005)。家庭社會場域中文化資本影響外籍配偶家庭學童的學習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
鄭孟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班。
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文華、佟振國、黃以敬(2003)。下一代教養隱藏危機。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l/31/today-fo5.htm),2005/12/10。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碩士論文。
羅育平(2003)。新臺灣人大調查外籍新娘的孩子在風中哭泣。取自(http://www.dseas.ncnu.edu.tw/news/ind_migr.html#Seach_15),2005/12/25。
譚光鼎(2001)。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國立空大。new window
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蘇清泉(2004)。偏遠地區文化不利因素對國小學實施英語教學之影響-以中部三所學校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
蘇麗美(2002)。不利學生的認識與輔導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35-142。
鐘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4,251-258。new window



英文部分
Aldridge, A(1998).Habitus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Field of Personal Finance. Sociological Review, Feb98, 46(1) Issue 1,1-24.
Anderson, M. (1999). Child in —between : Constra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1),13-26.
Aschaffenburg, K.& Maas, I.(1997).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areer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1),573-587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6-94.
Banks,J.A.(1991).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5th Ed.).Boston:Allyn & Bacon.
Barbaros G., & Kose,M. R.(1993).Eff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on Turkish students’academic performance. Education and Society,11(1),51-63.
Bernstein, B. (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 I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lack, J. S., & Mendenhall, M. E. (1991). 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2, 225-247.
Blake,J.(1989).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 attainment. Science.24,32-36.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1990).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trans. by Nice, R.] London: Sage.
Bourdieu, P.(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pp71-112). London: Tavistock.
Bourdieu, P.(1977).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Karabel & A. H. Halsey(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pp487-511).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by Nice, R.]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1986).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G.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241-258).[trans. by Nice, R.]New York: Green Wood Press.
Claudia, B.(2000).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erceptions, and Child Labor in Kenya:What Factors Determine Who Is Brolled in School?Social Forces,78(4),1349-1379.
Co1eman,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Coie,J.D.& Dodge.K.A. (1988).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School:A Cross-Age Comparison.Child Development,59,815-829.
Coleman.James S(1966).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US office of Education,Washington.,DC.
Crane, J.(1996). Effects of home environment, SES, and material test score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89,305-314.
De Graaf,P.M.(1986).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59,237-246.
Demeulemeester,J.,& Rochat, D.(1995).Impact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on Academic Success.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1(3), 278-288.
DiMaggio, P.& Mohr, J.(1985).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1231-1261.
DiMaggio,P.(1982).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7,189-201.
DiMaggio,P.(1996).Are art-museum visitors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dance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oetics 24(1996),161-180.
Dumais.S.A.(2002).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75,44-68.
Echols, P. S.(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UMI.
Erickson,B.H.(1991).What Is Good Taste Good for?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 Anthropology,28(2),255-278.
Farkas, G.&Robert P., Grobe&Sheehan,D.&Shuan,Y.(1990).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127-142.
Felson, R. B., & Trudeau, L.(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4, 113-126.
Finn,J.D.(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l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2(3),387-410.
Gartman,D.(1991).Culture as Class Symbolization or Mass Reification? A Critique of Bourdieus Distin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2),421-447.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1996). Family therapy:An overview.(5th Eds.), Cole:Publishing Company.
Graham-Bermann, S., & Gest, S.(1991).Sibling and Peer Relations in Socially Rejected, 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Biennial Meeting of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eattle, W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32482).
Hartup.W.W.(1996).The Company The Keep:Friend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Child Development,67,1-13.
Katsillis, J. & Rubinson, R.(1990).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270-279.
Kingston,P.W.(2001).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1(Extra Issues),88-99.
Lareau, A. (1987)。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 :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353123)
McNeal Jr.& Ralph, B.(1999).Parental Involvement as Social Capital: Differential Effectiveness on Science Achievement. Social Forces, Sep99, 78 (1), p.117-145.
Meighan,R.(1993).A sociology of educating.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al.
Moye, C.S.(1991). A study to identify famil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cademic success in a group of children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Newcomb Andrew F, Bukowski,William M, Pattee,Linda. (1998).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rejected,neglected,controversial,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1),99.
Oberg, K. (1960).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Practical Anthropology,7, 177-182.
Pettit, B.(1999).Cultural capital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A model of impersistence in place. Poetics 26, 177-199
Ramirez, C.(2001).Understanding social closure in its cultural context:Accounting practitioners in France(1920-1939).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6,391-418.
Reay, D. (1995)。They Employ Cleaners to do that : Habitus in the Primaary Classroom,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16(3)。
Sammons, P.(1995). Gender, enthic,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attainment and propr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tudent achievement over 9 year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1(4),465-485.
Schaefer,E.S.(1991).Goals for Parent and Future-Parent Education:Research on Parental Beliefs and Behavi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239-247.
Schein, E.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chwartz, W. (1993). The indentity development of multiracial youth. ERIC/CUE Digest, No.137.ERIC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pn, Institue for Urban and Minority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5248)
Shumow, L., Vandell,D. L., & Posner,J.(1998).Risk and Resilience in the Urban Neighborhood:Predictor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Low-Incom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45(2),309-331.
Sigel,I.E.(1995).Parents Beliefs. In M. H. Bomstein(Ed):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ume 3 Status and Conditions of parenting,(pp333-392)Hillsdale,N,J.
Tylor, E.B. (1977). 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s and customs. London.
Wong, R. S.K.(1998).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71,1-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