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你我的故事:國小六年級學生學校經驗之研究
作者:許美華
作者(外文):Mei-hua Hsu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方德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學校經驗學生主體性個案研究敘說研究school experiencesubjectivity of studentcase studynarrative inqui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從學生的觀點,來深入探究學生學校經驗的內涵、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並試圖從教育的立場去探討學生學校經驗的價值。本研究從一個很普通的國小出發,以一個很普通的六年級班級中的老師與學生為觀察焦點,再以其中的五位學生為訪談焦點,來蒐集學生學校經驗的內涵及學生的詮釋。蒐集資料的方式是先以參與觀察來了解學生的日常學校生活,然後以某些學生上課的表現情形及與本研究有關的問題來訪談學生,以了解學生對於學校及學習的感受、想法及詮釋。最後,經由研究者我的再次詮釋,將學生的學校經驗予以呈現出來。
本研究的寫作方式是先以學生為主角,來敘寫個案學生的學校經驗與他們對學校生活中所經驗到的人、事、物的看法與解釋,以獲致學生學校經驗的內涵。然後,我再以自身從小到大的學校經驗為主軸,搭配個案學生對其所遭遇的學校經驗的詮釋,來說明學生學校經驗的形成過程及在經驗形成過程中所出現的影響因素。然後在說完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之後,我再從學生的學校經驗及我所信仰的「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對現今教育中缺乏真誠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現象提出反省。
而本研究的結果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敘寫,首先是學生的學校經驗很複雜,包括:
1、上學很不自由,因為要被老師及學校管,很多事情都不能按照學生自己的意思去做,而是要聽老師的指導。
2、上課也不有趣,因為老師對於他認為重要的課上太多了,而且學生都不能活動,要一直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說、等待那些還學不會的同學,教材要不是太簡單,就是太困難,讓學生一點學的動機都沒有。
3、月考有壓力,因為考試前老師和爸媽都會變得跟平常不同,一直要學生複習,甚至學生還要被威脅說要考得怎樣,不然就會被怎樣的,考完之後,學生也沒有比較輕鬆,因為爸媽會拿學生的成績去跟別人做比較。
4、對於自己喜歡做的事,還是要聽從老師的規定,不然都會有不愉快的結果,例如學校中雖然有學生喜歡的課,但是也有學生不喜歡的課;有下課可以玩,但是也有上課要忍耐;有學生可以展現能力的競賽,但是要通過老師的選拔,才能參加等等。
再者,從學生的學校經驗中可以明顯的發現到,學生的學校經驗多與他和學校老師的關係有關,例如老師看事情的方式與學生不同,老師覺得對學生好的事,學生不一定覺得好,老師希望學生接受他的意見,自己卻不接受學生的想法等等;而且老師對待自己比對待學生還要好,例如老師可以做的事情,學生不一定可以做;老師更擁有處罰學生的權力,並且常在處罰的過程中,出現不公平或是不聽解釋的情況,比如說對女生比較好、比較相信成績好的人等等。而學生為了與老師相處,也發展出許多的因應行為,其中包括一些有明顯不滿老師的抗拒行為,例如疏離教師與學習,使得事情不關我的事;製造笑話,使時間過得快一些;對老師或學習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以示抗議或是當面與老師起爭執,希望老師知道學生的感受等,也有一些嘗試和老師和平相處的方法,例如與老師協商(尤其是在老師心情好的時候),以使事情可以順應老師的要求,又不至於使自己難過的順利解決。
最後,從學生的敘說當中,我發現學生的學校經驗受到現在的老師及過去的老師的影響很大,現在的老師是改變學生舊有的學校經驗的一個重要人物,並且會在學生的舊經驗中添加新元素;而以前的老師則是學生舊經驗的建構者,好的啟蒙老師會帶給學生較佳的學校經驗,比較不好的啟蒙老師,則會使學生容易會用負面的想法去看待學校與老師。除此之外,我也發現在國小階段的教室中,師生間權力不均、學生主體性不被尊重的情形嚴重,學校老師以其所具有的地位權力、年齡權力、專業權力,來讓學生遵從他的命令與要求,但學生的想法、感受、需求卻不容易被老師看見,更別說是尊重了。
所以學生學校經驗的價值(也是本研究的價值),就在於為學生發聲、為學生爭取,希望經由事實的揭露,能讓學生在教學中缺乏被尊重與自由的現況得以被了解,然後為學生爭取分享權力以及被傾聽、被尊重的機會,使得學生處於教育中最弱勢的地位的情形得以被改變。此外,學生受到老師限制的情形,如果被加以深入的、批判的分析的話,就能夠發現其實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都是老師在教育結構壓迫下的因應行為,師生其實都是被壓迫者。
This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forming proces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 from students’ viewpoint. Then, I tried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 from the educational concern. This study took place in an ordinary elementary school and an ordinary six-grade class. The teacher and five students we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The five students interviewed individually after my classroom observation. After that, narrative analysis was used for these collected documents, including students’ feel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school life an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my school experienc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the content of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 was very complex. There were “we were not free in school”, “curriculum was uninteresting”, “we had pressure when monthly tests coming” and “obey teachers’ rules before doing the things you like”. Secondly,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 formed and influenced by their relation with teacher. But there we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 For example, “teacher’s views were different with us”, “we couldn’t do something that teacher did” and “teacher treated students unfair because he didn’t listen to students’ explanation”. So students began to resist teacher’s power and force. These resistant behaviors included made a joke, ignored teacher and his teaching, blurted their feelings out and negotiated with teacher. Finally, I found that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 influenced by their present teacher and their previous teachers. Meanwhile, I also found that the teacher’s power was more than students’ power and the teacher didn’t respect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The value of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 maybe also the value of this study, was voicing for students, striving for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showing out the fact that teacher was the victim of educational structure.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
王俊斌(1999)。批判教育學做為希望轉化的可能性-傅柯式存在美學的對照。教育研究,66,61-75。new window
王秋絨等譯(2002)。學習的弔詭-社會中的個人蛻變(P. Jarvis著)。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雅玲(1999)。圓一個另類教學的夢:我陪一個學習困難學生成長的故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瑞賢(1997)。追求安靜的教室生活?-教師潛在教育學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4),1-12。new window
王瑞賢(1999)。國小每日生活時間的實踐邏輯。教育研究資訊,7(3),37-46。new window
王瑞賢(2001)。聲音政治與課程知識社會學。教育社會學通訊,32,6-11。
王瑞賢(2002)。語言、權力與文化再生產-伯恩斯坦符碼理論之研究。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35-75)。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方德隆(1993)。教學歷程與教室互動。高雄市:復文。new window
方德隆(1999)。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139-177)。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M. Apple原著)。臺北市:桂冠。
石偉平等譯(1995)。結構主義與教育(R. Gibson原著)。臺北市:五南。
朱佩榮譯(2003)。孩子,你們生活得怎樣?(沙爾瓦˙阿列克桑德羅維奇˙阿莫納什維利原著)。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臺北市:高等教育。
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彥儀、郭盈君、蔡韶珊、宋明娟(2003)。現象學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237-258)。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康、李猛譯(2002)。社會的構成(A. Giddens原著)。臺北市:左岸文化。
吳康寧等(1999)。課堂教學社會學。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阮凱利(2002)。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1-29)。臺北市:三民。new window
吳瓊洳(2000)。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作賢(2003)。基層老師被迫三頭六臂。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tpctc.tpc.edu.tw/2000/wwwboard/show.asp?repno=8477&page=1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
林姿慎(2004)。學校體制中的規訓與抗拒-一個國小教師的現場探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郡雯(2002)。Anthony Giddens 結構行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周珮儀(2001)。教學創新了嗎?文本權威的省思。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創新教學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曉芸(2002)。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中輟少年學習經驗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范信賢、謝小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126-143)。臺北市:揚智。
洪塘忻(2004)。喧嘩劇場-國小女性教師聲音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柯瓊惠(2003)。「成人教師/師生關係/課堂經驗」之探討。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鎌德(1996)。紀登士的結構兼行動理論之析評。美歐月刊,11(11),85-105。
洪鎌德(1997)。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臺北市:揚智。new window
翁士勛(2002)。國中學生抗拒型態之質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度行為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如慧(2000)。原住民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以山海中學原住民藝能班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new window
張宏輝(1992)。結構化論的旗手:季登斯。載於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頁270-299)。臺北市:正中。
陳佩文(1998)。原住民非行少年成長環境與學校經驗之探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秀櫻(2004)。「教育研究」的批判教育研究:教研所碩士生的學習經驗。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美玉(1996)。「教師聲音」在專業自主上之意義。臺灣教育,544,20-24。
許美華(2004)。從「結構行動理論」看教學中師生的能動性。國民教育研究集刊(臺中師範學院),12,91-103。new window
許清田(2003)。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國泰(1995)。國小低學業成就生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碧芬(2000)。高職復學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許智英(2001)。國中學生生活科技課程經驗之性別分析:一個教室的個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許殷宏(1998)。紀登斯「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0,93-112。new window
陳維剛譯(1991)。我與你(M. Buber原著)。臺北市:久大、桂冠。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慶林、肖建平、童世斌、徐劍(1997)。中小學生主體性測量為度的初步建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2(6),609-703。
張慶林、陳麗君(2001)。中學生主體性調查問卷全國常模的建立。心理科學,24(4),482-483。
莊燿隆(1999)。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炳城(2004)。國小學生評量經驗的歷程之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臺北市:業強。new window
董玉如(2002)。試煉:分數對學生的意義與作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彰化師範大學諮商心理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new window
楊淑玲(2001)。破殼而出:十四位日出師院原住民女學生的教育經驗。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new window
楊雅婷譯(2002)。激發學習潛能的學校教育(P. Waldron, T. Collie & C. Davies原著)。臺北市:巨流。
裴娣娜(1999)。發展性教學與學生主體性發展。湖南教育(素質教育思與行),1,14-16。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芬芳(2003)。現階段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主體性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美玲譯(1995)。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M. Belenky, B. Clinchy, N. Goldberger & J. Tarule原著)。臺北市:遠流。
蔡家宇(2001)。「學習型家庭方案」參與者的學習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明芳(200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曜任(1997)。經常違規兒童之學校經驗研究:以五個國小個案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顏真編譯(2003)。史賓塞的快樂教育(H. Spencer原著)。臺北市:城邦文化。
羅天豪(2003)。薩伊德後殖民主義及其對台灣師生關係義蘊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bowitz, K. (2000). A pragmatist revision of resistance theor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4), 877-907.
Bassey, M. (1999).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tting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lackledge, D. & Hunt. B. (1985).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Capella N. (1995).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their school experience: Two dialogue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ochran, L. (1990). Narrative as a paradigm for career research. In R. Young & W. Borgen (ed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areer (pp. 57-59). New York: Praeger.
Cornbleth, C. (1990). Curriculum in contex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Craib, I. (1992). Anthony Gidden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Delamont, S. (1983).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Erickson, F. & Shultz, J. (1992). Students’ experience of the curriculum. In P.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79-98). New York: Macmillan.
Gibson, W. (1994). The “speaking voice” and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In P. Elbow (ed.). Landmark essays on voice and writing (pp. 11-18). CA: Hermagoras Press.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ntis, A. (1990). Educative Research, Voice, and School Chang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0(4), 443-467.
Giroux H.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1991). Border pedagogy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sm. In S. Aronowitz & H. Giroux (eds.), Postmodernism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pp.114-135).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oodlad, J. (1984). A place called school: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Hargreaves, D.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agan Paul.
Harwick, C. (2000). Student voices: Reflections on the continuation high school experience.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Haskell, K. (1997). The one-eyed doe: A study of connections among teacher training, pedagogy, and student resista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atch, J. & Wisniewski, 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s.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Jackson, P. (1968).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Johnson, E. (2000). Rhetorics of pedagogy: A study of three models of student subjectiv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owa.
Lehmann, W. (2003). Choosing to labour: Reconceptualizing structure and agency in school-work transi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Lopez, M. (2004). Stories from the heart: Youth narratives on alternative schooling experien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Miller, D. (1997). Finding voice: A teacher's articulation of her subjectivity in power relations and health.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anada.
Mohamed, E. (2002). Bad kids: Control, resistance, and social hierarchy in a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 disord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Munns, G. & McFadden, M. (2000). First chance, second chance or last chance? Resistance and response to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1(1), 59-75.
Murphy, P. (1991). Assessment and gender.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1(2), 203-215.
Richmond, V. & McCroskey, J. (1992). Power in the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concern. N. J.: Erlbaum.
Riessman, C.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 Sage.
Rogers, C. (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Ohio: C.E. Merrill.
Saryusz-Szarska, M. (2000). Jumping into the learner's shoe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ake, R. (2000). Case studies.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435-454). New York: Macmillian.
Wardrope, W. (1995).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students' choices of resistance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Weisner, J. (1999). When someone in us awaken: Emerging teacher voice and student voi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Woods, P. (1983). Sociology and the school: 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