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所國小老舊校舍重建歷程之探究
作者:王光宗
作者(外文):Wang, Kuan-tzong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慶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學校建築決定過程組織文化成員互動school buildingsdecision-making processorganizational culturepersonal intera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3
本研究採敘事研究,藉由研究者的自我敘說與焦點團體座談,陳述一所國小校舍重建的歷程,從需求評估、經費申請、規劃設計、招標發包、營繕工程與驗收核銷等,並與學校建築研究、決定過程、組織文化與成員互動之文獻作對話,透過研究者的親身體驗,搭配焦點團體座談,增加資料的飽和度,去描繪出老舊校舍重建的人、事、物互動關係。
結論如下:
一、基於師生安全與社區期待,去整建老舊校舍。
二、從需求評估到驗收核銷,共同決定校長負責。
三、校舍重建問題等待解決,經費與時間是關鍵。
四、全心投注也要經營公共關係,化阻力為助力。
五、新校舍新氣象,價值觀與基本假定重新建構。
建議如下:
一、教育部政策制定:透明資訊平台、落實責任制度、辦理研習對話、鼓勵企業認養。
二、教育局政策執行:合理設計費率、給予合理時間、裁併校列入考量、工程協助查核。
三、校舍重建學校校長:了解量體需求、成立工作小組、增長經驗知能、尊重建築專業、經常
召開工程協調會。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describes the rebuilding process of the aging building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building process includes school needs evaluation, financial subsidy application, new building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bidding and repair,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final verification.The researcher narrates the rebuilding process with the school architecture research,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ersonal interaction references. The researcher uses hi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o represen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eople and the events involved in the school rebuilding proces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below.
First, the reason why the principal decides to rebuild the old building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oncern for the safety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buildings are too old to keep the duration. Some principals have to execute the task just because the former principals applied the funds before, or just because this is the expectation from the whole community.
Second,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rebuilding, many decisions are made by the whole colleagu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s about choosing architect and construction company are not controlled by the principal. The principals who have more experiences can make correct decisions faster and better.
Third, there are lots school rebuilding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he keys are time and funds.
Fourth, if the problems are about public relations, all decisions should be made after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Then the possible conflicts can be avoided.
Fifth, with the new buildings are constructed, the basic consumptions will be reconstructed also.
For the reflectios listed above,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n open platform for school building, and encourage the enterprises to help and support the school rebuil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the full fund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allow enough time for school rebuilding,consider the school reducing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verification. The last, the principal should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school building,set up a team and hold meetings to coordinate all events during the school rebuilding process.
中文文獻
921網路博物館(2009)。921地震小資訊。2013/11/08取自http://921.gov.tw/edu/edu-commonsense.html。
于宗先(1990)。台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11-18頁)。臺北:臺灣書店。
內政部統計處(2013)。出生人數、出生人口性比例。2013/11/08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內政部營建署(2013)。建築技術規則。取自http://w3.cpami.gov.tw/law/law/lawe-2/b-rule.htm。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Freire, P.)。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王中茜(2004)。都市毗鄰國民中小學校園設施資源共享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new window
王育玲(2013)。通霄國小新建校舍落成,百年老校脫胎換骨。2013/12/15取自http://www.miaoli.gov.tw/cht/newsview.php?menuID=3381&forewordID=176612&secureChk=f3a2d77c1d14c399d044db34000dad24。
王素芸(2010)。教師教學相關領域性對校長學校經營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66,84-103。
王瀅翠(2005)。既存中小學老舊校舍結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博碩士班,臺南。new window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臺北:巨流。
曲筱帆(2003)。綠建築工具之應用與推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朱柔若譯(2002)。社會硏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Neuman, W. L.)。臺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
行政院(2009)。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報告書(核定本)。2013/12/10取自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3D06E532B0D8316C&sms=4ACFA38B877F185F&s=3905AF615651B92B。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1)。政府採購法。2013/07/10取自http://www.pcc.gov.tw/pccap2/BIZSfront/MenuContent.do?site=002&bid=BIZS_C00004027。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2a)。採購契約變更或加減價核准監辦備查規定一覽表。2013/12/10取自http://erp.pcc.gov.tw/pccap2/BIZSfront/MenuContent.do?site=002&bid=BIZS_C00007270。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2b)。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2013/12/10取自http://www.pcc.gov.tw/pccap2/BIZSfront/MenuContent.do?site=002&bid=BIZS_C00007162。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財物標準分類(102年版)。2013/07/10取自http://www.dgBSs.gov.tw/public/Attachment/3107112912A8RC8SAF.xls。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1-29頁)。臺北:三民。new window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new window
吳佩青(民2012)。國民小學教育空間品質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吳佩華(201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以苗栗縣一所國小為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
吳宗立(2005a)。學校行政決策。高雄:麗文。
吳宗立(2005b)。學校危機管理案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5-154。new window
吳宗立(2007)。教育品質:學校經營的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60,17-29。new window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臺北:師大書苑。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原作者:Patton M. Q.)。嘉義:濤石。(原著出版年:2002)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五南。new window
吳金香、顏士程(2007)。學校行政決定研究論文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49,45-67。
吳俊靚(2003)。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以竹山鎮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思萍(2012)。結構舊外牆新 竹山教室「老背少」。2013/10/10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25086 。
吳珮君(2006)。新學校的行銷策略分析--以政大附中首次招生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41,165-175。
吳清山(2004)。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8)。空間領導的展望—兼談臺北市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174,5-9。new window
吳清山、王令宜(2011)。協同領導的意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行政研究,1(2),1-29。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佑(2005a)。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2005b)。公共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1,155。
吳清基(1992)。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臺北:文景。
吳順永(2012)。第18屆建築園冶獎 臺南市教育局3件得獎。2013/11/10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2/04/07/11690-2802266.htm。
李元墩、王水文、蔡柄權、陳金松、吳仕捷、陸正威與王海秀(2009)。耐震評估、補強執行策略—台南市實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70期增刊(技術專刊)」。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李佳玲(2002)。國小校長決定行為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21,28-40。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5-68頁)(原作者:Bogdan, R. C. & Biklen, S. K.)。臺北: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李梅金(2012)。議員抨擊校園廳舍多達兩百所沒有使照市府允諾全面檢驗。2013/11/05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2/10/17/380781
李錫津(2008)。機關組織的空間領導。2013/11/06取自http://welearning.taipei.gov.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2179。
杜怡萱(2004)。RC學校建築結構振動台試驗與耐震診斷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臺南。
沈秀春(2005)。大專技職校院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臺北。
周淑卿(2003)。國小教師在課程領域專業身分認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麗蘭(2010)。民間團體:等到經費,學校崩了。2013/02/08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00723000379.html。
房書勤(2011)。國小教室老背少,一樓石磚二樓鋼筋下雨漏水。2013/02/10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1/09/26/480046。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頁70-86。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3)。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林佳蓉(2012)。新校舍建築設施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以高雄市後勁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研究所,臺南。
林佩蓉、陳淑琦(2003)。幼兒教育,臺北:空大。
林孟勳(2013)。議員黃麗招、林燕祝、曾培雅、林美燕關心長安國小校舍修繕。2013/11/03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coolanews/post/1324794504。
林明地(2004)。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new window
林明地(2012)。校長的學習:學會平衡。教育研究月刊,222,57-68。new window
林明地、陳威良(2010)。國小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學刊,35,129-165。new window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保源(2012)。臺灣大型民俗節慶活動效益評估指標建構及模式驗證之研究-以台東炸寒單爺民俗節慶活動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new window
林盛豐(2003)。迫切的危機—校園重建中921重建委員會的角色。載於教育部(監製),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突破與創新(12-17頁)。臺北:巨石國際。new window
林盛豐(2010)。提昇公共工程品質的幾個關鍵性策略。台灣建築報導雜誌,175,100-101。
林進丁(2011)。探討符號互動論及其在學校組織文化研究和教育的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71,17-34。
林傳富(2009)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組織再造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臺中。
林曉雲、李容萍、江志雄(2013)。229棟大專建物、明年未補執照就拆。2013/10/18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10/today-life15.htm。
林曉雲、蔡淑媛、林良哲(2013)。震撼教育,96校受損37生傷。2013/10/18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8/today-fo8.htm。
林曜聖(2005)。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中的學校政治作為—校園為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5,64-76。
林麗冠譯(2002)。有效的決策。載於林麗冠(譯),決策制定(1-24頁)(原作者:Drucker, P. F.)。臺北:天下遠見。
林憲德(2006)。新校園運動的省思。載於《反省與對話:921 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會議資料(頁67-76)。臺北:建築改革合作社。
邱奕統(2013)。青埔國中又流標,明年招生恐跳票。2013/11/03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3/today-north2.htm。
邱乾國(2005)。國民中小學校園整體規劃—實務工作探討。教育部南區新校園永續規劃研習,高雄縣政府。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2004)。文化(原作者:Jenks, C.)。臺北:巨流。
姜樂靜(2009)。在科學與不科學之間,我們建築。科學發展月刊,436,20-25。
施榕鑫(2012)。小校裁併與校長的轉譯領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2,1(14),10。
洪楠傑(2012)。國小校舍建築興建歷程與總務主任工作壓力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洪肇君(2013)。台灣設計的小學、強震後挺立。2013/11/15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8%A8%AD%E8%A8%88%E7%9A%84%E5%B0%8F%E5%AD%B8-%E5%BC%B7%E9%9C%87%E5%BE%8C%E6%8C%BA%E7%AB%8B-213000662.html。
紀佳琪、林坤燦、蕭國倉(2011)。主動危機管理在學校行政決定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75,149-168。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臺北:巨流。
范熾文(2001)。教育行政決定的模式之分析:從傳統到權變。學校行政,15,48-59。
唐在馨(2013)。25工程追加逾4億,議員疑低價搶標。2013/12/0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9/today-center14.htm。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載於翁開誠(主編),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學,16,119-156。new window
夏紹彰(2006)。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8,19-65。
夏鑄九(2007)。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論現代建築在台灣的論述形構與漢寶德的建築省思。城市與設計學報,17,77-116。new window
孫慶馨(2013)。學校組織文化與雲端運算服務使用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徐岩奇(2005)。台灣需要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公共工程制度。台灣建築報導雜誌,123,46-47。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載於翁開誠(主編),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學,16,23-69。new window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new window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517-576頁)。臺北:學富。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探索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原著者:Manen, M. V. )。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103,101-110。new window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涂鉅旻(2013)。學校圍牆內縮,竟蓋在溜滑梯上。2013/11/03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3/today-taipei6.htm。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應用。教師天地,120,28-36。
張金淑(2006)。永續校園的推動與展望。學校行政雙月刊,44,66-84。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基義(2010)。多元紛呈混沌初始的臺灣建築教育。台灣教育,665,8-10。
張淑珺(2011)。新校舍先期規劃之研究-以臺北市永建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張紹勳(2004)。管理學。臺中:滄海。
張菁雅(2013)。327地震117校舍災損修繕 要花2000多萬。2013/10/2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pr/2/today-center20.htm。
張德銳(2006)。教育行政組織。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217-249頁)。臺北:五南。
張慶勳(1995)。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new window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五南。new window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復文。new window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五南。new window
張慶勳(2010)。教育學研究方法的哲思與知能。教育研究月刊,200,36-45。new window
張慶勳(2011)。論文寫做軟實力-悠遊在研究寫作天地中。臺北:五南。
張潤書(2009)。行政學(修訂四版)。臺北:三民。
張瓊烽(2008)。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
教育部(2000)。國語辭典簡編本。2013/02/25取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main.htm
教育部(2002)。新校園運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設備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教育部95年度施政績效報告。2013/02/25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761
教育部(2009a)。國中小老舊校舍補強整建計畫。2013/02/25取自http://erp.moe.gov.tw/plan.php?plan_code=03。
教育部(2009b)。教育部97年度施政績效報告。2013/02/25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97年度施政績效評估.pdf。
教育部(2010)。「校舍安全檢核小組」設置要點。2013/02/25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3)。國民小學概況表。2013/11/25取自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MQA3AA2。
教育部國教司(2005)。國民中小學老舊校舍整建作業規範-打造一個安全樸實、健康友善、永續環保的新校園。2013/02/25取自http://teacher.sljh.tp.edu.tw/t415/LAW/%E5%9C%8B%E6%B0%91%E4%B8%AD%E5%B0%8F%E5%AD%B8%E8%80%81%E8%88%8A%E6%A0%A1%E8%88%8D%E6%95%B4%E5%BB%BA%E4%BD%9C%E6%A5%AD%E8%A6%8F%E7%AF%84.htm。
教育部國教署(2013)。打造安全教學環境、營造優質永續校園─教育部國教署持續推動國民中小學老舊校舍補強整建。2013/12/04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1934&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91頁)。臺北:三民。new window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原著者:Glesne, C.)。臺北:高等教育。
連依雯(2008)。老舊校舍空間改善評估指標架構之建立—以臺中市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臺中。
郭一勤(2013)。台灣國小學校建築的論述與實踐(1980-2001)(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士論文,臺北。
郭安家(2013)。導盲磚錯置 營建署大樓害碰壁。2013/11/2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18/today-taipei4.htm。
郭幸宜(2011)。近9成憑人脈找工作、「靠爸族」職場有人罩。2013/10/25取自http://www.cardu.com.tw/news/detail.php?nt_pk=28&ns_pk=13451。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郭慧龍(2013)。學校人員懲戒處分初探。學校行政雙月刊,87,173-201。
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61-74。new window
陳木金、謝紫菱、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的學校學習文化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51-58。new window
陳成良編譯(2013)。川震喪子母,年年母親節被「維穩」。2013/11/2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13/today-int6.htm。
陳幸仁(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3,67-86。new window
陳玫月(2003)。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臺北。
陳秋雲(2011)。大甲國小校舍舊爭取經費重建。2013/11/05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327170。
陳美如、郭昭佑(2008)。傾聽孩子的聲音:理想中的學校與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76,98-110。new window
陳美鳳(2012)。集體記憶與文化傳承之研究-以中臺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
陳清山(2011)。考量多目標及規劃偏好之中小學校舍最適規劃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臺北。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一所臺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new window
陳藜榕(2007)。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單小琳(1999)。重建學校工程的危機與轉機。學校行政雙月刊,4,26-31。
彭懷真(2003)。婚姻與家庭(修訂三版)。臺北:巨流。
曾光宗(2009)。與社會接觸的「課外活動」。台灣建築報導雜誌,160,54-56。
曾旭正(2008)。校園空間營造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74,39-48。new window
曾慈慧(2011)。兒童的校園環境涉入、地方感與學校認同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4(1),109-139。new window
曾增栩(2006)。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南投縣某國民中學學校建築美感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曾慧玉(2012)。校園空間規劃與使用之實證研究-以東湖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建築學系,新北市。
湛淵源(2002)。影響鋼筋握裹行為主因素-混凝土品質、強度和界面密實性。2013/11/03取自http://www.twce.org.tw/info/%E6%8A%80%E5%B8%AB%E5%A0%B1/289-3-1.htm。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臺北:五南。
湯志民(2007)。優質學校校園營造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清基(主編),優質領航-校園營造篇(6-27頁)。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湯志民(2008a)。教育領導新論:空間領導的理念與策略。「 2008 年教育品質與教育評鑑」會議手冊暨論文集(一)(35-56頁),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暨南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聯合舉辦。new window
湯志民(2008b)。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4,18-38。new window
湯志民(2009)。教育領導與學校環境。敎育研究月刊,181,16-28 。new window
湯志民(2010a)。2010年優質學校校園營造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金盛等(編著),優質典範學校-情境與資源篇(220-233頁)。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湯志民(2010b)。學校建築與規劃:台灣未來十年的新方向。「2010學校建築研究: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new window
湯志民(2011)。學校空間領導指標建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09,68-84。new window
湯志民(2012)。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空間領導方式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5(1),1-28。new window
湯志民、何昕家、湯為國(2008)。臺灣學校建築研究之發展-博碩士論文及學會年刊之探析(1968-2007)。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辜士陞(2008)。30年一次,嘉義進入大地震週期?。2013/11/05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080514193437。
馮朝霖(2000)。化混沌之情、原天地之美-從情藝教育至教育美學。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1-31。臺北:五南。
馮朝霖(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49-60。new window
黃文煌(2012)。國家卓越建設獎3校下月受獎。2013/11/0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24/today-south15.htm。
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臺北:建築情報。
黃世孟、曾漢珍(1990)。台灣地區學校建築研究之回顧與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19-53頁)。臺北:臺灣書店。
黃玉英(2004)。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規劃現況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黃玉鼎(2013)。社口國小校舍氯離子超標,立委楊瓊瓔力爭拆除重建。2013/11/18取自http://taiwanhot.net/portal.php?mod=view&aid=30111。
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二版)。臺北:東華。
黃明堂(2013)。豐源國小遊客多,開學日忙善後。2013/11/0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19/today-south4.htm。
黃彥超(2013)。一所國立高中的校長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7,1-29。
黃茂松(2011)。6千萬重建小學、美麗校舍卻不實用。2013/11/05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110227181146。
黃玿琮(2013)。中市警察局遷建案、立委楊瓊瓔現勘協調。2013/11/05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3/08/26/626960。
黃德祥、張景棠(2010)。中小學優質化學校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193,63-77。new window
楊清芬(2011)。學校建築生命歷程-教育與建築的持續對話(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
楊斯如(2003)。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行為詳細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臺北。
溫金豐(2007)。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學貫行銷。
萬新知(2008)。國民小學建築美學內涵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6,36-53。
萬新知(2009)。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new window
葉貝羚(2007)。台灣典型校舍震損資料庫與耐震評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臺南。
葉連祺(2010)。領導能力類型學之初步建構。當代教育研究,18(3),91-124。new window
廖培珊、伊慶春、章英華(2002)。調查資料之三角交叉分析:以大學社區生活品質之評估為例。調查研究,11,105-131。new window
廖雪茹(2013)。麻園國小重建,寄望中央金援。2013/11/2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30/today-north5.htm。
廖肇祥(2011)。全木校舍腐蝕、教室會下雨。2013/12/05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22400089.html。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建築。臺北:藝術家。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維基百科(2014)。鋼筋混泥土。2014/01/10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2%A2%E7%AD%8B%E6%B7%B7%E5%87%9D%E5%9C%9F。
臺南縣政府(2005)。臺南縣國民中小學重大工程行政作業參考手冊(草案),未出版。臺南。
趙佳韻(2013)。竹湖國小校舍即將補強,移校上課交通搞不定。2013/11/10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7%AB%B9%E6%B9%96%E5%9C%8B%E5%B0%8F%E6%A0%A1%E8%88%8D%E5%8D%B3%E5%B0%87%E8%A3%9C%E5%BC%B7-%E7%A7%BB%E6%A0%A1%E4%B8%8A%E8%AA%B2%E4%BA%A4%E9%80%9A%E6%90%9E%E4%B8%8D%E5%AE%9A-094651629.html。
趙佳韻(2013)。校舍工程不如預期,臺東特教學校延後搬遷。2013/11/10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6%A0%A1%E8%88%8D%E5%B7%A5%E7%A8%8B%E4%B8%8D%E5%A6%82%E9%A0%90%E6%9C%9F-%E8%87%BA%E6%9D%B1%E7%89%B9%E6%95%99%E5%AD%B8%E6%A0%A1%E5%BB%B6%E5%BE%8C%E6%90%AC%E9%81%B7-032058230.html。
趙相子(2008)。學校組織在地文化的深耕:一所客家小學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劉木賢(2012)。力與理:談令建築師頭痛的「設計審查機制」。載於王俊雄、殷寶寧(主編),建築.希望:建改社異論集,2007-2012(100-107頁)。臺北:田園城市。
劉世閔(2005)。淺談研究倫理(一)。教育研究月刊,139,126-128。new window
劉世閔(2007)。中等教育行政創新與學校潛在文化之初探。「2007年教育品質確保與創新學術研究會」發表之論文,屏東教育大學。
劉茂玄(2002)。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彰化市某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
劉貞貞、劉舜仁(2007)。臺灣國民小學建築空間形態演變之探討。建築學報,61,175-195。new window
劉榮、林相美(2013)。耐震力不足,41棟危險校舍照常上課。2013/11/0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15/today-taipei6.htm。
蔡文正(2007)。學校公共關係的理念與理論基礎。載於張慶勳(主編),學校公共關係(2-33頁)。臺北:五南。
蔡佩雯(2013)。化仁國中集會場風吹帆布頂立委齊請命籲建館。2013/11/05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5%8C%96%E4%BB%81%E5%9C%8B%E4%B8%AD%E9%9B%86%E6%9C%83%E5%A0%B4%E9%A2%A8%E5%90%B9%E5%B8%86%E5%B8%83%E9%A0%82%E7%AB%8B%E5%A7%94%E9%BD%8A%E8%AB%8B%E5%91%BD%E7%B1%B2%E5%BB%BA%E9%A4%A8-115114248.html。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五南。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new window
蔡培村(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修訂二版)。高雄:麗文文化。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0)。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著者: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著。臺北:心理。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鼎茂。
蔡嘉俊(2011)。老舊學校建築永續發展之營建管理計劃—以某大學整建工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土木防災工程研究所,新竹。
蔡德明(2005)。談混凝土的中性化與白華現象。2013/11/03取自http://www.twce.org.tw/info/%E6%8A%80%E5%B8%AB%E5%A0%B1/197-2-2.htm。
鄭瑞隆譯(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6頁)(原作者:Bogdan, R. C. & Biklen, S. K.)。臺北: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new window
鄭詩慧(2004)。教育指標、經濟指標對綠色國民所得代表指標之關聯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
鄭語謙(2012)。苗栗僑樂校舍,老牆拉皮變年輕。2013/11/03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11581。
蕭富陽(2006)。桃園縣新設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
蕭森鎮(2011)。影響學校創新經營能力因素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桃園。
賴永和、劉世閔(2012)。荀子的政治策略及其對校長行政運作上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81,1-25。
薛芳芸(2004)。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謝介裕、林曉雲、徐義平(2013)。校舍位移傾斜,鹿谷國中震出豆腐渣工程。2013/11/03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4/today-t1.htm。
謝文全(2009)。教育行政學(三版)。臺北:高等教育。
謝武雄、徐義平(2013)。違法徵民地,公園變學校,國體恐須還地。2013/11/05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9/today-north1.htm。
謝鳳秋(2013)。「經費面臨中央收回…」中市10校校舍重建,逾2億留住了。2013/11/05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7%B6%93%E8%B2%BB%E9%9D%A2%E8%87%A8%E4%B8%AD%E5%A4%AE%E6%94%B6%E5%9B%9E-%E4%B8%AD%E5%B8%8210%E6%A0%A1%E6%A0%A1%E8%88%8D%E9%87%8D%E5%BB%BA-%E9%80%BE2%E5%84%84%E7%95%99%E4%BD%8F%E4%BA%86-202815007.html。
簡如姬(2009)。桃園縣新設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規劃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
簡建如(2009)。型塑學校文化及組織氣氛之歷程:一位國小校長領導的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羅彥傑編譯(2008)。豆腐渣校舍貼網,川震老師慘遭勞改。2013/11/06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31/today-int1.htm。
嚴祥鸞(1998)。女性主義的倫理與政治。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93-137頁)。臺北:三民。new window
蘇麗春(2007)。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合理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西文文獻
Allard, I. N. (2010).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Moderators of culture gap. December 05,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udini.proquest.com/view/examin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goid:749945161.
Blase, J. (1991). 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s: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lase, J. & Blase, J. (2002). The micropolitics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A call for researc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8(1), 6-44.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ft, R. L.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aymond A. :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9).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s.
Deal, T. E. (1985). The symbolism of effective school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5(5), 601-620.
Deal, T.E. & Kennedy, A. A. (1983). Culture and school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0 (15), 14-15.
Debbie, S. (2005).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formation outlook, 19(6), 18-19.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2005).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London: Sage.
Dunn, W. N. (2008).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4th ed.). N.J.: Prentice Hall.
Gardner, R. L. (1999). Benchmark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ganizational as a primacy factor in safety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 Safety, 44(3), 26-32.
Gisolfi, P. A. (2004). The evolving campus-choosing the wisest course for campus upgrades.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August 12,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asumag.com/renovation/evolving-campus.
Gorton, R. A. (1987). Schoo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Important concepts, case studies, and simulations (3rd ed.).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223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Hargreaves, D. H. (1995). School cultur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6(1), 23-46.
Hoy, W. K. & Miskel, C. G. (200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8 th ed.). Boston: McGraw-Hill.
Kennedy, M. (2004). Getting more for less.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August 11,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asumag.com/mag/getting-more-less.
Lackney, J. A.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school facilitie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ERIC Number: ED439594) August 11,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eric.ed.gov/?id=ED439594.
Lemasters, L. K. (1997). A synthesis of studies pertaining to facilities,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 Sa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indle, J. C.(1999).What can the study of micropolitics contribute to the practice of leadership in reforming schools?.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9, 171-178.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04).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Mader, D. R., & Willi, J. G (2002). New generation of schools. August 20,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cilitiesnet.com/facilitiesmanagement/article/New-Generation-of-Schools--1393.
McConachie, L.(2007)。跨越科技隔閡,前瞻學校未來式。November 04,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Lorne_McConachie.aspx.
Mitchell, M. A. & Donald, Y. (2002). How to use your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competitive tool. Nonprofit World, Madison, 20(2), 33-34.
Ogbonna, E & Harris, L. (2002).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sights from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2(1), 22-53.
Ott, J. S. (1989).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Rawls, J. (198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Newbury Park, CA: Sage.
Robbins, S. P. & Judge, T. A. (201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4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chein, E. H. (200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3r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neider, M. (2002, November). Do school facilities affect academic outcomes? December 05,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70979.pdf.
Schoen, L. T. & Teddlie, C. (2008). A new model of school culture: a response to a call for conceptual clarity.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9(2), 129-153.
Schumpeter, J. A. (2000).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 Routledge.
Shenton, A. & Dixon, P. (2004). Debates and paradoxe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qualitative method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22, 1-12.
Shenton, A. (2004). Strategies for ensuing trust worthines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22, 63-75.
Valkiria, D. N. (2008). School building condition, school attend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 Amediationmode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8, 278-286.
Watson, C. (2003). Review of building quality using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December 05,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stoccupancyevaluation.com/publications/pdfs/POE%20OECD%20V4.pdf.
Weick, Karl E. (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