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國小歷史課程的變遷與兒童歷史記憶之研究─以1949年以後之臺灣地區國小社會科為範圍
作者:黃漢文
作者(外文):Huang,Hanw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仲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歷史教育歷史記憶社會科社會學習領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0
臺灣國小社會科的歷史課程,自民國38 年(1949)臺灣地區實施民國37
年在大陸修訂的社會科課程以來,至民國90 年實施至今的九年一貫國中小社
會學習領域課程為止,一共經歷了37 年、41 年、51 年、57 年、64 年、82 年
六次修訂,以及89 年的一次制訂。前面的六次修訂,兒童的歷史記憶以中國
史為主,臺灣史的歷史記憶則隨歷年的課程修訂而逐漸增加,也有頗多與本國
史相關連的世界史的歷史記憶。89 年的這次制訂,是五十年來,臺灣國小社
會科的歷史課程的天翻地覆大變動,因而這十年已經產生了兒童對中國歷史記
憶的消解,與重新建構臺灣歷史記憶之間的大轉變。
從此臺灣史的歷史記憶成為主體,中國史的歷史記憶幾已消失殆盡,世界
史的歷史記憶則較為貧乏。
過去(90 年之前)兒童的歷史記憶,除了臺灣史之外,可總結為下列諸
項:
1、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
2、民族融合的歷史記憶
3、治亂興衰與偉大人物的歷史記憶
4、古聖先賢及其教誨的歷史記憶
5、兼容並蓄的燦爛文化的歷史記憶
6、漢唐元清盛世開疆拓土的歷史記憶
7、明恥立信與近現代屈辱的歷史記憶
8、國父革命與建立民國的歷史記憶
9、日寇入侵與對日抗戰的歷史記憶
10、較為豐富的世界史的歷史記憶
現在兒童的歷史記憶,沒有了中國史,亦可總結為下列諸項:
1、漢人、平埔族、高山族的歷史記憶
2、漢番衝突與融合的歷史記憶
3、民變械鬥的歷史記憶
4、寺廟鬼神的歷史記憶
5、外來文化的啟迪的歷史記憶
6、悲情抗爭的歷史記憶
7、占據割讓的歷史記憶
8、臺灣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
9、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記憶
10、較為貧乏的世界史的歷史記憶
由於所謂「同心圓理論」課程的種種缺失,我國應借鑑並採行美、英等先
進國家,或是海峽對岸大陸現行的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歷史課程。
關鍵詞:歷史教育、歷史記憶、社會科、社會學習領域
參考書目(依出版時間排序)
一、歷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1.盛朗西編,《小學課程沿革》,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3年3月,初版。
2.教育部修正頒行,《幼稚園‧小學課程標準》,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5年7月,初版。
3.教育部修正公佈,《小學課程標準─附各科教學要點》,民國37年9月。
4.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國民學校各科教材調整說明》,臺北:臺灣書店,民國41年11月,初版。
5.教育部修正公佈,《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2年6月,臺初版。
6.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印,《教育部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一輯)》,民國48年6月,初版。
7.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印,《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草案》,民國49年11月,初版。
8.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印,《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草案》,民國50年10月,初版。
9.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2年11月,臺9版。
10.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8年8月,臺8版。
11.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印,《修訂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參考資料》,民國63年。
12.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5月,臺初版。
13.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新頒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研習資料》,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66年5月,初版。
14.教育部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臺捷,民國82年12月,初版。
15.教育部印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民國90年1月,初版。
16.教育部印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民國90年1月。
17.教育部印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民國92年1月。
二、歷年國小歷史與社會科教科書
1. 國立編譯館編,教育部審定第三次修訂本,《高級小學歷史》第一~四冊,民國39年8月~12月,臺灣版。
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一~四冊暫用本,民國49年8月~50年1月,修訂版。
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一~四冊暫用本,民國55年8月~56年1月,修訂版。
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一~四冊暫用本,民國55年8月~56年7月,初版。
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八冊,民國57年8月~61年1月,初版。
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民國67年8月~73年1月,初版。
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民國83年8月,改編本6版~90年7月,改編本7版。
8. 教育部審定,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5年8月~91年2月,正式本初版。
9. 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85年~91年2月,初版。
10.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公司,民國85年8月~91年2月,初版。
11.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翰林出版公司,民國85年8月~91年2月,初版。
12.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新學友書局,民國85年8月~91年2月,初版。
13.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5年8月~100年2月等各版本。
14.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公司,民國93年8月~100年2月等各版本。
15.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南:翰林出版公司,民國95年8月~100年2月等各版本。
16.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十二冊,臺北:仁林文化出版公司,民國93年8月~96年1月等各版本。

三、專書
1. 何炳松譯,《歷史教學法》,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13年12月,初版。
2. 劉澤榮等譯,《蘇聯的歷史科學與歷史教學─吉謝夫講演集》,北京:時代出版社,1953年10月,新1版。
3. 王芝九、宋國柱編,《中學歷史教師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1月,第2版。
4. 吳元杰編著,《小學社會科教學法》,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民國50年10月,初版。
5. 翦伯贊,《歷史問題論叢》,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2月,新1版。
6. 聯教組織中國委員會叢書編譯小組編譯,《中小學歷史教學》,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6年3月,臺初版。
7. 歷史研究編輯部編,《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等問題的討論》(第一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年12月,第1版。
8. 王德昭,《怎樣教歷史》,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6年10月,臺7版。
9. 彭駕騂,《國校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臺灣書店,民國57年3月,初版。
10.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民國61年,未刊月。
11.韋宏璋,《歷史教學方法研究》,臺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民國63年4月,初版。
12.臺灣省教育廳編印,臺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我教社會科的教學心得》,民國63年9月,初版。
13.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新1版。
14.陳安仁,《歷史教育通論》,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4年12月,初版。
15.徐南號編著,《小學教材編選法》,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3月,臺2版。
16.吳安家,《中共史學批判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10月,初版。
17.A. L. Rowse著,廖中和譯,《歷史的功用》,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10月,第3版。
18.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中國歷史人物廣播講座專集》,臺北:教育部,民國71年9月,初版。
19.章炳麟,《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20.白壽彝,《歷史教育和史學遺產》,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21.嚴耕望,《治史答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初版。
22.包啟昌主編,《小學歷史教師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23.臧嶸、周發增編,《歷史教學研究的新探索─全國歷史教學研究會論文集第二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2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編印,《國際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民國75年6月,初版。
25.劉德勝,《小學社會科課程結構與內涵》,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6年2月,初版。
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中華民國七十六年科際整合研討會論文集(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國76年8月,初版。
27.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中小學社會學科教育目標研究報告》,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10月,初版。
28.歐用生,《初等教育的問題及改革》,臺北:南宏圖書公司,民國76年11月,初版。
29.北京教育學院編,《中學歷史教學手冊》,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30.金相成、陸滿堂、陳雪良,《歷史教學法概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31.錢穆,《國史大綱》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2月,修訂15版。
32.周發增、臧嶸、孫恭恂編,《歷史教學社會功能的探討─全國歷史教學研究會論文集第三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3.威爾遜(Richard W. Wilson)著,丁庭宇等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臺灣地區兒童政治社會化的探討》,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7月,第4版。
34.周經媛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臺北:教師研習會,民國79年5月,初版。
35.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國民小學語文社會學科教科書研究報告》,民國79年8月,初版。
36.姚秀彥、王仲孚、何啟民,《歷史人物分析》(上、下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79年9月,初版。
37.夏子賢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38.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歷史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歷史卷》,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39.徐雪霞,《光復以來中學歷史教科變遷及意識型態分析系列之一:國初中本國史》,臺南:供學出版社,民國80年6月,初版。
40.程健教,《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7月,初版。new window
41.寧裕先、熊守清、胡任敏主編,《歷史教育方法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42.黃光雄等,《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社會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國81年4月。new window
43.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1年6月,初版。
44.張玉成,《英國小學社會科課程之分析》,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1年12月,初版。
45.甘肅省歷史學會、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編,《歷史教學與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46.黃俊傑,《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2年1月,初版。
47.朱際鎰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歷史與歷史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3月,初版。
48.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歷史科教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4月,初版。
49.呂愛珍,《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6月,初版。
50.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歷史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歷史卷》,瀋陽:瀋陽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51.金相成主編,《歷史教育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52.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12月,初版。
53.王鐸全、李稚勇,《比較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54.魏授章,《歷史課堂教學藝術》,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55.黃政傑,《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民國84年3月,初版。new window
56.孫恭恂,《歷史教學的藝術與技巧─歷史教育論稿》,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57.蘇壽桐,《史編拾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58.王鐸全,《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59.張榮芳主編,《歷史教學與視聽媒體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民國85年3月,初版。
60.郭實渝譯,《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推廣版,臺北:教育部,民國85年6月,初版。
61.郭實渝譯,《美國幼稚園~四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拓展兒童對世界時空的認識》,臺北:教育部,民國85年6月,初版。
62.蘇壽桐主編,《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歷史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63.林美珍,《兒童認知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64.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臺北:教育部,民國85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65.于友西主編,《基礎教育現代化教學基本功(中學歷史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66.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86年,初版。new window
67.趙亞夫,《中學歷史教育學》,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68.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69.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研究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面向21世紀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20世紀末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的改革及其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70.趙秀玲主編,《歷史教育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71.李純武,《歷史文稿選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72.趙恆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73.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印,《社會學科教育之趨勢》,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民國87年4月,初版。
74.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印,《歷史學科教育之趨勢》,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民國87年4月,初版。
75.林清江,《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畫專案報告》,臺北: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3屆第6期,民國87年。new window
76.臧嶸,《歷史教材縱橫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77.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88年4月,初版。
78.聶幼犁,《中學歷史教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79.劉芃,《歷史教育測量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80.王春良,《歷史教學諸問題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1月,第1版。
81.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2.馬衛東,《國外歷史教學現狀及發展趨勢述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83.汪霞主編,《國外中小學課程演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84.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編,《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育教學論文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85.王宏志,《歷史教材的改革與實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86.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9年12月,第3版。
87.〔蘇〕贊科夫著,俞翔輝譯,《論小學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88.嚴志樑,《世界歷史教材的改革與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89.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90.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90年4月,初版,頁20。
91.王師仲孚,《歷史教育論集─修訂二版》,台中:大同圖書資訊出版社,民國90年7月,初版。
92.歐用生,《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民國90年7月,第6版。
93.喻蓉蓉,《喚起歷史的幽情─探索歷史教學新方向》,臺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1年10月,第1版。
94.王仲孚編,《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臺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95.李稚勇、方明生,《社會科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96.余偉民主編,《歷史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97.張海鵬、步平主編,《日本教科書問題評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98.朱小蔓主編,《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99.艾波(Michael W. Apple)著,王麗雲譯,《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8月,初版。
100.盧建榮,《從根爛起─揭穿學閥、舊體制操弄教改的陰謀》,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101.陳麗華主持,《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本土化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民國92年1月。
102.趙克禮主編,《歷史教學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03.鍾啟泉、李雁冰主編,《課程設計基礎》,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04.趙亞夫等編著,《國外歷史教育透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05.(美)薩維奇、(美)阿姆斯特朗著,廖珊、羅靜等譯,《小學社會課的有效教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06.〔美〕帕米拉‧J‧法麗絲(Pamela J. Farris)著,張誼、王克譯,《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實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07.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8月,初版。new window
108.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09.歐用生,《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民國92年8月,初版
110.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11.齊健、趙亞夫等,《歷史教育價值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12.沈曉敏主編,《社會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13.張靜、李曉風、姚崗、孫楠,《歷史學習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14.汪霞,《課程研究:現代與後現代》,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115.楊秀珠主編,《老師談教學:歷史教學篇》,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10月,初版。
116.王師仲孚,《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117.【美】威爾頓著,吳玉軍等譯,《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策略》,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18.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1月,初版。
119.葉小兵、姬秉新、李稚勇,《歷史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20.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臺北:師大書苑,2004年9月,初版。
121.楊心德、蔡維靜,《社會學科學習與教學設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22.司琦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小學教科書發展史》上、中、下三冊,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5月,初版。
123.郭雯霞,《中日兩國小學社會課的比較研究―一個社會認識教育論的視角》,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24.M. 阿普爾、L.克麗斯蒂安-史密斯主編,侯定凱譯,《教科書政治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25.〔美〕邁克爾 W. 阿普爾著,閻光才等譯,《文化政治與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26.陳騰華,《為了一個民族的中興─以色列教育概覽》,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27.〔德〕納恩‧呂森著,綦甲福、來炯譯,《歷史思考的新途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28.藍順德,《教科書的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1月,初版。new window
129.〔日〕市川博主編,沈曉敏等譯,《社會科的使命與魅力:日本社會科教育文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30.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
131.王明珂,《羌族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6年9月,初版。
132.陳巨擘譯,Ronald W. Evans著,《社會科的戰爭: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內容》,臺北:巨流出版公司,2008年10月,初版。
四、學位論文
1. 盤治郎,《中共對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6月。
2. 林瑞榮,《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3. 謝清德,《我國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有關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4. 歐用生,《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3月。
5. 楊賜香,《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6. 葉憲峻,《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7.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8.林瑞榮,《我國國民小學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社會科內涵與小學生態度的分析與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6月。new window
9. 陳怡欣,《試題反應理論與知識結構分析在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評量上之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10.簡先得,《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民國84年1月。
11.顏慶祥,《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年7月。new window
12.李永謀,《國小教科書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2月。
13.盛蕙珍,《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史重大事件之比較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4.張鍛,《中國大陸初中愛國主義教育之研究─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12月。
15.劉信成,《臺灣政治民主化對小學社會科課程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16.胡育仁,《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17.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18.袁筱梅,《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選擇與撰述─以秦漢史為範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19.徐秀琴,《「中國本位」與「臺灣本位」意識型態形成制度過程的衝突與調和:以國民小學納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2月。
20.王前龍,《國小道德實驗課程「愛國」德育教材中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21.尤玉文,《臺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22.王如茵,《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23.林淑惠,《臺灣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1月。
24.孫捷,《美國基礎教育社會科國家課程標準探析》,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5月。
25.黃道遠,《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26.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臺灣論述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7.張祐盛,《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
28.張維真,《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意識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南一、康軒、仁林及翰林版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
29.蕭素紅,《試論社會科課程中歷史教育的地位與作用》,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4月。
30.郭艷芬,《國外小學社會科課程與公民教育初探》,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31.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1950−2000),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2.余剛式,《臺灣與大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家認同教育模式之分析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1月。
33.劉冬梅,《中美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34.李善梅,《中美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之比較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35.許毓峰,《解嚴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臺灣圖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new window
36.黃啟瑞,《國小課程中鄉土教育內涵之研究─以社會科教科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37.林余真,《我國現今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政治學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38.郝士艷,《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解析》,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5月。
39.陳盈宏,《解嚴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國族概念之轉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40.何雪珍,《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本土化與全球化關連主題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8月。
41.賈鵬飛,《中美小學社會課程的比較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8月。
42.黃瓊玟,《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5月。
43.林文賢,《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臺灣主體意識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6月。
44.陳月芳,《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986-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6月。
45.楊珊錞,《國小社會領域歷史人物選取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7月。
46.翁耀裕,《戰後國小社會科臺灣史教材之演變》,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8月。
47.吳孟芬,《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形態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9月。
48.巫育山,《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6月。
49.羅玉玫,《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與中國史教材銜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6月。
50.程夏,《中美兩國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比較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2月。
51.徐娜,《中美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比較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
52.何千忠,《論美國社會科中歷史教育目標及內容要素》,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10月。
五、期刊論文
1. 錢穆,〈論中國歷史教學問題〉,《民主評論》,第8卷第8期,民國46年4月,頁2-3。
2. 汪嘉龢,〈國校歷史課程單元學習活動之理論與舉例〉,《視聽教育》,第1卷第4期,民國48年10月,頁11-16。
3. 侯紹文,〈由北京人說到小學歷史教科書〉,《教育與文化》,第32期,民國49年11月,頁33-34。
4. 高亞偉,〈歷史教育中的立場問題〉,《新天地》,第1卷第1期,民國51年3月,頁18-20
5. 南懷瑾,〈外行人談歷史教育的幾個觀念問題〉,《新天地》,第1卷第3期,民國51年5月,頁13-15。
6. 札奇思欽,〈讀高亞偉教授的「歷史教育中的立場問題」有感〉,《新天地》,第1卷第3期,民國51年5月,頁10-12。
7. 高亞偉,〈再談歷史教育中的立場問題〉,《新天地》,第1卷第4期,民國51年6月,頁13-14。
8. 陳光棣,〈也來談談歷史的立場問題〉,《新天地》,第1卷第5期,民國51年7月,頁8-10。
9. 孫學理,〈「歷史教育中的立場」和「歷史的立場」〉,《新天地》,第1卷第6期,民國51年8月,頁10-11。
10.徐復觀,〈有關歷史教育的一封信〉,《新天地》,第1卷第7期,民國51年9月,頁19。
11.彭友生,〈四海一家的國史觀〉,《新天地》,第1卷第7期,民國51年9月。
12.陳光棣,〈再來談談歷史的立場問題〉,《新天地》,第1卷第7期,民國51年9月,頁17-18。
13.朱際鎰,〈歷史、歷史教育、歷史教育中的立場〉,《新天地》,第1卷第9期,民國51年11月,頁10-13。new window
14.高亞偉,〈歷史教育立場的正解與實例(上)──敬答陳光棣與徐復觀兩教授〉,《新天地》,第1卷第10期,民國51年12月,頁2-4。
15.高亞偉,〈歷史教育立場的正解與實例(下)〉,《新天地》,第1卷第11期,民國52年1月,頁21-24。
16.任卓宣,〈評歷史底民族國家立場之討論〉,《新天地》,第1卷第12期,民國52年2月,頁24-27。
17.高亞偉,〈再談本國歷史教育中的立場問題─敬答任卓宣教授〉,《新天地》,第2卷第1期,民國52年3月,頁4-8。
18.高亞偉,〈我的喜悅與抗議(上)〉,《新天地》,第4卷第9期,民國54年11月,頁8-10。
19.高亞偉,〈我的喜悅與抗議(中)〉,《新天地》,第4卷第10期,民國54年12月,頁4-5。
20.高亞偉,〈我的喜悅與抗議(下)〉,《新天地》,第4卷第11期,民國55年1月,頁13-15。
21.黃大受,〈發揚民族精神必先搶救歷史教育─為教育部修訂大學課程進一言〉,《東方雜誌》復刊,第5卷2期,民國60年8月,頁49-53。
22.閻沁恆,〈歷史教育的新挑戰〉,《中國論壇》,第1卷第9期,民國65年2月,頁34-35。
23.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中國近代季刊》,第3期,民國66年3月,頁45-46。
24.歐東榮,〈我國國民小學歷史教學與民族精神教育〉,《臺灣教育》,第338期,民國68年2月,頁13-14。
25.唐守謙,〈社會學科在國民小學課程中的重要性〉,《臺灣教育》,第339期,民國68年3月,頁1-4。
26.紀海泉,〈中美日社會科教學目標之比較及教學方法〉,《臺灣教育》,第339期,民國68年3月,頁8-9。
27.黃俊傑,〈歷史教育的人文意義〉,《思與言》,第18卷第6期,民國70年3月,頁548-549。new window
28.高亞偉,〈對歷史教育改進再提建議〉,《中等教育》雙月刊,第32卷第5期,民國70年10月,頁6-10。new window
29.王明珂,〈對當前高中「中國文化史」的檢討與建議〉,《中等教育》雙月刊,第32卷第5期,民國70年10月,頁22-24。new window
30.葛紹歐,〈試析目前中學歷史教育效果所以不彰的原因〉,《中等教育》雙月刊,第32卷第5期,民國70年10月,頁15-18。new window
31.劉德美,〈評介何譯「歷史教學法」〉,《中等教育》雙月刊,第32卷第5期,民國70年10月,頁19-20。
32.黃俊傑,〈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育〉,《思與言》第20卷第4期,民國71年11月,頁123-124。
33.胡昌智,〈歷史教育的任務-中學教育研討會的迴響〉,《思與言》,第20卷第5期,民國72年1月,頁489-450。new window
34.孫寧瑜,〈加強師專歷史教學以達成國小社會學科師資培養之目標〉,《臺灣教育》,第391期,民國72年7月,頁26-28、46,
35.閻鴻中,〈對國小社會科歷史教育部分的一些討論〉,《中等教育》,第36卷第2期,民國74年4月,頁49-52。new window
36.李欣芬,〈淺析國小社會科與國中第一冊歷史科教本中歷史教育的延續性〉,《中等教育》,第36卷第2期,民國74年4月,頁43-47。new window
37.歐用生,〈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第12期,民國74年12月,頁91-124。
38.陳德清,〈淺談國小社會科歷史教材與意思決定教學〉,《國教輔導》,第26卷第3期,民國75年12月,頁5-6。
39.程健教,〈今日世界社會科教學概觀〉,《國教輔導》,第26卷第3期,民75年12月,頁1-4。
40.孫寧瑜,〈歷史教育理想境界之探索與實踐〉,《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8期,民國76年,頁311-376。
41.李緒武,〈國民小學社會科的教學功能〉,《臺灣教育》,第434期,民國76年2月,頁16-19。
42.王煥琛,〈社會科教育的趨向〉,《臺灣教育》,第434期,民國76年2月,頁14-16。
43.徐雪霞,〈靈活教學以培養歷史意識〉,《臺灣教育》,434期,民國76年2月,頁22-24。
44.歐用生,〈社會學科與社會科〉,《臺灣教育》,第434期,民國76年2月,頁9-14。
45.鄭旭智、許美貞,〈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意識量表之編製報告〉,《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0期,民國77年,頁138-153。
46.屠炳春,〈歷史人物教學法─舟山模式教學單元類型初探〉,《國民教育》,第28卷第6、7期,民國77年1月,頁22-37。
47.柯華葳等,〈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第2期,民國78年,頁127-151。
48.黃盛雄,〈史記與國小社會科教學〉,《國教輔導》,第29卷第1期,民國78年10月,頁14-17。
49.劉錦志,〈國民小學新課程的精神與特色〉,《國教輔導》,第29卷第1期,民國78年10月,頁4-7。
50.程健教,〈淺談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的性質和方向〉,《臺中師院學報》,第3期,民國78年10月,頁149-205。new window
51.詹卓穎,〈從韓國歷史教育談我國國民教育─以申采浩的滿洲觀為中心〉,《國教之聲》,第23卷第1期,民國78年10月,頁8-11。
52.賈立人,〈國小社會科教材地理部分之內涵及教材上的改進建議〉,《國民教育》,第30卷第5、6期,民國79年1月,頁33-44
53.蘇瑞田譯,〈怎樣教孩童讀歷史〉,《國教世紀》,第25卷第6期,民國79年6月,頁9-13。
54.洪若烈,〈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的修訂與改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卷第1期,民國79年6月,頁130-137。
55.陳家秀,〈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歷史教育─史學與世變〉,《國民教育》,第30卷第5、6期,民國79年1月,頁8。
56.陳逢申,〈從現代社會科學之發展看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的內涵〉,《國民教育》,第30卷第5、6期,民國79年1月,頁30。
57.許雪姬,〈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通訊》,第1卷第1期,民國79年6月,頁121-129。
58.李國祁,〈歷史教育的革新之道〉,《文訊》,第23期,民國79年12月,頁76-78。
59.屠炳春,〈四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的社會科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16輯,民國80年6月。頁1-31。new window
60.司琦,〈四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教科書的演進〉,《教育資料集刊》,第16輯,民國80年6月,頁1-50。new window
61.張四德,〈多元文化與美國歷史教育〉,《當代》,第66期,民國80年10月,頁36-47。
62.柴田義松主講,蔡福珍翻譯,〈中美日中小學社會科教學暨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紀要‧社會科授課原則〉,《教師天地》,第55期,民國80年12月,頁71-73。
63.秦葆琦,〈當前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之探討〉,《教師天地》,第55期,民國80年12月,頁57-60。
64.劉德美,〈國小國中歷史教材修訂趨向之商榷〉,《教師天地》,第55期,民國80年12月,頁49-51。
65.徐雪霞,〈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2卷第5期,民國81年2月,頁42-58。
66.陳朝陽,〈國小兒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教師之友》,第33卷第3期,民國81年6月,頁46-54。
67.王崇峻,〈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本第九、十、十一冊中歷史部分的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2卷第3期,民國81年10月,頁99-109。
68.廖雪華,〈歷史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歷史意識與教學態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3卷第3期,民國81年10月,頁136-151。
69.韓復智,〈對當前中國歷史教育的平議〉,《菁莪季刊》,第5卷第1期,民國82年3月,頁4-10。
70.張雪君,〈認知心理學對社會科教學的啟示〉,《國教輔導》,第32卷第4期,民國82年4月,頁18-21。
71.許扶堂,〈如何指導小學生讀歷史〉,《國教輔導》,第32卷第4期,民國82年4月,頁22-24。
72.陳德清,〈輔導兒童學習歷史之初步─認識史料〉,《國教輔導》,第32卷第4期,民國82年4月,頁14-17。
73.陳明印,〈淺析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改革趨勢〉,《國立編譯館通訊》,第6卷第3期,1993年6月,頁18-21。
74.屠炳春,〈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發展之研究專題總報告〉,《國立編譯館通訊》,第6卷第3期,1993年6月,頁1-17。
75.黃純敏,〈國小教科書裡的一些主題分析及其改革趨勢〉,《國立編譯館通訊》,第6卷第3期,1993年6月,頁24-27。
76.陳明印,〈淺析我國國民小學課程改革趨勢〉,《國立編譯館通訊》,第6卷第3期,1993年6月,頁18-21。
77.陳健文,〈現行國小社會課本第九冊第二單元中歷史教材的檢討─兼論國小階段應有完整的中國通史概念〉,《人文及社會科學通訊》,第4卷第2期,民國82年8月,頁123-139。
78.蘇壽桐,〈中國古代歷史教育初探〉,《中國教育學刊》,1994年第1期,頁13-17。
79.金相成,〈何炳松對歷史教育的貢獻〉,《中學歷史教學》,1994年第4期,頁28-30。
80.張顯傳,〈白壽彝先生對歷史教育的貢獻─讀《白壽彝史學論集》〉,《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65-71。
81.顧衛民,〈臺灣大學教授黃俊傑先生關於歷史教育問題的闡述〉,《歷史教學問題》,1994年第5期,頁43-45。
82.李稚勇,〈文化、傳統、歷史教育─中美中小學歷史教育比較探討〉,《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5期,頁33-37。
83.李彼得(Peter Lee)著,周孟玲譯,〈兒童學習歷史的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3期,民國83年6月,頁5-13。
84.傅金匙,〈國小社會科教學的幾個觀念問題〉,《國立編譯館通訊》,第7卷第4期,民國83年7月,頁23-25。
85.柯華葳,〈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的特色〉,《國立編譯館通訊》,第7卷第4期,民國83年7月,頁19-22。
86.黃炳煌,〈談國小社會科新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第7卷第4期,民國83年7月,頁37-41。
87.陳麗華,〈臺灣社會的意義性結構及其在國小社會科育的體現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6期,民國84年,頁163-197。
88.臧嶸,〈中國精神的弘揚和歷史教育〉,《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期,頁15-19。
89.汪霞,〈中美英日法幾國小學課程評述〉,《現代中小學教育》,1995年第2期,頁21-24。
90.徐雪霞,〈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評析〉,《中等教育》,第46卷第1期,1995年2月,頁66-77。new window
91.劉瑞琦,〈小學歷史課中如何進行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教育〉,《江蘇教育》,1995年第5期,頁45-46。
92.楊龍立,〈國小社會科與自然課程的統整〉,《人文及社學科教學通訊》,第6卷第1期,民國84年6月,頁131-143。
93.杜正勝,〈歷史教育的改造─課程架構可採同心圓方式,由內到外,從鄉土史、臺灣史、中國史、亞洲史、世界史循序漸進〉,《師鐸心聲》,第4期,民國84年6月,頁1-4。
94.〔日〕加藤章著,三月譯,〈在歷史教育中的「史實」與歷史意識〉,《黑河學刊》,1995年第6期,頁77-80。
95.秦葆琦,〈國民小學社會科改編本教學設計的研究─分析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的關係〉,《國教學報》,第7期,民國84年8月,頁17-53。
96.嚴志梁,〈我國的歷史教育和歷史教科書〉,《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0期,頁39-42。
97.葉小兵,〈美國歷史科國家標準對歷史思維的論述〉,《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1期,頁56-60。
98.陳麗華,〈兩位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因應策略及其對國小教育革新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刊》,第4期,民國84年12月,頁225-248。new window
99.方淑,〈淺談社會科新課程標準〉,《國教天地》,第113期,民國84年12月,頁30-34。
100.方稚芳,〈南韓國民學校社會科教育課程簡介〉,《臺灣教育》,第540期,民國84年12月,頁47-52。
101.許明,〈英國中小學歷史教學簡述〉,《課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期,頁53-56。
102.金元山,〈尼赫魯的歷史教育思想述評〉,《瀋陽師學院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1期,頁42-45。
103.〔日〕佐藤伸雄著,薛瑩譯,〈日本的歷史教育〉,《史學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78-80。
104.劉碩,〈章太炎與近代歷史教育〉,《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 1996年第3期,頁83-86。
105.顏如玉,〈國小社會科快樂學習之我見〉,《國教輔導》,第35卷第4期,民國85年4月,頁40-45。
106.程健教,賴朝暉,〈論有效率的小學社會科教學〉,《國教輔導》,第35卷第4期,民國85年4 月,頁6-12。
107.葉雲翔,〈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實施方式〉,《國教輔導》,第35卷第4期,民國85年4 月,頁13-18。
108.黃綉媛,〈近十餘年來中國大陸初級中學歷史教育內涵的變遷:以民族主義的課題為探討中心〉,《中學教育學報》,第3期,民國85年6月,頁115-134。
109.黃綉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歷史教育:一個國際比較的研究〉,《中學教育學報》,第3期,民國85年6月,頁77-90。
110.高純淑,〈「歷史教育之回顧與展望專題演講會」紀要〉,《近代中國》,第113期,民國85年6月,頁105-107。
111.葉小兵,《對歷史教科書作用的反思》,《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6年第5期,頁18。
112.劉美慧,〈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評介〉,《花蓮師院學報》,第6期,民國85年,頁129-145。new window
113.黃綉媛,〈英國義務教育歷史科國家課程介紹〉,《菁莪》,第8卷第2期,民國85年7月,頁2-12。
114.張元、駱月絹,〈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民國85年8月,頁4-30。
115.杜維運,〈中國歷史教育的過去與未來〉,《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8期,民國85年9月,頁389-396。
116.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歷史教學及相關問題之討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8期,民國85年9月,頁397-409。
117.陳孔立,〈臺灣歷史與兩岸關係〉,《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年10月,頁60-64。
118.陳映真,〈臺灣史瑣論〉,《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年10月,頁47-54。
119.王明珂,〈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年10月,頁34-40。
120.陳芳明,〈臺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年10月,頁41-46。
121.陳朝陽,〈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方法〉,《教師之友》,第37卷第5期,民國85年12月,頁15-23。
122.常家樹,〈歷史教育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源泉〉,《中國青年研究》,1996年第6期,頁42-44。
123.劉傳德、許華,〈美國的歷史教學〉,《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頁74-80。
124.許華、劉傳德,〈俄羅斯的歷史教學〉,《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73-80。
125.程健教、楊淙富,〈國民小學社會科新版教科書之比較分析〉,《國教輔導》,第36卷第4期,民國86年4月,頁8-17。
126.姜勇、劉傳德,〈日本的歷史教學〉,《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3期,頁75-80。
127.白亦方,〈美國社會科課程的歷史探究〉,《教育研究資訊》,第5卷第3期,1997年5月,頁61-73。new window
128.吳明清,〈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綱要:超越課程標準的另類建構〉,《教師天地》,第88期,民國86年6月,頁32-39。
129.王明珂,〈臺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民國86年6月,頁149-181。new window
130.鄭冠榮等,〈各國歷史教育施行狀況淺析─以大陸、日本、美國與臺灣為例〉,《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6月,頁37-67。new window
131.張心愷,〈新史學思潮對清末民初歷史教育的影響〉,《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6月,頁1-21。new window
132.杜正勝,〈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第120期,民國86年8月,頁27-31。
133.吳密察,〈歷史教育與鄉土史教育〉,《當代》,第2期,民國86年8月,頁32-37。
134.金恆煒等,〈從《認識臺灣》座談歷史教育〉,《當代》,第120期,民國86年8月,頁52-67。
135.唐陽平、劉傳德,〈法國的歷史教學〉,《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66-74。
136.余墨荔(Erika Evasdottir),〈加拿大、魁北克與歷史教學-回應「認識臺灣」座談〉,《當代》,第123期,民國86年11月,頁139-143。
137.呂婉如,〈國府遷臺初期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以民國四十一年初中本國史教材為例〉,《歷史教育》第2期,1997年12月,頁49-65。new window
138.張心愷,〈中國傳統歷史啟蒙教育初探〉,《歷史教育》,第2期,1997年12月,頁25-48。new window
139.馮廣德、劉傳德,〈英國的歷史教學〉,《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1期,頁72-80。
140.陳麗華,〈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評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民國87年,頁85-99。
141.二谷貞夫,〈日本歷史教育的現狀與課題〉,《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第1期,頁62-63。
142.王洪娟、劉傳德,〈德國的歷史教學〉,《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2期,頁70-77。
143.潘長利,〈美國歷史教育評介〉,《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1998年3月,頁67-69。
144.許華、劉傳德,〈韓國的歷史教學〉,《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3期,頁70-74。
145.廖卓成,〈論兒童歷史故事寫作:以《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二、三冊為例〉,《兒童文學學刊》,創刊號,民國87年3月,頁181-194new window
146.郭紀青,〈淺談大陸國小教科書之優缺點〉,《國教輔導》,第37卷第4期,民國87年4月,頁8-17。
147.劉傳德,〈借鑒國外歷史教育經驗的思考〉,《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4期,頁72-78。
148.周愫嫻,〈看見教育改革的原型〉,《康軒教育》,第33期,臺北,康軒文化公司,民國87年,頁12。
149.秦葆琦,〈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草案分析〉,《公教資訊季刊》,第2卷第4期,民國87年12月,頁22-33。
150.張顯傳,〈也從《三字經》說到歷史教育─賀白壽彝先生九十華誕〉,《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1期,頁68-75。
151.陳冠華,〈英國「新歷史科」之歷史教育的宗旨與教育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9卷第5期,民國88年2月,頁58-70。
152.朱煜,〈論何炳松的歷史教育思想〉,《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9年第3期,頁13-16。
153.周蓮清,〈中德國小社會課程的比較分析〉,《社會科教育研究》,第4期,民國88年,頁135-181。
154.馮啟宏,〈歷史論述與民族意識的建構─以臺灣通史類論著為例〉,《大仁學報》,第17期,民國88年5月,頁353-372。
155.周愫嫻,〈澳洲國小社會科課程分析〉,《國教新知》,第45卷第5期,民國88年5月,頁20-37。
156.李稚勇,〈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論析〉,《歷史教學》,1999年第6期,頁26-30。
157.王明蓀,〈歷史知識與歷史教育初論〉,《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民國88年6月,頁161-174。new window
158.林淑華紀錄整理,〈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下的歷史教育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第132期,民國88年8月,頁197-224。
159.賈美華、張靜,〈11–12歲兒童歷史學習心理的調查分析〉,《學科教育》,1999年第8期,頁36-39。
160.臺灣歷史學會主辦,〈歷史教育的危機與轉機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0期,1999年11月,頁78-83。
161.潘長利,〈中日兩國歷史教育目標的比較〉,《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101-102。
162.楊天石,〈「最重要的事情是制止鬧劇」-參加第4屆東亞歷史教育研討會側記〉,《百年潮》,2000年第4期,頁77-79。
163.朱煜,〈論梁啟超的歷史教育改革思想與實踐〉,《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72-74。
164.磯田一雄著,許佩賢譯,〈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日本內地及朝鮮的比較分析〉,《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20期,民國89年12月,頁2-7。
165.廖耀良,〈歷史思維與歷史意識─兼論培養中學生歷史意識的意義〉,《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1年第1期,頁9-12。
166.楊寧一譯,〈日本學者聲明─不能把歷史教育委於歪曲史實的教科書〉,《抗日戰爭研究》,2001年第1期,頁169-172。
167.姚繼榮,〈白壽彝先生的歷史教育思想〉,《史學月刊》,2001年,第2期,頁140-144。
168.江姿滿,〈新世紀日本國小社會科課程之趨勢〉,《教師之友》,第42卷第2期,民國90年4月,頁28-35。
169.聶幼犁、查正和,〈從美、英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看中國歷史教學新大綱〉,《歷史教學》,2001年第3期,頁27-30。
170.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頁136-147。
171.李達梁,〈符號、集體記憶與民族認同〉,《讀書》,2001年第5期,頁104-107。
172.江姿滿,〈日本國小社會科課程之探討〉,《人文及社學科教學通訊》,第12卷第1期,民國90年6月,頁176-188。
173.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2001年第7期,頁139-172。new window
174.李露編譯,〈英國學校歷史課程教學〉,《歷史教學問題》,2001年第8期,頁68-73。本文資料來源英國出版的《Teaching History》。
175.魏建,〈小學歷史教學的特點及其方法〉,《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第2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3-44。
176.黃綉媛,〈美、澳多元文化教育在歷史課程中實踐的比較:種族、文化、認同相關課題的探討〉,《歷史教育》,第8期,2001年12月,頁19-44。new window
177.李傳印,〈白壽彝先生歷史教育思想再認識〉,《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18-26。
178.李勇,〈魯賓遜對美國歷史教育的貢獻〉,《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2期,頁76-80。
179.劉艷,〈從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的制訂看歷史教學改革〉,《歷史教學》, 2002年第2期,頁34-38。
180.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歷史教育之成立與歷史教科書之分期〉,《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12期,民國91年4月,頁11-19。
181.磯田一雄著,許佩賢譯,〈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日本內地及朝鮮的比較分析〉,《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20期,民國91年4月,頁2-7。
182.沈映汝,〈國小社會科臺灣史內容之意識型態分析〉,《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3、14期合刊,民國91年5月,頁35-47。
183.王泰,〈全球化、愛國主義與歷史教育〉,《世界知識》,2002年第6期,頁1。
184.江湄,〈梁啟超「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觀的一點啟示〉,《學術研究》,2002年第12期,頁29-32。
185.鄭師渠,〈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弘揚〉,《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1-4。
186.李稚勇,〈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論析〉,《歷史教學》,2003年第1期,頁26-32。
187.王家范,〈從集體記憶中的謬誤中出走〉,《史林》,2003年第1期,頁101-104。
188.陳孔立,〈臺灣歷史的集體記憶與民眾的複雜心態〉,《臺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3期,頁1-8。
189.陳孔立,〈1945年以來的集體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臺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頁1-12。
190.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民國92年6月,頁33-84。new window
191.陳剩勇,〈全球化、族群認同與歷史教育〉,《史林》,2003年第6期,頁24-27。
192.高明士,〈十年歷史教育四個亂字〉,《聯合報.民意論壇》,民國92年9月26日,A15。
193.舒醒,〈歷史教育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10期,頁86-86。
194.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書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第53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19-145。new window
195.許倬雲,〈高中歷史課綱暫擬芻議〉,《聯合報》副刊,2003年12月26日。
196.高明士,〈兩岸歷史關係與歷史教科書問題〉,海峽兩岸關係及學術研討會書面發言,民國93年2月28日,頁1-3。
197.趙亞夫、郭艷芬,〈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述評〉,《外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頁1-5。
198.顧杭,〈戰爭創傷、歷史教育與民族復興─論拉納斯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歷史教育〉,《浙江學刊》,2004年第3期,頁124-127。
199.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兼論歷史課程標準的功能〉,《教師之友》,2004年第5期,頁2。
200.李建,〈歷史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萌芽─中國上古時代原始歷史教育探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4年5月,頁25-31。
201.曹守亮,〈翦伯贊的歷史教育思想〉,《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第9期,頁23-26。
202.馬英九,〈讓歷史文獻完整呈現〉,《歷史月刊》,第203期,2004年12月,頁90-91。
203.關紹箕,〈「歷史改寫權」的傳播意義〉,《歷史月刊》,第203期,2004年12月,,頁87-89。
204.吳展良,〈誰決定歷史如何寫〉,《歷史月刊》,第203期,2004年12月,頁86。
205.王震邦、李名揚,〈中華民國史切割嗎?─訪張玉法教授〉,《歷史月刊》,第203期,2004年12月,頁83-85。
206.阮巧玲,〈蔣夢麟的歷史教育觀及其當代啟示〉,《探索與采鳴》,2004年第12期,頁50-51。
207.尤學工,〈梁啟超─中國近代歷史教育的開拓者〉,《理論界》,2005年第1期,頁195-196。
208.秦家棟,〈加強歷史教育功能,培育弘揚民族精神〉,《當代教育論壇》,第6期下半月刊,2005年,頁152。
209.劉興民,〈戰後臺灣中小學歷史教育與教科書的演變〉,《歷史教學》,2005年第6期,頁57-62。
210.陳志輝等,〈澳門的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第6期,頁51。
211.宋麗萍,〈印度獨立以來歷史教科書問題與教俗之爭〉,《世界歷史》, 2005年第6期,頁106-112。
212.何成剛,〈傅斯學校歷史教育思想初探〉,《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第7期,頁4-8。
213.白永瑞,〈東亞歷史教科書和歷史教育〉,《二十一世紀》,第90期,民國94年8月,頁4-13。new window
214.梁云祥,〈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及中國的立場〉,《太平洋學報》,2005年第8期,頁12-21。
215.陳以鑒,〈辛亥革命準備時期的歷史教育〉,《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22-26。
216.尤學工,〈梁啟超對中國近代歷史教育的貢獻〉,《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70-76。
217.趙燁,〈論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6年第1、2期,頁58-60。
218.李良玉,〈清代書院與歷史教育〉,《清史研究》,第1期,2006年2月,頁70-78。
219.余同元,〈歷史觀發展與歷史教學改革─歷史學發展與歷史課程改革(1)〉,2006年第1、2期,頁3-7。
220.許毓峰,〈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臺灣圖像與定位的變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4卷第2期,民國95年,頁15-36。new window
221.余剛式,〈臺灣與大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家認同教育模式之分析比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4卷第2期,民國95年,頁3-14。
222.季紅真,〈民族危難時刻的集體記憶─漫談抗戰文學〉,《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頁21-22、32。
223.劉一行,〈集體記憶〉,《奧海風》,2006年第3期,頁6。
224.王漢生、劉亞秋,〈社會記憶及其建構─一項關於知青集體記憶的研究〉,《社會》,第26卷第3期,2006年,頁46-68。
225.許斌,〈扶桑社歷史教科書給我們的警示〉,《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第3期,頁111-112。
226.周毅,〈從日本「歷史教科書事件」看歷史觀在歷史教育中的意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6年5月,頁55-57。
227.林慈淑,〈英國歷史教育改革中的「時序」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15期,民國95年6月,頁207-242。new window
228.何成剛,〈錢穆與中小學歷史教育〉,《歷史教學》,2006年第9期,頁40-42。
229.周永衛,〈「廿一世紀華人世界的歷史教育」研討會綜述〉,《歷史教學》,2006年第10期,頁71-72。
230.朱煜,〈臺灣地區歷史教育研究的現狀及其思考〉,《歷史教學》,2006年第11期,頁44-49。
231.李秀石,〈德法、德波改善歷史教科書的啟示〉,《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頁57-64。
232.尤學工,〈抗戰時期的歷史與徐文珊的《歷史教育論》〉,《史學史研究》,2007年第1期,頁58-65。
233.劉玉玉,〈鄉土歷史教育在清末的產生〉,《文教資料》, 2007年第2期,頁95-96。
234.佚名,〈「去中國化」:陳水扁當局大幅修改歷史教科書〉,《臺聲》,2007年第3期,頁19-20。
235.范連生,〈略論清末民初中國的中小學歷史教育〉,《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2期,2007年4月,頁68-73。
236.高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青海民族研究》,第1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8-11。
237.朱煜,〈民國新學制歷史課程綱要的編制及其價值取向〉,《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年第8期,頁22-26。
238.姚錦祥,〈從錢穆的國史觀談中國古代史教育的價值取向問題〉,《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年第8期,頁15-18。
239.邱勇,〈試論歷史教育在美國社會科課程中的核心地位〉,2007年第10期,頁57-61。
240.李莉,〈香港中國歷史教育注重培養民族情感,維護國家統一〉,《文教資料》,第10期,2007年,頁146-148。
241.林時民,〈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史教材教法課程的調整與因應──以課堂內教學為例〉,《歷史教育》,第11期,2007年12月,頁85-101。new window
242.楊少姣,〈海峽兩岸鄉土歷史教育現狀比較研究〉,《科技信息》,2007年第27期,頁176、下轉96。
243.李理,〈「去中國化」的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編纂〉,《臺灣研究集刊》,2008年第2期,頁26-36。
244.高思超、喬金蓉,〈傅斯年歷史教育觀初探〉,《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8年第4期,頁43-44。
245.方明生,〈德國與波蘭歷史教科書對話的由來及啟示──日本教育學者近藤孝弘博士訪談〉,《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4期,頁6-9。
246.楊彪、何千忠,〈美國社會科中的歷史教育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7期,頁78-83。
247.趙亞夫,〈社會科課程體系中的歷史教育〉,《課程.教材.教法》,第28卷第8期2008年8月,頁44-49。
248.王志,〈從戰前小學歷史教科書看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歷史教學》,2008年第10期,頁96-100。
249.馬文琴,〈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教育〉,《教育學術月刊》,2008年第10期,頁9-13。
250.溫曉靜,〈從《勸學篇》和「癸卯學制」初探張之洞的歷史教育思想〉,《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104-107。
251.鐘準,〈從戰後歷史教育看中日韓民族歷史認識的演變〉,《歷史教學》,2008年第20期,頁81-85。
252.羅志平,〈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7卷第1期,2009年6月,頁229-254。new window
253.高明士,〈歷史教育與教育目的〉,《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6月,頁22-34。new window
254.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的嬗變〉,《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127-130。
255.張天明,〈何炳松論歷史教育的學科性〉,《教育評論》,2010年第2期,頁153-155。
256.韋澤,〈白壽彝論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齊魯學刊》,2010年第5期,頁48-51。
257.武宜娟,〈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歷史教育觀〉,《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第6期,頁39-41。
258.張玉云,〈回歸本土,感悟歷史--淺談新教材中的鄉土史教育〉,《新課程研究》,2010年第7期,頁131-132。
259.【日】波多野澄雄,〈日中共同歷史研究--成果與課題〉,《抗日戰爭研究》,2011年第1期,頁13-21。
260.路則權,〈遺忘與記憶:張純如和南京大屠殺〉,《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11年1月,頁59-61。
261.蔡家勇〈論何炳松的史學研究及其史學思想特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增刊,頁189-192。
262.李霞、王有亮,〈從《教育雜誌》看民國時期教育方針的精神主旨及其歷史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11年4月,頁12-16。
六、英文著作
1. Mary M. Reed and Lula E. Wright, The Beginning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Charles Seribner’s Sons, 1932.
2. Olive E. Shropshire,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English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36.
3. Marc Bloch, The Hiswrran’s Craft,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53.
4. Herbert J. Muler, The Uses of the Pa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5. Martin Mayer, Social Studies in American Schools, New York, Evanswn, and London: Harper & Row, 1962.
6. Edith P. Merritt, Working with Children in Social Studies, San Francisco: Wadsworth, 1961.
7. W. Linwood Chase, A Guide for the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66.
8. Robert D. Hess and Judith V. Torney,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 Chicago: Aldine, 1967.
9. Fannie R. Shaftel and George Shaftel, Role Playing in the Curriculum,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7.
10. John U. Michaelis,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 in a Ddemocracy-Rec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8.
11. Jonathon C. Mclendon, William W. Joyce and John R. Lee (ed.), Readings on Elementery Social Studies: Emerging Change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0.
12. Joel L. Burdin and John D. McAulay,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The Teacher’s Role, New York: Ronald, 1971.
13. James A. Banks and William W. Jorce (ed.),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to Culturally Different Children,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1971.
14. W. H. Burston, M. A. and C. W. Green, M. A., Handbook for History Teachers, London: Methuen Educetional, 1972.
15. Celia Stendler Lavatelli, Wwter J. Moore and Theodure Kattsounis, Elementary School Curriaulu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2.
16. Vincent R. Rogers and Thomas P. Weinland (ed.),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the Urban Classroom,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1972.
17. General Editors W. H. Burston, M. A., Handbook for History Teachers, 2nd ed., London: Methuen, 1972.
18. John U. Michaelis,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 in a Democracy,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2.
19. W. H. Burston, M. A. (ed.), Handbook for History Teachers, 2nd ed., London: Methuen Educational, 1972.
20. Evelyn Berger and Bonnie A. Winters, Social Studies in the Open classroom: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73.
21. John Jarolimek and Huber M. Walsh, Readings for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74.
22. John Chaffer and Lawrence Taylor,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Teacher,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5.
23. John Chaffer and Lawrence Taylor,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Teacher,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5.
24. Elizabeths. Gbatala and Joel R. Levin ‛Children’s Recognition Memory Processes’, Cognitive Learning in Children-Theories and strategies, Edited by Joel R. Levin and Vernon L. Alle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pp61~100.
25. John U. Michaelis,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 in a Democracy-Recent Trends & Development,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6.
26. Joel R. Levin and Vernon L. Allen (ed.), Cognitive Learning in Children-Theories and strateg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27. Imogene Forte and Joy Mac Kenzie, Kids’ Stuff Social Studies, Nashville, Tennessee: Incentive, 1976.
28. John Jarolimek,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77.
29. W. B. Stephens, Teaching local histo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7.
30. Gerald Leinwand, Teaching of World History,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1978.
31. A. K. Dickinson and P. J. Lee (ed.), History Teaching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London: Heinemann, 1978.
32. Dennis Gunning,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London: Croom Helm, 1978.
33. S. K. Kochhar, Teaching of History, New Delhi: Sterling, 1979.
34. Dorthy J. Skeel and Ronald E. Sterling,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3rd ed.,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Goodyear, 1979.
35. Elizabeth Kolmer, ‛The Vision of America for children, Nationalism in Eighteenth Century Schoolbooks’, 《美國研究》,第9卷第3期,民國68年9月,頁19-38。
36. Henry Steele Commager and Raymond H. Muessig, The Study and Teaching of History, Columbus, Ohio: Bell & Howell, 1980.
37. Dorthy Grant Hennings, George Hennings and Kean College, Today’s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1980.
38. Arthur K. Elli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2nd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81.
39. Richard E. Serrey,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A Skills Emphasi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81.
40. Stella Gunning, Dennis Gunning and Jack Wilson, Topic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Croom Helm, 1981.
41. Joan E. Blyth, History in Primary Schools-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eachers of 5 to 11-year-old children, 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UK), 1982.
42. John Jarolimek,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82.
43. Francis P. Hunkins, Jan Jeter and Phyllis Maxey,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lumbus, Ohio: Bell & Howell, 1982.
44. Fannie R. Shaftel, George Shaftel,Role Playing in the Curriculum, 2nd ed, Englew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2.
45. George W. Maxim,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2nd ed., Columbus, Ohio: Bell & Howell, 1983.
46. Carol Seefeldt, Social Studies for the Preschool-Primary Child, 2nd ed., Columbus, Ohio: Bell & Howell, 1984.
47. John U. Michaelis,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A Guide to Basic Instruction, 8th ed., Englew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5.
48. Eugene F Provenzo, Jr,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in American Society, Columbus, Ohio: Bell & Howell, 1986.
49. John Jarolimek,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7th ed., New York: Macmillon, 1986.
50. Christopher Portal (ed.), The Histor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London: Falmer, 1987.
51. John D. Hoge and Claudia Crump, Teaching Histor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Bloomington, Indiana: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Center, Indiana University, 1988.
52. Dorothy Grant Hennings, George Hennings and Serafina Fiore Banich, Today’s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9.
53. Jim Campbell and Vivienne Little (ed.), Humaniti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Falmer, 1989.
54. Joan Blyth, History in Primary Schools, Milton Keynes‧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9.
55. Debra L. Seabury and Susan L. Peeples, Ready-to-Use Social Studies Activities-for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New York: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asearch in Education, 1989.
56. Michael W. Apple,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nd ed.,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0.
57. Cynthia S. Sunal, Early Childhood Social Studies, Columbus, Ohio: Merrill, 1990.
58. Jack M. Evans and Martha M. Brueckner,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Teaching for Today and Tomorrow,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0.
59. 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60. George W. Maxim,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91.
61. Arthur K. Elli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1.
62. Hilary Bourdillon (ed.),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Methodologies of Textbook Analysis, Amsterdam/Lisse: Swets & Zeitlinger B.V., 1992.
63. John U. Michaelis,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A Guide to Busic Instruction, 10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2.
64. Pat Hughes, Oxford Primary History-Teacher’s Resource Boo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65. Peter Knight, Primary Geography, Primary History, London: David Fulton, 1993.
66. John Jarolimek and Walter C. Parker,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9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93.
67. Cynthia Szymanski Sunal and Mary E. Haas,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middle school student, Fort Worth: Harcou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1993.
68. Carol Seefeldt, Social Studies for the Preschool-Primary Child,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93.
69. Keith Andreetti, Teaching History from Primary Evidence, London: David Fulton, 1993.
70. Fred Stopsky, Sharon Shockley Lee and Roy Tamashiro, Social Studies in a Global Society, New York: Delmar, 1994.
71. Josna Pankhania, Liberating the N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London: Falmer, Taylor & Francis, 1994.
72. Gaea Leinhardt, Isabel L. Beck and Catherine Stainton (ed.), Teaching and Learing in History,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994.
73. Hilary Bourdillon (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74. David Warren Saxe,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4.
75. Hilary Cooper,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Primary Schools-Implementing the Revised National Schools, 2nd ed., London: David Fulton, 1995.
76. John Ahier and Alistair Ross (ed.), The Social Subjects Within the Curriculum-Children’s Social Learning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1995.
77. James W. Loewen, Lies My Teacher Told Me-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 New York and London: The New Press, 1995.
78. David H. Millstone, An Elementary Udyssey-Teaching Ancient Civilization through story,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1995.
79.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 Crown, 1995.
80. Ruth Watts and Ian Grosvenor (ed.), Crossing the Key Stages of History-Effective History Teaching 5-16 and Beyond, London: David Fulton, 1995.
81. John Slater, Teaching History in the New Europe, London: Cassell, 1995.
82. Dorothy J. Skeel,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Challenges for Tomorrow’s World, Toronto: Harcout Brace College, 1995.
83. Sarah S. Pate, Social Studies: Applications for a New Century, Albany, New York: Delmar, 1996.
84. Jere Brophy and Janet Alleman,Powerful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New York: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1996.
85. Fiona Macdonald and Dinah Starkey, Read Aloud History Stories, London: Harper Collins, 1996.
86. Peter H. Martorella, Teaching Social Studies-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2nd ed.,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1996.
87. John D. Hoge, Effective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1996.
88. John Jarolimek , Social Studi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7th ed,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89. John U. Michaelis and Jesus Garcia,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A Guide to Basic Instruction, 11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6.
90. Caroline Boyes, History-Learning through Story-Age 4-8, Dunstable and Dublin: Folens, 1997.
91. Jere Brophy and Bruce VanSledright,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story in Elementary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97.
92. Joh Nichol with Jacqui Dean, History 7-11-Developing primary teaching skill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93. Walter C. Parker and John Jarolimek,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Merrill, 1997.
94. E. Wayne Ross (ed.),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Purposes,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95. Terry Haydn, James Arthur and Martin Hunt, Learning to Teach History in the Secondary School-A Companion to School exper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96. Michael G Allen and Robert L. Stevens, Middle Grades Social Studies-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ctive and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1998.
97. Thomas P. Ruff and Jennifer T. Nelson, Classroom-Ready Activities for Teaching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Grades 7-12,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8.
98. Robert Phillips, History Teaching, Nationhood and the State-A study in Educational Politics, London: Cassell, 1998.
99. Julie Davies and Jason Redmond, Coordinating history across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Falmer, 1998.
100. Pat Hoodless (ed.), History and English in the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01. Peter H. Martorella,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Developing Young Citizens, 2nd ed.,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1998.
102. Peter Kang, Knowing Whose Taiwan?-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of Taiwan,《花蓮師院學報》,第8期,民國87年6月,頁217-237。
103. Kathleen W. Craver, Using Internet Primary Sources to Teach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History, Westpost, Connecticut: Greenwood, 1999.
104. David A. Welton and John T. Mallan, Children and Their World-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6th ed., Bost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99.
105. Thomas L. Dynneson and Richard E. Gorss,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2nd ed.,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1999.
106. James A. Banks and Cherry A McGee Banks,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Social Studies-Decision Making and Citizen Action,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1999.
107.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History Teacher’s guide Update-A scheme of work for key stages 1 and 2, London: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rthority, 2000.
108. Tom V. Savage and David G Armstrong, Effectiv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4th ed.,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Hall, 2000.
109. Pat Hughes, Kath Cox and Gillian Goddard, Primary History Curriculum Guide, London: David Fulton, 2000.
110. Hilary Cooper,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Primary Schools-Implementing the Revised National Curriculum, 3rd ed., London: David Fulton, 2000.
111. Carl Seefeldt and Alice Galper, Active Experiences for Active Children-Social Studies,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0.
112. 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ips (ed.), 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113. 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 (ed.), 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114. Lucy O’Hara and Mark O’Hara, Teaching History 3-11-The Essential Guide,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1.
115. E. Wayne Ross,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Purposes, Problems, and Possibilites, Revised e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1.
116. O. L. Davis Jr., Elizabeth Anne Yeager and Stuart J. Foster (ed.), Historical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Lanham, Maryland: Rowan & Littlefield, 2001.
117.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A Sampler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1.
118. William E. Marsden, The School Textbook: Geography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London‧Portland, Oregon: Woburn, 2001.
119. Jesus Garcia and John U. Michaelis,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A Guide to Basic Instruction, 12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1.
120. Walter C. Parker,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leven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2001.
121. John Lello, The Resourceful History Teacher,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1.
122. O. L. Davis Jr., Elizabeth Anne Yeager and Stuart J. Foster, Historical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123. Dennis A., Trinkle Scott A. Merriman (ed.), History, edu-Essays on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2001.
124. Linda Symcox, Whose History?-The Struggle for 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Classrooms, New York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2.
125. Hilary Cooper, History in the early years, 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2002.
126. Bruce Vansledright, In Search of America’s Past-Learning to Read History in Elementary School, New York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2.
127. Cynthia Szymanski Sunal and Mary Elizabeth Haas, Social Studies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Grad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2.
128. Arthur K. Elli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7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2.
129. S. G. Grant, History Lessons-Teaching, Learning, and Testing in U.S. High School Classrooms,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3.
130. Jon Wiles and Joseph Bondi, 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 6th ed.,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31. Don Henson, Peter Stone and Mike Corbishley,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32. Michael W. Apple, Ideology and Curriculumi, 3rd ed.,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2004.
133. Keith C. Barton and Linda S. Levstik, Teaching History for the Common Good,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nm Associates, 2004.
134. Hilary Cooper (ed.), Exploring Time and Place Through Play, London: David Fulton, 2004.
135. Rosamond Mckitterick, History and Memory in the Carolingian Worl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4.
136. Stephen J. Thornton,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That Matters, New York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5.
137. Kerry J. Kennedy, Chang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Times-New Direction for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2005.
138. Rosie Turner-Bisset, Creative Teaching: History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London: David Fulton, 2005.
139. Kathleen Anderson Steeves, ‛History-Uncovering the Past Through Inquiry’, Richard. H. A. det and Linda K. Jordan (ed.), Integrating Inquiry Across the Curriculum, California: Corwin, 2005, pp65-83.
140. Walter C. Parker,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12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son Education, 2005.
141. Caron Morgan, Inter-And Intra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uropean History Textbook, Bern: Peter Lang, 2005.
142. Geoff Timmins, Keith Vernon and Christine Kinea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story, London: Sage, 2005.
143. Carol Morgan (ed.), Inter- and Intra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uropean History Textbook, Bern: Peter Lang, 2005.
144. Richard H. Audet and Linda K. Jorden(ed.),Integrating inquiry across the curriculum,California:Corwin Press,2005.
145. Tony Eaude, Children’s Spiritu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eal Development-Primary and Early Years, Southernhay East Exeter: Learning Matters, 2006.
146. Caroline Coffin, Historical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ime, Cause and Evaluation, London: Continuum, 2006.
147. Rahima C. Wade, Social Studies for Social Justice-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7.
148. Arthur K. Ellis, Teaching &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8th ed., Boston: Pearson,2007.
149. Laurel J. Schmidt, Social studies that sticks:how to bring content and concepts to life,Portsmouth,NH:Heinemann,2007.
150. Joanne Matricardi and Jeanne McLarty, Social Studies activities A to Z,Clifton Park,NY:Thomson Delmar Learning,2008.
151. Alan J. Singer and the Hofstra New Teachers Network , Social Studies for secondary schools:teaching to learn,learning to teach,3rd ed,New York:Routledge,2009.
152. Elizabeth E. Heilmen with Ramona Fruja Amthor and Matthew T. Missias(ed), Social Studies and diversity education:why we do it, New York:Routledge,2010.
153. Walter C. Parker(ed), Social Studies today: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Routledge,2010.
154. Cynthia Szymanski Sunal and Mary Elizabeth Haas, Social Studies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grades: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4th ed,Boston:Person,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