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出身背景、教育程度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
書刊名:教育研究資訊
作者:李鴻章
作者(外文):Lee, Hung-cha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8:2
頁次:頁147-171+a6
主題關鍵詞:出身背景教育取得道德判斷The backgroud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Moral judg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81
  • 點閱點閱:29
     本研究以1994年中央研究院完成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問卷」當中對於道德判斷的十個問題及其他相關背景資料作分析,以了解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和道德判斷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台地區民眾中,家庭社經背景較佳,本人教育程度亦較高。二、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在道德判斷分數上有顯著的差異。三、背景因素的不同,在道德判斷上的差異與顯著性得到部分的支持。
期刊論文
1.林榮吉、張瓊文、簡錡文、尤萃如(19940600)。國小教師道德判斷問題之研究。傳習,12,6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鳳燕(19810600)。性別、道德、判斷、情境變項對我國高中學生誠實行為的影響(摘要)。教育與心理研究,4,9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chweigert, F. J.(1999)。Learning the common good: Principle of community -based moral education in restorative justice。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8(2),163-182。  new window
4.Yuan, B. J.、Shen, J. P.(1998)。Moral value held by adolescent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7(3),191-206。  new window
5.Lopez, B. G.、Lopez, R. G.(1998)。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n increase in reflection: A training program。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7,225-241。  new window
6.陳聰文、陳明終、劉渭木、李榮昌(19820100)。影響山地兒童道德判斷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85-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老師月刊(1986)。從男女差異看外遇。張老師月刊,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毅志(1993)。台灣地區教育對職業取得影響之變遷。中研院民族所集刊,74,125-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龍立(199506)。男女學生科學興趣差異與道德發展之關聯。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3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妙娟(1997)。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啓示。訓育研究,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瑞玉(199306)。青少年的人際道德判斷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6,225-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Armon, C.(1998)。Adult mor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7(3)。  new window
13.Norman, A. D.、Richards, H. C.、Bear, G. G.(1998)。Moral reasoning and religious belief: Does content influence structure。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7(1),89-98。  new window
14.黃毅志(1995)。臺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廖淑臺(19790600)。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道德判斷發展之研究。臺中師專學報,8,63-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肅棟(19971200)。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東臺灣研究,2,197-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蔡淑鈴、瞿海源(19920100)。臺灣教育階層化的變遷。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98-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毅志(19900300)。臺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薛承泰(19961000)。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臺灣社會學刊,20,49-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簡茂發(19840600)。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大森(19990300)。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8,35-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英豪(19771100)。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的發展及其影響的因素。高雄師院學報,6,343-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蘇清守(19720600)。我國學童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271-3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淵全(19980200)。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馬信行(1993)。台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義男(199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本(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百勝(1987)。國中生道德判斷與父母管教態度暨人格之關係(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銀興(1987)。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毛連塭(1994)。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2)。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鳳池、陳美芳、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笠雲、呂玉瑕、王甫昌(1997)。九〇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六(19910000)。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水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Fuentes palanca, E.(1995)。Development of moral judgement, value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adolescents。  new window
2.Schork, J. E.(199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judge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dishonesty i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AAC 9510179)。  new window
3.Wark, G. R.(1996)。Real life moral judgement(AACNN17167)。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柔若(2001)。都市原住民勞動史。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秉嶼(1998)。我國國民小學道德教學新發展趨勢。公民與道德教育之趨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建文(1984)。家庭教育與道德發展。明日的公民教育。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單文經(1982)。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影響因素之關係。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毅志(1999)。在台灣社會階層中都市原住民位置的變遷。都市原住民史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ewell, W. H.、Hauser, R. M.(1976)。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 Modes of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Schooling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ociety。New York: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