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45年後台灣師範院校的變革與發展之研究
作者:洪麗晴
作者(外文):HUNG, LI-CH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銀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師範院校變革轉型發展大學整併教育大學teacher collegethe change of teacher collegethe transform of teacher collegeuniversities merger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師範院校的變革與發展,首先進行我國與世界各國師範院校的變革歷程與現況,再予以比較與評析;接著,蒐集台灣師範院校最新的改大轉型計畫書與校務會議記錄,加以整理進行文件資料分析;再配合訪談法的資料分析,瞭解台灣師範院校領導者對台灣師範院校變革與轉型發展之觀點;最後,統整歸納結論與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共採用文獻分析、文件資料分析與訪談法;本研究程序是先蒐集分析台灣師範院校的改大轉型計畫書與93、94學年度的校務會議紀錄,再採用訪談法,運用自編的訪談大綱,依照台灣師範院校類別,從我國原先主要專責小學師資培育的九所師範院校母群體中,選取台灣師範院校各校的校長與主任秘書等2位,實際有效受訪者為16位。
本研究對台灣師範院校改大轉型的建議說明如下:
一、對教育部而言,包含:(一)政府資源的全力投入,提供實質的教師員額與經費設備補助;(二)將師範院校視為一般高等教育機構大學,作適切公正的資源分配;(三)鼓勵師範院校提出「各校特色計畫」,且依計劃內容予以充分補助;(四)師範院校的「整合發展」宜由各校內部自行調整決定;(五)將原有的教育實習津貼經費與公費生的公費補助款支出,移作師範校院轉型發展專案補助經費暨師範校院學生的獎助學金。
二、對台灣師範院校的轉型發展而言,包含:(一)認清現況,即時掌握改大轉型時機,再配合校長優質領導與校內同仁凝聚共識而朝多元化發展;(二)台灣師範院校可定位在全數發展具適度規模的综合型大學;(三)台灣師範院校可將師資培育擴展成「職前教育、在職進修、退休規劃、教師專業發展」等四環節教育培育系統;(四)台灣師範院校可擴展全方位的統整性教育,將人從出生到死亡,所有與教育相關的議題和事件都納入教育系統中;(五)台灣師範院校可注入多元化領域的培育教育,開發非師資培育的專業領域學習與專長培育;(六)規劃各系多班的同儕學習力量與配合小學包班制的精英式師培過程;(七)遴選優秀校長人選,凝聚校內共識,共同規劃校內定位與發展;(八)發展方向應多元化具特色,且顧及社會脈動、國家需求與國際視野,再拓展「教育相關產業」,同時結合當地資源環境從事「產業合作」;(九)與鄰近大學整合的「需要性」,首應認清校內現況,再取決於「兩校合併後」是否能確實解決校內目前困境;(十)與鄰近大學整合的「協商階段」,兩校應居於「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之立足點來進行溝通協調;(十一)與鄰近大學整合後,台灣師範院校的「師資培育功能」仍應延續且強化成為新校之重點特色,並強調地位平等與相互尊重;(十二)與鄰近大學整併前,兩校可先採取「策略聯盟」方式,簽訂「資源共享協定」,以營造更進一步的良性具體合作關係。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eacher colleges in Taiwan. Related docum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Moreover,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presidents and chief secretaries (N=16) from 9 teacher colleges (now known as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in Taiwan. It was found that while most schools hope to maintain their leading posi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they also aim to becom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by restructuring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With regard to school vision and orientation,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in Taiwan need to focus on helping their students develop their expertise in their fields so that students are competitive enough when they enter the job market. While university mergers seem to be the current trend in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such mergers may be able to help teacher colleges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into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Before formal mergers take place,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can first form what is referred to as “strategic alliance” with neighboring universities to share resources and start thei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They can also utilize and combine the resources from the community to develop network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o engage in life-long learning. Other suggestions for the different parties involved (for example,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It is hoped that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a detailed document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 colleges in Taiwan and help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institution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央日報:1949~1960(1951年7月9日)。中央日報,第4版。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王世英(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評鑑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王作榮(1991)。台灣發展初期的通貨膨脹與對策。輯於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王怡詠(2002)。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因應知識經濟策略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邱祖賢(1992)。師範教育法修正草案之評析。輯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王清波(1986)。談師專改制為師範學院的目標任務及設系問題。台灣教育,422,6-7。
台中師專(1985)。學生勞動服務實施要點-台中師專學則。台中師專學生手冊。台中:台中師專。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5a)。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與體育學院整合發展計畫。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5b)。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改名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轉型發展計畫。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6a)。本校簡介。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index_c.htm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6b)。進修暨推廣部。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cee.tmtc.edu.tw/index_cht.htm
台灣省文獻會(1968)。卷首下大事紀。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省文獻會(1969)。教育志.制度沿革篇。台灣省通志,2(5),95-96。
台灣省文獻會(1969)。教育志.制度沿革篇。台灣省通志,2(5),95-96。
台灣省文獻會(1993)。重修台灣省通志-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5)。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5年12月~1947年5月。1945年12月。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a)。台灣省教育概況。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b)。台灣一年來之教育。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公報冬(1954)。台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5月~1960年12月。
台灣省政府公報秋(1948)。台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5月~1960年12月。
台灣省政府公報秋(1949)。台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5月~1960年12月。
台灣省政府公報夏(1947)。台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5月~1960年12月。
台灣省政府公報夏(1950)。台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5月~1960年12月。
台灣省政府公報夏(1963)。台灣省政府公報:1960年~1987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十年來的台灣教育。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9)。高等、師範教育有關法律彙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上)。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師範教育。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5,1769。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5)。台灣光復三十年專輯。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田培林(1960)。師範大學的制度問題。教育與文化,244(45),11。
立法院(1997)。修正師資培育法案。立法院第三屆第三會期第十二次會議。
立法院秘書處(1981)。師範教育法案。立法院秘書處編印。
立法院秘書處(1994)。教育。師資培育法案-法律案專輯,165,2-3。
伍振鷟、黃士嘉(2002)。台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刊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274-302)。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行政院(1985)。師專改制為師範學院案決議要點(第一九五七次院會)。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第四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招凡(2003)。全球社會中的跨國犯罪與其防制對策。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玉賢、彭作奎(1991)。農復會、土地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輯於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濟四十年(130-165)。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吳 華(2002)。教育全球化研究。2004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minhua.com/xxdz_functions2.php?op=printpage&artid=528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出版專刊(8)。new window
吳庚(1985)。動員戡亂時期的法治。輯於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吳清山(1997)。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內容評析。教育資料集刊-師資培育專輯,22,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全球化。教育資料與研究,51,115-116。new window
吳濁流(1998)。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鐵雄、李坤崇(1997)。教師培育與法令的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呂巧華(2003)。我國大學學院整併策略與行政運作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溪木(1995)。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的改革與展望。師大校刊,298,1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明軒(2003)。知識經濟的資源分配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李國明(2003)。尋找阿美族學生學習的互動情境與節奏--一位原住民校長的實踐與省思。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園會(1996)。光復後之台中師範學校。台中:台中師範學校校友會。
李園會(2001)。台灣師範教育史。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南天出版社。
李筱峰(1997)。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文化衝突。輯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材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集(273-301)。台北:玉山社出版社。
沈翠蓮(1999)。光復後台灣師範學校小學師資培育制度之研究(1945-196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沈翠蓮(2001)。美國師資培育革新政策的省思~以教學與美國未來國家委員會報告書為例。教育研究資訊,9(3),142-158。new window
沈翠蓮(2004)。台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肖川、趙繼政(1994)。全球教育在美國。高等師範教育研究,33,73-76。
卓英豪(1995)。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與展望。國教之友,45(3),32-33。
周建卿、王家銓(1985)。社團組織。輯於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周祝瑛(1998)。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世界高等改革趨勢對我國之啟示。海峽兩岸教育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孟祥翰(1995)。光復初期至政府遷台的台灣。歷史,58,58-63。
林本(1964)。世界各國師範教育課程-我國師範教育課程之研究。台北:開明書局。
林玉体(1987)。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林承正(2000)。論國際化對經濟調適政策的影響:以亞洲金融風暴中的東協五國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玲(1997)。英國師資培育現況之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1),120-140。
林美玲(1999)。英國師資培育之改革與反省。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3),159-187。
林偉人(2004)。教育市場化的趨勢與衝擊。2003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15-20。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淑宛(2003)。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逢祺(2002)。市場化:高等教育的危機或轉機。今日教育,67,121-127。
林貴美(1992a)。法國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貴美(1992b)。法國師範教育。中央研究院歐美教育研討會論文,1992年10月17日。
邱兆偉(2002)。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師思考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師範大學與一般大學畢業生的比較。刊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28)。台北:學富文化。new window
邱維誠(2000)。解嚴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工程之結構性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封喜桃(2000)。21世紀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教育全球化。河北大學學報,25(4),35-37。
施建生(1991)。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功能。輯於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濟四十年(1949-1989)。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洪文彬(1955)。本年度訓導工作述要。國民教育通訊,4(10)、(11),28-30。
洪雯柔(2001)。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省立台中師專(1982)。台灣省立台中師範專科學校概覽。台中:省立台中師專。
紀金山(2002)。師資培育制度轉型與實踐的組織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秦孝儀(1981)。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1983)。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秦孝儀(1985)。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高希均、李誠(1991)。台灣經濟四十年(1949-1989)。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高強華(1998)。師資培育課程中的情意學習。中等教育,49(1),59-68。new window
高薰芳、蔡大立、徐碧霙(2002)。全球教育在師資培育實施之研究:職前教師全球視野之培育。刊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73-121)。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國民教育通訊(1954)。北師推進師範教育運動週報導。國民教育通訊,4(1),16。
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2005)。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整合發展計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1993)。校史初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2005)。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轉型發展計畫書。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2006)。秘書室-校務會議紀錄。2006年7月7日,取自http://www.ntcu.edu.tw/secr/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2005)。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改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轉型發展計劃書。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國立台東大學(2003)。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申請改名暨籌設國立台東教育大學計畫書。台東:國立台東大學籌備處。
國立台東大學(2006a)。校務會議。2006年7月7日,取自http://www.nttu.edu.twsecretary
國立台東大學(2006b)。課程總綱(適用九十三年度入學新生)。2006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nttu.edu.tw/daa/outline/outline_93.doc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8)。東師五十週年紀念冊。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國立台南大學(2004)。台南大學計畫書(修訂六版)。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國立台南大學(2006)。校務發展會議。2006年7月5日,取自http://web.nutn.edu.tw/gac110/school.htm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1946)。台灣省立台南師範學校組織大綱暨學校概況。台南:台南師範學校。
國立台灣教育學院(1986)。台灣教育學院概況。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編。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1997)。花師五十年。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2005)。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轉型改名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計畫書。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2006a)。九十三學年度校務發展委員會會議紀錄。2006年7月7日,取自http://www.nhlue.edu.tw/~sec3/05-4-93.htm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2006b)。九十四學年度校務發展委員會會議紀錄。2006年7月7日,取自http://www.nhlue.edu.tw/~sec3/05-4-94.htm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4)。屏師校史初編。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5)。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籌備改名「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轉型發展計畫。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轉型暨整合發展諮詢委員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6)。會議紀錄-校務會議紀錄。2006年7月7日,取自http://www.npue.edu.tw/adm/secrec/2/Board.asp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8)。中華民國教育年報。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8)。中華民國教育年報。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料館編印。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5a)。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轉型改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後與鄰近大學整合計畫書。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5b)。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轉型改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計畫書(一)(修訂版)。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5c)。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轉型改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計畫書(二)師資與課程調整(修訂版)。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6)。新竹教育大學改大專區-相關會議紀錄。2006年7月7日,取自http://www.nhcue.edu.tw/%7Esec/nhcue/index.htm
國立嘉義大學(2006a)。蒞校參訪。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welcome/
國立嘉義大學(2006b)。蒞校參訪-大事紀。2006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welcome/record.php
國立嘉義大學(2006c)。蒞校參訪-未來展望。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welcome/future.php
國立嘉義大學(2006d)。蒞校參訪-組織概況。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welcome/organization.php
國立嘉義大學(2006e)。蒞校參訪-師資與研究。2006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welcome/instructor.php
國立嘉義大學(2006f)。國立嘉義大學組織系統表(940801)。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adm.ncyu.edu.tw/~person/admin/admin7.mht
國立嘉義大學(2006g)。教學與研究。2006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academic/
國立嘉義大學(2006h)。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課程架構。2006年2月28日,取自http://adm.ncyu.edu.tw/~educat/chinese/content.swf
國立嘉義大學(2006i)。國立嘉義大學94-教育學系課程。2006年2月28日,取自http://adm.ncyu.edu.tw/~educat/chinese/news/94curriculum.html
國立嘉義大學(2006j)。校務會議紀錄。2006年7月7日,取自http://adm.ncyu.edu.tw/~secretary/Chinese.htm
國教世紀(1973)。教育法令。國教世紀,8(6),21。
張其昀(1968)。蔣總統集第二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
張勝彥(1996)。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鈿富(2002)。師資培育政策與供需機制建立之探討。刊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51-72)。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張肇平(1989)。戒嚴法論。復興崗學報,29,399-400。new window
張瓊元(2003)。國際性學生閱讀能力評量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57)。第五篇師範教育:第三章中等師範教育。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0)。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教師登記及專業人員進用辦法。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7)。師資培育法與相關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2)。教育部重要政策。2004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4)。大學網路博覽會-依學校名稱。2004年12月4日,取自http://univ.edu.tw/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95)。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1997)。師資培育法規問與答彙編。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6)。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論壇(1952)。教育論壇-教育改造的動力。教育輔導月刊,1(5),4。
梁尚勇(1976)。當前本省師範教育發展的方向。國教世紀,11(12),2-3。
梁金盛(2001)。台灣地區大學學院整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許殷宏(2000)。全球化對台灣師資培育的啟示。中等教育,51(6),157-171。new window
許泰益(1994)。從師資培育法修正談師範教育發展。國教之友,45(4),6。
楊思偉(1998)。法國師資培育學程與教育學研究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0,179-206。new window
李萍子(1990)。法國教育發展的趨勢。比較教育通訊,22,15-23。
許雅惠(2003)。全球化影響終身教育發展之研究-理論分析模式之初構與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許維芳(2003)。台灣師範大學轉型定位與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靜雪(2003)。1980年代以來英美高等教育市場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2002)。師範大學制度的傳統與蛻變。刊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29-50)。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郭隆興(1997)。攻擊替代訓練對減少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增進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陳乃華(2004)。日本大學教師教育自由理念與運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陳伯璋(2002)。知識之城─論我國大學角色與功能的再定位。載於2002年10月「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論文。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陳良益(1995)。社會變遷與師資培育制度的調適。台灣教育,533,23。
陳奎憙 (1998)。我國師資培育政策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171-195。new window
陳奎憙(1989)。英國師資培育的回顧與展望。國教研究雙月刊,5,35-42。
陳揚盛(2005)。美日法德如何培育師資?2005年2月28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4/06/17/04D06163/
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舜芬(1996)。現行師範大學制度的檢討與展望。中國教育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期望(27-44)。台北:師大書苑。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陳議濃(2003)。幼兒SPP鄉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單文經、劉怡君(2002)。我國各大學師資培育學程所推動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之調查研究。刊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219-247)。台北:學富出版社。
彭駕騂(1986)。從師專改制談起。台灣教育,422,9。
彭曉瑩(2000)。師範學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士榮(1994)。戰後台灣歷史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梅英(1996)。教師專業社會化之探討-學習與成長的歷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15。
湯堯(1997)。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市場模型建立與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3),74-85。new window
湯維玲(1997)。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制度與專業教育課程。教育資料集刊,22,191。new window
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昭堂(1993)。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茂樹(1999)。黃茂樹博士談美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資格認定方式的改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16-117。
黃嘉莉(2003)。教師專業及其制度化之歷史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黃福濤(1951)。本省師範教育的實施與推進。教育輔導月刊,1(5),51-56。
黃鴻博(2004)。學校轉型中的教務工作:變革與創新。中師校訊,38。2004年11月5日。
楊洲松(1998)。李歐塔後現代知識論述及其教育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楊國賜(198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與地位。師友,241,1-2。
楊國賜(2003)。提升大學教育品質,增進國際競爭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4,78-86。
楊深坑(1999)。迎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方法論之省察與國際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發表於「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楊銀興(2005)。臺灣師範教育的蛻變與重生。轉型與發展—創造師範教育新風貌學術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葉名祥(2004)。我國師範學院整併為教育聯合大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學志(1986)。中小學師資教育的檢討與展望,中央日報(1986年9月28日),第十五版。
解惠婷(2002)。台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志恆(2003)。薩依德 (Edward W. Said) 思想及其對台灣多元文化教育之啟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 爍(1999)。全球化與教育。河北大學學報,24(3),114-116。
齊思賢譯(1999)。知識經濟時代。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靖國(2003)。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之探討-教育社會學觀點的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28,45-56。
歐用生(1989)。新制師範學院的問題與展望。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各國小學師資培育(23-38)。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蔣致遠(1990)。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出版社。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伸章譯(1994)。未來對話錄。台北:時報文化。
鄭 梓(1991)。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29(4),217-259。
鄭佳美(2000)。英語帝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鄭明娳(1992)。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鄭茂生(1969)。亟待改進的三年制師範專科學校。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9(6),16。
蕭新煌、黃世明、翁士杰(1995)。百年來台灣社會力的浮沉與轉型。百年來的台灣(110-149)。台北:前衛出版社。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科(1997)。靜宜大學八十六學年度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及幼稚園教育學程招生簡章。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科印製。
戴國輝(1995)。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社。
戴國輝、葉芸芸(1993)。愛憎二二八-神話與文學:解開歷史之迷。台北:遠流出版社。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楊智出版社。new window
戴曉霞(2001)。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之脈絡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301-327。new window
聯合新聞網(2006)。紐西蘭公立師範學院。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saec.edu.tw/info/new/n03.doc
謝金青(1991)。師資的師資-談師範學院的師資問題。現代教育,23,28-41。
瞿立鶴(1979)。近三十年來我國中等學校師資之培養與進修。教育資料輯刊,4,80-81。new window
顏佩如(2004)。課程圖像重建:學校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嚴育玲(1995)。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伊文(1995)。鏡頭下的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教學科技與媒體,19,22-26。new window
顧美玲(2003)。台灣高等教育改革與實施成效研究:1994年教改政策與WTO效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mbrose, P. (1996). Most proposals?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act 1994. In J. Furlong, (Ed.),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pp.23-34). London: Kogan Page.
Appadruai, A. (200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M. Featherstone ( Eds ), Global culture-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pp. 295-310). London: SAGE.
Apple, M. W. (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Apple, M. W. (1999). Power, meaning, and identity-essays in critical educational studies. N Y: Peter Lang.
Apple, M. W. (2000). Between neoliberalism and neoconservatism: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sm in a global context.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es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pp.57-77). N Y: Rout ledge.
Arnove, R. F., Stephen, M. M., & Torres, C. A. (1999).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 at the end of the 1990s’. In R. F. Arnove & C. A. Torres (Eds.), Comparative 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pp.305-328).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Bauman, Z. (1998).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nnett, C. F. (1995).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Berman, E. H. (198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refor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3808)
Berman, E. H. (199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Australia, England, Wal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rnove, R. F. & Torres, C. A. (Eds), Comprehensive 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pp.257-282). Lanham,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Blackmore, J. (2000). Globalization: A useful concept for feminists rethinking theory and strategies in education?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pp.133-256). NY: Rout ledge.
Braddock, J. (2006). Job Cuts Begin in New Zealand as Economy Shrinks.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6/apr2006/newz-a28.shtml
Burbules, N. C., & Torres, C. A. (2000).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pp.1-26). N.Y.: Rout ledge.
Calder, M. (2000). A concern for justice: teaching us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the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29(2), 81-87.
Carnoy, M. (1999).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What planners need to know? Par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UNESCO.
Castells, M. (1996).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Ι: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Debesuvais, M. (1991, December). Teacher education in France: In the prospects of a major refor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Deem, R. (2001). Globalization, new managerialism,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entrepreneurialism in universities: Is the local dimension still important? Comparative Education, 37(1), 7-20.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 (1972).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p. The James Report.). London: HM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 (1978). Entry of initial train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 Rep. No. Circular 9/78). London: HM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 (1983). Teaching quality. London: HMSO.
Dimmock, C., & Walker, A. (2000).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culture: redefining school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are, 30(3), 303-312.
Friedman, J. (1990). Being in the world: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M. Featherstone (Eds), Global culture-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pp.295-310). London: SAGE.
Fulton, O. (1996).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ty in a newly unitary system: the case of the U.K. In L. Meek, L.Goedegebuure, O. Kivinen & R. Rinne (Eds), The Mockers and Mocke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differentiation, convergence and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Galvin, C. (1996). A Promo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ty: higher education and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1(1), 81-91.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Grant, S. R. (2001). Cultural determinism as a reactionary force in education for world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and Society, 19(1), 75-80.
Grant, S. R. (2001). Cultural determinism as a reactionary force in education for world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and Society, 19(1), 75-80.
Green, A. (1999). Edu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Europe and East Asia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rends. Journal of Policy Studies, 14(1), 55-72. London: Rout ledge.
Green, D. (Ed.) (1994). 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Grugel, J., & Hout, W. (1999). Regions, regionalism and the South. In J. Grugel & W. Hout (Eds), Regionalism across the north-south divide-state strategies and globalization (pp.3-13). London: Rout ledge.
Hass, M. E. (1998). Getting Started in Global Education: A Primer for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62(5), 318-319.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es, economics and culture1. UK: Polity.
Hoogvelt, A. (1997).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stcolonial world-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London: MacMillan.
Huntington, S. P. (1996). The west-unique, not universal. Foreign Affairs, 75(6), 28-46.
Hwang, Y. R. (2002).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in taiwan: Should teachers colleges be converted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Jarvis, P. (2000). Globalization, the learning society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36 (3), 343-355.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NI: Prentice-Hall.
Jones, P. W. (1998).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m: Democratic prospects for world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34 (2), 143-155.
Kellner, D. (2000). Globalization and new social movements: Lessons for critical theory and pedagogy.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pp.299-322) N.Y.: Rout ledge.
Kress, G. (1996).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rethinking a curriculum of communi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32(2), 185-196.
Kwong, J. (2000). Introduction: market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 87-92.
Latouche, S. (1996). The limits of worldwide westernization. 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World, 74-98. Cambridge, UK: Polity.
Levy, B. (1997).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acing the challenges. In D. G. Satya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ization (pp.315-335).
Luke, A., & Luke, C. (2000). A situate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pp.275-298). NY: Rout ledge.
Massy, W. F. (1997). 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 review: the Hong Kong program. Higher Education, 3, 249-262.
McCarthy, C., & Dimitriades, G. (2000). Globalizing pedagogies: power, resentment and the re-narration of difference.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pp.187-204). N.Y.: Routledge.
Merryfield, M. (1990). Teaching about worl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with global perspectiv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2860).
Merryfield, M. (1994). Teacher Education in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Merryfield, M. (1995). Teacher Education in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4601)
Merryfield, M. (1996).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multicultural & glob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Washington: AACTE Publications.
Morrow, R. A., & Torres, C. A. (1999). The state, social movement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R. F. Arnove & C. A. Torres (Eds), Comparative 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pp. 91-113). Lanham, Mart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Morrow, R. A., & Torres, C. A. (2000). The state,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pp. 27-56). NY: Rout ledg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in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1984). The handbook of degree and advance course in institutes/ colleges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of education, polytechnics, university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London: Lund Humphrie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NCTAF. (1996). 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NCTAF. (1997). What matters most: Investing in quality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obutaka, I. (1997). Globalization’s Challenge to Indigenous Culture. Retrieved May 4, 2006, from http://www.kokugakuin.ac.jp/ijcc/wp/global/02inoue.htm1.
Oman, C. (2000). Glob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inequality. In A. Hurrel & N. Woods (Eds),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politics (pp. 36-35).
Pike, G., & Selby, D. (1999). In the global classroom 2. Toronto: Pippin Publishing.
Pollitt, C. (1993). 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ctor: 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opkewitz, T. S. (2000). Glob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knowledge and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s: some notes on comparative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 S. Popkewutz (ed.). Educational knowledge-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te, civil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pp. 3-27).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obbins Report. (1963).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HMSO.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Roy, C. (2006). Welcome from the Vice-Chancellor.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 www.waikato.ac.nz/about/history.shtml.
Schugurensky, D. (1999). Higher education restructuring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F. A.Robert & A. T. Carlos (Eds),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pp. 283-304). L. M.: Rowman & Littlefield.
Slavin, R. (1997).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he cooperative schoo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 7-13.
Teasdale, G. R. (1998). Local and global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 a search for complementaril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8(6), 501-511.
Teichler, U. (1988).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decade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6a). Education. Retrieved May 4, 2006, from http://www.ace.ac.nz/.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6b). About the Faculty. Retrieved May 4, 2006, from http://www.ace.ac.nz/about/index.asp.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6c). About the University.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auckland.ac.nz/uoa/about/uoa/.
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2006a). Formal Merger Discussions between UC and CCE.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comsdev.canterbury.ac.nz/news/2005/050224a.shtml
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2006b). Welcome to 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canterbury.ac.nz/theuni/
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2006c). Departments and Colleges.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canterbury.ac.nz/deptcentres.shtml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2006a). About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edlinked.soe.waikato.ac.nz/theschool.php.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2006b).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waikato.ac.nz/about/history.shtml.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2006c). Beautiful Campuses, World-class Facilities.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 www.waikato.ac.nz/about/facilities.shtml.
The University Victoria of Wellington. (2006a). History.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vuw.ac.nz/home/about_victoria/history.html.
The University Victoria of Wellington. (2006b). Facult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vuw.ac.nz/education/about/faculty.aspx.
The University Victoria of Wellington. (2006c). Teacher Training. Retrieved May 5, 2006, from http://www.vuw.ac.nz/education/index.aspx.
The University Victoria of Wellington. (2006d). Faculties and Schools May 5, 2006, from http://www.vuw.ac.nz/home/faculties_schools/index.html.
Thomas, J. (1993). Implementing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doing critical ethnography. newbury park: SAGE.
Urban, W. J. (1990). Historical studie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W. R. Houston (Ed.). Han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K: Macmillan Publishing, Inc.
Van Binsbergen, W. (1998). Globalization and virtuality: analytical problems posed by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African societi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36, 873-903.
Van Scotter, R. D., Hass, J. D., Kraft, R. J., & Schott, J. C. (1991). Soci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London: Allyn and Bacon.
Walford, G. (1991).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Britain. In G. Neave & F. A Vught (Eds.) prometheus bound: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europe. Oxford: Pergamon press.
Walford, G. (1996). School choice and the quasi-market. In D. Philips (Ed.). Oxford 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6(1), 207-224.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 ledge.
Wallerstein, I. M. (1983). Historical Capitalism. T N: Thetford.
Waters, M. (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 ledge.
Watson, K. (1999).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the need for recoceptualisation and fresh insights. COMPARE, 29(3), 232-248.
Yearly, S.(1996). Sociology, environmentalism, globalization. London: Sage.
Young, M. (1998). Rethinking teacher education for a global future: lessons from the Engl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4(1), 51-6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