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與日本大學生對高等教育重要措施認知程度之研究
作者:桂田愛
作者(外文):AI KATSURADA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黃文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重要措施認知Higher education reformHigher education important measur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2
本研究的主旨在於探究台灣與日本的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程度如何。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因此,分別收集關於台灣以及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流變相關資料,並以問卷方式調查以及大學生對於時下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狀況,並進而將調查取得資料做質性及量化分析。調查使用的問卷編製有「台灣的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問卷」(中文版)及「日本的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問卷」(日文版)兩份問卷,分別提供給台灣及日本的大學生來填答,以得出其對於高等教育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程度,以做為研究分析的原始資料。更進一步,透過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回歸分析等的統計方法來考驗。接著,將本研究的結果歸納出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及相關學術研究上可供參考之依據。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台灣與日本的大學生,因國情不同對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互有差異
二、師範及教育大學的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均較高
三、教育科系相關的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也較高
四、公立或私立的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不論日本或台灣均無 
明顯的差異
五、不論日本或台灣的大學生,對高等教育重要措施,在大學部及研究所間的認知有明顯的相關存在
六、不論日本或台灣的大學生,對高等教育重要措施的認知上,「大學部」層面
的得分均可預測「研究所」層面的得分
七、日本與台灣對於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均朝向頂尖、優質及競爭力而努力之
八、少子化及國際化是兩國高等教育共同關切的議題,希望找出解決的政策方針
九、重要措施上,大學部的認知,以「國際化與人才培育」最高;而「一流大學與大學自主」次之;研究所的認知,以「國際人才」最高,而「技職再造」次之。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可供參酌的建議如下:
一、教育行政方面
(一)、持續推動比較高等教育的研究,列為重要教育課題,以利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及理解
(二)、持續重視師範及教育大學的高等教育素養之餘,亦應重視其他大學校院對高等教育改革的關心與重視
(三)、重視教育專業的理論專研,亦要強調高等教育改革動向的吸納及素養的提升
(四)、國際化人才的培育,應持續列為高等教育的施政課題
二、學校行政單位方面
(一)、公私立大學宜堅定對本身發展的特色,恢宏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方針
(二)、關於高等教育的發展,兼顧大學部及研究所的發展任務
(三)、時時針對世界的潮流及趨勢,進求高等教育的創新及再創新
(四)、重視學校的「教學卓越與評鑑」工作,提升辦學的教育品質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degree of Taiwanese and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major policies. The methodologi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comparison and survey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collecting data of Taiwanese and Japanese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deas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respectively,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tudents’ surveys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measures. In this study, there are two versions of the investigating survey, including Chinese and Japanese. 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 which included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ader would be shown the relative results which are as references of governments,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s, and academic research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following:
(1)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policies between Taiwanese students and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2) Either in Taiwan or in Japan,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from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re shown much more cogn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than students that are from other universities.
(3) College students who major in education are shown much more cogn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4) In Taiwan and Japan,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from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cogn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5) There are obvious devi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measures betwee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both Taiwan and Japan.
(6) Both in Taiwan and Japa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cores of concepts can predict graduate students’ scores in higher education measures.
(7)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s towards advanced, high-qualified and competitive trend in Japan and Taiwan.
(8) The trends of fewer children and globalization are the two concerned topic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aiwan and Japan.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9) From the scores of this survey investigating the cogni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both glob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are shown a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undergraduate respondents. How to build a top university and democracy of university are the next issue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As to the graduate respondent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re-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 and skill is the next issue.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are following:
(1) To governments:
(a) To continue to study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and to mainta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universities
(b) To emphasize the education policies in normal and educ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to reinforce other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simultaneously
(c)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dagogical theorie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quality
(d) To develop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profess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antly listed as on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2) To administrative offic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a) To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b) To extend th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tasks which combine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c) To improve 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trend
(d) To place emphasis on each university’s teaching excellent development and professor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qu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 of its teaching evaluation
一、 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王保進(2005)。標竿取向的高等教育評鑑標準設計之研究。中華民國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王保進、郭玟杏(2005)。歐盟高等教育區域計畫之發展及其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37,35-55。new window
王家通(2004)。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瓈慧(2006)。日本及台灣教育改革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伍振鷟、黃士嘉(1997)。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1-26。new window
江姿滿 (2001)。台灣、日本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市:嘉義大學。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研究所。new window
吳武典(2004)。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2004。取自http://www.ied.edu.hk/cric/new/principalconference/papers/keynote-taiwan.pdf。
吳武典 (2007)。台灣師資培育的現況與發展趨勢。載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主編),2007年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教師教育」論文集(24-39頁)。澳門:澳門大學教育學院。
吳清山(1998a)。教育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8b)。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23,261-275。new window
吳清山(2005)。2004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2006)。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教育資料集刊,32,1-21。new window
吳清山、賴協志(2007),台灣初等教育改革的省思:1994-2007,教育資料集刊,33,1-27。new window
吳清山(2009)。解讀台灣教育改革。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吳清山(2012)。公辦民營學校。取自http://w2.nioerar.edu.tw/ basis3/22/lk14.htm。
吳清基(2009)。當前教育行政工作思維。2012年3月20日,取自 http://change-epaper.tecs.ntnu.edu.tw/index.php/component/content/article/139-2010-01-02-06-12-35.html。
李本京(2003a)。鋼索上的舞蹈者--布希兩面手法之兩面政策,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取自http://www.naer.edu.tw/mediafile/fdownload/369/627/2007-8-24-16-5-45-627.pdf。
李本京(2003b)。中國儒家文化與霸權文化 : 交流抑或衝激,當代儒家思想與全球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李宜静(2000)。研究台灣與日本小學環境教育之比較研究-以台能源教育為例-(碩士論文)。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李俊湖(2009)。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師資培育之困境與省思。取自http://www.naer.edu.tw/mediafile/fdownload/369/627/2007-8-24-16-5-45-627.pdf。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
沈桂芬(2006)。少子化現象。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
沈翠蓮(1999)。光復後臺灣師範學校小學師資培育制度之研究(博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2012) 。取自http://www.twaea.org.tw/。
林生傳(2005)。教育研究方法。台北。生理。
林美玲(2001)。教育改革、教師倦怠與報酬。高雄:高雄復文。
周志宏(2004)。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及其相關法規有關幼托制度改革之啟示。載於載於翁麗芳(主編),當代日本的幼托政策(219-232頁)。台北:心理。
周祝瑛(2003a)。台灣教育改革之研究。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取自http://www3.nccu.edu.tw/~iaezcpc/C-%20The%20research%20of%20taiwan%20education%20revolution%201.htm。
周祝瑛(2003b)。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祝瑛(2004)。臺灣地區大學行政法人化爭議之探討。廣東,珠海。
周祝瑛(2009)。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台北市:三民。
邵美玲(2011)。海洋特色大學教育發展目標與通識教育改革之學生意見調查─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紀金山(2005)。當前師資培育市場化的現象初探。載於第十一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社會學理論反省(206-245頁)。
洪雅齡(2004)。台灣與日本之十二年數學課程比較(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研究所。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new window
洪榮良(2011)。1980年代後義務教育改革政策的趨勢研究—澳洲、日本與台灣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南投縣:暨南大學。new window
徐明珠(2001a)。站在大學入學考試變革的轉捩點上。國家政策研究報告。
徐明珠(2001b)。聯考走入歷史後。國政評論(編號:教文(評)090-143號)。
徐明珠(2002)。四位教育部長為教改把脈。中央月刊,35(12),90-93。
徐明珠(2003a)。我們需要二度教改。國政分析(編號:教文(析)092-016號)。
徐明珠(2003b)。聯考與多元入學問題探討。國政分析(編號:教文(析)092-001號)。
翁翠萍、劉嘉韻(20121206)。少子化效應教育部擬教育政策白皮書。大紀元時報,台灣新聞版。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6/25/n965638.htm。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中心基金會網站(2012) 。取自http://www.heeact.edu.tw/mp.asp?mp=2。
梁忠銘(2007)。日本中等教育改革趨勢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4,39-62。new window
梁忠銘(2008)。日本師資培育改革過程國家角色運作之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26。new window
陳伯璋(1991)。我國師範教育政策與制度之發展與檢討。世界各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161。臺北:正中書局。
陳采毓、蔡雅文(2011)。大學校院通識教育評鑑內涵。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09/01/4808.aspx。
陳星貝(2010)。我國校園零體罰政策之沿革與研討。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7195。
陳奎憙(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171-195。new window
陳振遠、樊國恕、蘇國瑋、何希慧、侯永琪、陳振宇、許文瑞 (2011/6)。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評估研析,研考雙月刊,35(3),84-96。
陳連櫻(2004)。台灣地區大學學費制定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南投縣:暨南大學。
陳雯萍(2003)。台灣與日本國中階段社會科課程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錦慧(2007)。日本與台灣因應少子化現象之對策比較。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
陳麗華(2007a)。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2/4)甲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Study(ICCS)。專題研究計畫(2007-2011)共同主持人。
陳麗華(2007b)。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2/4)乙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Study(ICCS)。國科會與教育部目標導向計畫一學力(2007-2011)共同主持人。
陳麗華(2007c)。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觀課程之規劃與實施(I)(II) (III)。國科會研究計畫。
陳麗華(2010)。台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芻議。教師天地,168,4-11。
張慶勳 (2010) 。前瞻未來.蛻變轉型.蓄勢卓絕。屏東教大師資培育通訊,15。取自http://b011.npue.edu.tw/ezcatfiles/b011/img/img/263/108530200.pdf。
莊玉如(2005)。師資培育制度變革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教育研究,13。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97 年度因公派員出國考察訪問報告書(2008)。日本頂尖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與國際合作之考察,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e5%9c%8b%e7%ab%8b%e6%9a%a8%e5%8d%97%e5%9c%8b%e9%9a%9b%e5%a4%a7%e5%ad%b897%e5%b9%b4%e5%ba%a6%e5%9b%a0%e5%85%ac%e6%b4%be%e5%93%a1%e5%87%ba%e5%9c%8b%e8%80%83%e5%af%9f%e8%a8%aa%e5%95%8f%e8%a8%88%e7%95%ab(20081230).pdf。
教育部(2002)。國立大學整併的檢討與未來展望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攜手計畫擴大辦理受惠人數突破20萬人次近3千校開辦比率達86%,對象擴及單親與隔代教養子女。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1426。
教育部(2010)。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學發展計畫補助計畫簡介。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a/staff.nsysu.edu.tw/iscd/ home/bu-zhu-ji-hua-jian-jie-99-1。
台灣教育部網站(2012)。取自http://www.edu.tw/ 。
教育部網站統計資料(2012)。取自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網站(2012a)。當前教育重大政策: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44936/%E9%99%84%E4%BB%B6-5%E5%9F%B9%E8%82%B2%E5%84%AA%E8%B3%AA%E4%BA%BA%E5%8A%9B%E4%BF%83%E9%80%B2%E5%B0%B1%E6%A5%AD%E8%A8%88%E7%95%AB-%E6%8A%80.pdf。
教育部網站(2012b)。教育部獎勵大學卓越計畫。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home.asp?SID=1。
教育部電子報(2012)。本期搶先看。取自http://epaper.edu.tw/foreword.aspx?period_num=543。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2011)。教科書開放,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revolute/class/class_0300.asp。
黃文三(2011)。比較教育。台灣:高等教育。
黃文三(2012)。中等教育。台灣:高等教育。
黃文三、張炳煌(主編)(2011)。比較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文三與桂田愛(2011)。日本教育。載於黃文三、張炳煌主編「比較教育」。
黃文三、桂田愛、沈碩彬(2012)。大學生對教育改革的認識與願景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主辦之學術研討會。第八屆學術研討會--教師生涯規劃與教育專業發展新竹,中原大學。
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6-53。new window
游靜宜(2000)。中美日三國小學統整課程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葉俊榮 (2003)。二元民主與行政程序:從全球化脈絡論行政程序法的時代機能,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程序法之檢討、傳播行政之爭訟,29-61。
楊武勳(2007a)。日本高等教育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35,85-114。new window
楊武勳(2007b)。日本大學評鑑之發展與現況—以認證評鑑制度與評鑑團體為中心。高等教育,2,115-153。new window
楊武勳(2008a)。日本海外子女教育政策與現況分析。淡江日本論叢,17,170-191。new window
楊武勳(2008b)。日本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初探。高教評鑑,1(2),143-183。new window
楊武勳(2008c)。日本高等教育提昇教學品質的策略:「Good Practice」(GP)的發展與現況。教育研究月刊,170,126-137。new window
楊武勳(2008d)。日本專門職大學院的創建與 啟示。教育政策論壇,11(1),39-78頁。new window
楊思偉(1996)。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教育改革,載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思偉(1999)。日本教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思偉(2003)。臺灣大學法人化政策之初步分析。發表于「中華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new window
楊思偉(2004)。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一)-國立大學法人化問題為主。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2-2413-H-003-007)。new window
楊思偉(2006)。日本教育政策特色之分析。載於黃乃熒(主編),教育政策科學與實務(158-179頁)。台北市:心理。
楊國賜(1998)高等教育改革與國家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3,149-169。new window
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臺灣教育,632,2-12。
楊朝祥(2001)。因應WTO衝擊,高等教育速謀對策。國家政策論壇,1(9),146-151。
楊朝祥(2007)。促進高等技職教育發展之評鑑策略。評鑑雙月刊,8,36-39。
解惠婷(2002)。台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趙榮耀(2011)。教育改革實施成效之調查。台北市:監察院。
劉世閔(2005)。市場化下台灣師資培育制度的轉型與前瞻之研究。載於第十一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社會學理論反省,246-272。
劉世閔(2006)。批判台灣師資培育市場化所面臨的議題及其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41,99-113。new window
蔡大立(2003)。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新北市,淡江大學。
蔡春美(2005)。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的啟示。幼改家電子報。
鄭美珍、吳泰港、林華娀(2000)。教育改革實施成效之調查。台北市:監察院。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教育研究,145,50-58。new window
謝卓君(2005)。對師資培育政策中市場化論述的批判反省。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119-157。new window
謝幸蓉(2007)。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顏曉湘(2010)。南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9。

二、英文部分
Berry, R. (2011).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sues, Concerns and Prospects, 14(1), 49-61.
Chiu, C. H., Arrigo, L., &; Tsai, D. (2010).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Academic Medicine, 85(3), 391-392.
Corrow, J. H. (2008). High schools and the new accountability: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Saarbrucken: VDM Verlag Dr. Muller.
DfES. (2007, January 4). 2020 vision- Report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2020 Review Group, Retrieved February 22, 2007, from http://www.dfes.gov.uk/publications
Greene, K., &; Anyona, J. (2010). Urban School Reform, Family Suppor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Overcoming Learning Difficulties, 26(3), 223-236.
Hallinger, P. (2010). Making education reform happen: is there an ‘Asian’ way?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Formerly School Organisation, 30(5), 401-418.
Harman, G. 2004 New Directions in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Australia’s Development as an Exporter of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Vol. 17, No. 1,101-120.
Huang, T. (2012). Agents' Social Imagination: The "Invisible" Hand of Neoliberalism in Taiwan's Curriculum Refo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2(1), 39-45.
Iwama, H. F. (1996).Japan’s group orient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In J.J. Shields,Jr.(Ed.), Japanese Schooling (pp.73-84). Park.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June A. Gordon, Hidenori Fujita, Takehiko Kariya, and Gerald LeTendre (Editors). ... of the Danchi: A Japanese Primary School for Newcomers,” Ethnography and Education (United Kingdom), 4(2), 165-179, 2009
Knight, J. (1999b). Issues and trend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idrc.ca/en/ev-29569-201-1-DO_TOPIC.html.
Lee, J. C., &; Brian, C. (2011). Changing school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retrieved 3, January, 2011 from http://www.lavoisier.fr/livre/notice.asp?id=OKRWA6A622OOWI
Lee, S. C. (2011). Negotiating for change: women’s movements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Gender and Education, 23(1), 47-58.
Li, H. (2009).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voucher: A workable solution to the reform of china ece syste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429(1), 4-10.
Mitra, D. L., &; Gross, S. J. (2009). Increasing student voice in high school reform building partnerships, improving outcomes. Retrieved 3, January, 2012 from http://ema.sagepub.com/content/37/4/522.short
Moore, R. (2006). Knowledge, power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pplying the sociology of Basil Bernstein.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Olsen, B., &; Sexton, D. (2009). Threat Rigidity, School Reform, and How Teachers View Their Work Inside Current Education Policy Contexts. Retrieved 3, January, 2012 from http://aer.sagepub.com/content/46/1/9.short
Rothstein, R. (2004). Class and schools: using soci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reform to close the Black-white achievement gap.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Snedden,D.(2010).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al work of American juvenile reform schools.Whitefish, MT:kessinger Publishing,LCC.
Wang, C. Y., &; Zhong, X. (2010).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and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reschool Curriculum Theory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Retrieved 3, January, 2012 from 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YEJY2010Z3004.htm
Yang, R. (200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13(1), 81-95.

三、日文部分
早田幸政、諸星裕、青野透(2010)。高等教育論入門―大学教育のこれから。ミネルヴァ書房。
小川勤(2010)。『一貫した学士課程教育の再構築と質保証-教育改善FD研修会を通じた取組-』。山口大学教育機構「大学教育」第7号,pp11-21。
岡村志嘉子(2003) 台湾の『大学教育政策白書』(全訳) 。
慶應義塾大学(2005) 戦後教育の変遷.とゆとり教育。205年度山本ゼミ共同研究報告書。文学部教育学専攻山本研究会。慶應義塾大学 文学部教育学専攻山本研究会。取自http://www.flet.keio.ac.jp/~syosin/2005collabo.pdf。
日本私立大學聯合會(2012)。大學改革。取自:http://www.flet.keio.ac.jp/~syosin/2005collabo.pdf。http://www.shidai-rengoukai.jp/。
日本文部科學省概要(2010)。2010文部科學省概要。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統計情報。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toukei/main_b8.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a)。国公私立大学を通じた大学教育改革の支援。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index.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b)。先導的ITスペシャリスト育成推進プログラム。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it/index.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c)。産学連携による実践型人材育成事業。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sangaku2/index.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d)。社会人の学び直しニーズ対応教育推進プログラム(「大学・専修学校等における再チャレンジ支援推進プラン」の一部)。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shakaijin.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e)。専門職大学院等における高度専門職業人養成教育推進プログラム。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senmonshoku.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f)。法科大学院等専門職大学院教育推進プログラム。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houka.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g)。資質の高い教員養成推進プログラム(教員養成GP)。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yousei/06013109.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h)。大学の国際展開について。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tenkai/index.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2012i)。国公私立大学を通じた大学教育改革の支援。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index.htm 。
日本学術振興会(2012)。日本学術振興会:グローバル人材育成推進事業。取自http://www.jsps.go.jp/j-gjinzai/index.html。
米澤彰純(2008a)。「研究評価はコンセンサス形成のメディアたりうるか?-日英比較による検討-」単著 東北大学高等教育開発推進センター紀要 3, (3),13-20。
米澤彰純(2008a)。「国際大学ランキングの実像」単著 早稲田大学史紀要39, 77-101。
米澤彰純(2008c) 。「工学教育と高等教育の国際協力・連携」単著 工学教育,56(3), 13-17(総説)。
楊思偉(2007)。台湾国立大学法人化に関する予定政策の分析。国立大学財務・経営センター,大学財務経営研究4,241-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